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标准的宏观投资会计

基于国际标准的宏观投资会计

一、基于国际接轨的宏观投资核算(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雪[1](2020)在《中国资本测算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资本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经济学家通常关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面,统计学家通常关注资本作为核算对象的一面。资本在经济学和统计学中的关键地位要求学者们对它做出更严谨准确的测算,由于资本测算的复杂性,学者们很难实现“完美的”测算,而这正是值得研究的地方。资本测算源于对国民财富和生产率水平的衡量需求,是摸清一国“家底”与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资本测算可以分为资本存量测算和资本服务测算,资本存量又区分资本存量净额和生产性资本存量,分别反映资本的财富面与生产面。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的关系、测算方法及应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资本测算主要借助永续盘存法及其衍生方法展开。Goldsmith首次将永续盘存法用于测算国民财富和固定资本存量。Jorgenson基于永续盘存法扩展投资理论与资本测算理论,提供异质资本的加总方案。SNA在上述基础改进资本核算,逐步形成包含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框架。OECD根据SNA提供的框架编制和更新资本测算手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欧盟、OECD等国家或国际组织也逐步将SNA资本测算框架纳入到核算体系中。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已依据SNA资产范围变化做出改进,却未吸取SNA的资本测算思路,使得尚未正式开展官方资本测算,难以获知中国的财富存量或生产率的国际地位。因此,中国资本测算研究不仅有助于获悉中国真实财富水平,佐证国际比较结果,还有助于改进中国资产统计范围与统计手段,为官方资本测算提供研究经验。当前国内资本测算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对特殊资产关注不足、参数和方法选取混乱、研究结果难比较、缺少对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在统一框架下的分析与应用。因此,本文旨在结合中国统计实践和研究经验探索解决方案,探讨资本服务纳入CSNA的可行性,构建多层面资本测算路径,统一分析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对资本测算结果作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两方面应用,比较中国与美国在资本测算与应用方面的差距。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概括全文研究框架,指出本文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归纳汇总前沿文献,提炼资本测算的关键问题及主要观点,梳理资本测算发展进程,关注资本测算中投资序列、价格指数、初始资本存量、资产折旧和资本加总等重要技术问题,总结学者与政府、机构开展的资本测算应用研究。第三章是资本测算理论与方法的介绍。该部分界定与解释资本测算范畴、理论和方法。新古典投资理论和资产价值理论是资本测算的基础,指数理论是异质资本服务的加总基础。该部分重点介绍资本测算的经典方法——永续盘存法。由永续盘存法进一步衍生出测算剖面与退役剖面,通过数值案例比较不同下降模式与退役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剖面的结合可以导出资本存量总额、资本存量净额、生产性资本存量,资本服务则以使用者成本加权获取。通过分析,该部分确定本文将采用几何与双曲下降剖面、正态钟型退役模式,并以内生事后法计算资本回报率,资本服务指数以Tornqvist指数形式呈现。第四章是中国资本测算路径的构建。SNA对资产范围的修订和对资本服务的吸纳显着影响各国的资本统计制度与实践。该部分通过分析SNA及CSNA中资产定义、范围、资本测算的演进,探讨资本服务与CSNA融合的可行性及相关建议。SNA中的资本测算框架是当前资本测算研究的基本框架之一,故本文基于SNA的研究经验,构建纳入财富性资本与生产性资本测算的多层面资本测算路径,提供对资本存量净额、生产性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指标的统一分析与比较框架。测算路径涵盖了总量、省际和工业企业三个层面,并测算信息技术资本和研究与开发资本。第五章是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测算。开展中国总量、省际和工业企业5大类资产的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测算实践,包含当前资本测算研究的各关键点。在测算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计算资本回报率、使用者成本,进而获取资本服务价值与指数。该部分将直接应用永续盘存法公式计算的传统“资本存量净额”与应用测算剖面获取的资本存量净额和生产性资本存量比较,发现直接应用公式可能高估测算结果。在稳健性分析中探讨资本测算各参数与剖面带来的差异,发现测算剖面和价格指数均在不同程度影响研究结果。第六章是资本服务的两方面应用。该部分弥补单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不足,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测算框架下将资本服务应用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将资本服务作为资本投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不同资本投入测算的生产率的差异。另一方面,利用资本服务最优投入与实际投入构造资本服务效率指标,反映资本服务的利用效率。资本服务效率指标基于生产过程优化视角,能够提供更多优化投资利用率、改进生产过程的信息及建议。发现中国各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服务效率并未保持较高水平增长。第七章是以中国与美国为例的资本测算与应用比较。评价中美两国投资统计现状,总结并借鉴先进投资统计经验。比较两国资本测算及应用研究结果,发现中美资本存量的差距主要来自于特殊资产,中美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差距主要在于中国对资产利用的不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主要研究结论,从“新时代下的资本统计,资本统计数据库构建,资本测算的国际比较”三方面给出未来发展方向的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有:(1)构建多层面中国资本测算路径。尽管本文的测算路径无法覆盖全部研究层面和资产类型,但已涵盖多种研究层面和多类型资本测算的研究要点。通过将不同研究层面和不同资产类型资本测算分解为具体的测算路径的方式,为中国统计实践和资本测算实践提供建议。(2)实现财富性资本存量、生产性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统一测算。在统一路径下,资本存量指标之间的可比性更强。本文摒弃传统测算资本存量净额的方法,采用年龄-价格退役剖面测算真正的资本存量净额,并观察年龄-效率剖面与年龄-价格剖面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结果差距。(3)关注工业企业资本服务测算。总量与省际代表宏观视角及地区视角,工业企业视角的测算路径可作为微观视角的补充。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中坚力量,工业企业的财务指标和统计指标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其他类型企业资本测算和微观视角测算的研究基础。(4)构造资本服务效率指标,测算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丰富资本服务的应用方向。借鉴经济效率相关概念,构造易于理解的资本服务效率指标,发现国家、地区、企业的资本服务效率和生产率困境,尝试回答投资效率、经济发展质量等问题。(5)开展中国与美国资本测算的多方面比较。从投资统计、资本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等方面展开中国与美国的资本测算方法基础、数据和应用的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资本测算各方面差异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周芳[2](2019)在《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趋同已经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尤其是2001年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而成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加大了与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谈判力度,推广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从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标准也逐渐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不断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经历了几次较大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的变化。区别于前三次的自愿性变革,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变革是为了满足加入WTO的条件所做出的强制变革。作为加入WTO的条件,我国也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与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强制采用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目的是缩短与其他国家在制度上的差距,从而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那么这一目的是否实现了呢?对此次变革后的经济后果是否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是本文考察2007年会计准则强制变革的经济后果的主要内容。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往来,也包括资本的流动。前者体现为产品和服务贸易,后者就是跨国投资。相对于跨国贸易,跨国投资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依赖更大,那么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强制变革后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我国在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不同投资主体投资行为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宏观领域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从2007年我国采用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这为我们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本文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包括影响跨国投资的因素方面的文献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以及与本文选题最相关的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方面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从跨国投资角度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的文献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献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针对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制度环境下得出来的,而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所以有必要通过第三章对我国跨国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包括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而且从制度背景角度分析除了会计准则变革以外其他规章制度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最后,通过连续三章的实证研究,分别从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两个路径检验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间接投资的影响。通过上述章节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论文第五部分选取2004-2010年我国每年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之和作为跨国直接投资,按照制度距离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和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提高了国家间会计准则的可比性,而会计准则可比性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各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即会计准则变革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中介效应促进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第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跨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以跨国并购交易代表微观跨国直接投资,在第三部分中依据Wind数据库中提供的并购交易数据,使用手工整理的方式对跨国并购交易从2004-2010年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所有并购交易的总体里扣除了国内并购交易、未完成的并购交易、并购方或目标方所在国家数据缺失的并购交易、关联方之间的并购交易以后,还扣除了由于曲线海外上市等制度因素导致的发生在特殊地区(例如,香港、开曼、百慕大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并购交易后,发现跨国并购交易数量,无论是外资并购还是海外并购都在2007-2008年达到顶峰。因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而跨国并购逐渐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结论为上面第一点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结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支撑证据。第三,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跨国间接投资具有影响。论文第六部分首先利用我国A股资本市场2003-2013年连续11年拥有QFⅡ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 935家),经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会计准则变革后QFⅡ投资显着增加。其次,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会计准则变革是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促进QFⅡ投资的增加。但是这个中介效应只是在2004-2010年这个期间发挥作用,期间太短,可比性中介效应不明显,时间太长会计准则可比性对QFⅡ投资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变革后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信息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 QFⅡ投资的增加。利用2007-2013年连续7年拥有QFⅡ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 301家)进行实证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后可比性的提高可以减少外国投资者跨国投资的“熟悉性偏见”从而促进QFⅡ投资的假设并没有通过检验。该结论说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更好解释制度路径下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间接投资影响的机理。第四,会计准则变革主要是通过制度距离路径影响跨国投资。无论是宏观跨国投资还是微观跨国投资,会计准则变革都会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促进跨国投资的增加,说明制度距离路径是成立的。由于会计准则变革后宏观层面的会计准则质量尚无法计量,所以本文并没有分析制度质量对宏观跨国投资的影响。但是论文第七部分,选择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微观层面制度质量的衡量指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和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是否会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促进微观跨国投资的增加。结论是会计准则变革并没有通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吸引更多的QFⅡ投资。所以微观层面制度质量的路径并不成立。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的其他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会计准则变革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反映出制度因素对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影响。本文从制度因素入手,从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两个路径分析和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及机理。具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本文首次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总量的FDI和OFDI的影响。虽然国内有较多文献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但是都集中在微观领域,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投融资、高管薪酬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企业的影响。也有文献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影响延伸至资本市场,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但是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微观领域会产生预期和非预期效应,而且作为一个与国际趋同的宏观制度变革,由于降低了跨国投资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对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FDI和OFDI的流动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和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会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扩展到宏观领域。2.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将会计准则变革作为一种宏观制度变革,从一个较新颖的角度——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分析其对跨国投资的影响,为跨国投资的制度理论提供了有利证据。并且通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是通过制度距离而非制度质量影响了跨国投资。创新性的使用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指标来衡量制度距离,并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宏观制度,其变革对跨国投资具有显着影响。其影响机理是因为会计准则变革后由于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减少不同国家之间交易成本或者不熟悉程度,即制度距离的缩短促进了跨国直接投资。相对于制度距离,制度质量除了比较复杂,难于准确度量,还要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短期内难以通过制度质量路径实现。3.全面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我国跨国投资的影响。由于跨国投资范畴非常宽泛,既有跨国直接投资也有跨国间接投资,既有跨国资本的流入,也有跨国资本的流出,既有微观跨国投资行为,也有宏观跨国投资总量。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来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可能会得出片面的认识和结论;而本文则通过分析和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FDI和OFDI、QFII以及跨国并购的影响全面研究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不同跨国投资的影响及其路径和机理。从实务上为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全面衡量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总之,我国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微观层面跨国投资决策有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宏观跨国投资。把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国家一种宏观制度来理解,本文再此证明了制度因素对于跨国投资的重要影响。

秦留志[3](2019)在《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重要力量,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系效能提升的重要力量,更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键。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结构既影响生产中的劳动供给,也影响商品市场中的需求结构。劳动供给和市场需求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口结构变动对投资和投资结构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生育意愿下降,致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三次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出特点有较大差异,导致其对劳动的需求不同,因此,同样的人口结构变动对不同产业和不同产业的投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鉴于此,为弄清人口结构变动对不同产业投资的影响,本文采用简约计量模型,使用广义系统矩(SYS—GMM)估计方法,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动与三大产业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人口结构变动对不同产业投资的影响是不同的观点,而且在数量上也刻画出了这种影响程度。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严重和投资效率下降两大难题,要克服这些问题,提高经济系统效率,经济结构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相对缓慢,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就必须从投资的角度进行尽快调整。鉴于投资的重大作用,本文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的三次产业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第一个结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是显着的。文章第4章,借助第3章的一般生产理论——通过对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形,从理论上直观地分析了资本和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及关系。为验证这种关系,文章把我国1995—2015年间的投资结构(第二产业投资总额与第三产业投资总额之比)作为被解释变量,用老年人口抚养比作为主要解释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并验证了人口结构与投资结构间的关系。另外,本章还重点探析了投资结构的演变规律和我国投资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借助统计数据对产业及产业间固定资产投资状况进行分析,从统计的角度描述了我国产业投资的变化。(2)文章第6章,第7章,第8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第3章——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理论分析,得出资本的积累与有效劳动的产出、支付给劳动的产出份额、劳动中被储蓄的部分、及相邻期的有效劳动量之比有关。这从理论上阐释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也说明了人口结构与投资的关系密切。为验证人口结构与产业投资的关系,这三章均采用简约计量模型,使用广义系统矩(SYS—GMM)估计方法,对我国2004—2014年间的31个省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的影响是显着的,对第二产业投资的影响不显着。最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研究内容紧扣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研究对象界定在了产业投资层面,改变了已有文献要么偏宏观(如研究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研究),要么偏微观或者间接投资(如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等)的研究思路,使现有研究文献的关注范围扩展到了中观层面。二是改变了人们对人口结构对投资影响的既定认识——老年人口抚养比与投资正相关,少儿人口抚养比与投资负相关的观点,在宏观层面上,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某一产业的某一行业,其结论是有差异的。然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方面,由于统计口径和可获得性方面的原因,数据可能不是很完善。另外,文章对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内部各行业投资影响的微观机理分析不够深入,没有建立相应的数理推导模型等,这些方面都有些不足。

潘亚柳[4](2017)在《中国投资回报率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呈现出显着下降的趋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力渐趋弱化。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只有完成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才能实现增长的可持续性。然而,地方无序竞争、市场分割、资源分布失衡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长期存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

欧阳金琼[5](2015)在《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视角》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以劳动力丰富而着称世界,如何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学者与政府的棘手问题,人口负担论也一直是理论界的主流思想,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抚养比上升,总和生育率下降与“未富先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2003年前后更是出现了全国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农业劳动力供给也因此迎来由无限到有限的转折点。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劳动力供给是否已从无限转向有限远未形成共识,新疆由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大农业”的产业结构、“半封闭”的劳动力市场等区域特征,劳动力供给已难以满足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有限供给特征也因此表现得相当明显。劳动力供给的这一变化,将促使政府与企业更加重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将对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及市场化改革等各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因而正确认识新疆劳动力有限供给这一特性,深入分析劳动力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影响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深层原因,积极探寻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与方法,一方面对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企业做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决策、劳动者适时调整就业观念等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另一方面可为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制订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从新疆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现状出发,结合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对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发现新疆农业劳动力剩余并不明显,劳动力供给从无限转向有限的趋势已相当明显。然后对农业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多维度解析,发现劳动力配置结构问题是导致新疆现阶段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因而进一步指出研究新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与指数分解法、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DEA-Malmquist等方法对新疆劳动力的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探寻了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运用ECM模型、β收敛模型与Oaxaca-Blinder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了劳动力配置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同时专题研究了将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劳动参与率、调整劳动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劳动力配置模式及实行城乡统一、民族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消除兵地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政策建议。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并简单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为论文的选题、构思及研究方向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了支撑本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测算方法,并对各种分析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给予了相应说明。在总结理论界关于宏观配置效率多种概念的基础上,借鉴法瑞尔(Farrell,1957)、法尔(Fare,1985)、徐现祥(2001,2002)郝大明(2007)等人的观点,将本文中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概念界定为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动后引起的经济增长效应,或称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并将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问题从经济效率向社会效率进行了适度拓展,将劳动力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也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第3章根据新疆劳动力供求现状与演变规律以及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比重、农民工工资、农业劳动生产力与实际工资差额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指出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可能在同一国度的某一特殊区域提前到来。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展开了多维度解析,发现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劳动力出现有限供给的主要原因,从而指出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必要性。第4章首先分析了新疆劳动力利用率与劳动力使用效率的现状,阐述了劳动力总量规模、劳动力总量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从贡献率与边际效应两个角度,对劳动力投入总量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评价。接下来的第5章-第7章分别从新疆劳动力的城乡配置、产业间配置、区域间配置3个方面对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实证研究了劳动力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第8章是一个专题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兵团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而本章专题研究了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第9章为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特征表现已相当明显,这一转变对新疆社会经济造成了全面影响。(2)现阶段的有限供给并不是劳动力总量的不足,而是由于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与就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的相对有限。(3)新疆劳动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源,因而劳动力投入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劳动参与率低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资源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由于城乡有别、民族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劳动力的城乡配置结构长期以来没有太大变化,因而劳动力的城乡配置效率很低。同时,以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表示的城镇化对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5)劳动力产业间配置结构的调整理论上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但新疆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产业间配置效率的提高。(6)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与流动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但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影响,劳动力区域间配置效率在不同时期出现了较大波动。(7)劳动力的省际净迁入在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对缩小新疆与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劳动力净迁入的急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积极作用。(8)劳动力数量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由于兵团农业生产具有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特征,劳动力质量流失暂时未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已有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可能在同一国度内的某些特殊区域提前到来,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二是在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上,对已有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提出了质疑,进行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多因素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避免了传统指数分解法中由于同度量因素导致的因素分解不完全问题;三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劳动力配置效率从经济效率向社会效率进行了拓展,同时突破了劳动力配置效率问题研究集中于产业间与城乡间的局限,对劳动力在地区间与省际间的配置效率展开了全面研究。

王芳[6](2013)在《固定资产投资的绿色乘数研究》文中提出投资乘数理论发展至今,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了总量投资乘数和结构式投资乘数两个分支;根据不同的分析方法,形成了静态投资乘数和动态投资乘数两种类型。目前国外学者关于投资乘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利用动态乘数检验投资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静态乘数,包括在理论上完善乘数的计算方法、在应用上计算两部门到四部门的凯恩斯投资乘数;其中对结构式投资乘数的研究,以投入产出技术为分析工具,将投资乘数从总量分析拓展到行业结构分析,是对投资乘数理论的重要发展。然而,不论是总量投资乘数还是结构式投资乘数,都只能展现投资对GDP或行业总产值的拉动能力,无法反映经济增长方式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单纯以高投资乘数为引导的投资行为,很可能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尽管学术界在联合国公布的SEEA框架下,针对环境―经济核算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投资乘数理论的绿色调整却鲜有提及。本文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投资乘数以及投资的环境效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在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中,扣除投资引发的环境成本,将投资乘数转变为投资绿色乘数。本文试图通过对总量和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维度地展现投资对绿色国民经济的作用效果。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鉴于四部门凯恩斯投资乘数不仅缺乏环境―经济研究能力,还忽略了乘数传递过程中由派生储蓄所转化的派生投资,本文首先通过推演长期和中期投资乘数模型,充实了投资乘数的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去除投资引发的环境成本,推演出长期和中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理论上,投资绿色乘数与投资乘数的差值,能够呈现环境成本对投资乘数的削弱效应;两乘数在不同地区的数值表现,能够展示投资的经济拉动能力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区域特征;同一地区两乘数的变动趋势可以展现投资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综合观测两乘数的差值和投资绿色乘数的变动趋势,有利于投资决策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代价之间做出理性的权衡。第二,为了验证长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在中国的有效性、了解环境成本对中国长期投资乘数的削弱程度,本文对中国长期投资绿色乘数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整理中国31个地区2001―2010年的支出法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最终消费、税收总额、进口额等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中国的消费函数、税收函数、进口函数和投资环境成本函数,从而得到了边际消费倾向、边际税收倾向、边际进口倾向和投资环境成本系数等参数,并以此计算出长期投资乘数和长期投资绿色乘数。结果显示后者较前者降低了23.9%,说明中国长期投资乘数被环境成本明显削弱。第三,政府增加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快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而长期投资绿色乘数的特点,例如作用过程相对漫长不适用于中短期分析、边际消费倾向等参数始终不变的隐含假设限制了乘数的准确性、长期乘数不利于及时观测投资结构调整的效果等,使其难以准确描述投资在一定时期内的作用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根据中国政府的5年规划将考查期限制在5年,使用变动参数分别测算了中国30个地区的中期投资乘数和中期投资绿色乘数。受绿色GDP数据限制,本文的研究仅限制在了2005―2009年一个中期当中。计算结果显示,环境成本对中期投资乘数的削弱作用呈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递减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投资的环境友好程度较差。第四,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是目前研究结构式投资乘数较得力的工具,但该模型不具备环境―经济分析功能,不适用于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研究。本文在综合比较了多种结构乘数模型和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后,决定通过建立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先尝试使用三种方法编制了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表,使该表的行向和纵向平衡关系调整为行业绿色最终产出和行业绿色最初投入。进而通过对直接消费实现系数、完全消费实现系数、环境消耗系数等投入产出系数的推导和分析,详细展示了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关系。第五,在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本文推演出行业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模型,并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制作了中国2007年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表。中国42个行业的结构式投资乘数和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计算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行业的投资乘数效应都或多或少地被环境成本所削弱,其中,以与能源和资源相关的行业最为严重。这不仅为我国调整行业投资结构提出了警示,还为解释地区投资绿色乘数的成因提供了行业参考依据。总之,综合考查长期和中期投资绿色乘数以及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有利于增强乘数理论对现实的描述能力,有利于观测投资对绿色国民经济的作用效果。核算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投资绿色乘数,能够为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杨秀梅[7](2012)在《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伴随近年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投资结构及投资规模呈现出高端化和扩大化的发展趋势,海外投资较之过去更具复杂性和风险性。鉴于开发阶段在海外投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因此,“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构建科学高效的开发体系。但目前海外投资理论的研究关注于“走去出”战略、投资环境、区域选择、风险管控等方面,还没有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指导实践的海外开发体系的研究。针对近年海外电力投资发展迅速,且具有开发复杂、风险大的特点,故,以海外电力投资作为开发体系研究的对象,旨在通过研究,指导企业建立适于自身发展与投资环境的海外投资开发体系,进而提高我国“走出去”企业海外投资的开发效率及管控水平。为利于海外开发体系的建设,论文提出并定义了广义开发期、广义投资决策和可行性研究广义化的新概念。论文突破传统研究模式,将战略、目标作为开发体系的核心,按开发阶段顺序展开研究,构建了目标、流程、措施、方法、关键点的系统海外开发体系。论文提出融合投资环境、产业环境、项目风险的分层递进选择式模型和方法。即首先进行广义宏观投资环境评价,通过后再结合产业及区域特点的微观区域评价,最后再进行复杂的项目评价。论文构建了海外电力投资项目选择模型、标准模版、开发流程,提出了经济及风险评价方法,解决了微观项目投资“是否可行”问题。为保障海外开发体系的高效运转,论文从安全、质量和合理性出发,将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开发管理与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相融合,提出具体措施、办法,并针对开发中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法。总之,本文海外投资开发体系建设的宗旨是将海外战略和投资目标作为设计的基础,将实力、风险承受力作为开发过程首要考虑的因素,将开发成本作为必须考虑的要素,将全寿命期的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贯穿于开发体系建设之中,将组织、风险、措施、方法与管理有机融合,以保证最终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开发项目的可执行、可控制和可达标。

李凯[8](2012)在《经济转型期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投资结构,是指社会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分配后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投资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由要素市场进行分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行政方式实现社会投资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产业投资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手段,它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可以说,产业结构是由投资结构塑造出来,并由投资结构所决定的。今天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而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当前的投资结构,所以产业投资结构的动态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面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投资将是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转型中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早期的工业化发展中,产业投资顺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投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自我修复,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投资结构暴露出较多问题,即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产业投资结构的失衡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产业技术进步滞缓以及投资效率低下等。根据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产业投资效率的评估,显示绝大多数工业行业存在高成本投入、低附加值产出,缺乏产品技术创新等问题。产业链的高端行业长期被国外垄断,资本投入与产出之比过高,严重阻碍了我国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所致的内在因素,又有世界产业转移所致的外在因素。但鉴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早期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产业投资领域依然浓厚,因而投资主体、融资结构等体制性因素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对各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以上层面的考虑本文将以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因素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三者对产业投结构的影响。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技术进步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数据中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因素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梳理了相关文献,阐述了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为后文的研究作了一般性的铺垫。第二章,我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产业投资结构现状。从时间顺序上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进过程,以及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因,针对政府提出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国家”、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理论阐述。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体制转型,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本文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从投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状态及产业间的投资结构,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技术进步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归纳,以便于下文的深入研究。第三章,产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通过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对产业投资主体演变与投资领域变化的分析,揭示了政府、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三个不同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政府、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三个投资主体对三次产业投资的影响关系。第四章,融资结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通过梳理经济转型背景下融资结构的变化过程,分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对三次产业投资的作用,同时,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中发挥的效用,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了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对三次产业投资的影响。第五章,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本文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情况及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检验了技术进步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的影响以及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产业投资主体、融资结构及技术进步三个方面的规范研究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结论,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对降低以上因素的负面效应及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政府、国有及非国有产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研究得出,政府投资主体对三次产业投资均存在显着影响关系,除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外,依然保持着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其中,政府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影响较大。本文认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应尽量避免直接参与竞争性产业的投资。国有企业的投资对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其投资主要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缺乏对第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因此,国有企业对三次产业的投资应该更注重统筹兼顾,加强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并积极引导投资资金流向第二、三产业的高端领域。非国有企业投资主要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影响较大,由于其投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投资高效性从而引发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动,因此,非国有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显示出更多积极性,但是,其投资领域受到相当多的限制,从而造成了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投资结构更趋传统性。因此,只有解除对非国有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在垄断性行业中让渡更多产业空间于非国有企业,才能让其发挥更大作用。(2)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依然占据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均有显着影响,其中,银行贷款对第二产业投资的贡献度在百分之三十,对第三产业投资的贡献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股票融资只对第二产业投资存在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表明,我国产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的影响最大,同时,也表明直接融资市场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率较低,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不够充分。本文通过研究得出我国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但未出现明显增长,反而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同时,对31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的测算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多数行业技术进步率较为迟缓。全要素生产率对三次产业投资的回归分析则表明,技术进步对推动产业投资结构变动未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未来只有政府积极改善创新机制,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才能使其对推动产业投资结构变动、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最大作用。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努力和创新性尝试:(1)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和非国有企业投资在三次产业投资中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对各产业投资的贡献率不同。(2)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有影响,但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够充分。(3)对如何确认民间借贷法律地位和加快改善创新机制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高敏雪,穆旖旎[9](2012)在《《中国统计年鉴》:政府统计窗口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统计年鉴》是显示中国发展状况的窗口,也是显示中国政府统计能力的窗口。本文以纵向历史变化为主线,首先回顾了《年鉴》从无到有和后续演变的全过程,着力发掘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力量;然后着眼未来建设,对《年鉴》的内容架构和基本定位做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邹康[10](2012)在《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爆发了严重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当这两次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时,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两年后引发为全球经济危机,然而世界经济还未从这次危机中走出来,欧洲债务危机又开始上演,当前仍在演绎。然而,纵观几次危机,不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还是当前正在演绎的欧洲债务危机都表明,金融风险加剧直至危机爆发往往与政府债务危机和财政支付危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政府巨额财政赤字既可能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会成为其加深、蔓延的重要推动器。从欧洲债务危机中,看到了在希腊等欧洲多国有着这样的演绎,同时实践表明,危机是否爆发、影响有多大与国家财政实力有关。财政是政府应对危机时的重要手段,也是多种手段结合的综合处置方案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它还用于弥补危机带来的损失。为了规范世界各国宏观经济统计,便于各国交流与对比,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主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统计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过多次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计学界对建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中,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研究建设改革完善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在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框架下,在借鉴现有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所进行的再研究,为构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新体系,全面提高财政统计信息质量提供支持。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中国的政府财政统计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符合国际统计规范,为健康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真正有利于及早发现我国财政运行的脆弱性根源,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中国政府财政健康发展。论文共有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一是结合近年来所发生的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提出研究的问题,指出金融危机与财政危机之间会相互演绎;二是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是对国内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梳理总结我国政府财政统计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已有政府财政统计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需要做的工作;四是介绍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五是归纳出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基础与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本章从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统计国际规范的修订过程两个方面,着手对政府财政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着重介绍了2001版《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主要特点、统计范围以及与1986年版GFS的对比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政府财政统计与其他三大宏观统计体系的关系。第三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方向。首先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指出核算涵盖的范围是职能政府、核算基础是财政预决算、核心内容是财政资金的流动,以及指标体系仍然是按照以往国际上通行的财政赤字核心指标等内容;其次,在梳理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实施情况后,重点分析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政府财政统计开展情况和成功做法,并提出了可供我国推进政府财政统计改革的借鉴意义;最后指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GFS(2001)的差距,主要是核算范围不够稳定、经常变动、核算基础是以现金收付实现制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收支分类体系还是遵循GFS(1986)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财政分析指标体系还是用财政赤字指标等,并探讨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分类体系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首先介绍了中国政府收支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其次,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收支分类GFS(2001)和中国政府收支分类进行比较,提出了两个分类进行转换的原则,据此分别设计了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的转换编制方法,对今后推进中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五章中国财政统计体系统计范围拓展——国有资本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又一个重点,首先介绍了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包括GFS(2001)的核算范围以及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核算范围,指出中国现有财政统计核算范围的不科学性。其次,对政府财政统计范围进行了拓展,构建了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国有资本对政府财政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不应该只是将执行政府政策的公共公司纳入核算范围,其他国有资本也应该将其经营情况纳入核算范围,并设计了与GFS进行有效衔接模式;最后,遵照GFS(2001)核算范围,论证了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核算范围的必要性,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设计了将社会保障全面纳入核算范围情况下社会保障与政府财政统计的衔接模式。第六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方式改革研究。本章主要包括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对象改革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改革两部分。核算对象部分主要分析了GFS(2001)总体框架中的政府运营表、其他经济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来源与使用表四张表,并且论证了通过这四张表可以评估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核算对象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核算准则部分指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的改革是基于GFS(2001)框架下进行的,首先回顾核算准则建设,分析了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并指出财政统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方案;其次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统计记录时间以及记录基础。第七章政府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实际应用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健康财政的内涵和政府财政统计信息,设计了健康财政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从财政风险、财政收入可持续性、财政支出绩效三个方面,将三大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评价分析中国政府财政健康状况,为评价政府财政政策提供科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政府财政健康发展。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一方面,对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结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框架下,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拓展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内容,构建了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一方面,结合国情,以及中国国有资本的特点,提出应将国有资本经营情况全面纳入政府财政核算体系,而不是完全遵照GFS(2001)所指的公共公司,构建了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并设计了国有资本财政与政府财政统计GFS的衔接方式;另一方面,指出将中国仍未全面纳入政府财政统计GFS核算范围的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核算范围,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并设计了社会保障资金与政府财政统计GFS的衔接模式。(2)系统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根据收支分类科目的差异,按照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对两者进行了转换研究。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国际规范相衔接提出了改革方案,指出当前中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是不科学的,按现行收入分类夸大了政府收入,将本没有导致收入增加的项目也归为收入,其实是政府所拥有的资产之间相互转换,同样,在支出方面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支出交叉重叠,这样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政府净财富,而净财富才是政府真正可用于抵抗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所产生的支出资金。(3)研究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健康财政统计评价分析指标体系。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研究要么就评价体系而展开单独研究,要么就只研究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而本文在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统计信息构建了健康财政评价指标体系,将核算与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指出,完整的财政统计体系应该是从统计原始数据到数据加工,再到统计数据深加工是一体的,每一步都会影响财政运行脆弱性根源的及时发现,以至于会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4)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的要求,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流量与存量帐户以及统计核算准则的改革进行了具体研究,并指出了改革指导方案。论证了通过政府运营表、其他经济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来源与使用表评估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论证了财政统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方案,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记录时间以及记录基础。本文对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研究也还有一些不足,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改革有些还只是提出一些设想,要真正建立完善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对健康财政的评价本可以用统计方法作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所需的某些数据较难获得,只是指出了分析方向。本文主要是基于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技术方面的分析,对影响原始数据质量方面研究较少。这些都是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的地方。

二、基于国际接轨的宏观投资核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国际接轨的宏观投资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资本测算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及未来展望
        1.3.1 研究创新
        1.3.2 未来展望
2 研究综述
    2.1 资本测算发展进程
        2.1.1 资本测算国际研究进程
        2.1.2 资本测算国内研究进程
    2.2 资本测算技术研究
        2.2.1 参数的选取
        2.2.2 特殊资产的处理
    2.3 资本测算应用研究
        2.3.1 学者的研究
        2.3.2 政府和机构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资本测算理论与方法
    3.1 资本测算理论
        3.1.1 资本测算范畴
        3.1.2 新古典投资理论与资产价值理论
        3.1.3 指数理论
    3.2 资本测算方法
        3.2.1 直接调查法
        3.2.2 永续盘存法
    3.3 资本加总方法
        3.3.1 使用者成本
        3.3.2 资本回报率
        3.3.3 Tornqvist指数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资本测算路径的构建
    4.1 资本测算框架的演进
        4.1.1 SNA的资产范围改进
        4.1.2 SNA的资本测算框架
        4.1.3 CSNA的资本测算改进
    4.2 多层面资本测算路径设计
        4.2.1 资本测算基本路径
        4.2.2 工业企业资本测算路径
        4.2.3 特殊资产资本测算路径
    4.3 本章小结
5 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测算
    5.1 资本存量测算与分析
        5.1.1 总量资本存量
        5.1.2 省际资本存量
        5.1.3 工业企业资本存量
    5.2 资本服务测算与分析
        5.2.1 总量资本服务
        5.2.2 省际资本服务
        5.2.3 工业企业资本服务
    5.3 稳健性分析
        5.3.1 测算剖面的影响
        5.3.2 价格指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资本服务的两方面应用
    6.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
        6.1.1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6.1.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6.1.3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6.2 资本服务效率测算及分析
        6.2.1 资本服务效率概述
        6.2.2 资本服务效率测算方法
        6.2.3 资本服务效率测算结果
    6.3 稳健性分析
        6.3.1 测算剖面的影响
        6.3.2 特殊资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资本测算与应用的国际比较:以中国与美国为例
    7.1 投资统计比较
    7.2 资本测算结果比较
    7.3 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比较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8.2.1 新时代下的资本统计
        8.2.2 资本统计数据库构建
        8.2.3 资本测算的国际比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贡献
2 文献综述
    2.1 跨国投资动因的研究综述
        2.1.1 传统影响因素
        2.1.2 制度影响因素
        2.1.2.1 制度质量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2.1.2.2 制度距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2.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2.1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2.2.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2.2.3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谨慎性的影响
        2.2.4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2.3 会计准则变革对不同主体投资的影响
        2.3.1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2.3.2 会计准则变革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影响
        2.3.3 会计准则变革对个体投资者投资的影响
    2.4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的研究综述
        2.4.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2.4.2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间接投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制度背景分析
    3.1 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历程
    3.2 跨国投资范畴
    3.3 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制度背景
        3.3.1 宏观层面的跨国直接投资
        3.3.2 微观层面的跨国直接投资
    3.4 跨国间接投资的制度背景和发展现状
        3.4.1 宏观层面的跨国间接投资
        3.4.2 微观层面的跨国间接投资
    3.5 本章小结
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4.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4.1.1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4.1.2 制度理论
        4.1.3 交易成本理论
        4.1.4 委托—代理理论
        4.1.5 前景理论及框定偏差原理
        4.1.6 经济后果理论
    4.2 理论分析框架
        4.2.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路径
        4.2.3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和跨国直接投资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检验
        5.1.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5.1.2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路径和机理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被解释变量
        5.2.3 解释变量
        5.2.4 控制变量
        5.2.5 检验模型
    5.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改变会计准则可比性(similarity_(ijt))计量方法
        5.4.2 分组检验中的稳健性检验
        5.4.3 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法(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FEVD)优化固定效应模型
        5.4.4 FDI和OFDI分类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和跨国间接投资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会计准则变革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投资的影响
        6.1.2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与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性投资
    6.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6.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熟悉性(familiarity)的度量
        6.2.3 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6.2.4 检验模型
    6.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回归结果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考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6.4.2 假设H2-1稳健性检验(2006-2007)
        6.4.3 考虑宏观因素对假设H2-2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会计准则变革、会计信息质量与跨国间接投资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7.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7.2.2 变量的界定
        7.2.2.1 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
        7.2.2.2 真实性盈余管理
        7.2.3 检验模型
    7.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结果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排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7.4.2 分组检验中用qfiihp替代qfiihsn
        7.4.3 考虑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理论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3)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人口出生率下降
        1.1.2 社会老龄化加深
        1.1.3 产业投资效率下降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1 基本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人口劳动与资本配比的关系
        2.1.2 人口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2.1.3 人口投资与人力资本的作用
        2.1.4 人口结构与产业投资的关系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对劳动与资本间的替代弹性研究
        2.2.2 对经济中的资本深化现象研究
        2.2.3 对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问题研究
        2.2.4 对人口结构变动影响投资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投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人口结构概念的界定
        3.1.2 产业投资概念的界定
    3.2 人口与投资关系的相关理论
        3.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2.2 边际技术替代率
        3.2.3 稳态经济增长
        3.2.4 戴蒙德模型
    3.3 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投资影响的机理
        3.3.1 理论机制
        3.3.2 人口结构变动与第一产业投资的关系
        3.3.3 人口结构变动与第二产业投资的关系
        3.3.4 人口结构变动与第三产业投资的关系
第4章 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与产业投资问题的现状分析
    4.1 人口结构特征
        4.1.1 人口结构变化快
        4.1.2 人口年净增量大
        4.1.3 产业人口流动性加剧
        4.1.4 第一产业人口质量下降
        4.1.5 第二产业人口质量提高
        4.1.6 第三产业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4.2 产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投资规模激增
        4.2.2 产业投资效果下降
        4.2.3 企业投资地位不平等
        4.2.4 政府干预方式有欠缺
    4.3 产业投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对人口结构变动因素考虑不充分
        4.3.2 对产业投资的惯性理解不全面
        4.3.3 投资对市场利率的约束不敏感
        4.3.4 企业在产业投资中地位不稳固
        4.3.5 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思路固化
第5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
    5.1 投资结构现状
        5.1.1 投资结构的演变
        5.1.2 产业投资比例
    5.2 人口结构与投资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人口结构变动与投资结构的关系
        5.2.2 投资结构系数
        5.2.3 模型及参数设计
        5.2.4 回归分析
        5.2.5 误差修正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第一产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6.1 现有人口基础上的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6.1.1 生产投入增加
        6.1.2 产业发展迅速
    6.2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6.2.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6.2.2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6.3 人口结构与第一产业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6.3.1 SYS—GMM估计方法
        6.3.2 模型设定及参数描述
        6.3.3 模型检验结果
        6.3.4 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第二产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7.1 现有人口基础上的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7.1.1 产业效益提升明显
        7.1.2 产业贡献度下降
    7.2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7.2.1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7.2.2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7.3 人口结构与第二产业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及主要参数描述
        7.3.2 模型检验结果
        7.3.3 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8.1 现有人口基础上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8.1.1 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增强
        8.1.2 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8.2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8.2.1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8.2.2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8.3 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8.3.1 模型及主要参数描述
        8.3.2 模型检验结果
        8.3.3 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的产业投资建议
    9.1 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9.1.1 调整生育政策防止人口结构恶化
        9.1.2 结合人口因素合理规划产业投资重点
        9.1.3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
        9.1.4 充分发挥市场在投资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9.1.5 让政府调控成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
    9.2 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9.2.1 要正确区分人口结构变动对不同产业投资的影响
        9.2.2 为应对农村人口流失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
        9.2.3 为应对老年人口增长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投资
        9.2.4 为适应教育结构改变加大对高端服务业的投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中国投资回报率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投资回报率的概念与测算
    (一)投资回报率的概念
    (二)投资回报率的测算
    二、投资回报率的国际比较
        (一)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二)投资回报率的国际比较
    (三)国际比较的简要评述
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制约因素
    (一)地方竞争引发过度投资倾向
    (二)市场分割造成规模效应下降
    (三)资源分布失衡拖累创新动力发展
    (四)制度不完善引致诸多创新发展障碍
        1. 短视行为倾向。
        2. 机会主义倾向。
        3.“关系”维护增加企业额外负担。
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绩考核导向,形成对预算管理的有效约束
    (二)整合国内市场并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规模的综合效应
    (三)建立精准干预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和扶植力度
    (四)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良好预期

(5)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图
        1.2.4 研究方法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与不足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
        2.1.1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含义
        2.1.2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判断标准
        2.1.3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研究进展
    2.2 劳动力市场理论
        2.2.1 西方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2.2.2 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3 国内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2.3 劳动力流动理论
        2.3.1 刘-拉-费模型
        2.3.2 乔根森模型
        2.3.3 托达罗模型
        2.3.4 推拉理论
        2.3.5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
        2.3.6 国内劳动力流动理论
    2.4 劳动力配置效率理论
        2.4.1 劳动力配置体制与配置效率
        2.4.2 劳动力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
        2.4.3 新疆劳动力配置与配置效率
    2.5 相关概念界定
        2.5.1 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2.5.2 效率与经济效率
        2.5.3 资源配置与劳动力资源配置
        2.5.4 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2.5.5 其它相关概念
        2.5.6 本文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概念界定
    2.6 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测算方法
        2.6.1 产出弹性法
        2.6.2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法
        2.6.3 赛尔奎因分解法
        2.6.4 指数分解法
        2.6.5 数据包络模型与随机前沿函数
        2.6.6 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及在本文中的应用
    2.7 文献述评
第3章 新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有限供给特征与多维度解析
    3.1 劳动力资源总量规模与结构
        3.1.1 总量规模
        3.1.2 劳动力年龄与性别结构
        3.1.3 劳动力的受教育结构
        3.1.4 劳动力的民族结构
    3.2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
        3.2.1 人口抚养比出现拐点
        3.2.2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3.2.3 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
        3.2.4“民工荒”现象日趋明显
        3.2.5 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与实际工资差距缩小
        3.2.6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3.3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3.3.1 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3.3.2 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
        3.3.3 增加了农业经营风险
    3.4 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多维度解析
        3.4.1 大规模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与劳动力有限供给
        3.4.2 半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有限供给
        3.4.3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有限供给
        3.4.4 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有限供给
        3.4.5 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与劳动力有限供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劳动力资源总量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
    4.1 劳动力资源利用现状
        4.1.1 劳动力利用率
        4.1.2 劳动力使用效率
    4.2 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4.2.1 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经济增长
        4.2.2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与经济增长
        4.2.3 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与经济增长
    4.3 劳动力资源总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3.1 研究方法:改进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
        4.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 劳动力资源总量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
        4.4.1 计量模型: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
        4.4.2 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劳动力资源城乡间配置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
    5.1 劳动力资源城乡配置现状
        5.1.1 劳动年龄人口城乡分布
        5.1.2 就业人员城乡分布
    5.2 劳动力资源城乡配置效率的测算
        5.2.1 理论模型:改进的指数分解法
        5.2.2 测算结果与分析
    5.3 劳动力城乡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5.3.1 理论分析
        5.3.2 研究方法:ECM模型
        5.3.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劳动力资源产业间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
    6.1 劳动力资源产业间配置现状
        6.1.1 三次产业总体配置现状
        6.1.2 第一产业配置现状
        6.1.3 第二产业配置现状
        6.1.4 第三产业配置现状
    6.2 劳动力资源产业间配置效率的测算
        6.2.1 理论分析
        6.2.2 研究方法:指数分解法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劳动力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
        6.3.1 劳动力配置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关系
        6.3.2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
        6.3.3 劳动力配置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疆劳动力资源区域间配置效率与区域均衡发展
    7.1 劳动力资源地区间分布与流动现状
        7.1.1 新疆行政区划简介
        7.1.2 各地区劳动力总量分布
        7.1.3 各地区劳动力比重
        7.1.4 劳动力地区间流动概况
    7.2 劳动力资源地区间配置效率测算
        7.2.1 测算方法:DEA-Malmquist模型
        7.2.2 测算结果分析
    7.3 劳动力资源地区间配置与区域均衡发展
        7.3.1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7.3.2 计量模型:β收敛模型
        7.3.3 实证结果分析
    7.4 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现状与特征
        7.4.1 转移规模
        7.4.2 迁入来源地与迁出目的地
        7.4.3 受教育程度
    7.5 劳动力资源跨省配置效率的测算
        7.5.1 研究方法:经济增长率分解法
        7.5.2 测算结果分析
    7.6 劳动力跨省流动与省际经济收敛
        7.6.1 新疆历年经济增长速度与排名
        7.6.2 研究方法: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
        7.6.3 实证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劳动力转移对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
    8.1 兵团劳动力的分布与流动现状
        8.1.1 兵团劳动力资源产业间配置现状
        8.1.2 兵团农业劳动力的流动现状
    8.2 兵团农业生产的特点
        8.2.1 兵团总产值构成与“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
        8.2.2 兵团农业的现代化特征
    8.3 劳动力转移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论分析
        8.3.1 劳动力数量外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8.3.2 劳动力质量外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8.3.3 劳动力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
    8.4 劳动力转移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实证分析
        8.4.1 劳动力数量流失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
        8.4.2 劳动力质量流失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固定资产投资的绿色乘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总量投资乘数
        1.3.2 结构式乘数
        1.3.3 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总量投资绿色乘数模型研究
    2.1 静态总量投资乘数模型概述
        2.1.1 投资乘数理论的诞生
        2.1.2 静态投资乘数模型
        2.1.3 投资乘数的漏损因素
    2.2 投资乘数传递过程的扩充
        2.2.1 扩充投资乘数传递过程的理论依据
        2.2.2 长期投资乘数模型的推演
        2.2.3 中期投资乘数模型的推演
    2.3 投资绿色乘数思想的提出
        2.3.1 投资绿色乘数的定义及基础模型
        2.3.2 投资绿色乘数的附加假设条件
        2.3.3 投资环境成本函数
    2.4 长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
        2.4.1 长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推演
        2.4.2 边际倾向等参数对长期投资绿色乘数的影响
    2.5 中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长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3.1 边际倾向等参数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边际消费倾向
        3.1.3 边际税收倾向
        3.1.4 边际进口倾向
        3.1.5 投资环境成本函数的参数项
    3.2 投资环境成本系数和贷存比的估计
        3.2.1 投资环境成本系数
        3.2.2 贷存比
    3.3 乘数值计算与分析
        3.3.1 乘数值计算
        3.3.2 乘数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中期投资绿色乘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边际倾向等相关参数的估计
        4.1.1 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样本数据选择
        4.1.2 相关参数和乘数循环轮次的计算
    4.2 中期投资(绿色)乘数的计算
        4.2.1 中期投资乘数计算
        4.2.2 中期投资绿色乘数计算
        4.2.3 核算结果中的奇异点探讨
    4.3 中国各地区中期投资绿色乘数的区域结构特征
        4.3.1 东部省市的主要特点
        4.3.2 中部省份的主要特点
        4.3.3 西部省市的主要特点
        4.3.4 东北部省份的主要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5.1 多种投入产出模型对投资绿色乘数研究的适用性
        5.1.1 投入产出技术及其与凯恩斯乘数理论的联系
        5.1.2 开启式投入产出模型的总产出乘数和增加值乘数
        5.1.3 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的总产出乘数和增加值乘数
        5.1.4 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的二阶段投入产出乘数
        5.1.5 各种结构式乘数模型的比较分析
    5.2 多种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5.2.1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进展
        5.2.2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框架
        5.2.3 各种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对本文的适用性
    5.3 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框架研究
        5.3.1 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表的设计
        5.3.2 行向和列向平衡关系模型
    5.4 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5.4.1 消费实现系数和完全需求系数分析
        5.4.2 环境消耗系数分析
        5.4.3 绿色消费实现系数和绿色完全需求系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模型推演及实证分析
    6.1 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模型的推演
        6.1.1 基于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模型的推演
        6.1.2 基于简单环境―经济二阶段投入产出表的推演
        6.1.3 基于绿色完全需求系数矩阵的推演
    6.2 中国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实证分析
        6.2.1 最终消费矩阵和环境消耗矩阵的确定
        6.2.2 直接消费实现系数矩阵和环境消耗系数矩阵
        6.2.3 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测算
    6.3 中国2007年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比较分析
        6.3.1 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行业结构特征
        6.3.2 结构式投资(绿色)乘数的比较分析
    6.4 宏观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附录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主要构成及其地位
    2.1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的核心
    2.2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的度量尺
    2.3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的基础
    2.4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的工具
    2.5 海外电力开发开发体系的支撑
    2.6 小结
3 海外电力投资环境分析与投资区域选择
    3.1 国内外投资环境理论简述
    3.2 海外电力投资环境分析的必要性
    3.3 广义海外投资环境分析
    3.4 海外电力投资区域的选择
    3.5 小结
4 海外电力投资项目开发选择流程与方法
    4.1 项目选择原则和定量选择标准
    4.2 项目信息筛选
    4.3 项目考察与尽职调研
    4.4 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
    4.5 项目立项及项目方案优化
    4.6 项目投资评价
    4.7 综合评价
    4.8 小结
5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管理
    5.1 海外开发组织管理
    5.2 海外开发费用管理
    5.3 海外开发安全管理
    5.4 海外开发风险管控
    5.5 基于不同进入模式的开发流程管理
    5.6 小结
6 海外电力投资开发应用分析
    6.1 企业海外投资开发目标和布局
    6.2 邀请进入式燃气电站项目快速选择流程
    6.3 投标进入式燃煤电站投标管理流程
    6.4 直接进入式火电项目投资评价
    6.5 分期投资项目扩充期权估值
    6.6 多项目综合评价
    6.7 小结
7 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经济转型期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3 国内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经济转型
        1.3.2 产业结构
        1.3.3 产业投资结构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 创新点
    1.6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2 我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产业投资结构现状
    2.1 经济转型与产业投资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
        2.1.1 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
        2.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理论
        2.1.3 产业投资结构的相关理论
    2.2 经济转型的产生条件与历史演进
        2.2.1 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条件
        2.2.2 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
        2.2.3 经济转型的演进过程
    2.3 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现状
        2.3.1 第一产业发展及投资结构现状
        2.3.2 第二产业发展及投资结构现状
        2.3.3 第三产业发展及投资结构现状
    2.4 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4.1 产业投资结构总体分析
        2.4.2 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2.4.3 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产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
    3.1 产业投资主体在投资体制改革期间的演变过程
        3.1.1 投资体制改革起步期的产业投资主体变化
        3.1.2 投资体制改革探索期的产业投资主体变化
        3.1.3 投资体制深化改革阶段的产业投资主体变化
    3.2 政府投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3.2.1 政府投资领域的理论分析
        3.2.2 我国政府投资的变化与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3.3 企业投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3.3.1 企业投资动因与领域的理论分析
        3.3.2 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的影响
        3.3.3 非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的影响
    3.4 产业投资主体对产业投资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变量、数据与模型选择
        3.4.2 实证检验
        3.4.3 实证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融资结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
    4.1 融资结构的变化
        4.1.1 间接融资的变化
        4.1.2 直接融资的变化
    4.2 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4.2.1 银行信贷资金运作的机理分析
        4.2.2 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4.3 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4.3.1 直接融资运作的机理分析
        4.3.2 直接融资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4.4 融资结构对产业投资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变量、数据处理与模型选择
        4.4.2 实证检验
        4.4.3 实证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
    5.1 技术进步与产业投资结构的关系
        5.1.1 技术进步的内涵
        5.1.2 技术进步与产业投资结构的关系
    5.2 技术进步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机理分析
        5.2.1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
        5.2.2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投资结构长期变动的理论解释
        5.2.3 技术进步影响产业投资结构长期变动的作用机制
    5.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现状
        5.3.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5.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及各行业投资及发展状况
        5.3.3 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整体产业投资状况
    5.4 技术进步对产业投资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的比较
        5.4.2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结果
        5.4.3 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投资结构的回归分析
        5.4.4 实证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统计年鉴》:政府统计窗口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30年:从公报到年鉴
二、后30年:统计年鉴的演变
三、《年鉴》面临的挑战
    1. 关于《中国统计年鉴》的基本架构。
    2. 关于《中国统计年鉴》的基本定位。

(10)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2.1 国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2.2 国内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基础与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
    2.1 政府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 政府财政理论
        2.1.2 政府收支理论
        2.1.3 受托责任理论
        2.1.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
        2.2.1 国际统计标准及其特点
        2.2.2 《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及其发展
        2.2.3 政府财政统计与其他三大宏观统计体系的关系
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方向
    3.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现状
        3.1.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总体情况
        3.1.2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分组和指标体系
        3.1.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近年来的改革进展
    3.2 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实施情况
        3.2.1 澳大利亚GFS的实施情况
        3.2.2 加拿大GFS的实施情况
        3.2.3 发达国家实施GFS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的启示
    3.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GFS(2001)的差距
        3.3.1 政府财政统计范围的差距
        3.3.2 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的差距
        3.3.3 政府财政分析核心指标体系的差距
        3.3.4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的差距
4.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分类体系研究
    4.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收支分类原则研究
        4.1.1 政府收支分类基本框架
        4.1.2 政府收支分类原则
    4.2 现行中国政府收入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2.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收入分类
        4.2.2 现行中国政府收入分类
        4.2.3 中国GFS政府收入转换的实现
    4.3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4.3.2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4.3.3 中国GFS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转换的实现
    4.4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4.4.2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4.4.3 中国GFS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转换的实现
    第四章 附录
5.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统计范围拓展——国有资本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1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
        5.1.1 政府财政统计GFS(2001)的核算范围
        5.1.2 现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核算范围
        5.1.3 现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存在的问题
    5.2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2.1 研究构建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现实意义
        5.2.2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核算范围
        5.2.3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收支分类
        5.2.4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统计表
        5.2.5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准则
        5.2.6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与GFS的对接
    5.3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3.1 研究构建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的现实意义
        5.3.2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的核算范畴
        5.3.3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的设计
    第五章 附录
6.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方式改革研究
    6.1 政府财政流量与存量帐户研究
        6.1.1 政府交易活动的流量账户统计体系
        6.1.2 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存量账户统计体系
        6.1.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核算对象改革研究
    6.2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改革研究
        6.2.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建设
        6.2.2 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统计记录时间
        6.2.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记录基础
7. 政府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1 财政统计分析的内涵和重要性
        7.1.1 财政统计分析本质
        7.1.2 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作用
        7.1.3 欧洲债务危机
    7.2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
        7.2.1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2.2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7.2.3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7.3 健康财政统计指数计算方法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基于国际接轨的宏观投资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资本测算及应用研究[D]. 魏晓雪.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 [2]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D]. 周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3]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秦留志. 辽宁大学, 2019(10)
  • [4]中国投资回报率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视角[J]. 潘亚柳. 金融发展评论, 2017(10)
  • [5]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视角[D]. 欧阳金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15(12)
  • [6]固定资产投资的绿色乘数研究[D]. 王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7]海外电力投资开发体系研究[D]. 杨秀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12(05)
  • [8]经济转型期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研究[D]. 李凯.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9]《中国统计年鉴》:政府统计窗口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 高敏雪,穆旖旎. 统计研究, 2012(08)
  • [10]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D]. 邹康.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基于国际标准的宏观投资会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