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壳分类中的应用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壳分类中的应用

一、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实分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敬依,蔡文君,林文栋,张硕,罗容[1](2021)在《枳实肉和瓤的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分析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20批次枳实,以肉和瓤2个部位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分别建立枳实肉和瓤的指纹图谱,肉中标定17个共有峰,瓤中标定10个共有峰,指认了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为芸香柚皮苷、柚皮苷、野漆树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川陈皮素。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相似度分析,枳实肉和瓤与各自的对照图谱相似度较好,均大于0.90;同一批次枳实肉和瓤的相似度为0.850~0.983。采用SPSS 17.0和SIMCA 14.1软件对枳实肉和瓤的共有峰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对照图谱共确定枳实肉和瓤的12个差异性成分。在此基础上对6种指认的黄酮类成分和辛弗林进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枳实的质量评价,研究结果为枳实"翻肚如盆口"性状特征的科学内涵提供部分科学依据。

郑司浩,赵莎,曾燕,刘美娟,尚兴朴,王继永[2](2021)在《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一直是困扰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题。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的研究基础薄弱、技术体系不完善、技术方案不成熟,仍存在诸多研究难点。通过对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的技术方案,并结合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出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的研究思路,为中药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温英丽[3](2021)在《基于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陈久者良”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史,其成分复杂,作用靶点甚多,常常是药效与毒性并存,而无数中医先贤通过实践总结形成了炮制、配伍等独特中医药理论,以达到调和药性,减毒增效的目的。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其鲜品气味浓烈,刺激性强。临床上常陈化后入药使用,有关吴茱萸陈化入药的说法在《新修本草》、《本草经集注》、《四医书》等中医药经典中均有记载,但对其陈化原理并未做出科学解释。本课题以吴茱萸“陈久者良”理论为研究基点,对吴茱萸陈化前后成分展开综合研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建立质量判别方法,借助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从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角度科学阐释“陈久者良”理论。1、聚焦吴茱萸为多种属基原药材(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本实验对其基原展开研究。首先,建立HeraclesⅡ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检测吴茱萸气味的方法,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及定性。其次,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无监督模式识别模型(PCA)和有监督模式识别模型(PLS-DA),确定与基原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成分,并通过验证集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基原的吴茱萸气味间存在差异,月桂烯、α-蒎烯、β-榄香烯可作为区分三者的特征成分。2、从吴茱萸非挥发性成分角度出发对吴茱萸“陈久者良”理论的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收集22批不同年份吴茱萸构成不同批次陈化组,6批同一年份中花吴茱萸构成同一批次陈化组,对两组样品平行展开研究。首先,建立吴茱萸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吴茱萸指纹信息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批次陈化组:规格对吴茱萸质量影响显着,22批不同批次吴茱萸按规格聚成有明显界限的三类,三种规格吴茱萸中生物碱、酚酸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消除规格影响,对其中13批中花吴茱萸进行PCA分析发现,样品按陈放时间长短聚为长期放置、短期放置两类。同一批次陈化组:吴茱萸陈放0~17个月对其指纹信息影响不明显,而产地因素对药材质量影响显着。其次,为进一步确定陈化过程成分变化情况,从吴茱萸醇提液、水提液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吴茱萸醇提液中柠檬苦素含量随陈放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去氢吴茱萸碱含量升高(P<0.05);吴茱萸水提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金丝桃苷含量均降低(P<0.05),咖啡酸含量升高(P<0.05)。3、从吴茱萸挥发性成分角度出发对吴茱萸“陈久者良”理论的物质基础进行探究。借助HeraclesⅡ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获取吴茱萸气相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PCA、DFA、SQC、SIMCA)对不同陈放时间吴茱萸(同一批次、不同批次)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实验发现,不同批次陈化组:陈放时间对其气味影响显着,化学计量学模型能准确识别出长期陈放与短期陈放吴茱萸药材。同一批次陈化组:吴茱萸气味成分含量与陈化时间有相关性,化学计量学模型对陈放与未陈放的吴茱萸药材有较好识别。4、在实验二、实验三的基础上获得吴茱萸陈化后差异成分,借助网络药理学对吴茱萸“陈久者良”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使用TCMSP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吴茱萸陈化前后差异成分相关基因靶点,然后,再通过蛋白质互相作用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并在Cytoscape软件筛选核心靶蛋白,构建蛋白可视化互作网络,最后,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本实验针对11种差异成分,共预测得到75个潜在靶点,268个基因功能注释和42条靶点生物通路。网络药理学实验结果发现,推测柠檬苦素、β-水芹烯、金丝桃苷、去氢吴茱萸碱通过作用丙型肝炎(Hepatitis C)、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Drug metabolism-cytochrome P450)通路对吴茱萸减毒有调节作用;去氢吴茱萸碱可以通过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钙离子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发挥神经系统保护作用,因而起到增效作用。本课题研究构建了借助HeraclesⅡ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快速鉴定吴茱萸种属基原的方法;构建了吴茱萸中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吴茱萸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构建了吴茱萸陈化前后“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阐述。该研究对陈化中药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袁海建,李卫,祝一飞,张光际,封亮,贾晓斌,王卉,周涛[4](2020)在《枳实薤白桂枝汤HPLC指纹图谱及10种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枳实薤白桂枝汤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和复方中10种指标成分(辛弗林、槲皮素、桂皮酸、厚朴酚、柚皮苷、腺苷、香豆素、橙皮苷、和厚朴酚、新橙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开展相关评价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枳实薤白桂枝汤指纹图谱,开展相似度评价研究;测定复方中10个指标成分,分析复方中药材不同配伍对其量的变化影响;采用聚类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枳实薤白桂枝汤的质量控制相关指标的影响和价值。结果 10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376~0.990,部分批次相似度大于0.9(5批),说明10批样品相似度差异较大。10批样品中S1~S3、S5、S6、S8、S10为一组,S4、S9为一组,S7单独为一组。共标定了30个特征峰,经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6是影响药材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30个特征峰中对样品分组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为21(新橙皮苷)、26、29(和厚朴酚)、3、23、17、30(厚朴酚)、5、24(香豆素)、28和7。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除槲皮素外,其余9种成分在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不同配伍会对药材中相关成分产生增加或抑制溶出的作用。结论所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枳实薤白桂枝汤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该方法高效、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枳实薤白桂枝汤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陈丽冰[5](2020)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其中间体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中药质量一致性,完善中药中间体及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其中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质量分析手段、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谱技术及多变量统计工具建立制剂及其中间体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完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现有质量评价要求,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成果如下:1.建立中间体丹参提取液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HPLC-UV)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其中7种指标成分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丹参素(danshensu,DSS)、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PA)、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LA)、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进行定量分析。完成指纹图谱及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并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30批丹参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及指标含量进行分析,从指纹图谱相似度及指标含量两个角度评价丹参提取液的批次一致性。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石硫上清液质量进行一致性评价。利用工厂样本7种指标含量建立PCA模型,以工厂稀释样本、实验室制备样本以及异常样本为监测对象,借助异常监测指标Hotelling’s T2和DModX考察模型的质量一致性评价能力。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监测样本异常,有效评价石硫上清液质量。另外,与传统控制图表达形式不同,此次研究将Hotelling’s T2和DModX两个统计量进行结合表示,在一张图中同时描述两个统计量的异常监测情况,提高了异常监测效率,为石硫上清液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了参考。3.建立石硫上清液7种指标的NIR定量分析模型。结合连续投影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采样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nterval PLS,iPLS)及协同间隔偏最小二乘算法(Synergy Interval PLS,siPLS)四种波段选择算法,比较研究溶液和冻干粉两种体系光谱的建模效果。模型结果显示,以冻干粉光谱结合CARS波段选择算法建立的定量模型性能较好,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较低,R2cal与R2pre均达到0.950以上,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石硫上清液NIR定量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实现质量一致性快速评价奠定了基础。4.建立基于多元全局性分析指标的一致性评价方法,并对关键质控指标进行识别。利用糖类化合物、药效物质酚酸类化合物和无机盐等18个指标对制剂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价,并与传统HPLC-UV指纹图谱评价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多元全局性分析指标的一致性评价方法比传统指纹图谱评价方法更全面、有效。并利用PCA中的载荷图识别筛选出Na+、果糖(fructose,Fru)、葡萄糖(glucose,Glc)、甘露三糖(manninotriose,Man)、丹参素和丹酚酸B等6个关键质控指标。关键质控指标的识别能够为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提高质控效率。

王凤梅[6](2019)在《常见根茎类中药材数字图像的特征提取与识别》文中提出目的:(1)利用药材横切面显微图像的灰度信息,构建灰度匹配模板,实现与尺度及方位无关的中药材样品图像的自动识别。(2)对药材的性状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描述,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中药种类的鉴别,为中药鉴定智能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随机抽取药材样本用聚乙二醇假包埋法制片,结合显微摄像技术采集药材横切面显微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拍摄得到的视野图拼接融合为显微横切面完整图。对显微拼接图进行脱帽变换、形态学开闭运算、填充等操作得到二值图。在二值掩模图中获取边界点位置,同时基于药材显微组织特征的向心性确定中心点坐标,建立极坐标系。从角向及径向划分网格,提取网格中灰度均值信息,创建原始模板。以70%的样本进行模板训练,15%的样本进行模板验证,15%的样本进行模板测试。模板训练时,将训练样的灰度均值信息在原始模板数字矩阵中扫描匹配得到最佳位置,在该位置上对原始模板进行灰度均值的重新计算。(2)随机抽取药材样本80根,取药材中段,两切面平整,置于白色A4纸上,拍照。对采集的药材横切面图像,利用颜色分量进行目标的分割提取。将分割的彩色图转为灰度图,同(1)中的方法建立极坐标系,划分网格,提取药材横切面整体的灰度均值信息,以此作为构建模板的依据。按(1)中方法的对模板进行训练、验证及测试。(3)随机抽取药材样本60根,同(2)中的方法采集药材横切面图并进行分割提取。对分割的宏观横切面图提取矩形度、离心率、直径、长短轴之比等几何形状特征,在HSV及LAB颜色空间模型下,求得各颜色分量的平均值。将特征量输入BP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对药材实现分类识别。(4)随机抽取药材样本60根,取药材中段水平置于白色A4纸,拍照采集药材侧面样品图。根据颜色分量差异将目标分割提取,基于最大外接矩逐步剔除背景像素,得到最大内接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药材侧面纹理特征,结合HSV及LAB颜色空间下颜色分量特征值,用BP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实现药材的鉴别。结果:(1)利用灰度模板匹配法对药材显微图像的识别,单模板测试及模板集测试识别率分别为90.1%、92.5%。识别精度较好。(2)利用灰度模板匹配法对药材横切面图像进行识别,单模板及模板集测试识别率分别为92.5%、86.9%。(3)基于药材横切面颜色、形状特征的BP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识别率为90.8%;基于药材侧面纹理、颜色特征的BP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识别率为98.6%结论:本文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中药材灰度、形状、彩色与纹理特征进行提取,对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及外观性状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描述,从而实现了药材种类的鉴别,克服了传统鉴别方法的不足,为中药材形态学质量控制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余锡鹏[7](2019)在《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方法学及智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诠释与发展传统中药“升”、“降”药性理论新内涵,系统综合中药典籍“宏观、中观、微观”(以下简称“宏、中、微”)关键信息,开展标准数字化编码规则方法学及其相关鉴定模型的智能应用研究,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方法:1、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确定研究结合传统与现代中药经典书籍在中医药领域的各自特色与优势,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出若干中药典籍,并明确中药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重点采集基于中药“升”、“降”药性理论的中药“宏、中、微”等特征的关键信息。2、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的方法在中药典籍药性理论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引采WS36x.x、GB/T31774、IS018668-1、《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技术与应用》等上位标准与专业图书着作,为每一个数据元分配的与语言无关的唯一标识,以及定义数据元公用及专用属性,建立中药数据元数字化编码规则的方法。3、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将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在弹性结构编辑器上,构建可从从WS返回格式为H5或XML并且可支持执行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模板,并对已采集的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进行XML结构化录入,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4、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的智能应用研究在相关算法(中医健康状态(含证型),健康档案与病案)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同时兼顾拓扑及语义的中药XML树图差异度算法,并建立“升”、“降”性类中药相关数学函数表达及鉴定模型。通过训练及试应用样本反复调试鉴定模型参数直至收敛,结合数据分析及挖掘方法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结果:1、在WS36x.x、GB/T31774、IS018668-1、《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技术与应用》等上位标准与专业图书着作及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中药升降沉浮、四气五味等关键理论的数据元编码标准规则的方法学研究。2、通过中药数据元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弹性结构编辑器,设计可从WS返回格式为H5或XML并且可支持执行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模板,完成中药特征树图构建20例(高阶多维型)。3、“在中药特征树图的基础上,结合数理建模以及差异度比较计算方法,对中药建立相关数学函数表达模型,完成单味中药青蒿及“升”、“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的构建、训练与优化直至收敛,经检验树图计算分析中药青蒿鉴定模型有效率为100%;“升”性类中药鉴定模型有效率为94.29%;“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有效率为97.14%。同时,研究结果发现“升”、“降”性类中药与分子碳链长度有关(P=0.143<0.2)、与分子量大小有关(P=0.052<0.2)、与分子母核结构有关(P=0.033<0.2)、与手性碳原子个数有关(P=0.089<0.2)。结论:1、通过对若干中药经典及现代研究结果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进行采集,建立蕴含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中药数据元的相关标准,为中药以及各国传统药物信息的编码提供数字化的编码依据和技术标准。2、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同时结合了现有图谱发展的不足并吸收了XML优点,发展成自身既有可灵活排版的文本界面,又有良好、严谨且可自定义元素名称与属性的XML结构,具有“所见即得,弹性编辑”功能,能满足研究个性化需要,同时有助于跨区域间信息交互与共享。3、中药鉴定是对中药质量性能而做出的客观检查,在其生产加工、临床应用以及贸易流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创建XML树图差异度算法能够有效地辅助鉴定单味中药青蒿及“升”、“降”性类中药,为中药领域智能应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4、通过中药药性理论与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融合,探索了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有着潜在关系,为诠释与发展“升”、“降”药性理论(抽象模型)的新内涵以及为今后“升”、“降”性类中药气味的更深入研究(如气味分子乃至离子、量子)以及中医诊断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如电子鼻中医嗅诊诊断)等类似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基础。

陈梅妹[8](2019)在《基于化学信息学和代谢组学的中药抗代谢综合征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代谢综合征(MetS)是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复杂病理状态,主要临床后果为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已被全球认同为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MetS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中心性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当前仍然没有特异性治疗MetS的方法。中药具有多有机化合物、多作用通路和多靶标协同作用等特点,在防治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成为防治MetS的重要策略。经典名方温胆汤(WDD)临床应用于多系统复杂性疾病,比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MetS相关疾病,其临床疗效显着。但是,目前WDD抗MetS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其在体内的多有机化学成分-多靶标-多生物通路的整体药理作用特征未得到揭示。鉴于目前仍然没有一种完全解析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综合运用化学信息学和代谢组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从化学信息、动物、细胞、蛋白质、代谢小分子等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中药复方WDD抗MetS的药效有机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临床药物选择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其他中药药效有机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整合化学信息组学、主成分分析、分子对接计算和网络分析等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WDD有机化学成分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库构建、类药性分析、分子靶标识别、有机成分-分子靶标-生物通路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分析,筛选WDD抗MetS的活性有机化合物、作用靶标蛋白及生物通路等信息,为WDD化学物质基础和药效实验研究提供指导。共鉴定出WDD中217个活性有机化合物可作用于6个代谢性核受体(PPARα,PPARβ,PPARγ,LXRα,LXRβ和RXRα),影响到19条生物通路,主要涉及到维持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平衡、抗细胞毒性作用、免疫调节和肝保护等药理作用。2.采用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对WDD中110个靶向代谢性核受体具有良好水溶性和肠吸收性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快速分离鉴别和结构推断。根据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检测的一级质谱、二级质谱数据和自建WDD有机化合物化学信息数据库,同时结合ACD Lab/MS Fragmenter软件对推断出来的化合物和质谱信息进行验证和推导,共推断出36个有机化合物结构,为WDD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3.分别通过WDD和二甲双胍对MetS大鼠进行两周药物干预,比较血清生化指标变化及肝脏组织代谢性核受体表达水平变化来进一步揭示WDD与代谢性核受体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WDD能够显着改善大鼠的MetS症状,且效果比二甲双胍显着,证实了WDD是治疗MetS的有效药物;WDD干预后,MetS大鼠肝脏内的PPARγ,PPARβ和LXRβ表达水平均明显得到上调(P<0.05),印证了WDD网络药理学分子靶标研究结果。4.综合运用血清ABCA1表达水平检测,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建模、分子对接、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等方法研究WDD抗MetS上调HDL-C水平的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建立了两个高准确率的ABCA1表达上调剂活性分类QSAR预测模型,揭示了WDD是通过作用LXRβ/ABCA1信号通路而上调HDLC表达水平,并推断出WDD中9个靶向LXRβ受体上调ABCA1表达的有机化合物结构,为从中药化学成分中发现新型高效ABCA1表达上调剂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5.综合运用代谢组学方法(GC-TOF/MS)、多元统计技术(PCA和PLS-DA)、KEGG生物通路分析等方法,从机体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整体水平变化来阐明WDD抗MetS的药效作用机制,发现MetS血清中39个差异代谢物和7条代谢通路受到显着影响(P<0.05),可作为MetS潜在生物标志物;WDD干预MetS大鼠两周后6条代谢通路受到显着影响(P<0.05)。最后,结合化学信息方法和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对WDD引起差异代谢物水平变化机制进行研究,并推断出WDD中作用于多代谢酶的9个糖苷类化合物结构。

陈聪[9](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赵思宇[10](2018)在《基于化学分类法探讨橘属植物的物质基础及枳实、枳壳不同抗炎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陈皮、青皮、枳实和枳壳是来源于芸香科(Rutaceae)橘属(Citrus)植物,均为常用中药。陈皮、青皮分别为橘Citrus reticulataBlanco及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以及干燥外层果皮,枳实为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枳壳为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陈皮和青皮、枳实和枳壳为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且这四种中药来源于两种不同植物。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枳实测定辛弗林、枳壳测定柚皮苷、新橙皮苷、陈皮和青皮均检测橙皮苷,这些成分虽为有效成分,但是并非橘属专有,且无法区分来源于同一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亲缘中药。本研究提出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构建基于橘属中药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分类法: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橘属中药,其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亦存在差异,可用于指征不同中药的物质基础。枳实和枳壳,分别为橘属中药Citrus aurantium L的幼果和未成熟果实,是中国最着名的中药材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并使用,含有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活性酚类成分。[20]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它们被用作调节平衡和加强人体内稳态的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枳实和枳壳中酚类成分的多种抗炎功能,如抑制炎症因子,调节炎症相关通路,调节代谢紊乱等。然而,因为枳实和枳壳成分的复杂性,他们具体如何抗炎很难说清。因此,对于庞大而复杂的中药,考虑其各自的特征成分,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地揭示它们在多目标,多功能和多途径模式下相互作用的机制。因此本文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方法识别青皮、陈皮、枳实和枳壳,并探究其不同的活性成分。进一步基于活性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枳实枳壳不同的靶蛋白,进而从体内实验及体外实验两个层面对枳实和枳壳进行抗炎活性研究。以探索枳实与枳壳中有效成分的差异及抗炎可能存在的不同机制为枳实和枳壳质量评价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从生物活性角度为枳实枳壳样品选择提供新方法。第一章橘属中药的化学分类法本项目拟借助代谢组学技术高通量的样本分析能力及强大的数理统计方法,以青皮、陈皮、枳实和枳壳四种中药为研究对象,寻找不同品种及生长阶段组别内/间相互区分的化学成分标记物,以进行合理的化学分类。在本实验中共找到可用作化学分类的初级代谢产物48个,次级代谢产物79个,并分别探讨了其可能生物合成通路。这将有助于将抽象的功效描述通过代谢物的定性定量差异客观的表达出来,进而反推中药发挥不同功效的可能作用机理。第二章枳实和枳壳的抗炎活性研究为探讨枳实枳壳中活性化合物的抗炎情况及抗炎可能存在的机制,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枳实和枳壳对抗炎症的不同作用。然后证实了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枳实下调p38表达和枳壳上调PPARy来进行调节炎症表现,以及对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构建并分析了 一个多组分靶标途径网络,表明来自枳实和枳壳的不同含量的成分调节了 p38和PPARy炎症相关通路所共有的3个和2个共同靶点。另外,我们采用血浆代谢组学策略研究枳实和枳壳对LPS诱导的炎症大鼠模型的不同代谢调节作用。在这里,我们建立了一个新型中药研究平台,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多靶点治疗策略进行体外和体内评估,研究中药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同种属中药的不同作用。

二、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实分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实分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枳实肉和瓤的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分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学考察
        2.3.1 参照峰的选择
        2.3.2 精密度试验
        2.3.3 重复性试验
        2.3.4 稳定性试验
    2.4 指纹图谱的构建
        2.4.1 20批次枳实肉和瓤的指纹图谱构建
        2.4.2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2.5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枳实肉和瓤的分析与比较
        2.5.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
        2.5.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2.5.3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OPLS-DA)
    2.6 枳实肉和瓤6个黄酮类成分及辛弗林含量测定
        2.6.1 含量测定色谱条件
        2.6.2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制备
        2.6.3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2.6.3.1 线性关系考察
        2.6.3.2 精密度试验
        2.6.3.3 重复性试验
        2.6.3.4 稳定性试验
        2.6.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6.4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波长的选择
    3.2 枳实肉和瓤中化学成分的差异

(2)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品种现状
2 中药材道地产区与变迁
3 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
    3.1 性状鉴别
        3.1.1 品种鉴别
        3.1.2 产地鉴别
    3.2 显微鉴别
        3.2.1 品种鉴别
        3.2.2 产地鉴别
    3.3 光谱鉴别技术
        3.3.1 品种鉴别
        3.3.2 产地鉴别
    3.4 色谱鉴别技术
        3.4.1 品种鉴别
        3.4.2 产地鉴别
    3.5 仿生识别技术
        3.5.1 品种鉴别
        3.5.2 产地鉴别
    3.6 多维模式识别与组合技术
        3.6.1 品种鉴别
        3.6.2 产地鉴别
    3.7 分子生物学鉴别技术
        3.7.1 蛋白质类凝胶电泳技术
        3.7.2基于电泳的分子标记技术
        3.7.3 DNA序列分析技术
        3.7.4 基因组分析技术
4 总结与展望

(3)基于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陈久者良”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的吴茱萸种属基原鉴定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非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吴茱萸“陈久者良”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吴茱萸“陈久者良”实验研究
    第二节 醇提液中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第三节 水提液中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实验三 基于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吴茱萸“陈久者良”理论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陈久者良”分子机制预测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类型电子鼻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 两种类型电子鼻的比较
    2 基于传感器型电子鼻的中药质量评价
    3 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的中药质量评价
    4 展望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枳实薤白桂枝汤HPLC指纹图谱及10种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HPLC条件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指纹图谱研究
        2.4.1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2.4.2 参照峰的选择
        2.4.3 特征峰选择
    2.5 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
        2.5.1 聚类分析(CA)
        2.5.2 主成分分析(PCA)
        2.5.3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2.6 ZXGD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2.6.1 线性关系考察
        2.6.2 精密度试验
        2.6.3 重复性试验
        2.6.4 稳定性试验
        2.6.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6.6 10批样品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2.6.7 药材对复方10个指标成分含量影响研究
3 讨论

(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其中间体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药质量评价手段
    1.3 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建立
    1.4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质量研究进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中间体丹参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分析及多指标含量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指纹图谱方法学验证
        2.3.2 指纹图谱的建立
        2.3.3 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2.3.4 丹参提取液含量分析结果
    2.4 小结
3 石硫上清液质量一致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CA模型结果
        3.3.2 样本指标含量组成讨论
        3.3.3 Hotelling's T2和DModX的结合表示图
    3.4 小结
4 石硫上清液七种指标成分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采集
        4.3.2 光谱预处理
        4.3.3 样本划分
        4.3.4 定量模型的建立
        4.3.5 指标不同体系光谱波段选择结果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多元全局性分析指标的一致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方法学验证
        5.3.2 大分子杂质检测分析结果
        5.3.3 糖类分析结果
        5.3.4 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一致性评价
        5.3.5 无机盐离子分析结果
        5.3.6 多元统计分析
        5.3.7 关键指标识别
    5.4 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常见根茎类中药材数字图像的特征提取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特征提取与图像处理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图像识别方法综述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中药横切面显微图像灰度信息提取与模板匹配
    第一节 横切面显微图像的采集
        一、实验药材
        二、实验试剂与仪器
        三、临时装片制作
        四、显微图像摄取
    第二节 显微图像的预处理
        一、图像拼接
        二、二值化与确定中心坐标
    第三节 模板建立与训练、验证
        一、原始模板的建立
        二、扇形试样图制备
        三、模板训练
        四、模板验证
    第四节 模板测试
        一、单模板测试
        二、模板集测试
    第五节 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中药横切面图像灰度信息提取与模板匹配
    第一节 中药横切面图像采集
        一、实验药材
        二、实验试剂与仪器
        三、图像采集
    第二节 药材横切面图像预处理
        一、图像分割
        二、图像灰度化及中心点坐标的确定
    第三节 模板的建立与训练、验证
        一、原始模板的建立
        二、模板训练
        三、模板验证
    第四节 模板测试
    第五节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中药横切面形状、颜色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
    第一节 中药横切面宏观图像采集
        一、实验药材
        二、实验试剂与仪器
        三、图像摄取
    第二节 形状、颜色特征提取
        一、形状特征提取
        二、颜色特征提取
    第三节 模式识别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药侧面纹理、颜色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
    第一节 图像的获取
        一、实验药材
        二、实验仪器
        三、图像采集
    第二节 纹理、颜色特征提取
        一、纹理特征提取
        二、颜色特征提取
    第三节 模式识别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方法学及智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起源及发展现状
    1.2 中药(典籍)标准及其数字化相关研究
    1.3 中药“升”、“降”药性理论相关研究
    1.4 中药特征图谱相关相关研究
    1.5 中药(包括气味/五气)鉴定的相关研究
        1.5.1 中药宏观及中观鉴定相关研究
        1.5.2 中药微观鉴定相关研究
        1.5.3 综合中药宏观、中观、微观的鉴定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确定
    2.1 研究方法
        2.1.1 筛选中药典籍
        2.1.2 明确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宏、中、微”分类
    2.2 研究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的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基于WS系列标准等上游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
        3.1.2 中药数据数字化标准的制定/备案
    3.2 研究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
    4.1 研究方法
        4.1.1 应用数字化标准技术
        4.1.2 构建中药树型结构化树图录入模板
    4.2 研究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药典籍中“升”、“降”药性理论的智能应用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升”、“降”性类中药在其鉴定领域的智能应用研究
        5.1.2 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
    5.2 研究结果
        5.2.1 完成中药青蒿鉴定模型的建立
        5.2.2 完成“升”、“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的建立
        5.2.3 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的探索
    5.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参与课题情况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附件

(8)基于化学信息学和代谢组学的中药抗代谢综合征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1.1 代谢综合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 代谢综合征防治
    2.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现状
    3.化学信息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3.1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3.2 定量构效关系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4.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WDD抗 MetS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类药性评价
        2.3 靶标蛋白预测
        2.4 网络构建及分析
    第三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WDD有机化合物收集和结构优化
        3.2 化学空间分析和类药性质计算
        3.3 WDD靶标识别和活性化合物筛选
        3.4 WDD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WDD中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多样性和类药性质分析
        4.2 WDD中活性化合物和作用靶标筛选
        4.3 WDD抗 MetS作用的潜在生物通路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的WDD活性有机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2.3 WDD的制备
        2.4 上机样品处理
        2.5 液相色谱条件
        2.6 质谱条件
        2.7 WDD中水溶性和肠吸收性比较好化合物数据库构建
        2.8 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WDD中水溶性和肠吸收性比较好化合物数据库构建
        3.2 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定性分析结果
        3.3 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DD抗 MetS大鼠药效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药物准备
        2.5 动物分组及给药
        2.6 实验标本采集
        2.7 实验指标项目及测定方法
        2.8 图像采集分析方法
        2.9 统计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MetS大鼠造模数据分析
        3.2 WDD对 Met S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WDD对 MetS大鼠肝组织PPARγ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WDD对 MetS大鼠肝组织PPARβ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WDD对 MetS大鼠肝组织LXRβ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DD抗 MetS上调HDL-C表达水平的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QSAR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分子结构优化和描述符计算
        2.3 数据集划分
        2.4 模型建立方法
        2.5 模型评价
        2.6 模型验证
    第三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3.3 血清HDL-C表达检测
        3.4 血清ABCA1 表达检测
        3.5 数据统计分析
        3.6 ABCA1 表达上调剂QSAR分类模型构建
        3.7 分子对接
        3.8 WDD活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血清HDL-C和 ABCA1 检测结果
        4.2 数据集划分
        4.3 线性判别分类QSAR模型结果
        4.4 分子描述符解释
        4.5 支持向量机QSAR模型结果
        4.6 人工神经网络QSAR模型结果
        4.7 QSAR模型筛选WDD中上调ABCA1 表达的活性化合物
        4.8 WDD中活性化合物上调ABCA1 表达的作用机制
        4.9 WDD中上调ABCA1 表达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定性鉴别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C-TOF/MS代谢组学组合方法的WDD抗 MetS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代谢组学方法
        2.1 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2 代谢组学检测技术
        2.3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2.4 代谢组学数据统计分析
        2.5 特征代谢物筛选及生物通路分析
    第三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3.3 血清样本收集
        3.4 GC-TOF/MS检测分析
        3.5 GC-TOF/MS数据分析
        3.6 KEGG通路分析
        3.7 WDD抗 MetS代谢网络机制的药效有机成分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大鼠血清样本代谢物的鉴定
        4.2 降维统计分析
        4.3 组间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4.4 受影响代谢通路分析
        4.5 分子对接实验结果
        4.6 WDD中作用多代谢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定性鉴别
        4.7 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1.1 经方的内涵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3 研究思路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4.3 分子对接方法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1.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2 枳实芍药散
        2.1 溯源
        2.2 现代实验研究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3 排脓散
        3.1 溯源
        3.2 临床应用变迁
        3.3 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药物组成
        1.2 配伍分析
        1.3 化学成分信息
        1.4 现代药理信息
    2 排脓散
        2.1 药物组成
        2.2 配伍分析
        2.3 化学成分信息
        2.4 现代药理信息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分子对接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2 排脓散
        2.1 分子对接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4.1 枳实芍药散
        4.2 排脓散
第七章 讨论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10)基于化学分类法探讨橘属植物的物质基础及枳实、枳壳不同抗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文献综述
    1. 橘属植物陈皮、青皮、枳实和枳壳综述
        1.1 陈皮及青皮的生药学研究
        1.2 陈皮及青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枳实枳壳的生药学研究
        1.4 枳实枳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1.5 橘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
    2. 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2.1 概述
        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及流程
        2.3 代谢组学的应用
    3. 网络药理学研究概况
        3.1 网络药理学相关研究工具及数据库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中的应用
        3.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橘属中药的化学分类法
    1 实验材料
    2. 建立基于UPLC-TOF-MS的四种橘属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枳实和枳壳的抗炎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实分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枳实肉和瓤的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分析比较研究[J]. 石敬依,蔡文君,林文栋,张硕,罗容.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7)
  • [2]中药材品种与产地鉴别研究现状与思考[J]. 郑司浩,赵莎,曾燕,刘美娟,尚兴朴,王继永. 中国现代中药, 2021(12)
  • [3]基于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陈久者良”物质基础研究[D]. 温英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枳实薤白桂枝汤HPLC指纹图谱及10种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J]. 袁海建,李卫,祝一飞,张光际,封亮,贾晓斌,王卉,周涛. 中草药, 2020(09)
  • [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其中间体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D]. 陈丽冰. 浙江大学, 2020(11)
  • [6]常见根茎类中药材数字图像的特征提取与识别[D]. 王凤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方法学及智能应用研究[D]. 余锡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化学信息学和代谢组学的中药抗代谢综合征药效有机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梅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基于化学分类法探讨橘属植物的物质基础及枳实、枳壳不同抗炎作用[D]. 赵思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枳壳分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