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多糖胶囊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文[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徐曼曼[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开心解郁颗粒炎症信号通路调控抗抑郁效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目前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增加密切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9%-18%是老年人。此外,抑郁症还带来很大的医疗、财政和社会心理负担,仅美国一年在抑郁症上的支出就有2105亿美元。目前,已报道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西药具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失眠、恶心、体重增加、嗜睡、躁动以及高复发率。因此,开发更加天然、安全和有效的抗抑郁药物至关重要。开心解郁颗粒是我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治疗抑郁症的专家经验方。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开心解郁颗粒可调节大脑皮层稳态、保护海马神经元、修复脑白质损伤、增加脑血流供应。然而,对开心解郁颗粒中有效成分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进行研究。神经炎症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LR4介导的神经炎症是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体内、体外实验入手,进一步验证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的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机制研究目的:明确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采用TCMSP和TCM-BATMAN数据库筛选开心解郁颗粒的有效化合物及作用靶点,采用 GEO、Genecards、OMIM、PharmGkb、TTD 和 DrugBank数据库筛选抑郁症的差异基因。通过对药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和作用靶点,绘制化合物-靶点互作网络;利用筛选到的交集基因代入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交集基因进行通路KEGG富集分析;利用筛选得到的关键化合物和关键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数据中共筛选得到有关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效应的82种活性化合物和404个关键基因,通过化合物-靶点互作网络得出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具有最高的度值,表明是开心解郁颗粒中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主要成分;通过PPI网络二次中位值过滤得到36个关键靶基因,为开心解郁颗粒发挥发挥抗抑郁效应的核心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得到PI3K-AKT、FoxO、Toll样受体通路是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主要通路,且通路上富集得到的关键基因为TLR4、PI3K(PIK3R1)、AKT(AKT1)和FoxO1;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得出人参皂苷 Rgl 和柴胡皂苷 d 与 TLR4、PI3K(PIK3R1)、AKT(AKT1)和 FoxO1 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度,具备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结论:开心解郁颗粒中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l和柴胡皂苷d,并且可以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二、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动物研究目的:验证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效应的体内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CUMS)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从行为学、尼尔及免疫荧光组织染色、促炎细胞因子入手,研究开心解郁颗粒的抗抑郁调控机制及其与TLR4生成的相关性;2、采用脂多糖(LPS)方法诱导小鼠炎症模型,以TLR4阻断剂(TAK-242)为手段,从行为学、尼尔及免疫荧光组织染色、促炎细胞因子、TLR4和FoxO1相关蛋白入手,研究开心解郁颗粒的抗抑郁调控机制及其与TLR4表达的相关性;3、采用CUMS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以PI3K-AKT抑制剂(LY294002)为手段,从从行为学、尼尔及免疫荧光组织染色、促炎细胞因子、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入手,研究开心解郁颗粒的抗抑郁调控机制及其与PI3K-AKT通路的相关性;4、采用CUMS方法诱导小鼠抑郁模型,通过检测TLR4和PI3K-AKT-FoxO1通路相关蛋白,研究开心解郁颗粒发挥抗抑郁效应与TLR4、PI3K-AKT-FoxO1通路的相关性。建立数据库,采用Graphpad Prism(9.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CUMS组相比,开心解郁颗粒可以明显缓解CUM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使其蔗糖消耗量和旷场穿格次数增加,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可以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少海马CA1区TLR4的表达量,减轻神经炎症;还可以降低抑郁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其中开心解郁颗粒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效果更显着。2、与LPS组相比,开心解郁颗粒可以明显缓解LPS诱导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保护海马神经元,减少海马CA1区TLR4的表达量,降低抑郁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TLR4和FoxO1的表达,促进p-FoxO1的表达。同样的,在TAK-242组也能观察到上述现象。3、与CUMS组相比,开心解郁颗粒可减轻抑郁样行为、减轻神经炎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此外,还能促进PI3K、p-PI3K、Akt、和p-Akt的表达,抑制TLR4的表达。但这些作用可被LY294002所逆转。4、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开心解郁颗粒可以促进PI3K、p-PI3K、Akt、p-Akt、p-PTEN、p-FoxO1的表达,降低FoxO1的表达,进而进一步抑制TLR4的表达,减轻神经炎症,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1、开心解郁颗粒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其抗抑郁效应依赖于减轻海马区神经炎症的发生,并与TLR4的生成有关。2、开心解郁颗粒可显着减轻LPS诱导的神经炎症,这种保护机制是通过调控TLR4的表达来实现的,并且与FoxO1具有相关性。3、开心解郁颗粒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减轻神经炎症来发挥抗抑郁效应,其效应机制是通过对TLR4调控来实现的。4、开心解郁颗粒可通过PI3K-AKT-Fox国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发挥抗抑郁作用。三、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细胞研究目的:验证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体外作用机制。方法:建立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柴胡皂苷d组、人参皂苷Rg1/柴胡皂苷d+LY294002组。CCK8法测定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的IC50值,然后分别用人参皂苷Rg1、柴胡皂苷d、LY294002预处理1h,而后与LPS共同孵育24h。观察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对BV2细胞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PI3K-AKT-FoxO1通路相关蛋白、核质中FoxO1、特定蛋白(FoxO1和TLR4)免疫荧光表达的影响。建立数据库,采用Graphpad Prism(9.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LPS组相比较,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组可显着降低BV2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可促进PI3K、p-PI3K、Akt、p-Akt、p-FoxO1的表达,降低FoxO1的表达,进而进一步抑制TLR4的表达以减轻神经炎症。利用核质分离试剂盒检测FoxO1的核质穿梭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可以促进FoxO1的核外流,降低其转录活性,促进细胞质中p-FoxO1的表达,降低细胞核中FoxO1的表达,同样的,这种现象也得到了 FoxO1的免疫荧光实验的证实。但是,上述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的作用可被LY294002所逆转。结论: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和柴胡皂苷d)可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进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FoxO1核外流,减轻LPS诱导的BV2细胞的神经炎症。
吴姬[3](2021)在《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研制及其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节奏快,各种压力大,疲劳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症状。疲劳症状若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身体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疲劳已成为世界上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人参根中富含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大枣和百合中亦富含多糖,均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抗体力疲劳。因此,本研究以人参配伍大枣、百合复方制备抗体力疲劳颗粒剂,首先优化提取工艺参数,考察颗粒剂成型工艺,对其制备颗粒剂进行质量研究,并对其抗体力疲劳功效进行评价。针对方中药材的有效组分进行提取研究。以出膏率和人参总皂苷(Rg1+Re+Rb1)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星点效应面法,进行人参醇提工艺探讨,确定最佳人参皂苷醇提工艺参数:醇浓度为65%,料液比为1:15,提取2次,每次1 h;方中多糖提取采用水提法,以单因素法考察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出膏率和粗总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根据粗总多糖提取量确定方中药材水提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15,浸提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2 h,浸提2次。对颗粒剂成型工艺进行研究。以颗粒剂情况、溶化性、成型性、流动性和吸湿性为考察指标,对辅料种类、辅料用量和润湿剂浓度等进行考察。确定将主药与辅料质量比为1:0.8,辅料为由可溶性淀粉与糊精(7:3)组成的混合辅料,采用93%乙醇作为润湿剂。对颗粒剂进行质量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分别对大枣和百合进行定性鉴别、以HPLC法对颗粒剂中的人参总皂苷(Rg1+Re+Rb1)进行定量测定、UV法对粗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专属性均较好。百合TLC鉴别存在阴性干扰故未列入质量标准中,TLC法鉴别颗粒剂大枣,供试品与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故列入质量标准中。HPLC测定颗粒中的人参总皂苷专属性和耐用性均较好。UV法测定颗粒剂中粗多糖含量,方法简便,可行。颗粒剂的常规检查如粒度、溶化性、装量差异和含水量均符合相应规定。根据含量测定结果,规定每克颗粒剂中含有人参总皂苷(Rg1+Re+Rb1)含量应不低于1.59 mg/g,含有粗总多糖含量应不低于294.52 mg/g。采用小鼠负重游泳动物疲劳模型,对颗粒剂抗疲劳活性进行了评价。将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4组,低、中、高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83 g/kg/d、1.65 g/kg/d和2.25 g/kg/d,空白剂量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强制游泳实验,记录各组小鼠游泳时间,并测定游泳后小鼠血清中尿素氮(BUN)、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结果显示,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3个剂量均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增加小鼠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P<0.05)。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具有抗体力疲劳效果,为该复方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凯[4](2021)在《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而优势的表达需要基于公认的疗效指标的测量和数据分析。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肺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多而公认度低等问题,开展核心指标集研究,以构建中医药治疗肺癌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为相关临床研究和证据转化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参照国际COMET协作网和中医药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制技术规范,开展条目池构建和指标共识研究。研究一结局指标条目池构建基于临床试验文献的疗效评价指标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8个数据库,包括Pub Med、cochrane图书馆包括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数据库、Embas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VIP、Sino Med,对中医药治疗肺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抽样分析;临床试验注册方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 CTR)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 trials.gov)数据库。以肺癌为主题、中医药为干预措施进行限定,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案,获取潜在的结局指标;基于问卷调查的指标采集与分析:通过对患者及临床医生问卷调查获取额外的结局指标;整合临床文献、注册方案和问卷调查获得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肺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条目池。研究二Delphi调查与共识会议:采用德尔菲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纳入指标进行初步的共识,通过共识会议的方法最终达成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共识。结果:通过分析文献检索纳入的654个临床试验文献、2个注册库得到的66个临床研究方案、64位医生和8位患者的调查问卷,共计得到2797个疗效评价指标,经整理和规范化处理后共有196个评价指标。单个研究指标数量最少为1个,最多达15个。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结局指标依次为:实体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体重变化。第一轮德尔菲调查中,专家达成共识的有24个指标;第二轮德尔菲调查中,所有专家达成共识的指标有17个。在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的核心结局指标包括生存期/生存率,生活质量,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共五类核心结局指标,专家组经讨论认为在达成共识的核心指标中,可以将已经在德尔菲调查中达成共识的二级指标及相关测量工具作为下一步讨论内容,包括生存期的子指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中位生存期),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包括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治疗核心量表(EORTC-QLQ-C30)、卡氏评分(KPS)、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肺癌特异子量表(EORTC QLQ-LC13)等,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的子指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疾病进展(PD)、远处转移、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测量工具(WHO标准、RECIST标准),生存率的子指标(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不良反应的子指标(毒副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损伤),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子指标(疼痛、呼吸困难、中医证候/症状)及测量工具(疼痛N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结论本研究形成了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包括5类指标及相应公认的评价工具,符合国际标准也兼顾了中医药特点,对提升肺癌中医临床研究设计和证据转化应用有指导作用。由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缺乏公认的标准,证候疗效评价还需要加强特色指标的开发研究。
王莹[5](2020)在《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枸杞的水溶性多糖是枸杞发挥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但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尚在探索研究中。近些年来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多糖等低生物利用度产品的作用机制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枸杞多糖(The polysaccharides of Lycium barbarumL.,LBP)对肠道菌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与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和RAW 264.7细胞为模型,考察了 LBP体内外免疫功能以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且结合LBP肠跨膜转运情况,以期深入探讨LBP的免疫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途径。多糖的结构与活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能反映其结构、纯度特性的多糖质控方法对于多糖产品的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糖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质控方法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拟采用多种分析技术联用方式对LBP初级结构进行测定,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得到影响LBP免疫活性发挥的主要结构特征,形成能反映LBP关键结构特征的质控方法,以控制和指导LBP的制备;同时结合体外免疫和抗氧化活性测定对不同产地枸杞中LBP进行比较,为我国枸杞资源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枸杞粗多糖;采用苯酚硫酸-UV法测定总糖含量;咔唑硫酸-UV法测定酸性糖含量;建立PMP衍生化-HPLC-PDA法测定LBP中单糖组成及摩尔百分比;采用GPC-RI-MALLS联用法测定LBP的相对分子量(Mw)、分散系数(PDI)以及空间构象(α);采用甲基化-GC/MS法对LBP糖的连接位置进行测定。2、在LBP分离纯化过程中,分别对乙醇沉淀法、膜分离法、色谱柱分离法进行考察,以获得高纯度的均一的LBP成分。3、以人工胃液和肠液模拟体外消化状态,考察LBP在消化液中的稳定性。采用FITC对LBP进行荧光标记,再采用Caco-2细胞模型对FITC-LBP的跨膜吸收进行研究,获得表观渗透系数Papp。4、以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为模型,考察LBP对细胞增殖活性、吞噬能力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blot法初步分析LBP对信号通路的影响。5、采用CTX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考察LBP对小鼠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脾脏中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IgG、IgM水平的影响。6、采用16S rDNAV3+V4高变区测定技术,对不同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统计;同时采用Pearson统计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采用HE染色法对小鼠肠粘膜形态进行观察。7、对不同产地(宁夏、新疆、青海)枸杞中的LBP进行提取和纯化,采用已建立的方法对其产率和初级结构进行测定,并对LBP单糖组成及糖连接方式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对不同产地LBP体外免疫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LBP初级结构测定本实验所得LBP是总糖含量为66.9%的酸性杂多糖;由9种单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LBP分子量测定呈现出2个分离不完全的色谱峰,峰1的Mw为 1.37×106Da(PDI为 1.58);峰 2 的 Mw 为 8.83 × 104Da(PDDI为 1.48);α(Rg-M曲线的斜率值)为0.237,初步推断LBP在0.1%NaCl溶液中呈现紧缩的球型;LBP中主要有14种糖的连接方式,以(1→4)GalA连接为主。本实验采用的定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经方法学验证符合实验要求。2、LBP的分离纯化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和HW-65层析柱相结合的方法对LBP进行分离,获得两个高纯度均一成分:LBP1和LBP2,其Mw分别为1207400 Da和 125000 Da。3、LBP在体外消化液中的稳定性及肠跨膜转运能力 通过Mw测定表明LBP1和LBP2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未发生降解;在肠跨膜转运实验中培养的Caco-2单细胞模型经验证紧密性和完整性良好,可模拟小肠上皮细胞;采用经验证标记成功的FITC-LBP1和FITC-LBP2进行Caco-2细胞跨膜转运实验,其累积转运率分别为0.99%和1.15%,Papp<1.0 × 10-6cm·s-1,说明两个LBP组分在小肠中均不易被吸收。4、LBP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LBP1和LBP2均能显着促进RAW 264.7细胞增殖,增强其吞噬能力;提高细胞中IL-6、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诱导巨噬细胞p-JNK 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且其激活程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在对RAW 264.7的调节作用上,LBP1效果优于LBP2(P<0.05)。5、LB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比于模型组,LBP1和LBP2均显着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促进脾脏中T、B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血清中IgG、IgM的含量;同时调节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例,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在体内免疫调节功能上,LBP1效果优于LBP2(P<0.05)。6、LBP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的影响 高剂量LBP1和LBP2给药组可逆转由CTX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使OTU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比较不同实验组菌群结构发现:LBP可显着提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科和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某些菌群,如大肠杆菌,Parabacteroides和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在科水平上,乳杆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和双歧杆菌与免疫调节呈显着正相关,而大肠杆菌、瘤胃菌科与毛螺旋菌科与免疫调节呈显着负相关。同时发现低剂量LBP组对肠道菌群无明显调节作用。此外,经LBP干预后可一定程度修复由CTX引起的小鼠肠道粘膜损伤。7、基于LBP测定的不同产地枸杞质量评价 不同产地LBP结构和体外活性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单糖组成和糖的连接位置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但不同产地枸杞中LBP的产率相差较大,在1.6%~4.4%之间,青海枸杞LBP的平均产率显着低于新疆和宁夏枸杞子(P<0.05)。研究结论1、基于不同产地LBP结构共性特征及构效关系分析,初步形成了 LBP质控方法。包括对LBP中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四种主要单糖进行含量测定,对LBP的Mw及PDI的范围进行检查,同时以LBP单糖组成对照指纹图谱对待测LBP进行相似度分析,相似度应不得低于0.90。此法极大提高LBP检测的专属性,可有效的反映LBP关键结构属性,且检测指标与其活性密切相关,可将LBP及其相关产品与其他中药多糖进行有效区分。2、不同产地枸杞中LBP结构及体外活性具有高度一致性,但LBP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对于多糖成分,种属对其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关键影响,而地域对多糖产率有较大影响。宁夏一直被认为是枸杞的道地产区,本研究从多糖的角度部分阐明了宁夏产区枸杞的质量优势。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LBP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RAW264.7细胞实验表明LBP可通过激活p-JNK MAPKs细胞通路对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产生影响;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实验表明LBP可改善CTX导致的小鼠免疫器官萎缩,并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发现LBP1的效果优于LBP2,说明Mw是影响LBP免疫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4、高剂量LBP可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菌群多样性,提高某些菌群的相对丰度,此类菌群或可直接激活相关免疫通路,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或与SCFA的产生相关,可增强肠道粘液屏障功能。同时发现LBP可降低某些潜在的致病菌,而此类致病菌亦与结肠炎、结肠癌等疾病相关。5、结合LBP在Caco-2跨膜研究中转运率很低的结果,初步推测LBP进入肠道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是其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剂量LBP无明显肠菌群调节作用,说明LBP免疫作用途径与其剂量紧密相关。
赵同德[6](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杜肖[7](2020)在《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NSCLC治疗药物的重要研发方向。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可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和免疫逃逸等,也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TEXs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发挥与细胞膜脂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药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作为传统抗癌中药,有清热解毒和利湿消肿之效,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白英富含多类化学成分,其所含的生物碱组分具有优良的抗肿瘤药效。本课题组前期提取所得的白英总生物碱(total alkaloids from Solanum lvratum,TAS)具有显着的抗NSCLC药效,药理研究表明TAS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前期研究阐明了 TAS中含有多种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并证明了 TAS所含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具有凝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Td-ECs)细胞膜脂筏胆固醇,干扰脂筏形态及功能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并结合TEXs与细胞膜脂筏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从体内外两方面研究白英甾体生物碱对TEXs的影响。鉴于皂苷与甾体生物碱类似,均具有与胆固醇结合的性质,和破坏脂筏完整性的活性,我们提出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本论文以人参皂苷Rg3为例,对皂苷影响TEXs的生成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对所提假说进行初步验证。此外,本课题组前期以TAS为原料研制了抗肿瘤中药新药安特逍胶囊(antexiao capsule,AtxC),本论文对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AtxC的开发应用提供安全性数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本论文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TA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2.为研究TAS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采用MTT法,检测分离所得到的白英单体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愈合实验,考察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以鼠源S180肉瘤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TAS大极性部位(TASG)和小极性部位(TASS)以50、100、200mg·kg-1作为低(L)、中(M)、高(H)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0 d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以TAS和环磷酰胺(CTX)作为阳性药,并对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进行检测,以ELISA法检测TAS组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6、TGF-β和IFN-y的水平,考察TAS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3.为考察白英生物碱和人参皂苷Rg3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是否与TEXs有关,本论文采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和超速离心法分离A54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以Western Blotting法和透射电镜检测,以及纳米粒度分析技术鉴定所分离TEXs;以体外划痕愈合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549细胞外泌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血管新生的影响;以MTT实验检测了 TAS和白英生物碱SA1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LDH漏出实验检测白英生物碱SAl和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终浓度为10 μg·mL-1的TAS,终浓度为10 μM的SA1和终浓度为100μM的人参皂苷Rg3干预A549细胞48 h后,检测外泌体粒度,并以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作用于HUVECs,考察白英生物碱和皂苷干预后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蛋白质组学检测SA1干预与未干预A549细胞及其所分泌的TEXs中的蛋白质组变化;以BALB/c裸鼠构建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以A549细胞外泌体(Control exosome)和SA1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TEXs(SA1 exosome)以100 μg/只剂量,采用瘤内注射方式给予A549荷瘤裸鼠,保持一周2次给药频率,以紫杉醇为阳性药(Taxol,8 mg·kg-1,腹腔注射),并设置溶媒对照组(Model),动态观测肿瘤生长状态,给药时长28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考察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4.为了考察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本论文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小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其对小鼠的协调运动、自主活动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催眠作用的影响,及其对Beagle犬心电图指标、血压和呼吸指标的影响;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大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摄食、心电等指标,考察AtxC的急性毒性反应;采用重复灌胃大鼠26周和Beagle犬39周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心电和临床病理学检查等指标,考察AtxC的长期毒性反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分离鉴定出14种甾体糖苷生物碱,其中新化合物12个,分别为:(3β,5α,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3-ylO-β-D-glucopyran 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β,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an-5,22(N),23,25(26)-tetraene-3β-ol-3-0-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 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3),(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 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4),(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 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5),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β-D-gluco pyranosy l-(1→4)-β-D-galactopyranoside(6),1 5β-hydroxy l-(3β,25β)-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7),15β-ethoxy-(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8),15β-ethoxy-(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 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9),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 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0),(3β,1 6R,20R,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 ranoside(11),(3β,5α,16R,20R,22α,25R)-spirosola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2);分离所得两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22(N),23,25(26)-trien-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3β,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 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4,SA1)。2.化合物1-7、11-13以最高100 μM浓度干预Td-ECs细胞48 h时,对细胞的抑制率均未达50%;化合物1-6、11-13作用浓度为25 μM时,可显着抑制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显着促进了 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化合物1-7、11-13均可剂量依赖地抑制VEGF诱导的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P<0.05);TASS-L组、TASG-H剂量组和TAS组的抑瘤率较高,分别为39.71%、43.92%和42.13%;与模型组相比,CTX组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均指数显着降低(P<0.01),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除大极性高剂量组外,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其中TASS-L和TASS-H组动物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P<0.05);与CTX组相比,TASS-M、TASS-H和TASG-H组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及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和CTX组相比,TAS组荷瘤动物血清中的IFN-y水平显着升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TAS及其大极性和小极性部位均可抑制小鼠S180移植瘤的生长,且具有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3.SA1和人参皂苷Rg3虽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弱,但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具有破坏作用,可剂量依赖地升高A549细胞的LDH漏出率(P<0.05);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膜囊泡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所分泌TEXs的直径出现增加,TEXs中标记蛋白CD9、CD63的表达均呈阳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ntrol exosome显着促进了 HUV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TAS和SA1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划痕愈合及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促HUVECs划痕愈合作用(P<0.01),TAS、SA1及Rg3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药物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产生的TEXs的粒径集中在60-90 nm,TAS、SA1和Rg3干预后A549细胞上清中TEXs浓度较未干预时分别增加了 10、3.8和3.7倍;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间存在1154个差异蛋白,有Poly(A)RNA结合等功能,参与翻译、rRNA的加工等生物过程,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TEXs间存在746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具有Poly(A)RNA结合、蛋白结合等功能,参与了细胞间粘附、mRNA剪接等生物过程;蛋白质组学所检测差异蛋白共富集到40多种代谢通路,参与500多个信号通路和20多个蛋白-蛋白作用网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种作用靶点和蛋白通路;与模型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SA1 exosome对荷瘤动物的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有显着降低作用(P<0.01),抑瘤率为70.48%,Control exosome较模型组相比,对肿瘤生长也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4.单次灌胃给予AtxC除800 mg·kg-1剂量下可增加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入睡率(P<0.01)外,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和协调运动均无影响,也不影响Beagle犬的心电、血压、呼吸等指标;AtxC单次灌胃大鼠最大耐受量为4.0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量大于6.0 g·kg-1,16.0 g·kg-1单次灌胃可致大鼠体重及摄食减少(P<0.05);AtxC重复灌胃大鼠的最大耐受量为0.8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剂量为320 mg·kg-1,AtxC以2.0 g·kg-1剂量重复灌胃大鼠可造成动物胃组织发生病变,AtxC以800 mg·kg-1剂量重复灌胃Beagle犬可显着降低动物体重和血清TP、GLOB 和 ALB 等指标(P<0.05)。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到了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本论文从TAS中分离得到12种新甾体糖苷生物碱化合物,证明了分离所得的大多数白英单体生物碱均具有体外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活性,并证明了 TAS有增强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证明了 A549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促进HUVECs血管新生,而TAS、SA1和Rg3的干预使A549细胞所分泌TEXs有了显着体外血管新生抑制活性,并且可增加TEXs的分泌量,SA1的干预还增加了 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SA1对TEXs的作用与其能够改变A549细胞及其TEXs的蛋白质组表达有关;(3)初步验证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为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4)证明了以TAS为原料的抗肿瘤中药新药AtxC 口服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贺程蓓[8](2020)在《梦萦口服液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目的以“六味地黄”为基础方化裁重组,采用山西省大宗药材酸枣仁、熟地黄、山药为主要原料组方,研制开发一种针对中青年女性,具有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功效的中药保健食品——梦萦口服液。本文对梦萦口服液的处方论证、提取制备工艺、功能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做系统性研究,为梦萦口服液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处方中各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功效主治,论证处方配伍意义;采用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实验,验证处方改善睡眠的功能,并优化其配伍剂量。另外,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并筛选梦萦口服液改善睡眠的作用靶点,建立网络相关关系,探索其可能作用机制,进一步阐释梦萦口服液处方配伍规律。处方中原料药经净选、除杂、淋洗、浸泡后,采用水提醇沉法,以总皂苷含量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等工艺参数,并进一步以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醇沉工艺;最后,以口感作为评价依据,经评价人员品尝评分获得梦萦口服液的最佳调配成型工艺。梦萦口服液3个剂量(2.3、4.6、9.3g生药/kg)连续对ICR小鼠灌胃30天,在末次给药后进行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试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试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以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等行为学指标,评价梦萦口服液改善小鼠睡眠的功能作用。根据梦萦口服液原料特点,对梦萦口服液进行安全性评价。首先,梦萦口服液以最大剂量、最大灌胃量20 mL/kg BW对小鼠、SD大鼠一日两次灌胃给药,连续观察14天,记录动物中毒情况;继而设定梦萦口服液3个剂量(11.7、23.3、46.7g生药/kg)连续对SD大鼠灌胃30天,观察动物中毒情况,并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检查。对梦萦口服液进行质量控制,采用感官评价方法建立梦萦口服液的感官指标;参照国家标准,建立梦萦口服液理化指标、微生物限量、污染物限量等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梦萦口服液中的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梦萦口服液中马钱苷、毛蕊花糖苷、斯皮诺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梦萦口服液具有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的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梦萦口服液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相关靶点蛋白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另外,甾醇类成分调控雌激素信号通路,改善机体雌激素水平,进而影响调节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传导;生物碱、黄酮类以及萜类成分的作用靶点可富集于血小板活化、血管平滑肌收缩等信号通路,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微循环;多糖类成分调控炎症相关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梦萦口服液从多通路、多靶点调节机体平衡,发挥改善睡眠作用。梦萦口服液最佳制备工艺为:将所用原料药材挑拣杂质,洗净后,浸泡,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滤过,浓缩至密度约1.181.20(60℃),冷却,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0%,静置18小时,分离上清液,回收乙醇,加入5%白砂糖、0.10%山梨酸钾,加水至适量,再经过灭菌、灌注、分装、检验等环节制成成品。功能学评价结果显示梦萦口服液可协同戊巴比妥钠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入睡率。其中,受试物协同戊巴比妥钠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较其协同巴比妥钠缩短睡眠潜伏期效果更好。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梦萦口服液无明显毒性,肝脏、肾脏、脾脏、睾丸及卵巢等主要器官无明显损伤,无毒剂量为46.7g生药/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00倍,表明梦萦口服液安全、无毒副作用。在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梦萦口服液中指标成分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梦萦口服液中马钱苷、毛蕊花糖苷、斯皮诺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16740-2014),拟定了梦萦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可有效地用于梦萦口服液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评价。结论梦萦口服液是一种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保健食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功能学评价等多种技术手段综合阐释了梦萦口服液的处方配伍合理性,确定了水提醇沉的工艺路线参数,按照规范评价了其改善睡眠的功能和安全性,拟定了质量标准,基本完成了梦萦口服液的研制开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邸松[9](2020)在《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文中指出刺玫果是蔷薇科山刺玫成熟果实,刺五加、人参为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三者富含皂苷、多糖、黄酮等有效活性成分,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且均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故本研究以三者为原料,制备了具有抗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双刺参胶囊,并对其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制定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4种黄酮类单体成分含量的方法。经过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的含量分别为607.98、450.63、187.32、12.68μg/g。根据含量测定结果,设计了4种黄酮类单体的复方配伍,并分别考察了刺玫果提取物、4种黄酮单体及其复方配伍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活性。各供试品在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中,槲皮素的活性较强,而复方配伍的活性弱于刺玫果提取物;在体外抗肿瘤实验中,木犀草素具有较好的清除亚硝酸盐活性,阻断亚硝胺合成实验中复方配伍的活性强于各单体本身;在体外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实验中,槲皮素具有效较强活性。其次对双刺参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筛选。分别优化了乙醇热回流法、柱层析循环联合提取法及天然低共熔溶剂协同微波-超声提取法的工艺条件。在对应的最优提取条件下,三种提取方法的总皂苷提取率分别为28.84、29.02、48.28 mg/g。然后采用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法对双刺参提取物中的总皂苷进行了纯化。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工艺进行优化。经最优纯化工艺纯化后,双刺参胶囊提取物中总皂苷纯度由17.83%提高到37.04%。再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双刺参胶囊中人参皂苷Rg1、Re、Rb1和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经过测定,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为13.32 g/100g,4种抗疲劳功能因子人参皂苷Rg1、Re、Rb1及紫丁香苷的含量分别为137.90、189.58、356.83、114.99 mg/100g。最后对双刺参胶囊内容物的体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刺参胶囊内容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对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外活性、保健食品双刺参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吉林省道地中药材刺玫果、刺五加、人参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
肖瑶[10](2020)在《参杞酒的研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加重,疲劳问题日益突出。充分休息后不能缓解的疲劳状态会使得机体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组织等造成一定的损伤,具体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肌肉乏力、免疫力下降,严重可致机体早衰甚至产生“过劳死”的风险。中医药理论认为疲劳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弱所致,大多应用补虚药进行调理,其中以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制剂为主,其疗效确切,药性和缓,副作用小。本文依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并查阅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人参、灵芝、杜仲、枸杞、黄精和陈皮六味中药材,将其配制成具有缓解体力疲劳的保健酒,选定粗多糖和总皂苷作为其指标性成分,并对以下各项工艺进行了研究。一、根据酒剂常规提取方式,采用冷浸法提取各味药材,利用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以酒精度(A)、第一次浸提时间(B)、第二次浸提时间(C)、两次提取的料液比(D)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利用40%vol的基酒浸泡药材,第一次以1:4的料液比浸泡20天,第二次以1:1.5的料液比浸泡7天。二、对参杞酒的调味工艺及澄清方法进行考察。加入适量的冰糖和柠檬酸混匀调味,分别对酒样的外观、口感、回味等进行感官评分。确定最佳调味工艺为:酒度降至36±1%vol,加入8%的冰糖,0.1%的柠檬酸。澄清方法为:将上述酒样放置在35℃的冰箱中冷沉24h,以多层加压板框式过滤器过滤后即得参杞酒。三、对参杞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在感官指标方面,参杞酒呈棕色,清澈透亮,爽滑协调,品尝回味微苦,余味干净爽快;在理化指标方面,3批酒样平均酒精度为36.2%vol,平均总固体含量为2.62g/100mL。利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参杞酒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选用HPLC法测定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暂定每100mL参杞酒中三种皂苷的总量不得少于8mg。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多糖的含量,暂定每100mL参杞酒中粗多糖含量不得少于350mg,且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要求。该试验方法高效、科学,可用作参杞酒的质量标准。四、对参杞酒的稳定性开展加速试验研究。考察参杞酒6个月内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以及卫生指标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本品6个月内呈清澈透亮的棕色液体,无异味,酒气醇香,口感柔顺。理化指标、功效成分和卫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参杞酒作为新开发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综合学科理论知识,研制出一种能够抗疲劳的保健酒。建立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为后期参杞酒的申报提供依据。
二、人参多糖胶囊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多糖胶囊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
6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开心解郁颗粒炎症信号通路调控抗抑郁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itespace探讨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数据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Citespace V的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
1 数据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的开心解郁颗粒抗抑郁机制研究 |
1 数据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动物研究 |
第一节 开心解郁颗粒在CUMS诱导小鼠中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改善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 开心解郁颗粒在LPS诱导小鼠中抑制TLR4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节 开心解郁颗粒在CUMS诱导小鼠中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四节 开心解郁颗粒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开心解郁颗粒主要成分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细胞研究 |
第一节 人参皂苷Rg1通过PI3K-AKT-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 柴胡皂苷d通过PI3K-AKT -FoxO1通路抑制TLR4表达减轻神经炎症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3)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研制及其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疲劳研究进展 |
1.1.1 疲劳定义 |
1.1.2 体力疲劳产生机制 |
1.1.3 治疗手段 |
1.2 功能配方 |
1.2.1 人参 |
1.2.2 百合 |
1.2.3 大枣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2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提取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人参皂苷醇提工艺研究 |
2.3 工艺验证 |
2.4 人参总皂苷含量测定 |
2.4.1 色谱条件 |
2.4.2 对照品贮备液制备 |
2.4.3 方法学研究 |
2.5 粗总多糖水提工艺研究 |
2.5.1 单因素考察 |
2.5.2 提取工艺验证 |
2.5.3 粗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提取工艺流程 |
2.7 小结 |
第3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稠膏密度与流动性考察 |
3.3 稠膏干燥温度考察 |
3.4 全浸膏粉吸湿性考察 |
3.5 颗粒剂制备 |
3.5.1 辅料筛选 |
3.5.2 辅料用量考察 |
3.5.3 润湿剂浓度考察 |
3.5.4 润湿剂用量考察 |
3.5.5 烘干温度考察 |
3.5.6 干燥时间考察 |
3.5.7 颗粒剂成型工艺验证 |
3.6 稠浸膏制备颗粒剂 |
3.6.1 药筛目数考察 |
3.6.2 润湿剂用量对颗粒剂的影响 |
3.6.3 锥体高度对休止角的影响 |
3.6.4 颗粒剂成型工艺验证 |
3.6.5 临界相对吸湿性测定 |
3.7 颗粒剂工艺流程 |
3.8 小结 |
第4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质量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常规检查 |
4.2.1 粒度 |
4.2.2 溶化性 |
4.2.3 水分 |
4.2.4 装量差异 |
4.3 薄层鉴别研究 |
4.3.1 大枣 |
4.3.2 百合 |
4.4 人参皂苷含量测定 |
4.4.1 色谱条件 |
4.4.2 对照品贮备液制备 |
4.4.3 样品溶液制备 |
4.4.4 方法学考察 |
4.4.5 颗粒剂含量测定 |
4.5 粗总多糖含量测定 |
4.5.1 供试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4.5.2 方法学考察 |
4.5.3 颗粒剂含量测定 |
4.6 小结 |
4.7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质量标准草案 |
第5章 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抗体力疲劳评价 |
5.2.1 分组与给药 |
5.2.2 负重游泳实验 |
5.3 生化指标测定 |
5.3.1 尿素氮测定 |
5.3.2 肝糖原、肌糖原测定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结局指标条目池构建 |
1 基于临床试验文献的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指标分类与数据分析 |
1.5 研究结果 |
2 临床试验注册方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
2.1 数据库检索 |
2.2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2.3 指标分类与数据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研究方案的基本特征 |
2.4.2 疾病分类及分期 |
2.4.3 结局指标分析 |
3 基于问卷调查的指标采集与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1.1 医生问卷设计 |
3.1.2 患者问卷设计 |
3.2 研究结果 |
3.2.1 医生半结构访谈 |
3.2.2 患者半结构访谈 |
4 结局指标条目池构建 |
4.1 指标规范化整合方案 |
4.2 指标阈确定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确定指标阈 |
4.3.2 指标频次排序 |
4.3.3 确定初始指标清单 |
研究二 Delphi调查与共识会议 |
1 选择利益相关者群体 |
2 研究流程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德尔菲调查结果 |
4.1.1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4.1.2 第二轮德尔菲调查 |
4.2 共识会议结果 |
5 伦理与推广 |
讨论 |
1 COS-TCM-LC的全面性 |
2 COS-TCM-LC的实用性 |
3 COS-TCM-LC的局限性 |
4 应用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研究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研究(德尔菲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研究(德尔菲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4 共识会议投票 |
综述 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TCM)的研究现状 |
1 COS-TCM文献分析 |
1.1 COS-TCM文章发表情况 |
1.2 COS-TCM研究注册情况 |
2 COS-TCM研究组织 |
3 COS-TCM技术规范 |
4 学术交流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学术成绩 |
(5)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多糖制备及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
1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标准现状 |
2 中药多糖制备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进展及评价 |
3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新技术 |
4 中药多糖质控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
5 总结与展望 |
综述二 枸杞多糖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研究进展 |
1 枸杞多糖的结构特征 |
2 枸杞多糖的免疫调节及其作用机制 |
3 总结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枸杞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一节 枸杞多糖结构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二节 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三节 枸杞多糖在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及肠跨膜研究 |
第二章 枸杞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三章 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章 枸杞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枸杞多糖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 |
第二节 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肠粘膜形态的影响 |
第五章 枸杞多糖质量控制及基于其结构和活性测定的产品质量评价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白英的本草考证、物质基础及药用研究进展 |
1 本草考证 |
1.1 名称考证 |
1.2 基原考证 |
2 白英的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肿瘤作用 |
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4 其他作用 |
3 白英临床应用研究 |
3.1 肿瘤 |
3.2 其他临床应用 |
4 白英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4.1 化学成分研究 |
4.2 白英单体成分的活性研究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白英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结果 |
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2 主要仪器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英总碱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白英单体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白英生物碱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增殖影响 |
3.2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 |
1.1 细胞株及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动物移植瘤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抑瘤率、胸腺和脾脏指数检测 |
2.4 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抑制作用 |
3.2 TAS对S_(180)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调控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1.1 动物及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药物和溶液及其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A549细胞LDH漏出检测 |
2.4 A549细胞外泌体的提取 |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 |
2.6 透射电镜检测外泌体超微结构 |
2.7 外泌体粒度检测 |
2.8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TEXs体外对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
2.9 蛋白质组学 |
2.10 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抑制率实验 |
2.11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白英生物碱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 |
3.2 SA1及Rg3对A549细胞LDH漏出量的影响 |
3.3 A549细胞外泌体的鉴别 |
3.4 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
3.5 白英生物碱及Rg3对A549细胞外泌体粒度的影响 |
3.6 白英生物碱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
3.7 白英生物碱SA1对A549细胞外泌体蛋白质组的影响 |
3.8 白英生物碱SA1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A549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英总碱(安特逍胶囊)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安特逍胶囊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的协调运动和自主活动实验 |
2.2 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致催眠作用 |
2.3 Beagle犬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txC对小鼠协调运动的影响 |
3.2 AtxC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
3.3 AtxC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催眠作用影响 |
3.4 AtxC对Beagle犬心电、血压及呼吸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安特逍胶囊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急性毒性实验 |
2.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
3.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安特逍胶囊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26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2.2 Beagle犬39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AtxC灌胃重复给药26周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
3.2 AtxC灌胃重复给药39周对Beagle犬的毒性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总结 |
2 展望 |
3 创新点 |
4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图 |
附件 |
(8)梦萦口服液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2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思路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研究内容 |
2.5 创新点 |
第一章 梦萦口服液处方研究 |
第一节 梦萦口服液配方组成 |
第二节 梦萦口服液处方优选研究 |
第二章 梦萦口服液改善睡眠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三章 梦萦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提取工艺考察 |
第二节 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成型工艺研究 |
第四章 梦萦口服液改善小鼠睡眠功能的研究 |
第五章 梦萦口服液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
第二节 30天喂养试验 |
第六章 梦萦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刺玫果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1.1 刺玫果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 |
1.1.2 刺玫果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
1.1.3 刺玫果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1.1.4 刺玫果提取物的药理活性 |
1.2 保健食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保健食品研究现状 |
1.2.2 保健食品发展趋势 |
第2章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3 方法与结果 |
2.3.1 刺玫果提取物的制备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2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
2.4 结论 |
第3章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复方配伍的体外活性 |
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3 方法与结果 |
3.3.1 单体复方配伍的确定 |
3.3.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3.3.4 体外抑制α-糖苷酶活性研究 |
3.4 结论 |
第4章 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4.1 乙醇热回流法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
4.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3 方法与结果 |
4.1.4 结论 |
4.2 柱层析循环联合法同时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和多糖的工艺研究 |
4.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3 方法与结果 |
4.2.4 结论 |
4.3 微波-超声协同天然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
4.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3.3 方法与结果 |
4.3.4 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5.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 试验试剂及药品 |
5.3 方法与结果 |
5.3.1 树脂的预处理 |
5.3.2 溶液的配制 |
5.3.3 吸附率与解吸率的测定 |
5.3.4 单因素试验 |
5.3.5 纯化工艺的优化 |
5.3.6 工艺验证性试验及纯度测定 |
5.4 小结 |
第6章 双刺参胶囊的质量研究 |
6.1 双刺参胶囊的制备 |
6.1.1 处方 |
6.1.2 制法 |
6.2 双刺参胶囊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
6.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2.3 方法与结果 |
6.2.4 结论 |
6.3 双刺参胶囊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 |
6.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3.3 方法与结果 |
6.3.4 结论 |
6.4 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6.4.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4.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4.3 方法与结果 |
6.4.4 结论 |
6.5 小结 |
第7章 双刺参胶囊的体外活性研究 |
7.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7.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7.3 方法与结果 |
7.3.1 溶液的配制 |
7.3.2 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
7.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7.4 结论 |
第8章 国产保健食品XXX牌双刺参胶囊研究资料 |
8.1 产品研发报告 |
8.1.1 安全性论证报告 |
8.1.2 保健功能论证报告 |
8.1.3 生产工艺研究报告 |
8.1.4 技术要求研究报告 |
8.2 产品配方资料 |
8.3 产品生产工艺资料 |
8.4 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试验资料 |
8.5 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名称 |
8.5.1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 |
8.5.2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名称 |
8.5.3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标准号及全文 |
8.5.4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使用依据 |
8.6 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
8.6.1 产品标签 |
8.6.2 XXX牌双刺参胶囊产品说明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参杞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疲劳的发病机制 |
1.1.2 疲劳的治疗研究 |
1.2 配方药材 |
1.2.1 人参的概况 |
1.2.2 人参的经济价值 |
1.2.3 人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4 人参的药理作用 |
1.2.5 其他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3 保健酒的研究概况 |
1.3.1 酒的发展 |
1.3.2 保健酒的行业现状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参杞酒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配方组成 |
2.2 仪器与材料 |
2.3 实验内容 |
2.3.1 含量测定 |
2.3.2 提取工艺的研究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调味工艺的研究 |
2.3.5 结果与分析 |
2.3.6 澄清工艺的研究 |
2.3.7 最佳制备工艺 |
2.4 工艺流程 |
第3章 参杞酒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质量检查项 |
3.2.1 原辅料质量要求 |
3.2.2 理化指标 |
3.2.3 卫生指标 |
3.3 薄层鉴别 |
3.3.1 灵芝的薄层鉴别 |
3.3.2 黄精的薄层鉴别 |
3.3.3 人参的薄层鉴别 |
3.4 人参中三种皂苷的含量测定 |
3.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3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3.4.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3.4.5 方法学考察 |
3.5 粗多糖的含量测定 |
3.5.1 粗多糖含量的计算方法 |
3.5.2 方法学考察 |
第4章 参杞酒的稳定性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检查项目 |
4.2.1 感官指标 |
4.2.2 理化指标 |
4.2.3 卫生指标 |
4.2.4 含量检查 |
4.3 方法与结果 |
4.3.1 加速试验 |
4.3.2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人参多糖胶囊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开心解郁颗粒炎症信号通路调控抗抑郁效应机制研究[D]. 徐曼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人参大枣百合颗粒剂的研制及其抗体力疲劳作用研究[D]. 吴姬.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治疗肺癌核心指标集研究[D]. 李凯.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D]. 杜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梦萦口服液的研究与开发[D]. 贺程蓓.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D]. 邸松.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1)
- [10]参杞酒的研制[D]. 肖瑶.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