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儒学走向世界——屠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与精神世界

让儒学走向世界——屠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与精神世界

一、让儒学走向世界──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其精神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王寅荣[1](2013)在《论杜维明关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是儒家先贤在传道过程中的感受,而新一代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在将儒学现代化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作为总结。以杜维明为代表的新儒家不仅承担挖掘建构儒学现代性的任务,而且要直面“文明对话”,构建儒学与其他文明相交流平台的崭新课题,除此之外就是思考儒家思想该如何应对日益强大而自主的非儒家的世俗力量。弘毅之士,任重而道远。弘扬儒家伦理思想,继承并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特别是对“全球伦理”思想和普世价值的阐发。对我国适应全球化发展,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全球化形势发展迅猛,各国紧密联系,互不可分,和平和发展成为了世界的共同目标。另外,各国又存在着分歧和矛盾,贫穷、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又成了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既有共同目标,又有矛盾和共同面临问题的形势下,杜维明先生根据当今时代形势,结合儒家伦理思想,找出了各国文化,宗教的共同点。提出了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的思想。杜维明关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思想是以儒家“忠恕之道”为核心,发扬儒家“大同”精神,反思启蒙文化,提出了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的思想。杜维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共同进步,既发扬了儒家伦理思想,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杜维明的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思想也有利于解决地区矛盾和冲突,用共同点谋求共同发展,找到切合点。所以杜维明的儒家普世价值理论是在当今社会形势背景下产生的,对我国适应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对于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是适应社会的新的观点,是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刘华初[2](2012)在《论王阳明的知行观》文中研究指明知行观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朱学有所不同,王阳明出于对当时流行的知行不一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王学侧重于身心性命的修养,主张人心向善,并以良知为本体,凸显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刘珍珍[3](2005)在《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宗教学研究教授罗尼·泰勒对儒学宗教性研究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坚持认为宗教始终是儒学传统中的中心特点,在作品中分析了儒学传统中有关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多重向度,例如使用经典文本和静坐修行的形式来发掘其宗教上的意义。泰勒认为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朝向精神的最高境界进行的基础性的超越和转化正是对儒学宗教性的一种揭示。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儒学宗教性问题讨论的由来以及发展,包括大陆学者的儒学宗教性争鸣以及现代新儒家学者,西方儒学研究者们讨论的大致情况,试图考察在整个国内讨论得如火如荼的“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以及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儒学与宗教问题的大背景下,泰勒在整个西方儒学研究中的位置与作用。本论文考察了泰勒对儒学宗教性研究的一系列相关着作,以及他的相关的文献论文,来分析其儒学宗教性研究的角度和思路。论文按照时间顺序对其作品一一进行了介绍和评论,从最初开始以高攀龙作为代表人物,研究明代新儒家修养成圣的宗教目标,到考察日本儒者沉思的修行方式,到从宗教的角度看待儒学中的“圣书”与“受难”,再到其他一系列儒学中具有宗教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不断深入挖掘,泰勒的整个研究脉络得以展现。本论文同时亦从比较的角度对于泰勒研究思路进行整理,来探寻泰勒思想的贡献和创新点,以及其不足和可继续深入之处,试图以此带来相应的启发和帮助。与西方其他注重儒学宗教精神性研究学者相比,泰勒坚持宗教性是儒学的中心特点,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同类学者中的佼佼者。与大陆学者注重建制的宗教性研究相比,泰勒更着眼于拓宽宗教学的理解范围,用各种不同的宗教学理论观点来佐证自己。而与现代新儒家学者相比较,一方面都非常重视儒学中来自内心的,要求不断学习和努力进而向一个崇高处变化的道德精神性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他们使用了不同的文本和名词来进行表述。他们均为开掘东亚文化和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方世忠[4](2004)在《儒家传统与现代性 ——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西学东渐,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儒家传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儒学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吗?美国汉学家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在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创制了“博物馆化”(museumization)这一着名比喻,借以说明儒家传统业已死亡。作为一个奔走于全球弘传儒家思想的学者,杜维明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在试图回应列文森的问题,并从文化哲学角度重点探究了儒家传统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围绕杜维明儒家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论述大致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在理论层面上重新确立儒家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第一章对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诠释。杜维明以儒家内圣之学及其核心价值为诠释的中心,以现代性为参照系或在现代性观照之下,不断抉发儒家传统的普遍性、终极性和现代性。第二章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这是杜维明对儒家传统所展开的创造性诠释的逻辑延伸和必然。较其早期有着突破性的进展,这就是他对多元文化价值的意识、立足于“五四”批判精神和承认儒门淡泊的现状。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杜维明重新诠释了儒家传统在现代复兴的可能性问题。 第二单元在实践层面解决儒家传统的现代价值及其与现代性结合与融贯的问题。第三章东亚现代性与儒家伦理。杜维明着重探讨了儒家传统内在的功能或动力性。仅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是无法使儒学的复兴获得一种真正的动力的。现代性的文化架构在东亚体现为儒家传统,它具有与西方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类似的功能,构成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在杜维明看来,东亚经济新崛起的实践证明,儒家伦理同样包含有导致经济增长的“未预期的结果”(unintended eonsequenees),儒家传统具备现代社会中的动力性功能。第四章“文化中国”与儒学发展。杜维明试图通过“文化中国”的探讨来弥合儒家传统一与现代性之间的分立与断裂。“文化中国”表征的是一种重构的现代性的文化价值,它具有开放性和认同性,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空上的拓展性。杜维明认为,“文化中国”的建构一定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实现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性价值、马列所发展的人文传统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 第三单元从全球视野审视儒家传统与现代性结合的意义。第五章启蒙反思与儒学精神。杜维明提出“站在启蒙的立场超越启蒙心态”,要从重建传统与现代性的角度来审视被绝对化、普遍化了的地方性知识—启蒙现代性。儒学应当承担起对人类启蒙心态的批判和反省的使命,用儒家融合个人、社会、自然及天道四个层面的人文精神,对治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精神疾病。第六章文明对话与儒家人文精神。杜维明一仁要探讨了现代世界中文化冲突的背景和儒家的建构性功能。岑代世界的多元性突显和一体化趋势之间的对立冲突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对立。杜维明主张儒学不能仅仅是对西方现千七化模式的消极回应,而是应该积极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为建立普仕{:性的伦理承担自己的义务,发挥自己的作用。琴于文明对话的观念,儒学的两个基本原则“恕”和“仁”能够为全球伦理提供必要的和有益的智力资源。杜维明认为,所有这些都需要关心政治、参与社会、对文化有抱负有敏感、体现广泛的人文精神的公众知识分子新形象的出现) 相对于前辈新儒家而言,杜维明既浸润儒家思想,同时抱持开放、对话和理性融合的态度。他十分善于借西方思想资源为孺家传统的新诊释提供理论架构,而他亲眼目睹的东亚社会现代化新崛起的事实,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根据。从杜维明的新儒学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主要思想取向:第一,从思维角度,传统与现代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存在形态,弃置、割裂传统在思想)几是幼稚的,在方法上是错误的,这种思维方式应当扬弃。第二,从功能角度,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一种辩证性复合关系,传统对现代性不只是一种抑制性作用,是一种束缚力,它也具有强化功能,也是一种加强力,是一种绵延不断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时间上有连续性,在空间上有交错性,不是简单的一1元断裂与分立。第三,在研究方法L,应该由过去的二元的简单认知之下的粗放式的方法转为一种史细致的研究,即对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作用作出更细致的分辨。纵观杜维明的整个新儒学思想论述,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多重止元关系的处理:连续与断裂、死与活、普遍性一与特殊性、地方性与全球性,这些二元关系被处理成一种辩证性的匀相交融、渗透与转化的形态,这是他对传统与现代性尤其是儒家传统一与现代性关系仁的基本态度。 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特征既是传统主义的,又是现代主义的。从他强调要从儒家传统中发掘“源头活水”,为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努力,他是传统主义者;从他强调启蒙运动的合理性,强调自由、理性、法制、人权等现代价值的意义,杜维明又是现代主义者。但是,不能误以为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就是传统主义与现代性的折衷,相反,

张宏生[5](2001)在《让儒学走向世界──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其精神世界》文中指出

二、让儒学走向世界──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其精神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儒学走向世界──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其精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论杜维明关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杜维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思想的背景
    1.1 杜维明简介及海外新儒家
        1.1.1 杜维明简介
        1.1.2 海外新儒家
    1.2 杜维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2.1 全球化的背景促成普世价值思想的产生
        1.2.2 各国政治的共同目标
        1.2.3 普世价值的文化、宗教背景
第2章 杜维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思想
    2.1 杜维明关于儒家的“忠恕之道”及普世价值的思想
        2.1.1 杜维明关于儒家“忠恕之道”内涵的思想
        2.1.2 杜维明关于儒家“忠恕之道”普世价值的思想
    2.2 杜维明关于儒家的“大同”精神及普世价值的思想
        2.2.1 杜维明关于儒家“大同”精神内涵的思想
        2.2.2 杜维明关于儒家“大同”精神普世价值的思想
第3章 杜维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思想的意义
    3.1 杜维明普世价值思想对儒学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3.1.1 杜维明普世价值思想是对儒学伦理思想的继承
        3.1.2 杜维明普世价值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
    3.2 杜维明普世价值思想的实践意义
        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3.2.2 全球化发展的目标
        3.2.3 普世价值“中国特色”的现代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论王阳明的知行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思想史上的知行观
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三 余论

(3)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 章 引言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相关研究作品发展脉络
    2.1 修养成圣:明代新儒家的宗教目标
    2.2 静坐的传统:沉思的儒学方式
    2.3 儒家经典与宗教意义上的“圣书”
    2.4 人类的受难与关怀: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2.5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2.6 相关研究及其他
第3 章 从比较角度看罗尼·泰勒儒学宗教性思想
    3.1 泰勒与西方其他注重儒学宗教精神性研究学者的比较
        3.1.1 将宗教性作为儒学的一个方面
        3.1.2 将宗教性作为儒学的中心特点
        3.1.3 比较小结
    3.2 比较泰勒对宗教性的理解与大陆学者注重建制的宗教性研究
        3.2.1 大陆学者的研究
        3.2.2 泰勒对宗教性的理解
        3.2.3 比较小结
    3.3 泰勒的观点与现代新儒家学者的异同
        3.3.1 新儒家学者的宗教精神发掘
        3.3.2 泰勒的最终转化说
        3.3.3 比较研究
第4 章 总结:对罗尼·泰勒儒学宗教性研究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儒家传统与现代性 ——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杜维明--一个“儒家传道者的角色”
    第二节 儒家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错置与复合--杜维明新儒学的运思历程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杜维明新儒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路径
第一章 对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诠释
    第一节 对现代儒学研究的若干反思
    第二节 仁与修身:对儒家内圣之学的承接与解读
    第三节 体知:对儒家体验之学的创造性诠释
    第四节 终极的自我转化:对儒家宗教性的阐释
    第五节 对儒学传统创造性诠释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第一节 反抗列文森的儒学悲观论
    第二节 儒家传统与儒教中国的区分
    第三节 近代儒学衰微的剖析
    第四节 对“五四”思想传统的反思
    第五节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
第三章 东亚现代性与儒家伦理
    第一节 对现代性的分析:韦伯、帕森斯和哈贝玛斯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
    第三节 新加坡的挑战:儒家教育的实施
第四章 “文化中国”与儒学发展
    第一节 “文化中国”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文化中国”理念语境与路向
    第三节 “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第四节 “文化中国”的前景与儒学发展
第五章 启蒙反思与儒学精神
    第一节 启蒙反思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站在启蒙的立场超越启蒙心态
    第三节 儒学与启蒙精神的融合
第六章 文明对话与儒家人文精神
    第一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下的世界文明图景
    第二节 儒家视角下的文明对话
    第三节 儒家人文精神和全球伦理建构
    第四节 公众知识分子的责任
结语
附录一
    上海社会科学报1994年12月15日 方世忠
    《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采访录》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四、让儒学走向世界──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其精神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杜维明关于儒家伦理普世价值的理论[D]. 王寅荣. 河北大学, 2013(S2)
  • [2]论王阳明的知行观[J]. 刘华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7)
  • [3]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研究[D]. 刘珍珍. 清华大学, 2005(09)
  • [4]儒家传统与现代性 ——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D]. 方世忠.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5]让儒学走向世界──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其精神世界[J]. 张宏生. 中国文化, 2001(Z1)

标签:;  ;  ;  ;  ;  

让儒学走向世界——屠维明教授的学术研究与精神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