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中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燕[1](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刘文丽[2](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经济关系中的越南民族主义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现在,“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从战略设想和倡议阶段走向了实践阶段,而越南作为“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中唯一与我国海陆相连的国家,是我国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站,越南对我国建设“一带一路”而言地位极其特殊。近些年,对中越经济关系的研究也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寻着中越经济关系的发展之路。随着越南民族主义的兴起,尤其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民族主义在中越经济关系中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越南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加剧了越南在认知上、实践上对中越经济关系的负面影响。探析越南民族主义的缘起及其对中越经济关系发展的影响,是促进中越经济关系稳定发展、更好地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对越南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越经济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越南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探索,主要探究了越南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与其在现代的发展和壮大;第二章探究了越南民族主义在认知上是如何影响到中越经济关系的,从精英、媒体和民众三个层面进行了探析;第三章落在了中越经济关系的实践层面,在对中越经济关系发展现状进行简单总结后,分析了越南民族主义影响下中越经济关系的现实表现,如反华排华活动猖獗、合作项目困难重重等;第四章尝试寻找越南民族主义影响下促进中越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并提出了几条可行的建议,对越南来说放下历史、重新认识中国对越南来说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同时,有效管控分歧、增加理解与互信以及增强人文交流、扩大合作基础对削弱越南极端民族主义对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中越两国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多的有利条件,两国合作潜力和空间非常大,中越两国只有通过共同努力,致力于把越南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趋利避害、合作共赢,才能使两国的经济关系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温阮越勇(ON NGUYEN VIET DUNG)[3](2020)在《中共“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发展评析》文中研究说明越中两国山水相依,自封建时期起便保持紧密联系。1950年越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越南抗法战争与抗美战争,双方关系日益密切。1975年,两国关系发展陷入停滞,199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并不断向好发展,及至中共十八大,越中两国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景象。中共十八大以来,越中两国的合作重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推进经济发展,越中两党关系日益亲切,高层互访显着增加,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两国在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成效显着,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中国成为越南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共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美国对中国的崛起高度警惕,保护主义成为美国的重要外交原则,中美贸易战前景难料,越中友好关系的保持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首先,南海争端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课题,是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越中贸易逆差规模的扩大造成越南经济不平衡;最后,民族主义问题成为越中关系稳定发展的新挑战。因此,本文着力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发展的现状,将结合十八大以来越中合作成果、外来作用因素与海上争端等问题,对越中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理性、全面的分析,以期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阮氏艳香[4](2020)在《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文中认为越南和中国关系密切,越中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贸易历史。自1991年以来,越中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活动中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了越南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消费国。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以来,为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农业贸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2014年至2018年,越南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以每年36%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活动,特别是有序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这篇文章主要是利用一种比较的分析法和一种定量、定性的分析法,着重分析了越南和中国在两国贸易方面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第一章重点选题部分提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重点选题研究背景和其重要意义,分析方法与重点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外研究状态等。第二章主要是针对本篇文章的的主要理论特点是对比较战略优势分析理论、要素资源禀赋优势分析理论、国际竞争战略优势分析理论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是对目前两国贸易现状进行阐述。第四章和第五章对越中两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了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最后指出越南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的2009-2018年间,对中国与越南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互补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越南和中国两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比较相似;通过HS的二分位数据计算越南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发现,越南和中国经常进行农产品贸易。越中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是共同存在的,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越南有很强的优势,农产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综上,本文提出越中两国应更加完善双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一步提升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同时,越中双方应优势互补,大力合作,利用“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机制和农业创新能力。
张鑫[5](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文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作用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中国与东盟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在经贸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已连续十年保持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以后,新时期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备受关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交流历史,文化在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中是否扮演重要角色,文化事件又该如何量化分析,本文将进一步考究。本文以文化交流为视角,对中国—东盟经贸进行文化经济学考察。文章基于关键因素累计法从人物级别、机构级别、活动级别、区域级别及行为重要程度五个层面对中国与东盟十国文化交流事件进行标准化赋值,并加入含衰减值的修正值考虑文化因素的滞后影响。文章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加入文化变量等相关变量进行考察,旨在分析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文化交流对中国—东盟经贸发展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对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的影响要大于中国与东盟进口。在中国—东盟经贸发展巨大合作前景下,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对政治互信与经济优势的有效补充。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四点针对性建议:一、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优势,搭建国家级文化交流平台;二、挖掘文化产业合作潜能,丰富人文交流合作内涵;三、巩固并壮大旅游交往,积极推进文化交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四、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经贸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构筑“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促进中国—东盟国家命运共同体经贸升级。
阮秋草[6](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文中提出越中两国山水相连、政治制度相同、文化相近。如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国会讲话中所说:“越中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中越两国人民彼此相依相临,从过去两国就互相通商,近代又一同抵御外敌,如今两国发展均不断加速,两国历代传统友谊经受住了重重考验,这是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越中两国自1991年关系正常化以来,在友好互利的原则下各个领域的合作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合作不断增长,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越南提出“两廊一圈”之后,越中两国又有了新的目标,“两廊一圈”建设已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让两国贸易发展更加迅速、边境运行更方便,更有条件发展旅游领域,而且“两廊一圈”也进一步深化两国政治关系,促进两国民间关系更加密切。但在“两廊一圈”进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两国互信不够、贸易逆差、互联互通不够导致“两廊一圈”提出十年以来进展不禁如人意。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大倡议,其中“五通”为倡议的核心内容。2015年,越中两国提出要将“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对接起来,两国领导也多次强调要促进两大战略的对接。相信“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会给两国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本文是以“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对接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互联互通的角度来看两大战略的对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包括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回顾、“两廊一圈”合作实际展开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回顾“两廊一圈”合作实际进展的情况,探讨对接的基础。第二章简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意义和倡议的内容,并探讨越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第三章分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四章提出“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必要性,以及从“五通”等方面——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具体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就此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PHAM THI HOAI THU(范氏怀秋)[7](2019)在《《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研究(2013-2018年)》文中提出中越关系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越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中越两国经济发展迅速,两国关系更加安稳。两国的全面合作与互相帮助关系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上,也体现在社会文化软实力上。两国政府都致力于推进建立良好关系,以16金字“睦邻友好,全面协作,长期安稳,面向未来”为宗旨,以“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为方针。在21世纪,越南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伙伴和全面合作”的关系。两国连续多次进行交流活动和正式访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国媒体迅速发展,国际传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越南媒体对中越两国交往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加。大众传媒塑造着整个媒体空间,通过报道一个国家的信息构建了人们对该国家的想象,并引导舆论,塑造了人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网站在塑造国家总体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越南媒体,对探析越南关于中国的认知和看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越南Plus电子报》2013年至2018年的涉华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选取其国际版、政治版和友谊桥梁版上的涉华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总结这些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该媒体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它是如何呈现中国的,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新闻报道频率、报道议题、报道题材、信息来源、报道态度等方面对《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新闻报道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第二章是分析这些涉华报道的议题特点,包括政治与军事、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最后一章主要是通过话语分析探索《越南Plus电子报》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论述《越南plus电子报》对中国的认知特点,并对《越南plus电子报》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频率较高,主要以客观中立和积极友好的态度来处理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总体塑造了中国友好的政治外交形象,但也有政治腐败、环境污染等消极的方面。总体看来,《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较为客观公正,在今后的报道中,该媒体应保持这种客观态度,丰富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题材,提高越南人民对中国的全面认知,并采取建设性的态度报道相关争议问题,促进中越两国友好关系和共同发展。
丁氏梅英(DINH Thi-mai-anh)[8](2019)在《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继续扩大影响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此外,这是客观的趋势,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来源于各国自然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中国目前是越南最大进出口贸易的对象国,中国-越南之间的贸易发展对越南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越南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助于越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提升越南北部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越南对中国进口贸易为越南及时补充暂时无法生产的产品,为其产量未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带来帮助,以便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确保越南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本国经济优势和潜力的重要引擎。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来研究中越进出口贸易在多大的程度上带动越南经济增长,并且推出经济学的解释,阐明与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本文共包括五个主要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提出了此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以及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其中包括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国内外关于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贸易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以及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关系这三个角度整理归纳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结论。第三章中越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对于越南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的经济增长历程进行回顾,同时分析中越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使用贸易依存度公式计算和RCA指数来进一步明确中越间贸易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影响中越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中越贸易发展对越南GDP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提出模型的基础假设,之后采用1995-2015年间中越进出口贸易额,越南固定资本,越南政府支出,越南国民消费以及越南GDP的数据做成样本,并结合运用计量方法建立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中越进出口贸易与越南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五章是结论、展望以及对中越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具体来说,此部分主要从中越贸易的特点,针对中越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阮秋红(NGUYEN THU HUONG)[9](2019)在《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1年越中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国是越南最大进口来源国,也是越南重要的出口目的地,2017年成为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1世纪以来,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发展较快,2017年成为越南第4大FDI来源国。在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双边经贸关系中也存在贸易不平衡、投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贸易与投资边际增速递减、经贸关系可持续性等问题,本文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论文统计分析了中国对越FDI总量、结构和地区分布,越中贸易总量和结构变动情况,同时也对越南整体引进FDI和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而后运用中国对越FDI数据、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 FDI贸易效应的实证检验。同时,运用越南整体引进FDI和进出口贸易总量数据进行回归检验,作为对比,进一步廓清了中国对越FDI的贸易效应。经过理论分析、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全文结论是:第一,中国对越出口增长,是中国对越FDI增长的原因;中国对越FDI增长,是越南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原因;第二,中国对越FDI增长,对中国出口越南的影响不显着;第三方(韩、日、中国台湾等)的FDI是中国对越出口增长和越南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第三,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对越FDI,扩大了越南对第三方市场(美、欧)的出口,包括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第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对越FDI,具有集聚垂直复合型FDI特征,产生了扩大进出口双向贸易的效应,使越南有成为地区价值链生产制造基地的趋势。根据以上结论,针对越中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性以及越南出口美欧市场可能面临的障碍等问题,论文就越南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引进中国FDI,实现双边贸易与投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在价值链分工和区域一体化条件下,FDI的贸易效应研究不应再仅限于双边贸易效应,而应扩展到第三国贸易效应,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阮氏红幸(NGUYEN THI HONG HANH)[10](2018)在《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越南不断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对外合作政策,越南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合作也迅速增长。“一带一路”的实施使得越南企业即将会迎来很多机会,同时越南企业也要面对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是越南第二大出口市场,两国贸易互补性强,但由于中越两国存在双边贸易体量上的巨大差异,过去越南企业本有的“旧优势”已不能满足新的竞争环境。目前,也有不少学者针对两国贸易竞争优势进行研究,但从“一带一路”视角和“出口竞争力提升”的视角来探讨的却少之又少。论文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对越南企业出口、越南企业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越南可以搭乘“一带一路”战略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空间,继续保持本有的竞争优势。同时,论文分析了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采用竞争力定量分析模型,分析了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如下:(1)在中越双边贸易的层次上,中越贸易的互补性偏低;产业内贸易程度低;贸易结合度失衡。(2)在越南对华出口的层次上,越南对华出口产品层次低;越南对华出口的产品结构效应较弱。另外综合采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CMS模型,分析了越南对华出口可能的竞争新优势;最后提出了提高越南对华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二、越中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中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次区域合作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合作特征 |
2.2 府际治理 |
2.2.1 理念演进 |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
2.3 地域分工理论 |
2.3.1 中心—外围理论 |
2.3.2 地缘区位论 |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2.3.4 经典博弈理论 |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
3.1.3 战略推力(Thrust) |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
3.2.1 有限理性概念 |
3.2.2 群体策略选择 |
3.2.3 演化稳定策略 |
3.2.4 合作博弈机制 |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
4.1.1 合作成效 |
4.1.2 存在问题 |
4.2 阶段特征 |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
4.3 重点合作区域 |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
4.3.5 境外合作区 |
4.4 主要合作领域 |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
4.5 问题与瓶颈 |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
4.5.3 交通瓶颈 |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
5.1.1 泰国利益诉求 |
5.1.2 缅甸利益诉求 |
5.1.3 越南利益诉求 |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
5.1.5 老挝利益诉求 |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
6.1.1 实施前稳态 |
6.1.2 策略扰动者 |
6.1.3 实现路径 |
6.1.4 模型设计 |
6.1.5 策略模拟 |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
6.2.1 实施前稳态 |
6.2.2 策略扰动者 |
6.2.3 实现路径 |
6.2.4 模型改进 |
6.2.5 策略模拟 |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
6.3.1 辐射中心策略 |
6.3.2 策略模拟 |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
6.4.2 府际合作领域 |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
7.1 府际合作路径 |
7.1.1 促进互联互通 |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
7.1.5 促进贸易畅通 |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
7.2.1 要素流动保障 |
7.2.2 企业主导保障 |
7.2.3 政府推动保障 |
7.2.4 辐射功能保障 |
7.2.5 改革赋权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经济关系中的越南民族主义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一带一路”倡议 |
(二)民族主义理论 |
第一章 越南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
1.1 越南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 |
1.1.1 中国文化对越南民族主义的启蒙 |
1.1.2 “南进”和殖民历史对越南民族主义的推动 |
1.2 现代越南民族主义的发展 |
1.2.1 中越关系变化与越南民族主义的发展 |
1.2.2 越南领导人对越南民族主义的发扬 |
1.2.3 当前越南民族主义的助长因素 |
第二章 越南民族主义在中越经济关系中的认知表现 |
2.1 越南精英对“一带一路”的质疑态度 |
2.2 越南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负面立场 |
2.3 越南民众对“一带一路”的抵触情绪 |
第三章 越南民族主义在中越经济关系的现实表现 |
3.1 中越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 |
3.1.1 贸易额与投资额不断增长 |
3.1.2 竞争性与非对称性日益明显 |
3.2 越南民族主义在中越经济关系中的具体表现 |
3.2.1 反华排华活动猖獗 |
3.2.2 合作项目困难重重 |
第四章 规避越南民族主义对中越经济关系影响的途径 |
4.1 消除现存疑虑,重新认识中国 |
4.2 有效管控分歧,增加理解和互信 |
4.3 增强人文交流,扩大合作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中共“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发展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四节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十八大以前越中关系的发展 |
一、1949年到1986时期 |
二、越南革新的时期(1986以来) |
第二节 十八大至十九大越中关系的发展 |
一、背景 |
二、十八大至十九大越中关系的发展 |
三、小结 |
第三节 十九大以来越中关系的发展 |
一、背景 |
二、十九大以来越中关系的发展 |
三、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发展的成就 |
第一节 政治互信日渐加强 |
第二节 党际关系日益活跃 |
第三节 经贸关系持续增长 |
一、越中贸易规模扩大 |
二、中国对越投资保持增长的趋势 |
三、在“一带一路”支持下,推进越中边境经贸关系成为双方的重要战略 |
第四节 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
一、推进官方主导的文化交流的活动 |
二、留学生增加 |
三、越中影视文学 |
四、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国家利益 |
一、越中新时期的国家利益 |
二、国家利益对越中关系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意识形态 |
一、国外内环境 |
二、意识形态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外来因素 |
一、美国 |
二、日本 |
三、俄罗斯 |
第四节 民族主义 |
一、越南民族主义当代的表现 |
二、民族主义的影响 |
第五节 南海争端 |
一、破坏人民和党际关系 |
二、冲突危机增加 |
三、外来因素的影响 |
第五章 发展越中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妥善处理南海争端 |
第二节 以“一带一路”为支点推进经贸合作 |
第三节 以党际关系关系推动越中国家间关系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越南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2 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外研究相关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 |
1.4.1 论文的难点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要素禀赋理论 |
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3 越中农产品贸易现状 |
3.1 越中贸易现状 |
3.1.1 越中双边贸易规模 |
3.1.2 越中双边贸易结构 |
3.1.3 越中双边贸易方式 |
3.2 越南农产品贸易现状 |
3.2.1 越南农产品贸易规模 |
3.2.2 越南农产品贸易结构 |
3.2.3 越南农产品贸易市场 |
3.3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3.3.1 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 |
3.3.2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
3.3.3 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 |
3.4 越中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 |
3.4.1 越中农产品贸易规模 |
3.4.2 越中农产品贸易结构 |
本章小结 |
4 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
4.1 市场占有率指数(MS)分析 |
4.2 贸易竞争力指数(RCA)分析 |
4.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分析 |
本章小结 |
5 越中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5.1 越南和中国互补的农产品种类 |
5.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分析 |
5.3 产业内贸易指数(GL)分析 |
本章小结 |
6 越中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
6.1 越方存在的问题 |
6.1.1 农产品质量问题 |
6.1.2 通关基础设施问题 |
6.1.3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
6.1.4 农产品出口没有得到越南企业的重视 |
6.2 中方存在的问题 |
6.2.1 农产品质量问题 |
6.2.2 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 |
6.2.3 出口许可证问题 |
6.3 双方存在的共同问题 |
6.3.1 通关口岸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商品运输 |
6.3.2 双方对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
6.3.3 虚假贸易信息误导 |
6.3.4 走私 |
6.3.5 农产品附加值低 |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越方的建议 |
7.2.1 建立安全控制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 |
7.2.2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通关能力 |
7.2.3 越方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开展贸易 |
7.2.4 推动互联互通平台,提高农产品贸易发展 |
7.3 对中方的建议 |
7.3.1 放宽对越农产品进口限制 |
7.3.2 规范信息平台 |
7.4 对双方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文化与贸易的关系 |
一、文化在非正式制度层面的衡量 |
二、文化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机制 |
三、文化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结论 |
第二节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究 |
第三节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中国—东盟文化关系与经贸合作概述 |
第一节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是双边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 |
二、中国—东盟关系在冷战后的全面恢复 |
三、文化交流合作全面发展的“黄金十年” |
第二节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形式与特点 |
一、文化交流形式 |
二、文化交流特点 |
第三节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概述 |
一、双边贸易与投资额增长明显 |
二、经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
三、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
第四节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下的前景 |
第四章 中国—东盟文化外交事件定量衡量 |
第一节 定量衡量方法与流程 |
第二节 评分标准的设定 |
一、人物级别 |
二、机构级别 |
三、活动级别 |
四、区域级别 |
五、行为重要程度 |
第三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预测 |
第五章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经贸发展定量分析 |
第一节 模型假设与变量构造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三节 计量结果与分析 |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
二、模型形式选择 |
三、回归结果 |
四、计量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优势,搭建国家级文化交流平台 |
二、挖掘文化产业合作潜能,丰富人文交流合作内涵 |
三、巩固并壮大旅游交往,积极推进文化交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
四、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选题的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回顾 |
第一节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提出的背景 |
一、越中“两廊一圈”建设提出 |
二、建设越中“两廊一圈”的目标 |
第二节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取得的成就 |
一、政治、外交关系 |
二、贸易发展合作 |
三、投资合作 |
四、旅游发展合作 |
五、工业发展合作 |
六、电力合作 |
七、基础设施合作 |
八、越中跨境经济合作区 |
九、其他领域合作 |
第三节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 |
一、“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
二、“一带一路”是通过互联互通角度来推动世界包容发展 |
三、“一带一路”以“五通”建设为倡议的核心内容 |
第二节 越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机遇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挑战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架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必要性 |
一、对于中国的意义 |
二、对于越南的意义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廊一圈”合作实施 |
一、政策沟通 |
二、设施联通 |
三、贸易畅通 |
四、资金融通 |
五、民心相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研究(2013-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中国学者对中越关系及国家形象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越南Plus电子报》介绍 |
(二)研究问题 |
(三)样本选择 |
(四)编码设计 |
(五)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2013-2018)总体情况 |
一、新闻报道频率 |
二、新闻议题分析 |
三、新闻体裁分析 |
四、信息来源 |
五、涉华报道的表达态度分析 |
第二章 《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2013-2018)议题特色 |
一、政治与军事 |
(一)政治议题 |
(二)军事议题 |
二、经济贸易 |
三、社会生活 |
四、科技 |
第三章 《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中国总体情况分析及建议 |
一、《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建构的中国总体情况 |
(一)中国友好的政治外交 |
(二)中国发展中隐藏危机 |
二、《越南plus电子报》对中国的认知特点 |
(一)十分重视中国议题 |
(二)中国议题的主要态度倾向 |
(三)中国的主流话语的变化 |
(四)“一带一路”政策的认知 |
三、《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相关建议 |
(一)保持客观公正态度 |
(二)丰富涉华新闻报道题材 |
(三)采取建设性态度报道两国间的争议问题 |
(四)两国媒体应增进交流和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研究综述 |
2.1.1 重商主义理论 |
2.1.2 古典经济理论 |
2.1.3 新古典经济理论 |
2.1.4 新贸易理论 |
2.2 实证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中国与越南研究现状 |
2.2.3 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4 对现有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评述 |
第三章 中越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 越南经济增长的现状 |
3.1.1 农业、林业、渔业 |
3.1.2 工业及建筑业 |
3.1.3 服务业 |
3.2 中越贸易现状 |
3.2.1 1993-1996 年的缓慢起步阶段 |
3.2.2 1997-2003 年的飞速增长阶段 |
3.2.3 2004-2015 年的超常发展阶段 |
3.3 中越贸易的特点 |
3.3.1 中越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 |
3.3.2 中越贸易处于不平衡的状况 |
3.3.3 越南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日益上升 |
3.3.4 中越贸易货物结构逐年变化 |
3.3.5 中越贸易货物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
3.4 影响中越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因素 |
3.4.1 中越间政治关系的因素 |
3.4.2 中越两国分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因素 |
3.4.3 区域环境的因素 |
3.4.4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因素 |
3.5 中越双边贸易存在问题 |
3.5.1 双边贸易总体规模较小 |
3.5.2 双边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较为单一 |
3.5.3 越南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 |
3.5.4 双方进出口口岸的基础条件落后 |
3.5.5 中越边境依旧存在小规模走私活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越贸易发展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分析 |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1.2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选择 |
4.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取与处理 |
4.3 中越进出口贸易对越南GDP的实证分析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最后滞后期的确定和模型的建构 |
4.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4.3.4 方差分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引导中国跨国公司对越南市场的投资 |
5.2.2 提高越南出口货物的管理能力、品质、品牌、食品安全性 |
5.2.3 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 |
5.2.4 解决边境贸易问题 |
5.2.5 改善越南对中国贸易逆差的现状 |
5.2.6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与直接投资相关的越中贸易研究 |
1.2.2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综合研究 |
1.2.3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
1.2.4 越南学者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文献评述与本文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经典理论 |
2.1.1 投资替代贸易 |
2.1.2 投资创造贸易 |
2.1.3 投资与贸易的权变关系 |
2.2 新新贸易理论中的投资与贸易关系 |
2.2.1 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中的投资与贸易 |
2.2.2 企业全球化生产组织中的投资与贸易 |
2.3 价值链和区域化理论中的投资与贸易关系 |
2.3.1 全球价值链的贸易倍增效应 |
2.3.2 GVC放大FTA的投资与贸易效应 |
2.3.3 GVC和RTA下投资的第三国贸易效应 |
第3章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与越南对外经贸发展 |
3.1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中国对越南FDI总量分析 |
3.1.2 中国对越南FDI产业结构分析 |
3.1.3 中国对越南FDI的区位分布分析 |
3.1.4 中国对越南FDI的投资方式分析 |
3.2 中国-越南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1 中越贸易总量分析 |
3.2.2 中越贸易结构分析 |
3.2.3 中越贸易不平衡问题 |
3.3 越南引进外资与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 |
3.3.1 越南引进外资总体情况 |
3.3.2 越南对外贸易整体情况 |
第4章 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对越FDI与双边贸易相关性的回归分析 |
4.1.1 机理总结与变量选取 |
4.1.2 数据与描述统计 |
4.1.3 平稳性检验-根检验 |
4.1.4 协整检验 |
4.1.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 基于FDI第三国贸易效应的进一步检验 |
4.2.1 机理总结与变量选取 |
4.2.2 数据与描述统计 |
4.2.3 平稳性检验-根检验 |
4.2.4 协整检验 |
4.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3 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积极引进中国高质量FDI,促进越中贸易平衡发展 |
5.2.2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越南的基础工业和配套能力 |
5.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外资法规体系 |
5.2.4 保持房地产和金融健康发展,抑制工资过快上涨 |
5.2.5 谋划自主产业链和创新重点,防范“候鸟式”FDI和逆全球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一带一路”相关概念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竞争力理论 |
3 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现状 |
3.2 越南企业对华出口存在的问题 |
3.3 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的SWOT分析 |
4 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竞争力分析 |
4.1 中越贸易关系定量分析 |
4.2 基于TSC的越南出口竞争力分析 |
4.3 基于RCA的越南出口竞争力分析 |
4.4 基于CMS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
5 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竞争力提升对策 |
5.1 完善“一带一路”战略的双向合作机制 |
5.2 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活力机制 |
5.3 构建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宏观调控机制 |
5.4 加强银行金融服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四、越中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经济关系中的越南民族主义因素研究[D]. 刘文丽.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中共“十八大”以来越中关系发展评析[D]. 温阮越勇(ON NGUYEN VIET DUNG). 西南大学, 2020(02)
- [4]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阮氏艳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研究[D]. 张鑫.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D]. 阮秋草. 云南大学, 2019(03)
- [7]《越南Plus电子报》涉华报道研究(2013-2018年)[D]. PHAM THI HOAI THU(范氏怀秋). 西南大学, 2019(06)
- [8]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丁氏梅英(DINH Thi-mai-anh). 东南大学, 2019(06)
- [9]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D]. 阮秋红(NGUYEN THU HUONG).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越南企业对华出口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研究[D]. 阮氏红幸(NGUYEN THI HONG HANH).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