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学生学习《浮力》时易出现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邵梦媛[1](2021)在《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物理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与教育改革实验应运而生,学习进阶就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其目标是改变学生知识零散这一状况。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单元教学研究,学习进阶都由于有扎实的实际观测数据的支持而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但已有研究多以单维测量模型为主,而单维测量模型是以“学生的能力是连续的”为基本假设,认为学习进阶水平是依据能力的线性增长的,这与学生的概念发展多路径、多节点的现实不匹配,其结果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与描述个性化的概念发展。此外,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只能通过个体的能力值主观划分进阶水平,而始终无法为学生提供精细且客观的诊断信息。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提出应用规则空间模型开发学习进阶。规则空间模型是多维测量模型中较为完善的一种认知诊断模型,它把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定义为属性,通过属性间不同的排列组合生成不同属性模式,并用以诊断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作答概率验证学习进阶假设。规则空间模型能够清晰表征学生在发展概念时出现的多路径问题,但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小的单元教学,因此,本研究选择八年级中抽象程度高、学生认知难度大、认知过程复杂的浮力单元作为研究的内容载体,基于规则空间模型开发浮力单元的学习进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文献综述。通过梳理文献,了解学习进阶、规则空间模型以及浮力教学的研究现状。了解基于规则空间模型开发学习进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了解过往研究中的优缺点,掌握当前研究的趋势与热点。了解课程标准对浮力单元的要求,以及已有研究中对学生学习浮力时出现的问题的描述。第二,基于专家学者、课程标准、教材及过往研究成果,界定浮力单元中的关键属性及属性间的层级关系。第三,根据属性及其层级关系,初步构建学习进阶假设,包括学习进阶的水平及学生在各水平中的表现。第四,根据属性及层级关系计算Q矩阵,Q矩阵理论中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表征了属性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典型属性矩阵表征了测验题目与属性间的关系,根据Q矩阵编制浮力测验项目,组合形成浮力单元的认知诊断工具。第五,评估浮力单元测验题目的测量学指标并施测于样本,通过诊断结果验证或修正浮力单元学习进阶假设。第六,分析学生对每个属性的掌握情况,了解可能存在的全部认知路径,根据诊断结果与验证后的学习进阶,提出个性化的互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本研究最终给出了学生学习浮力时学习进阶的四级水平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学生在浮力学习中呈现不同掌握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学生仅仅能够识别浮力的现象,无法从力与运动关系的角度分析浮沉现象;处于最高水平的学生能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根据相对密度解物体的释浮沉;中低水平学生的进阶过程呈现多路径化。根据学生浮力单元的学习进阶结果,设计了浮力单元的个性化互动教学视频。通过互动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高效、便捷且有针对性的完成学习目标。
黄炎浩[2](2021)在《基于曝气净水设备的浮体连接机构结构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对环保治理要求提高,污水处理事业高速发展,曝气净水设备在我国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曝气净水设备适用于软质地基的污水池或被污染的江河湖海,该设备移动方便,在大面积的水域除污效率较高。由于净水设备工作时,水上、水下都可能存在较大的扰动,带刚性浮体连接机构的净水设备在水中作业时易出现上下振动、左右倾斜,使设备作业稳定性降低,故有必要研究一种带调整结构的弹性浮体连接机构,使设备在水中作业时稳定性加强,以提高净水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文结合曝气净水设备工作要求,对净水设备浮体及其连接调节机构进行结构和性能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我国农村和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综述曝气设备的发展过程,对浮体的性能进行研究,比较浮体调整机构对净水设备工作的影响,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2、基于对曝气净水设备的工作要求,完成对曝气净水设备的整体设计;依据浮体调整机构的工况要求,同时对比不同浮体在相同条件下的性能优劣,提出浮体及浮体连接机构初步设计方案;在Solid Works中建立浮体及其连接调节机构三维模型,并进行校核验证。3、基于浮体及连接调节机构初始模型,分析得到浮体调整机构关键的连接节点位置,基于节点位置在ADAMS中建立参数化结构分析模型;添加约束和气缸系数,利用波浪波动理论,对净水设备在水中作业时施加负载,并进行动力学仿真,通过水上工作平台的垂直方向加速度分析其作业稳定性,并分析连接杆件作业强度;通过节点位置参数化调整,优化得到强度高、作业稳定性好的连杆调整机构结构模型。4、通过建立参数化模型及优化研究后,将优化后的曝气净水设备三维模型导入动力学分析仿真软件,添加约束、驱动和载荷后,对净水设备在导入水中、导出水中两种工况进行动力学分析,验证连接调节机构的作业可行性;给予设备多组不同周期、不同波幅、不同初始相位波动受力载荷以及多组位移驱动,对净水设备在水中作业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水上工作平台在水中作业的稳定性;进行刚、弹性连接机构对净水设备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通过计算定倾中心和设备重心的位置关系,分析净水设备水中受到冲击后的倾翻风险,研究通过浮体连接调节机构提高设备在水中作业稳定性的合理方案。5、基于ANSYS Workbench对受力复杂的水上承载平板和受力较大的支撑杆件进行力学分析,得到其作业的应力和应变云图,验证其零部件强度和刚度;通过对水上承载平板和支撑连接杆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与相应的激励载荷进行对比,验证水上承载平板和支撑连接杆件作业可靠性。
马海燕[3](2021)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以物理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前人的相关研究为参考,依托于物理这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探究了在初中科学性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当下这一结合中显示出的相关问题,依据相关实例,向读者介绍了实验教学应该怎样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结合中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怎样的助力,从上述这些方面,综合阐述了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现实,为现实情况提供一些建议,同时为后人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吴俊[4](2020)在《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科学知识素养的达标率仅为23.16%,说明仅靠小学科学教育远远达不到要求,因而应拓展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渠道,及时利用科普场馆做好小学科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启蒙学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物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在科普场馆中落实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在科普场馆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已有的小学生场馆科学普及、物理科普实验相关研究,通过提出适于在科普场馆中开展、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科普实验”这一新概念以及物理科普实验的设计模型,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期为一线科普教育者提供一种新颖的科学普及思路,使未来的场馆科学普及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让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笔者运用文献法来了解前人对小学生场馆科学普及以及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普及的研究思路与进程,并通过查阅大量教育学书籍,寻找能够支持在科普场馆中运用物理科普实验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验设计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课程(活动)目标、目标完成方式、课程(活动)组织形式、实施空间与设备等几个方面分析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与小学科学教育的异同点,挖掘科普场馆的独有优势;运用访谈法分析本市小学生接受学校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他们对场馆科普活动的兴趣爱好,为后文物理科普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根据2-6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要求,结合物理科普实验自有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炼出7个实验实施原则,设计了四大主题的物理科普实验:旨在通过物理科普实验的实施,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利用物理科普实验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物理科普实验中体会科学知识与前沿科技的密切联系;在物理科普实验的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尝试依托科普场馆中的优势,以3种活动组织形式完成了对小学生的科学普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活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科普场馆设计并使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能够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科技上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补充、延伸学校科学教育的良好方式,能够起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
肖琴琪[5](2020)在《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与重要方法。物理实验不仅是中考测试的考察重点,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探究精神、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为了盲目的追求高分率、升学率,实验教学的作用往往会遭到忽视。以笔者支教的湖南省永顺县首车镇初级中学为例,很多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的必做实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演示实验也常常通过“讲实验”和看视频代替。长此以往,学生眼中的物理学科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科学性,所以本文根据当地教学状况提出了将微实验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这一对策。首先,本文通过研究微实验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水平,探究了微实验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根据微实验本身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特点、分类等,并依照以上要素进行了举例。并将微实验应用的例子与常规教学形式进行对比,体现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再次,以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乡镇初中物理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实践教学经验与课后反思为研究参考,采用问卷、观察、统计等形式,分析当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与实验教学现状及微实验在当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最后,将微实验教学案例进行具体运用,根据学生反馈提出微实验应用的建议及对微实验未来发展的展望。在笔者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发现:第一,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验教学的弊病。第二,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微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相对积极的影响。第三,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微实验的开发与创新仍然面对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具有发展的需求与意义,但现阶段还不够完善,需要广大教育者继续共同努力。
宋云云[6](2020)在《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综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工程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突出。STEM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正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和关注,STEM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为在初中教育阶段融入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国内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有系统具体的研究方案,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输送和培养。初中阶段可作为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起始阶段,在初中教学阶段渗透工程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工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工程课程和日后跻身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物理不仅要探究物理原理、概念,也离不开工程技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从培养初中生工程综合技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和教材分析,设计出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兴起出发,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工程、工程教育以及K-12阶段工程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可用于工程教育渗透的教学素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工程教育的渗透提供基础。为了解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笔者对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一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虽然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工程教育资源,但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实践,学生工程素养储备缺失,并分析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对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进行分析以及课堂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设计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具体可行性教学策略,即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的策略。第五部分根据制定的教学策略,以初中物理中《物体的浮与沉》、《杠杆》为例进行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利用实习机会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符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分析对应了何种教学策略。第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对工程教育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进行了前景展望。笔者希望基于以上对融入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构建和教学案例设计,能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教学的新视角。
谭宏[7](2020)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教师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前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只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化教学作为教育改革思想的一种新趋势,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更大的帮助。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了物理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研究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验法、案例法、调查问卷法,对物理生活化教学等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学生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笔者实施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效果。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并以“光的直线传播”和“升华与凝华”为例进行案例展示。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把生活化情境融入物理课堂教学。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笔者选取八年级平行分班的两个班级进行一个学期的对比教学,把笔者所教的5班作为实验组,进行物理生活化教学;另一位教师所教的2班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传统习题训练为主。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前测和后测,从而获得相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刘力昊[8](2020)在《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参考。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的时期,物理的启蒙教育对中国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全民科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力学是初中物理中最难、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本文以《两套常用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为题,结合中美两国课程标准,对两套教材力学部分在整体内容、实验部分、数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中国2012版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和第六章、八年级下册;美国初中主流教材《科学探索者》中《运动、力与能量》一册。通过阅读文献、对比研究和文本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比发现:1.美国《科学探索者》在每个板块所涉猎的知识点要丰富得多,更倾向于科普,向学生科普更加多元丰富的知识,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浅尝辄止,力求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复杂概念分解分层讲解,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教材插图丰富多彩,更易提升学习兴趣、有助理解概念;习题设置略为死板。中国人教版《物理》教材对每个小知识分解得更细致,讲述得更加详细,挖掘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倾向于将基础物理的基本功打扎实;教材插图要传达的信息清晰明了,但多用漫画缺少了一点感染力;课后习题类型多元化,设问不难但是有深度,需要结合本节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含金量极高。2.实验方面来说《美国探索者》所设计的实验与生活紧密相连,倾向于让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提取问题和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实验既总结出了物理规律,也解决了生活中问题。人教版《物理》教材中的实验选材更加多元,测量方法更严谨,规律呈现更完整,实验设计兼具了严谨性、生活化和前沿性,多元化的设计让学生能在学校体验严谨的科学探究,在家里能利用身边物品对实验创新,同时通过当前热门科技产品与中学物理实验接轨。3.《科学探索者》对数学技能培养更为重视,在教材中设置数学技能相关的板块,中国的教材简化了数学技能的讲解,缩短了每节课的课程时间,提高了课程中物理知识的容量,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难度加大。最后比较了两套教材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中国教材相比《科学探索者》存在着过分区分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缺少数学方法指导、缺少创作课题研究、课本上的实验与各地办学条件不匹配几个方面的不足,给中国教材编写工作者一点借鉴。还从认真研究多种教材、合理改变教学顺序、改进探究实验、适当进行数学技能教学、适当补充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几个方面对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给出建议。
尹韩,季卫新[9](2020)在《基于“学习分析”理论的深度备课实践——以苏科版“浮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学习分析"的理论分析了苏科版"浮力"一节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详述、分析与反思,最后根据分析做相关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施以检验教学效果。从"初备(试上)、反思、点评和再上(改进)"这样的实际应用来看,深度备课为提升学习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玉华,林树艳[10](2019)在《“31X”自主学习法课例研修实践——思维导图在《在流体中力现象复习课》中的运用》文中认为复习是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中考成绩,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复习课的重要性,同时要提纲挈领、恰到好处、因材施教设计好复习课,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复习效果,从而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作为一名教师,能上好一节新授课,未必就能上好一节复习课,因为复习课很容易上成新授课的重复,将知识再次重现。学生在复习课中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没
二、浅谈学生学习《浮力》时易出现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学生学习《浮力》时易出现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物理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况 |
1.2.1 学习进阶理论研究现状 |
1.2.2 规则空间模型的研究概况 |
1.2.3 中学浮力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可行性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和方法概述 |
2.1 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 |
2.1.1 经典测量理论 |
2.1.2 项目反应理论 |
2.1.3.认知诊断理论 |
2.2 学习进阶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 |
2.2.2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2.3 认知诊断理论与规则空间模型的概念界定 |
2.3.1 认知诊断理论的核心概念界定 |
2.3.2 规则空间模型的核心概念界定 |
2.4 规则空间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 |
2.5 基于规则空间模型构建学习进阶的一般过程 |
第三章 实证研究——浮力学习进阶假设与Q矩阵的构建 |
3.1 浮力单元的属性与属性层级的确定依据 |
3.1.1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3.1.2 浮力与重力、密度等概念的关系分析 |
3.1.3 学生常见的浮力认识与前概念分析 |
3.1.4 肯尼迪和威尔森的《浮力》学习框架分析 |
3.2 属性、属性层级的确定和学习进阶假设 |
3.2.1 属性和属性层级的确定 |
3.2.2 学习进阶假设 |
3.3 构建Q矩阵 |
3.3.1 邻接矩阵的构建 |
3.3.2 可达矩阵的构建 |
3.3.3 构建完全事件矩阵 |
3.3.4 构建减缩事件矩阵 |
3.3.5 构建典型属性矩阵 |
3.3.6 构建理想反应模式 |
第四章 认知诊断工具的形成与评估 |
4.1 认知诊断工具的形成 |
4.2 认知诊断工具的评估 |
第五章 构造规则空间 验证学习进阶 |
5.1 构造规则空间 |
5.2 验证并构造学习进阶 |
第六章 个性化互动视频的制作 |
6.1 互动视频平台介绍 |
6.1.1 视频平台介绍 |
6.1.2 互动视频的意义和作用 |
6.2 利用哔哩哔哩平台发表互动视频 |
6.2.1 视频脚本的制作说明 |
6.2.2 手绘动画的制作 |
6.2.3 字幕及配音制作 |
6.2.4 视频的上传 |
6.2.5 视频的地址与链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浮力单元测试题 |
附录2 |
已发表的文章与参加的会议 |
致谢 |
(2)基于曝气净水设备的浮体连接机构结构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污水处理的发展概述 |
1.2 曝气净水设备简介和发展现状 |
1.2.1 曝气净水设备简介 |
1.2.2 增氧曝气净水设备发展现状 |
1.3 浮体及浮体连接机构研究概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研究意义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浮体及连接调节机构结构设计与建模分析 |
2.1 曝气净水设备结构设计研究 |
2.1.1 曝气净水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
2.1.2 四大部分机构方案设计 |
2.2 曝气净水设备水上平台连接机构工作要求 |
2.2.1 曝气净水设备工作要求 |
2.2.2 净水设备浮体及连接调节机构的性能要求 |
2.3 浮体的方案设计 |
2.3.1 浮体材料选择 |
2.3.2 浮体不同形状性能对比 |
2.3.3 浮体尺寸结构方案设计 |
2.4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设计 |
2.4.1 单个浮体连接调节结构方案设计 |
2.4.2 气缸选择 |
2.4.3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部件连接设计 |
2.4.4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调整角度 |
2.5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干涉校核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连接节点参数化研究 |
3.1 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方法 |
3.1.1 ADAMS动力学仿真 |
3.1.2 ADAMS优化 |
3.1.3 ADAMS参数化设计 |
3.2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参数化模型 |
3.2.1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工作简化方案 |
3.2.2 参数化变量与参数化坐标点设定 |
3.2.3 建立参数化模型 |
3.3 参数化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 |
3.3.1 球浮体浮力载荷添加 |
3.3.2 球浮体波浪载荷添加 |
3.3.3 添加气缸参数 |
3.3.4 参数化模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3.4 参数化模型优化分析 |
3.4.1 参数化模型仿真优化目标 |
3.4.2 减小水上平台倾斜主要参数优化 |
3.4.3 影响上连接杆强度主要参数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对设备稳定性影响研究 |
4.1 净水设备作业稳定性分析工况 |
4.1.1 稳定性相关理论及工况分析 |
4.1.2 水上工作平台装置 |
4.2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动态模型建立 |
4.2.1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模型的导入 |
4.2.2 动力学模型约束建立 |
4.3 入水、出水过程连接调节机构连杆间角度分析 |
4.3.1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作业过程 |
4.3.2 净水设备驱动和负载添加 |
4.3.3 杆间角度仿真分析 |
4.4 水上工作部分垂直稳定性研究 |
4.4.1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作业状态 |
4.4.2 波浪受力载荷振幅、周期对设备垂直稳定性仿真研究 |
4.4.3 水下电机激励振幅、周期对设备垂直稳定性仿真研究 |
4.4.4 水下电机激励初始相位对设备垂直稳定性仿真研究 |
4.4.5 仿真模型与参数化模型同载荷下仿真数据对比 |
4.4.6 位移载荷振幅、周期对设备垂直稳定性仿真研究 |
4.4.7 弹性仿真模型与刚性仿真模型同载荷下仿真数据对比 |
4.5 水上工作部分水平稳定性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浮体连接调节机构关键零部件强度分析 |
5.1 有限元仿真基本理论 |
5.1.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5.1.2 ANSYS静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5.2 设备关键零部件力学分析 |
5.2.1 水上承载平板部件受力分析 |
5.2.2 上连接杆受力分析 |
5.2.3 水上承载平板力学分析 |
5.2.4 上连接杆力学分析 |
5.3 设备关键零部件模态性能分析 |
5.3.1 模态分析理论 |
5.3.2 水上承载平板模态分析 |
5.3.3 上连接杆模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以物理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科特点 |
三、 在初中科学性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
(一)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 |
(二)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
四、 当下这两者结合中的问题 |
(一)教师在将两者结合的时候浮于表面 |
(二)教师在结合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 |
五、 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具体事例 |
(一)以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为例 |
(二)以浮力的教学为例 |
六、 结束语 |
(4)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在科普场馆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的优势 |
第一节 对比小学《科学》课标与科普场馆的特性,探讨场馆科普优势 |
第二节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身心特征 |
第三节 小学生接受小学正规科学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小学生对场馆科普活动兴趣的研究 |
第四章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内容设计 |
第一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在科普场馆进行科学普及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分主题设计物理科普实验 |
第三节 分析利用物理科普实验进行科普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
第五章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的实施案例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科学普及的实施案例 |
第二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进行科学普及的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说明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微实验概念的界定 |
1.4 课题设立的相关依据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
2.3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
2.4 自我效能感 |
第3章 微实验的分类与特点 |
3.1 微实验的概述 |
3.2 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
3.3 微实验的分类 |
3.4 微实验的特点 |
3.5 微实验的设计方法 |
3.6 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
3.7 微实验设计的举例 |
第4章 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调查与分析(以永顺县周边地区中学为例)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内容 |
4.3.1 学生问卷分析(附录A) |
4.3.2 教师问卷分析(附录A) |
4.4 常规物理实验与微实验的现状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6 调查结论 |
第5章 微实验的教学案例分析 |
5.1 教师演示型微实验案例一——《压强》 |
5.2 学生分组型微实验案例二——《大气压强》 |
5.3 多媒体辅助型微实验教学案例三——电影截取片段 |
5.4 微实验应用于教学的效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问卷 |
附录 A 教师问卷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工程教育重要性日益显现 |
1.2 国内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观察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工程 |
2.2 工程教育 |
2.3 K-12工程教育 |
2.4 理论基础 |
2.4.1 活动教学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1 教材中涉及工程内容的分析 |
3.1.1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工程内容 |
3.1.2 教材中工程内容所处栏目的分析 |
3.2 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及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 |
3.2.1 调查的目的及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 |
3.3.2 工程素养储备情况 |
3.4 教师个别访谈 |
3.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2 访谈对象的确定 |
3.4.3 初中一线物理教师访谈分析 |
3.5 调查结果与结论 |
第4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的教学策略 |
4.1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
4.2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
4.3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原则 |
4.4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
4.4.1 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4.4.2 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 |
4.4.3 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 |
4.4.4 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 |
4.5 总结 |
第5章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1 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
5.2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2.1 以《杠杆》为例 |
5.3 总结与反思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2.1 加强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工程教育渗透奠定基础 |
6.2.2 合理规划教师培训,保障工程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
6.2.3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工程教育课外活动平台 |
6.2.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工程教育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方法 |
1.5.2 实验法 |
1.5.3 案例法 |
1.5.4 调查问卷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活化教学 |
2.1.2 物理生活化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 |
2.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2.5 S T S E教育理念 |
3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具体策略 |
3.1 课前准备生活化 |
3.1.1 利用学生现实的生活 |
3.1.2 利用学生关注的生活 |
3.1.3 利用学生可能的生活 |
3.2 课堂教学生活化 |
3.2.1 利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 |
3.2.2 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物理概念 |
3.2.3 引用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 |
3.2.4 巧用生活物体探究物理实验 |
3.2.5 利用生活语言丰富物理课堂 |
3.3 课后延伸生活化 |
3.3.1 习题生活化 |
3.3.2 动手体验或探究式作业 |
3.3.3 调查论文型作业 |
4.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
4.1 《光的直线传播》生活化课堂 |
4.1.1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
4.1.2 《光的直线传播》生活化课堂分析 |
4.2 《升华与凝华》生活化课堂 |
4.2.1 《升华与凝华》教案 |
4.2.2 《升华与凝华》生活化课堂分析 |
5.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的调查与分析 |
5.1 学生问卷调查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5.2 期末试卷分析 |
5.3 数据分析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由来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文章创新点 |
2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内容对比 |
2.1 中美两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比 |
2.2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内容对比 |
3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实验部分比较 |
3.1 实验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影响 |
3.2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
3.3 力学实验中实验设计和探究方法的对比 |
3.4 实验在教材力学部分中的作用对比 |
3.5 通过实验呈现出物理定律和规律 |
4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中数学方法的比较 |
4.1 数学对初中物理力学部分学习的影响 |
4.2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中数学方法的处理方式比较 |
5 总结与启示 |
5.1 两套教材力学部分的特点 |
5.2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力学部分可商榷的地方 |
5.3 总结 |
5.4 对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学习分析”理论的深度备课实践——以苏科版“浮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背景分析 |
2 初备(试上):浮力课程教学原设计 |
2.1 整体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
2.2 浮力概念认知设计 |
2.3 浮力方向巧设计 |
2.4“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如何设计 |
2.5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设计 |
3 反思:浮力课程教学的自我反思 |
3.1 学生的思维引导不够重视 |
3.2 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够重视 |
3.3 课堂的教学节奏不够重视 |
4 评价:浮力课程教学的点评 |
4.1 剧本要流畅———即教学设计要合理 |
4.2 沟通要顺畅———即课堂设问要有效 |
4.3 实验要敷畅———即学生活动要充分 |
5 改进(再上):浮力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 |
(10)“31X”自主学习法课例研修实践——思维导图在《在流体中力现象复习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31X”自主学习法课例研修主题与背景 |
(一)选定研究主题的依据和过程 |
(二)主题研究目标 |
二、实例研究———《流体中的力现象》复习课情景与描述 |
(一)课前———自主“玩”自己的思维导图 |
(二)课中———自主“玩”同学的思维导图 |
(三)课后———自主再“玩”自己的思维导图 |
三、问题与讨论 |
(一)关于对物体所浸入液体: |
(二)关于测量工具: |
(三)关于物体密度 |
四、诠释与研究 |
四、浅谈学生学习《浮力》时易出现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物理学习进阶研究[D]. 邵梦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曝气净水设备的浮体连接机构结构及性能优化研究[D]. 黄炎浩. 吉林大学, 2021(01)
- [3]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以物理实验为例[J]. 马海燕. 考试周刊, 2021(04)
- [4]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D]. 吴俊. 青岛大学, 2020(01)
- [5]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肖琴琪.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宋云云. 扬州大学, 2020(05)
- [7]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D]. 谭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对比研究[D]. 刘力昊.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学习分析”理论的深度备课实践——以苏科版“浮力”为例[J]. 尹韩,季卫新. 中学物理, 2020(02)
- [10]“31X”自主学习法课例研修实践——思维导图在《在流体中力现象复习课》中的运用[J]. 陈玉华,林树艳.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