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技术指导

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技术指导

一、爱国卫生运动中“除四害”达标技术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郭子璠[1](2021)在《北京市“除四害”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在"除四害"运动中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包括宣传动员机制、教育动员机制、监督检查机制、逐级联动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和干群融合机制等,既推动运动深入发展,在社会上形成热潮,又在社会动员的过程中增进了群众的政治认同、邻里认同。通过广泛深入动员,北京市大大减少"四害"的数量,改善了环境卫生,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切实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赵泽中[2](2021)在《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文中研究指明粪秽既是农业系统中的生产资料,也是卫生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不洁之物,粪秽处理由此兼具生产与卫生的双重面相。过往对粪秽处理问题的研究或是从肥料的角度给予关注,或是从污物的层面进行讨论,尚未见到将生产与卫生结合起来的系统考察。此外,对积肥用粪问题的分析较少措意于集体化时期;粪秽清洁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城市,未对农村的同一问题进行探讨,无形之中造成研究主题的残缺。有鉴于此,本文试将生产与卫生两种面相结合起来,梳理1912-1965年间山西省农村地区积肥用粪与卫生清洁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生产与卫生、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以人畜粪便为主体的农家肥料虽是近代山西农村社会的主要肥源,但在家户、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构成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为改善民族形象、保障国民健康,逐步在农村开展清洁工作,不过其努力受到农民观念、时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始终效果不彰。中共治理下的肥料工作和清洁运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即见萌芽。1949年后在化肥生产能力有限的客观条件下,中共不断强调农家肥料的重要性,对肥料的积、沤、运、施等环节加以严密组织,有力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共巧妙地使清洁运动共享着肥料工作的意义轨道和组织资源,并对双方在对象范围、工作时间与处理方法上的矛盾进行调适,使农村粪秽处理呈现出“卫生与生产相结合,卫生为生产服务”的特点,从而在总体上实现了农村积肥用粪与环境卫生的同向发展。然而,历史的实践是曲折的,当生产与卫生工作相互脱离甚至违背现实时,粪秽处理亦随即出现偏差,因此集体化时期农村粪秽处理工作在整体进步态势中仍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失衡特征。在高度组织化的肥料工作与清洁运动中,现代性的技术规范和价值观念逐步得到推广,老农、技术干部、劳动和卫生模范等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这种社会变革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现代和传统的互相连接,也立足于中共的意义构建与持续实践,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由此而空前密切起来。

何沐阳[3](2021)在《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研究说明

李全平[4](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江维正[5](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卫生和政治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针对疫病严重流行的情况,一面着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机构;一面总结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经验,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消灭蚊蝇鼠等病媒虫兽,减少和防止疫病威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为反对美国的细菌战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中共中央于1952年将卫生防疫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卫生事业关系着人民健康,影响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卫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一直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深入开展对于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和减少疾病、维护和增进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可见,爱国卫生运动仍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知来。回顾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其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无疑可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钥匙”与现实启示。基于此,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考察梳理和归纳总结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实践成效及历史经验,力图达到“复原历史”、“以史鉴今”之预期目标。而在具体研究中,本着将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工作思想、方针政策与地方实践“上下打通”的学术理念,立足全国的视野与高度,结合地方的精度与深度,从全国着眼,从地方着笔,以重庆为实例,系统深入地考察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成效与经验,力求从重庆市贯彻党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历史脉络和实践图景中,揭示和探寻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轨迹、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以期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历史镜鉴。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状况和美军细菌战两方面论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又重点分析了侵朝美军在我国东北等地发动的细菌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危害,党中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第二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的卫生防疫思想、卫生工作方针和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决策、指示等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阐述“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四大卫生方针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导原则,从卫生事业的工作方向、应对疾病的科学方法、我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涵。爱国卫生工作的相关理论充分体现了党领导卫生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人民性、主体性等。第三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即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机构、宣传动员、主要活动、检查与评模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活动内容。(1)重庆市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相继建立、各级领导的重视、规范的制度以及不断发展的卫生资源等为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2)为了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各地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卫生常识结合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卫生常识水平普遍提高,因此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3)开展了“讲卫生、除四害、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冷饮管理”的爱国卫生运动和春、夏季的爱国卫生运动;(4)阐述了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定期检查和群众的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后的评模是为了在各个领域树立典范、形成激励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前发展。第四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主要从减少疾病,促进生产、增进卫生知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归纳了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历史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养成了爱好清洁卫生的风尚习俗,保证了爱国增产和生产建设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开展增强了政治认同感,树立了中共新形象,提升了重庆人民的爱国意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风尚。第五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主要基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效,分析总结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参考和重要导向。

田晋嘉[6](2020)在《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托强大的政权力量向乡村社会开展了诸多领域的改造和重构。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农民疾病的防治问题,成为了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所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史实是:建国后,农村的卫生状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充斥着政治意味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覆盖广大农村区域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民中广泛实施,遍布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不断镌刻着历史印迹。然而,在这些宏旨背后,乡村社会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样态,为新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生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场域。如果能从农村内部的具体实践和农民自身的生活世界细致考察,将更加有助于探讨现代卫生体系是如何在传统农村中扎根,并对农村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集体化时代山西省稷山县农村的卫生实践为考察中心,致力于展示国家在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通过卫生社会史的视角,对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医疗状况以及建国后稷山县在现代卫生体制的建立、观念的培养、具体的实践、典型化塑造中所展现出的历史史实进行细致考察,探讨了中共领导的现代“卫生革命”如何进入乡村社会,并对乡村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是“革命”落地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不断被在地化的实践所落实,使得农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卫生医疗体系。此外,现代卫生对乡村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卫生下乡促使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融合;另一方面,卫生下乡的过程也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向农村不断渗透的过程,从而促使了农村的国家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魏丽[7](2020)在《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研究指明爱国卫生运动兴起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反抗美帝国主义挑起的细菌战,促进民众健康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广大乡村地区积极响应各级党委的号召,组织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了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实现了乡村卫生事业的突破性发展,为新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论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与呈现了1952-1959年间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多元面相。首先在历史背景上从美帝细菌战的猖獗、地方疾病的流行、乡村卫生状况的恶劣及防疫设施的薄弱四个方面阐释了山西乡村地区开展卫生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从山西乡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探析:认为通过开展反细菌防疫战、除四害讲卫生防疾病、改善妇幼卫生以及贯彻实施中西医结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山西乡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再次梳理了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具体践行措施:进行卫生宣传工作、开展检查、评比活动、举办卫生展览会等。再者结合人民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实践的史实,对其产生的成效和不足进行归纳和评析,认为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卫生面貌、完善了医疗保健体系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在其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思想发动不深入、治本工作不彻底及有个别形式主义的现象。最后,在分析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整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经验,具体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三个方面,同时这也为新时期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以及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以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及乡村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把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运动产生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卫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思逸[8](2019)在《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研究》文中认为建国初期,在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和国内严重的卫生问题双重压力下,我国于1952年正式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在此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大报纸关注度随着运动的发展也不断提高。作为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报纸在其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报纸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信息来源,其宣传力量为爱国卫生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本文以《人民日报》(1952-1959)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一个核心问题:《人民日报》是如何建构爱国卫生运动的?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无疑完成了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定调定性过程。它所报道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与爱国卫生运动的综合反映。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结合社会背景、时代变迁等因素,试图勾勒出从1952年-1959年报纸对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演变轨迹,确定1952年-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总体轮廓。在确定爱国卫生运动的总体轮廓后,借助社会动员理论,进一步分析媒体在我国社会动员和卫生观念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未来大众媒体进行健康传播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传播建议。本研究将《人民日报》在1952年-1959年间对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分为:1952年-1953年为起源阶段;1954年-1957年为过渡阶段;1958年-1959为兴盛阶段。本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起源阶段以抵抗“细菌战”为报道中心,以战胜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目标;随着“细菌战”的粉碎,《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进入过渡阶段,其主要表现为报道内容逐渐单一,报道中心分散,报道版面后移;从1958年开始,爱国卫生运动迎来了发展阶段,以“除四害”为报道中心。《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主要采用设置议程和通俗化的方法动员群众,推广运动。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集中体现在社会动员和观念建构两方面。首先,报道在建构卫生观念中包含两大作用:第一,重构了民众的卫生概念;第二,解放了民众的封建思想。在社会动员过程中有两大效果:第一,重塑了社会风气;第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绪,促使爱国行为的产生。基于此,本文总结出了对当今大众媒体有效健康传播和社会动员的相关策略和建议,希望为当今健康传播和社会动员的发展助力。

吴健[9](2019)在《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在1949年至1959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安徽省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地方性传染病疫情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了细菌战。安徽省响应中共中央“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二章,介绍了安徽省1949年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以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59年,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安徽省依照中央指示,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充分动员安徽各界群众参与其中,使安徽省的爱国卫生工作由卫生突击逐步转入了经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三章,总结了安徽省1949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经过建国初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安徽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风俗被破除,地方性传染病大大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省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爱国卫生还要密切结合日常生产,同时注意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但是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盛行,某些成绩数据造假,缺乏科学指导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黑佳洁[10](2017)在《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提出1952年,新中国从国情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爱国卫生运动。山西省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也步入爱国卫生运动的行列。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山西爱国卫生运动发起的背景。介绍了建国初期山西传染病频繁出现,疫病流行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状况每况愈下。山西政府在急需改善自身的同时,响应国家反对细菌战的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势在必行。二、三、四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情况。第二章,论述了山西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的爱国卫生机构。从时间上,以1956年为界,将爱国卫生运动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反细菌战开始的防疫卫生运动,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是以除四害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是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发展并走向高潮阶段。第三章从医疗防疫、清洁卫生、团结中西医三个层面分析山西卫生运动开展情况。第四章阐述了山西省通过大量的卫生宣传、有效的评比检查、不定期的突击运动,促使爱国卫生运动走向经常化、广泛化、稳定化的过程。第五章从取得的成就、经验、不足三个角度评价山西爱国卫生运动。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山西地区涌现了大量的卫生典型,成为中央政府重建国民卫生思想的基石。另外,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因此,山西省作为华北地区的一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价值不容忽视。

二、爱国卫生运动中“除四害”达标技术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国卫生运动中“除四害”达标技术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除四害”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宣传动员机制
    (一)通过报纸、广播与影片进行宣传
    (二)举办卫生科普展览会、交流会
    (三)张贴“除四害”宣传画
    (四)立榜样,树标杆,鼓干劲
    (五)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娱乐活动
二、教育动员机制
    (一)在冬学运动和扫盲运动中普及卫生防疫教育
    (二)发挥卫生教育所的育人功能
三、监督检查机制
四、逐级联动机制
    (一)三级联动机制
    (二)“块块”与“条条”相结合的机制
五、信息公开机制
六、干群融合机制
七、结语

(2)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史料、概念与方法
第一章 民国农村粪秽处理的不同面相
    第一节 生产传统中的积肥用粪
    第二节 卫生改良中的污秽病源
    第三节 粪秽处理的区域不平衡性
    小结
第二章 中共治理下的肥料工作
    第一节 农肥的收集制造
        一、积肥
        二、造肥
        三、投肥
    第二节 农肥的空间移动
        一、由城到乡
        二、拾粪活动
        三、由村到田
    第三节 农肥的施用技术
        一、农肥施用技术的发展
        二、农肥施用技术的推广
    小结
第三章 中共治理下的清洁运动
    第一节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1937-1953)
        一、科学与革命的纠缠
        二、卫生与生产的结合
    第二节 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初期(1953-1960)
        一、“卫生与生产相结合”的变形
        二、除害灭病的政治加速度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
        一、回归中的“变”
        二、发展中的“不变”
    小结
结语
附录:山西省有关农家肥料的谚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因及过程
        1.2.2 爱国卫生运动的分期及内容
        1.2.3 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及评价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时间界限:新中国成立初期
        1.4.2 空间界限:重庆市
        1.4.3 内容界定:爱国卫生运动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状况
        2.1.1 疫病流行猖獗
        2.1.2 环境卫生恶劣
    2.2 防范美军细菌战的需要
        2.2.1 侵朝美军发动细菌战
        2.2.2 中共中央应对细菌战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
    3.1 中国共产党的卫生防疫思想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
    3.3 党和人民政府关于卫生防疫的指示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
    4.1 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领导
        4.1.1 中央卫生组织机构
        4.1.2 重庆卫生组织机构
        4.1.3 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和议事制度
        4.1.4 爱国卫生运动的医疗资源
    4.2 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动员
        4.2.1 宣传之初群众不正确的认识
        4.2.2 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动员的开展
        4.2.3 重庆市宣传动员的成效
    4.3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
        4.3.1 讲卫生
        4.3.2 灭四害
    4.4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与评模
        4.4.1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
        4.4.2 爱国卫生运动的评模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
    5.1 减少疾病
    5.2 促进生产
    5.3 增进卫生知识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
    6.1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6.2 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
    6.3 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
    6.4 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着作类
    三、报纸类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相关概念说明
第一章 :稷山县传统卫生医疗
    一、稷山县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二、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状况
        (一)政府对基层卫生的治理
        (二)传统农民的卫生行为
        (三)以医生为主的医疗资源
第二章 :送医进村:稷山县基层卫生组织和制度的建立
    一、建国初期国家的卫生策略
        (一)“面向工农兵”
        (二)“预防为主”
        (三)“团结中西医”
        (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稷山县卫生保健网的建立与发展
        (一)联合诊所时期(1949-1955)
        (二)联合保健站时期(1956-1958)
        (三)四级卫生保健网的建立(1959-1965)
    三、乡村卫生制度与公约
        (一)卫生管理责任制度
        (二)集体事业中的卫生公约
        (三)乡村卫生制度和公约的建构逻辑
    小结
第三章 :塑造新人:现代卫生观念的培养
    一、基层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
        (一)传统医者与现代国家的矛盾
        (二)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模式
    二、农民现代卫生观念的树立
        (一)农民对卫生工作的态度
        (二)农村的卫生宣传与教育
    小结
第四章 :双管齐下:“除四害”运动与生产积肥
    一、“除四害”运动的话语表达和在地化实践
        (一)政治话语下的卫生运动
        (二)“除四害”运动的在地化实践
    二、卫生运动中的积肥建设
    三、厕所改造和粪便管理
        (一)从卫生到积肥:农村厕所改良的实践
        (二)从积肥到卫生:农村粪便处理的改进
    四、畜圈改良和饲养卫生
    小结
第五章 :“学赶稷山”:稷山典型化的塑造及影响
    一、榜样示范:卫生模范的树立与影响
        (一)卫生模范的群体特征
        (二)卫生模范的生成机制
        (三)卫生模范的社会效应
    二、稷山县的典型化塑造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
        (二)报刊宣传的渲染
        (三)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的影响
        (四)外宾参观
    三、“学稷山、赶稷山”的卫生运动
        (一)“稷山化”的标准
        (二)“学赶稷山”的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因
        一、美细菌战的猖獗
        二、地方疾病的流行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乡村卫生状况
        一、环境卫生恶劣
        二、防疫设施薄弱
第二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
    第一节 开展反细菌卫生防疫战
        一、制定疫情报告制度
        二、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保健组织
        三、开展预防接种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防疾病
        一、控制四害孳生
        二、大搞卫生积肥
        三、防治地方疾病
    第三节 改善妇幼卫生
        一、加强儿童保健工作
        二、普及提高新法接生
        三、重视妇女劳动保护
    第四节 贯彻中西医结合政策
        一、党的中医政策
        二、西医学习中医
        三、中西医结合
第三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措施
    第一节 进行卫生宣传工作
        一、卫生宣传的重要性
        二、卫生宣传的内容
        三、卫生宣传的方法
    第二节 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一、进行定期检查
        二、开展跃进竞赛
        三、举办卫生展览会
第四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效及不足
    第一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效
        一、改善乡村卫生面貌
        二、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二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
        一、思想发动不深入
        二、治本工作不彻底
        三、个别形式主义严重
第五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三、树立典型
    第二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二、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社会动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爱国卫生宣传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
    2.1 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2.2 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间接原因
        2.2.1 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重整
        2.2.2 卫生防疫状况的落后
        2.2.3 社会文化水平的进步
第3 章《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起源(1952 年-1953 年)
    3.1 “细菌战”引发的“卫生运动新闻潮”
        3.1.1 抵御“细菌战”的重要法宝
        3.1.2 动员目的明确,路径清晰
        3.1.3 对抗美强国的呐喊
    3.2 报道轴心: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的整合
        3.2.1 民族主义与民生建设
        3.2.2 抓典型与树标杆
        3.2.3 运动发展与舆论监督
    3.3 制造动乱——报刊对“细菌战”社会动员的根源
        3.3.1 细菌战威胁巨大
        3.3.2 集体心理的启发
第4 章《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过渡(1954 年-1957 年)
    4.1 过渡阶段:从热烈到冷清
        4.1.1 从多元到单一:运动的辉煌成绩
        4.1.2 从聚焦到分散:报道版面后移
    4.2 报道局限凸显成因
        4.2.1 细菌战告捷
        4.2.2 报道偏向热点政治事件
第5 章《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兴盛(1958 年-1959 年)
    5.1 输出信息瀑布,以成就激励民众
        5.1.1 营造运动胜利氛围
        5.1.2 呈现进步医疗技术
        5.1.3 关注工业卫生改造
    5.2 时势影响宣传,升级扩散运动
        5.2.1 报道中心随运动发展而转换
        5.2.2 重视区域“除四害”报道
    5.3 报道中心转移成因
        5.3.1 “除四害”运动处于高潮期
        5.3.2 《人民日报》改版
第6章 《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社会效应
    6.1 《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主要方法
        6.1.1 设置议程法
        6.1.2 通俗化
    6.2 《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对我国卫生观念的建构
        6.2.1 重构卫生概念
        6.2.2 促进思想解放
    6.3 《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社会动员成效分析
        6.3.1 重塑卫生风气
        6.3.2 激发爱国情绪,促进爱国行为
    6.4 《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对当今健康传播的启示
        6.4.1 大众媒体进行健康传播应恰当设置议程
        6.4.2 大众媒体健康传播应加强实用性和适宜性
        6.4.3 大众媒体健康传播角度应重视平民视角
        6.4.4 大众媒体健康传播应继续坚持政府主体性
    6.5 《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对当今媒体进行社会动员的启示
        6.5.1 大众媒体应坚守民族气节,承担社会责任
        6.5.2 大众媒体应加强受众互动与受众引导
        6.5.3 大众媒体应注重社会动员传播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细菌战的扩大
        二、安徽省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建国前期安徽省落后的经济状况
        二、建国前期安徽省恶劣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1949-1955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城市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 农村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四) 厂矿和企业商户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五) 治淮水利工地和抗洪救灾前线的爱国卫生运动
        (六) 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爱国卫生运动
        (七) 学校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1956-1959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以卫生突击为主要形式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6年)
        (三) 逐步转入经常化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7年)
        (四) “大跃进”风潮下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1959年)
第三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二、改善了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
        三、减少和消灭了地方病
        四、增加积肥,促进生产
    第二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干部带头
        二、充分发动群众,使运动全民化
        三、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
        四、从生产出发,密切结合生产
        五、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
    第三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之处
        一、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
        二、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
        三、运动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界定、研究方法及不足
第一章 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的背景
    一、爱国卫生运动发起的原因
        (一)响应反对细菌战的号召
        (二)控制传染病和改善卫生的需要
        (三)解放思想的要求
    二、建国初期山西的基本状况
        (一)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二)医疗防疫状况
        (三)卫生状况
第二章 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一、山西省爱国卫生机构的设立
        (一)山西省级爱国卫生运动机构的建立与调整
        (二)山西省级以下爱国卫生运动机构的建立与调整
    二、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发展轨迹
        (一)第一阶段:以反对细菌战为中心(1952——1955 年)
        (二)第二阶段:以除四害为中心(1956——1959 年)
第三章 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防疫卫生运动
        (一)预防疾病
        (二)改善妇幼卫生
        (三)形成卫生保健系统
    二、进行清洁卫生运动
        (一)城市公共卫生
        (二)农村卫生
        (三)工业卫生
    三、贯彻中西医结合政策
        (一)对中医建设的重视
        (二)对西医建设的努力
        (三)中西医结合下的医疗卫生
第四章 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实行的措施
    一、开展卫生宣传工作
        (一)会议宣传
        (二)文字宣传
        (三)流动宣传
    二、实施卫生检查评比活动
        (一)举行友谊竞赛
        (二)组织人员检查
        (三)召开评模奖模大会
第五章 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
    一、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
        (一)减少疾病,完善医疗体系
        (二)改变群众和卫生人员陈旧思想
        (三)推动生产发展
        (四)改善城乡卫生面貌
    二、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
        (一)党和领导的重视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利用卫生典型示范作用
    三、爱国卫生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思想和行为
        (二)强迫命令、虚假现象
        (三)卫生机构不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爱国卫生运动中“除四害”达标技术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除四害”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J]. 郭子璠. 北京党史, 2021(06)
  • [2]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D]. 赵泽中. 山西大学, 2021
  • [3]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何沐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D]. 江维正.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0(09)
  • [6]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D]. 田晋嘉. 山西大学, 2020(01)
  • [7]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魏丽.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8]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研究[D]. 孙思逸.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9]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D]. 吴健. 安徽大学, 2019(07)
  • [10]建国初期山西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黑佳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技术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