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雷架简易架桥设备在小半径、大坡度公路桥架设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崔秀丽[2](2016)在《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SG14标段移动模架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昆特大桥是温州市域铁路S1线横跨瓯江南入海口的一座双幅四线跨海特大桥,桥梁全长3366.3m,跨海段上部结构为31孔50米的双线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单室简支箱梁。通过对梁场预制、支架原位现浇、移动模架原位现浇等施工方法的比较,最终选择移动模架原位现浇的施工方法。由于两幅梁间间距仅2cm,传统的下行式及上行式移动模架均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通过研究分析施工特点,设计并研制了适合灵昆特大桥施工的50米双幅上行式移动模架。本文以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SG14标段50米移动模架施工的灵昆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围绕移动模架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灵昆特大桥项目工程概况和常规梁部施工方案,以及国内外桥梁移动模架施工相关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对MSS50移动模架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说明。(2)通过有限元程序ANSYS对MSS50移动模架各种施工工况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主要支腿进行建模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移动模架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施工要求。(3)通过对MSS50移动模架预压的应力应变监测、变形观测数据分析,并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移动模架应力及变形随加载过程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梁部施工前预拱度设置的具体数值,有效地控制了50m简支梁施工的线性。
闫勇[3](2015)在《山区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轨索滑移法架设及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山区悬索桥的跨径不断增大,为了提升山区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架设效率,本研究以湖南矮寨大桥为工程实例,提出了架设悬索桥加劲梁的新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关键结构设计研究及节段足尺模型试验,论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并最终成功将该方法应用于矮寨大桥施工中,采用新方法架设大幅度缩短了工期,提升了效率;为悬索桥加劲梁的架设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对悬索桥加劲梁架设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架空索道和高空悬挂运输的启示下,提出了悬索桥加劲梁架设的新方法一轨索滑移法;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整体顶推方案和单节段牵引方案进行了模型分析,拟定采用单节段牵引方案;提出了吊装后加劲梁连接新方法—窗口铰接法,并以矮寨大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窗口铰接法在加劲梁架设阶段和桥面板安装阶段的施工控制方案。运用挠度理论分别对主缆与轨索组成的双层索系,初张拉阶段和活载阶段的内力及位移进行了解析推导,并对求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算例分析了轨索边界约束条件、轨索初张力和温度变化对双层索系的影响;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轨索滑移系统中主缆是承重结构,而轨索是作为支承结构,充分利用主缆承重能力大的优点,利用轨索提供灵活支承,实现安全高效的加劲梁架设。对轨索滑移法中的轨索、吊鞍、运梁车及轨索锚固系统等关键结构的构造设计进行研究。提出轨索滑移系统轨索的材料选取、几何尺寸及轨索预张力等关键结构参数的选取方案;同时从吊鞍及运梁车的设计功用及设计要求出发,对吊鞍及运梁车的结构设计优化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对工程应用的结构构造设计进行介绍;对轨索的锚固系统进行了研发设计。对轨索滑移法节段足尺模型试验的总体设计及关键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详细的结构设计方案;研究分析试验模型建造及调试测试方案,通过模型试验证明了轨索滑移系统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对工程实际应用中的牵引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对牵引运梁过程中的速度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运梁过程中的左右幅同步牵引误差控制措施进行探索;将轨索滑移系统的在实桥中的施工架设工艺进行了阐述。
王莉锋[4](2011)在《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正在经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建立了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具有现代化品位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钢结构跨江跨海桥梁。闵浦大桥是世界跨径最大的双塔双索面双层公路斜拉桥,边跨和主跨基本都是钢结构,其制作难度之大也是属于世界级,因此通过该桥的施工工艺研究给国内外同类型的钢桥施工提供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工艺总体简述,然后进行择重分析焊接工艺、厂内的主要施工工艺和现场吊装工艺。在焊接工艺中,进行40多种焊接工艺试验,形成了一整套全覆盖的焊接工艺评定,并研究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在预拼装过程中,主要研究了船舶的胎架工艺技术和分段总组建造预拼装法并应用到该桥的施工过程中,解决了施工过程中仰焊过多且厂内的场地有限,缩短施工周期。在现场吊装过程中,采用了浮吊架设法、行走吊机架设法、悬臂架设法和拖拉滑移法相结合来进行施工,用MIDAS软件对滑道和支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很好地运用于吊装工艺。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闵浦大桥最后顺利建成通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聂树民,段士杰[5](2000)在《贝雷架简易架桥设备在小半径、大坡度公路桥架设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云南玉元高速公路骆子箐 3#高架桥 ,位于小半径、大纵、横坡的曲线上。本文阐述了贝雷架导梁及扒杆简易架桥设备在该桥架设过程中的应用。说明了老设备及工艺在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的今天 ,仍然具有独特的效用
二、贝雷架简易架桥设备在小半径、大坡度公路桥架设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雷架简易架桥设备在小半径、大坡度公路桥架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2)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SG14标段移动模架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概况 |
1.2 梁部施工方案选择 |
1.3 移动模架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1 移动模架的特点 |
1.3.2 国外移动模架的发展 |
1.3.3 国内移动模架的发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突破的难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MSS50移动模架结构介绍 |
2.1 概述 |
2.2 MSS50移动模架的特点 |
2.3 MSS50上行式移动模架的主要技术性能 |
2.4 MSS50移动模架主要结构介绍 |
2.4.1 主梁 |
2.4.2 鼻梁 |
2.4.3 后纵移系统 |
2.4.4 中支腿 |
2.4.5 后支腿 |
2.4.6 中小车 |
2.4.7 前支腿 |
2.4.8 横梁 |
2.4.9 外模板 |
2.4.10 内模板 |
2.4.11 液压电气系统 |
第3章 有限元计算及理论分析 |
3.1 计算依据 |
3.2 模型建立 |
3.3 MSS50移动模架各部分质量统计 |
3.4 MSS50移动模架施加荷载统计 |
3.5 MSS50移动模架结构强度、刚度和主梁稳定性计算 |
3.5.1 上部支架有限元计算模型 |
3.5.2 MSS50上行式移动模架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
3.5.3 主梁屈曲稳定性计算 |
3.6 前支腿结构强度和刚度计算 |
3.6.1 前支腿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
3.7 临时支腿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
3.7.1 临时支腿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
3.8 移动模架过孔强度和刚度计算 |
3.8.1 移动模架纵移 33.1 米强度与刚度计算 |
3.8.2 移动模架纵移50米强度与刚度计算 |
3.9 横梁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
3.9.1 横梁有限元计算模型 |
3.9.2 浇筑工况横梁强度与刚度计算 |
3.9.3 浇筑工况横梁稳定性计算 |
3.9.4 开模工况横梁强度与刚度计算 |
3.9.5 开模工况横梁稳定性计算 |
3.10 MSS50移动模架横向抗倾覆计算 |
3.11 MSS50移动模架主梁连接螺栓计算 |
3.12 结论 |
第4章 移动模架总体施工方案 |
4.1 总体施工流程 |
4.2 移动模架的拼装 |
4.2.1 总体思路 |
4.2.2 拼装流程 |
4.2.3 拼装前的准备工作 |
4.2.4 墩顶支腿安装 |
4.2.5 主梁的安装 |
4.2.6 鼻梁的安装 |
4.2.7 横梁的安装 |
4.2.8 模板的安装 |
4.3 移动模架的预压 |
4.3.1 预压目的 |
4.3.2 预压方法 |
4.3.3 加载与卸载 |
4.3.4 预压变形观测 |
4.3.5 变形观测结果 |
4.3.6 预压结论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区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轨索滑移法架设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悬索桥发展概况 |
1.1.1 第一次高峰:美国 |
1.1.2 第二次高峰:欧洲 |
1.1.3 第三次高峰:日本 |
1.1.4 第四次高峰:中国 |
1.2 加劲梁架设方法研究 |
1.2.1 跨缆吊机架设法 |
1.2.2 大型浮吊吊装 |
1.2.3 缆索吊机架设法 |
1.2.4 桥面吊机悬臂拼装架设法 |
1.2.5 荡移架设法 |
1.3 吊装后加劲梁的连接过程研究 |
1.3.1 加劲梁常见铰接方法 |
1.3.2 吊装后加劲梁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1 山区悬索桥架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
1.4.2 山区悬索桥加劲梁架设的既有方法及研究进展 |
1.4.3 湖南矮寨大桥的创新需求 |
1.4.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加劲梁架设新方法研究 |
2.1 加劲梁架设新方法的探索 |
2.1.1 导轮组顶推法 |
2.1.2 刚性轨道全长顶推法 |
2.1.3 索道液压爪法 |
2.1.4 跨缆吊机带梁行走法 |
2.2 轨索滑移法架设新方法 |
2.2.1 架空索道借鉴 |
2.2.2 高空悬挂运输系统启示 |
2.2.3 轨索滑移法的提出 |
2.3 轨索滑移法有限元分析 |
2.3.1 整体顶推方案研究 |
2.3.2 单节段牵引方案研究 |
2.3.3 方案小结 |
2.4 加劲梁吊装后连接新方法研究 |
2.4.1 窗口铰接法的提出 |
2.4.2 加劲梁架设阶段铰接控制 |
2.4.3 桥面板安装阶段铰接控制 |
2.4.4 方案小结 |
2.5 小结 |
第3章 轨索滑移架设系统理论分析与参数选择 |
3.1 单索计算理论 |
3.1.1 单索的平衡方程 |
3.1.2 单索变形协调方程 |
3.2 层索系基本方程 |
3.3 轨索初张拉分析 |
3.4 运梁过程分析 |
3.4.1 解析方程推导 |
3.4.2 轨索水平分力恒定的索网分析 |
3.4.3 轨索两端锚固的索网分析 |
3.5 地锚索及轨索跨度差异的计算分析 |
3.5.1 轨索跨度小于主缆主跨跨度 |
3.5.2 轨索跨度大于主缆主跨跨度 |
3.6 影响因素分析与参数选择 |
3.6.1 首节段运梁过程分析 |
3.6.2 架设部分梁段后的运梁过程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轨索滑移法关键结构设计 |
4.1 轨索选型 |
4.1.1 轨索材料选取 |
4.1.2 轨索结构参数选取 |
4.2 吊鞍结构设计及优化过程 |
4.2.1 吊鞍的作用及要求 |
4.2.2 吊鞍设计优化过程 |
4.2.3 吊鞍的结构设计 |
4.3 运梁车构造与设计 |
4.3.1 运梁车的作用及设计要求 |
4.3.2 运梁车设计优化过程 |
4.3.3 运梁车的设计 |
4.4 轨索锚固设计 |
4.5 小结 |
第5章 轨索滑移系统的模型试验研究 |
5.1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5.1.1 模型试验目的 |
5.1.2 模型试验核心任务 |
5.2 足尺模型设计构思 |
5.2.1 模型规模设计 |
5.2.2 承重系统的模拟 |
5.2.3 模型锚固方式设计 |
5.2.4 结构总体设计 |
5.3 试验模型设计 |
5.3.1 锚碇设计 |
5.3.2 轨索支承结构设计 |
5.3.3 载重梁段结构设计 |
5.4 模型建造及调试 |
5.4.1 基础施工 |
5.4.2 重力锚施工 |
5.4.3 岩锚施工 |
5.4.4 塔柱施工 |
5.4.5 塔顶施工 |
5.4.6 塔顶稳定索安装 |
5.4.7 吊索与吊鞍座安装 |
5.4.8 牵引系统安装 |
5.4.9 轨索安装 |
5.4.10 运梁车安装 |
5.4.11 吊鞍座稳定索安装 |
5.4.12 载重梁安装 |
5.4.13 运梁车试运行 |
5.4.14 调试结论 |
5.5 模型试验及启示 |
5.5.1 模型试验测试项目及方案 |
5.5.2 走行状态的测试 |
5.5.3 轨索变形的测量 |
5.5.4 轨索力的测试 |
5.5.5 吊索力的测试 |
5.5.6 模型试验测试结果 |
5.5.7 模型试验结论 |
5.6 小结 |
第6章 工程应用研究 |
6.1 矮寨大桥轨索滑移牵引系统设计 |
6.1.1 牵引系统总体设计 |
6.1.2 牵引设备选取 |
6.1.3 牵引系统受力特点分析 |
6.2 运梁速度与同步控制 |
6.2.1 运梁速度控制 |
6.2.2 运梁同步误差控制 |
6.3 窗口铰接法施工控制 |
6.4 施工架设过程 |
6.4.1 轨索系统安装 |
6.4.2 节段拼装入轨 |
6.4.3 节段牵引安装就位 |
6.5 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4)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综述 |
1.1.1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钢桥施工工艺的分析对比 |
1.2.1 国内钢桥的施工工艺发展状况 |
1.2.2 国外钢桥的施工工艺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外钢桥施工工艺的比较分析 |
第二章 闵浦大桥钢结构及总体施工工艺 |
2.1 闵浦大桥钢结构概况 |
2.2 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单位的概况 |
2.3 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方案的分析 |
2.3.1 闵浦大桥钢结构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
2.3.2 闵浦大桥钢结构各个施工工艺方案简述 |
2.3.3 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工艺的重点研究思路分析 |
第三章 焊接工艺研究 |
3.1 焊接工艺研究思路 |
3.2 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准备 |
3.2.1 焊接工艺评定的基本理论 |
3.2.2 焊接工艺评定方案的制定 |
3.2.3 主要桥梁用钢的化学成分 |
3.2.4 焊接过程中的元素影响 |
3.2.5 主要桥梁用钢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
3.2.6 焊接材料的选择 |
3.2.7 焊接前的技术措施 |
3.3 焊接工艺评定的过程 |
3.4 焊接工艺评定结果 |
3.4.1 对接接头试验结果 |
3.4.2 角焊缝试验结果 |
3.5 焊接残余应力处理 |
3.5.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原理 |
3.5.2 焊接残余应力重点区 |
3.5.3 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方法的选择 |
3.5.4 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原理和设备 |
3.5.5 焊接残余应力测试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边跨和主跨厂内主要施工工艺的研究 |
4.1 边跨和主跨施工工艺研究思路 |
4.2 胎架工艺的选择 |
4.3 预拼装工艺的选择 |
4.4 边跨预拼装工艺 |
4.5 桥面板和主跨预拼装工艺 |
4.5.1 桥面板预拼装工艺 |
4.5.2 主跨预拼装工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场吊装施工工艺研究 |
5.1 闵浦大桥的吊装施工工艺思路 |
5.2 闵浦大桥的吊装方法选择 |
5.3 边跨钢桁梁吊装工艺 |
5.3.1 边跨钢桁梁地面安装工艺 |
5.3.2 边跨滑道施工工艺 |
5.3.3 浦东滑道构造图 |
5.3.4 计算荷载 |
5.3.5 滑道计算模型 |
5.3.6 各种工况下的计算模型 |
5.3.7 滑道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8 闵浦大桥浦东滑道结果的分析 |
5.4 主跨钢桁梁吊装工艺 |
5.4.1 浦西支架构造图 |
5.4.2 计算荷载 |
5.4.3 支架计算模型 |
5.4.4 各种工况下的计算分析结果 |
5.4.5 闵浦大桥浦西支架结果分析 |
5.4.6 中跨钢桁梁吊装 |
5.4.7 中跨合拢段吊装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焊接工艺评定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贝雷架简易架桥设备在小半径、大坡度公路桥架设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2]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SG14标段移动模架施工技术研究[D]. 崔秀丽.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3]山区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轨索滑移法架设及控制技术[D]. 闫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4]闵浦大桥钢结构施工工艺研究[D]. 王莉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5]贝雷架简易架桥设备在小半径、大坡度公路桥架设中的应用[J]. 聂树民,段士杰.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0(S1)
标签:刚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