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胺苯黄隆防治油菜田中野油菜及阔叶杂草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亚魁[1](2019)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麦田菵草竞争特性及其绿色防控》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江苏省稻茬麦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秸秆浅旋、深埋、覆盖三种还田方式下,菵草(Beckmanniasyzigachne)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整株生测法研究了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在甲基二磺隆胁迫下,菵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Rubisco酶活性以及生物量积累方面的响应;最后,研究了9个助剂对甲基二磺隆药液接触角、干燥时间、药液表面张力、最大持流量及防除菵草效果的影响,旨在探索菵草的绿色防控途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无菵草条件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可提高小麦产量5.39%~23.18%,其中深埋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上升最为明显。存在菵草竞争条件下,小麦在整个生育期中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产量降低。但与秸秆不还田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使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光合参数增加0.48%~55.56%,小麦产量增加31.85%~45.15%,其中秸秆浅旋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增加最高。②甲基二磺隆胁迫下,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淮安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较为敏感,甲基二磺隆36 g a.i./hm2剂量处理后10 d,该地区菵草种群叶片Rubisco活性较相应空白对照(清水处理)显着下降48.14%,9~36 g a.i./hm2剂量下,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26.43~47.75%,最大光化学效率显着下降1.13%~2.13%;而高淳地区菵草种群各项指标下降较缓,甲基二磺隆9~36 g a.i./hm2剂量处理下,高淳地区菵草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15.37%~32.59%,相对淮安地区下降幅度较低;ED90值表明,淮安地区菵草种群的ED90值最小,为32.745 g a.i./hm2,高淳地区菵草种群的ED90最大,为69.116 g a.i./hm2,显着超过了甲基二磺隆的推荐剂量(9~15.75 g a.i./hm2),部分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下降明显。③9个供试助剂对甲基二磺隆防除菵草均有增效作用,增效幅度6.26%~46.34%。其中阴离子1、脂肪醇醚类2与6.75 g a.i./hm2甲基二磺隆混用后,对菵草防效与9 g a.i./hm2甲基二磺隆单用防效相当,可有效降低甲基二磺隆使用量。仪器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醇醚类2显着降低了甲基二磺隆药液的叶面接触角、表面张力和药液干燥时间,提高药液在菵草叶片表面持留量。综上所述,①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菵草竞争条件下小麦光合能力,增加物质积累,减少产量损失;②高淳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下降,注意监测抗/耐药性的变化,应适当轮换使用除草剂;③适当的助剂可以改善甲基二磺隆药液的物理性状,提高其对菵草的防效,有助于降低甲基二磺隆使用量。生产中应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对杂草治理及小麦生产的影响,建议适当交替采用浅旋、深翻的秸秆还田措施,在菵草发生量较大的地区,适宜选择秸秆浅旋还田方式,以减少杂草竞争导致的作物减产,同时随着杂草群落的动态变化,提高杂草防控效率,轮换不同的还田方式;甲基二磺隆使用频繁地区,注意菵草抗/耐药性变化,轮换使用除草剂品种,并与合适助剂的混用以减少除草剂用量,延缓菵草耐药性的发生发展。
张文芳[2](2008)在《5-氨基乙酰丙酸对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和牛繁缕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5-氨基乙酰丙酸(ALA)和新型苗后除草剂丙酯草醚(ZJ0273)协同处理研究其对甘蓝型油菜浙双758(Brassica napus cV.ZS 758)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油菜种子用不同浓度的ZJ0273(100(田间推荐浓度)、200、500和1000 mg/L)和ALA(0.1、1.0、10.0和50.0 mg/L)处理。ALA分先处理、后处理两种与丙酯草醚协同处理方式。我们发现丙酯草醚对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幼苗地上部分鲜重、苗高和根鲜重在丙酯草醚处理下明显减小,且随着丙酯草醚处理浓度的增加,减小越明显。根系活力也随着丙酯草醚浓度提高而呈降低趋势。随着丙酯草醚处理浓度的提高,植株的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我们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ALA(1.0 mg/L)促进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但高浓度的ALA(50.0mg/L)却抑制植株生长。我们还发现,1.0 mg/L的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的植株比对照植株有更大的地上部分鲜重、苗高、根鲜重和根系活力。低浓度的ALA提高抗氧化酶,降低MDA积累:而高浓度的ALA则相反。这些结果表明,ALA有提高油菜种子在除草剂丙酯草醚胁迫下萌发及生长的作用。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研究其对甘蓝型油菜浙双758(B.napus)萌发及生长的最佳协同处理时间。油菜种子用不同浓度的丙酯草醚(100(田间推荐浓度)、200、500和1000 mg/L)和ALA(1mg/L)处理,处理时间分别48和72h。我们发现,丙酯草醚随着时间及浓度的增加,对油菜萌发及生长抑制增大;1mg/L的ALA可以提高油菜种子在100-500mg/L丙酯草醚胁迫下萌发及生长生长,但随着协同处理时间延长效果越差。通过对油菜幼苗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丙酯草醚和ALA处理,结果表明丙酯草醚浓度从100-1000mg/L变化,逐渐抑制油菜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减少,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POD、SOD和APX活性下降,MDA积累提高。试验发现10.100mg/L ALA促进油菜幼苗生长,增加植株的鲜重、净光合速率并提高叶绿素含量,POD、SOD和APX酶活性均比对照显着提高,MDA积累减少。500mg/L ALA效果相反,抑制作物生长。100mg/L ALA和不同浓度的ZJ0273协同处理,油菜幼苗均比对照有更好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增加,净光合速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MDA积累减少。因此,100 mg/L ALA可以提高油菜幼苗在除草剂丙酯草醚胁迫下的耐性。对油菜田主要阔叶杂草牛繁缕幼苗叶面喷施ALA和丙酯草醚,发现丙酯草醚浓度从100-1000mg/L变化,对牛繁缕幼苗防除效果越好(植株生物量积累减少,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POD、SOD和APX活性下降,MDA积累提高。试验发现1-10mg/L ALA促进杂草生长,100mg/LALA抑制杂草生长。100mg/L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田杂草牛繁缕有更好的防除效果,主要作用机理在于干扰杂草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系统。牛繁缕对照植株叶绿体结构正常,500mg/L丙酯草醚处理后无基粒片层结构,100mg/L ALA处理后有基粒片层结构,但基粒数目比对照要少,100mg/L ALA与500mg/L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后嗜饿颗粒明显增多。100mg/L ALA处理后线粒体有少量空泡出现,500mg/L丙酯草醚和100mg/L ALA协同处理线粒体双层膜开始解体。对照和100mg/L ALA处理细胞核形状规则,500mg/L丙酯草醚及协同处理的细胞核形状变形。油菜对照植株叶绿体结构正常,100mg/L ALA处理基粒数目、基粒内片层数目比对照明显增多,500mg/L丙酯草醚处理嗜饿颗粒增多,协同处理基粒数目比单独除草剂处理基粒数目增多。对照线粒体结构正常,100mg/L ALA处理嵴膜清晰,嵴突明显,500mg/L丙酯草醚处理线粒体中央开始出现空隙,协同处理较对照更完整清晰,嵴膜清晰,嵴突明显。对照株、协同处理及100mg/L ALA处理细胞核形状规则,核质分布均匀,核仁正常,核膜完整。500mg/L丙酯草醚处理后核膜模糊不清。根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原则,ALA与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及牛繁缕杂草幼苗的不同生理生化影响可能与细胞亚结构变化有关。推测除草剂及其协同处理对作物及杂草的选择性也与此相关。利用双向电泳等分析了ALA及除草剂丙酯草醚处理后甘蓝型油菜及杂草牛繁缕的幼苗叶片内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丙酯草醚处理会造成油菜幼苗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ALA与丙酯草醚协同处理以及ALA处理可以使叶片内可溶性蛋白在20kD处含量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协同处理造成牛繁缕幼苗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且主要变化位置在20kD分子量处。双向电泳结果表明,丙酯草醚和ALA处理后,对油菜幼苗主要有两种差异蛋白点类型,对牛繁缕幼苗主要有三种差异蛋白质点类型。推测是由于与氧自由基清除酶系或系统获得抗性相关酶系、丙酯草醚作用靶目标及ALA的光动除草剂原理有关。
由美霞[3](2002)在《胺苯黄隆防治油菜田中野油菜及阔叶杂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国杰[4](1996)在《胺苯黄隆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认为报道了以三聚氯氰为原料合成AMET和以邻(甲酸甲酯)苯磺酰胺为原料合成OISB的方法,进而阐述了AMET与OISB合成胺苯黄隆的方法,用试验结果说明了该除草剂的优异性能。
陈胜才,魏先尧,韦富裕[5](1994)在《油黄隆与胺苯黄隆防除油菜田阔叶杂草试验》文中认为 随着禾草克、盖草能等杂环类除草剂的广泛应用,我市油菜田杂草种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原先以禾本科杂草为优势草种的田块,逐步变成了以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或以阔叶杂草为主的情形。为了探明胺苯黄隆(金星)和油黄隆对油菜田阔叶杂草的防治效果,特作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25%金星可湿性粉剂(沈阳北方联合化工厂生产);20%油黄隆可溶性粉剂(大连农药厂生产)。 1.2 试验设计
二、胺苯黄隆防治油菜田中野油菜及阔叶杂草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苯黄隆防治油菜田中野油菜及阔叶杂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麦田菵草竞争特性及其绿色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小麦生产状况 |
2 小麦田主要杂草种群及危害 |
2.1 小麦田杂草的主要种群 |
2.2 小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 |
2.3 小麦田杂草的危害 |
3 菵草及其研究现状 |
4 小麦田菵草的治理 |
4.1 化学防除 |
4.2 秸秆还田在杂草防治中的作用 |
4.3 助剂在除草剂减量使用中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影响 |
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叶片Rubisco酶活的影响 |
2.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株高、鲜重及干重影响 |
2.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菵草对小麦产量因子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不同地区菵草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差异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及光合性能指数的影响 |
2.4 甲基二磺隆对菵草叶片Rubisco活性的影响 |
2.5 甲基二磺隆对不同地区菵草生物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助剂对甲基二磺隆防除菵草增效作用及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菵草鲜重防效的影响 |
2.2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与菵草叶片接触角的影响 |
2.3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干燥时间的影响 |
2.4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2.5 甲基二磺隆添加不同助剂对药液最大持留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性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5-氨基乙酰丙酸对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和牛繁缕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油菜田化学除草 |
1.1 油菜田杂草种类与杂草发生规律 |
1.2 油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 |
1.3 油菜田的化学除草 |
1.4 油菜田除草剂使用的现状 |
2 除草剂的选择性 |
2.1 形态结构选择 |
2.2 生理选择 |
2.3 生物化学选择性 |
2.4 时差选择 |
2.5 位差选择 |
2.6 除草剂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而获得的选择 |
2.7 其他选择 |
3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
3.1 抑制光合作用 |
3.2 干扰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
3.3 抑制和干扰核酸代谢、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
3.4 干扰植物的激素作用 |
3.5 抑制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 |
3.6 其他机理 |
4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 |
4.1 活性氧产生的机制 |
4.2 活性氧造成的氧化损伤 |
4.3 活性氧的作用 |
4.4 活性氧的清除体系 |
5 新型高效油菜田除草剂丙酯草醚的代谢途径、作用机理、环境行为与归趋 |
5.1 新型高效油菜田除草剂的创制现状 |
5.2 丙酯草醚的杂草防治效果及对油菜安全性的影响 |
5.3 丙酯草醚初步的作用机理、代谢途径研究 |
5.4 丙酯草醚的环境行为与归趋 |
6 除草剂的混用和5-氨基乙酰丙酸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6.1 5-氨基乙酰丙酸的生理作用 |
6.2 5-氨基乙酰丙酸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6.3 展望 |
7 存在问题和研究目的 |
7.1 油菜田化除存在的问题 |
7.2 除草剂的混用 |
7.3 除草剂的选择性 |
7.4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
7.5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5-氨基乙酰丙酸促进除草剂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及作用机理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幼苗生长指标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时间间隔除草剂协同处理对油菜种子萌发及生长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幼苗生长指标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时间间隔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时间间隔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ALA提高除草剂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幼苗耐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光合指标测定 |
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2.2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3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SPAD值的影响 |
2.4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2.5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杂草牛繁缕防除效果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光合指标测定 |
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2.2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3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幼苗SPAD值的影响 |
2.4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2.5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和牛繁缕叶片超微结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TEM样品包埋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叶绿体结构影响 |
2.2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叶绿体结构影响 |
2.3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线粒体结构影响 |
2.4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线粒体结构影响 |
2.5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牛繁缕细胞核结构影响 |
2.6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细胞核结构影响 |
3 讨论 |
第七章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和牛繁缕叶片相关蛋白的初步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可溶性蛋白质提取、含量测定及SDS-PAGE |
1.4 双向电泳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和牛繁缕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和牛繁缕叶片可溶性蛋白质SDS-PAGE图谱及扫描曲线的分析 |
2.3 ALA和丙酯草醚协同处理对油菜和牛繁缕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3 讨论 |
论文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已发表与博士论文有关的论着 |
四、胺苯黄隆防治油菜田中野油菜及阔叶杂草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麦田菵草竞争特性及其绿色防控[D]. 崔亚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5-氨基乙酰丙酸对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和牛繁缕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D]. 张文芳. 浙江大学, 2008(09)
- [3]胺苯黄隆防治油菜田中野油菜及阔叶杂草的研究[J]. 由美霞.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S2)
- [4]胺苯黄隆的合成与应用[J]. 王国杰. 湖南化工, 1996(04)
- [5]油黄隆与胺苯黄隆防除油菜田阔叶杂草试验[J]. 陈胜才,魏先尧,韦富裕. 湖北植保, 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