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蹄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与研究》总结报告

《牛羊蹄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与研究》总结报告

一、“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总结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薇[1](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指出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莫雪萍[2](2020)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后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显着地变革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紧密结合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对外贸易与商业发展、财政与金融等诸多方面,挖掘史料,进行理论阐述,对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与比较,提出许多创见。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全国大一统格局之下,其地方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变革之势,重点体现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异;地区民营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势力的壮大和区际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开创了地区商业发展的新阶段;商品货币权利逐步增大;早期城镇化进程的启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劳动力投入、土地开发、技术创新使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带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导致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农业雇工经营,进而引起农业新发展;第二,农业发展衍生出手工业。要素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的兴起,带动建筑工业的兴盛,引导矿冶业的创新,进而推动了制盐、纺织工业发展,助力了日用品手工业、金属制品及食品加工业的前进,形成‘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的互补性生产’发展格局,从而引起工业历史性变革;第三,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又衍生出商业。商贸与对外开放条件的具备,带动对外贸易繁荣,加速商品货币经济兴起,与内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缩小,进而开创了商业发展的新阶段;第四,商业的兴盛,推动了财政金融创新,形成异与全国的财政消费态势,助力地区财政支出问题研究。反之,又促进手工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发展,最终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从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经济,全面考察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为更好地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为深化区域经济史研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蒋源渊[3](2020)在《低温饮用型酸奶的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生牛乳为原料,研究不同的生产工艺条件对饮用型酸奶基料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优化工艺条件,制作出较好品质的酸奶基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稳定剂对经高压均质形成的饮用型酸奶品质影响,最后通过对饮用型酸奶的贮藏实验,研究酸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选择最适生产工艺条件和最佳产品保质期。本论文研究的结果主要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不同生产工艺条件对低温饮用型酸奶(指贮藏温度在2-6℃的酸奶)基料的影响,得出95℃/5 min和100℃/15 s这两种杀菌工艺下,酸奶基料的持水力和感官均相对较好;选用发酵菌种M5的酸奶基料的持水力和感官均相对较好;发酵菌种接种量为100 DCU/T感官较好。2.通过研究杀菌条件,发酵菌种和发酵菌种接种量水平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优化实验,得出在最适发酵温度42℃条件下,各实验因素影响酸奶感官评分的大小顺序为发酵菌种(B)>发酵菌种接种量(C)>杀菌条件(A),得出低温饮用型酸奶基料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A2B1C1,即杀菌条件为95℃/5 min,发酵菌种为M1,接种量为100 DCU/T。3.通过研究不同稳定剂对低温饮用型酸奶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饮用型酸奶粘度随黄原胶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大,随果胶添加量的增多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琼脂添加量的增多呈现增大的趋势;通过研究不同稳定剂对低温饮用型酸奶离心沉淀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饮用型酸奶离心沉淀率随黄原胶添加量的增多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随果胶添加量的增多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随琼脂添加量的增多呈现先下降后增加再稳定的趋势。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低温饮用型酸奶的预期要求,本实验最终选择以果胶为低温饮用型酸奶稳定剂,并确定最适添加量为0.3%。4.通过研究低温饮用型酸奶的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对产品酸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对酸度具有显着性影响。同时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酸奶的酸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前两周上升速度较快,后期相较平缓。在第三周时的产品酸度处于可接受范畴。5.通过研究低温饮用型酸奶的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对产品中大肠菌群、霉菌、酵母、乳酸菌、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含量的影响,分别在4℃、10℃和15℃条件下,贮藏零到五周,乳酸菌、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含量检测结果均符合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的相关要求;乳酸菌在贮藏期间随时间的延长均先增多后下降,在第7天时,数量达到峰值;比较不同贮藏温度酸奶乳酸菌数含量得出,15℃贮藏样中活菌数的含量前期大于4℃、10℃的分组,后期含量快速下降,显着低于4℃、10℃两组。综合考虑,低温饮用型酸奶在4℃左右条件下保存,保质期考虑三周是比较合理的。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李雯雯[5](2020)在《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属于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一直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居民在其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经过多年生产和生活,与各地各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村落景观,也由此构成了绚烂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大部分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在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研究重点落在村落的物质层面,尤其集中在对当中单体的保护,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整体研究缺乏重视。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个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中变得格格不入,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思考:文化是民族村落的精神核心,如何合理传承民族优良文化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兼顾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新的研究挑战。本文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下称连山县或连山)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传承和发展当地壮族、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为根本目的,对当地文化景观基础进行详细地系统性研究,经过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的各种类型及典型代表的表达形式和价值特性,指出当地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尝试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对研究背景的分析,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研、案例解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以“文化景观”概念为出发点,基于村落文化空间、生态文化保护等理论基础,结合大量的调研资料,对连山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空间形态、传统建筑特点、民间传统习俗、特色民族符号、民族民间信仰等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详细解析,总结出其重点价值与特性,提出目前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各项挑战。然后根据实例研究中传承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各类典型文化景观的活态利用及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如保护和营造自然信仰空间,分析和利用植物景观资源的、传承和创新生活文化空间、挖掘并运用符号文化景观、在景观设施中融入地域性表达等多种方法。最后,由对传承和发展途径进行总结,上升到原则和策略的探究,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和保护应秉持完整保护原则、动态弹性原则、延续性原则和人性化原则;总结归纳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一是注重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二是村落建设中融入地域性设计,三是加强传承载体的保护管理,四是完善传统文化管理及推广。连山的壮乡瑶寨不仅是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更是孕育着当地千年文化的物质空间,其景观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通过上述研究,丰富了连山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性研究,同时提供合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建议。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发展以当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得以完整保护为基础,实现以保护促进传承,以传承促进发展,全面促进连山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董永春[6](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畜牧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 ——以西部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做好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畜牧业企业是畜牧业生产的主力军,畜牧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畜牧业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哈佛分析框架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优势在于注重非财务指标分析,哈佛分析框架将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并预测未来公司的发展,扩展了财务分析领域。本文对西部牧业公司案例进行研究,将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扩展到畜牧业企业领域,拓展和丰富相关理论。西部牧业公司作为畜牧业行业的典型成员,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特别是2018年出现了严重的退市危机,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哈佛分析框架下的战略分析,发现公司存在品牌战略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够,体制机制约束,产品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会计分析,发现公司折旧年限长,残值率较高,资产的构成可能稳定性差,西部牧业公司的单项金额重大的判断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更加宽泛,西部牧业公司有可能通过坏账损失的较低计提率来调节其公司业绩等问题。通过财务分析,发现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占比过低,偿债能力弱,营运能力不足,发展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前景分析,发现公司存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行业竞争、环境保护、自然人供应商数量多且不稳定、政策扶持和政府补助、动物疫病防治等风险。根据以上问题给予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同时,通过对西部牧业公司经营中发现问题的分析,结合畜牧业行业的特点做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对畜牧业行业内类似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朱丽丽[8](2019)在《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肉制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健康饮食理念以及西方餐饮文化的融合,促使牛、羊肉在需求方面不断攀升。做为传统畜牧养殖区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西部牧业公司发展多年,目前已形成养殖、饲料、乳制品、肉制品等全产业链。本文主要是以西部牧业牛羊肉肉制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方法,了解到目前我国作为牛羊肉生产大国,牛羊优势产区已初步形成,产量也在稳步增长,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牛羊肉消费需求与目前国内牛羊肉生产现状的不平衡造成了其消费方面仍存在缺口。牛羊肉进口来源国的不断丰富、牛羊肉进口税费的降低,以及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均成为助推牛羊肉进口的主要因素。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形势下占据一席之地,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显得至关重要,根据市场变化西部牧业公司需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逐步稳固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通过PEST及波特五力模型对西部牧业所处的微、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内具有屠宰资质的牛羊肉肉制品企业数量少且肉制品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为分散,暂无垄断寡头企业。西部牧业公司肉制品加工企业共两个,一个是位于新疆石河子的喀尔万公司,公司所在省份为国内主要的穆斯林群众聚居区之一、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且不可替代;还一个是位于浙江慈溪的一恒牧业,该参股公司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进口澳洲牛资质的企业。目前西部牧业公司肉制品主要分为排酸冷鲜分割牛羊肉、冷冻礼盒以及牛羊肉调理产品三大类产品。随后本文又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部牧业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公司肉制品品质占优但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存在销售半径小、产品种类单一且特色不鲜明、品牌管理不够精准等问题。针对西部牧业肉制品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STP和4P营销理论,得出以下结论:西部牧业肉制品应立足于新疆与澳洲优质畜牧产业基地的优势,充分将新疆牛羊肉天然、健康的产品理念融合进品牌,同时应积极将澳洲进口牛引进国内市场,把中高收入群体、餐饮用户及企事业单位团体等作为主要目标客户。继续在主打冷鲜肉、冷冻礼盒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延伸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链,将新疆市场和浙江市场作为企业营销的主战场,在提高这两个区域肉制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向外扩张的大本营。与此同时结合肉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运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品牌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等营销策略,认为西部牧业应建立高效、专业的营销队伍,制定行之有效的薪酬考核体系,实施产品差异化价格策略,疆外市场开拓应采取线上线下并重,通过枢纽城市分仓模式降低物流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利用经销商的门店开展O2O购物,提升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利用更快的物流、更好地品质、天然的饲养环境、“无肉不欢”的地方饮食特色来提升自身产品价值。西部牧业“喀尔万”及“一恒”品牌牛羊肉应发挥自身优势,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美味的新疆及澳洲牛羊肉。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优化西部牧业肉制品营销现状,提高公司肉制品的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促使西部牧业牛、羊肉等肉制品营销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意义。

滕艳琳[9](2019)在《湘西苗族刺绣的当代传承研究 ——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苗族刺绣既是我国苗族人民传统的民间手工刺绣技艺,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湘西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苗族刺绣独特的艺术形式。然而时代在变迀,各民族文化在融合,在湘西凤凰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当地民族文化的振兴进程中,湘西苗族刺绣正处于变迁和重构的过程。因此,湘西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以湘西苗族刺绣为研究对象,对湘西凤凰县山江镇及其周边村寨的主要苗族聚居地进行了田野调查,从中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对田野点的苗族刺绣技艺传承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结合历史文献,梳理了湘西苗族刺绣的兴衰变化过程。其次,对湘西苗族刺绣图样、工艺、针法及特征进行解读;对苗族刺绣的构图变化、技法掌握、用色的创新与否、工艺的熟练程度、传承场所的变化等方面作了详尽的统计、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当前在民族旅游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苗族刺绣技艺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借助文化变迁动因及文化再生产理念分析湘西苗族刺绣传承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传承理念,结合当地政府、民间企业、教育机构等对湘西苗族刺绣现有的保护和发展模式,探讨湘西苗族刺绣活态传承的机制。

谢玮[10](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二、“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总结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总结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社会转型
        1.4.2 明后期
第2章 明后期经济发展概述
    2.1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线索
        2.1.1 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2.1.2 社会转型与经济史研究的逻辑关系
    2.2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检验
        2.2.1 明后期全国社会经济发展
        2.2.2 明后期云南社会经济发展
        2.2.3 明后期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2.4 小结
第3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
    3.1 人口与劳动力
        3.1.1 制度变迁与人口数据
        3.1.2 人口状况
        3.1.3 小结
    3.2 土地开发
        3.2.1 明后期政府垦耕政策与成效
        3.2.2 明后期云南地区垦耕深化
        3.2.3 明后期大理地区土地开垦与耕地面积
        3.2.4 小结
    3.3 技术资源
        3.3.1 农业
        3.3.2 工业
        3.3.3 小结
第4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产出
    4.1 农业
        4.1.1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4.1.2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4.1.3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
        4.1.4 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4.1.5 农业雇工经营
        4.1.6 小结
    4.2 工业与手工业
        4.2.1 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
        4.2.2 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
        4.2.3 建筑工业的主要类别及建材质料
        4.2.4 矿冶工业的工艺技术与组织制度方式
        4.2.5 制盐工业
        4.2.6 纺织工业
        4.2.7 日用手工业品及金属制品加工
        4.2.8 食品加工业
        4.2.9 小结
第5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对外贸易
    5.1.1 对外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5.1.2 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5.1.3 边民互市及朝贡贸易
    5.1.4 小结
第6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商业
    6.1.1 大理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
    6.1.2 与内地各个朝代政权的贸易往来
    6.1.3 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贸易
    6.1.4 与国外的贸易
    6.1.5 大理地区的商人与马帮
    6.1.6 小结
第7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财政与金融
    7.1 财政收入与支出
        7.1.1 财政收入
        7.1.2 财政支出
    7.2 居民消费
        7.2.1 基本生存消费
        7.2.2 文化消费
        7.2.3 社会生活消费
        7.2.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1 明后期全国经济发展
    8.1.2 明后期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8.1.3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
    8.1.4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低温饮用型酸奶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酸奶
        1.1.1 国内外酸奶的概况
        1.1.2 饮用型酸奶简介
        1.1.3 酸奶的功效及价值
    1.2 稳定剂对维持酸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1.2.1 果胶
        1.2.2 黄原胶
        1.2.3 琼脂
    1.3 酸奶中常用的发酵剂
        1.3.1 嗜热链球菌
        1.3.2 保加利亚乳杆菌
    1.4 发酵乳制品的发展前景
第2章 引言
    2.1 立题背景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低温饮用型酸奶基料制备的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2.2 正交实验结果
        3.2.3 验证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稳定剂对低温饮用型酸奶成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添加量的黄原胶对低温饮用型酸奶品质的影响
        4.2.2 不同添加量的果胶对饮用型酸奶品质的影响
        4.2.3 不同添加量的琼脂对饮用型酸奶品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品质变化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5.2.2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间酸度动态变化情况
        5.2.3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间大肠菌群含量动态变化情况
        5.2.4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间霉菌和酵母含量的变化情况
        5.2.5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间乳酸菌含量动态变化情况
        5.2.6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间乳杆菌含量动态变化情况
        5.2.7 低温饮用型酸奶贮藏期间嗜热链球菌含量动态变化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主观因素
        1.1.2 客观因素
    1.2 选题背景
        1.2.1 政策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
        1.3.3 关于广东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
        1.4.1 传统村落
        1.4.2 文化景观
        1.4.3 村落文化景观
        1.4.4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对象界定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分析框架
第二章 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解析
    2.1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概况
    2.2 连山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价值
    2.3 连山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物质文化景观
        2.3.1 周边环境景观
        2.3.2 村落形态布局
        2.3.3 各类空间景观
        2.3.4 符号文化景观
    2.4 非物质文化景观
        2.4.1 生活景观
        2.4.2 生产景观
        2.4.3 信仰景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山壮乡瑶寨传统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形势剖析
    3.1 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特点
        3.1.1 生态智慧性
        3.1.2 地域民族性
        3.1.3 文化兼容性
        3.1.4 整体延续性
    3.2 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村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动摇村落文化根基
        3.2.2 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解构村落文化景观
        3.2.3 规划管理的难题造成文化景观传承危机
        3.2.4 保护力度不足导致忽视非物质文化景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山壮乡瑶寨典型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发展具体途径
    4.1 自然信仰空间的保护与营造
        4.1.1 森林的保护与管理
        4.1.2 水环境景观的提升
    4.2 植物景观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4.2.1 植物使用情况
        4.2.2 基调树种规划
        4.2.3 骨干植物规划
    4.3 生活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创新
        4.3.1 居住空间
        4.3.2 公共空间
    4.4 符号文化景观的挖掘与运用
        4.4.1 符号文化景观元素提取
        4.4.2 符号文化景观元素运用
    4.5 基础景观设施的地域性表达
        4.5.1 地域景观元素与景观设施
        4.5.2 融入文化符号的设计实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5.1 保护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意义
        5.1.1 物质文化价值
        5.1.2 非物质文化价值
    5.2 地域性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特征
        5.2.1 生态性
        5.2.2 开放性
    5.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5.3.1 完整性保护原则
        5.3.2 动态弹性原则
        5.3.3 延续性原则
        5.3.4 人性化原则
    5.4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5.4.1 注重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
        5.4.2 村落建设融入地域性特征
        5.4.3 加强传承载体的保护管理
        5.4.4 完善传统文化管理及推广
    5.5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成果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福堂镇班瓦村民居测绘图
        1 号民居
        2 号民居
        3 号民居
    福堂镇杨氏宗祠测绘图

(6)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畜牧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 ——以西部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财务分析相关研究
        2.1.2 哈佛分析框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财务分析方法研究
        2.2.2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2.3 哈佛分析框架在国内应用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相关理论
        2.4.1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概述
        2.4.2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的分析内容和步骤
3 西部牧业公司战略分析与会计分析
    3.1 西部牧业与对比公司简介及宏观发展战略对比
    3.2 西部牧业公司战略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西部牧业竞争战略分析
        3.2.3 西部牧业竞争战略分析总结
    3.3 西部牧业公司会计分析
        3.3.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识别
        3.3.2 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3.3.3 西部牧业会计分析总结
4 西部牧业财务分析与前景分析
    4.1 西部牧业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4.1.1 资产负债表分析
        4.1.2 西部牧业公司利润表分析
        4.1.3 西部牧业公司现金流影响分析
        4.1.4 西部牧业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总结
    4.2 西部牧业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4.2.1 西部牧业偿债能力分析
        4.2.2 西部牧业营运能力分析
        4.2.3 西部牧业盈利能力分析
        4.2.4 西部牧业发展能力分析
        4.2.5 西部牧业财务比率分析总结
    4.3 西部牧业公司前景分析
        4.3.1 西部牧业风险分析
        4.3.2 西部牧业前景分析
        4.3.3 西部牧业前景分析总结
5 西部牧业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 西部牧业公司存在的问题
        5.1.1 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5.1.2 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5.1.3 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5.2 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5.2.1 财务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5.2.2 会计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5.2.3 战略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5.3 西部牧业存在问题对畜牧业其他企业的启示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肉制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3.1 理论意义
        1.1.3.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定义及发展历程
        2.1.1 市场营销的定义
        2.1.2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
        2.2.1 STP营销理论
        2.2.2 4P营销策略理论
    2.3 营销环境常用分析方法
        2.3.1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
        2.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
第三章 中国牛羊肉生产现状分析
    3.1 牛羊肉生产现状
        3.1.1 牛羊肉产量稳步增加
        3.1.2 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3.1.3 牛羊养殖的分布不断调整
    3.2 牛、羊肉供需形势
        3.2.1 牛羊肉消费需求增加
        3.2.2 牛、羊肉进口量增加
        3.2.3 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
        3.2.4 生产制约因素多
    3.3 国内牛、羊肉情况概况
        3.3.1 肉牛的主产区分布情况
        3.3.2 肉羊的主产区分布情况
第四章 西部牧业内外环境分析
    4.1 公司现状
        4.1.1 西部牧业概况
        4.1.2 公司组织架构
        4.1.3 公司人员状况
        4.1.4 公司财务状况
        4.1.5 西部牧业各分子公司概况
        4.1.6 西部牧业肉制品营销现状
        4.1.7 西部牧业肉制品营销存在问题
    4.2 宏观环境分析
        4.2.1 政策环境分析
        4.2.2 经济环境分析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2.4 技术环境分析
    4.3 行业环境
        4.3.1 消费者分析
        4.3.2 同行业竞争分析
        4.3.3 替代品分析
        4.3.4 潜在进入者分析
        4.3.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4.4 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威胁分析
        4.4.5 SWOT分析总结
第五章 西部牧业肉制品营销策略优化
    5.1 西部牧业目标市场分析与定位
        5.1.1 目标市场分析
        5.1.2 目标市场定位
    5.2 西部牧业肉制品营销策略优化对策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产品包装策略
        5.2.4 分销策略
        5.2.5 促销策略
        5.2.6 品牌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湘西苗族刺绣的当代传承研究 ——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研究综述
        一、苗族刺绣的学术研究
        二、湘西苗族刺绣的学术研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凤凰县山江镇及周边村寨概况
        一、山江镇概况
        二、老家寨概况
    第二节 田野点的自然生态与文化
        一、山江旅游文化生态环境
        二、山江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第三章 湘西苗族刺绣的历史渊源及特征
    第一节 湘西苗族刺绣的起源
    第二节 湘西苗族刺绣的基本特征
        一、纹样题材丰富
        二、工艺技法精湛
        三、风格奔放热情
第四章 湘西苗族刺绣的传承现状及困境
    第一节 湘西苗族刺绣传承现状
        一、湘西苗族刺绣技艺传承
        二、湘西苗族刺绣的传承方式
    第二节 湘西苗族刺绣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湘西苗族刺绣技艺传承出现衰微
        二、相关扶持的缺位
第五章 文化变迁中的湘西苗族刺绣传承
    第一节 文化变迁中湘西苗族刺绣的表现形式
        一、湘西苗族刺绣的生产商品化
        二、湘西苗族刺绣的工艺艺术化
        三、湘西苗族刺绣的内涵创新化
        四、湘西苗族刺绣的文化产业化
    第二节 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
        一、生态环境变化下的外部因素
        二、传统观念变化下的内部因素
第六章 湘西苗族刺绣的传承对策
    第一节 湘西苗族刺绣的活态传承
        一、加强对传承人群传承能力的培养
        二、扩大传承和传习人群
    第二节 湘西苗族刺绣的传承思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图

(10)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六、小结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牛羊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总结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2]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莫雪萍. 大理大学, 2020(05)
  • [3]低温饮用型酸奶的开发研究[D]. 蒋源渊. 西南大学, 2020(01)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广东连山壮乡瑶寨文化景观传承与发展研究[D]. 李雯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畜牧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 ——以西部牧业为例[D]. 董永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肉制品营销策略研究[D]. 朱丽丽.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9]湘西苗族刺绣的当代传承研究 ——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中心的考察[D]. 滕艳琳. 吉首大学, 2019(02)
  • [10]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标签:;  ;  ;  ;  

《牛羊蹄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与研究》总结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