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国[1](2021)在《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来源肾实质的泌尿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的成人恶性肿瘤中,RRC占到2%-3%,而在所有肾脏恶性肿瘤中,RCC占90%以上。由于健康体检的普及和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肾癌患者中局限性肾癌的比例已经超过50%。具有血尿,疼痛和肿块临床表现的典型肾癌三联症的患者仅占所有RCC患者的6%-10%,但这一部分患者在首次就医时多数已发展至肿瘤晚期,预后欠佳。肾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经确认的是肾癌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中CD4+T细胞即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Th cell)介导下的细胞免疫,在RCC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Th22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辅助T细胞亚群,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22(IL-2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22细胞表达的受体包括:趋化因子受体6(chemokine receptor 6,CCR6),CCR4和CCR10。CCR6+CCR4+CCR10+是Th22细胞的表型特征,其分化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是芳香烃受体(ary1-hydrocarbon receptor,AHR),但是Th22细胞无法表达或仅仅低表达Th17细胞的转录调控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C(Retinoic acid related orphan receptor-C,ROR-C)和 Th1 细胞的转录调控因子T-bet。借助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并在RORC调节下,初始CD4+T淋巴细胞表达特定的转录调节因子AHR并向Th22细胞表型分化,继而产生功能性细胞因子IL-22,最后分化成为Th22细胞。Th22细胞产生最多的细胞因子IL-22,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Th22细胞关键的功能也主要通过IL-22的作用来实现。通过参与对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调节,IL-22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中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效果的差异与所在微环境密切相关。Th17细胞也是重要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之一,它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L-17,同时少量分泌IL-22。近年来,很多研究对Th17细胞相关的分化和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已经证实Th17细胞可以在其他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发挥特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功能增强或与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免疫相关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有研究提示包括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白血病等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Th17细胞比例或功能的增加存在联系。此外,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达的增加有可能促进RCC的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但Th17细胞在R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Th1细胞是较早发现的一种CD4+T细胞的子集,参与多种肿瘤的分化和免疫调节。Th1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干扰素-γ(IFN-γ)和IL-2,从而激活CD8+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肾癌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数量的减少会减弱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促使机体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加速肾癌的进展。新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发现及其在细胞免疫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为肿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近些年来有关Th22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肿瘤如肺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胃癌中的作用的研究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目前关于Th22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化,调控及与肿瘤进展的关系等相关机制的研究数量不多,结论也尚不统一。到目前为止,尚未有Th22细胞亚群在R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的相关研究。所以有必要在肾细胞癌中做有关Th22细胞亚群的进一步的研究,从而阐明Th22细胞亚群在肾细胞癌外周血中的分化状况,探讨Th22细胞在RCC发病中起到的作用。鉴于Th17及Th1细胞亚群在肿瘤免疫当中的作用及Th17、Th1细胞亚群在分化过程中与Th22细胞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有必要对RCC患者中Th17及Th1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与Th22细胞之间的联系也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三种细胞在RCC发病机制中可能的相互作用。研究目的:1.明确Th22细胞亚群在R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可能的作用机制。2.分析Th22细胞亚群的功能性细胞因子IL-22在RCC患者血浆中的水平,进一步探讨Th22细胞通过IL-22在RCC发病中起到的作用。3.检测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h1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Th17及Th1与Th22细胞的相关性。4.检测Th22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AHR及Th17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RORC mRNA的相对定量表达,探讨Th22及Th17细胞在RCC中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选择32例新诊断的R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2.流式细胞术于检测RCC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在总体CD3+CD8-(即CD4+)淋巴细胞中的比例。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用来检测RCC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细胞因子IL-22的水平。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Th22分化所需要的关键转录因子AHR,Th17细胞分化所需要的关键转录因子RORC mRNA的表达。5.统计分析: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误(mean±SEM)或中位数(极差)。两组之间的比较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来进行分析。Spearman相关性检验用来在相关性分析中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来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使用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GraphPad,San Diego,CA,United States)和 SPSS 17.0(SPSS,Inc.,Chicago,IL,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亚群的水平(1.97±0.32%)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0.75±0.05%,P<0.001)。2.RCC患者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IL-22的水平(27.38±0.75 pg/ml)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20.06±0.54 pg/ml,P<0.0001)。3.Th22细胞亚群和IL-22细胞因子的水平在RCC患者外周血中表现为正相关(r=0.4277,P<0.05),但在健康对照组中,两者之间未显现出显着相关性(r=-0.1361,P=0.4734)。4.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的水平(3.18±0.40%)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1.27±0.13%,P<0.001)。5.Th22与Th17细胞在RCC患者外周血中呈正相关表现(r=0.4816,P<0.01),但在健康对照组中两者无相关性(r=-0.1311,P=0.4900)。Th22和Th1细胞在 RCC 患者(r=0.1644,P=0.3686)及健康对照组(r=0.0247,P=0.8967)中,两者之间均无相关性。6.RCC患者中AHR mRNA的相对定量表达(0.47±0.0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3 ± 0.05,P<0.05)。RCC 患者中 RORC mRNA 的表达水平(0.38±0.06)与健康对照组(0.18±0.03,P<0.05)相比,也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RCC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Th22细胞及其特征性细胞因子IL-22的异常高表达。2.Th17细胞亚群在RCC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异常,并且与Th22细胞亚群之间呈现一定的协调作用。3.Th22细胞亚群可能在AHR的作用下,通过其功能性细胞因子IL-22而在RCC的发病机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RORC在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对Th22细胞的分化起到调节作用。4.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及Th17细胞以及血浆中IL-22水平的异常表达有可能在RCC的发病机理中产生一定的作用。深入探讨Th22及Th17细胞在RCC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希望为RCC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研究背景:肾癌是最常见的泌尿道肿瘤之一。我国肾癌发病率呈快速增长态势,已仅次于膀胱癌,位居泌尿系肿瘤的第二位。大约有30%的肾癌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发生局部或者远处转移。肾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对传统细胞因子IFN-α或IL-2治疗的客观反应率仅为5%-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只有3-5个月,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包括索拉菲尼及舒尼替尼等靶向药物在治疗肾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同时存在耐药性及严重不良反应等尚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晚期肾癌的长期生存率低,预后欠佳。由于目前肾癌转移和临床进展评估主要依靠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不能尽早地判断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所以发掘有意义的肿瘤相关标志物对肾癌的早期诊断、判断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D4+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肿瘤中的免疫调控、分化、以及肿瘤的进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Th17和Th22细胞是近些年来最新发现的两个辅助性T细胞亚群。最近的研究表明Th22及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特别是Th22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细胞表型和生物学特性而受到了更多关注。我们前期的研究显示Th22及Th17细胞所涉及的相关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在RCC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但两种细胞在RCC的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价值仍需进一步阐明。为此,我们依据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肾癌TNM分期和分期组合标准以及2016年肾细胞癌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核分级标准,来判断本次研究纳入的RCC患者的分期和分期组合以及核分级,并对不同分期及分级的患者进行了分组,分析各组之间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水平的差异,探讨Th22、Th17、Th1细胞亚群与RCC临床进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了 Th22、Th17、和Th1细胞对RCC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探究Th22、Th17、和Th1淋巴细胞亚群在RCC中的预后判断价值。研究目的:1.明确不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表达的变化水平。2.分析RCC患者外周血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比例与肾癌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对RCC患者总体生存的临床价值。4.评估Th22、Th17细胞亚群作为肿瘤标志物在RCC临床进展和预后中的判断价值。研究方法:1.收集第一部分研究的32例RCC患者的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流式分析结果以及IL-22的ELISA检测结果。2.依据2017 AJCC肾癌TNM分期和分期组合标准以及2016 WHO/ISUP核分级标准,对纳入研究的32例RCC患者进行了分期和分期组合以及核分级的判断。将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的检测结果与RCC患者相对应的临床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分期及分级RCC患者的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与RCC发生发展的关系。3.分析Th22、Th17、Th1细胞,和血浆IL-22的水平与RCC病理分期和核分级之间的总体相关性。4.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RCC患者之间总体生存的差异,探究Th22,Th17和Th1细胞亚群对于RCC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5.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累积生存时间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同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GraphPad,San Diego,CA,United States)和SPSS 17.0(SPSS,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被认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RCC患者的外周血中Th22细胞百分比(2.70±0.61%)明显高于Ⅰ、Ⅱ期的RCC患者(1.34±0.22%,P<0.05)。此外,与Ⅰ、Ⅱ期患者(25.06±0.81 pg/ml)相比,Ⅲ、Ⅳ期患者的IL-22浓度显着升高(30.02±0.94 pg/ml,P<0.01)。与 Ⅰ、Ⅱ期患者(2.40±0.40%)相比,Ⅲ、Ⅳ期的R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也显着升高(4.07±0.68,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RCC患者之间的Th1细胞百分比未发现显着性差异(18.95±1.65%vs 17.31±1.71%,P=0.4933)。2.病理分级为Ⅲ、Ⅳ级的RCC患者的外周血中Th22细胞百分比(3.17±0.84%)明显高于 Ⅰ、Ⅱ级的 RCC 患者(1.42±0.20%,P<0.05)。此外,与 Ⅰ、Ⅱ级患者(26.24±0.86 pg/ml)相比,Ⅲ、Ⅳ级的患者的IL-22浓度显着升高(29.90± 1.17 pg/ml,P<0.05)。与 Ⅰ、Ⅱ级患者(2.51±0.36%)相比,Ⅲ、Ⅳ级的 RC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也显着升高(4.66±0.90%,P<0.05)。Ⅰ、Ⅱ级与Ⅲ、Ⅳ级的RCC患者之间的Th1细胞百分比未发现显着性差异(18.98±2.16%vs.17.62±1.43%,P=0.6004)。3.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亚群比例与肿瘤分期(r=0.6114,P<0.01)或病理分级(r=0.3865,P<0.05)之间均呈正相关。另外,在R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亚群比例与肿瘤分期(r=0.4861,P<0.01)或分级(r=0.4646,P<0.01)之间也呈正相关的表现。但在RCC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亚群比例与肿瘤分期(r=0.3003,P=0.0949)或分级(r=0.1265,P=0.4904)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4.Th22细胞比例高的RCC患者(≥1.9%,均数)与Th22细胞比例低(<1.9%,均数)的患者相比,其24个月生存率曲线呈现降低的趋势,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着。在比较Th17细胞百分比高(≥3.1%,均数)和Th17细胞低(<3.1%,均数)的RCC患者时,获得了相似的生存率趋势。但是,在Th1细胞百分比高(≥18.0%,均数)和Th1细胞百分比低(<18.0%,均数)的RCC患者之间未发现类似的生存率趋势。研究结论:1.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22、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IL-22的异常表达有可能促进RCC的临床进展。2.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22、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IL-22的水平可能与RCC的恶性程度相关。3.检测RCC患者外周血中的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22的表达水平有希望用于判断肾细胞癌的恶性进展及预后。对Th22细胞在RCC中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为肾癌患者提早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参照。

霍娜娜[2](2021)在《胃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胃腺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 cell,NK细胞)(CD16+CD56+)、B淋巴细胞(CD45+CD3-CD19-)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淋巴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LYM%)、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变化,探讨手术对患者及其不同分期免疫功能和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腺癌,并将其进行临床分期,所有患者均经查阅电子病例资料了解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史、肿瘤部位,有无合并其它系统恶性疾病等一般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手术前3天及手术后半月的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中NEU%、LYM%及NLR,采集同期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人群血样作为对照,使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1.胃腺癌术前组外周血中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 cell)、NEU%及NLR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腺癌术前组外周血中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均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 cell、CD8+、NEU%、NLR高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腺癌术前组I期中CD45+CD3+、CD4+、CD4+/CD8+低于术后组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高于术后组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组II期中CD45+CD3+、CD4+、CD4+/CD8+、CD45+CD3-CD19-、LYM%低于术后组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高于术后组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组Ⅲ期中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reg cell、NEU%及NLR高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组随着TNM分期的进展,外周血中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均下降,Treg cell、CD8+、NEU%、NLR升高,I期、II期的CD4+、CD4+/CD8+、CD16+CD56+比例均高于Ⅲ期,而CD8+比例低于Ⅲ期,II期的CD45+CD3+高于Ⅲ期,I期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Ⅲ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NLR低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 cell在各期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5.Ⅲ期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4+/CD8+低于Ⅰ期、Ⅱ期,CD16+CD56+低于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的其它指标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胃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及炎性指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胃腺癌患者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的表达越低,CD8+、Treg cell、NEU%、NLR的表达越高,分期越晚。NEU%、NLR可用来评估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3.分期越晚,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越差,炎性指标越高,手术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沈仕俊[3](2021)在《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1)探讨胃癌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为胃癌术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2)探讨外周血T细胞及细胞因子对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 法]收集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9月3日期间于胃镜下取材并经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胃癌后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行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术后再次病理诊断并进行病理分期为胃癌的患者136例。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下D2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的总例数、转移的常见组织及器官、总体的生存情况。同时分析术前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CD4+/CD8+比值、NK细胞比率、CD4+T细胞比率、CD8+T细胞比率、CIK细胞比率、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干扰素-γ、α肿瘤坏死因子)对D2根治术后的胃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及与生存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 果](1)收集136例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患者,观察到36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总的复发转移率为26.5%,死亡的患者有30例,死亡率22.1%。18个月无病生存率(DFS)和18个月总生存率(OS)分别为77.2%和86.7%。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8.8%(12/136);其余依次是腹膜转移7.4%(10/136)、肝转移5.8%(8/136)、肺转移2.2%(3/136)。(2)通过Log-rank检验对免疫功能状态指标、肿瘤标志物、错配修复基因、Ki-67、EBV感染、Hp感染、临床病理学特征等7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中肿瘤标志物AFP、CA15-3、CA72-4、CEA值以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神经脉管有无侵犯、肿瘤直径的大小,血清中免疫功能状态指标CD3+T细胞比率及白介素-4值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DFS及OS相关(p<0.05)。将上述经单因素分析p<0.05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其分析表明:TNM分期为Ⅲ~Ⅳ期、CEA>3.4μg/L及癌栓侵犯神经或脉管、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CEA>3.4μg/L、癌栓侵犯神经或脉管、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 论](1)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其余分别是腹膜转移、肝转移、肺转移;(2)外周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72-4、AFP值情况以及TNM分期、神经脉管有无侵犯、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的大小,术前血清中免疫功能状态指标中的CD3+T淋巴细胞比率及白介素-4值情况与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以及生存时间的长短相关;(3)TNM分期为Ⅲ~Ⅳ期、神经或脉管伴随有癌栓侵犯、CEA>3.4μg/L、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晨[4](2021)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儿童银屑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脾虚血热证的寻常型儿童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进而初步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儿童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按照本课题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选取60例脾虚血热证的寻常型儿童银屑病诊断标准的患儿,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味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对照组予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两组患者均本组实验方法医治8周,观察并记录每位患儿治疗前、治疗第8周皮损面积、皮损颜色等症状和体征变化,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同时记录好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在实验结束后3个月内进行回访,以了解所有患儿的复发情况。结果:1.实验前,采集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形态,化验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同时针对患者皮损的症状进行了PASI评分;对比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皮损形态、PASI积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值),结果发现所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前,也将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与健康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值相比较,发现两组与健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比较结果说明本实验能够以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的变化情况,来判定两组药物对本病的治疗程度。2.在实验周期结束后,两组实验从临床疗效、PASI积分、实验室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及3个月内的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愈显率均更高;两组实验周期结束后的PASI积分相较于实验前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实验室指标中,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的CD4+(%)和CD4+/CD8+值均升高,CD8+(%)相较于实验前降低,但其中对照组三组实验室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观察组;实验过程中,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要低的多;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的复发率相比较,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实验结束后3个月内的复发率明显更低;且上述所有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和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儿童银屑病均有效;且参苓白术散加减组的治疗方案相较于复方甘草酸苷片组的治疗方案,不仅治疗效果更好,而且不良反应更少,复发率更低。2.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有关。

刘莎[5](202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和B淋巴细胞(CD19+)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表达水平,分析对照组与研究组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1)DLBC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表达水平则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稍下降,Ig M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较化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较化疗前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LBCL患者化疗有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均较化疗前显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则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均较前稍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LBCL患者化疗无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较化疗前略有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较前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水平较前略有上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DLBCL患者化疗前,化疗有效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表达水平均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稍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DLBCL患者化疗后,化疗有效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较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Ig M表达水平略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与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化疗有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虽较化疗前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虽较化疗前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细胞及Ig A、Ig G、Ig M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化疗无效者化疗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淋巴细胞CD19+及Ig A、Ig G水平略低于对照组,Ig M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LBCL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以细胞免疫抑制为主,与体液免疫关系不确切。(2)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表达水平与DLBCL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动态监测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水平可作为DLBCL患者免疫功能监测、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李霞[6](2020)在《Tim-3与PD-1在鼻咽癌患者免疫细胞上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鼻咽癌患者Tim-3调控细胞免疫功能和TAMs极化的研究目的:1.明确鼻咽癌患者Tim-3在外周血免疫细胞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进展的关系,评估鼻咽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2.阐明鼻咽癌患者肿瘤微环境Tim-3在巨噬细胞上表达、巨噬细胞极化的情况及其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新入院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FCM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Tim-3在各免疫细胞上的表达;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和PBMCs经PHA和LPS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和IL-12)水平。于病理科收集鼻咽癌肿瘤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蜡块,应用组织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检测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Tim-3、CD68和CD163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特征的关系。结果:1.鼻咽癌患者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3.00%±0.14%vs.2.24%±0.23%,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1.422%±0.13 vs.1.852%±0.17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A-B期的鼻咽癌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I–III期的鼻咽癌患者(3.42%±0.32%vs.5.07%±0.4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抗肿瘤细胞因子IFN-γ(pg/m 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19±0.37 vs.8.81±0.66,P<0.05),PBMCs经PHA刺激后,分泌IFN-γ低于对照组(70.67±3.37 vs.87.30±6.64,P<0.05)。细胞因子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鼻咽癌患者Tim-3+CD14+CD64+单核细胞(14.99%±2.13%vs.8.46%±1.63%,P<0.05)和Tim-3+CD3+CD4+T细胞百分比(1.03%±0.09%vs.0.72%±0.09%,P<0.0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im-3在单核细胞和T细胞上的表达与肿瘤分期相关,IVA-B期鼻咽癌患者Tim-3+CD14+CD64+单核细胞(22.72%±3.63%vs.10.66%±1.95%,P<0.05)和Tim-3+CD3+CD4+T细胞(1.27%±0.16%vs.0.84%±0.09%,P<0.05)明显高于肿瘤分期为I–III期的鼻咽癌患者。相关性分析显示鼻咽癌患者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性(r=-0.430,P<0.05),说明随着Tim-3在单核细胞和T细胞上的表达越高,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和肿瘤进展越严重。4.鼻咽癌肿瘤组织Tim-3、CD163以及Tim-3+CD163+TAMs荧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在肿瘤组织表达与肿瘤分期(r=0.496,P<0.05)和CD163表达(r=0.685,P<0.05)呈正相关。5.鼻咽癌患者外周血M1相关细胞因子IFN-γ降低(3.19±0.37 vs.8.81±0.66,P<0.05),IL-12升高(28.25±2.35 vs.14.72±1.66,P<0.05),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相关细胞因子IL-10升高(16.63±1.10 vs.12.37±1.29,P<0.05)。PBMCs经LPS刺激后,鼻咽癌患者M1细胞因子IL-12(111.06±2.07 vs.33.04±5.28,P<0.05)和M2细胞因子IL-10(39.54±7.65 vs.12.93±1.99,P<0.05)升高显着;正常对照组M1细胞因子IL-12升高显着(83.66±8.01 vs.15.99±2.11,P<0.05),而M2细胞因子IL-10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72±2.82 vs.14.43±1.79,P>0.05)。结论:Tim-3通过抑制鼻咽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调控巨噬细胞向M2极化来参与肿瘤进展。第二部分鼻咽癌患者PD-1在外周血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PD-1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FCM检测鼻咽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D-1在单核细胞、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鼻咽癌和正常对照组间以及不同肿瘤分期的鼻咽癌患者间PD-1在单核细胞(21.88%±2.29%vs.16.34%±2.07%,P>0.05)、CD4+T细胞(30.46%±1.53%vs.28.94%±1.40%,P>0.05)和CD8+T细胞(33.6%±2.02%vs.29.56%±2.37%,P>0.05)上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鼻咽癌患者PD-1和Tim-3在单核细胞上表达呈正相关(r=0.529,P<0.05)。3.治疗后,PD-1在单核细胞上表达明显上调(20.16%±1.19%vs.33.15%±2.2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im-3表达对促进鼻咽癌患者肿瘤进展的作用较PD-1显着而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关系,因此联合阻断可能成为鼻咽癌免疫治疗的优选方案。

李丽芳[7](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绝对计数、NK(natural killer)细胞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活化调节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经病理学确诊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ⅠⅢA期、ⅢBⅣ期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组。收集入组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健康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抑制性T淋巴细胞(CD3+CD8+)、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水平,及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CR类(NKp30、NKp44、NKp46)、抑制性受体CD158a、CD158b、CD158e表达水平。同时根据T淋巴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表达活性不同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分析,根据NK细胞CD56表达强度不同对其受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吸烟、组织学类型、分期等对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对中晚期(ⅢB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1.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3+CD4+、CD4+HLA-DR+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CD3+CD8+表达高于对照组;ⅠⅢA期CD3+CD4+绝对计数高于ⅢBⅣ期;对照组中CD25highCD127low表达均低于各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行2周期化疗后,CD3+CD4+、CD4+HLA-DR+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回升,CD3+CD8+、CD8+HLA-DR+、CD25highCD127low表达较化疗前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CD56dim活化性受体NKG2D、NKp30均低于对照组和ⅠⅢA期患者;非小细胞肺癌ⅠⅢA期和ⅢBⅣ期CD56dim活化性受体NKp44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化疗后CD56dim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表达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5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表达水平高于65岁以下年龄组;肺腺癌患者活化的CD4+及CD8+表达较鳞癌患者高。结论:1.各期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均较差,不论是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其绝对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有所恢复,其免疫功能状态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绝对计数呈正相关,且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能更好地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考虑化疗可通过逆转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3.ⅢBⅣ期CD56dimNK细胞活化性受体表达较ⅠⅢA期降低,可能与肿瘤抑制性微环境导致NK细胞活化性受体降低有关;而化疗后能够提高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的表达水平,推测化疗可通过提高机体NK细胞活性而发挥其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彭卓隽[8](2020)在《艾灸干预胃荷瘤大鼠提取HSP70-PCs并回输大鼠体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艾灸的抗肿瘤效应与诱导胃癌组织HSP70-PCs的相关性;观察将艾灸干预后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回输至荷瘤大鼠体内对肿瘤增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艾灸后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对树突状细胞、T细胞、Walker-256肿瘤细胞的影响。探讨艾灸抗癌作用及可能机制,对艾灸-HSP70疫苗的研发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1)16只SD大鼠以Walker-256细胞来源的腹水造皮下瘤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艾灸组干预14天后,无菌环境下剖开荷瘤部位将各组大鼠剥取肿瘤,称重,用抗体柱亲和纯化方法从艾灸组、模型组来源的胃肿瘤大鼠肿瘤中提取HSP70-PCs。(2)从成年大鼠骨髓及脾脏获取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各分组为盐水组、模型组与艾灸组,每组6孔加入培养板,相应干预72h后测量OD值;孔板加入Walker-256细胞,按照效靶比1:20,1:40接种T细胞,并加入不同组别提取的HSP70-PCs,2.5 ug/ml,每组6孔,72h后测OD值;孔板加入Walker-256细胞,按效靶比1:20接种T细胞和DC,并加入不同组提取的HSP70-PCs,每组6孔,72h后测OD值。(3)将体重160~180g大鼠18只,分别于右后肢腹股沟处注射Walker256细胞5×106个/ml,0.2ml/部位。7日后,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艾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分别于两侧后肢腹股沟皮下注射模型和艾灸来源的HSP70-PCs蛋白溶液共10ug(20ug/ml,0.5ml/只),盐水组每周注射一次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每7日注射1次,共注射3次。于第28日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眶内采血,采血后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切开荷瘤部位皮肤,称取瘤体重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CD4+/CD8+T细胞比例,HE法观察walker-256细胞瘤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模型组HSP70-PCs含量为14.2ug/克组织,总量102.24ug;艾灸组为72ug/克组织,总量972ug。0.01),艾灸组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培养2日后两组细胞数仍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但艾灸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3日后,各组细胞数无差异(P>0.05)。T细胞培养3日后,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T细胞光密度稍增加(P<0.05),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T细胞与Walker-256癌细胞混养效靶比1:20时,模型组、艾灸组光密度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效靶比1:40时,艾灸组光密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0.05),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T细胞、DC与Walker-256癌细胞混养时,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样本的光密度下降,差异显着(P<0.01),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1)。组大鼠去脏器体质量相比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胸腺质量与脾脏指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中CD4+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上升(P<0.01),艾灸组CD8+T细胞数显着上升(P<0.01),CD4+/CD8+比值稍下降(P<0.05);艾灸组CD4+T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CD8+T细胞数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均P<0.01);结论:1.HSP70-PCs提取物回输对荷瘤大鼠肿瘤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艾灸组提取物干预后抑制作用更明显。2.艾灸干预后肿瘤组织的HSP70-PCs提取物能加速免疫细胞的增殖,并促进淋巴细胞反应对Walker-256癌细胞的杀伤作用。3.艾灸干预后肿瘤组织的HSP70-PCs提取物回输后,能调节荷瘤大鼠的免疫功能。

李治[9](2020)在《CD8+CD39+T细胞在胃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D39(ENTPD1)是一种细胞膜表达的胞外核苷酸水解酶,作为限速酶,CD39在水解胞外二三磷酸核苷酸并转化成具有免疫抑制性的腺苷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CD39失调与多种人类癌症疾病密切相关,发挥着抑制免疫细胞效应活性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等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描述一种以表面表达CD39为特征的CD8+T细胞亚群,在胃癌(GC)和结直肠癌(CRC)患者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这群细胞的表型特征及细胞功能情况,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从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标本,包括患者的术前的外周血和术后的新鲜肿瘤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外周血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标本采用酶消法制备出组织细胞悬液,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处理后的外周血及组织中CD8+CD39+T细胞的表达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CD8+CD39+T细胞的表型特征,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8+CD39+T细胞和CD8+CD39-T细胞的膜表面PD-1和Tim-3的表达;利用胞内染色流式检测肿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和CD8+CD39-T细胞的细胞因子的IFN-γ和TNF-α分泌情况。结果:CD8+CD39+T细胞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比例要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CD8+CD39+T细胞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比例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1),CD8+CD39+T细胞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比例也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PD-1和Tim-3在CD8+CD39+T细胞的表面有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8+CD39+T细胞相比于CD8+CD39-T细胞,高表达PD-1和Tim-3(P<0.05);相似的,结直肠癌外周血中CD8+CD39+T细胞相比于CD8+CD39-T细胞,高表达PD-1和Tim-3(P<0.05)。胃癌肿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相比于CD8+CD39-T细胞,高表达PD-1和Tim-3(P<0.01);同样,结直肠肿瘤组织中CD8+CD39+T 细胞相比于 CD8+CD39-T细胞,高表达 PD-1 和 Tim-3(P<0.05);胞内细胞因子检测发现:在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与CD8+CD39-T细胞相比,CD8+CD39+T细胞低分泌IFN-γ和TNF-α。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FN-γ在CD8+CD39+T细胞中的分泌低于CD8+CD39-T细胞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肿瘤组织中TNF-α在CD8+CD39+T细胞中的分泌明显低于CD8+CD39-T细胞组(P<0.01);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TNF-α在CD8+CD39+T细胞中的分泌低于CD8+CD39-T细胞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表达升高,且CD8+CD39+T细胞更易在肿瘤组织中富集。胃癌及结直肠癌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相对于CD8+CD39-T细胞高表达PD-1和Tim-3,表现出耗竭的表型特征。而胃癌及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CD8+CD39+T细胞相对于CD8+CD39-T细胞分泌低水平的TNF-α,表现出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受损。结果提示在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中高表达CD39的CD8+T细胞出现了 T细胞的耗竭,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抑制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了肿瘤的增殖和侵袭。

桑小普[10](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亚群和IL-22的表达异常升高并且Th22与Th17细胞亚群呈正相关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
    符号说明Ⅰ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CC患者外周血中Th22、Th17细胞亚群及IL-22的表达与RCC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以及Th22、Th17细胞亚群对RCC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判断价值
    中文摘要Ⅱ
    Abstract
    符号说明Ⅱ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主要成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2)胃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胃腺癌术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不同免疫细胞及炎性指标的对比
    2.3 胃腺癌患者手术前后不同免疫细胞及炎性指标的对比
    2.4 胃腺癌术前组与术后组不同分期免疫细胞及炎性指标的对比
    2.5 胃腺癌术前患者不同TNM分期T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的比较
    2.6 胃腺癌术后患者不同TNM分期T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的比较
3 讨论
    3.1 T细胞亚群与肿瘤的关系
    3.2 NK细胞及B细胞与肿瘤关系
    3.3 炎性指标与肿瘤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免疫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应用于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儿童银屑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中止病例标准
    1.7 受试者生活须知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判标准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估
    2.5 复发率的评估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比较
    3.4 两组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1.1 从“血热”论述银屑病
        1.2 从“脾脏”论述银屑病
        1.3 从“肺脏”论述银屑病
    2 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2.1 儿童银屑病的病因
        2.2 儿童银屑病病理机制
    3 我们对儿童银屑病的认识
        3.1 临床表现
        3.2 病因病机
    4 课题设计依据
    5 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的方药分析
        5.1 药物组成及临证加减
        5.2 组方分析
    6 疗效分析及机理讨论
        6.1 疗效分析
        6.2 机理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化疗方案
        1.1.3 检测方法
    1.2 观察指标
    1.3 疗效标准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Tim-3与PD-1在鼻咽癌患者免疫细胞上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鼻咽癌患者Tim-3 调控细胞免疫功能和TAMs极化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PD-1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表达及其意义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Tim-3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检测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样本采集
        2.3.2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受体
        2.3.3 检测指标
    2.4 化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分期NSCLC患者化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受体表达情况
    3.2 不同分期NSCLC患者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受体表达情况
    3.3 ⅢB~Ⅳ期NSCLC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
    3.4 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肺癌病理类型的NSCLC淋巴细胞表达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NSCL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
    4.2 NSCLC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受体表达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NK细胞受体及配体在肿瘤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1.NK细胞及其受体
    2.NK细胞与肿瘤
    3.NK细胞受体的抗肿瘤机制
    4.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艾灸干预胃荷瘤大鼠提取HSP70-PCs并回输大鼠体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SP70的提纯
    1 实验材料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艾灸后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T细胞与肿瘤免疫
        4.2 DC与肿瘤免疫
        4.3 HSP70 体外对DC、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5 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艾灸后的胃癌组织HSP70-PCs提取物回输后对荷瘤大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热休克蛋白70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4.2 HSP70对胸腺、脾腺的影响
        4.3 HSP70 对外周血中CD4+、CD8+T 细胞的影响
        4.4 艾灸的热刺激效应能诱导HSP70高表达
    5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西医对于胃癌的认知
    2 艾灸治疗癌症的依据和思路
    3 从艾灸诱导HSP70产生思考艾灸抗肿瘤的机制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艾灸对患癌机体免疫细胞调节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9)CD8+CD39+T细胞在胃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D8~+CD39~+T细胞在胃肠癌中表达及细胞表型特征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D8~+CD39~+T细胞在胃肠癌肿瘤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CD39分子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10)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和展望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彭志国. 山东大学, 2021(11)
  • [2]胃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D]. 霍娜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D]. 沈仕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中药外洗及金黄膏封包治疗儿童银屑病临床研究[D]. 刘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D]. 刘莎.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3)
  • [6]Tim-3与PD-1在鼻咽癌患者免疫细胞上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 李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李丽芳. 河北大学, 2020(08)
  • [8]艾灸干预胃荷瘤大鼠提取HSP70-PCs并回输大鼠体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D]. 彭卓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9]CD8+CD39+T细胞在胃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李治. 苏州大学, 2020(02)
  • [10]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