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皮卷”的传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明末拟话本小说人物形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认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杨芃[3](2019)在《中国古代嘲谑文学论略》文中研究指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传统,把?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审美标准,而对娱乐、嘲戏性的文字评价不高,但是,娱乐调笑是人的天性,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嘲谑文学作为一种说理的方式存在于先秦典籍之中,汉魏时期逐步独立,娱乐功能受到关注。唐宋时期包罗万象,雅趣十足。及至元明清三代,嘲谑文学的讽刺性明显增强,与前朝相比也呈现出通俗化的趋势。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嘲谑文学也逐渐衍生出除了娱乐之外的多种功能,可以自抒怀抱,也可以结交朋友,既有助于仕途的升迁,又能够教化人民。而嘲谑文学之所以既能够逗人发笑又能够抒发怀抱引人思考,显然离不开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杨志军[4](2015)在《齐王田横——一个齐人后代的英雄幻想》文中认为写在前面俺家住在田横岛,那是个东西长约三公里,南北宽约半公里的小岛,离陆岸大约十公里。岛上有两个村,一个叫田横村,一个叫壮士村。田横村顶着朝阳,壮士村拥有夕阳。风从这边吹过去,也会从那边吹过来。有朝阳和夕阳打架的吗?有东风和西风打架的吗?但是两个村的人却打起来了。明明是一伙的,打起架来就像人鬼难处,冰炭不容。都怪俺,都怪俺。那天俺就像中了邪,心里
张秋,刀俊云,郭洪[5](2014)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中国最大的热带动植物王国》文中认为西双版纳雨林深处,存在着一些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如当地人口中所传的"地皮卷"——如果它吸在人或动物的身体上,会将俘获物的血液吸干为止。雨林中潜藏着植物杀手,比如那外表并不起眼,却能"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它是世界上最毒、最危险的树木,其乳白色汁液中含有剧毒。"一个民族一朵花",傣族姑娘艳丽的长裙、哈尼人五彩的服饰、拉祜族古朴的长衫、基诺族素雅的配饰……无不显示出西双版纳民族服饰的多彩。
林润培[6](2012)在《《辟兵珠传奇》研究点注》文中认为《辟兵珠》是明清时期无名氏的传奇,长达140出,演叙书生莫宾历经种种磨折终于功成名就的故事。剧本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如经商现象、“篾客”现象、女性对婚姻的态度、戏曲民俗;描写官场百态,如贪官的贪婪害民、好戴高帽、无能怕死,清官为民请命而有心无力、忠君爱民难两全的尴尬,等等。剧本表现出多方面的主题:描写忠奸斗争,表现邪不压正;宣扬因果报应观念;宣扬父慈子孝、明君忠臣思想;表彰侠义,艳羡功名,等等。剧作在艺术方面亦具特色,如一条主线,多条辅线的结构艺术;伏笔千里、环环相扣的手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的结合;对古代小说神话的借鉴与丰富;对人物性格多重性、典型性、深刻性的塑造艺术;雅俗兼备的语言,等等。本文对这一此前无人涉足的剧本作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上结论。同时,本文又对原文文本(抄本,孤本)进行整理,以简体代繁体,断句标点,注释疑难字句,力图使其便于阅读,易被大众接受。
国宾[7](2004)在《“地皮卷”的传说》文中指出 我国西部边陲,逶迤的澜沧江从东北向西南浩浩荡荡流去,河岸两旁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密不通风,终年云雾缭绕,就像是碧波万顷的绿色海洋。西双版纳是我国和缅甸接壤处的一个自治州,在它的密林深处,仍保留着一块广漠洪荒的处女地。这块人烟罕见的土地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已经腐败的落叶。几个世纪以来,当地居民一直流传着有一种神秘莫测、奇形怪状的
王言锋[8](2003)在《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成熟、典型的白话短篇小说自明中叶兴起、经明末清初的繁荣发展,到清中叶衰亡,前后只有短短二百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兴盛发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衰亡,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16-18世纪社会心理的变迁来研究这一课题。全文由导言、正文二十章和结语组成。导言主要介绍本论文所使用的理论、方法及研究历史与意义等。正文根据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历史,分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介绍明中叶社会心理的新变化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分五章论述。第一章论述十六世纪社会经济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明代至中叶,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显着的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商品经济更为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农村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趋势;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与此同时,王阳明开创的王学,为社会思想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社会思想解放打开了门径,此后社会思想异常活跃,程朱理学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市民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他们逐渐从四民之末的社会边缘开始走向社会中心,无论在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第二章主要论述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的改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重商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新的具有商品化倾向的生活方式所代替。由于金钱在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社会上也形成了尚利好货的价值观。繁荣的社会发展还培养了奢糜淫逸的社会风气。第三章论述市民消费生活的变革。在消费观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奢侈品、追求僭礼越制、求新尚奇的消费。消费方式由自给自足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转向商业性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形成了新的消费格局。由于消费生活的改变,加上社会余暇的增多和市民文化教育的普及,广大市民对于娱乐消费包括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增强。这为明中叶以后市民通俗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了消费心理上的准备。第四章论述市民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的养成。明中叶以来的社会通俗文艺的繁荣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繁荣准备了社会审美心理。包括民歌、戏曲、说书、话本小说、白话长篇小说在内的各种通俗文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繁荣培养了社会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第五章论述文人心理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人生处境的变化和社会世俗生活的影响,文人士子在趣味上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成为通俗文艺的接受者与创作者。第二部分论述晚明经济繁荣与社会危机下的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分五章论述。第六章论述了晚明商业繁荣与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晚明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继续壮大,在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想的鼓吹下和蓬勃的市民运动的影响下,广大市民主体意识觉醒,开始关注自我,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要求作品反映市民自己的生活、思想、愿望和趣味等。第七章论述市民理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主要从情爱之欲与小说的爱情故事、发财之梦与小说的发迹变泰故事、尚义之念与小说的道德主题、公平之心与小说的报应主题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八章论述的是市民趣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主要从“亲俗”与小说的语言风格、“尚奇”与小说的题材选择、“喜变”与小说的情节设置、“求真”与小说的细节描写、“取乐”与小说的喜剧色彩、“寻刺激”与小说的色情描写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九章论述晚明后期社会危机下的社会心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作品题材上趋向当代题材和道德题材;作品的批判意识增强;小说中的议论劝诫强化;但同时,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水<WP=6>平有所下降。第十章论述商业意识与小说创作、出版。在商业意识下,一方面许多文人、出版商、书商纷纷投入到通俗文学创作和出版中去,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文人创作时既要迎合读者的低级庸俗趣味,又要宣扬封建道德。第三部分考察清初鼎革与动荡下的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变异。分五章论述。第十一章论述鼎革对社会心理的冲击与文学创作的活跃。第十二章论述清初遗民心理与小说创作。在遗民心理影响下,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偏重于战乱、历史、归隐、官场等题材;表现出鲜明的反思主题;采取较为曲折的表达方式。第十三章论述逃避现实心理与小说创作。抗清斗争的失败和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造成了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心理。在这一心理下,有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上逃避反映尖锐、敏感的现实问题,只在才子佳人和穷书生发达等虚幻的故事中寻求自我娱乐,李渔则是这类作家的典型代表。第十四章论述文人审美趣味对市民审美趣味的取代。具体表现为文人生活题材增多;有的作品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文人思想;表现出了一定的文人趣味;并且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的创作趋势。第十五章论述晚明精神在社会心理和小说创作中的谈化,小说创作上开始呈现出平庸化的发展倾向。第四部分研究清中叶高圧政策下的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的衰落。分五章论述。第十六章论述避祸心理与小说创作。残酷的文字狱和严格?
陈蒲清,曹日升[9](1981)在《试论中国古代寓言的发展及其特色》文中研究指明 寓言是寄托了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它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第一是有故事情节;第二是有比喻的性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物喻人,使得抽象或深奥的道理从具体而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是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发祥地(中国、印度、希腊)之一。中国古代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我们今天仍可从中获得思想教益和艺术借鉴。
二、“地皮卷”的传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皮卷”的传说(论文提纲范文)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古代嘲谑文学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
(三)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嘲谑文学的流变 |
(一)先秦时期:谐而不虐,寓庄于谐 |
(二)两汉时期:表达自我,追求娱乐 |
(三)魏晋时期:摆脱束缚,迂回反抗 |
(四)唐宋时期:无所不谑,雅趣十足 |
(五)元明清时期:由雅转俗,笑骂世情 |
第二章 嘲谑文学的功能 |
(一)娱乐功能:妙语解颐 |
(二)政治功能:以笑侍君 |
(三)抒怀功能:自嘲自娱 |
(四)交游功能:戏笔酬唱 |
(五)教化功能:警醒世人 |
第三章 嘲谑文学的表现手法 |
(一)修辞手法的使用 |
1、精当比喻 |
2、恰当拟人 |
3、巧妙双关 |
4、大胆夸张 |
5、含蓄反语 |
(二)语言的移植 |
1、故作曲解 |
2、拆解文字 |
3、滑稽戏仿 |
(三)逻辑漏洞的巧妙运用 |
1、引人入彀 |
2、借力打力 |
3、自相矛盾 |
4、偷换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齐王田横——一个齐人后代的英雄幻想(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后记 |
(5)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中国最大的热带动植物王国(论文提纲范文)
神秘的“吸血魔毯”亚洲象数量居全球之首 |
望天树上的“空中走廊”“独木成林”与“见血封喉” |
雨林居民的原生态风情从古村落到“东方狂欢节” |
(6)《辟兵珠传奇》研究点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上编 |
第一章 《辟兵珠传奇》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剧情概述 |
第二节 剧本所展现的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主题思想 |
第二章 《辟兵珠传奇》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结构艺术 |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的结合 |
第三节 对古代小说神话的借鉴与丰富 |
第四节 人物性格塑造艺术 |
第五节 雅俗兼备的语言 |
结语 |
下编 |
凡例 |
卷一 |
一出 始末开宗 |
二出 仙人接旨 |
三出 称觞介寿 |
四出 不屈投店 |
五出 余卿求济 |
六出 酒肆衔杯 |
七出 姑表相逢 |
八出 追叹往事 |
九出 巡海遭擒 |
十出 水府闻报 |
十一出 海底交兵 |
十二出 家庭谋救 |
十三出 星官奏事 |
十四出 老元受封 |
卷二 |
一出 捐金救侠 |
二出 庭训淑女 |
三出 兽心人面 |
四出 悍妇怀嗔 |
五出 三侠分手 |
六出 唆翻前案 |
七出 昆玉反目 |
八出 奸人肆志 |
九出 婢膝奴颜 |
十出 家庭叙旧 |
十一出 莫宾访友 |
十二出 私地赠金 |
十三出 才人输意 |
十四出 山岗打虎 |
卷三 |
一出 父子关情 |
二出 议买祖业 |
三出 俗子夸能 |
四出 奸人误友 |
五出 假意还席 |
六出 杯酒酬恩 |
七出 夫妇伤和 |
八出 笔底生悲 |
九出 三奸设计 |
十出 二友同心 |
十一出 莫宾除学 |
十二出 尚德掘金 |
十三出 良朋托事 |
十四出 老元化身 |
卷四 |
一出 买元放生 |
二出 颜氏定计 |
三出 托梦防火 |
四出 神语惩奸 |
五出 夫妇争闱 |
六出 契友投书 |
七出 英雄忆旧 |
八出 千里投亲 |
九出 姑嫂激烈 |
十出 主仆悲啼 |
十一出 绮月赠衣 |
十二出 云姬投水 |
十三出 波涛援手 |
十四出 义赘英雄 |
卷五 |
一出 都头设计 |
二出 误遭盗案 |
三出 酷法恶刑 |
四出 焦琴报信 |
五出 凤氏鸣冤 |
六出 云姬探狱 |
七出 开释盗案 |
八出 难中生子 |
九出 遣归义仆 |
十出 嘱托凶奴 |
十一出 水底留琴 |
十二出 庙中得法 |
十三出 监中逢友 |
十四出 仙姬救凤 |
卷六 |
一出 莫宾得信 |
二出 不屈谈侠 |
三出 颠倒杀奸 |
四出 秀水戡问 |
五出 财旺兴友 |
六出 澹台演棍 |
七出 望救胞弟 |
八出 不认亲兄 |
九出 侯氏谏夫 |
十出 韩仙点救 |
十一出 降级樊川 |
十二出 参见上司 |
十三出 宜禄下书 |
十四出 良朋哭友 |
卷七 |
一出 计议劾奸 |
二出 幽斋解诗 |
三出 泊舟得子 |
四出 失官回籍 |
五出 计赚仁翁 |
六出 衰翁泼酒 |
七出 泼妇倾心 |
八出 陶氏受辱 |
九出 演法起兵 |
十出 荣任黄堂 |
十一出 监中逢友 |
十二出 莫生脱难 |
十三出 仙院进香 |
十四出 喜捷南宫 |
卷八 |
一出 改名避祸 |
二出 相约投递 |
三出 举千斤石 |
四出 军中讲武 |
五出 逆子探亲 |
六出 思救恩人 |
七出 莫生溺水 |
八出 水府赠珠 |
九出 阴报成神 |
十出 梦中犯誓 |
十一出 门上探情 |
十二出 款留西席 |
十三出 嘉祥失守 |
十四出 行文缉叛 |
卷九 |
一出 降旨元勋 |
二出 举家受累 |
三出 守信接诏 |
四出 卞氏猖狂 |
五出 城中遣救 |
六出 余公被劫 |
七出 仗义骂贼 |
八出 怀恨译诗 |
九出 希亮接诏 |
十出 灯下思乡 |
十一出 奉诏兴兵 |
十二出 军中失路 |
十三出 夫妻相会 |
十四出 侠士归营 |
卷十 |
一出 绮月撺掇 |
二出 墨云中计 |
三出 书生应谶 |
四出 夜遇伏兵 |
五出 父子重逢 |
六出 州官忍辱 |
七出 都门饮至 |
八出 为友辩亮 |
九出 克仁复职 |
十出 大小登科 |
十一出 在川逢寇 |
十二出 陶氏投江 |
十三出 难儿认母 |
十四出 一门吉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编 明中叶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起 |
第一章 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变 |
第一节 商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新的哲学思想之兴起与传统儒家思想之式微 |
第三节 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市民阶层 |
第二章 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
第一节 重商思潮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二节 尚利好货的价值观 |
第三节 奢糜淫逸的社会风尚 |
第三章 市民消费生活的变革 |
第一节 社会消费观和消费格局的改变 |
第二节 闲暇与城市娱乐消费的需求 |
第三节 市民文化的普及与文化娱乐消费的提高 |
第四章 市民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的养成 |
第一节 社会通俗文艺的广泛影响 |
第二节 说书与话本小说的影响 |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的影响 |
第五章 文人心理的世俗化倾向 |
第一节 窘迫的人生处境与心理失衡 |
第二节 市井生活与生活趣味的世俗化 |
第三节 文人心理对市民文艺的接受 |
第二编 晚明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之繁荣 |
第六章 商业繁荣与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一节 商业繁荣与市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
第二节 “异端思想”的鼓吹与市民思想的活跃 |
第三节 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小说视角的转变 |
第七章 市民理想与小说编创 |
第一节 情爱之欲与小说的爱情婚姻故事 |
第二节 发财之梦与小说的发迹变泰故事 |
第三节 尚义之念与小说的道德主题 |
第四节 公平之心与小说的报应主题 |
第八章 市民趣味与小说编创 |
第一节 “亲俗”与小说的语言风格 |
第二节 “尚奇”与小说的题材选择 |
第三节 “喜变”与小说的情节设置 |
第四节 “求真”与小说的细节描写 |
第五节 “取乐”与小说的喜剧色彩 |
第六节 “寻刺激”与小说的色情描写 |
第九章 危机下的社会心理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社会危机与社会心理变化 |
第二节 社会心理变化对小说题材的影响 |
第三节 小说批判意识的增强 |
第四节 小说议论、劝诫的强化 |
第五节 小说思想艺术水平的一次降低 |
第十章 商业意识与小说的创作、出版 |
第一节 商品意识与小说创作、出版的繁荣 |
第二节 商品意识下的文人创作 |
第三编 清初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变异 |
第十一章 鼎革对社会心理的冲击与文学创作的活跃 |
第一节 鼎革对社会生活与心理的冲击 |
第二节 鼎革之际文学创作的活跃 |
第十二章 遗民心理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遗民心理与小说题材的新特征 |
第二节 亡国之恨与小说的反思主题 |
第三节 小说创作主旨的曲折表达 |
第十三章 逃避现实心理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清初社会与文人处境 |
第二节 逃避现实心理与小说的自娱倾向 |
第三节 李渔小说的喜剧追求 |
第十四章 文人审美趣味对市民审美趣味的取代 |
第一节 文人自觉独立创作与文人题材的增多 |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个性化趋势 |
第三节 文人趣味与小说的雅化 |
第十五章 晚明精神在社会心理的淡化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日渐散去的晚明精神和日渐平静的社会心理 |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平庸化发展 |
第三节 小说创作主旨提示与内容表述的割裂 |
第四编 清中叶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之衰落 |
第十六章 避祸心理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残酷的文字狱和严格的禁书令 |
第二节 避祸心理与创作自由的受限 |
第三节 小说题材的再度转变 |
第十七章 传统思想在社会心理的复位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提倡和传统思想的复位 |
第二节 小说教化功能之强调与劝诫教化之泛滥 |
第三节 小说文学性的渐失 |
第十八章 文人精神的萎缩与小说创作 |
第一节 文人精神的萎缩 |
第二节 小说创作文人个性化倾向的减弱 |
第十九章 欣赏、创作心理定势与小说的艰难创新 |
第一节 欣赏、创作心理定势与小说创作的模式化 |
第二节 最终未能走出模式局限的尝试 |
第三节 文人创作的转向 |
第二十章 阅读期待心理的落空与小说创作的衰落 |
第一节 阅读期待心理的落空与小说创作的衰落 |
第二节 阅读期待心理的补偿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地皮卷”的传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末拟话本小说人物形象美学研究[D]. 李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中国古代嘲谑文学论略[D]. 杨芃.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4]齐王田横——一个齐人后代的英雄幻想[J]. 杨志军.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03)
- [5]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中国最大的热带动植物王国[J]. 张秋,刀俊云,郭洪. 环球人文地理, 2014(21)
- [6]《辟兵珠传奇》研究点注[D]. 林润培. 广西师范学院, 2012(10)
- [7]“地皮卷”的传说[J]. 国宾. 科学之友, 2004(01)
- [8]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D]. 王言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03(01)
- [9]试论中国古代寓言的发展及其特色[J]. 陈蒲清,曹日升. 求索, 1981(04)
标签:消费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