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梁秋玲[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也是高校道德实践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新时代下的开拓者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新时代的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不够坚定,容易受多元文化和社会环境复杂化的影响,他们时常陷入社会主义道德践行难的困境,从而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此问题,是因为道德实践需要一种内生驱动力即道德实践能力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良性转化,而新时代大学生缺的就是此能力。因此,为解决此困境,本文结合时代要求和当前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能力的路径。文章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道德、道德实践以及道德实践能力进行内涵界定。其次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即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第二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不仅是实现大学生德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阐述道德实践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道德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过程中涉及主观因素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动机等,以及社会环境对道德实践能力发挥的影响力。第四部分:通过搜集、梳理新时代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现状的相关实证数据,本文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动机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针对新时代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时代要求,提出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应该遵循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渐进式方法与系统性内容相结合、理论能力教育与高校具体实践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与出发点,从而提出符合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现实状况的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
李晋雅[2](2018)在《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这种现象不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文章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必须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核心,而诺丁斯关怀理论正是强调以生活中的关怀为出发点,提倡在生活中教育、关怀学生,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等基本方法,将关怀体现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诺丁斯关怀理论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要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怀情感为基础,以关怀学生为目标,旨在通过系列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关怀能力,从而优化自身的人际关系,提升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道德理想的主体性追求,自觉锤炼自身的道德品质,逐步地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文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关怀为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了具体实现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其特征。第三章指出价值取向的偏颇、主体意识的偏差以及关怀的不足,进而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第四章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可行性,并在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第五章针对前面分析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生活的弊端,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从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构建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模式。
程沙[3](2018)在《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少先队中队活动研究 ——以双流区九江小学XX中队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2月,全国少工委印发《少先队2018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坚持以少先队员为中心,着力抓好思想引领、组织教育,不断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服务引领新时代广大少年儿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少代会上强调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可见,国家领导层面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意识的培养,而落脚点主要是少先队中队活动这个重要平台。作者以双流区九江小学XX中队的少先队员和中队辅导员为研究对象,解决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的少先队中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组织活动开展的有心无力,少先队员思想意识淡漠。作者将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设计和开展有效的少先队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用叙事研究的手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少先队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意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品格。在此过程中,作者得出生活教育理论下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的三个思想上的启示:在内容上,少先队中队的生活就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内容;在环境上,少先队作为社会人所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意识教育的地方;在方法上,少先队中队活动的开展以实践为主,少先队员要从做中学,从做中思,以做来教,以做促长。得出四个方法上的启示:少先队活动目标要贴近生活,注重发展性;少先队活动开展要置于生活中,强化体验性;少先队活动内容要源于生活,突出现实性;少先队活动方法要融入生活,寻求多样性。作者将少先队活动与生活教育理论相结合,对学校少先队工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重新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咀嚼、回味和反思,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升华,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工作者,做到活动开展主题化、序列化;活动开展渐进化、系列化;活动开展体现创新性、启发性。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少先队工作者们提供案例,使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学习好的方面,改进不好的地方,组织和开展少先队员们喜闻乐见的少先队中队活动。另一方面,少先队员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得到了提升,对少先队组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更加优秀的品格。
汪凤炎,倪嘉文[4](2017)在《基于生活又复归生活:《菜根谭》务实的生活德育观》文中研究指明《菜根谭》具有深厚的生活德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对生活德育的内容概括、途径阐述及其终身化的探讨。在《菜根谭》中,生活德育内容包括为己观与做人观两个方面。生活德育途径以"践履"为根本,以"内省"为重点,倡导一种实践与内省相结合的德育方式。《菜根谭》强调"践履"与"内省"的重要性与现代德育的观点不谋而合,它提倡"基于生活又复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对现代道德教育不无借鉴意义。
江卫君[5](2017)在《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德育课程是中职德育工作重要平台和途径,能有效地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发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洞察人生、领悟社会的能力。许多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与生活脱节,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修塑,轻视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以样本学校——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找、问卷调查和实验对比研究方法,了解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对策。研究显示,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维度弱,教学效益低;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不了解德育生活化教学内涵、意义及实施策略;教学内容特别是内容呈现方式依然比较陈旧,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较少采用情境教学、问题探究、实践活动等开放性教学法,与生活共振度低;教学空间狭隘,与社会联系割裂;教学评价维度单一,与多元社会脱轨。根据调查结果和班级实验对比,中职德育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有:改革教学内容,二度开发教材,实施生活化项目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地方校本教材;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开展生活化体验教学,融合生活案例教学;构建凸显生活实际的教育平台,打造德育微信公众平台,筹建多元德育社团组织;实施多维度的生活化教育评价。
潘端伟[6](2017)在《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古代中国和西方关于教育的内在理路有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中西思想对“情”和“理”地位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这种差异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就已经彰显。对“非理性”的排斥同时又对“情”的重视,是中国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思想从此开启了“尚情”的文明。本研究通过对众多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和分析,发现儒家所重之“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一注重“实情”“情境”之“情”,二重视“情感”之“情”,二者一外一内都是作为行事、判断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的“情”是在与西方“理性”思维相参照,以中国先秦儒家思想为土壤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对象“情本”思想,以“情感”为核心,又超出现代心理学“情感”的含义。“情”是内容,更是思维的方式。即先秦儒家运用“情”统领其他各要素,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情本”的思维方法,重感情、重主体、重内心、重实践、重相对、重现实、重多样。它和西方的“重理性”的思维有重大区别。西方重理性、重逻辑、重思辨、重绝对、重本质、重规律。而先秦儒家的“情本”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发展人格是通过把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体化,从而达到某种相互依赖性,而最终指向人格的养成、社会秩序的和谐。在先秦学术语境中,“情”的产生有其特有的理论路径,“情”源于“性”,“性”又受命于“天”。先秦儒家的情本思想以先秦儒家独特的人性观、生命观、世界观为背景,是中国传统特有的天地宇宙观整体观的表现。由此本研究梳理、构建了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范畴体系,包括现世时空宇宙观,系统的情感观,人的主体观,思维的整体观。进而概括出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特点:率性、境遇、践履。特点是对范畴的抽取,是对儒家情本思想范畴的概括。这些特点有贯穿在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总结先秦儒家情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立足现世世情与人生,从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塑成和发挥,在现实的整体境域中生成人格,并外显为实践,在实践中体悟和实现人格。以此“情本”思想为基础,本研究分析总结了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并力图建立其范式。本研究认为,“诗”教、“礼”教、“乐”教,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们既是教育的内容、进路,更是教育的理念,其他的教育内容都融合在这些理念中。这些理念背后贯穿前文分析的情本思想,因而形成一种“情本”教育范式。该范式以诗、礼、乐为逐渐递进的三个进阶阶段,形成一套完整的递进又回环的教育范式。为什么是“诗”“礼”“乐”?“诗”“礼”“乐”是先秦儒家在三代尤其是周完善的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更具时代和其育人目标的需要,最终确定的。它们具备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特点。它们是儒家情本教育的内容,更是中介和途径。它们都是情本得以贯彻、彰显的有效形式。先秦儒家的这种情本教育思想的特点,具有审美主义思想特征,也最终形成了其审美主义教育传统。人的情感、人性在这过程中得以表现、体悟、生成、升华,人的生命教育也得以完成。希望本研究能对当前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本土智慧的借鉴。本研究行文总体上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缘由、综述、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先秦情本思想产生的基础及其内涵等基本问题;第三部分是先秦情本思想的范畴、特点;第四部分是先儒情本教育范式的建构。
董荔芳[7](2015)在《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生活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贯穿于始终。他在不断探索前进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想,不断总结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历经考验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活德育思想。生活德育思想在重视生活与德育关系的基础上,表现了其教人做真人的的本质,强调了个人德行要与社会道德观念相统一,认为教育应围绕生活进行,教育应服务于生活并改造生活。本文是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成条件和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对生活德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其中德育途径与方法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进行解读,挖掘其当代价值是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探讨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特定背景和理论渊源,为全文写作奠定历史背景的基础。陶行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从具体实践出发,探索出适合当时国情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为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力图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四个角度出发,分析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作了历史的考察分析。其次,从考察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入手,分析研究并概括总结其生活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为理论上探讨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提供史实依据。第二部分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生活德育思想的内容,进而总结归纳出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活”和“真”两大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概括。第三部分首先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做概括性分析研究,“教学做合一”原则在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其次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做具体的分析阐述。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主要是通过集体生活、学生自治、渗透美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实现的,并取得了显着的实效。第四部分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首先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做客观性评价,并对其局限性也做了理性的探讨;其次从对构建当代生活德育的启示以及对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两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胡淑红[8](2014)在《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实践锻炼教学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国家课改精神"三贴近"原则,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一时间课堂确实活跃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锻炼由于没有从理论根源进行深入的挖掘而流于形式。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课程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成过程和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实践锻炼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践对实践锻炼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李洁[9](2014)在《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德育生活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培育个体,促进个体的德性生成与发展,它是对知性德育反思的结果,也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青少年德育生活化是针对青少年德育实效性不高、脱离青少年的生活实际而提出的新型德育模式,它指的是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教育,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并最终到达美而善的生活。为此,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也就成为学校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通过学者们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德育工作取得一些实际成效,本论文基于前辈、学者们的研究,试图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作更深入的探究,期望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所帮助。针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这一研究对象,从厘定德育、青少年这一特定对象、德育生活化等相关概念入手,阐述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解。通过对当前青少年道德现状的分析,考察青少年德育的困境问题,指出当前青少年德育的现实选择就是走向生活,进而提出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探源中西方德育生活化系统理论基础之上,对西方德育生活化理论路径做出细致考察,经过比较与评价,在反思与借鉴中建构我国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路向,从理论出发点、理论落脚点和理论制高点三个层面提出了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理论构建的预设图景。最后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的现实状况,确立了实现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从学校这一主体路径与国家、大众传媒、家庭等辅助路径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至此完成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有益探索。
刘晚霞[10](2013)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的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德育文化的遗产,尤其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早已沉淀为一种道德遗传基调,并且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文化心态、以及道德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今,我们再次研究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还可以使之为我们所用,这将对进一步改善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有用之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简要分析,试图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可以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尝试着探索它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的重难点 |
3.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道德 |
2.道德实践 |
3.道德实践能力 |
(二)相关理论依据 |
1.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
(一)实现大学生德性发展的基本要求 |
(二)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三、道德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一)道德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1.道德认知 |
2.道德情感 |
3.道德意志 |
4.道德动机 |
5.社会环境 |
(二)道德实践能力的作用机制 |
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现实困境 |
(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
1.道德认知模糊 |
2.道德情感淡薄 |
3.道德意志不坚定 |
4.道德行为动机功利化 |
(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问题归因 |
1.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特质 |
2.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
3.高校道德教育评价存在偏差 |
4.优秀传统道德调节和规范作用的弱化 |
五、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原则及路径选择 |
(一)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
2.坚持理论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原则 |
3.坚持内容系统性与方式渐进式相结合原则 |
(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具体路径 |
1.学思行相结合,深化道德认知 |
2.根植生活实践,激发道德情感共鸣 |
3.勤于躬行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
4.学会慎独自省,端正道德行为动机 |
5.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外在动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诺丁斯关怀理论 |
2.1.1 关怀的内涵 |
2.1.2 关怀的方法 |
2.1.3 关怀的特征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 |
3.2.1 教育目标趋于理想化,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 |
3.2.2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忽视了情感的作用 |
3.2.3 教育内容以理论为主,忽视了爱与关怀 |
3.2.4 师生关系不紧密,忽视了关怀与对话 |
3.2.5 教育活动目的性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生活美德 |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原因 |
3.3.1 价值取向的偏颇 |
3.3.2 主体意识的缺失 |
3.3.3 关怀的不足 |
4 诺丁斯关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应用 |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可行性 |
4.1.1 两者的教育目标有相同之处 |
4.1.2 两者的教育方法有相通之处 |
4.1.3 两者的教育内容有相似之处 |
4.1.4 两者的教育环境有共同之处 |
4.2 诺丁斯关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过程 |
4.2.1 开展实践活动 |
4.2.2 实践效果比对 |
4.3 诺丁斯关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应用价值 |
4.3.1 夯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4.3.2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4.3.3 丰富了教育对象的情感思维过程 |
4.3.4 有利于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
4.3.5 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 |
5 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对策 |
5.1 树立“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 |
5.1.1 充分认识关怀的地位和作用 |
5.1.2 落实“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 |
5.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 |
5.2.1 构建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 |
5.2.2 教育方法要重视“教学做合一” |
5.2.3 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
5.2.4 尊重个体差异 |
5.3 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 |
5.3.1 形成师生“我——你”关系 |
5.3.2 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
5.3.3 学生要积极回应教师的关怀 |
5.4 创建关怀性的活动 |
5.4.1 建立开放型关怀实践活动体系 |
5.4.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关怀 |
5.5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 |
5.5.1 校园文化环境 |
5.5.2 家庭环境 |
5.5.3 网络环境 |
5.5.4 社会环境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少先队中队活动研究 ——以双流区九江小学XX中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生活教育的“呼唤” |
1.1 研究缘起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生活教育 |
1.3.2 少先队中队活动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4.1 生活教育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1.4.2 少先队中队活动相关文献综述 |
1.5 选题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1.7.1 叙事法 |
1.7.2 文献法 |
1.7.3 访谈法 |
1.7.4 观察法 |
2 问题分析: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生活教育的“迷失” |
2.1 少先队中队活动的问题表征 |
2.1.1 学校对少先队中队活动的忽视 |
2.1.2 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组织活动开展的有心无力 |
2.1.3 少先队员思想意识淡漠 |
2.2 少先队中队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1 中队辅导员思想认识不足,理论基础弱 |
2.2.2 少先队队员参与性不高,时间没有保障 |
2.2.3 少先队队员主体地位弱化,思想意识不到位 |
3 活动策略: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生活教育的“回归” |
3.1 生活教育理论在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
3.2 生活教育理论在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的准备策略 |
3.2.1 教师思想上的准备 |
3.2.2 学生思想上的准备 |
3.3 生活教育理论在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
3.3.1 与学校工作同步,常规开展少先队活动 |
3.3.2 以生活事件为契机,创新开展少先队活动 |
4 结语: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生活教育的“走向” |
4.1 生活教育理论对少先队中队活动的启示 |
4.4.1 思想上的启示 |
4.4.2 方法上的启示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基于生活又复归生活:《菜根谭》务实的生活德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德两善:回归人性的德育内容 |
1. 君子四德:《菜根谭》中的为己观 |
2. 时中而动:《菜根谭》中的做人观 |
二、力行反己:内外并重的德育途径 |
1. 美德在践履 |
2. 观心证道 |
三、终身追求:永无止境的道德修养境界 |
1. 终身坚持心性修养 |
2. 终身践履做人之道 |
四、践行道德:复归生活的德育启示 |
(5)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有关研究 |
2. 国内有关研究 |
(1) 关于德育生活化原则的研究 |
(2) 关于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
(3) 关于中职德育生活化的研究 |
(四)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思路 |
(五)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1、相关概念界定 |
(1) 生活化教学 |
(2) 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 |
2、相关理论基础 |
(1)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
(2)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 调查设计 |
1. 调查目的 |
2. 研究对象 |
(二) 调查过程 |
(三) 现状分析 |
1. 学生渴望生活化的《德育》课课堂 |
2. 教师需要生活化的《德育》课教学 |
(四) 调查结论 |
1.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维度弱 |
2. 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 |
3. 教学空间狭隘,与生活共振度低 |
4. 教学评价单一,与多元社会脱轨 |
三、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教学改革策略 |
(一) 整合课堂内外课程资源 |
1. 优化中职德育主干课程,实施生活化项目教学 |
(1) 准确把握中职德育生活化项目教学的原则 |
(2) 科学构建生活化项目教学主题 |
2.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地方校本教材 |
(1) 界定中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
(2) 精心组织校本教材内容 |
3. 二度开发中职德育教材 |
(二) 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1. 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 |
2.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生活化体验教学 |
3. 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辨析 |
4. 精准对接生活,实施案例教学 |
(三) 构建凸显生活实际的教育平台 |
1. 建设直观丰富的德育网络资源库 |
2. 打造开放互动的德育微信公众平台 |
3. 筹建形式多样的德育社团组织 |
(四) 实施多维度的生活化教学评价 |
1. 评价原则 |
2. 评价策略 |
四、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一) 实践概况 |
1. 实践目的与方法 |
2. 实践的对象和环境 |
3. 实践过程 |
(二) 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四) 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
1. 后测问卷调查的目的 |
2. 后测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二) 反思 |
(三)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需要 |
1.1.2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建构的需要 |
1.1.3 传统教育、德育思想的再发掘与利用 |
1.1.4 对当前国学(读经)教育的反思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1.2.2 哲学思想领域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先秦儒家” |
1.3.2 “情本”初释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系统比较法 |
1.4.3 语义分析法 |
1.5 研究难点 |
1.5.1 文献的问题 |
1.5.2 语言的问题 |
1.5.3 参照系的问题 |
第2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产生的历史基础 |
2.1 思想基础: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
2.1.1 敬德 |
2.1.2 保民 |
2.2 思维基础:原始思维 |
2.2.1 人类原始思维的特征 |
2.2.2 先秦儒家原始思维特征 |
第3章 释“情”与“情本” |
3.1 释“情”——从先秦文本出发 |
3.1.1 质实:对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 |
3.1.2 情实:事情的真实状况 |
3.1.3 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 |
3.2 释“情本” |
3.2.1 释“本体” |
3.2.2 “情”何以为“本” |
第4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范畴 |
4.1 现世的宇宙观 |
4.1.1 现实世情 |
4.1.2 历史时情 |
4.2 系统的情感观 |
4.2.1 先秦儒家情来源说 |
4.2.2 情的“理”化 |
4.2.3 情的丰富性 |
4.2.4 情的重要性 |
4.2.5 情的超越性 |
4.3 人的主体观 |
4.3.1 先秦儒家主体观的内涵 |
4.3.2 先秦儒家主体性高扬的原因 |
4.3.3 先秦儒家主体性的特点 |
4.3.4 先秦儒家主体性生成路径 |
4.4 思想的整体观 |
4.4.1 整体宇宙观 |
4.4.2 整体思维观 |
第5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特点 |
5.1 率性 |
5.1.1 率性之表现:“直” |
5.1.2 “性”之符:“情” |
5.1.3 “情”的激活、规范与升华 |
5.2 境遇 |
5.2.1 境遇性的特征 |
5.2.2 “仁”的境遇性 |
5.3 践履 |
5.3.1 行重于知 |
5.3.2 由“内圣”到“外王” |
第6章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范式 |
6.1 情本教育范式的提出 |
6.1.1 范式 |
6.1.2 情本教育范式的教育理念基础 |
6.1.3 情本教育范式的教育史基础 |
6.1.4 情本教育范式纲要 |
6.2 兴于诗 |
6.2.1 释“诗” |
6.2.2 释“兴” |
6.2.3 诗的境遇性 |
6.3 立于礼 |
6.3.1 释“礼” |
6.3.2 “礼生于情” |
6.3.3 礼中之“理” |
6.3.4 礼的境遇性 |
6.4 成于乐 |
6.4.1 释“成” |
6.4.2 “乐”——情感的艺术形式 |
6.4.3 “乐”的生成性——时空的流动 |
6.4.4 “乐”的超越性——精神的自由 |
6.5 范式特点 |
6.5.1 整体结构的内在张力 |
6.5.2 教育理念的审美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
(7)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 |
(三)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条件 |
(四)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条件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 |
三、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
(一)生活德育思想的萌芽时期(1917-1926年) |
(二)生活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927—1936年) |
(三)生活德育思想的成熟时期(1937—1946年) |
第二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以正确的人生观为起点的思想教育 |
(二)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政治教育 |
(三)以健全的人格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
(四)以真正的民主为原则的法纪教育 |
(五)以具体的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劳动教育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生活德育是活的德育 |
(二)生活德育是真的德育 |
第三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实现途径 |
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则 |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
(二)生活德育强调在“做”的基础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
(一)生活德育在集体生活中实现 |
(二)生活德育通过学生自治来实现 |
(三)生活德育过程中要渗透美育 |
(四)生活德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
第四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评价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对构建生活德育的启示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实践锻炼教学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实践锻炼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
(一)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二)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角度再思考分析实践锻炼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三) 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过程的角度分析实践锻炼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1.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实践锻炼教学法的必要性。 |
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践锻炼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四) 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看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二、实践锻炼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
三、总结 |
(9)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审阅认定书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新意 |
1.4 研究路径与难点 |
2 基本概念厘定 |
2.1 德育 |
2.2 生活与生活世界 |
2.3 德育生活化 |
2.4 青少年及其德育生活化 |
3 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理性分析 |
3.1 青少年道德现状分析 |
3.2 对德育困境的辨识与青少年德育出路的选择 |
3.3 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基本目标 |
3.4 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具体要求 |
4 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
4.1 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
4.2 西方德育生活化理论路径考察 |
4.3 基于整体的视角——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建构 |
5 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
5.1 实现青少年德育生活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5.2 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支持路径 |
5.3 学校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应答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孔子的德育思想 |
一、 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 |
二、 关于德育内容的设计 |
三、 注重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 |
四、 倡导“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方法 |
五、 自我教育的方法 |
第二节 孟子的德育思想 |
一、 以“性善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
二﹑以“民本论”为特征的“仁政说” |
三﹑以“反省内求”为主要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
第三节 荀子的德育思想 |
一、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说 |
二、 “以义制利”的道德取向 |
三、 以重“行”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方法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与德育状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
一、 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 |
二、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
三、 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 |
一、 西方不良道德观念的影响 |
二、 市场化、信息化的负面作用 |
三、 教育本身的原因 |
四、 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五、 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
第一节 确立人本德育的理念 |
一﹑人文关怀理念 |
二﹑以生为本理念 |
三、 走向人本德育 |
第二节 “君子人格”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 |
一、 有助于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 |
二、 有助于培养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
三、 有助于培养“见利思义”的精神 |
第三节 借鉴先秦儒家的德育方法 |
一、 重视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 |
二、 注重情感陶冶 |
三、 知行统一、注重道德践履 |
四、 重视德育环境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 梁秋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 李晋雅.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3]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少先队中队活动研究 ——以双流区九江小学XX中队为例[D]. 程沙.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4]基于生活又复归生活:《菜根谭》务实的生活德育观[J]. 汪凤炎,倪嘉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6)
- [5]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江卫君.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6]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D]. 潘端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董荔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8]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实践锻炼教学法的研究[J]. 胡淑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4(10)
- [9]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D]. 李洁.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10]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D]. 刘晚霞. 黑龙江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