一、“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殷双煜[1](2020)在《冯梦龙的小说情教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冯梦龙为我国明朝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家,情教观是其重要的文艺思想,具有较高的价值。情教观的提出与晚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明末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上升、新旧思潮的碰撞等都对冯梦龙的文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冯梦龙的小说情教观其核心是“以情为教”。冯梦龙受到晚明“尊情”思潮的影响较大,他继承并将“尊情”思潮推向新阶段。同时,他十分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与李贽的“童心说”,并以此为基石,将汤显祖“至情说”中的“情”与传统的“理”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使得“情”与“理”合二为一。冯梦龙还将“情”的范围扩大,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他肯定“情”,重视“情”,强调“情”的主体地位,但同时又不反对“理”,让原本处于对立的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冯梦龙的情教观具有一定的教化性,他高扬“情”,实际上是想借“情”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对“情”的高扬只是吸引民众的幌子,因此,“情教观”实质上可以称为是冯梦龙的教化观。情教观是冯梦龙的主要创作思想,既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又是实现其济世救民愿望的有力途径。情教观在高声呼喊人情物欲的同时也在对世人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避讳“情”与“欲”的存在,又不抛弃传统的“理”,体现了“情”、“理”、“欲”相结合的特征。这一特征在“三言”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冯梦龙的情教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推动了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一批作家,如凌蒙初创作的“二拍”,李渔的《十二楼》,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不难看出“情”的存在以及明显的教化色彩。
吕志[2](2009)在《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受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传统的性别分工、土地的生存保障职能及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是农村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她们的科技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农业现代化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与传播的限制,当代农村留守妇女大多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再不曾接受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村科学技术教育缺失,导致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认知接纳能力和学习掌握能力较差;农业劳动者不能有效应用农业科技,构成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障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不仅是我国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本选题以终身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女性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是留守妇女提高科技素质,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重视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落实发展条件,营造教育发展环境,对更好的发挥她们参与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和科技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资金不足、培养质量不高、农村留守妇女综合素质不高。其次,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即市场信息不灵通、地方政府支持不够、留守妇女接受培训闲暇时间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欠缺等。最后,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之实际状况,提出了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对策:克服继续教育培训不足的“短板”效应,更新观念强化科技培养意识;积极引导科学价值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培训理念,确立培训目标,完善留守妇女培训机制;通过实施科技素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本文立足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唯物主义实践观和辩证法为理论指导,严谨求实,锐意创新,以期探求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
王瑞雪[3](2008)在《“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农业的社会,一向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贱业”,商人也被归类为“士农工商”的四民之末,即使商人富甲一方,在社会上广积德行,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在文学上,商人往往被塑造成反面形象或只是作为配角出现,成为文学作品加以嘲弄、歧视,甚至鄙视的对象。“三言”的作者则以欣赏的笔调对商人的形象进行热情的礼赞,一改往日文学作品中商人被嘲弄、讽刺的地位。作品对他们勤劳致富,以商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在经商活动中继承传统美德,实现人生价值,给予正面的肯定。同时对于少数贪婪好色、见利忘义等反面角色进行了谴责,用全新的观念对商人进行道德评价,赋予商人以崭新的形象和全新的精神风貌。“三言”代表了中国古典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明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与明初和清代沉闷的气氛相比,晚明时代洋溢着热烈奔放的气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与旧的封建秩序相抗衡的新思想和新活力。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晚明时期商业活动日益发达,商人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商人在社会变革中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成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而且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作品的主人公。据统计,“三言”中写到商人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就有50多篇,约占作品总数的一半,浓厚的商业氛围,是冯梦龙创作“三言”的时代基础,同时作者商人出身的家庭背景和他的社会经历使他有条件了解商业活动和商人的生活,这些都为冯梦龙真实而准确地反映明末商人的形象准备了条件。“三言”对商人形象的塑造偏离了贱视、鄙视的传统叙事话语,其对商人形象的肯定,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正面反映商人形象的小说集,可以说是商人形象塑造的一块辉煌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三言”为文本研究商人形象,不仅能探析出商人形象形成的文化原因,而且能够折射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采用形象分析的方法,从解读文本入手,阐述了“三言”的基本概况、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同时根据文本剖析了“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把商人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归类,然后重点分析商人文学形象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并揭示出商人形象的成因主要是由明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三言”问世的客观背景以及作者冯梦龙的创作心态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论文最后根据以上推论得出“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即明末商人地位及女性地位得到相应提高的结论。
杨坤[4](2006)在《从“三言”看冯梦龙作品中的“雅”“俗”调适》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特殊时代,这一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和市民文艺的活跃,文学价值的取向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新读者群的形成以及道德观念的更新,使文学界表现出了另外一种倾向而不断冲击着复古思潮,即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民歌、戏曲、小说开始逐渐被欣赏,而“阳春白雪”的诗文的创作则相形见绌。明后期以后,市民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情趣充斥了文学的各个层面。哲学上以王阳明、王守仁、王艮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据时代潮流与社会要求而提出的儒学世俗化,又使戏曲、小说、市井民歌等新兴文学的市俗人性深深的扎根于儒学仁义道德的推广之中。处于这一时代潮流之下的冯梦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一生在仕途上驻足不前,潜心于民歌、小说、戏曲、笑话、经书等通俗文化的编辑与创作,泼墨成文终生不辍,复杂的作品与其所呈现出的复杂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封建文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特有的摇摆性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是对“俗”之放纵与“雅”之收束。虽多染指于通俗文学,但冯梦龙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消解,其悲天悯人的政治道德责任感使其在提笔临文时不忘打磨意境,建构与拟想一个“大同”社会,以普渡被浇薄世风所麻痹的芸芸众生。本文第一章主要从冯梦龙所处的哲学环境和文学环境两种时代氛围出发,考察冯梦龙一生笔耕不辍的思想动力所在。从其所接受的哲学思想影响看,主要是对王阳明、李贽及汤显祖思想的承袭,进而形成独立的“情教”思想,渗透在文学创作中“雅”味十足;同时晚明时期文学已逐步走出沉寂枯滞的局面,随着市民势力不断增长,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逐渐走入昌盛。冯梦龙此时已摆脱了创作俗文学的心理负担,开始心安理得的用俗文学作为炫耀自我才学的资本与谋生的手段,力图融“大俗”与“大雅”于一身。第二章主要写晚明时雅文学的“俗化”和俗文学的“雅化”二者的关系是这一时期作家面临的共同困惑和矛盾,冯梦龙是其中一个较有典范性的作家。通过对冯梦龙多元作品的梳理以及对其矛盾人生的体验,从而挖掘出冯梦龙一生对多种文体均有所涉猎并取得不俗成绩,他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文体作为自己的主要文学表达手段,而隐于这种选择之后的写作目的是以“情”劝世;审美动机是“雅”“俗”的相互包融与调适。第三章以“三言”为个案,写“三言”作为冯梦龙从“俗”随“雅”的典范之作,“雅”和“俗”二者在其中体现出了一种精致的对结,文人特有的文化底蕴使宋元话本的粗疏面貌实现了根本性的蜕变;而得当的“适俗”又使“三言”赢得了街头里耳的青睐,从而争取到了最大数量的受众群,为冯梦龙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便利条件。“劝世”观的处处体现,为冯梦龙作品中“雅”和“俗”的相纠相绕提供了最有力的平衡点。
全贤淑[5](2006)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高潮,其中最突出的可谓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蘼凼窃谛鹗滦问交故窃谒枷肽谌莘矫妫饬讲堪谆岸唐?小说集都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翘楚,也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标志之一。明代社会剧烈动荡,封建主义走向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寻找着土壤的生机以求发展,商品经济兴起并很快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一切都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小说中的诚信观念涵括了多重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以及一切道德基础的诚信观念是否就不存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对明代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学的价值观基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概括说来主要表现为肯定人生、重视人伦、推崇道德等几个方面。儒学的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及制约。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可贵的意义之一是它揭示出诚信的负价值——诚信的代价。诚信行为主体明知要付出代价,还要实现诚信,这本身就昭示了人格的力量和人格之美以及道德的提升和净化。对于为诚信付出代价的诚信行为主体个人来说是悲剧性的,至少有悲剧意味;甚至有悲剧的净化作用。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特别是“三言”“二拍”中贯穿着儒家的传统思想,“诚”、“信”、“忠”、“义”渗透在小说之中,并成为小说的精神内核。同时,小说反映的主题更加贴近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爱情婚姻、金钱至上的社会以及揭露社会黑暗等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传统道德及诚信观念对小说的影响和制约都体现在这些主题当中。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人公,市民阶层人物占据很大的比重,其中不乏商人、书
伍雪平[6](2006)在《“三言”、“两拍”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三言”、“两拍”的叙事艺术。 第一章是关于叙事结构的考察。本章从外部的体制形态和正话故事的情节结构两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从外部的体制结构上看,“三言”、“两拍”体现出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其次在正话故事的情节结构上,其大部分作品(以果报类小说为代表)的“结构之道”表现为“果报模式”,“结构之技”则表现为“巧合模式”,整体上也呈现出程式化的特点。 第二章是关于叙事时间的考察。本章从时距和时序两方面来分析。在时距方面,“三言”、“两拍”基本上是由概述和场景交替进行的,在叙事节奏上表现出快速流动的特点;在时序方面,“三言”、“两拍”以顺叙为主,形成连贯、完整的线性叙事,运用预叙和倒叙打破自然时序,使叙事更加完整并富于变化。 第三章是关于叙事情境的考察。本章着重分析了叙事情境中的视角、表述和叙事声音三个要素。“三言”、“两拍”叙事视角的运用是非常灵活而有特色的,因其拟书场格局的存在,表现出整体架构上的全知全能,但在故事的演述中,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而灵活的运用限知视角和戏剧化视角。在表述和声音方面,主要分析了“三言”、“两拍”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这个叙事者声音。 第四章是关于叙事修辞的考察。本章对“三言”、“两拍”在叙事修辞方面表现出来的两个显着特征进行了研究,虚拟情境的修辞策略可以说是话本小说的首创,而韵散结合则是对古代叙事传统的发扬光大,但是这两种修辞技巧都对其后的小说叙事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淑玲,吕志[7](2003)在《“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明通俗文学家冯梦龙试图通过通俗小说达到其以情教化众生的目的,因此,在他编创的"三言"中注入了大量的教化内容,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作家主体的主观意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表现为:外在形式的程式化、单一的叙事视角、评论语言千篇一律的道德化倾向。
二、“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冯梦龙的小说情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冯梦龙小说情教观的产生背景 |
(一)晚明通俗文学的兴起 |
(二)统治阶级对教化的提倡 |
(三)晚明社会思潮的影响 |
1.崇“理”思潮 |
2.王阳明的“致良知” |
3.李贽的“童心说” |
4.汤显祖的“至情说” |
二、冯梦龙以“情”为“教”的小说情教观 |
(一)情教观的理论基础 |
1.人性善恶的探讨 |
2.天道的尊崇 |
3.因果报应论 |
4.德教与刑罚相辅相成 |
(二)冯梦龙对“情”与“情教”的认识 |
1.对“情”的本体性的推崇 |
2.对“欲”的肯定 |
3.“情”、“理”、“欲”的关系 |
4.“情教”的提出 |
(三)情教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
1.在形式上的体现 |
2.在内容上的体现 |
(四)情教观的社会功用 |
1.为政治服务 |
2.警醒教化世人 |
3.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 |
三、冯梦龙小说情教观的影响 |
(一)对凌蒙初创作观念的影响 |
(二)对李渔创作观念的影响 |
(三)推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农村留守妇女的形成 |
1.2.2 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研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1.5.1 研究理论 |
1.5.2 研究方法 |
2 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
2.1 留守妇女已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 |
2.2 留守妇女自身提高的需求 |
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2.4 知识型社会的要求 |
2.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
3 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及培养现状 |
3.1 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科技素质的现状 |
3.2 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现状 |
3.2.1 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存在盲区 |
3.2.2 现存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不健全 |
4 影响和制约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原因 |
4.1 主观归因 |
4.1.1 文化素质偏低 |
4.1.2 科技意识淡薄 |
4.1.3 思想意识守旧 |
4.2 客观归因 |
4.2.1 培养机制没有理顺 |
4.2.2 资金投入不足 |
4.2.3 市场信息不灵通 |
4.2.4 接受培训闲暇时间不足 |
5 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对策 |
5.1 更新观念以强化培养意识 |
5.1.1 改变思维方式 |
5.1.2 更新价值尺度 |
5.1.3 呼应时代要求 |
5.1.4 培养健康情感方式 |
5.2 以政府为主导完善培养机制 |
5.2.1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 |
5.2.2 组织机构建设 |
5.2.3 建立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 |
5.3 创新培训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
5.3.1 以“四自”精神为主开展素质培养 |
5.3.2 以基础教育为主开展提升学历培养 |
5.3.3 以科技教育为主开展实用技术培养 |
5.3.4 以专业技能为主开展转移就业培养 |
5.3.5 以改进科技培养模式提升科技素质 |
6 结束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村留守妇女农业技术素质状况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言"创作概况 |
1.2 "三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
2.1 "三言"中商人的正面形象 |
2.2 "三言"中商人的反面形象 |
2.3 "三言"中女性商人形象 |
第三章 "三言"商人形象的成因与文化内涵 |
3.1 "三言"商人形象的成因 |
3.2 "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从“三言”看冯梦龙作品中的“雅”“俗”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二章 冯梦龙所处时代背景分析 |
第一节 对晚明哲学环境的勾勒 |
第二节 对晚明文学环境的解读 |
第三章:多元文体选择的创作目的与审美动机 |
第一节 冯梦龙的多元创作与矛盾的人生体验 |
第二节 审美动机之“雅”“俗”徘徊 |
第四章 以“三言”为个案的审美 |
第一节 化雅从俗的典范化 |
第二节 提俗向雅的精致化 |
第三节 “劝世”观对“雅”“俗”的消解与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写作的基本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伦理意识描写重点的演变 |
第一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概述 |
一、宋元话本小说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影响 |
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思想内容概述 |
第二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伦理意识描写重点的演变 |
一、传统伦理思想及其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影响 |
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伦理意识描写重点的演变 |
第三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情理矛盾及其社会成因 |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情与理的矛盾 |
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情理矛盾的社会成因 |
第二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诚信观念 |
第一节 金钱至上的社会与诚信观念 |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商贾力量的膨胀 |
二、金钱势力对社会的冲击 |
三、多民族视野中金钱描写的人类共通心理 |
第二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爱情主题中的诚信观念 |
一、恪守传统道德的婚姻爱情观 |
二、新型市民情结下的婚姻爱情观 |
三、对背信弃义者的抗争 |
第三节 诚信观念与复仇主题的内在联系 |
一、诚信观念与侠义报恩 |
二、因果报应是诚信观念的具体体现 |
三、被扭曲的诚信观 |
四、诚信观念与复仇主题的内在联系 |
第三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不同阶层人物的诚信观念 |
第一节 商人题材中体现的诚信观念 |
一、追求仁义道德的诚信观 |
二、官商关系中体现的诚信观念 |
三、小说中商人诚信观念的地域表现 |
四、商人诚信观念的思想基础 |
第二节 书生士子题材中的诚信观念 |
一、知恩图报诚信可嘉 |
二、忘恩负义践踏诚信 |
第三节 底层社会各类人物表现的诚信观 |
一、妓女在小说中表现出的诚信 |
二、三姑六婆在小说中的“信”与“不信” |
三、侠盗在小说中表现出的诚信 |
第四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的审美内涵 |
第一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的多重文化价值取向 |
一、“机宜巧合”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
二、诚信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
三、明代小说诚信观念体现的人格力量的审美内涵 |
第二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的代价 |
一、小说中诚信的守成与代价 |
二、以生命为代价恪守诚信 |
三、背信弃义的代价 |
第三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复仇与悲剧的审美内涵 |
一、爱情悲剧中诚信的审美内涵 |
二、情爱复仇主题的主要审美内涵 |
第五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一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戏曲诚信观念之比较 |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戏曲的关系 |
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诚信观念的元杂剧来源 |
三、明清传奇中体现的诚信观念 |
第二节 笔记小说中诚信观念概述 |
一、志怪小说中爱情主题小说的诚信观念 |
二、体现诚信的中华传统美德 |
第三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诚信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
一、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的诚信观念 |
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三言”、“两拍”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关于叙事结构的考察 |
1.1 体制形态上的程式化格局 |
1.2 正话故事的程式化格局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于叙事时间的考察 |
2.1 时距 |
2.2 时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叙事情境的考察 |
3.1 叙事视角 |
3.2 表述和叙事声音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叙事修辞的考察 |
4.1 虚拟情境 |
4.2 韵散结合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言”的教化意识 |
(1) 冯梦龙编创“三言”的主观意图。 |
(2) 教化实现的途径: |
(3) 教化实现的物质手段: |
二、主体意识对“三言”的负价值 |
(1) 外在形式的程式化。 |
(2) 单一的叙事视角。 |
(3) 评论语言千篇一律的道德化倾向。 |
四、“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冯梦龙的小说情教观研究[D]. 殷双煜. 渤海大学, 2020(05)
- [2]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D]. 吕志.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3]“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D]. 王瑞雪. 延边大学, 2008(04)
- [4]从“三言”看冯梦龙作品中的“雅”“俗”调适[D]. 杨坤.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5]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 全贤淑.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6]“三言”、“两拍”叙事艺术研究[D]. 伍雪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7]“三言”的教化意识及其负价值[J]. 吴淑玲,吕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