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Goita Yacouba(高亚)[1](2021)在《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又是非常特殊的。特别是如今在马里,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可能要延长至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可以说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已经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自1960年独立以来,马里历届政府先后颁布了系列教育法案,一直把教育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马里宪法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马里的教育不仅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受到历史传统以及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在马里的国家教育政策中,基础教育(1-9年级)追求优质是一个长远且重要的目标。当前它面临若干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马里必须采取有力的教育改革行动。马里基础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影响这些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借鉴中国、法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什么,改革的策略有哪些?这些都是本论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与教育理论。论文对从基础教育的六个维度做了文献梳理,包括中小学教师的素养、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与校长、教育法律与政策、家校合作与冲突。第二章对马里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了比较。马里和中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马里和法国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马里长期受法国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都是法语。自1962年独立以来,马里国家一直受到其殖民国家法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马里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以法国的教育体系为蓝本的。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有一个适合国情的特殊的基础教育体系,它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是汉语。这个比较的目的是:解释马里和中国基础教育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异同,为马里基础教育的变革提供参照体系。对于马里的基础教育和中国的基础教育,马里的基础教育发展应该从中国的基础教育变革中吸取经验,这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章通过对相关的教育概念与教育改革理论的阐释为审视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提供分析框架。这些概念包括: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家长和家校合作及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理论包括:中国、法国和马里的教育改革理论(一、中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二、法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和第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第四章是通过三种教育研究方法获取基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加以审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观察法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研究马里基础教育涉及的主题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第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第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第四,学校管理活动;第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第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马里基础教育综合性问题的问卷设计融合了教育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论、教育学史学、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同时也适当参考了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会议的资料,使研究不仅具有多学科视野,而且也具有国际视域。资料的收集主要在马里教育部和首都巴马科的20所公立基础学校、教师培训学院进行,同时也在中国湖南长沙市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做了课堂教学观察。资料收集的时间:2019年6月到9月;实施问卷与访谈调查的过程包括:第一步,向被调查者讲明进行这次问卷与访谈调查的目的。第二步,向被调查者说明做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式。第三步,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工作的保密性和调查形式的匿名性,打消其顾虑。第四步,待问卷与访谈调查做完之后,向被调查者道谢。第五步,问卷与访谈调查整理及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观察基础教育等方法获得的实践资料,对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项研究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院的老师、学校校长、学生、教育部官员和学生家长等目标群体的访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证明,从教师质量、学习资料、基础学校教学方法、基础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的执行以及家长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看,马里的基础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不可否认的是,马里各级教育部门为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做出了一些可贵的努力。研究发现目前马里中小学存在着如下问题:基础学校教师素质低;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不足;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固化;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低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基础学校教师缺乏较长时间的培训,专业成长的动力不够强;国家因为内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给学校购买学习资料的经费不够;基础学校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少,教学交流少,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强;基础学校校长的选拨缺乏严格的标准和缜密的程序,任命之后缺乏管理方面的培训;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低,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与孩子有效沟通,也意识不到教育的价值。受法国殖民化教育制度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法律与政策没有合理地反映马里民众的需要和马里教育的特殊性。第七章针对上面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就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思路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马里政府应尽力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础教育初始教师和在职教师的素质,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收入。第二,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给学生免费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料,特别是课程资料。第三,鼓励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要素,主动运用积极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四,应尽一切努力对校长进行学校行政或学校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校长的管理服务意识与民主管理水平。第五,通过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水平,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发挥家庭在学习者的学业成功中的积极作用。第六,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完善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先进经验。
李莹[2](2021)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模块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以崭新的教学形式,逐步走进各个年级阶段的语文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文化自信。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教学元素逐步丰富,日益凸显和强调了其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及完善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蕴含着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学生的个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模块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广泛多样的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部编版教材在每册编排和设置了传统文化序列内容,也是以提升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目标基础,使学生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从而达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所以,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在当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研究依据。其中包括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概念界定,并具体分析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初中语文在综合性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等问题。同时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针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坚持问题导向,指出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形成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模块的对策建议,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为个案分析,结合初中七年级《有朋自远方来》教学个案,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的具体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研究成果,查找不足,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曾晓菲[3](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丰富语文课程本身、发展学生能力、完善考试评价和增强学科联系等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其的明确提出引发了语文学界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蝴蝶效应”,从概念引入、鲜为人知到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日趋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或理论推演并未真正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连接融合等。本课题立足于前人的思考,并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首先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主要分类,阐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广义概念、特点及其对语文课程、对学生、对考试评价改革和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从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教学主体三方面分析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根本归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以“经验之塔”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助力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且从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的层面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参考,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力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王思源[4](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王倩倩[5](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16年投入使用,内容较以往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需求影响下,综合性学习内容也做出了相应调整。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五大教学内容之一,具备综合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点。它独特的教学价值,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发展多元智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参考资料,提炼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对比,总结出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特点。根据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就教材和教学现状提出了实施建议,设计了教学案例。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相关说明,为以下内容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首先,探究了综合性学习的起源发展。其次,结合各学者对综合性学习的见解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再次,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最后,梳理了综合性学习与其它教学内容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教材编排的分析。首先,探究了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依据。再次,剖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在板块设计、语言运用、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创新特色。第四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调查。采用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调查对象是中学的老师和学生。结合数据概括出了教学存在教学设计不合理、投入与成效不平衡,概念和目的认知模糊、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学生能力不足、难达课程标准要求,指导评价片面化、存在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并分析了形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建议。根据教材的创新特色、编写依据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第六部分是教学设计。结合上述对教材和教学现状的剖析以及提出的实施建议,以部编版教材中某一综合性学习专题为例,设计教学方案,阐述设计意图。
冷慧[6](2021)在《基于项目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并创建高质量产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获得高阶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基于项目学习作为“舶来品”,自20世纪被引入我国教育界。当前我国教育界对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较少,对建设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依据、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形态、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设计思路等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特征、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实践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将围绕“基于项目学习的本土实践现状如何?”、“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有何特征?”以及“当前我国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实践现状和改进建议?”三个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研究缘起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分析了基于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说明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本土实践的背景、本土开发的主体和本土课程的样态这三方面论述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本土实践现状。第三章从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的建设依据、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形态和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这三方面介绍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特征。第四章从两种形态和三个学段的角度,呈现并分析相关案例,从而论述当前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实践现状。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形态有两种,分别是语文学科内的基于项目学习和跨语文学科的基于项目学习。二,教师在设计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时,需要兼顾语文学科属性和学生所处学段的特征。教师要依照部编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思路,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合理运用两种语文知识教学方式。教师还需依循各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形态。三,基于项目的综合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整本书阅读是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的具体实践。教师在设计基于项目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时,应构建合理的活动序列目标,突出学习活动的语文性特征。教师在设计基于项目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时,应从阅读作品本身、学情和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借助多样化的阅读策略,构建多元化的阅读共同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于项目的整本书阅读中去。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葛飞娅[8](2020)在《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季羡林曾经在谈论科学研究中“知识面”的重要性,强调今天的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学科界限之间混同,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增加。那种死守自身所学的学科阵地,采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研究与学习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于我们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需求,而学科渗透是历史教学拓展“知识面”发展有效途径与方式。但学生在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初高中阶段面临的学业压力,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方式汲取部分历史“有用性”知识的学习,面对应试考试的大趋势之下,单纯的重点知识的识记与背诵,不能有效的贯彻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具体而全面的发展要求,与季羡林的“知识面”的拓展相悖。在历史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之下,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措施与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主要说明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对国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界定了相关概念及其理解运用,指出论文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创新所在。第一章,从古代文史同源与史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学理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语文学科渗透的学理依据及其实践意义。第二章,重点通过梳理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和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从而论述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文学作品与运用原则。第三章,通过整理与观看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和《新文化运动》两则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初中历史教学语文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价值。第四章,主要内容集中于初中历史教学语文学科渗透的问题困境与对策分析,主要体现于文学作品使用的过渡性、教学语言转换的生硬性和作品内容的主观性等三个方面。最后,文章从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加强教师的备课能力,加强教师的语言锤炼,树立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加强教师合作等五个方面,重点强调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试图为历史教学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梁美红[9](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之社会责任素养因子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社会的来临,加剧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使各国间从生产力的竞争转化为高层次人才竞争。于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重视核心素养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2016年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在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关注,社会责任素养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虽未受其直接影响,但蕴含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责任素养因子,并且语文课程作为初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对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起重要作用。那么最新出版的这套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包含那些社会责任素养因子呢?这些社会责任素养因子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呢?教学中要如何更好地利用教科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呢?这些问题的都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本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样本,对其中所渗透的社会责任素养因子进行统计与分析,探究这些因子是以怎样的方式渗透在教科书上的,并根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以提供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学者或者学校教师从教科书的层面来审视社会责任素养的机会。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说明研究缘起,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综述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局限,进而说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第二部分“分析框架”,在明确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梳理前人的研究框架并结合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社会责任素养因子的分析维度和类目,构建了本研究最关键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是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和生态责任,每个维度下又分成几个不同的类目和子类目;第三部分“频度分析”,根据分析框架,统计社会责任素养因子在教科书的单元主题、主副题、课后练习、插图、综合性学习项目上的频次,进行频度分析;第四部分“内容分析”,在统计的基础上,依次分析每个类目的渗透情况,深入研究教科书文本内容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因子;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根据统计与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科书中最强调“国家责任”维度;二是“热爱祖国”是最主要的责任素养类目;三是对他人的责任最强调诚信友善;四是对集体地责任最关注维护公正;五是教科书重视亲近自然地理念;六是社会责任素养渗透因子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七是教科书关注到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八是现方式以主副题和课后练习为主;九是有关社会责任素养选文体裁丰富,重视选文经典性。最后针对教科书内容和教师使用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适当调整社会责任素养维度的比例;二是合理协调社会责任素养类目的比重;三是深入研读教科书以落实素养目标;四是引导课后多样化练习以扩大培养途径;五是适当丰富社会责任素养选文的多元性。
李娟娟[10](2020)在《“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灯内涵丰富,狭义的花灯是指具有一定剧本基础,作为地方剧种的“花灯戏”,广义的花灯是指融合了花灯灯会、群体音乐舞蹈的花灯民俗活动,包括元宵灯会、贺年驱邪求福的“闹花灯”活动、花灯歌舞、花灯小唱、花灯小戏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本文的“花灯”是广义的概念。腾冲花灯历史悠久,从明朝就有以舞蹈和唱调为主的花灯歌舞及有较完整情节的花灯小戏,贺年驱邪求福的“闹花灯”民俗活动延续至今,围绕元宵灯会,形成了包含灯彩展示、猜灯谜、舞龙舞狮、抬阁、皮影戏演出、花灯小戏表演等综合性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扎根于民间,蕴含着民间礼俗、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弘扬地方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论文从校本课程的角度着力挖掘腾冲花灯文化的内涵,讨论其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做了探讨,力图开发出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展开。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等内容。正文一共四章。第一章从理论出发,阐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文化、师生、课程三个方面论述了“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从政策依据、资源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第二章是课程开发的构想和设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形式、教材编写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并对编写体例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第三章是课程的实施构想。概述了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五个专题,实行专题教学的方式。专题一主要梳理腾冲花灯概貌,分析了腾冲花灯的类型;专题二主要介绍了腾冲花灯起源及历史沿革发展情况;专题三主要从腾冲玩灯的习俗、赏花灯、闹花灯几个方面品析腾冲的元宵灯会,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提升审美能力;专题四分析了腾冲花灯的内容及蕴含的侨乡文化及抗战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专题五主要从音乐、舞蹈、语言、道具及服装几个方面分析腾冲花灯的表演艺术。接着针对每专题的内容提出了教学建议,分析了教学形式,并展示了教学设计。第四章是课程的评价实施。在课程的评价中坚持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分别对学生、教师进行了评价。结语对“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总结,概括了课程开设的意义,简述了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RESUME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的问题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的查找与统计 |
二、“基础教育”及相关概念 |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培养与素质的研究 |
四、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 |
五、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
六、关于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改革的研究 |
七、关于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研究 |
八、关于家校冲突与合作的研究 |
九、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研究 |
十、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与局限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假设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教育概念框架与教育改革理论 |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框架 |
一、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 |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
三、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 |
四、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 |
五、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 |
六、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 |
七、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 |
八、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 |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选择 |
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
二、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
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
第一节 马里的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
一、马里的地理环境、人口发展、历史与文化特点 |
二、马里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
第二节 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国际组织 |
一、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儿童基金会 |
第三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就与问题 |
一、新世纪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 |
二、马里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成就 |
三、马里基础教育的困境 |
第四节 中国教育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 |
一、新中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
二、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三、新中国基础教育制度及特点 |
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基础的教育改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里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文献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文献研究的目的 |
二、文献研究的过程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样本与目标群体 |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及分布 |
四、问卷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
六、问卷的反馈 |
第三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二、访谈的对象 |
三、访谈时间与地点 |
四、访谈调查的过程 |
五、访谈资料的整理 |
第四节 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观察的目的 |
二、观察的对象与内容 |
三、观察时间与地点 |
四、观察实施的过程 |
五、观察资料的整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定量分析 |
第一节 基础学校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
四、学校管理活动 |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
第二节 基础学校校长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
四、学校管理活动 |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
第三节 教师教育者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
四、学校管理活动 |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与教育案例 |
第一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 |
一、基础学校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 |
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访谈资料分析 |
三、教学研究中心CAP与教育顾问访谈分析 |
四、教育部官员访谈资料分析 |
五、学生家长访谈资料分析 |
六、基础学校学生的访谈分析 |
第二节 马里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
一、基础教育课例及特点 |
二、校园文化活动案例及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的发现、建议与结论 |
第一节 发现与讨论 |
一、研究的发现 |
二、讨论 |
第二节 建议与结论 |
一、对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建议 |
二、研究的结论与后续探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模块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1.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
2.关于传统文化教学 |
(二)研究依据 |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
2.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
3.初中语文在综合性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
4.初中语文在综合性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问卷调查情况 |
1.问卷设计及实施 |
2.问卷调查结果 |
(二)存在的问题 |
1.教学目标 |
2.教学准备 |
3.教学内容 |
4.教学过程 |
5.教学评价 |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模块的教学策略 |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
(二)教师方面 |
1.教师强化目标意识,提升对学生自主性的重视 |
2.教师充分备课,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 |
3.教师精挑细选教学内容,满足个性化 |
4.教师提高教学创新性,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
5.教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公正性 |
(三)学生方面 |
1.学生明确具体目标,关注语文能力素养提升 |
2.学生紧扣课标,维护活动小组正常运行 |
3.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内容代表性 |
4.学生扭转负面思想,积极融入实践活动 |
5.学生客观认识自主评价,科学实现互评 |
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个案分析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准备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板块《有朋自远方来》教案设计 |
致谢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概述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
一、核心概念 |
二、本质特征 |
三、主要分类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概述 |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概念 |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点 |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统计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特点及问题 |
第二节 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现状 |
一、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分类简述 |
二、云南省昆明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情况及特点 |
三、全国各地近五年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特点 |
四、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共同点与区别 |
五、小结及问题 |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
一、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二、初中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归因 |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教考关系的束缚 |
第二节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难度较大 |
第三节 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
第四节 教材编排有待完善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改进对策 |
第一节 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 |
一、 “经验之塔”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三、范例教学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小结 |
第二节 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建议 |
一、着力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主体性教学 |
二、有效实施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性教学 |
三、循序渐进,统筹教学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中高考部分连续性文本题型示例 |
附录B:2016 年-2020 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理论依据 |
四、课题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的起源发展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
一、语文性 |
二、情境性 |
三、综合性 |
四、实践性 |
第四节 综合性学习与其它教学内容的关系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编排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一线教学需要 |
四、紧跟时代发展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排特色 |
一、板块独立,专题数量减少 |
二、具备指导性和层级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
三、活动方式多样,运用言语引导 |
四、实现文化传承,注入时代气息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学设计常规化,投入与成效不平衡 |
二、概念和目的认知模糊,小组合作效果不佳 |
三、学生能力欠缺,难达课程标准要求 |
四、指导评价片面化,存在功利化倾向 |
五、活动场所受局限,课程资源待开发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建议 |
第一节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
一、依据课标要求,多维设置活动目标 |
二、调整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
三、结合教学需求,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
四、完善评价机制,发挥驱动作用 |
第二节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灵活运用教材 |
一、营造学习情境,丰富教学设计 |
二、发展探究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
三、创设美育环境,提高审美能力 |
四、加深文化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
第五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举隅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难点 |
三、教学方法 |
四、课时安排 |
五、教学工具 |
六、教学准备 |
七、教学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成果展示 |
(6)基于项目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 |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本土实践逐渐兴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 |
(一)项目 |
(二)基于项目学习 |
(三)语文教学 |
(四)语文学科内的基于项目学习 |
(五)跨语文学科的基于项目学习 |
五、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四)情境学习理论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项目学习的本土实践 |
一、本土实践的背景 |
(一)基于授受关系的学科教学 |
(二)呼吁模式创新的政策文件 |
(三)围绕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 |
(四)启示与反思 |
二、本土开发的主体 |
(一)主体一:“区域化”课程开发者 |
(二)主体二:“标准化”课程开发者 |
(三)主体三:“草根化”课程开发者 |
(四)启示与反思 |
三、本土课程的样态 |
(一)样态一:活动学习 |
(二)样态二:学科学习 |
(三)样态三:跨学科学习 |
(四)启示与反思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特征 |
一、建设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的依据 |
(一)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 |
(二)学科建设的现实依据 |
二、两种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学科形态 |
(一)语文学科内的基于项目学习 |
(二)跨语文学科的基于项目学习 |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
(一)把握语文学科属性 |
(二)遵循不同学段特征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课程实践 |
一、两种形态的实施案例 |
(一)形态一的实施案例:《遨游汉字王国》 |
(二)形态二的实施案例:《制作蔬菜小绘本》 |
(三)总结与反思 |
二、三个学段的实施案例 |
(一)小学阶段的实施案例:《爱上红楼巧设腰封》 |
(四)总结与反思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B 语文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 文史结合学理传统和教育契机 |
二 历史教育领域的发展意见与现实反思 |
三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一 文史结合视域下的相关研究 |
二 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研究 |
三 现有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趋向 |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理解运用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区别与联系: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的学理依据 |
第一节 古代文史同源与史学理论基础 |
一 古代文史同源传统 |
二 近现代史学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理依据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 |
二 学习迁移理论依据 |
第三节 历史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 |
一 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 学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 |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文学作品与运用原则 |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 |
一 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整理 |
二 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研究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 |
一 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整理 |
二 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的研究 |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案例分析 |
一 教学渗透背景 |
二 教学渗透过程 |
三 教学渗透反思 |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分析 |
一 教学渗透背景 |
二 教学渗透分析 |
三 教学渗透反思 |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的问题困境与对策分析 |
第一节 问题困境与教学成效 |
一 文学作品使用的过度性 |
二 教学语言转换生硬性 |
三 作品内容的主观性 |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启示 |
一 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
二 加强教师备课的能力 |
三 加强教师语言的锤炼 |
四 树立客观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 |
五 加强教师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之社会责任素养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重视核心素养是世界性的主题 |
2.提高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是我国社会的普遍诉求 |
3.教科书是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载体 |
(二)研究意义 |
1.引导教师关注语文教科书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因子 |
2.促进《语文》学科社会责任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
3.有利于社会责任素养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
(三)概念界定 |
1.责任 |
2.社会责任 |
3.社会责任素养 |
(四)研究综述 |
1.社会责任素养的研究现状 |
2.有关社会责任素养的框架研究 |
3.教科书中的核心素养研究 |
4.研究成果与反思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流程 |
一、分析框架 |
(一)分析维度的确定 |
1.已有研究的分析维度 |
2.本研究的分析维度 |
(二)分析类目的确定 |
1.分析类目确定的依据 |
2.分析类目的制定过程 |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统计说明 |
1.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2.分析项目与统计说明 |
二、频度分析 |
(一)单元主题统计 |
(二)主副题统计 |
1.教读课文 |
2.自读课文 |
(三)课后练习统计 |
(四)插图统计 |
(五)综合性学习统计 |
(六)小结 |
三、内容分析 |
(一)他人责任 |
1.文明礼貌 |
2.诚信友善 |
3.乐于助人 |
4.孝敬父母 |
5.和谐家庭 |
6.小结 |
(二)集体责任 |
1.遵纪守法 |
2.热爱集体 |
3.维护公正 |
4.小结 |
(三)国家责任 |
1.主动作为 |
2.热爱祖国 |
3.小结 |
(四)生态责任 |
1.热爱自然 |
2.保护环境 |
3.小结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教科书中最强调“国家责任” |
2.“热爱祖国”是最主要的责任素养 |
3.对他人的责任最强调诚信友善 |
4.对集体的责任最关注维护公正 |
5.教科书重视亲近自然的理念 |
6.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
7.关注到社会责任能力的锻炼 |
8.呈现方式以主副题和课后练习为主 |
9.选文体裁丰富,重视选文经典性 |
(二)建议 |
1.适当调整社会责任素养维度的比例 |
2.合理协调社会责任素养类目的比重 |
3.深入研读教材选文以落实素养目标 |
4.引导课后多样化练习以扩大培养途径 |
5.丰富社会责任素养选文的多元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腾冲花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一、有助于继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有利于教师发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
三、有利于充实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语文教学方法 |
第二节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一、政策依据 |
二、资源优势 |
三、学生兴趣和需要 |
第二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
第一节 课程理念与目标 |
一、课程基本理念 |
二、课程目标 |
三、课程设置说明 |
四、教学组织形式 |
第二节 教材编写思路 |
一、选编标准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
三、教材结构 |
四、编写体例说明 |
第三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构想 |
第一节 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 |
一、专题一腾冲花灯概貌 |
二、专题二腾冲花灯的起源及历史沿革概况 |
三、专题三腾冲元宵灯会 |
四、专题四腾冲花灯戏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
五、专题五腾冲花灯戏的表演艺术 |
第二节 课程形式 |
一、专题讲座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 |
三、校园文化建设 |
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 |
第三节 课程设计教学案例 |
一、《腾冲灯彩之魅力》教学设计 |
二、《腾冲花灯的起源》教学设计 |
三、《腾冲灯会之灯谜猜制》教学设计 |
四、《腾冲花灯的文化内涵(一)》教学设计 |
六、《腾冲花灯唱词的语言艺术(一)》教学设计 |
第四章 “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一节 评价原则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
二、评价方式多样性原则 |
三、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性原则 |
四、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原则 |
第二节 评价内容 |
一、学生评价 |
二、教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腾冲花灯文化校本教材》样章 |
附录 B“腾冲花灯认知及兴趣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 Goita Yacouba(高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教学模块调查与研究[D]. 李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曾晓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D]. 王倩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项目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冷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D]. 葛飞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之社会责任素养因子研究[D]. 梁美红.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腾冲花灯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 李娟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