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涂层尿素:化肥改性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于立芝,李东坡,俞守能,邹积华,马涛,武志杰[1](2006)在《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缓/控释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种类、肥料种类和试验条件而异,大多数植物增产比较明显,如大豆使用长效尿素,与普通尿素相比增产幅度最高可达33%。各种类型的缓/控释肥料,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肥料利用率。缓/控释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如抑制土壤NH4+向NO3-氧化,减少土壤NO3-的积累,从而减少氮肥以NO3-形式淋溶损失,减少了施肥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土壤N2O的释放等。提出了目前缓/控释肥料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毋永龙[2](2006)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复合矿物包膜肥料氮素释放特性及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田氮肥当季利用率多为30%35%。化肥损失不仅造成大量的经济和能源损失,更严重的是引起了一系列诸如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因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污染,发展持续高效农业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研制与生产控/缓释肥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控释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并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国内正在研究开发的重点是筛选生产工艺简单和低成本的矿物包膜材料。本试验选用几种不同的复合改性矿物包膜材料,以常用生产设备—圆盘造粒机制造矿物包膜尿素,然后通过7d水中溶出率法筛选出四种包膜效果较好的矿物包膜尿素B6,B12,C5,C8。企图探讨这几种肥料分别在水田,旱地条件下的养分释放特性,和包膜肥料的环境及生物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水田环境条件,研究了矿物包膜肥料在水中的养分释放特征,在不同浸提条件的实验表明:温度对控/缓释肥养分释放速率有显着的影响。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来说,在15℃,25℃,35℃条件下,升高温度,水中溶出率均显着加快;浸提液中盐浓度也是影响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5%,10%,20%三种浓度时,随着浸提液中尿素、氯化钾浓度的增大,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氮素释放速率明显降低;在不同温度、离子类型和离子浓度的条件下,浸提液的pH都有不同的变化,随着浸提时间延长,浸提液pH持续升高。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在pH5和pH7缓冲溶液中,氮素溶出差别不明显,表明pH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材料没有显着影响。2.室内模拟旱作农业土壤条件,研究表明:在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35%,70%,100%时,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氮素释放没有显着性差别;当土壤培养温度从25℃上升到35℃时,矿物包膜尿素的养分溶出率显着升高;粘性土加10%砂子对矿物包膜尿素的氮素溶出率没有明显影响;而在灭菌条件下,土壤中的包膜尿素氮素溶出明显降低。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和土壤生物等环境因子中,土壤温度和土壤生物对矿物包膜尿素释放氮的矿化速率影响显着。土壤含水量和质地对包膜尿素释放速率影不显着。3.氨挥发采用静态吸收法,试验结果表明:四种矿物包膜尿素比普通尿素的氨挥发损失量显着降低,可减少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氨挥发总量占施氮量分别为:Urea 3.29%,B6 2.44%,B12 3.29%,C5 2.74%,C8 2.25%。控释肥料较普通尿素减少氨挥发分别为:B6 32.15%,B12 0.11%,C5 16.59%,C8 37.78%。土柱淋溶法实验结果表明:矿物包膜尿素比普通尿素处理可以减少氮的淋溶损失为:68.87%,46.17%,52.51%,62.01%。
李彦明[3](2005)在《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无机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但其添加量高、成粒率低和返料率高等缺点限制了高浓度颗粒复混肥的发展。因此研究开发添加量少和返料率低的新型粘结剂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此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新型粘结剂研制、造粒效果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不宜直接用作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其添加量大,成粒率低,返料率高,颗粒平均抗压碎力不符合国家标准(GB15063-94),颗粒粒径在2mm以下,大于6mm的返料也较多。将玉米淀粉通过化学改性得到3种有机粘结剂,分别为液态富铁粘结剂(NJJ)和液态PVA改性粘结剂(PMS),干粉粘结剂(DPS),三者均无生物毒性,可生物降解;常温(25℃)贮藏性能良好。常温贮藏60天后,NJJ和PVA均未发生凝胶或变质,DPS的贮藏期可达到180天以上。3种粘结剂的造粒成粒率均大于93%,返料率小于12%,且用量不超过1%,肥料颗粒平均抗压碎力大于10N,优于国家标准。肥料颗粒的崩解率为0。与无机粘结剂相比,3种粘结剂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具有用量少、成粒率高和返料率低等优点。无机粘结剂颗粒肥的崩解率比有机粘结剂高6.6%。对于液体有机粘结剂来说,降低其粘度或将其稀释后造粒,可显着降低大于6mm颗粒的返料量。对于干粉粘结剂来说,湿加工工艺方式生产粘结剂的造粒性能优于干加工工艺方式所得粘结剂。利用有机粘结剂加工的有机复混肥的颗粒烘干性能显着优于无机粘结剂。改性淀粉基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上是完全可行的,且可用于生产高浓度颗粒有机复混肥。 所有颗粒有机复混肥的养分初期溶出率均小于40%。与无机粘结剂相比,有机粘结剂可明显降低有机复混肥中氮、磷和钾的释放速度,尤其对磷素效果最为明显。其中粘结剂PMS对有机复混肥养分的缓释效果最好。淋溶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粘结剂比无机粘结剂有利于延缓颗粒肥速溶养分的释放。这说明有机粘结剂可以作为开发新型非包膜型控释肥的良好材料,通过造粒可以同时实现对养分的控制释放。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作物专用颗粒有机复混肥能显着促进作物的生长,降低作物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增产效果显着优于传统施肥和等养分化肥。与无机粘结剂相比,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中,采用有机粘结剂造粒可降低生产成本24~37元(人民币)/吨,每吨成品平均可增加利润约130元(人民币),取得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石元亮,李彬,肖延华,王晶[4](2005)在《第六章 我国近年化肥的发展历程、问题与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世纪以来,世界化学肥料的生产与使用规模空前,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占40%左右。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取得,一半归功于化肥的作用。可见在农业
吴延丽[5](2004)在《淀粉基农药缓释基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淀粉、改性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原料,在交联剂的作用下,以不同的加入顺序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混合形成交联的产物,制得农药缓释基材。随交联产物的降解,使包裹在其中的农药逐步释放,实验主要研究交联剂的用量、加入顺序、反应温度以及不同包膜材料和包膜方式对缓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型、包膜型和内混外包型淀粉基农药缓释基材具有成本低、可生物降解、无环境污染等特点。
赵世民[6](2004)在《基于改性桐油成膜材料的包膜尿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缓释/控释肥料的研制开发已成为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约资源,减少化肥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各种缓释/控释肥料普遍存在大量使用有毒溶剂、涂层物生物降解性能差、涂层耐磨耐冲击性能差以及成本高的缺点,这大大的影响了缓释腔释肥料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以天然产物桐油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将其合成为分子量和粘度较大、附着力较强的改性桐油树脂;用热固化和微波固化分别研究了改性桐油树脂的固化和成膜情况,找出其最佳固化和成膜条件;采用了Soxhlet抽提装置分析了改性桐油树脂膜在蒸馏水和丙酮中的溶解性能;应用转鼓式包膜机探索了改性桐油树脂在尿素颗粒表面的反应性包膜工艺,找出了最佳包膜工艺并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包膜率和包膜结构的包膜尿素样品;分别用热固化和微波固化对包膜尿素进行固化处理;采用浸泡法和淋溶法测定并评价了包膜尿素的缓释性及其耐磨和耐冲击性,得出影响包膜尿素的缓释性、耐磨和耐冲击性的因素有:包膜工艺,包膜率,包膜结构,调理剂以及室温下包膜尿素的放置时间等;运用数学公式模拟了几种典型的包膜尿素的释放规律,简单探讨了其溶解释放机理;利用红外分析法(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改性桐油树脂及几种包膜尿素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态。 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改性桐油树脂进行反应性包膜所得的包膜尿素的膜的厚度均匀,约为80~150μm;包膜尿素的pH值为5.4;包膜尿素样品F5-6-4(t2)的包膜率为14.3%,24h内的最大溶解释放率不超过9.0%,养分释放75%的天数达28天,t80超过35天,研磨或冲击前后溶解率差很小,已达到Trenkel等提出缓释/控释肥料的几个标准,也已达到并超过本项目合同所规定的指标。包膜尿素的溶解释放规律可用多项式R=At3+Bt2+Ct或对数式R=Plnt+B进行描述。 本论文采用的主要原材料桐油来自天然产物,价格比较低廉,包膜时不需要使用任何有毒溶剂,并且改性桐油树脂膜具有易降解、耐磨和耐冲击性能好的特点。本研究以桐油为主要涂层材料制备的包膜肥料可以为包膜肥料工业生产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
赵世民,唐辉,王亚明,周立宏[7](2003)在《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对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一些概念、包膜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简单分析了缓释/控释肥料发展进程和发展前景。
化全县[8](2003)在《无机包膜(裹)肥料生产工艺及养分释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反应型无机包膜肥料的研制与生产为指导思想,筛选出了矿质包膜材料INJ,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其性质的基础上,通过高速超细粉碎,以其为主体,采用不同的组配和加工工艺研制了60多种包膜(裹)肥料。以浸水试验、室内模拟试验和大田肥料试验评价其缓释、控释性。结果如下: 1.确定了适宜于包膜肥料生产的工艺参数:转速、生产时间、粘结剂用量等。 2.试验筛选出与主体材料INJ共用有包膜效果的材料INE、INF、INK、INA、IND和适宜于作调理剂的材料INC。 3.研制出分别以主体材料INJ、和以材料INJ为主体、材料INC为调理剂所生产的肥料ZP61、ZP62,两者浸水时间分别为5h13min、15h20min,它们与包膜肥料ZPF、ZPS的主体材料相同,但缓/控释时间远高于ZPF和ZPS的19min、15min。表明无机包膜肥料的生产材料的细度至关重要,确切的粘结剂浓度和用量以及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也起着重要作用。 4.研究肥料ZP61和ZP62的氮素释放规律。 淋溶试验表明,两种肥料均呈抛物线释放氮素,相关系数都在0.993以上,但肥料ZP61的缓释/控释性不及肥料ZP62。 在3H~54H培养试验中,肥料ZP61累积释放曲线为抛物线(r:0.988);而肥料ZP62累积释放曲线则为“S”型(r:0.989),再次证明氮素的缓释/控释能力肥料ZP62优于ZP61。在16D~75D培养试验中,肥料ZP61、ZP62累积释放分别在16D~20D、20D~22D达到高峰。两种肥料的包膜材料均是无机矿物质,能够溶解于土壤 无机包膜(裹)肥料生产1艺及其养分释放研究 中,为植物提供多种营养,因而是“复合型新型肥料”。 5.与尿素基施处理相比较,施包膜肥料ZPF、ZPG、ZPS处理对 冬小麦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达10.3%~18.3%,且对小麦的 农艺性状有良好的改善,能够维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素向土”壤深层的迁移。各生育期小麦氮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等方面印证了 三种包膜肥料缓释/控释性的差异:**G>*n>*陀。
邹洪涛[9](2003)在《关于包膜肥料研制及其养分释控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无机矿物质和有机-无机共混液作为包膜材料,采用简单易行的生产工艺研制环境友好型包膜控释肥料,初步取得成功。通过室内模拟和早稻盆栽试验,评价不同类型包膜物质包被肥料养分的控释效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研制开发和合理使用包膜肥料及寻找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生态环境污染的途径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如下: 1.无机矿物质包膜尿素的土柱淋洗试验结果表明,主要成分为SiO2、MgO的无机矿物质X作为包膜材料,制成的包膜尿素控释效果优于主要成分为SiO2、Al2O3的无机矿物质Y制成的包膜尿素,并选出与之相匹配粘结剂A、B、C的适宜浓度分别为5.0%、0.5%、1.6%。其中粘结剂A的浓度为5.0%与无机矿物质X,制成的AcX型包膜尿素的控释效果好于其它处理。 2.从合成有机-无机共混包膜液优选试验结果中可以得出,共混包膜液中的改性有机聚合物(P)的适宜浓度为代码3;无机矿物质与改性高分子聚合物共混,能够提高肥料包膜的透性。无机矿物质g与无机矿物质f相比更适合用于制作肥料包膜的有机-无机共混液的无机填充物。从成膜的透性、生产成本和稳定性考虑,无机矿物g的适宜用量为g2。 3.水培静置试验结果表明,PG、PGg、PGf型包膜肥料NH4+-N初期溶出数量比未包膜尿素CK降低了67.8-86.1%;淋洗试验结果表明PG、PGg、PGf型包膜肥料养分淋出高峰期的出现分别比CK推迟了38天、36天、35天;挥发试验结果表明,包膜肥料对抑制氮素挥发具有明显的作用,PG、PGg、PGf与CK相比,氮素挥发总量分别减少了18.1%、26.0%、19.3%。 4.旱稻盆栽试验结果表明,PG、PGg、PGf三种包膜肥料分别比未包膜肥料的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5%、7.5%、4.7%。收获期总生物量PGg型包膜肥料处理的最高。总之,从降低包膜肥料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用化学肥料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角度出发,PGg型包膜肥料效果最好。
刘义新,韩移旺,于黎莎,江玉平,刘武定[10](2002)在《尿素后续产品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简述国内外尿素再加工产品的途径及其主要用途 ,进一步寻找尿素再加工的新方法、新途径 ,以改善尿素的农用性状 ,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提出 2 1世纪我国尿素化肥的生产、加工、消费建议
二、涂层尿素:化肥改性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层尿素:化肥改性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缓/控释肥料的主要种类及作用机理 |
2.1 缓释 (长效) 尿素和缓释 (长效) 碳酸氢氨 |
2.2 硫包膜尿素 (SCU) |
2.3 包膜或包裹肥料 |
2.4 涂层尿素 |
2.5 脲甲醛 |
3 缓/控释肥料的应用效果 |
3.1 促进植物生长 |
3.2 提高作物产量 |
3.3 提高肥料利用率 |
3.4 保护生态环境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2)不同土壤条件下复合矿物包膜肥料氮素释放特性及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化学肥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
1.1.1 化学肥料的增产作用 |
1.1.2 化学肥料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 |
1.1.3 化学肥料促进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
1.2 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产生的环境影响 |
1.2.1 养分利用率不高 |
1.2.2 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1.2.3 使农作物品质降低 |
1.3 解决化学肥料的不良后果的措施及控释肥料研究概况 |
1.4 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 |
1.4.1 控释和缓释材料的研究 |
1.4.2 缓释肥料养分释放机理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评价缓(控)释肥料的方法 |
1.4.5 影响控释肥养分环境因素 |
1.5 控释肥料的发展方向和本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的制造工艺与肥料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复合矿物包膜尿素的制造工艺 |
2.1.2 复合矿物包膜尿素水中溶出率的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复合矿物包膜尿素的制造工艺 |
2.2.2 复合矿物包膜尿素的筛选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在水中氮素释放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肥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对复合矿物包膜尿素水中溶出率的影响 |
3.2.2 介质盐浓度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水中溶出率的影响 |
3.2.3 浸提液pH 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养分溶出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释放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肥料 |
4.1.2 供试土壤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含水量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养分溶出的影响 |
4.2.2 温度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养分溶出的影响 |
4.2.3 土壤质地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养分溶出的影响 |
4.2.4 微生物对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养分溶出的影响 |
4.3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养分溶出动力学方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复合矿物包膜尿素的环境效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控释氮肥在土壤中氨挥发模拟试验 |
5.1.2 控/缓释肥料在土壤中淋溶特性的测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控/缓释肥料与普通尿素的氨挥发比较 |
5.2.2 土壤脲酶活性变化与氨挥发的关系 |
5.2.3 尿素态氮水解后土壤pH 的变化及其与氨挥发的关系 |
5.2.4 控/缓释肥料与普通尿素的氮淋溶比较 |
5.2.5 淋溶液中pH 的变化 |
5.2.6 淋溶液中EC 的变化 |
5.3 小结 |
第六章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在水稻上的肥效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肥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
6.1.4 分析和统计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N 素利用率 |
6.2.2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
6.2.3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
6.2.4 复合改性矿物包膜尿素对土壤N 素的影响 |
6.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国内外废物堆肥后续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
1.1.1 直接土地利用 |
1.1.2 间接土地利用 |
1.1.3 问题与展望 |
1.2 国内外有机复混肥造粒工艺研究进展 |
1.2.1 喷浆造粒法 |
1.2.2 挤压造粒技术 |
1.2.3 团聚造粒技术 |
1.3 国内外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究进展 |
1.3.1 粘结剂的分类 |
1.3.2 无机粘结剂应用现状 |
1.3.3 有机粘结剂应用现状 |
1.4 国内外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 |
1.4.1 缓释/控释肥料概念及分类 |
1.4.2 国外缓释/控释肥料研究动态和趋势 |
1.4.3 国内缓释/控释肥料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2.4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新型有机粘结剂的原料选择与合成 |
3.1 前言 |
3.1.1 粘结剂材料的选择 |
3.1.2 粘结剂材料的确定 |
3.2 富铁淀粉粘结剂(NJJ)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富铁粘结剂的合成工艺流程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富铁粘结剂的基本性能检测 |
3.2.5 小结与讨论 |
3.3 PVA改性淀粉粘结剂(PMS)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粘结剂PMS的配方方案 |
3.3.3 粘结剂PMS的合成工艺流程 |
3.3.4 结果与分析 |
3.3.5 粘结剂PMS的基本性能检测 |
3.3.6 小结与讨论 |
3.4 淀粉基干粉粘结剂(DPS)的研制与性能检测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2 干粉粘结剂的合成工艺流程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粘结剂的造粒与烘干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3 造粒小试的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造粒粘结剂对有机复混肥物料成粒率的影响 |
4.3.2 不同粘结剂对有机复混肥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
4.3.3 不同粘结剂对有机复混肥有效颗粒含量和造粒返料率的影响 |
4.3.4 不同粘结剂所造的颗粒肥烘干性能 |
4.4 造粒中试的结果与分析 |
4.4.1 凹凸棒用量对有机复混肥成粒的影响 |
4.4.2 烘干温度对颗粒肥氮素损失率的影响 |
4.4.3 不同氮素含量颗粒肥烘干后的氮素损失率 |
4.5 不同粘结剂所造颗粒的平均抗压碎力 |
4.6 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崩解率的影响 |
4.7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颗粒有机复混肥的养分释放特性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24h内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累计释放的影响 |
5.3.2 7天内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累计释放的影响 |
5.3.3 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溶出率的影响 |
5.3.4 不同粘结剂对颗粒肥养分淋洗特性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专用作物有机复混肥的养分设计与生物效应研究 |
6.1 前言 |
6.2 专用有机复混肥的养分设计 |
6.2.1 养分平衡法确定纯养分施肥量 |
6.2.2 分配有机肥和化肥的用量 |
6.2.3 考虑作物的需肥规律 |
6.2.4 考虑添加微量元素肥料 |
6.2.5 通用有机复混肥配方 |
6.2.6 考虑加工工艺的影响 |
6.3 专用有机复混肥的生物效应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3.3 小结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
7.1 有机粘结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
7.1.1 成本分析 |
7.1.2 与无机粘结剂凹凸棒的成本比较 |
7.1.3 有机粘结剂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分析 |
7.2 造粒工艺的经济效益分析 |
7.3 环境与社会效应分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8.2.1 存在问题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淀粉基农药缓释基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1.1 合成方法 |
1.1.2 主要研究内容 |
1.1.3 总结 |
1.2 缓释/控释农药和化肥 |
1.2.1 农药和化肥对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 |
1.2.2 农药和化肥研制的发展方向 |
1.2.3 农药和化肥的缓释/控释技术 |
1.2.4 缓释和控释肥的类型 |
1.2.5 控释和缓释肥的主要种类 |
1.2.6 养分控释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概念 |
1.2.7 养分控释的技术途径和作用机理 |
1.2.8 控释肥养分释放特征的评价方法 |
1.2.9 对缓释/控释肥的质量评价的思考 |
1.2.10 控释和缓释肥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
1.2.11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3 实验步骤 |
2.3.1 淀粉的预处理 |
2.3.2 淀粉的改性 |
2.3.3 PVA的处理 |
2.3.4 除草剂2,4-D的制备 |
2.3.5 混合型缓释基材的制备方法 |
2.3.6 混合型缓释基材的制备流程图 |
2.3.7 混合型缓释基材的结构图 |
2.3.8 包膜型缓释基材的制备方法 |
2.3.9 包膜型缓释基材的制备流程图 |
2.3.10 包膜型缓释基材的结构图 |
2.3.11 内混外包型缓释基材的制备方法 |
2.3.12 内混外包型缓释基材的结构图 |
2.3.13 缓释测定 |
2.3.14 试样测定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对改性淀粉的评价 |
3.1.1 原淀粉 |
3.1.2 羟烷基淀粉 |
3.2 淀粉及淀粉基薄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淀粉、改性淀粉及缓释基材的SEM图 |
3.4 淀粉、改性淀粉及缓释基材的DSC分析 |
3.5 不同因素对淀粉缓释性能的影响 |
3.5.1 不同淀粉类型对缓释的影响 |
3.5.2 混合顺序对缓释的影响 |
3.5.3 交联剂用量对缓释的影响 |
3.5.4 溶剂用量对缓释的影响 |
3.5.5 不同释放类型对缓释的影响 |
3.5.6 不同变定温度对缓释的影响 |
3.5.7 内混外包型缓释基材的影响因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独创性声明 |
(6)基于改性桐油成膜材料的包膜尿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缓释/控释肥料的概念及定义 |
1.2 缓释/控释肥料的标准 |
1.3 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类型 |
1.3.1 无机物包膜肥料 |
1.3.1.1 硫包膜肥料 |
1.3.1.2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盐包膜肥料 |
1.3.1.3 肥料包膜(裹)肥料 |
1.3.2 有机化合物及聚合物包膜肥料 |
1.3.2.1 蜡包膜肥料 |
1.3.2.2 改性松香-石蜡蜡状树脂包膜肥料 |
1.3.2.3 不饱和油包膜肥料 |
1.3.2.4 改性天然橡胶包膜肥料 |
1.3.2.5 热塑性树脂包膜肥料 |
1.3.2.6 热固性树脂包膜肥料 |
1.4 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制备工艺 |
1.5 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释放机理 |
1.6 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缓释/控释肥料发展现状 |
1.7 缓释/控释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实验操作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包膜肥料用实验原料 |
2.1.2 包膜肥料耐磨及抗冲击性能测试用材料 |
2.2 试剂 |
2.2.1 改性桐油树脂及酸性测定用试剂 |
2.2.2 树脂包膜肥料及膜抽提用试剂 |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4 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
2.4.1 改性桐油树脂的合成 |
2.4.2 改性桐油混合物的制备 |
2.4.3 改性桐油树脂酸值的测定 |
2.4.4 改性桐油树脂或改性桐油混合物的成膜实验 |
2.4.4.1 热固化成膜 |
2.4.4.2 微波固化成膜 |
2.4.5 改性桐油树脂包膜肥料的制备 |
2.4.6 树脂膜的溶解性能实验 |
2.4.7 膜的傅立叶红外(FTIR)分析 |
2.4.8 包膜肥料pH值的测定 |
2.4.9 包膜尿素缓释性能的测试 |
2.4.9.1 浸泡法 |
2.4.9.2 有土柱淋溶法 |
2.4.10 包膜尿素耐磨性实验 |
2.4.10.1 S_1磨料耐磨性实验 |
2.4.10.2 钢球磨料耐磨性实验 |
2.4.11 包膜尿素耐冲击性实验 |
2.4.12 扫描电镜(SEM)实验 |
第三章 桐油的改性及性能的研究 |
3.1 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及时间对合成的改性桐油树脂的影响 |
3.1.1 原料配比对改性桐油树脂的影响 |
3.1.2 反应温度与改性桐油树脂的关系 |
3.1.3 反应时间与改性桐油树关系影响 |
3.2 桐油及改性桐油树脂的FTIR研究 |
3.3 改性桐油树脂固化成膜的影响因素 |
3.3.1 热固化成膜 |
3.3.1.1 改性桐油树脂的热固化成膜 |
3.3.1.2 改性桐油混合物的热固化成膜 |
3.3.2 微波固化成膜 |
3.3.2.1 改性桐油树脂的微波固化成膜 |
3.3.2.2 改性桐油混合物的微波固化成膜 |
3.4 改性桐油树脂膜的溶解性的研究 |
3.4.1 蒸馏水/丙酮抽提改性桐油树脂膜 |
3.4.1.1 蒸馏水/丙酮抽提热固化改性桐油树脂膜 |
3.4.1.2 蒸馏水/丙酮抽提微波固化改性桐油树脂膜 |
3.4.1.3 蒸馏水/丙酮抽提热固化性改性桐油混合物树脂膜 |
3.4.1.4 蒸馏水/丙酮抽提微波固化改性桐油混合物树脂膜 |
第四章 包膜肥料制备工艺及特性的研究 |
4.1 包膜肥料制备工艺的探讨 |
4.1.1 尿素颗粒的表面形貌表征 |
4.1.2 包膜尿素的初步配方及工艺条件探索 |
4.1.3 包膜尿素制备工艺的第二步探讨 |
4.1.4 包膜尿素制备工艺的第三步探讨 |
4.1.5 包膜尿素的制备及提高其缓释性能的工艺探讨 |
4.1.6 包膜型复合肥料的制备 |
4.1.7 改性桐油混合物制备包膜尿素 |
4.2 包膜尿素表面和剖面形貌的研究 |
第五章 包膜肥料释放性能及耐磨耐冲击性能的研究 |
5.1 改性桐油树脂包膜尿素溶解释放性能及耐磨耐冲击性能的影响因素 |
5.1.1 浸泡法研究热固化改性桐油树脂包膜尿素的溶解释放性 |
5.1.2 浸泡法研究微波固化改性桐油树脂包膜尿素的缓释性 |
5.1.3 有土柱淋溶实验研究改性桐油树脂包膜尿素的溶解释放性能 |
5.1.4 包膜尿素耐磨性能的评价 |
5.1.5 包膜尿素耐冲击性能的评价 |
5.1.5.1 包膜尿素冲击前后的浸泡溶解释放率的比较 |
5.1.6 放置时间与包膜尿素的缓释性能的关系 |
5.1.7 放置时间与包膜尿素耐冲击性能的关系 |
5.2 改性桐油树脂包膜复合肥料缓释性的评价 |
5.3 改性桐油混合物包膜尿素缓释性的评价 |
5.4 包膜肥料释放机理的初步研究 |
5.5 包膜肥料与环境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7)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缓释/控释肥料的简介 |
2 常见的包膜型缓释/控释肥 |
2.1 无机物包膜肥料 |
2.1.1 硫包膜肥料 |
2.1.2 硫预涂敷/沥青后密封的包膜肥料 |
2.1.3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盐包裹肥料 |
2.1.4 肥料包膜 (裹) 肥料 |
2.2 有机化合物及聚合物包膜肥料 |
2.2.1 蜡包膜肥料 |
2.2.2 不饱和油包膜肥料 |
2.2.3 改性天然橡胶包膜肥料 |
2.2.4 热塑性树脂包膜肥料 |
2.2.5 热固性树脂包膜肥料 |
3 缓释肥料/控释肥料的制备工艺[23~28] |
4 包膜肥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5 缓释/控释肥料的发展前景 |
6 结束语 |
(8)无机包膜(裹)肥料生产工艺及养分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化肥合理施用的效应 |
1.1.1 施肥的增产效应 |
1.1.2 施肥对土壤改良和地力的影响 |
1.1.3 施肥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 |
1.1.4 施肥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影响 |
1.1.5 施肥对减轻农业灾害的效应 |
1.2 不合理施肥的负面效应及解决途径 |
1.2.1 化肥不合理施用的负面效应 |
1.2.2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途径 |
1.3 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缓释/控释肥料的基本内涵 |
1.3.2 缓释/控释肥料的分类 |
1.3.3 缓释/控释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4 缓释/控释肥料的养分控释机理研究 |
1.3.5 缓释/控释肥料的评价方法研究 |
1.3.6 缓释/控释肥料的应用研究 |
1.3.7 缓释/控释肥料研究和生产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无机包膜肥料研究的材料与设备 |
3.1.1 无机包膜材料 |
3.1.2 包膜肥料制造设备 |
3.1.3 包膜材料粉碎设备 |
3.1.4 其它材料及设备 |
3.2 无机包膜肥料评价方法 |
3.2.1 浸水试验 |
3.2.2 淋溶试验 |
3.2.3 培养试验 |
3.2.4 大田肥效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无机包膜肥料生产工艺 |
4.1.1 转速 |
4.1.2 生产时间 |
4.1.3 粘结剂浓度和用量 |
4.1.4 温度 |
4.2 无机包膜肥料材料的研究 |
4.2.1 材料的物理学性状和热力学性状 |
4.2.2 材料的细度 |
4.2.3 无机包膜肥料配方筛选研究 |
4.2.3.1 配方工艺设计 |
4.2.3.2 生产方法 |
4.2.3.3 配方的筛选 |
4.2.3.4 材料用量对控释效果的影响 |
4.3 无机包膜肥料缓释/控释性评价 |
4.3.1 淋溶试验 |
4.3.2 培养试验 |
4.4 大田肥效试验 |
4.4.1 包膜肥料对冬小麦氮累积的影响 |
4.4.2 包膜肥料对冬小麦氮素运移的影响 |
4.4.3 包膜肥料增产效应及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4.4.4 包膜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9)关于包膜肥料研制及其养分释控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 本论文研究的科学根据和意义 |
二、 包膜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三、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的 |
第二部分 包膜肥料研制 |
第一章 无机矿物包膜肥料研制 |
一、 试验材料与方法 |
(一) 无机矿物材料肥料包膜 |
(二) 试验设计方案 |
(三) 淋洗评价试验设计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无机矿物X包膜尿素的氮素溶出特性 |
(二) 无机矿物Y包膜尿素的氮素溶出特性 |
(三) 无机包膜材料X和无机包膜材料Y的养分释控效果的比较 |
第二章 有机-无机共混液包膜肥料研制 |
一、 有机-无机共混液肥料包膜 |
(一) 供试材料 |
(二) 合成有机-无机共混包膜液优选 |
(三) 包膜肥料的释控效果评价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改性高分子聚合物浓度的确定 |
(二) 无机矿物质添加量的选择 |
(三) 包膜肥料释控效果的室内评价试验和盆栽试验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涂层尿素:化肥改性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J]. 于立芝,李东坡,俞守能,邹积华,马涛,武志杰. 生态学杂志, 2006(12)
- [2]不同土壤条件下复合矿物包膜肥料氮素释放特性及效应[D]. 毋永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3]新型堆肥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D]. 李彦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4]第六章 我国近年化肥的发展历程、问题与前景[A]. 石元亮,李彬,肖延华,王晶. 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2005
- [5]淀粉基农药缓释基材的研究[D]. 吴延丽. 黑龙江大学, 2004(01)
- [6]基于改性桐油成膜材料的包膜尿素的研究[D]. 赵世民. 昆明理工大学, 2004(04)
- [7]包膜型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 赵世民,唐辉,王亚明,周立宏. 化工科技, 2003(05)
- [8]无机包膜(裹)肥料生产工艺及养分释放研究[D]. 化全县. 河南农业大学, 2003(03)
- [9]关于包膜肥料研制及其养分释控效果的研究[D]. 邹洪涛. 沈阳农业大学, 2003(04)
- [10]尿素后续产品现状及展望[J]. 刘义新,韩移旺,于黎莎,江玉平,刘武定. 大氮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