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在兽药临床应用Ⅱ

附子理中汤在兽药临床应用Ⅱ

一、附子理中汤加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Ⅱ(论文文献综述)

林仁钊,陈嘉欣,唐超,吴景恩,林飞,石达友[1](2021)在《中药复方在宠物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整理临床上应用中药复方治疗犬猫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病例相关文献,并收集兽医临床中常应用于治疗宠物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中药方剂,主要包括附子理中丸、四君子汤、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丸等。从中兽医角度介绍动物机体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常见病证,对中药方剂的组成方解、主治病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中药复方在兽医临床上治疗宠物慢性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梁运特[2](2021)在《基于IL-6/JAK2/STAT3/SOCS-3通路探讨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ELISA、WB、PCR等技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及JAKs/STATs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肖振球教授经验方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JAKs/STAT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变化特征,为揭示安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安肠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增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认识和防控基础。方法:(1)实验分组:健康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 g,经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丽珠肠乐组、安肠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2)实验造模:参照文献,实验大鼠除了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按大鼠体重100 mg.kg-1TNBS+等体积50%乙醇计算用量)造模,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周期为14 d后,处死大鼠并留取标本。(3)实验对象:各组大鼠及其腹主动脉血、结肠组织。(4)实验方法及检测内容: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排便、饮食等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取大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结肠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评判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情况,Geboes指数评价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RT-PCR测定大鼠结肠组织中IL-6、JAK2、STAT3、SOCS-3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JAK2、p-STAT3、STAT3、SOCS-3表达;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TNF-α、IL-17、IL-10的含量。经实验获得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得数据使用Graph Pad进行整理制图。结果:(1)各组大鼠疾病症状表现:UC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DAI评分较空白组大鼠显着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在给药治疗后,疾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DAI评分低于空白组(P<0.05),以安肠汤中剂量组疗效最佳。(2)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状况:以CMDI和Geboe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UC模型组均高于空白组(P<0.05),各治疗组评分均较UC模型组出现下降(P<0.05),以安肠汤中剂量组结肠粘膜损伤恢复最佳。(3)各组大鼠结肠组织IL-6、JAK2、STAT3、SOCS-3m RNA的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6、JAK2、STAT3、SOCS-3m RN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JAK2、STAT3、IL-6m RNA含量降低(P<0.05),SOCS-3m RNA含量显着升高(P<0.05)。(4)各组大鼠结肠组织JAK2、p-STAT3、STAT3、SOCS-3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JAK2、p-STAT3、STAT3、SOCS-3蛋白含量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JAK2、p-STAT3、STAT3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SOCS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5)各组大鼠血清IL-6、TNF-α、IL-17、IL-10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6、TNF-α、IL-17、IL-10含量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TNF-α、IL-17、IL-6含量均降低(P<0.05),IL-10表达显着增高(P<0.05)。结论: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状态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能使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IL-17表达水平降低,抑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升高,同时下调IL-6、JAK2、STAT3m RNA及其JAK2、STAT3蛋白的表达,上调SOCS-3m RNA及SOCS-3蛋白的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IL-6/JAK2/STAT3/SOCS-3信号通路发挥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杜优[3](2021)在《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具有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作用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对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相关指标(甲状腺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内中膜(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类患者的可能作用机理,以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治疗,为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甲减合并CAS疾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肾阳虚血瘀证的甲减合并CAS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左甲状腺素钠片+阿托伐他汀钙;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蓉芪通络颗粒。疗程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3结果:3.1对中医证候的疗效: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统计学比较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p<0.05),研究组更明显(p<0.05);单项积分的比较发现研究组各项症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浮肢肿、夜尿频多、健忘、大便异常、失眠、肌肤甲错)较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健忘和肌肤甲错方面无明显作用(p=1.00),其余症状获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2对甲状腺功能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TSH、FT3、FT4水平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各组TS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T3、FT4较前有所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更佳(p<0.05)。3.3对血脂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TC、TG、LDL-C、HDL-C均发生正向变化,TC、TG、LDL-C均值较前减小,HDL-C均值较前有所增加。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0.05),且研究组方案更显优势(p<0.05)。3.4对HCY,hs-CRP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hs-CRP水平均较前降低,两组患者HCY,hs-CRP水平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更突出(p<0.05)。3.5对IMT,斑块面积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测定值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对照组减少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减少程度明显(P<0.05)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3.6安全性结果分析:治疗期间未有需要停药或其他特殊处理的不良反应,12周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安全性指标获良性改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可安全应用于临床。4结论:有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作用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与他汀类药物联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血脂、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减少IMT及斑块面积,对于甲减合并CAS的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相当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周娇娇[4](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张雪莲[5](2020)在《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进行六经归类,总结慢性胃炎的六经辨证分型特点,为临床从六经论治慢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并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其证候进行六经辨证分型分析,应用SPSS20.0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饮食偏好、主症、兼证、舌脉象、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0例CG发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35;发病年龄从18-76岁之间,以41-65岁的中年人为多见,约占63.3%,大多数患者病程≤1年,约占60.0%;发病患者的职业以工人为多见,约占30.8%,其次为退休人员,约占28.4%,职员约占20.8%;患者的饮食偏好以辛辣饮食为多见,约占32.5%。2.CG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约占38.3%,其次为脾胃虚弱证,约占35%;临床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约占58.3%,其次为反酸(32.5%)、嗳气(31.7%)、胃脘胀闷(25.0%);而胃脘疼痛又以隐痛为多见,约占25.0%,其次为胀痛,约占18.3%;常见中医兼证主要为胸闷、头晕、口干、寐差、大便溏、心悸、乏力等;临床常见的舌质是红舌(56.7%)、淡红舌(24.2%);常见的舌苔为薄白苔(30.8%)、薄黄苔(24.2%)、黄腻苔(21.7%);常见的脉象为弦滑脉(15.8%)和弦脉(13.3%)。3.120例CG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型表现以单经病为多见,约占71.7%,其次为两经合病,约占26.7%,三经合病仅占1.7%。在单经病变中,以少阳病为多见,约占20.8%,其次为太阴病,约占18.3%;两经合病以太阳少阳病为多见,约占7.5%。将慢性胃炎的六经证型拆分为单经形式,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少阳病,约占44.2%,其次为太阴病25.0%、少阴病24.2%、阳明病24.2%、太阳病20.8%、厥阴病5.8%。表明慢性胃炎多有少阳病表现,与少阳密切相关,这可为慢性胃炎从少阳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结论:1.慢性胃炎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年龄、职业及饮食偏好有关。2.慢性胃炎六经证型分布中,以单经病多见,其次为两经合病,慢性胃炎患者的单经病变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3.慢性胃炎病程较短者以阳经单经病为主,病程较长者以阴经两经病为主。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脾胃湿热证以阳明病多见,脾胃虚弱证以太阴病多见,胃络瘀阻证以厥阴病多见,胃阴不足证以少阴病多见。5.慢性胃炎可从少阳论治。

梁琪[6](2020)在《“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各项指标来判断“附子温肾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并根据“附子温肾方”的组方特点探讨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思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与思考,希望可以为受困于此的患者提供福祉。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予“附子温肾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进行常规剂量口服。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并在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1例、2例及13例,总有效率为53.3%;实验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3例、6例及15例,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整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而言,二者在治疗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食量减少、倦怠乏力这五项症状时疗效相当(P>0.05);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分别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对照组共随访16人,2周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8.8%,1个月后复发7人,复发率为43.8%;实验组共随访24人,2周后复发1人,复发率为4.2%,1个月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2.5%。两组相比,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1个月后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比较: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好转,两组在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情况、食量减少及疲倦乏力方面治疗效果相当,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疗效优于对照组。“附子温肾方”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也较西药而言更加长远,复发率低,整个治疗过程中具备安全性。

张正阳[7](2020)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应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老年原发甲减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将纳入新诊断的80例脾肾阳虚型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方,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西药剂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钙、血磷、骨吸收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形成指标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腰椎2-4节骨密度T值水平和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9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候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95%,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12周后单项症状除记忆力减退、神情淡漠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水肿、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恶风、四肢不温、腹胀纳呆、便秘方面症状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5、两组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8周两组间比较,治疗组FT3、FT4、TSH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两组间FT3、FT4、TSH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6、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在整个疗程中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用量上少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TC、TG、LDL-C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8、两组治疗后PINP、β-CTX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PINP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β-CTX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治疗组血钙、血磷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T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T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11、对照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率分别是7.5%和1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加减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原发性甲减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临床证候,减少患者痛苦,可较快地恢复甲功水平,调节脂代谢,改善骨代谢,增加骨密度,可减少老年甲减病患者西药用量,且不良反应少。

惠华英[8](2020)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研究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及葛根芩连汤干预对模型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从微生态角度揭示肠道湿热证泄泻的发生机理,探明葛根芩连汤疗效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中医泄泻证型的诊治研究及方剂疗效机理的探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模拟肠道湿热证泄泻病因,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P物质含量测定,摘取动物内脏称重;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采集小鼠小肠内容物和黏膜,运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肠道内容物和黏膜中微生物活度,运用酶活分析技术测定肠道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菌提取实验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基于Pac Bio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结果:(Ⅰ)模型小鼠表现为懒动、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等,血清中所含P物质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脂(TG)含量显着降低(P=0.038),总胆固醇含量(TC)和血糖水平(GLU)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模型小鼠一般状态恢复,血清P物质浓度回归接近于正常组,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Ⅱ)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中所含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和嗜酸细胞数(EOS)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血中WBC、EOS与自愈组相比降低,而GRA和MCV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且治疗组胸腺指数增加。(Ⅲ)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和双歧杆菌数显着减少(P=0.000或P=0.049),微生物活度显着升高(P=0.000)。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持续升高(P<0.01),微生物活度与自愈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0)。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自愈组,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正常组和自愈组。(Ⅳ)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样本层次聚类树和主坐标分析(PCo A)显示,模型组和正常组样本间有一定的距离,组间基本可以分开,说明组间存在微生物菌群结构上的差异性。在门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蓝藻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且放线菌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着(P=0.032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所含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降低,Muribaculum、链球菌属、Parasutterella、普雷沃氏菌属和Enterorhabdus含量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上,模型组格氏乳杆菌、肠乳杆菌、罗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及Curvibacter lanceolatus丰度减少,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卷曲乳杆菌、胃瘤乳杆菌、Staphylococcus epeidermidis、牙龈卟啉单胞菌、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Enterorhabdus muris、少酸链球菌和Enterorhabdus mucosicola的含量升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是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关键物种。(Ⅴ)采用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治疗组Alpha多样性指数回归(P>0.05);PCo A显示正常组和治疗组样本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细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所含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恢复,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治疗组肠道乳杆菌属含量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而Muribaculum和梭菌属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含量接近自愈组水平;在细菌种水平上,治疗组肠道卷曲乳杆菌丰度恢复,罗氏杆菌丰度低于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模型小鼠疗效显着。(2)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异常,葛根芩连汤可调节模型小鼠血液中WBC、GRA、EOS和MCV等指标回归,提高胸腺指数,调节机体免疫力。(3)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异常变化,微生物活度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种数、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发挥疗效。(4)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菌群失调,格氏乳杆菌是模型组与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物种,其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泄泻相关。(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恢复作用,调节了细菌物种相对含量,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该方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张丽惠,任晨华,张国伟[9](2018)在《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在CNKI、VIP、万方数据以及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查找应用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经过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评分。结果一共纳入8项符合条件的RCT研究,共有688名患者参加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但这8项研究方法学质量均较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R合并=4. 32 [OR=4. 32,95%CI (2. 55,7. 31),P <0. 000 01]。GRADE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证据水平均为B,推荐等级为弱推荐。结论采用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有较高的安全性,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的临床对照研究质量有不足,所以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尚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闫军堂[10](2018)在《“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标:1.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血、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水血同病”不同概念体系下的临床应用模式。3.厘清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的发展脉络,总结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及其应用体系的发展规律。4.总结提炼“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源流、发展特色,“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及“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以及基于“水血同治”的辨治规律和证治经验。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影响力较大的医家着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周学海、王清任等医家着作。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是全国统编第1-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首先,明确该时期的主流思想,确定该时期的话语场。其次,以血、水为对象,探讨各时期的血、水概念关系,提炼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总结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含义。再次,比较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和含义,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区别,阐述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结果:1.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以前的血证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包括咳血、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宋以前医家认为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方面,主要有气、火、热等因素。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宋以前医家对血证形成原因的认识多集中在违背了大的自然规律,如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血证的治疗思路多从气、火、热等因素考虑。宋以前医家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是在大的自然规律前提下通过判断是否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而进行。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痛症、痹症、厥证等都可由瘀血导致。宋以前医家已经认识到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宋以前医家更重视从“象”上来判断是否有瘀血,进而治疗瘀血,临床多采用疏血气、通经络、散恶血、温则消而去之、导下等方法。宋以前的水证主要指水肿、水气、痰饮等疾病。宋以前医家主要是根据表现在外的部位、症状和特性对水证进行分类,同时,将水证纳入到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对水证形成机理的认识中,尤其强调气在水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上并未完全由气、水等概念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诊疗过程。“水血同治”的情况出现较多,就其论述来看,多为该疾病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具体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水气病中兼见瘀血,临床中采用利水和祛瘀的中药共同组方。同时,痈肿成脓后“水血同见”时,也有水血共同组方治疗的情况。第二,月经病、带下与经血同见时,从治水、治血两个方面共同组方。第三,痰瘀同治。由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着作中的“痰”与后世的“痰”概念存在差异,因此“痰瘀同治”多为后世医家所总结。另外,痰、瘀多为致病因素,临床疾病中多有痰瘀同时出现、方剂组成中也多为治痰药与活血药联合应用。本时期的血证与水证之间并无过多的因果关系讨论,临床上多采用“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水血同治”多为在“随证治之”的前提下,疾病出现血证与水证兼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2.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金元时期,火的重要作用被医家重视,在血证的诊治理论中,火被突出强调。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开始从重视气、热、火等因素在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的地位,转而关注“气”“火”“热”等因素本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集中关注火邪在血证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宋金元医家将血证的论治集中到火上,但其观点主要是强调火的重要作用,而非以火为中心建立因果关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宋金元时期的水证主要指水肿和水气等疾病。同时,痰饮、带下病、痈肿成脓流水的情况也多从水证的角度考虑。本时期对水证的分类除了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的分类方法,还以阴阳五行、脏腑理论重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分类模式,并且提出了阴水和阳水概念,使水肿的辨治更加丰富。尽管对水证的形成原因多有发挥,但就水证的具体治法而言,宋金元时期基本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宋金元时期,“水血同治”多为疾病中血证与水证兼见时的共同治疗。但是,宋金元医家鲜有从血水相互转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血同治”。与宋以前医家不同的是,本时期尤其重视导致疾病的内生因素。内生之火、风、痰、瘀受到重视,很多疾病都是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探讨。因此,“痰”和“瘀”作为两种重要的内生因素,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述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着名医家朱丹溪倡导“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被凸显。在临床治疗中,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并未过多关注“痰”和“瘀”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当疾病中同时出现痰证和瘀血证时,多以痰瘀共同治疗为主。但是,当疾病中只出现痰证或只出现瘀血的情况时,则不会过多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宋金元时期的“痰瘀同治”与“水血同治”相似,多为痰证之中出现瘀血或者瘀血之中出现痰饮时,采取共同治疗的方法。3.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逐步构建了以“气水——血火”为核心的血证诊治理论,临床上也将气水血火定为血证的诊治关键,即血证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重视火在血证中的关键作用,从火论治。同时,清末民国时期对于血证的论述也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医家对瘀血病症也非常重视,多在气的基础上论述瘀血证治。明清民国时期,在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讨论水证的基础上,重视从肺、脾、肾三脏治疗水证。在水证的诊治中,明清民国时期的医家重视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该时期医家多认为:气是导致水证的关键,气行则水肿自消。同时,将气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尤其重视肺气、脾气、肾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水证治法而言,多延续《内经》《金匮要略》中的论断,同时又有各自的发挥,尤其是补法和从肝火论治水证被该时期医家所强调。明清民国时期,“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尽管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水血同源”和“血汗同源”的论述,但在对“水血同源”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气在水血同源中的重要作用;就血汗关系而言,尤其重视气的作用,而对疾病中的水血之间的转化机制关注较少。因此,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在继承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4.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通过对历版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分析后发现:当代学者构建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使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新的理论,现代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学者更加关注血证和水证发生的病因和疾病演变的机制。同时由于更加关心疾病产生的病因及演化机制,血、水、痰、瘀等具体物质被现代中医学者所强调。这种转变使中医原本同时关注疾病的关键和产生机制,转为只关注疾病的机制。另外,当代中医的辨治思路与西医思维比较接近,可以说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较为深刻。同时,由于中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一些概念被泛化后形成新的概念,如将水血共同治疗演化成“水血同治”,进而构建“水血同病”理论。当代学者构建的“水血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水、血表示疾病的阶段或病证的范围,是抽象概括多种情况的概念,与构成人体的血和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水血同病”强调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水血同治”也是根据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第三,“水血同病”多是在临床具体疾病之上的大一统的理论讨论。构建“水血同病”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其讨论的重点多与具体疾病相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血同病”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证解释“水血同病”的情况。5.“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谱系清晰,学术特色明显,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科研、学术、临床齐头并进,成为影响海内外各中医学派发展的典范。首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于“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等病症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系统梳理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独到认识和辨治规律,即:水血同源,生理攸关;水血同病,病理密切;水血同调,辨治精当;以及辨治要点,尤需注意等四个方面。治疗上,由血病水者,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由水病血者,治水为主,兼以治血;水血同病者,治水、治血并重。本论文梳理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临床常用的“水血同治”经验方34首,包括: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的柴胡活络汤、三草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柴胡鳖甲汤、宣络化瘀汤、珀朱六一汤、遂金丸、养阴活血利水汤。治水为主,兼以治血的苓桂茜红汤、三参苓桂术甘汤、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白玉消胀汤、消胀除湿汤、加味黄连导赤汤、加减木防己汤、归芍温胆汤。以及治水、治血并重的荆防肾炎汤、加减旋复花汤、加减柴胡桂枝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滋阴潜阳汤、三草芍甘汤、柴胡排石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桃红温胆汤、丹桅温胆汤、金铃温胆汤、菖郁温胆汤、丹郁温胆汤、失笑温胆汤、百地温胆汤、黛蛤温胆汤。最后,列举了本学派三代传人(刘渡舟,王庆国,闫军堂)从“水血同治”辨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经验与临床案例,对临床有所裨益,可资借鉴学习。结论: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系统考察发现:各时期医家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认识不尽相同。在王庆国、李成卫团队前期973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各个历史时期医家在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要。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两汉经学为例,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是影响宋以前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天人宇宙论强调各事物的归属及与天地、外界的联系,因此,该时期医家重视导致疾病的外因,而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并未受到重视。“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宋金元明清时期,经过两宋哲学家的发展,中国哲学进入了理学成为主流学说的时代。与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不同,宋明时期的理学强调“本体论”。因此,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是影响宋以后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宋明理学强调事物本身的作用,为此该时期医家重视自身导致疾病的因素,在此情况下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受到重视。由于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存在差异,尤其在因果关系的认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而并未形成“水血同治”,也并未由“水血同治”形成“水血同病”概念。自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哲学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愈发加深。在西医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环境下,中医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核心理论的构建。其中概念思维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尤其深刻。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中医对病机概念理解的转变,促使当代学者重视“痰”“瘀”等内生因素构建“水血同治”,并基于“水血同治”构建了“水血同病”。

二、附子理中汤加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附子理中汤加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Ⅱ(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在宠物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兽医中脾胃的生理功能
    1.1 脾的生理功能
    1.2 胃的生理功能
2 常用于治疗宠物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中药复方
    2.1 附子理中丸
    2.2 补中益气汤
    2.3 平胃散
    2.4 半夏泻心汤
    2.5 香砂六君子汤
3 中兽医脾胃辨证论治的现代医学研究
4 小结

(2)基于IL-6/JAK2/STAT3/SOCS-3通路探讨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UC的认识
        1.1 国内外对UC的研究现状
        1.2 西医对UC的治疗
    2 中医学对UC认识
        2.1 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3 安肠汤的相关研究
        3.1 安肠汤的研究基础
        3.2 相关中药的现代研究
    4 UC与 JAKs/STATs信号通路
        4.1 JAKs/STATs信号通路的研究基础
        4.2 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生物安全及伦理审查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试剂及耗材
        1.1.5 安肠汤的制备
        1.2 方法
        1.2.1 动物实验分组
        1.2.2 UC大鼠模型的建立
        1.2.3 给药方式
        1.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 检测指标与方法
        2.1 大鼠疾病活动度(DAI)评分
        2.2 肠道病理学观察
        2.3 制作病理切片
        2.4 结肠黏膜病理学评分
        2.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2.6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2.7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3.1.1 大鼠一般情况
        3.1.2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3.2 大鼠结肠损伤情况
        3.2.1 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观察
        3.2.2 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
        3.2.3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及Geboes评分
        3.2.3.1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3.2.3.2 大鼠结肠组织Geboes指数
        3.3 RT-qPCR结果分析
        3.4 Westernblot检测结果
        3.5 ELISA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安肠汤对UC大鼠的疾病状态的影响分析
        4.2 安肠汤对UC大鼠的结肠组织的影响分析
        4.3 安肠汤对UC大鼠IL-6/JAK/STAT/SOCS-3 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分析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标准
        3.4 安全性观察实验室检验及检查指标
        3.5 随访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4.2 治疗前数据分析
        4.3 治疗前后数据统计分析
        4.4 安全性观察
        4.5 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甲减和CAS的认识
        1.1 甲减的病因病机
        1.2 甲减的治疗
        1.3 CAS的病因病机
        1.4 CAS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甲减和CAS的认识
        2.1 甲减的发病机制
        2.2 甲减的治疗
        2.3 CAS的发病机制
        2.4 CAS的治疗
    3 甲减和CAS相关性研究
        3.1 病因病机
        3.1.1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3.1.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3.2 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立法依据
    2 组方分析
        2.1 配伍分析
        2.2 中药溯源
        2.3 现代药理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对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 对甲状腺功能疗效分析
        3.4 对血脂疗效分析
        3.5 对HCY,hs-CRP疗效分析
        3.6 对IMT,斑块面积疗效分析
        3.7 安全性结果分析
    4 机理探讨
    5 思考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途径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5)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学研究
        1.3 慢性胃炎的诊断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命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中医辨证分型
        2.5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6 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六经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
        3.2 辨证分析
        3.3 调查内容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表1)
        5.1.2 职业分布情况(表2)
        5.1.3 病程分布情况(表3)
        5.1.4 饮食偏好分布情况(表4)
        5.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5.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8)
        5.4 中医舌脉象情况(表9、10、11)
        5.5 六经辨证结果分析
        5.5.1 六经辨证分型具体分布情况(表12)
        5.5.2 单经及多经证型分布情况(表13)
        5.5.3 拆分后六经病变分布情况(表14)
        5.5.4 病程与六经分型分布情况(表15)
        5.5.5 病程与单经分布情况(表16)
        5.5.6 中医与六经分布情况(表17)
        5.5.7 中医证型与单经分布情况分析(表18)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饮食偏好)分析
        6.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6.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6.4 六经辨证分型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胃炎临床资料收集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IBS-D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单味中药治疗效果列举
        1.3 经典方剂治疗列举
        1.4 经验方药治疗列举
        1.5 中成药治疗列举
        1.6 外治法
    2 西医对IBS-D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临床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
        5.4 生活质量量表积分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3 复发情况比较
        8.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1.1 关于病因病机
        1.2 关于治疗及用药特点
        1.3 关于附子用量问题
        1.4 关于病后调理
    2 “附子温肾方”组成及方义
    3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4.1 本次研究缺陷
        4.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老年原发性甲减的认识
    2 中医对老年原发甲减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 两组中医症状情况分布比较
        3.5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3.6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7 两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3.8 两组甲状腺功能功比较
        3.9 左甲状腺素钠片用量的对比
        3.10 骨转化标志物的比较
        3.11 血钙、血磷的比较
        3.12 骨密度T值的对比
        3.13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本病的中医认识
        1.1 本病的病因病机
        1.2 主要病位在脾
        1.3 主要病位在肾
    2 本病对脂代谢及骨代谢的影响
        2.1 甲减对脂代谢的影响
        2.2 甲减对骨代谢的影响
    3 附子理中汤加减方的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1 附子理中汤加减方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3.2 单味药物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血脂数据分析
        4.3 甲功及用药量数据分析
        4.4 骨代谢及骨密度数据分析
        4.5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的建立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葛根莲芩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7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影响
        2.8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3.讨论
第四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有效序列的分析评估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OTU 数目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种水平上影响
        2.7 物种Lefse 差异分析
    3.讨论
第五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有效序列分析评估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 OTU 数目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种水平上的影响
        2.7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Lefse分析
    3.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综述 泄泻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检索
    1.5 文献评价
    1.6 资料分析
    1.7 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章筛选纳入结果及偏倚风险
    2.2 M eta分析结果
        2.2.1 总有效率
        2.2.2 维持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
        2.2.3 复发率
        2.2.4 GRADE系统证据质量推荐
        2.2.5 敏感性
        2.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研究质量小结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
    3.4 局限性
    3.5 对将来研究的启示
    3.6 结论

(10)“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水血同病”及其相关概念的现代研究
    1. “水血同病”的概念研究
        1.1 “水血同病”源于“水血同源”
        1.2 “水血同源”的溯源研究
        1.3 “水血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
    2. “水”概念研究
    3. “血”概念研究
    4. “水血同病”概念研究的思考
        4.1 “水血同病”的概念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4.2 气、水、血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4.3 水血同治、水、血概念未达成共识,造成水血同治理论的进一步混乱
        4.4 历史追溯法是导致“水血同病”概念被认为一直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知识考古学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 知识考古学简介
    2. 知识考古学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 知识考古学的应用过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上篇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水血同病”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以前的“血证”研究
        1. 从气血关系、五运六气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认识血证
        2. “血瘀”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3. 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与气血、运气、五行规律等相关
        第二节 宋以前的“水证”研究
        1. “水证”的分类
        2. 水证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3. 水证的辨证治疗
        第三节 宋以前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气病、痈肿脓血同见与水血同治
        2. 妇人带下与经血同治
        3. 痰瘀同治初具雏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研究
        1. “血证”关注的重点是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
        2. 治血尤重治火逐渐成为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血证的共同认识
        3. 更加重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4. 瘀血论治独具特色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证”研究
        1. 延续前代的水证分类方法
        2. 重视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治疗水证
        3. 具体治法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又有新的发挥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同治”多为水血同见时则“水血同治”
        2.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详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研究
        1. 逐步构建“气水——血火”理论结构
        2. 气水血火逐步成为血证的诊治关键
        3. 强调从气的角度论治“瘀血”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证”研究
        1 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尤其受到重视
        2 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3.具体治法在延续《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上又有发挥
        第三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共同治疗
        2. 血汗同源,辨治同法
        3. 血汗之中当重气
        4.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血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形成雏形
        3 第三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二节 “水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三节 痰瘀等病理因素愈加受到重视
        第四节 由“水血同治”构建“水血同病”
        1. 从阳气与阴精的角度,借鉴现代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2. 从互为根本、互相转化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3. 从水血同源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述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经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2. 理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3. 西方哲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第二节 “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思考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下篇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
    一、开门启“源”,别树一帜
    二、研经习业,“道”韵流长
    三、成学者众,蔓延成“派”
    四、“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发展特色
    五、“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一)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的理论阐释
        (二)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湿证”的理论阐释
        (三)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痰饮证”的理论阐释
        (四)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人体“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六、“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与辨治经验
        (一) 水血同源,生理攸关
        (二) 水血同病,病理密切
        (三) 水血同调,辨治精当
        (四) 辨治要点,尤需注意
        (五) 临床治验,拓展应用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附子理中汤加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在宠物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林仁钊,陈嘉欣,唐超,吴景恩,林飞,石达友.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1(05)
  • [2]基于IL-6/JAK2/STAT3/SOCS-3通路探讨安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D]. 梁运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D]. 杜优.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张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D]. 梁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观察[D]. 张正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D]. 惠华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9]附子理中汤及其加减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 张丽惠,任晨华,张国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8(05)
  • [10]“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D]. 闫军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附子理中汤在兽药临床应用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