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踪澳大利亚留学热(论文文献综述)
贾晗[1](2020)在《公共外交视角下的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留学生教育作为发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认为在该领域,留学生教育具有传播价值观念、促进国际理解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不再局限于将留学生教育视为一项服务贸易,而是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以此来推进国际交流、增进国家利益。留学生教育领域的这一新兴发展趋势对于其教育产业繁荣但国际影响力有限的澳大利亚而言,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不断完善其留学生教育政策,以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子赴澳留学,从而增强其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基于此,本文以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通过对2009年以来发生在悉尼和墨尔本的一系列留学生教育危机事件的剖析,探讨澳大利亚在发展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外交危机;并以此为现实背景,重点关注2010年之后的澳大利亚在留学生教育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改进,分析其政策的调整对发展留学生教育,特别是澳大利亚公共外交事业产生的影响;并从中总结积极经验,为我国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来促进公共外交事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借鉴。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邻国,澳大利亚不仅在发展留学生教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面对教育困局和外交危机时,能够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留学生教育政策,其结果不仅促进了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国际形象,为公共外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于当前谋求与日益崛起的大国地位相匹配,建设文化强国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可以在借鉴澳大利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发展公共外交的突破口,以改善留学生体验为核心,以扩大双边交流为路径,不断完善现有的留学生教育政策,以此推动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华留学,培养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认同和好感,从而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周梦鸽[2](2019)在《全球高校盘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文中研究指明《留学》杂志创刊六年来,反复深入留学业务一线,追踪行业发展动态,深耕留学热门国家及地区的一流院校,并派出记者前往多国实地探校,为读者奉上第一手的权威信息和解读。光明日报《留学》杂志创刊六年来,深耕留学热门国家及地区的一流院校,推出过《学在日本》《学在西班牙》《院校推介》等系列栏目,并派出记者前往多国实地探校。六年内走访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各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各大优质院校,为读者奉上第一手的权威信息和解读。
张俊[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刘静烨[4](2019)在《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国留学数量持续增长,一直居高不下。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就高达60.84万,同比增长11.74%。伴随着出国热潮而诞生的留学服务机构近年来数量也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现阶段留学咨询公司井喷式涌现的同时,此类留学咨询公司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及不足,如在产品与客户的匹配程度较低;生源获取过度依赖语言培训机构,合作渠道单一;市场敏感度低,面对“低龄留学热”应对乏力等等。面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留学市场,深入挖掘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在留学申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会成为未来留学咨询公司扩大现有市场规模并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是AW留学咨询集团2016年设立的子公司,以其全方位的专业度及国际化的视角稳步发展。面对竞争激烈的留学市场竞争,该机构采用专业服务于美国留学的差异化战略,稳健地实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市场调研法和文献综述法结合市场分析理论,从留学中介行业发展、市场发展动态、留学服务目标市场等方面,分析了AW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现状及其自身经营状况,以及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目标市场分析和消费者需求分析发现规律,围绕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四个维度,提出营销策略组合可行性建议。本文的写作思路为:首先介绍AW留学咨询公司组织内部构架及留学中介发展环境的现状分析。再进行概念的界定、介绍及相关文献综述。接着介绍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自身与外部的情况,并详细分析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进而在客户分类及留学国家目标选择的基础上,对服务客户进行调查及分析。最后结合市场分析和消费者需求制定出营销策略,通过不同匹配提高客户满意度。在综合以上一系列研究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保障措施。不仅为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找准自身定位与行业同类产生的差异化竞争,也制定出留学的多元化产品,建立起与客户高黏性、高互动性沟通交流方式,从而落实营销策略的推动,促使企业长远发展。
张文玲[5](2019)在《当代青年社会信任国际比较与启示研究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社会热点中的信任问题引发人们热议,例如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引发的企业信任危机、“跌倒者扶不扶”引发的人际信任危机、医疗纠纷引发的医患信任危机等。探寻这些现实问题的背后,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段时期内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取向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总和即为社会心态。社会信任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领域问题的出现无疑对于青年群体自身成长成才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冲击。要应对和缓解这些冲击,就必须重点关注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任现状、发展趋势。同时,鉴于国外对于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取得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因此要深入探寻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任问题,需开拓国际视野,在比较研究的视角下探寻其他国家在提升青年社会信任水平方面的有益经验,并在结合我国青年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广大青年社会信任水平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推动青年自身发展、培育其良好的社会心态、凝聚社会共识、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此,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对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和巴西六国的青年社会信任水平进行系统分析,以整体把握各国青年社会信任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具体来讲,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信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本部分首先阐释了开展当代青年群体社会信任的国际比较研究对于“破解中国社会信任之谜”“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社会心态与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信任研究开拓国际视野与立足本土探索”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具体问题,明确“当代青年社会信任”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其次,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信任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前学界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特点和现存问题。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过程,确定了文献、实证、比较、多学科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并明确了本研究的重难点。第一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部分首先围绕社会信任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和特点等基础性内容进行界定,认为社会信任是个人品格、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与社会现象的总和,可以根据信任主体和构建基础将其分为“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以及“普遍信任与特殊信任”。同时社会信任还具有相互性、个体倾向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明确这些内容能够为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明确了青年社会信任比较研究中的立场与方法,在具体研究中将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的立场与方法开展青年社会信任国际比较研究。最后是本文所涉及的问题研究域,本文从社会信任问题的内涵性质出发,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域。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六国青年社会信任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四个与青年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假设。其次,本文介绍了在实证与比较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以及选取比较对象的依据,确保本文所用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最后,根据四个研究假设,确定了六国青年社会信任研究的潜在性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影响因素的操作化设计与具体分析方法。第三章是六国青年社会信任的实证分析。本部分主要从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两方面总体把握青年社会信任水平,通过系统分析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相关数据,考察分析了六国青年的社会信任现实样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各国青年社会信任水平的相关显着性影响因素,并通过总体对比分析,归纳分析了各国青年社会信任水平的相关研究结论。第四章是提升我国青年社会信任水平的启示与思考。本部分在六国青年社会信任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三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关显着性影响因素,结合我国青年社会信任的现实样态,主要从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提出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信任水平的对策建议。
胡荃荃[6](2019)在《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教育国际化进程也日益加快。近年来留学低龄化趋势,低龄留学现象越来越普遍。低龄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容小觑,这个群体中又以中学留学生为主体。虽然留学低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低龄留学挑战与机遇并存,低龄留学生们在海外适应问题凸显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中国低龄留学生是留学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与成年留学生相比又有其独特性。这也促使笔者决定以这一群体为样本进行研究。本研究重点探索低龄留学生(中学留学生)海外适应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笔者将深入探讨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水平及变化规律、影响适应的各项因素,深度挖掘影响不同留学期限低龄留学生适应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探讨提升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的策略。针对14-18周岁现阶段正在国外中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群体,通过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和数据分析,将中国低龄留学生的海外适应现状数字化及可视化,并将中国低龄留学生的海外适应分为生活、学业、社会文化及心理四个层面进行各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最后,将理论、实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提升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提出具有时效性及操作空间的策略和方法。笔者借助SPSS24.0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3位被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并结合已有研究发现,分析中国低龄留学生在生活、学业、社会文化及心理四个海外适应层面的影响因素:首先,留学时长和语言水平是影响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生活适应的主要因素,同时语言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低龄留学生的生活融入和适应程度。其次,中国低龄留学生的学业适应受到低龄留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就读年级、留学时长、留学居住形式的影响。再次,影响低龄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因素既包括了自身个性因素如性别、语言能力,也包括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如与当地师生的关系及互动交流、社交活动的参与等。最后,中国低龄留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受到其就读年级、留学居住形式、社交融入度、教学方式适应程度、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当地学生交流频率多方因素的影响。基于文章的理论叙述及实证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个体、家庭及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入手提升低龄留学生的海外适应性。就低龄留学生个体而言,应当加强自身能力如语言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的建设,同时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从家庭视角出发,低龄留学生家长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性的亲子沟通关系,并理性设定留学规划。从国家社会层面来看,为提升低龄留学生的海外适应性,国家可以从提供优质的留学资源、健全留学生保障体系及深入研究低龄留学生相关问题这三个角度切入。
全球化智库(CCG)[7](2016)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着、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No.5》于12月12日在北京发布。本报告是在国家强调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的新形势下,为反映我国留学发展的最新情况和特点,分析我国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组织编写。报告研究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发展特点,并对2015年本科毕业生留学现状、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发展情况、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来华留学发展、完善海外留学组织建设、扩大海归建言献策路径、发挥环流型留学人才作用、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等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单佳宁[8](2016)在《中国企业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直接投资的策略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迅猛,很多具有战略思维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打开了视野,走向国际化经营道路,进行海外投资。2014年我国在国外商业地产上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国内。欧洲吸引了55亿美元以上的投资,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其中英国伦敦在2014年共吸引了4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再次荣登榜首。在这种中国企业大量涌入海外地产市场的情况下,考察中国房地产企业在欧美国家直接投资的策略,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通过回顾对外投资的理论,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前人的研究更侧重于宏观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缺少对房地产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研究。本文第一章研究了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企业在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的投资历程,第三章对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投资模式和投资动机进行了简要阐述,第四章研究了我国企业对欧美国家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企业在英国进行房地产投资的战略定位、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进入模式,旨在为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房地产投资进行指导。同时,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欧美国家直接投资提供重要参考。
董立均[9](2015)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生态”首先是生物科学和环境地理学萌生的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界相对特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已经超越了生态学的基本学科框架,并衍生至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甚至成为了人们全局性、普遍性、联系性地认识、阐释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以生态的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教育,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概念,它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通过物质、信息循环和能量交换构成的教育生态单位。基于此,可以说,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即是留学生教育这一实践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各个事件及其与系统外部所发生信息交流、能量交换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所呈现的样态。历史地看,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全球化进程中教育交流的客观产物,其历史缘起是中国主动纳入世界体系以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努力。近代以来,留学现象实际上是多种异质文明、政治体制学习以及经济发展道路想象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所形成的规模效应,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与经济所交织的世界文明交流的缩影。从1950年至今,来华留学生教育展示了从其作为“政治外交”到“文化交流”、“国际理解”等的强大价值魅力,而在当前中国战略性崛起中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选择与改革背景中凸显了出来,不仅成为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途径,也构成了中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手段,这是辨认将近70年里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历史生成与价值变迁的客观镜像。在当代,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质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忽略的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也出现了诸如结构失衡、功能缺位和质量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甚至可能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乃至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产生一系列的风险。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树立“生态思维”与强化“生态治理”正是破解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的两个基本路径。前者是要从教育发展观上明确来华留学生教育变革的价值观念,后者则要求以“生态治理”来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优化。具体包括:(1)以“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协同进化”、“教育节律”等生态学基本规律为依据,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等原则;(2)强化来华留学生的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大力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内外部环境;(3)提高资源整合,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多个主体协同治理、多方联动的机制;(4)强化质量监控,建立风险化解、生态预警与结构优化的保障系统。
岳婷婷[10](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追踪澳大利亚留学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踪澳大利亚留学热(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外交视角下的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问题提出 |
1.留学生教育业已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 |
2.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的公共外交成就值得关注 |
3.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公共外交潜力有待挖掘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公共外交 |
2.留学生 |
3.留学生教育政策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1.关于公共外交与国际教育关系的研究 |
2.关于澳大利亚的公共外交与国际教育的研究 |
3.关于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4.关于中澳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
一、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教育与公共外交危机 |
(一)留学生教育危机 |
1.危机爆发 |
2.危机爆发的原因 |
3.对留学生教育的冲击 |
(二)公共外交危机 |
二、公共外交理念下的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的调整 |
(一)2010年之前的澳大利亚公共外交政策与留学生教育 |
1.前意识阶段的公共外交实践——“科伦坡计划” |
2.公共外交理念正式进入澳大利亚政府的政策议程 |
3.澳大利亚公共外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二)留学生教育危机之后的政策发展 |
1.《2010—2014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战略》 |
2.《2012年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 |
3.《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 |
4.《2025国际教育战略》 |
5.《全球校友参与战略2016-2020》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三、2010年以后的新政策对留学生教育与公共外交的影响 |
(一)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 |
(二)对公共外交的影响 |
1.保障和维护了政治利益 |
2.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
3.提升了教育与科研的资质和能力 |
4.加强了贸易、投资与商业联系 |
四、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一)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二)对我国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启示 |
1.立足外交战略大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
2.拓展双向交流项目,发展区域性教育战略 |
3.重视开展留学生工作,加强与校友间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全球高校盘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论文提纲范文)
亚洲篇总共详细报道了10个国家的46所学校代表国家:阿联酋、马来西亚、日本 |
欧洲篇总共详细报道了12个国家的117所学校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 |
美洲篇共报道过2个国家的52所学校 |
大洋洲篇详细报道过2个国家的12所学校 |
横跨欧亚大陆篇共报道过2个国家的2所学校 |
1.俄罗斯 |
2.土耳其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评论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留学人员 |
(二)统一战线 |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和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市场营销策略 |
2.1.2 差异化营销 |
2.1.3 中介服务 |
2.1.4 留学咨询的概念界定 |
2.2 基础理论 |
2.2.1 4P理论 |
2.2.2 7Ps营销理念 |
2.2.3 STP营销理论 |
2.2.4 营销差异化战略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文献研究评述 |
第3章 AW留学咨询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概况 |
3.1.1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3.1.2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的经营能力 |
3.2 留学中介发展环境分析 |
3.2.1 国内外留学法律政策 |
3.2.2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
3.2.3 教育资源的失衡 |
3.2.4 留学信息资源共享 |
3.3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
3.3.1 大型连锁型留学中介 |
3.3.2 “个人工作室” |
3.3.3 线上机构 |
3.4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的机会与威胁 |
3.5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留学服务目标市场分析 |
4.1 留学客户的分类 |
4.1.1 初中毕业升入国外高中 |
4.1.2 高中毕业升入国外本科 |
4.1.3 本科毕业升入国外研究生 |
4.1.4 研究生毕业进入国外博士 |
4.2 留学国家的选择 |
4.2.1 美国 |
4.2.2 非美 |
4.2.3 东南亚 |
4.2.4 欧洲 |
4.3 服务客户调查与分析 |
4.3.1 留学主体及意向国家分析 |
4.3.2 留学途径及费用来源选择 |
4.3.3 留学信息来源和首要感知成本分析 |
4.3.4 留学主体城市分布 |
4.3.5 留学主体家庭背景分析 |
4.4 阻碍留学服务的其他因素 |
4.5 目标服务市场的选择 |
4.5.1 一级市场 |
4.5.2 二级市场 |
4.5.3 三级市场 |
4.5.4 目标服务市场选择综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营销组合策略 |
5.1 客制化产品 |
5.1.1 针对中学阶段定制产品 |
5.1.2 针对大学生的定制产品 |
5.2 高校“AW留学大使” |
5.3 分层式定价 |
5.4 线上线下平台拓展渠道 |
5.4.1 线上平台合作 |
5.4.2 网络媒体、社交平台营销 |
5.4.3 线下平台开拓 |
5.5 营销策略对企业决策和未来发展的影响综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提高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服务人员的专业度 |
6.2 加强对签约客户的管理 |
6.3 完善中介员工的内部考核系统 |
6.4 本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出国留学研究问卷 |
致谢 |
(5)当代青年社会信任国际比较与启示研究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重难点 |
一、青年社会信任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信任的内涵、类型与特点 |
(二)青年社会信任比较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
(三)青年社会信任的问题研究域 |
二、青年社会信任比较分析的研究设计 |
(一)青年社会信任比较研究的理论假设 |
(二)青年社会信任比较分析的数据来源与选取依据 |
(三)青年社会信任比较研究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三、青年社会信任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 |
(一)青年社会信任的现状特点 |
(二)青年社会信任的发展趋势 |
(三)青年社会信任显着性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四)青年社会信任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
四、青年群体提升社会信任水平的启示与思考 |
(一)教育引导:要培育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文化熏陶:推进青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三)实践养成:完善细化青年社会信任的实践环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低龄留学及低龄留学生 |
(二) 留学生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中国留学生海外适应性的研究 |
(二) 留学低龄化现状及成因 |
(三) 低龄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利弊分析 |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对象选择 |
(三) 研究工具开发 |
(四)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数据结果 |
第一节 基本信息描述 |
第二节 生活适应性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生活适应性的基本状况 |
(二) 生活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学业适应性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学业适应性的基本状况 |
(二) 学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基本状况 |
(二) 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节 心理适应性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心理适应性的基本状况 |
(二) 心理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提升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的建议与策略 |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8)中国企业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直接投资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0.4 研究方法 |
0.5 创新与不足 |
1 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
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1.1.1 所有权优势 |
1.1.2 内部化优势 |
1.1.3 区位优势 |
1.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1.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1.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1.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1.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2 中国企业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2.1 总体发展概述 |
2.2 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的投资历程分析 |
2.2.1 起步探索阶段(2007年-2009年) |
2.2.2 停滞徘徊阶段(2010年-2011年) |
2.2.3 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2014年) |
2.2.4 稳步调整阶段(2015年至今) |
3 中国企业在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3.1 中国企业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投资区位选择 |
3.2 主要投资模式分析 |
3.3 投资动机分析 |
4 中国企业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投资面临的问题分析 |
4.1 政治风险问题 |
4.2 劳动力资源问题 |
4.3 经济风险问题 |
4.4 社会文化风险问题 |
5 案例分析:万达集团对英国房地产业投资策略分析 |
5.1 万达集团发展概况 |
5.2 万达集团对英国房地产业投资策略 |
5.2.1 万达集团的海外战略定位 |
5.2.2 万达集团目标市场选择 |
5.2.3 万达集团海外投资进入模式 |
5.3 对万达集团在英国房地产业投资的评价 |
6 结论和启示 |
6.1 选择海外投资国家方面 |
6.2 选择投资方式方面 |
6.3 制定投资策略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于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的时代背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价值转型与改革的诉求 |
(三)化解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危机的迫切性 |
(四)建构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理论的学科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教育生态研究的基本主题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二)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维度及其核心议题的研究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考察 |
(四)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梳理 |
(五)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问题及其破解策略的研究 |
(六)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环境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
四、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立场与方法选择 |
五、立论基础与总体思路 |
(一)论文立论的理论基础 |
(二)论文总体思路的说明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理论阐释:内涵、要素与功能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基本内涵 |
(一)来华留学生及相关概念界定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内涵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生态指标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核心要素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人口要素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环境要素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文化要素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质量要素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系统功能 |
(一)人才培养的功能 |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
(三)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生成性与生态价值的发展变迁 |
一、缘起与视角:中外交流史中的“留学生”及作为教育问题的叙述 |
(一)中外交流史视野中的“留学生”与“留学生教育”问题 |
(二)遣唐使、传教士与来华留学生:留学生教育的不同面相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镜像:建国以来的政策、管理与内容设置 |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变化 |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设置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生态价值变迁:从“政治外交”到“文化理解” |
(一)作为“政治外交”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50—1977年 |
(二)作为“文化交流”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78—1989年 |
(三)作为“国际理解”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90年至今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现实剖析:主要问题及其表征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结构失衡”问题 |
(一)教育规模:增长迅速,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
(二)国别结构:来源单一,社会主义性质国家为主 |
(三)层次结构与类型:本科学历为主,学历型上升但绝对比重仍较低 |
(四)科类与专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但“文科”与“理科”选择失调 |
(五)总结: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结构失衡”的表征及其实质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质量失调”问题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观”的工具化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不协调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缺乏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功能缺位”问题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错位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缺位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的优化:原则、策略与国际经验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优化的规律依据 |
(一)“整体关联”规律 |
(二)“动态平衡”规律 |
(三)“协同进化”规律 |
(四)“限制因子”规律 |
(五)“耐度最适度”规律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优化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多样化原则 |
(三)开放性原则 |
(四)差异性原则 |
(五)动态性原则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优化的总体策略 |
(一)政策改进:建立彰显法治、规范化及执行力的政策体系 |
(二)资源配置:建立校际、学科间以及社会各方的联动机制 |
(三)质量控制:建立风险化解、生态预警与结构优化的保障系统 |
(四)文化建构:建立促进异质文明交流与理解的学习共同体 |
(五)环境优化:建立动态平衡与可持续运行的良性生态环境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优化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经验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经验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
一、选派过程 |
二、留学实践 |
三、历史影响 |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
一、留学性质 |
二、经费财源 |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
一、研习科系 |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
三、地域分布 |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
一、规模 |
二、内部构成 |
三、毕业去向 |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
一、语言关 |
二、生活关 |
三、学业关 |
四、社交关 |
五、情感关 |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追踪澳大利亚留学热(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外交视角下的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D]. 贾晗.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全球高校盘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J]. 周梦鸽. 留学, 2019(18)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南京AW留学咨询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静烨.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当代青年社会信任国际比较与启示研究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D]. 张文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中国低龄留学生海外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D]. 胡荃荃. 南京大学, 2019(07)
- [7]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A]. 全球化智库(CCG).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2016
- [8]中国企业对欧美国家房地产业直接投资的策略分析[D]. 单佳宁. 辽宁大学, 2016(02)
- [9]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及其优化研究[D]. 董立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10]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