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熊文[1](2020)在《健康的追求与体育的坚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人文价值参照与审视》文中研究说明"健康第一"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或核心理念,一方面凸显学校体育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另一方面也面临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更多强调健康追求与(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统一性,而其不同取向或相悖则相对被忽略,在某种程度造成健康追求对体育及其人文价值实质的僭越和排斥。基于相关问题的反思,对我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及相关理论予以修正、补充、丰富及价值再定位。主要通过哲学思辨和伦理学价值分析,认为:(1)理论上,学校体育健康追求指向生物—科学理性而缺乏人文价值,由此而提出生物—科学体育观,其重要扩展为健康的3个维度(生物、心理和社会),并与人文体育观相对;(2)实践中,学校体育健康追求下,人文价值的介入面临诸多困境,如学校体育主要与体质—健身—科学关联而人文价值式微,体育相关人文价值概念(体育道德等)呈现"健康化"和去价值化,以及健康追求与体育人文价值并非必然兼容;(3)以体育人文价值为实质的体育"育化"模式与健康模式及追求具有不同的逻辑。其中,尚武精神作为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基点或内核,应对其引入中西(体育)文化及重释。综上,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展开需要在生物—科学理性与体育人文价值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以及应警惕对健康的强调和追求造成对体育人文价值(及至体育)的碾压和矮化,这实则为学校体育在健康追求下对其人文价值实质的坚守。此外,针对相关问题,也提出若干启示和应对。
刘欢[2](2020)在《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反思,呼吁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高校公共体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及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所反应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于强化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助推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客观呈现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及人文主义教育的渗透情况;探索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中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认知情况、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责任认识、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必要性认识、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可行性认识以及对公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公共体育教学方法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公共体育教学组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和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二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不够全面,三教学内容设计比较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四教学评价设计中过程评价体现不足。导致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一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二传统体育教学影响深厚、三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教材缺位、四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量化考评缺失。结合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提高贵阳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渗透“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教育要素与合理增加体育项目、探索有效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优化体现人文主义教育的评价体系。切实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蒋红霞,朱兴林[3](2018)在《我国体育价值研究的进展、不足及趋向》文中研究表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价值研究已经走过了起步、发展和壮大等三个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体育价值的内涵、类型、变迁、比较研究、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等几个方面展开,既取得了积极进展,也暴露出在体育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路径、内涵界定、体系建构等方面的不足。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下,通过回顾我国体育的演变历程,可发现,我国体育的内涵在经过两次"否定"之后,已经孕育出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两翼的"新体育观"。以此"新体育观"为中心的诸如本体价值、价值冲突和价值形态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体育价值研究的主要趋向。
张佳[4](2018)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国人体育观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不同时期的体育政策既是体育发展的引导,同时也显示出这一时期体育发展中的欠缺及国人对体育认知的程度。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家体育政策的文本解读并结合体育的现实发展,深刻思考了当代国人的体育观。认为中国人的体育观由被动、片面、狭隘向自觉、全面、包容转变。而这一观念的转变得益于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价值观念渗透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同时也反作用于体育事业,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推进着时代发展内容的更新,改革,当然也受制于现实发展的局限。受制于政治因素,体育被用来作为国际交际的手段;受制于经济的因素,体育遵循着现有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模;受制于文化因素,体育人深受刻板印象的制约。这些现象都刻下了时代的烙印,记述着体育发展的历程。体育观的变化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改变,既是什么的体育事业折射出什么样的体育观,同时也是什么样的体育观塑造着什么样的体育事业。本文基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具体分析了体育观的转变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宏观上,中国的奥林匹克时代溶蚀着中国人的体育观由被动、片面、狭隘向自觉、全面、包容转变。竞技体育扭转了金牌至上观的发展走势,人才培养成为竞技体育发展中心问题,人文关怀和包容开放的体育竞技氛围推动中国向体育强国开始迈开步伐。竞技体育观由狭隘、局限向包容、开放性转变;学校体育中,对学生体质健康关注浮上台面,课程及成绩比重的调改强化了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教育中体育科学化发展。学校体育观由失衡、单面向科学、整体性转变;另外,健康中国的理念促使体医融合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群众体育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人民参与体育的热情高涨,体育健身意识增强,志愿服务和终身体育理念落实到行动上。体医融合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体育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更加惠民利民。可见,群众体育自觉、自立、自信转向显现,群众体育观由消极、陈旧向主动、创新转变。当下,资本热潮急剧涌入体育产业,其发展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微观上,文章以竞技体育发展为例,具体阐述了竞技体育观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竞技体育密不可分的三大关系,即以人为主体,社会为支撑,自然为基础,既是其本身存在的根蒂,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演化的基石。从竞技体育的关系遮蔽出发,进一步探索引发此症状的根源。研究发现,竞技体育生存发展的核心是秩序,秩序是规律性的体现,秩序的迷失是促使竞技体育与人、社会、自然逆序发展的根源所在。通过对竞技体育中人的物化处境、社会的伦理窘境、自然破坏的困境中存在的违规律发展现象进行充分认知和阐释,进一步探索冲击的缓解和竞技体育关系体之间的联系,并运用生命哲学角度对竞技体育探究和解读,认为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状态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调适是缓和竞技体育逆序冲击并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具体体现为生命体对人本理念的静思考、生活化规律的诉求以及生态化对知行合一的萃取。
侯玺超[5](2017)在《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文中研究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人的身体发展不只是生理机能的自然成熟,也是一个基于社会要求对人的身体进行改造的过程,人的身体也需要教育。体育以促进人的身体发展为价值旨归,如果不是促进而是在损害人的身体的发展,那就是体育的异化,是对真正的体育的背离。体育本质上是“身体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体育的这种“教育”规定性,决定了体育并非只是技术性、生理性的身体训练,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目标维度。历史地看,人的身体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道德、军事和政治宰制、遮蔽到身体本身被发现和重视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体育的命运也与道德、军事与政治等相关联。近代以来,随着“身体”本身价值的再发现,身体由手段成为目的,体育的教育性得以彰显,成为人复归自然与自由、重建主体完整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发展身体去培养人,通过身体的自由与解放去实现人的整体自由与解放,获得了价值上的充足合法性前提。在当代,身体发展的异化问题逐渐凸显,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在体育中大行其道,而这正是人类整体文化症候在教育中的集中反馈:(1)体育的“竞技主义”情结,导致了身体发展目标的工具化;(2)身体发展内容的片面化,导致了体育对“完整的人”的异化;(3)身体发展过程的强制性与程式化,体现着体育对身体的权力性控制;(4)身体发展的技术化,使人丧失了审美体验。为了夯实体育的育人根基,提高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育人质量与实效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需要迫切破除“规训式”的学校体育困境,积极探索体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可能性方案。总体而言,坚持学校体育的教育规定性,要重新认识“身体”的价值,廓清种种观念上的误区,明确身体自由与人的整体解放的根本诉求。一方面,要立足于人的身体培养,积极实现体育从“工具主义”到“身体解放”,从“身体片面化”到“人的完整性”,从“身体规训”到“人的自由发展”,从“技术训练”到“人的美感体验”的身体教育转型。另一方面,还需超越身体的培养,强化“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成就一个有丰富生存意义与生命体验的“精神身体”。
蒋红霞[6](2017)在《体育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受缺乏“体育”概念共识、体育价值研究与体育功能研究边界不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价值研究在为人们提供体育价值认识、判断、选择、评价等理论解释方面还有待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实践的深层次转型也亟待体育价值研究在理论上作出更为全面的阐释。因此,在确立体育的本体价值是育人价值、育体是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沿着“历时形态——现存困境——理论探析——重构反思”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将有可能作出新的理论性探索。体育价值形态是体育价值较为稳定的具体表现形式,从价值预设的维度加以考察,把某种悬设的理想人格设定为体育的价值目标是已有体育价值形态的共同特征。其中,分别以德性、理性与心性为体育价值目标的古希腊体育、西方现代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表现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体育价值的内容,开拓出了不同的体育价值路径。我国体育价值的现存困境是,自进入现代体育历史进程以来,体育价值实践中的古与今、身与心、“我”与“他”等三对关系的共存与博弈,与体育价值认识中由“健康论”与“技能论”主导的争辩共同构成了我国体育价值冲突的内容。这既是对已有体育价值观的集中反思,也是对一种新的体育价值观的呼唤。进一步探析体育价值生成这一理论问题,将更有助于理解体育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与我国体育价值冲突的复杂性。体育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性、多因素合力的过程,体育过程的简单要素与环境要素是体育价值生成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体育来源的多样性与体育的制度化是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与保障机制。究其根本,人的主体性是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理论上构建主体性体育价值这一基本框架,其意蕴为人之主体是体育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人之主体性的根本在于使价值的创造回归主体。在实践中,把体育界定为“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是我国体育在经历了“以学校体育为主力”、“以竞技运动为统领”两个历史阶段,其内涵从身体教育被竞技运动遮蔽后的一次新的飞跃。当前,重塑体育价值认识、修改相关法律与制度,通过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两翼的阶段性策略来培育人的主体性的“新体育观”将是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付孔辉[7](2015)在《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回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注重人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彰显出新时代体育教学发展的关注点。体育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角色及特殊群体人文关怀的缺失。针对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情况,应加强体育学科地位的均衡性,注重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特殊群体的援助性。
谢耀良,孟娟[8](2015)在《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体育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不同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西方人文体育观的差异及互相影响的因素。西方体育观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而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人文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强调文化意境,注重艺术性的特点。随着"西学东渐"浪潮,中国的人文体育观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价值观。比照中西方体育观的差异,可以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提供更多哲学文化的视野。
刘勇[9](2015)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顺应时代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人文体育观便尤为重要。只有进行改革,创造一个崭新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保证高校体育教育制度的持续发展。结合当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论述推进人文体育观应有的核心思想,并从教学的方法、评价、内容及其延伸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为充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理论基础。
陈天霞[10](2015)在《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人文体育观是人们在体育认知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为重要内容,追求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缺失人文观理念,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学理念缺乏人文性,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失人文性,大学生自身发展中缺乏人文意识的培养等,因此,要加强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就必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人文性,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评价方式等途径,使人文体育观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的追求与体育的坚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人文价值参照与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校体育健康追求的元理论考察:生物-科学理性下人文价值的缺失 |
1.1 健康概念提出的医学模式背景 |
1.2 健康指向科学理性和“生物”属性 |
1.3 基于健康三维与人文价值对照的视域:一种生物—科学体育观的提出 |
2 学校体育健康追求的践行:人文价值介入的困境 |
2.1 学校体育健康追求践行的现状:人文价值的式微及健康化 |
2.1.1体质—健身—科学关联下人文价值的式微 |
2.1.2 体育相关人文价值概念的“健康化”和去价值化 |
2.2 学校体育健康追求践行的悖论:与人文价值并非必然兼容 |
3 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凸显及基点:基于与健康追求的不同逻辑 |
3.1 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凸显:对“体”与“健康”的超越 |
3.1.1 一种超越“体”的人文—教育模式 |
3.1.2 区别和超越于健康追求:学校体育人文价值内蕴 |
3.2 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基点:尚武精神的重释及对“健康体育”的反动 |
4 忧思与启示 |
5 结语 |
(2)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2.1 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 |
1.2.2.2 助推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
1.2.2.3 助推人文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认识 |
1.3.1.2 公共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渗透 |
1.3.1.3 公共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途径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的设计 |
2.2.2.2 问卷效度的检验 |
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人文主义 |
3.2 人文主义教育 |
3.2.1 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 |
3.2.2 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 |
3.3 人文精神 |
3.4 体育课程 |
3.5 体育教学 |
3.6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
3.7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契合性 |
3.8 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路径 |
4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 |
4.1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认识的主观现状 |
4.1.1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认识 |
4.1.2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责任认识 |
4.1.3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必要性认识 |
4.1.4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渗透的可行性认识 |
4.2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五维现状 |
4.2.1 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2 公共体育课程及内容设置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2.1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4.2.2.2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内容 |
4.2.2.3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
4.2.3 公共体育课程方法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3.1 公共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4.2.3.2 公共体育教学危难教材的方法设计凸显人文性 |
4.2.4 公共体育课程组织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4.1 公共体育教学组织多维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
4.2.4.2 公共体育教学要求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
4.2.4.3 公共体育教学比赛环节教学方法运用体现人文关怀 |
4.2.5 公共体育课程评价设计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情况 |
4.2.5.1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现人文关怀的维度 |
4.2.5.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欠佳 |
4.3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
4.4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1 教师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
4.4.1.2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不够全面 |
4.4.1.3 教学内容设计比较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
4.4.1.4 教学评价设计中过程评价体现不足 |
4.4.2 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2.1 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 |
4.4.2.2 传统体育教学影响深厚 |
4.4.2.3 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教材缺位 |
4.4.2.4 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量化考评缺失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我国体育价值研究的进展、不足及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体育价值研究的进展 |
1.1 我国体育价值研究的概况 |
1.2 关于体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
1.3 关于体育价值类型的研究 |
1.4 关于体育价值观变迁的研究 |
1.5 关于体育价值的比较研究 |
1.6 不同“体育”的价值研究 |
1.7 几种主要的体育价值观研究 |
2 已有体育价值研究的不足 |
2.1 逻辑起点不清 |
2.2 研究路径不明 |
2.3 核心概念内涵不定 |
2.4 体育价值体系构建意识不强 |
3 体育价值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
4 结语 |
(4)体育事业发展中国人体育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时代背景 |
1.2.2 国家背景 |
1.2.3 现实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体育观的相关研究 |
1.4.2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研究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2 建国后体育事业发展中国人体育观的转变 |
2.1 体育观的基本含义 |
2.2 体育观与体育事业的关系 |
2.3 建国至2008年国人的体育观 |
2.3.1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模糊的体育观 |
2.3.2 改革开放至2008年中国人基本清晰的体育观 |
2.4 21世纪中国人体育观的转变 |
2.4.1 竞技体育的人文观 |
2.4.2 学校体育的科学观 |
2.4.3 群众体育的健康观 |
2.4.4 体育产业的多元化 |
3 影响体育观转变的主要因素 |
3.1 政治因素 |
3.2 经济因素 |
3.3 文化因素 |
4 体育观转变的主要特征 |
4.1 以时代为主题 |
4.2 以发展为目标 |
4.3 以现实为内容 |
4.4 以社会为中介 |
4.5 以人民为归宿 |
5 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观念的变化 |
5.1 竞技体育发展出现的问题 |
5.1.1 生命冲击:竞技体育之人的物化处境 |
5.1.2 生活危机:竞技体育之社会的伦理窘境 |
5.1.3 生态失谐:竞技体育之自然破坏的困境 |
5.2 竞技体育发展观念的调适 |
5.2.1 生命体对人本理念的呐喊:竞技体育人本身的静思考 |
5.2.2 生活化对真规律的诉求:竞技体育内生延展的门径 |
5.2.3 生态化对知行合一的萃取:竞技体育存在空间的救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人体育观变化与体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缘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误区 |
(二)缘于对学校体育中“身—心”分离的实践困惑 |
(三)缘于对教育理论研究中“身体”的关注与转向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身体”及其内在意蕴的研究 |
(二)关于“身体教育”内涵的研究 |
(三)关于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研究 |
(四)关于身体教育异化与复归策略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目标与主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主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一章“身体”何以教育:内涵与核心命题 |
一、“身体”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 |
(一)作为“自然”的身体 |
(二)作为“社会”的身体 |
(三)作为“教育”的身体 |
二、“身体教育”的合法前提审视 |
(一)“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 |
(二)“身体教育”是身体社会化的专门活动 |
(三)重塑身体观:身体教育的时代任务 |
三、“身体教育”概念与内涵澄清 |
(一)不同定位与立场的“身体教育”认识 |
(二)基于整全身体观的“身体教育”内涵 |
四、身体教育的本质内容与构成 |
(一)身体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的人 |
(二)身体教育的对象:人的完整身体 |
(三)身体教育的途径:基于“体育”的教育 |
(四)身体教育的构成:身体观念、技能与规范 |
五、身体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追求 |
(一)强“体” |
(二)育“心” |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二章“身体”的命运与身体教育的变迁 |
一、萌芽与禁锢:从军事体育到“去身体”的身体教育 |
(一)军事化的身体教育:身体教育的源头 |
(二)向“神”的致敬:身体教育的竞技化 |
(三)身体禁锢:身体教育的“去身体”化 |
二、觉醒与赞美:身体启蒙到“人”之觉醒的身体教育 |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身体”观与身体教育 |
(二)宗教改革中的“人”之觉醒与身体教育 |
(三)启蒙理性光辉下的身体赞美与身体教育 |
三、继承、反思与发展:走向多元价值的当代身体教育 |
(一)新人文主义时期思想家体育价值观的继承 |
(二)20 世纪以来体育观的分异与身体教育发展 |
第三章“身体”规训:身体教育的价值异化 |
一、“规训式”身体教育与被异化的身体 |
(一)身体的工具化:身体教育目标的“竞技主义”情结 |
(二)身体片面化:身体教育内容对“完整的人”的异化 |
(三)身体的权力规训:身体教育过程的强制性与程式化 |
(四)身体的技术化塑造:身体教育方法的审美体验缺失 |
二、“规训式”的身体教育导致的可能后果 |
(一)“育人为本”使命的偏离 |
(二)“全面发展目标”的偏离 |
(三)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 |
(四)“人的生活世界”的荒芜 |
第四章 从规训到身体解放:身体教育的重建 |
一、未来身体教育的诉求:从身体的规训走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
(一)自由与解放:人誓为自己立法的价值目标 |
(二)身体的自由与解放:个体解放的必经之路 |
(三)未来身体教育使命: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 |
二、基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身体教育价值转型与观念重建 |
(一)从“身体工具主义”到“身体解放”的身体教育转型 |
(二)从“身体片面化”到“人的完整性”的身体教育转型 |
(三)从“身体规训”到“人的自由发展”的身体教育转型 |
(四)从“技术训练”到“人的美感体验”的身体教育转型 |
三、人之为人的“身体”赋权:落实身体教育的“解放”使命 |
(一)重新为“身体”赋权:树立整全的身体教育观 |
(二)重建身体与知识的关联:夯实体育的教化传统 |
(三)重启身体性体验:建立人的身体主体性与自由 |
第五章 意义塑造:超越“身体”的身体教育 |
一、意义生产的身体:“自然肉身”向“价值生命”的跃升 |
(一)身体:价值意义关系的自然在场 |
(二)身体的实践与人的价值意义形成 |
(三)价值生命:身体意义生产的归宿 |
二、超越“自然肉身”:身体教育的意义生产与教育性回归 |
(一)身体教育的价值规定:一种“属人”的教育实践 |
(二)知识、道德与审美:教育中“身体”的意义生产 |
(三)身体教育何以超越身体:从“体育”回归“教育” |
三、向生活世界深植:以体育塑造个体的“可能生活”意义 |
(一)身体、生命与生活:身体教育意义生产关涉的场域 |
(二)身体体育的社会转化:缔造自由与休闲的可能生活 |
(三)“幸福公理”:身体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之学 |
四、如何重塑“体育”与“身体”:身体教育人文精神再造 |
(一)以现代人文精神重塑“体育”的属人性格 |
(二)以体育人文精神重塑“身体”的内在意义 |
(三)以人文精神重塑“身体教育”的价值涵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体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学理的角度 |
1.1.2 历史的角度 |
1.1.3 实践的角度 |
1.2 概念界定 |
1.2.1 体育 |
1.2.2 体育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体育价值相关研究概述 |
1.3.2 我国体育价值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问题、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研究意义和方法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方法 |
2 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 |
2.1 以德性为价值取向的古希腊体育 |
2.1.1 城邦:古希腊体育的政治社会基础 |
2.1.2 公民:古希腊体育的培养目标 |
2.1.3 德性:古希腊体育的价值取向 |
2.2 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现代体育 |
2.2.1 民主:西方现代体育的政治社会土壤 |
2.2.2 科学:西方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2.2.3 理性:西方现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
2.3 以心性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古代体育 |
2.3.1 仁礼:中国古代体育的伦理社会基础 |
2.3.2 天人: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之源 |
2.3.3 心性: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
3 我国的体育价值冲突 |
3.1 我国体育价值的实践冲突 |
3.1.1 古与今的价值冲突 |
3.1.2 身与心的价值冲突 |
3.1.3 “我”与“他”的价值冲突 |
3.2 我国体育价值的认识冲突 |
3.2.1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演变 |
3.2.2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比照 |
4 体育价值的生成 |
4.1 体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与要素 |
4.1.1 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 |
4.1.2 体育价值生成的要素 |
4.2 体育价值生成的基础与机制 |
4.2.1 体育的多源性: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 |
4.2.2 体育的制度化:体育价值生成的保障机制 |
5 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
5.1 体育价值理路的前提性问题探析 |
5.1.1 体育价值的问题根源 |
5.1.2 体育价值的目标向度 |
5.1.3 体育价值的探寻路径 |
5.2 我国体育价值重建理路探讨 |
5.2.1 提出“新体育观”的可能 |
5.2.2 “新体育观”的基本思路 |
6 结语 |
6.1 反思与出路 |
6.2 尾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校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7)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
1.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
2.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
(1)体育的学科地位人文关怀的缺失 |
(2)体育教学中师生角色人文关怀的缺失 |
(3)体育教学中特殊群体人文关怀的缺失 |
二、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教学机制的建构与回归 |
1.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均等性 |
2.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
3.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援助 |
4.体育教学人文关怀要注重人文精神 |
(8)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体育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 |
二、人文体育观的特质 |
(一) 肯定和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 |
(二) 批判经院主义, 恢复体育地位 |
三、西方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
(一) 城市的发展为人文主义者提供沃土 |
(二) 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文体育观概念 |
(三) 教会对人文体育观的影响 |
(四) 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
四、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体育观 |
(一) 中国人文思想兴起的背景 |
(二) 中国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
1.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体育观的影响 |
2. 西方人文精神对中国人文体育观的影响 |
五、结束语 |
(9)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文体育观形成的含义 |
二、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
(一) 人文体育观的建立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础 |
(二) 人文体育观的建立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
(三) 人文体育观的建立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生理学保障 |
(四) 人文体育观的建立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稳步发展的方向指引 |
三、人文体育观的马克思人学 |
(一) 体育促进了人的社会化 |
(二) 体育促进人的个性与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
(一) 没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
(二) 没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主体性人格 |
五、总结 |
(10)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文体育观的理论内涵 |
1.1 人文精神与人文体育观 |
1.2 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
2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观的缺失原因 |
2.1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缺乏人文性 |
2.2 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失人文性 |
2.3 大学生自身发展缺乏人文意识的培养 |
3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
3.1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
3.2 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
3.3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人文性 |
3.4 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评价方式 |
四、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的追求与体育的坚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人文价值参照与审视[J]. 熊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04)
- [2]贵阳地区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研究[D]. 刘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我国体育价值研究的进展、不足及趋向[J]. 蒋红霞,朱兴林.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 [4]体育事业发展中国人体育观变化研究[D]. 张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D]. 侯玺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6]体育价值研究[D]. 蒋红霞. 浙江大学, 2017(09)
- [7]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回归[J]. 付孔辉. 教学与管理, 2015(36)
- [8]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体育观比较研究[J]. 谢耀良,孟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9]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观的构建研究[J]. 刘勇.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10]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J]. 陈天霞. 当代体育科技,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