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检测手机中立性?你可以吗?

是否应该检测手机中立性?你可以吗?

一、手机中立检测该不该?能不能?(论文文献综述)

林萍萍[1](2021)在《基于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在线交易日益频繁,在线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消费者与商家的交互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在线谈判。传统的在线谈判方式是低效的人工谈判,人工谈判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潜在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主体技术已日益成熟,使得电子商务领域的自动谈判成为了可能。智能主体能够随时与人类进行高效的谈判,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因此,人机谈判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兴趣。目前有很多关于自动谈判系统的研究,大多数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自动谈判系统,而关于人机谈判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少许关于人机谈判的研究,也往往忽略了人类谈判方的情感因素,不能根据人类谈判方的情感采用相应的谈判策略,从而导致谈判对话生硬,用户体验感较差。设计合理的自动谈判系统可以帮助买家和卖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就价格、数量以及其他条款上达成协议。为此,本文以自动谈判理论、谈判心理学为基础,利用情感分析技术,设计新的谈判策略,并研发出了具备情感能力的人机谈判系统。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综述了情感分析、自动谈判、人机谈判以及对话系统。我们详细分析和比较了情感分析技术以及其广泛应用,对比了情感分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说明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第二、创新性地将情感分析引入到人机谈判中,提出了相应情感分析方法。第三、设计基于情感的人机谈判策略。第四、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感分析技术、对话系统技术开发出了人机谈判系统。第五、进行大量实验证实我们融入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系统能够提高谈判双方的联合效用,并且提升人类谈判方的体验感。因此,我们的人机谈判系统是有效的,能很好地满足当下电子商务的需求。

宁丽[2](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蒋巧娜[3](2021)在《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针对上海市外办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员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大量社区现场口译不得不转为远程口译,往日被视为小众服务的社区电话口译走入寻常人家。在美国,全球最大的口译公司之一语言服务热线(Language Line Solutions)推出“新冠疫情服务”(“Covid-19 Support”),协助全社会攻克疫情难关。在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市外办在线涉外口译项目组,为上海各区工作人员提供24小时电话口译服务。在后疫情时代,社交距离仍旧存在,社区电话口译有望成为未来主要的口译形式之一。在社区电话口译迅猛发展的同时,公众对社区电话口译员的定位却与口译员的行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这或将阻碍社区电话口译甚至是整个口译行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学界也严重缺乏关于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的系统探讨,这显然与社区电话口译的发展现状不符。为解决现实问题,本文以戈夫曼的社会学及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框架,并以2020年上海市外办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员为研究案例,通过真实语料收集与分析、模拟口译观察、半结构性访谈的实证方法,深入探究社区电话口译员的具体角色与角色脱节的成因。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电话口译员的角色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具体角色方面,口译员的实际角色具有多样性和主动性。在社会大众看来,社区电话口译员往往扮演者发声者、作者、非指定听者的被动角色,行为较为单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电话口译员往往扮演者发声者、作者、责任者、指定听者的主动角色,行为表现十分丰富,是积极的话语建构者。角色脱节成因方面,社区电话口译员的角色脱节受人的影响较大。就客观因素而言,环境嘈杂度的影响远不及讲话者的语气急促度和话语模糊度,讲话者的语气越急促,表达越模糊,口译员的角色脱节就会越严重。就主观因素而言,个体认知对角色脱节的影响最为突出,个体认知越偏离规范要求,角色脱节就越明显。综合研究发现,笔者认为提升口译员和口译用户的认知是缓解矛盾的关键,因此提出两方面的措施:针对口译员,需要在岗前培训阶段加入认知教育,帮助新手口译员了解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的复杂性。针对口译用户,需要加强客户教育,提供口译服务指南,开设口译信息咨询热线,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增进客户对于口译活动复杂性的认识。

于爽[4](2020)在《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抖音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抖音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备受大众欢迎。但学界对其研究视角还较为片面。本文尝试将抖音行为纳入言语行为理论。笔者主要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面对面式”抖音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50份语料,并对其展开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抖音言语行为主体虽然与经典言语行为的主体存在语境不同,但发话人依然是行为的发出者。这是我们将抖音视为言语行为的理据之一。抖音短视频平台是抖音言语行为实施的语言环境。基于一般性意图,抖音意向行为可分为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达行为以及宣告行为。基于功能性意图,可分为日常分享言语行为以及商业盈利言语行为。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入手,旨在剖析作为特殊言语行为的抖音的特性,并对其进行分类,为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

郑艳艳[5](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杨阳[6](2020)在《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认知机制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消费概念的变化和体验型新兴业态的迅速崛起,我国商业建筑呈现出综合化、规模化、多层级、多功能的发展趋势,在丰富了购物体验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剧了空间组织复杂、认知负担过重、寻路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鉴于使用者在商业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寻路认知表现会受到外部环境信息与个体行为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探索环境客体与寻路主体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对于商业建筑的寻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眼动追踪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传统寻路认知实验方法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以实现更加客观、精确、可控的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从而为人与建筑互动机制的再解读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旨在围绕环境-认知-行为的研究主线,采用眼动追踪和虚拟现实新技术,通过展开商业建筑空间环境下的一系列寻路实验,揭示影响人们进行寻路决策的主要因素及其思维过程模式,发现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而,针对各个问题中主要空间环境要素特征与个体寻路认知测量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展开系统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寻路设计策略和方法,以提升使用者在商业建筑中的认知体验和寻路效率。研究首先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了寻路行为、环境认知与空间知识等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案例收集与现场调查,掌握了商业建筑空间环境要素中功能分区与业态配置、布局形式与流线节点、空间界面与视觉要素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与现状;进而,确立了实验研究的主线与框架,分别对比了眼动追踪与虚拟现实的技术特征并建构了实验平台,为后续实验研究和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案例与技术基础。其次,通过展开现场环境下的寻路认知实验,综合运用事后口述报告、开放式访谈与眼动追踪记录等多方面数据展开统计描述与定性分析,全面解析了行为特征、路径选择、决策使用及影响因素等多项主客观数据,建构了商业建筑空间环境中使用者的寻路决策过程理论模型,并确立了空间拓扑关系认知和地标信息获取两个关键问题。再次,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按照现存问题-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实验数据收集-关联规律分析-提出寻路设计策略的思路进行专项研究。面向拓扑关系认知问题,基于2种典型的串联布局形式,采用虚拟场景下的寻路认知实验,运用相关性分析、重复方差分析等方法,针对建筑布局易读性指标、个体空间能力指标和寻路认知测量指标参数展开关联性分析,并从整体布局逻辑、局部空间差异和信息传达效率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面向地标信息获取问题,通过真实场景下的移动式眼动追踪实验,针对商业建筑空间环境中店铺地标对象的视觉、认知、空间显着性指标和寻路观察时的眼动指标展开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建立了主要显着性指标与眼动注视和访问指标之间的影响作用关系,进而从地标位置分布、地标界面优化和地标层级筛选三个角度提出了寻路设计的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建筑学与环境行为学、计算机仿真模拟以及测绘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综合运用眼动追踪、虚拟现实等实验方法,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建构了寻路决策过程理论模型;揭示了拓扑关系认知过程中建筑布局易读性与空间认知以及寻路绩效之间的关联作用规律;揭示了地标信息获取过程中环境对象显着性与眼动观察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上述实验结果为基础,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设计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建筑师更好地理解空间环境信息-使用者认知心理-寻路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商业建筑寻路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方法,也为我国商业建筑寻路设计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手法与指导建议。

唐一惟[7](2020)在《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非虚构)》文中提出1.准备回国"如果你无法忍受寂寞,请不要到亚拉巴州马来。"2019年1月25日,我们到达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奥本大学的第一天,接机的同胞如此说。日出日落,不知不觉,一年匆匆而过。根据2019表的规定,再有整整一个月,到2月25日,我们一家三口就要踏上回国的飞机,结束在美国奥本大学为期一年零一个月的访问学者生活。

陈沛[8](2020)在《网络媒体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框架对比分析》文中认为当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家高度重视其生态发展。其间爆发的网络事件,可能威胁社会的稳定,但也促进国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西安奔驰漏油事件”曾一度在网络上大爆发,吸引了大量媒体跟踪报道,是2019年的重大舆情之一。因此,研究相关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框架,明确当下媒体报道方向,对国家治理互联网生态具有实际意义。框架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常被用于新闻报道框架研究。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报道框架优点,并提供整改方向,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三层次框架结构”是分析新闻媒体报道框架的一种方式,源自台湾学者臧、国仁的着作《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本文以此为基础,选择《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媒体机构,以其在公众号、微博和综合类门户网站平台上,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分别对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新闻来源、报道倾向、报道体裁等报道框架构成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比三家媒体在这些要素的差别的基础上,得出它们报道框架的相同与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三家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框架,共同特点表现为“都以新闻消息为主要体裁、以告知事件进展为主要报道目的、重视新闻来源的权威性、采用中立的报道倾向”这四大层面。同时也发现明显的不同,人民日报更重视发挥评议的功能,并且针对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时坚持正面情绪的舆论引导;新京报更重视使用原创报道对事件进行解读,但多为纯视频报道,受众解读较为费时费力;每日经济新闻对事件报道不仅及时,而且有始有终,有非常强的受关注欲望,其微博的报道最多,但使用和自创了太多话题,显得采编严谨性不够。因此,三者应该互相取长补短,让报道框架更加完善。

姜野[9](2020)在《算法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算法在广义上讲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但是由于数据和算力的不断发展,基础数学理论的演进,作为人工智能本质的算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机器学习为主的多类型算法在新闻推送、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信用评分以及司法裁判领域等多个场景当中得到应用。算法性能的提升以及应用的普及提高了社会的运行效率,却又因内部不透明性、有限自主性和难以问责性而可能导致诸多风险。这些特性将算法区别于普通的技术,也为我们带来了规制难题,当自我规制、市场规制和伦理规制并不能够有效应对算法带来的风险与影响,法律规制便成为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规制手段。有必要以算法技术的迭代更新为背景,将算法的法律规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当前算法呈现出的有限自主性特征,建构符合我国算法应用现状的法律规制体系。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线上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算法在为我们提供更加迅捷高效的推送结果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视域、判断甚至最终选择产生影响。可以说,网络对于其发展中形成的自生自发的扩展秩序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显然,算法使用者秉持的技术中立与技术无罪观念已经形成了强大惯性,这种惯性带来的后果不可避免地与公民的权利及社会的有序发展发生抵牾。在此过程中,会形成算法歧视、算法统治甚至消解社会信任等风险,而个人在算法面前逐渐演变成为数据的汇总,难免会被算法规训,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大,算法的学习特性还将导致数字鸿沟加剧发展。这些社会风险以及对个人产生的不利影响都需要来自法律的有力回应。在法律规制算法的理论基础方面,需要明确算法只能成为法律规制的对象而不能成为法律本身,应当认清算法的法律属性,将其定位为具有有限自主性的人造物。现阶段,我国对于算法的规制模式仍属于回应型的,重视结果的规制而忽略过程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个人数据保护立法较为分散,平台责任规定不够明晰以及规制算法的法律体系性不足。当前,欧盟与美国分别形成了以数据保护和算法责任为中心的算法规制模式,二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却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需要构建系统的法律规制体系。进而以法律治理归化技术治理,将防范风险定位为制度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以科技伦理作为内在指引。法律规制体系的系统建构,覆盖算法应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算法应用前的审查监督,应用过程中的数据保护以及应用后产生后果时的法律问责。首先,在算法审查监督具体规制措施的研究当中,要完善算法的分级分类制度,当前算法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两个领域之中,一个是商业领域一个是公共决策领域。在确定算法的风险等级之后,根据不同等级确定相应的透明度边界,完全不透明的算法会形成黑箱,而完全公开的算法则无法保护算法开发者的创新热情。因此,通过明确算法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在算法应用前的阶段有效防止问题的产生。其次,通过对于数据权利体系的研究加强算法应用过程当中的法律保障。明晰数据权属的界定对于限制算法至关重要,没有数据的算法将无法发挥作用。而我国法律对于日益多元的数据形式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分,数据控制者和数据主体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上存在着矛盾。由此,在强调互联网企业对于数据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于个人数据权的保护。赋予数据主体数据可携权以及加强对被遗忘权的保护能够有效应对算法应用带来的数据失控。最后,研究算法应用之后产生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问责的问题。加强算法的可解释性并保护数据主体的算法解释权,能够复盘算法运行的过程,找出法律后果产生的具体原因,合理分配责任完成法律问责。针对算法应用的全过程分别设计的法律规制手段只能解决短期和中期所呈现出的问题,而数字人权的提出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影响算法,从而达到在源头上规制算法的目的并实现算法规制的长期目标。数字人权要求在数字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数字人权保护机制所倡导的价值就是科技发展应当遵循的价值。另一方面,数字人权的覆盖范围极其宽广,面对以算法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场景都可以通过数字人权进行约束。保护数字人权,要求增强算法开发者的人权理念,强化算法的道德习得能力,提升数字弱势群体的参与以及在全社会培育数字素养和算法认知。数字人权的提出能够引领法律规制体系的构建,引领算法设计的理念。更进一步,结合我国正在推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数字人权可以增强我国在科技立法和数据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李金刚[10](2020)在《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当急于奔向教育的未来时,亦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来时路,以确证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教育时代。一方面,“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仍是一个真切的社会议题;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采取的各种举措,部分人和地区也确实因教育而改变命运,赢得名声,实现“逆袭”。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真相抑或真实,有必要走进那些经典案例,探究其何以如此,分析其在实现教育“逆袭”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本研究选取一个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被称为“教育状元县”的典型县作为研究对象,以时空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的角度深入考察分析。研讨其塑造教育状元县的历程,分析其为维持教育声誉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其中的参与者如何行动;进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谁更容易从中受益,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特征;最后,论证该县打造教育社会的全民参与过程。通过对会宁二中搬迁“事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描发现,作为利益相关者,因立场不同,人们对学校的认知相异,对学校搬迁的态度亦是多样,但是都将学校当作资源。其中,学校教师认为学校是文化效应优先的空间、学校周边企业商户则看重学校空间的经济效应,政府则强调社会统筹管理优先。表面上看,学校搬迁只是学校的事情与他无涉,但是搬迁过程中的博弈和利益纠葛的发生则表明学校绝非是独立于社会时空,而是深刻地影响当地的生活。进一步以时间为主线对会宁教育展开“长时段”分析,可以发现会宁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并没有给其发展各种行业提供便利,教育则是当地人们与自然、社会相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和策略。明清之际,得益于朝廷教化和历史积累,学宫、书院开始出现,部分人尝到教育的甜头。随着社会发展,民国时期现代教育也流传到这一地区,重教之风在变迁中延续。1949年之后,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整体上与社会大环境同步,虽有波折,但是当地人重视教育之根未断,加之当地政府的刻意主导,教育受重视的程度日益增加,其名声也在现代媒体传扬下广为人知,并最终被赋予“教育状元县”称号。该县为维持教育声誉采取诸多方法和策略,以其高中生源为例研究发现,县域内几所高中在招生时,学校间生源存在良莠之差,好学校存在掐尖现象。每一所学校内部,又设置高考指标并具体分配到各个班级、教师,以确保考上大学的学生名额“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也进行精打细算的时空管控和分层划级的人员管理。围绕高中生“尖子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发现,那些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好的学生,更容易从中受益。对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生源地分析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即,在该地区,能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存在城(县城)乡(乡镇)村(村落)的三级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群众和企业商户合力将该县打造成一个教育社会。其中,政府部门规划设计的“教育景观”为当地打造教育社会提供制度上的引导和整体性的部署;意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学生及其家长则为当地教育社会的制造提供群众基础;处于政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企业商户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既利用着教育名声也为教育名声的维持助力,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社会的创造中来,三者共同实现会宁县创造教育社会的集体动员。

二、手机中立检测该不该?能不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中立检测该不该?能不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动机
        1.2.1 情感因素对于人类谈判的影响
        1.2.2 情感因素对于人机谈判的影响
        1.2.3 研发基于情感的人机谈判系统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
        2.2.1 基于线性分类器的方法
        2.2.2 基于概率分类器的方法
        2.2.3 其它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
        2.3.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
        2.3.2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方法
        2.3.3 混合的方法
        2.3.4 其它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2.3.5 多模态的情感分析
        2.3.6 小结
    2.4 情感分析技术的应用
        2.4.1 商业应用
        2.4.2 中国的智能客服系统
        2.4.3 非商业应用
        2.4.4 关系和事件预测
        2.4.5 对话系统
        2.4.6 讨论与挑战
        2.4.7 小结
    2.5 自动谈判
        2.5.1 机器对机器的自动谈判
        2.5.2 人机自动谈判
    2.6 对话系统
        2.6.1 对话理解
        2.6.2 对话管理
        2.6.3 对话生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结构及原理
    3.1 引言
    3.2 模型定义
    3.3 系统框架
    3.4 系统主函数
    3.5 界面设计
    3.6 情感分类
        3.6.1 情感分类标准
        3.6.2 情感强度分类标准
        3.6.3 情感关键词库
    3.7 意图特征和情感特征抽取
        3.7.1 意图特征抽取
        3.7.2 情感特征抽取
    3.8 意图分类
    3.9 情感分类
    3.10 价格特征词及其值抽取
    3.11 谈判决策
        3.11.1 安抚策略
        3.11.2 让步策略
        3.11.3 谈判算法
    3.12 生成回复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实现
    4.1 概述
    4.2 收集语料与预处理
    4.3 交互界面
    4.4 意图和情感特征抽取
    4.5 意图识别与分类
    4.6 情感识别与分类
    4.7 价格特征及其值抽取
    4.8 谈判策略
    4.9 生成回复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谈判实例与分析
    5.1 谈判成功样例分析
    5.2 谈判破裂样例分析
    5.3 两样例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评估与分析
    6.1 意图和情感分类模型的性能评估
    6.2 谈判成功率
    6.3 谈判结果的效用
    6.4 人类谈判对手满意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意图语料
    A.1 问候意图类
    A.2 讲价意图类
    A.3 破裂意图类
    A.4 成交意图类
附录B 部分情感语料
    B.1 愤怒情感类
    B.2 生气情感类
    B.3 失望情感类
    B.4 着急情感类
    B.5 担心情感类
    B.6 委屈情感类
    B.7 高兴情感类
    B.8 感激情感类
附录C 部分回复模板
    C.1 愤怒回复模板库
    C.2 生气回复模板库
    C.3 失望回复模板库
    C.4 着急回复模板库
    C.5 担心回复模板库
    C.6 委屈回复模板库
    C.7 高兴回复模板库
    C.8 感激回复模板库
    C.9 问候类回复模板库
    C.10 讲价类回复模板库
    C.11 破裂类回复模板库
    C.12 成交类回复模板库
读硕期间获得的成果与奖励
致谢

(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四、基本概念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抽样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四)资料收集方法
        (五)资料收集工具
        (六)资料分析
        (七)理论饱和
        (八)质量控制
        (九)伦理审查
    三、研究结果
        (一)感知
        (二)调适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四、讨论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四、讨论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论证专家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针对上海市外办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员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社区电话口译中译员定位与实际行为的脱节
    二、研究概述: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一)研究问题:具体角色与脱节成因
        (二)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三、研究价值:方法创新与现实意义
    四、研究思路:从理论框架构建到实证结果检验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电话口译研究文献综述
        (一)社区电话口译概述
        (二)社区电话口译研究综述
    二、口译员角色研究文献综述
        (一)口译员角色概述
        (二)口译员角色研究综述
第二章 理论分析
    一、戈夫曼社会学及社会语言学理论
        (一)戈夫曼社会学理论:角色理论
        (二)戈夫曼社会语言学理论:谈话分析图式
    二、戈夫曼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一)生产模式中的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二)参与框架中的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三)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距离成因分析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在线涉外英语口译项目组介绍
        (二)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小组成员介绍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一: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员的具体角色
        (二)研究问题二: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员的角色距离成因
    三、研究步骤
        (一)真实语料收集与分析:了解角色表现
        (二)模拟口译观察:完善角色表现、探究客观因素
        (三)半结构性访谈:核实客观因素、探究主观因素
第四章 实证研究结果
    一、研究问题一
        (一)真实语料分析结果:发声者、作者、责任者与指定听者
        (二)模拟口译观察结果:发声者、作者、责任者与指定听者
    二、研究问题二
        (一)模拟口译观察结果:语气急促度、话语模糊度
        (二)半结构性访谈结果:语气急促度、话语模糊度、个体认知
结语
    一、研究总结:角色的复杂性
        (一)结论一:角色行为具有多样性与主动性
        (二)结论二:角色脱节的生成受人的影响较大
    二、研究启示:提升认知的必要性
        (一)面向口译员:加强认知教育
        (二)面向口译用户:加强客户教育
    三、研究局限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模拟口译观察情景设置
附录二:半结构性访谈问题设置

(4)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抖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语料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与抖音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对相关研究现状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可行性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抖音现象的可行性
        一、抖音短视频媒体相关概念
        二、抖音短视频媒体表现形式
        三、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研究抖音的可行性
    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
        一、塞尔的言语行为四分说
        二、意向行为的分类
        三、间接言语行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抖音言语行为的结构特点分析
    第一节 抖音言语行为主体
        一、发话人
        二、受话人
        三、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
    第二节 基于塞尔言语行为四分说的抖音结构性要素分析
        一、抖音发话行为
        二、抖音命题行为
        三、抖音意向行为
        四、抖音取效行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抖音言语行为的意向性分析
    第一节 基于意向功能显现度的抖音行为类型分析
        一、直接言语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基于意向功能体现方式的抖音行为类型分析
        一、断言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指令行为的相关分析
        三、承诺行为的相关分析
        四、表达行为的相关分析
        五、宣告行为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基于意向功能作用的意向行为类型分析
        一、日常分享言语行为
        二、商业盈利言语行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研究所用的 50 份“面对面式”抖音语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2.5 本章小结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3.4 本章小结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语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认知机制及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消费需求驱动下的商业建筑空间演变
        1.1.2 复杂环境影响下的个体寻路认知诉求
        1.1.3 人与建筑互动机制再解读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寻路认知行为心理
        1.3.2 相关研究方法演进
        1.3.3 商业建筑空间环境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界定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认知研究理论基础
    2.1 寻路认知相关理论
        2.1.1 寻路行为理论
        2.1.2 环境认知理论
        2.1.3 空间知识理论
    2.2 空间环境特征解析
        2.2.1 功能分区与业态配置
        2.2.2 布局形式与流线节点
        2.2.3 空间界面与视觉要素
    2.3 实验研究框架建构
    2.4 实验技术平台选择
        2.4.1 眼动追踪技术
        2.4.2 虚拟现实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现场实验与问题解析
    3.1 实验方案与过程
        3.1.1 建筑案例选取
        3.1.2 实验方案设计
        3.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整体特征概述
        3.2.2 路径轨迹解析
        3.2.3 决策使用分析
        3.2.4 影响因素解析
    3.3 寻路认知决策模型
        3.3.1 关键事件处理
        3.3.2 思维过程模式
        3.3.3 决策模型建构
    3.4 影响商业建筑寻路决策的关键问题
        3.4.1 拓扑关系认知
        3.4.2 地标信息获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拓扑关系认知的商业建筑布局易读性研究
    4.1 拓扑关系认知的问题解析
        4.1.1 拓扑关系认知现存问题
        4.1.2 拓扑关系认知影响因素
        4.1.3 布局易读性的测量方法
    4.2 相关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4.2.1 建筑布局易读性指标
        4.2.2 个体空间能力指标
        4.2.3 寻路认知测量指标
        4.2.4 实验方案与数据收集
    4.3 布局易读性与寻路认知的关联性分析
        4.3.1 布局易读性与空间认知的关联性分析
        4.3.2 布局易读性与寻路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4.3.3 商业建筑布局易读性作用规律讨论
    4.4 面向拓扑关系认知的寻路设计策略
        4.4.1 明晰整体布局逻辑
        4.4.2 突显局部空间差异
        4.4.3 提高信息传达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地标信息获取的商业建筑对象显着性研究
    5.1 地标信息获取的问题解析
        5.1.1 地标信息获取现存问题
        5.1.2 地标显着性的影响因素
        5.1.3 地标显着性的测量方法
    5.2 相关指标选取与量化方法
        5.2.1 视觉显着性指标
        5.2.2 认知显着性指标
        5.2.3 空间显着性指标
        5.2.4 眼动观察测量指标
    5.3 对象显着性与地标观察的关联性分析
        5.3.1 显着性指标与眼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2 基于显着性指标的眼动观察预测模型
        5.3.3 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地标获取规律讨论
    5.4 面向地标信息获取的寻路设计策略
        5.4.1 优化地标位置分布
        5.4.2 强化地标显着特征
        5.4.3 划分导引地标层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商业建筑案例调查项目信息统计
附录2 哈尔滨凯德广场现场寻路实验调查问卷
附录3 虚拟寻路实验交互界面提示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非虚构)(论文提纲范文)

1.准备回国
2.火锅万岁
3.美国不可能有新冠病毒
4.买口罩
5.回国航班被取消
6.幸运与不幸
7.几经辗转的延期申请
8.不良舆论
9.戴口罩被歧视
10.美国的春假
11.全面停课
12.华人的战争
13.华人战争升级
14.发放物资
15.没有航班了
16.亚拉巴马州居家令
17.穷人的东西
18.被迫搬家
19.全面复工
20.来自祖国的健康包
21.为什么不申请包机
22.美国的暴乱

(8)网络媒体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框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框架理论的研究
        1.3.2 国内框架理论的研究
        1.3.3 对新闻报道的“框架”的相关研究
        1.3.4 有关网络事件的报道框架的研究
        1.3.5 既有研究小结
    1.4 研究目标和写作结构
        1.4.1 研究目标
        1.4.2 写作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对比分析法
        1.5.4 内容分析法
    1.6 研究创新点
2.事件发展历程及数据的选取
    2.1 事件发展历程
        2.1.1 线下形成期
        2.1.2 网络爆发期
        2.1.3 关注消退期
    2.2 事件定性及其一般特征
    2.3 事件舆情特征简介
    2.4 媒体及报道样本的选择依据
        2.4.1 媒体的选择
        2.4.2 报道的来源选择
        2.4.3 报道文本的选取范围
    2.5 小结
3.高层次框架结构下的宏观数据对比分析
    3.1 报道数量对比
        3.1.1 报道总数量
        3.1.2 原创报道数量
    3.2 报道主题对比
        3.2.1 类目构建
        3.2.2 异同及原因分析
    3.3 新闻稿转发来源
        3.3.1 类目构建
        3.3.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3.4 本章小结
4.中层次框架结构下的中观数据对比分析
    4.1 消息来源对比
        4.1.1 类目构建
        4.1.2 报道总体的消息来源对比及分析
        4.1.3 原创报道中的消息来源对比及分析
    4.2 报道目的对比
        4.2.1 类目构建
        4.2.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4.3 报道倾向对比
        4.3.1 类目构建
        4.3.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4.4 本章小结
5.低层次结构框架下的微观数据对比分析
    5.1 报道体裁对比
        5.1.1 类目构建
        5.1.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5.2 报道文本展现形式
        5.2.1 类目构建
        5.2.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5.3 话题数量及种类
        5.3.1 类目构建
        5.3.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5.4 本章小结
6.三者总体报道框架的对比分析
    6.1 总体数据对比
    6.2 三者报道框架的相同点
    6.3 三者报道框架的不同点
        6.3.1 报道框架更优之处
        6.3.2 报道框架相对不足之处
    6.4 结论与建议
        6.4.1 结论
        6.4.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算法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算法应用的主要场景及规制困境
    一、算法的广泛应用与争议
        (一)新闻推荐场景
        (二)搜索引擎排序
        (三)电子商务领域
        (四)个人信用评分
        (五)司法裁判领域
    二、算法的独特性质
        (一)算法的不透明性
        (二)算法的有限自主性
        (三)算法的难以问责性
    三、传统路径难以进行有效规制
        (一)自我规制路径缺乏内在动力
        (二)市场规制无力对抗垄断局面
        (三)伦理规制难以有效融入算法
第二章 法律规制算法的法理证成
    一、算法应用产生的社会风险
        (一)算法歧视加剧社会不公
        (二)算法权力形成算法统治
        (三)深度伪造消解社会信任
    二、算法决策对个人的不利影响
        (一)算法分析侵害数据主体隐私权
        (二)算法规训妨碍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算法学习加剧数字鸿沟的发展
    三、法律规制算法的理论基础
        (一)法律与科技的法理思考
        (二)厘清算法的法律与法律的算法
        (三)算法的法律属性探究
第三章 法律规制模式的反思与预设
    一、我国规制算法的模式与不足
        (一)数据保护的相关立法
        (二)算法规制的直接条款
        (三)当前规制模式的不足
    二、域外规制算法的经验及局限
        (一)以数据保护为中心的欧盟方案
        (二)以算法责任为中心的美国路径
        (三)欧美规制算法路径的比较分析
    三、法律规制算法的应然选择
        (一)以法律治理归化技术治理
        (二)将风险防范作为规制目标
        (三)将科技伦理作为内在指引
第四章 法律规制体系的系统构建
    一、算法应用前的审查监督
        (一)完善算法分级分类制度
        (二)算法的透明度及其边界
        (三)建立健全算法监督机制
    二、算法应用中的法律保障
        (一)明晰数据权属的界定
        (二)赋予数据主体数据可携权
        (三)加强对被遗忘权的保护
    三、算法应用后的法律问责
        (一)算法的可解释性
        (二)算法解释权的概念及证成
        (三)构建合理的法律问责体系
第五章 未来展望:以数字人权引领算法规制
    一、人类生存状态的数字化重塑
    二、算法技术背景下的数字人权
        (一)数字人权中的自由命题
        (二)数字人权中的平等命题
        (三)数字人权中的安全命题
    三、数字人权的保护机制
        (一)将人权理念融入算法开发
        (二)强化算法的道德习得能力
        (三)提升数字弱势群体的参与
        (四)培育数字素养与算法认知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10)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依据
        (一)个人兴趣:好问题是“遇见自己”
        (二)社会现象:贫困县的教育“逆袭”
        (三)学科之思:教育社会学的求真期望
    二、文献述评
        (一)时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时空社会学与教育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方法论: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论证
        (三)具体研究方法的选取与实施
        (四)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空间之争:学校搬迁事件的再现
    一、从“规划”到“搬迁”:学校及其周边的空间制造
        (一)“规划”:权力与资本主导的空间腾挪
        (二)“博弈”:搬迁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话语叙事
        (三)“搬迁”:始于师生、不止师生
    二、搬迁之后:学校周边的空间重塑
        (一)各谋出路:小本经营的商店、出租房、小贩
        (二)空间认知:学校搬迁的“资源”分析
第二章 从无到有:教育发展历程的时空分析
    一、一个苦水河畔的小县素描
        (一)抗争与适应:会宁县的生态场景
        (二)历史与神话:远离教育的记忆
    二、起始与渊源:1949年之前的教育脉络
        (一)起于毫末:明清之际会宁县教育的历史溯源
        (二)迎潮而上:民国时期的会宁教育
    三、发展与丕变:1949年之后的教育
        (一)曲折新生:1949-1966年间的会宁教育
        (二)紊而不断:1966-1976年间的会宁教育
        (三)名声鹊起:1977-1996年教育状元县的兴起
第三章 何以成就:状元县的维系之路
    一、掐尖拔苗:几所高中的生源分析
        (一)特色:高中录取学生的逻辑
        (二)差异:有意还是无意的结果
    二、包产到户:高考指标的层级下达
        (一)分摊到校:因班级而异的指标分配
        (二)责任到人:高考目标的提点与预言
    三、时空管控:日常生活的精打细算
        (一)令行禁止:精细管理的校门与教室
        (二)按部就班:校历、作息表与倒计时
        (三)分层划区:教育管理的科层模式
第四章 谁的“象牙塔”:“尖子生”之源的诘问
    一、高中:尖子生的家庭背景分析
        (一)抽样设计与研究问题
        (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三)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分析
        (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反思
    二、大学: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住址的空间分布分析
        (一)乡镇不及县城:不同乡镇考入大学的总体情况
        (二)乡镇胜于村落:差异直达底层
第五章 教育社会:作为社会营生的时空制造
    一、政府主导下的地景制作:街道、纪念馆与状元历史文化园
        (一)街、道、巷的教育隐喻:走在教育的路上
        (二)“教育展馆”:一个微缩教育世界的建造
        (三)状元历史文化园:教育与消费合奏的现代景观
    二、因需而生的陪读村、求学者、陪读者
        (一)“砚台坪”们:因“势”而生的陪读村
        (二)被迫到主动:租房者的行动逻辑
        (三)工作与闲暇:陪读者的日常生活
    三、商机与文化:从“状元宾馆”到“古今会州”
        (一)因附其“名”:早期商户构建教育社会的初步尝试
        (二)汲取其“意”:创造与消费“状元文化”的现代资本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会宁教育:一个糅合的理解
    三、教育社会: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一、地方史料
    二、论文类
    三、专着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手机中立检测该不该?能不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感分析的人机谈判研究[D]. 林萍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社区电话口译员角色分析 ——针对上海市外办在线涉外英语口译员的实证研究[D]. 蒋巧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抖音行为研究[D]. 于爽.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寻路认知机制及设计策略研究[D]. 杨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2020滞留美国实录(一)(非虚构)[J]. 唐一惟. 作品, 2020(08)
  • [8]网络媒体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框架对比分析[D]. 陈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算法的法律规制研究[D]. 姜野.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D]. 李金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是否应该检测手机中立性?你可以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