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

一、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覃萍[1](2021)在《1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体会》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各品种的鸡都可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该病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感染3~10周龄的鸡,但以3~6周龄的鸡多发。表现主要为突然发病、病程短,致死率高;病理变化主要是法氏囊肿大、肾脏肿大,胸肌腿肌条状出血;鸡群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后鸡群产生免疫抑制,鸡群个体不产生免疫应答;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现将1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体会简述如下,仅供参考。

王雨龙[2](2021)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基因分型及新型变异株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鸡的重要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近来出现的IBDV新型变异株已经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新威胁。IBDV通常被分为经典株、变异株、超强毒株和弱毒株,然而这种传统的描述性分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毒株的分类(包括IBDV新型变异株)。IBDV基因组分为A和B两个节段,在IBDV的遗传演化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之前的IBDV的序列分析多集中于A节段,不能全面地反映IBDV的分子特征。基于对VP2(A节段编码)和VP1(B节段编码)基因特征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建立了IBDV新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在该方法中,IBDV被分为9个“A”基因群和5个“B”基因群;基因群A2进一步被分为4个亚群。综合IBDV基因组双节段的分子特征,传统的经典株、变异株、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分别对应于基因型A1B1、A2B1、A3B2和A8B1。近来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广泛流行的IBDV新型变异株属于基因型A2dB1。本研究制定的IBDV基因型分类方法可以对现有的和新出现的IBDV毒株进行明确的分类,这将极大地促进IB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鉴于A2dB1基因型IBDV变异株的严峻流行态势,本研究选取东北、华中、华东、华南四个区域开展了IBDV流行病学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A2dB1基因型IBDV变异株、HLJ0504样超强毒株(A3B3基因型)、经典毒株(A1B1基因型)、弱毒株(A8B1型)的占比分别为57.1%、17.9%、3.6%、3.6%。除了肉鸡群,本研究首次从蛋鸡群和地方品种鸡群中也检测到了A2dB1型IBDV变异株,A2dB1型IBDV变异株已经成为重要的优势流行毒株之一。此外,本研究首次鉴定到了A2dB1型IBDV变异株与超强毒株的重配。该重配病毒株(A2dB3基因型)的A、B节段分别来源于A2dB1型IBDV变异株和HLJ0504样超强毒株(A3B3型);其感染鸡会导致法氏囊的严重损伤,这进一步提示了IBDV进化和流行的复杂性。A2dB1型IBDV变异株的流行态势日益严峻,然而目前尚无抗原性完全匹配的疫苗可用于A2dB1型IBDV变异株的防控。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了针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病毒样颗粒(Viral-like particle,VLP),该VLP直径约25 nm,在4℃条件下可稳定保存不低于17个月。将其粗纯并制备成疫苗(SHG19-VLP),进行了免疫有效性的初步评估。SHG19-VLP疫苗一次免疫即可刺激免疫鸡产生良好的中和性抗体。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SHG19-VLP疫苗不仅能够100%保护IBDV变异株,对IBDV超强毒株的致死性攻击也能提供良好保护。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基因组双节段的IBDV基因型分型方法,确定了IBDV新型变异株的基因型为A2dB1,其在肉鸡、蛋鸡和地方品种鸡群中均有流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优势流行毒株之一。研制了与变异株抗原性完全匹配的IBDV亚单位疫苗(SHG19-VLP),其对我国IBDV目前两大优势流行毒株(变异株和超强毒株)均能提供良好免疫保护。本研究对于IBD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范林进[3](2020)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病。IBDV超强毒(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感染在我国正逐渐被控制。然而,最近IBD出现了新情况:部分免疫鸡群不断被检出IBDV阳性,虽然不致死鸡,却导致鸡群严重免疫抑制和生产性能下降,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现地称其为非典型IBD。非典型IBD已经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新威胁,然而其病原特征和流行情况尚不明确。针对养禽业面临的这一严峻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率先鉴定了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其正在我国主要养禽地区不断蔓延。进而以SHG19株为代表毒株,分别在蛋鸡和肉鸡上评估了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SHG19株能引起感染鸡急性发病,严重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SHG19感染后4 d,对试验鸡分别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城疫活疫苗,发现试验鸡的HI抗体产生受到明显抑制。另外,SHG19株感染还导致肉鸡增重明显下降,出栏体重比对照鸡减重16%。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免疫鸡群中流行。为了揭示其原因,本研究评估了针对vvIBDV的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发现所检测的3种不同类型的vvIBDV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保护效果均不理想。血清交叉中和试验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进一步研究了IBDV新型变异株和vvIBDV的抗原性差异及其分子基础,结果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存在不同的单抗反应谱,2-5C-6F等7株单抗只识别vvIBDV但不识别IBDV新型变异株。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显示,中和性单抗2-5C-6F识别的抗原表位为VP2的317SGGQAGDQMSWSASGSLAVT336,IBDV新型变异株和vvIBDV在该表位存在两个氨基酸差异,即G318D和D323E。G318D/D323E双点突变使vvIBDV Gx不再能够被单抗2-5C-6F识别,而D318G和(或)E323D突变能使原本不被识别的IBDV新型变异株SHG19获得被单抗2-5C-6F识别的能力。D318G/E323D双点突变还使原本不能被中和的IBDV新型变异株SHG19被单抗2-5C-6F中和。这证明,VP2的318和323位氨基酸突变是IBDV新型变异株逃匿vvIBDV抗体中和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新疫情的防控需求,本研究构建并拯救了1株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rGtVarVP2,其以弱毒疫苗株Gt的基因组为骨架,用新型变异株SHG19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替换其相应区段。初步结果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rGtVarVP2能够对野毒攻击提供100%免疫保护。靶向养殖业疫病防控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率先鉴定了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明确了其组织损伤、免疫抑制、免疫干扰等致病特点;揭示了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免疫鸡群中蔓延的主要原因;阐明了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的抗原性差异及其分子基础;并初步构建了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候选疫苗株。本研究对于IBD的综合防控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陈果[4](2019)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危害青年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可直接造成鸡只发病死亡,更重要的是雏鸡的早期感染将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导致继发其他疾病及疫苗应答水平降低。因此,该病对养禽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目前,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IBDV根据抗原性和致病性的不同,分为致弱毒株(Attenuated)、经典毒株(Classical)、变异毒株(Variant)和超强毒株(vv IBDV)。由于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和毒株间的重组,导致IBDV的流行出现新的特点,给免疫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对2012-2015年广西IBDV流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阐明广西IBDV的流行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7年分离自中国的IBDV流行株进行时空动态进化分析,以阐明IBDV在中国的时空进化特点。最后,针对IBD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毒株进行了新型疫苗的研究。1.2012-2015年广西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在2012年9月-2015年12月间从广西疑似IBD发病鸡群中分离鉴定IBDV分离株29株。对IBDV分离株的v VP2基因、VP1b基因进行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29株分离株v VP2、VP1b基因序列间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89.6%(nt)、≥92.4%(aa))。比较v VP2基因序列,29株分离株中有27株分离株与vv 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94.9%(nt)、≥97.5%(aa))高于non-vv IBDV(Variant、classical、attenuated)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94.1%(nt)、≥96.8%(aa))。比较VP1b基因序列,29株分离株与vv 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86.8%-98.2%(nt)、93.7%-99.6%(aa))和non-vv 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89.4%-99.9(nt)、95.3%-100%(aa))没有显着差异。基于v VP2、VP1b基因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29株分离株可以分为4个基因型:vv-A/Att-B、vv-A/Uniq-B、Classical-A/Uniq-B和Att-A/Uniq-B。其中以vv-A/Uniq-B为优势基因型占75.9%(22/29)。2.中国IBDV流行株时空进化分析本研究通过Gen Bank数据库查询、查阅文献、结合本研究第1部分获得的29株IBDV分离株v VP2基因序列,构建了一个包含1990-2017年国内255株IBDV v VP2基因序列的数据集。运用贝叶斯法对该数据集进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55株IBDV v VP2基因序列被分为3个大的进化分支。Cluster 1包含217株毒株,为vv IBDV株。Cluster 2包含15株毒株,又细分为2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variant株,另一个分支为classical株。Cluster3包含23株毒株,为attenuated株。同时,经分析IBDV v VP2基因的碱基替代速率为7.9001×10-4碱基替代/位点/年。基于IBDV v VP2基因序列数据集绘制的种群动态分布图(Bayesian skyline plots),IBDV种群经历了平缓(1950-1988)、快速增长(1989-1992)、平缓增长(1993-2008)、极速下降(2009-2012)和再平缓(2013-2017)的过程。3.泛素介导的IBDV及IBDV-IBV二联核酸疫苗的研究本研究将泛素基因(Ub)与广西IBDV优势基因型毒株NN1172的VP2、VP1基因以及广西IBV优势基因型毒株GX-YL5的N、S1基因融合获得重组质粒p VAX1-VP2,p VAX1-Ub-linker-VP2,p VAX1-Ub-linker-VP2-VP1和p VAX1-Ub-linker-N-S1-VP2。重组质粒经PCR、双酶切和序列测定进行了鉴定。4个重组质粒经体外转染Vero细胞对其m RNA和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RT-PCR检测表明4个重组质粒瞬时转染Vero细胞均能够正确表达目的基因的m RN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表明4个重组质粒能够正确表达目的蛋白。动物试验表明,4个重组质粒免疫组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B淋巴细胞数量、抗IBDV抗体水平以及p VAX1-Ub-linker-N-S1-VP2免疫组抗IBV抗体水平均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和PBS对照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 VAX1-Ub-linker-VP2免疫组可以抵御IBDV的攻击,p VAX1-Ub-linker-N-S1-VP2免疫组可以同时抵御IBDV和IBV的攻击。4.IBDV B87疫苗株反向遗传学改造及拯救本研究对IBDV B87疫苗株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获得了IBDV全基因组的c DNA克隆。通过多片段融合的方法获得了B87疫苗株基因组A、B节段真核表达质粒,基因组节段的两端分别引入了锤头状核酶结构(Ham Rz)和丁肝病毒核酶结构(Hdv Rz)。随后分别在B87疫苗株基因组A、B节段引入了分子标签Eco R V和Pst I,获得感染性克隆p VAX1-m B87A和p VAX1-m B87B。将重组质粒共转染CEF细胞,经SPF鸡胚传代、RT-PCR、IFA和测序鉴定获得拯救病毒r B87。采用多片段融合的方法,对B87基因组B节段进行了改造,最终获得了5个拯救病毒r B87A-NN1172B、r B87A-NN1172VP1、r B87A-NN1172VP1N、r B87A-NN1172VP1M和r B87A-NN1172VP1C。所有拯救病毒均能使CEF产生CPE、SPF鸡胚死亡。所有拯救病毒感染CEF后,经IFA鉴定均能检测到绿色荧光。体外复制动力学分析表明亲本病毒B87、r B87和r B87A-NN1172VP1C在CEF上的复制曲线相似。r B87A-NN1172VP1在CEF上的平均滴度最高,其次为r B87A-NN1172VP1M。r B87A-NN1172VP1C在CEF上的平均滴度最低。结论:广西IBDV流行株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排的方式进化。广西IBDV流行株优势基因型为vv-A/Uniq-B基因型。IBDV种群动态经历了平缓-快速增长-平缓增长-极速下降-平缓的过程。泛素介导的IBDV核酸疫苗可以有效抵抗IBDV的攻击。泛素介导的IBDV-IBV二联多基因核酸疫苗可以同时抵抗IBDV和IBV的攻击。vv IBDV基因组B节段VP1基因能够增强病毒复制能力。

彭曦冉[5](2019)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调控细胞Ⅰ型干扰素产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禽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因其显着的免疫抑制症状,被视为鸡的“艾滋病”。该病主要侵袭雏鸡的中枢淋巴器官,从而导致免疫抑制。鸡群一旦感染,便会干扰以体液免疫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从而给禽业生产带来惨重的损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中的禽双RNA病毒属唯一代表成员,其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首次采用RNAseq技术对IBDV感染进行转录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变化较显着的先天免疫因子的蛋白降解机制,为IBDV感染抑制宿主先天免疫反应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IBDV感染引起的宿主细胞内转录组变化,筛选出显着变化基因。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总共有3417条,其中在IBDV感染组中相对高表达的基因有1887条,相对低表达的基因有1530条(FC>2且P≤0.05)。对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IBDV感染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凋亡通路等20多条信号通路中,其中大部分通路直接或间接调控了干扰素的产生。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中大量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如IRF7,IFIH1,TRAF3,TRAF6 等。经 qPCR 验证发现 CMPK2、EPSTI1、SNX10、IFIH1、TJP2等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转录本分析一致,其中编码Ⅰ型干扰素通路中关键调节因子MDA5的IFIH1基因的表达上调最为显着。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IBDV的感染能够引起MDA5蛋白降解,且该降解过程是IBDV的基因组dsRNA参与诱导的。而Poly(I:C)作为MDA5的一种模式识别分子,能够模拟病毒基因组dsRNA,激活干扰素信号通路。本研究利用poly(I:C)刺激细胞来模拟IBDV基因组的感染,发现poly(I:C)具有与dsRNA一致的生物学现象,均能使MDA5发生降解。在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的作用下,MDA5的半衰期明显减缓,说明MDA5的降解能够被自噬调控;反过来,自噬激活促进了 MDA5和p62的互作。进一步研究发现自噬抑制剂CQ能够维持poly(I:C)刺激情况下IFN-β的持续上调。利用siRNA干扰技术对细胞内源性MDA5进行沉默后发现,自噬抑制剂CQ不能维持poly(I:C)刺激情况下IFN-β的持续上调,说明MDA5是通过自噬降解来抑制IFN-β的产生。上述结果证明,自噬可以通过降解MDA5来抑制晚期IFN-β的产生。综上所述,虽然IBDV感染激活了细胞先天免疫相关的基因转录,但变化最显着的IFIH1所编码的MDA5被p62调节的细胞自噬降解,从而抑制IBDV感染所诱导的晚期干扰素水平。

向华[6](2018)在《可视化同步共检六种禽传染病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cosis virus,ALV)、马立克病病毒(Marerk’s disease virus,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t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引发家禽免疫抑制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是引发家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毒性病原。由于传统的诊断检测方法难以进行多病原或多病原型的联合检测,使生产上发生的同类型疫病短时间内难以鉴别。考虑到家禽疫病防控急需,基于上述六种病原的高通量同步检测和部分病原同步分型检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合金标银染显色技术,构建ALV-MDV-IBDV-NDV-AIV-ILTV六种禽病毒病同步共检基因芯片和H5-H7-H9-N1-N9-N2六种禽流感病毒亚型的同步共检可视化基因芯片,对芯片的制备及检测过程进行条件优化,并对临床初步应用进行评价。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ALV-MDV-IBDV-NDV-AIV-ILTV共检基因芯片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1.ALV-MDV-IBDV-NDV-AIV-ILTV共检基因芯片构建与检测条件优化。以ALV、MDV、IBDV的全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得到ALV-ENV、MDV-MEQ及IBDV-VP2基因序列,设计寡核苷酸探针,成功制备ALV-MDV-IBDV-AIV-NDV-ILTV共检基因芯片(简称共检芯片Ⅰ)。对基因芯片的制备过程和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寡核苷酸探针最优使用浓度为50μmol/L,40℃条件下杂交2h,Nanogold-Streptavidin链霉亲和素溶液的使用浓度为4μg/mL,染色时间为5min,对阳性标本最终银染显色可见明显检测信号。2.对构建的此基因芯片进行质量评价。芯片检测特异性试验显示,ALV、MDV、IBDV、NDV、AIV、ILTV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且以IBV为模板制备的PCR扩增标记不与共检芯片Ⅰ杂交;敏感性试验显示,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pg/μl。稳定性试验发现,基因芯片能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有效保存不少于60 d,4℃条件下保存不少于75 d。二、禽流感H5-H7-H9-N1-N9-N2六种亚型联合共检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1.H5-H7-H9-N1-N9-N2共检基因芯片构建与检测条件优化。以H5N6、H7N9和H9N2禽流感病毒毒株的全基因组,以及合成制备的H5N1毒株的NA保守序列片段,克隆得到H5-HA、H7-HA、H9-HA、N1-NA、N9-NA和N2-NA共6个靶基因,并成功制备出H5-H7-H9-N1-N9-N2共检基因芯片(简称共检芯片Ⅱ);对基因芯片的制备过程和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发现使用浓度为50μmol/L的寡核苷酸探针与含有生物素标记的靶基因PCR产物45℃条件下杂交2h,Nanogold-Streptavidin链霉亲和素溶液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μg/mL,银染7min,阳性标本银染显色可见明显的检测信号。2.对构建的此基因芯片进行质量评价。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试验显示芯片特异性高,无交叉反应,且以ALV、MDV、IBDV、NDV、IBV、ILTV为模板制备的PCR扩增标记不与共检芯片Ⅱ杂交;敏感性试验显示芯片的敏感性好,H5和N1亚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10ngul,H7亚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8ngul,N9亚型检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7ngul,H9和N2亚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8ngul,均不同程度的高于RT-PCR检测技术;稳定性试验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芯片4℃条件下可保存不少于90d。三、共检芯片Ⅰ和共检芯片Ⅱ的初步临床应用将本研究构建的两套基因芯片对四川安岳、彭州、泸州、广元、自贡、乐山、广汉、温江、重庆、山东等地区疑似患禽白血病、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新城疫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的155份临床送检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六类禽病毒病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为ALV、MDV、IBDV、NDV、AIV、ILT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2%、0.6%、5.8%、14.8%、0%,其中混合感染ALV和AIV为4.5%,NDV和AIV为2.5%,ALV、MDV和IBDV为0.6%,ALV、AIV和NDV为1.2%,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略高于PCR/RT-PCR检测方法,二者方法的符合率高于98%;H5-H7-H9-N1-N9-N2六种禽流感病毒亚型的同步共检芯片的检测结果为H5、H7、H9、N1、N9、N2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0%、43.4%、0%、34.7%、4.3%,其中H9N9亚型检出率为21.7%,H9N2亚型检出率为4.3%,H5和H9亚型共同感染检出率为4.3%,该检测方法与RT-PCR方法相比,敏感性为100%,特异性高于92.8%,符合率高于95.6%,对二者结果进行差方检验的Kappa值均>0.80,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ALV-MDV-IBDV-NDV-AIV-ILTV六种禽病毒病同步共检基因芯片和H5-H7-H9-N1-N9-N2六种禽流感病毒亚型同步共检基因芯片,两种基因芯片具备较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能有效应用于上述禽类疫病的临床样本检测,为此类禽疫病的快速鉴别诊检提供了新的先进手段。

杨搏[7](2018)在《eEF1α影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复制差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其主要侵害3-6周龄家禽法氏囊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致死性传染病。IBDV的血清型可分为I和II型,然而只有血清I型会导致雏鸡发病。血清I型病毒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变异,产生了三种毒株:经典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超强毒可以导致雏鸡死亡而弱毒则不能导致雏鸡死亡,故超强毒株与弱毒株在致病机制上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法氏囊B淋巴细胞可以被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感染,所以是研究强弱毒差异最理想的细胞模型。有研究报道,鸡的原代法氏囊B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易于凋亡。72小时的凋亡率可达到80%以上,但鸡源CD40L能维持并增加B淋巴细胞的存活时间达到数周以上。本研究构建了CD40L功能域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人源密码子优化,用293T细胞进行表达。结果表明CD40L成功表达,并将纯化的CD40L直接添加到法氏囊B淋巴细胞的培养基中,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进行B淋巴细胞形态的观察、活性的检测、细胞调亡的检测以及细胞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添加CD40L以后可以小量地增加细胞数、增强细胞活性、减缓法氏囊B淋巴细胞的凋亡速度,但目前还不能使其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为了更好地研究并认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复制的机制,本研究开展了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首先利用IBDV多聚蛋白进行免疫沉淀试验,并将疑似条带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宿主蛋白eEF1α与IBDV多聚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eEF1α在IBDV复制以及IBDV强弱毒复制差异中的作用,分别从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了等量的IBDV强弱毒感染原代法氏囊B细胞后eEF1α的变化,发现IBDV强弱毒感染促进eEF1α的转录,并且强毒的促进程度高于弱毒,但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了研究eEF1α的变化对IBDV复制的影响,筛选获得了针对鸡源eEF1α的有效siRNA,干扰下调DF-1细胞内源的eEF1α后,能够减少IBDV弱毒Gt在DF-1内的病毒蛋白表达,也能降低病毒的TCID50滴度;而干扰下调DT40细胞内源的eEF1α后,能够十分明显地减少IBDV强毒Gx在DT40内的病毒蛋白的表达,也能降低病毒的ELD50滴度。反过来,在DT40细胞中过表达外源eEF1α,能小量增加IBDV强毒VP3蛋白的量。说明IBDV强弱毒的复制均需要宿主蛋白eEF1α的参与。然后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eEF1α与IBDV强毒的VP3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但与IBDV弱毒的VP3蛋白不存在相互作用,即eEF1α与强弱毒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激光共聚焦试验进一步证实eEF1α与强毒VP3能够部分共定位。基于序列分析发现强弱毒VP3之间有4个氨基酸的差异(28、226、235、250位)。为了进一步确定eEF1α与Gx-VP3作用的关键位点,将强弱毒VP3进行相互的点突变,再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eEF1α与Gx-VP3的作用位点不只一个,因为Gt-VP3向Gx-VP3单一位点的突变均没能被eEF1α沉淀下来,而Gx-VP3的28、235、250突变成相应位点的弱毒氨基酸后被沉淀的条带明显减弱,证明这些位点均与eEF1α的相互作用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在与宿主蛋白eEF1α的相互作用上存在差异,并且证明eEF1α能够影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的复制。由于eEF1α是翻译延伸因子,故推测eEF1α可能是在病毒蛋白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后续继续探究。

星东[8](2017)在《ND-IBD二联灭活苗对商品蛋雏鸡免疫效果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的防控仍然是国内家禽养殖业面临的两大难题。IBD和ND疫苗在蛋鸡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生产中其免疫效果仍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经常由于苗毒毒力过强造成免疫器官损伤。而ND-IBD二联灭活苗经生产工艺改进,提高了抗原含量,且可以减少免疫次数,能够有效的避免活苗的缺陷。ND-IBD二联灭活苗在商品蛋雏鸡的免疫效果及机体对该疫苗的免疫反应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试验比较了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对1、7日龄商品蛋鸡的免疫效果,并比较了 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IBD活苗对7日龄商品蛋鸡的免疫效果,同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免疫因子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为ND-IBD二联灭活疫苗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具体内容如下:方法:1、ND-IBD二联灭活苗对1、7日龄商品蛋雏鸡免疫效果研究。选取体重、日龄相近的健康的1日龄商品蛋雏鸡360只,随机分成A、B和C三个处理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B组为1日龄疫苗免疫组,雏鸡1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3mlND-IBD二联灭活疫苗;C组为7日龄疫苗免疫组,于雏鸡7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3mlND-IBD二联灭活疫苗。试验期56d,免疫后每7d采血分离血清,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ND抗体水平;并采用中和试验检测IBD抗体水平;同时采集法氏囊和脾脏,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出c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CD8+、IL-6、IFN-β的mRNA表达量。然后每7d对各组鸡进行IBDV攻毒保护试验,攻毒剂量0.2ml/羽,并于攻毒后72h剖检,观察法氏囊病变情况,并计算攻毒保护率。2、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IBD活苗对商品蛋鸡免疫效果比较研究。选取体重、日龄相近的健康的1日龄商品蛋雏鸡240只分成3个处理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B组为IBD活苗免疫组,雏鸡7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3mlIBD活疫苗;C组为ND-IBD二联灭活疫苗免疫组,于雏鸡7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3mlND-IBD二联灭活疫苗。试验期42d,免疫后每7d采血分离血清,采用中和试验检测IBD抗体水平;同时采集法氏囊和脾脏,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出c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D4+、CD8+、IL-6、IFN-β的mRNA表达量。然后每7d对各组鸡进行IBDV攻毒保护试验,攻毒剂量0.2ml/羽。攻毒后72h剖检,观察法氏囊病变情况,并计算攻毒保护率。结果:1、ND-IBD二联灭活苗对1、7日龄商品蛋雏鸡免疫效果研究。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8~56日龄,C组的IBD和ND抗体水平显着高于A组与B组(P<0.05);35日龄前,C组攻毒保护率显着优于A组,且相差10%。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表明:在法氏囊与脾脏中,28~56日龄时,C组基因CD4+、CD8+、IL-6、IFN-β的mRNA表达量,相比A组与B组显着升高(P<0.05)。2、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IBD活苗对7日龄商品蛋鸡的免疫效果比较研究。抗体检测结果表明:28~42日龄,C组IBD体水平显着高于B组与A组(P<0.05);35日龄前,C组攻毒保护效果高于B组与A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21~42日龄时,法氏囊与脾脏中基因CD4+、CD8+、IL-6、IFN-β的mRNA表达量,C组显着高于B组与A组(P<0.05)。结论:1.ND-IBD二联灭活苗免疫7日龄商品蛋雏鸡可显着提高IBD与ND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中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ND-IBD二联灭活苗免疫7日龄商品蛋雏鸡,免疫效果优于IBD弱毒苗。

谢怀东[9](2012)在《重组IBDV Vp2蛋白的制备与免疫保护试验》文中认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引起我国及世界养禽业经济损失严重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目前,使用的常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制造工艺存在缺陷,而为预防变异毒株采用的中强毒力活疫苗存在着较大的生物安全问题。因此,在当前IBD防控工作中,亟需免疫效力强、生物安全性高,并且针对当前流行毒株的新型IBD基因工程疫苗的问世。本试验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试验1:重组IBDVVp2蛋白的制备将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高效表达IBDVVp2的重组杆状病毒vBacA-Vp2(P3代)接种Sf9昆虫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出现特异性荧光;用IBDV抗体夹心ELISA检测,呈阳性反应;用Western-blotting分析,在53ku处有一条特异蛋白条带;电镜观察,重组Vp2蛋白能组装成病毒样颗粒。优化重组Vp2蛋白的表达条件,在感染前一天预铺Sf9细胞,待细胞密度达90%时,接种不同接毒量的vBacA-Vp2,分别于72、96和120h收集细胞培养物,用IBDV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细胞培养物效价。结果表明接种vBacA-Vp2的接毒量为0.01,表达时间为72h,收集的细胞培养物中重组Vp2蛋白含量最高,抗原效价达3.2×103。用优化的重组Vp2蛋白表达条件,接种vBacA-Vp2,收集细胞培养物,大量制备重组Vp2蛋白,为研制新型高效IBD病毒样颗粒基因工程疫苗制备抗原。试验2:重组IBDVVp2蛋白的免疫保护试验将重组杆状病毒vBacA-Vp2感染的昆虫细胞裂解物分别与ISA206、ISA50和白油三种佐剂乳化制成抗原,免疫2周龄SPF鸡,一次免疫14d后,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ISA206和IBDV B87株免疫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其他组(ISA50、白油和空白对照组)(P<0.01),细胞中和试验测定,ISA206组中和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其它4组(B87、ISA50.白油和空白对照组)(P<0.01):二次免疫14d后,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ISA206组显着高于其他组(B87、ISA50、白油和空白对照组)(P<0.01),而白油、ISA50和B87株免疫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细胞中和试验测定,ISA206组中和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其它4组(B87、ISA50、白油和空白对照组)(P<0.01):用IBDVAH1强毒株对各免疫保护组进行攻毒试验,ISA206、白油和B87株免疫组攻毒存活率为1000%,ISA50组攻毒存活率为80%,空白对照组全部死亡。实验观察7d内,ISA206、白油组免疫保护鸡未显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本实验制备的病毒样颗粒重组Vp2蛋白在研制新型IBD基因工程疫苗方面显示出了应用前景。

姜夏[10](2010)在《IBDV基因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世界养禽业危害极大,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途径。当前通用的活疫苗有毒力返强的风险,而核酸疫苗则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到动物体内,表达抗原蛋白,并持续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免疫应答,因而更安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VP2蛋白是IBDV的主要结构蛋白又含有病毒的主要的抗原保护性位点,是理想的抗原蛋白,可作为DNA疫苗的首选基因。本研究参照IBDV(HuBei株)序列,使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并合成引物,并在引物两端两个设计了酶切位点(NheⅠ/HindⅢ),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克隆了IBDV(HuBei株)的VP2基因。然后将VP2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置于高效CMV启动子的调控之下,构建成DNA疫苗重组表达质粒pc-VP2,并成功转染HEK-293细胞,在转染48小时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出阳性重组表达的质粒。利用免疫重组质粒pc-VP2及化学佐剂磷酸钙配合分组免疫接种14日龄非免疫肉鸡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自由采食饮水。所有试验鸡分别于首免后7,14,21,28天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并同时采集抗凝血,用于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含有VP2基因免疫质粒DNA与化学佐剂共同免疫组的血清ELIS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及空载体组(p<0.05),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着,但略高于其它各组;各质粒免疫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G组(商品疫苗)的淋巴细胞在免疫后7天得到了有效的增殖,与其他各组差异显着(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质粒免疫组E组和F组与商品疫苗组保护率最高,达到70%,与对照组保护率(20%)差异极显着(P<0.01)。所有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pc-VP2质粒DNA疫苗为IBD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1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2 主要症状
3 病理变化
4 诊断
5 鉴别诊断
    5.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的鉴别诊断:
    5.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别诊断:
    5.3 鸡传染性法氏囊与鸡球虫的鉴别诊断:
6 防控措施
7 体会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基因分型及新型变异株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2 IBDV的传统分类
        1.2.1 经典株
        1.2.2 变异株
        1.2.3 超强毒株
        1.2.4 减毒株
    1.3 IBDV新型变异株
    1.4 IBDV的基因群
    1.5 IBDV的重组与重配
    1.6 IBD疫苗
        1.6.1 灭活疫苗
        1.6.2 减毒活疫苗
        1.6.3 免疫复合物疫苗
        1.6.4 重组活载体疫苗
        1.6.5 亚单位疫苗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IBDV新的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IBDV参考毒株基因序列
        2.1.2 基于IBDV VP2 基因高变区的遗传演化分析
        2.1.3 基于IBDV VP1 基因B-marker的遗传演化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基于IBDV A节段的基因分群
        2.2.2 基于IBDV B节段的基因分群
        2.2.3 基于IBDV基因组双节段的基因分型
    2.3 讨论
        2.3.1 传统分型方法无法满足IBDV新毒株分类的需要
        2.3.2 基于基因组双节段的IBDV基因分型方法的率先提出
        2.3.3 IBDV新型变异株属于A2dB1 基因型
第三章 IBDV新型变异株(A2dB1 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临床病料的背景及处理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SPF鸡胚及试验动物
        3.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3.1.5 样品检测及IBDV VP2 基因代表区段的扩增
        3.1.6 IBDV VP1 代表区段的扩增
        3.1.7 IBDV遗传演化分析
        3.1.8 IBDV-JS19-14701株IBDV的分离鉴定
        3.1.8.1 病毒分离
        3.1.8.2 病毒纯净性检测
        3.1.8.3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8.4 病毒效价检测
        3.1.8.5 病毒致病性评估
        3.1.9 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IBDV的检测结果
        3.2.2 IBDV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
        3.2.3 IBDV节段重配毒株IBDV-JS19-14701 株的鉴定结果
        3.2.3.1 IBDV-JS19-14701 株的分离
        3.2.3.2 IBDV-JS19-14701 株的全基因组分析
        3.2.3.3 IBDV-JS19-14701 株致病性评估
    3.3 讨论
        3.3.1 A2dB1基因型IBDV变异株的广泛流行
        3.3.2 A2dB1基因型IBDV变异株与超强毒株的节段重配
第四章 IBDV变异株亚单位疫苗研究
    4.1 材料
        4.1.1 病毒和细胞
        4.1.2 质粒和菌株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4 试验动物
    4.2 方法
        4.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4.2.2.1 SHG19 基因组提取与c DNA的合成
        4.2.2.2 VP2 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
        4.2.2.3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2.3 SHG19-VP2-466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2.3.1 目的蛋白的表达
        4.2.3.2 目的蛋白的纯化
        4.2.4 SHG19-VLP的鉴定
        4.2.4.1 SHG19-VLP的电镜鉴定
        4.2.4.2 SHG19-VLP琼脂扩散效价的测定
        4.2.4.3 SHG19-VLP稳定性检测
        4.2.5 SHG19-VLP免疫的攻毒保护试验
        4.2.5.1 SHG19-VLP的乳化
        4.2.5.2 SHG19-VLP对A2dB1基因型IBDV变异株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价
        4.2.5.3 SHG19-VLP对 IBDV超强毒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价
        4.2.6 SHG19-VLP粗纯工艺的优化
        4.2.7 SHG19-VLP疫苗有效性的评价
    4.3 实验结果
        4.3.1 SHG19-VP2-466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结果
        4.3.2 SHG19-VLP的鉴定结果
        4.3.2.1 SHG19-VLP的电镜鉴定结果
        4.3.2.2 SHG19-VLP琼脂扩散效价的测定结果
        4.3.2.3 SHG19-VLP的稳定性检测结果
        4.3.3 SHG19-VLP免疫的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4.3.3.1 SHG19-VLP对A2dB1基因型IBDV变异株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价
        4.3.3.2 SHG19-VLP疫苗对IBDV超强毒免疫效果的评价
        4.3.4 SHG19-VLP粗纯工艺的优化结果
        4.3.5 SHG19-VLP疫苗有效性的初步评价结果
    4.4 讨论
        4.4.1 IBDV变异株疫苗研究的必要性
        4.4.2 IBDV变异株亚单位疫苗的成功研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1.1 IBDV病原学
        1.1.2 IBDV基因组结构
        1.1.3 IBD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1.1.3.1 VP1蛋白
        1.1.3.2 VP2蛋白
        1.1.3.3 VP3蛋白
        1.1.3.4 VP4蛋白
        1.1.3.5 VP5蛋白
    1.2 IBDV的遗传变异
        1.2.1 IBDV经典株
        1.2.2 IBDV变异株
        1.2.3 IBDV超强毒
    1.3 IBD疫苗和防控
        1.3.1 IBD疫苗
        1.3.1.1 传统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1.3.1.2 亚单位疫苗
        1.3.1.3 活载体疫苗
        1.3.1.4 免疫复合物疫苗
        1.3.1.5 DNA疫苗
        1.3.2 IBD防控
    1.4 非典型IBD新疫情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非典型IBD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临床病料及处理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SPF鸡胚及试验动物
        2.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5 样品检测及IBDV VP2 基因代表区段的扩增
        2.1.5.1 样品RNA的提取
        2.1.5.2 样品cDNA的合成
        2.1.5.3 PCR
        2.1.6 IBDV VP1 代表区段的扩增
        2.1.7 IBDV遗传演化分析
        2.1.8 IBDV新型变异株代表毒株(SHG19)的分离鉴定
        2.1.8.1 IBDV VP2 基因检测
        2.1.8.2 外源病毒检测
        2.1.8.3 病毒效价检测
        2.1.9 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研究
        2.1.10 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0.1 对蛋鸡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0.2 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1 数据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IBDV的检测及基因扩增结果
        2.2.2 IBDV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
        2.2.3 IBDV新型变异株代表毒株SHG19 的分离鉴定结果
        2.2.4 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研究结果
        2.2.5 IBDV新型变异株对蛋鸡的免疫抑制研究结果
        2.2.6 IBDV新型变异株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抑制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
        2.3.2 IBDV新型变异株严重损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
        2.3.3 IBDV新型变异株导致严重免疫抑制
第三章 IBDV新型变异株的抗原变异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质粒、毒株、细胞、单抗和疫苗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动物
        3.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5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3.1.6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3.1.6.1 IBDV的 TCID50测定
        3.1.6.2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3.1.7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
        3.1.8 SHG19株的全基因组克隆及分析
        3.1.8.1 SHG19株的全基因组克隆
        3.1.8.2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1.9 VP2抗原表位鉴定
        3.1.10 SHG19抗原变异相关位点的鉴定
        3.1.10.1 VP2及其突变体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1.10.2 VP2及其突变体的真核表达
        3.1.10.3 单抗识别VP2及其突变体的检测
        3.1.11 SHG19突变体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3.1.11.1 SHG19及其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3.1.11.2 SHG19及其突变体病毒的拯救
        3.1.12 SHG19突变体病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
        3.1.13 单抗2-5C-6F对SHG19突变体病毒的中和活性检测
        3.1.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评价结果
        3.2.2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3.2.3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结果
        3.2.4 SHG19的全基因组克隆及分析结果
        3.2.5 VP2单抗的抗原表位鉴定结果
        3.2.5.1 单抗7D4识别的抗原表位
        3.2.5.2 单抗2-5C-6F识别的抗原表位
        3.2.6 SHG19抗原变异相关位点的鉴定结果
        3.2.7 SHG19突变体病毒的拯救及鉴定结果
        3.2.8 SHG19突变体病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结果
        3.2.9 单抗2-5C-6F对SHG19突变体病毒的中和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保护效果不理想
        3.3.2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株抗原性差异明显
        3.3.3 IBDV新型变异株抗原变异关键氨基酸的鉴定
第四章 IBDV新型变异株的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的构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质粒、病毒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动物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1.5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4.1.6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拯救与鉴定
        4.1.7 IBDV新型变异株攻毒模型的建立
        4.1.7.1 半数感染量(BID50)的测定
        4.1.7.2 SHG19株IBDV的最小攻毒剂量的确定
        4.1.8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4.2 实验结果
        4.2.1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拯救与鉴定
        4.2.2 IBDV新型变异株的攻毒模型
        4.2.3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4.2.4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有效性评价结果
    4.3 讨论
        4.3.1 IBDV新型变异株的攻毒模型
        4.3.2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概述
        1.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病原学
        1.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1 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
        1.2.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1.2.3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重建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1.3.1 传统疫苗
        1.3.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3.3 免疫复合物疫苗
        1.3.4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1.3.5 核酸疫苗
        1.3.6 反向遗传重组疫苗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2012-2015年广西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鸡胚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临床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病毒RNA的提取及RT-PCR鉴定
        2.2.3 病毒分离与鉴定
        2.2.4 vVP2与VP1b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
        2.2.5 vVP2与VP1b基因序列分析
        2.2.6 vVP2与VP1b基因重组分析
        2.2.7 vVP2与VP1b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2.3 结果
        2.3.1 病毒分离与鉴定
        2.3.2 基因序列分析
        2.3.3 系统进化树分析
        2.3.4 vVP2与VP1b基因重组分析
        2.3.5 vVP2、VP1b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株时空进化分析
    3.1 材料
        3.1.1 毒株序列信息来源
        3.1.2 数据处理软件
    3.2 方法
        3.2.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的构建
        3.2.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分析
        3.2.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系统进化和种群动态分析
    3.3 结果
        3.3.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重组分析及饱和度检测
        3.3.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检测
        3.3.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集碱基替换速率分析
        3.3.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系统进化分析
        3.3.5 中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种群动态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泛素介导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二联核酸疫苗的研究
    4.1 材料
        4.1.1 毒株、疫苗与单克隆抗体
        4.1.2 鸡胚及试验动物
        4.1.3 细胞、菌株、载体及质粒
        4.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4.1.5 主要生化试剂及标准阳性血清
        4.1.6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
        4.2.2 Ub、Ub-N-S1、VP2和VP1 基因的扩增
        4.2.3 Ub-linker-VP2 基因的扩增
        4.2.4 pVAX1-VP2, pVAX1-Ub-linker-VP2, pVAX1-Ub-linker-VP2-VP1和pVAX1-Ub-linker-N-S1-VP2重组质粒的构建
        4.2.5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
        4.2.6 重组质粒免疫应答效果的检测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Ub、Ub-N-S1、VP2和VP1 基因扩增结果
        4.3.2 Ub-linker-VP2 基因扩增结果
        4.3.3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3.4 重组质粒体外瞬时转染VP2基因的表达
        4.3.5 重组质粒体外瞬时转染N-S1基因的表达
        4.3.6 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B87疫苗株反向遗传学改造及拯救
    5.1 材料
        5.1.1 质粒、病毒、鸡胚和细胞
        5.1.2 载体和菌株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扩增
        5.2.2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5.2.3 引入分子标签
        5.2.4 B87疫苗株基因组B节段改造
        5.2.5 病毒拯救
        5.2.6 鸡胚感染
        5.2.7 拯救病毒RT-PCR及测序鉴定
        5.2.8 拯救病毒IFA鉴定
        5.2.9 拯救病毒复制动力学分析
    5.3 结果
        5.3.1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克隆
        5.3.2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
        5.3.3 B87疫苗株全基因组分子标签鉴定
        5.3.4 B87疫苗株基因组B节段改造
        5.3.5 B87疫苗株基因组B节段重组病毒的拯救
        5.3.6 拯救病毒感染SPF鸡胚
        5.3.7 拯救病毒RT-PCR鉴定和序列分析
        5.3.8 拯救病毒IFA鉴定
        5.3.9 拯救病毒复制动力学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调控细胞Ⅰ型干扰素产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进展
        1.1 IBDV简介
        1.2 IBDV基因组特点
        1.3 IBDV蛋白功能
        1.4 IBDV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2 MDA5研究进展
        2.1 模式识别受体(PRRs)
        2.2 RIG-I样受体(RLRs)
        2.3 MDA5结构
        2.4 MDA5功能
        2.5 禽源MDA5
    3 细胞自噬
        3.1 细胞自噬简介
        3.2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3.3 细胞自噬与天然免疫
        3.4 细胞自噬与病毒
        3.5 细胞自噬的生物学意义
        3.6 细胞自噬受体
第二章 IBDV感染DF-1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1 材料
        1.1 细胞与毒株
        1.2 试剂与材料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病毒感染和测序样品的制备
        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2.3 高通量测序和文库构建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差异mRNA功能分析
        2.6 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
    3 结果
        3.1 mRNA非监督分层聚类分析
        3.2 IBDV感染后基因差异表达情况
        3.3 功能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4 讨论
第三章 IBDV诱导MDA5降解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材料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质粒构建
        2.3 免疫共沉淀(Co-IP)及Western blot检测
        2.4 间接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5 IBDV病毒的扩大培养与基因组dsRNA抽提
        2.6 药物处理
        2.7 细胞RNA的抽提
        2.8 荧光定量PCR(qRT-PCR)
        2.9 MDA5的沉默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IBDV诱导MDA5降解
        3.2 病毒蛋白VP3与MDA5互作
        3.3 IBDV VP3蛋白与MDA5共定位
        3.4 IBDV VP3蛋白不能诱导MDA5的降解
        3.5 IBDV基因组dsRNA诱导MDA5的降解
        3.6 IBDV基因组dsRNA类似物poly(I:C)诱导MDA5的降解
        3.7 poly(I:C)刺激作用下的MDA5可以通过自噬途径发生降解
        3.8 抑制自噬可稳定MDA5
        3.9 poly(I:C)刺激情况下p62蛋白水平降低
        3.10 MDA5与p62互作
        3.11 MDA5与p62共定位
        3.12 MDA5的CARD和CTD结构域与p62互作
        3.13 自噬促进MDA5与p62的互作
        3.14 p62促进MDA5的降解
        3.15 沉默MDA5
        3.16 poly(I:C)诱导MDA5自噬降解能够引起晚期IFN-β下调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6)可视化同步共检六种禽传染病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六种禽类疫病及其病原学特征
        1.1.1 禽白血病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2 禽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3 马立克病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4 马立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5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7 新城疫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8 新城疫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9 禽流感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10 禽流感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11 传染性喉气管炎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12 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2 禽类病毒病诊断方法
    1.3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禽类病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1.3.1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概述
        1.3.2 基因芯片技术在禽类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
        1.3.3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的起源及分类
        1.3.4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在目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展望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ALV-MDV-IBDV-NDV-AIV-ILTV共检基因芯片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2 ALV-ENV、MDV-MEQ、IBDV-VP2靶基因的扩增及鉴定
        2.2.3 靶基因的复苏及鉴定
        2.2.4 寡核苷酸探针设计
        2.2.5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制备
        2.2.6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检测步骤
        2.2.7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条件优化
        2.2.8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靶基因的扩增、克隆及重组质粒菌复苏鉴定结果
        2.3.2 基因芯片制备的初检
        2.3.3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条件优化结果
        2.3.4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禽流感H5-H7-H9-N1-N9-N2六种亚型联合共检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
    3.1 材料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H5-HA、H7-HA、H9-HA、N1-NA、N9-NA、N2-NA基因的克隆鉴定
        3.2.2 H5-H7-H9-N1-N9-N2亚型靶基因特异性的检测
        3.2.3 寡核苷酸探针设计与芯片制备
        3.2.4 H5-H7-H9-N1-N9-N2亚型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检测
        3.2.5 H5-H7-H9-N1-N9-N2亚型可视化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靶基因的扩增、克隆及重组质粒菌复苏鉴定结果
        3.3.2 H5-H7-H9-N1-N9-N2亚型靶基因特异性的检测结果
        3.3.3 H5-H7-H9-N1-N9-N2亚型基因芯片制备的初检
        3.3.4 H5-H7-H9-N1-N9-N2亚型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六种禽病毒病及禽流感分型的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1.1 生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方法
        4.2.1 临床样本核酸的提取及PCR扩增标记
        4.2.2 阳性质粒的提取
        4.2.3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制备
        4.2.4 PCR/RT-PCR和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临床样本的比较
        4.2.5 RT-PCR和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的比较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CR/RT-PCR检测六种禽病毒病结果
        4.3.2 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六种禽病毒病结果
        4.3.3 两种检测六种禽病毒病方法的符合率
        4.3.4 RT-PCR检测禽流感H5、H7、H9、N1、N9、N2亚型结果
        4.3.5 可视化芯片检测禽流感H5、H7、H9、N1、N9、N2亚型结果
        4.3.6 两种检测禽流感六种亚型方法的符合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7)eEF1α影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复制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4 CD40L相关的研究进展
    1.5 eEF1α相关的研究进展
    1.6 目的与意义
第2章 CD40L对法氏囊B淋巴细胞的作用
    2.1 方法与材料
    2.2 实验结果
第3章 eEF1α对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复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ND-IBD二联灭活苗对商品蛋雏鸡免疫效果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词列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ND与IBD研究进展
    2 ND和IBD疫苗的研究进展
        2.1 ND与IBD活苗的研究进展
        2.2 ND与IBD灭活苗的研究进展
        2.3 疫苗佐剂
        2.4 ND与IBD的疫苗免疫研究进展及注意事项
    3 ND-IBD二联灭活苗研究进展
    4 疫苗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免疫1、7日龄商品蛋鸡的免疫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毒株
        1.3 试验用疫苗
        1.4 试剂及试剂盒
        1.5 主要试验仪器
        1.6 试验用饲料
        1.7 试验基地
        1.8 试验数据分析相关软件
    2 试验设计
        2.1 动物分组
        2.2 抗体检测
        2.3 攻毒保护试验
        2.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5 组织RNA抽提
        2.6 cDNA的合成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商品蛋鸡血清IBD抗体水平检测
        3.2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对商品蛋鸡IBD抗体的影响
        3.3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对商品蛋鸡ND抗体的影响
        3.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5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对商品蛋鸡法氏囊中CD4~+、CD8~+、IL-6、IFN-βmRNA表达量的影响
        3.6 ND-IBD二联灭活疫苗对商品蛋鸡脾脏中CD4~+、CD8~+、IL-6、IFN-βmRNA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IBD活疫苗免疫7日龄商品蛋雏鸡的效果比较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毒株
        1.3 试验用疫苗
        1.4 试剂及试剂盒
        1.5 主要试验仪器
        1.6 试验用饲料
        1.7 试验基地
        1.8 试验数据分析相关软件
    2 试验设计
        2.1 动物分组
        2.2 抗体检测
        2.3 攻毒保护试验
        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5 组织RNA抽提
        2.6 cDNA的合成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弱毒活苗对商品蛋鸡IBD抗体的影响
        3.2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3 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弱毒活苗对商品蛋鸡法氏囊中CD4~+、CD8~+、IL-6、IFN-βmRNA表达量的影响
        3.4 ND-IBD二联灭活疫苗与弱毒活苗对商品蛋鸡脾脏中CD4~+、CD8~+、IL-6、IFN-βmRNA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重组IBDV Vp2蛋白的制备与免疫保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1. IBDV的形态结构和分型
    2. IBDV的基因组结构
    3. 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
    4. IBD的流行病学
    5. IBD的诊断及防控
    6. 新型高效疫苗的开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组IBDV Vp2蛋白的制备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菌株、细胞和病毒
    
1.3 Sf9细胞培养与病毒感染
    
1.4 重组Vp2蛋白的鉴定
    
1.5 重组Vp2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1.6 重组Vp2蛋白的大量制备
    2. 结果
    
2.1 Sf9细胞培养与病毒感染
    
2.2 重组Vp2蛋白的鉴定
    
2.3 重组Vp2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 讨论
    ABSTRACT
第三章 重组IBDV Vp2蛋白免疫保护试验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病毒和主要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重组Vp2蛋白的免疫试验
    
1.4 攻毒试验
    2. 结果
    
2.1 重组Vp2蛋白的免疫试验
    
2.2 重组Vp2蛋白攻毒试验
    3. 讨论
    ABSTRACT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常用试剂的配制 致谢

(10)IBDV基因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1.2 IBDV病原学特性
    
1.2.1 病毒的分类地位、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1.2.2 理化特性
    
1.2.3 生物培养特性
    1.3 IBDV的致病机理
    1.4 IB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4.1 病毒基因组结构
    
1.4.2 病毒的蛋白及其功能
    
1.4.3 IBDV抗原和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1.5 IBD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5.1 IBD常规诊断方法
    
1.5.2 IBD血清学诊断方法
    
1.5.3 IBD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6 IBD的防制
    1.7 核酸疫苗
    
1.7.1 核酸疫苗的发展历史
    
1.7.2 核酸疫苗在家禽传染病上的应用
    
1.7.3 核酸疫苗的结构特点
    
1.7.4 核酸疫苗的机理
    
1.7.5 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7.6 核酸疫苗未来的发展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构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载体及菌株
    
2.1.2 酶及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器材
    
2.1.4 细胞
    2.2 实验方法
    
2.2.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表达
    
2.3.1 转染级超纯度真核表达质粒的制备
    
2.3.2 转染HEK-293细胞
    
2.3.3 间接免疫抗体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3 结果分析
    3.1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的扩增
    3.2 VP2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3.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3.4 IBDV VP2基因的体外表达
4 讨论与结论
    4.1 IBDV VP2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4.2 IBDV V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 VP2基因的体外表达
5 结论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动物免疫实验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细胞及生物制剂
    
2.1.2 主要试剂
    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主要实验器材
    2.4 主要方法
    
2.4.1 病毒的鉴定
    
2.4.2 免疫质粒的大量制备(碱裂解法)
    
2.4.3 VP2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4.4 化学佐剂磷酸钙的制备
    
2.4.5 VP2-ELISA方法的建立
    
2.4.6 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
    
2.4.7 动物免疫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毒的鉴定
    3.2 免疫质粒的制备
    3.3 VP2蛋白抗原的制备
    3.4 包被抗原和待检血清最佳工作浓度的测定结果
    3.5 免疫肉鸡ELISA抗体测定结果
    3.6 免疫肉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
    3.7 免疫肉鸡免疫保护率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VP2-ELISA方法的使用
    4.2 核酸疫苗接种的途径与免疫效果的关系
    4.3 核酸疫苗接种的剂量与次数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4.4 免疫佐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1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体会[J]. 覃萍.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1(06)
  •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基因分型及新型变异株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 王雨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D]. 范林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D]. 陈果. 广西大学, 2019(02)
  • [5]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调控细胞Ⅰ型干扰素产生的研究[D]. 彭曦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可视化同步共检六种禽传染病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 向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eEF1α影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弱毒复制差异的研究[D]. 杨搏. 长江大学, 2018(12)
  • [8]ND-IBD二联灭活苗对商品蛋雏鸡免疫效果及机制研究[D]. 星东.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9]重组IBDV Vp2蛋白的制备与免疫保护试验[D]. 谢怀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10]IBDV基因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D]. 姜夏.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的最新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