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安徽省人民政府[1](2020)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皖政[2020]4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委深改委关于清单制度建设部署,省政府依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规范性文件出台调整废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权责清单动态调整以及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等规定和要求,对省级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进行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省级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和《安徽省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予以公布。
李少惠,韩慧[2](2020)在《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水平的提升直接关乎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承载力作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承载力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31个省的公共图书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的差距较大,承载力的相对水平、内部结构和变化趋势各不相同;(2)公共图书馆承载力提升有赖于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的协同投入,任何单一的资源投入方式对于提升图书馆承载力的效用都不明显;(3)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其大小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居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冯斐[3](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旭东[6](2019)在《非在编图书馆员留职意愿的调查研究 ——以福建省公共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规模的持续扩展与业务量的逐步增多,图书馆需要更多的员工来维持其正常运行,但是有限的事业单位编制岗并不足以保证图书馆的正常有序运行,所以在实际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以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整体效能,图书馆通常在编制岗位之外增设非在编岗位,解决图书馆面临的人手空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非在编馆员在整个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非编馆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福建省五所公共图书馆非编馆员为主要调查对象,根据职位属性不同,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在编馆员与非在编馆员之间的相关职业特性属性进行分析。论文主要使用文献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非在编岗位馆员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和留任意愿等内容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不同用工方式的区别,进而探讨影响当前公共图书馆非在编馆员留职意愿的因素。本文采用实地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五所公共图书馆在编与非在编馆员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发现图书馆公益岗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试图提出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对之策,并且独立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基本囊括了图书馆馆员职业态度的各项指标特征。本文提出以下五点对策用以提高图书馆非在编馆员留职意愿:1、政策上完善图书馆同工同酬政策。2、提高非编员工的物质待遇。3、加强人文关怀。4、提高非编员工职业认可感。5、制定非编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以期对公共馆非在编馆员的管理提出建议。
杨林[7](2018)在《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工程项目具有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复杂多样等特点,较高的管理成熟度能够帮助石油企业降低项目成本、控制项目风险、提升项目利润。在当今世界石油行业不景气、国际油价低迷、经营利润下滑的大环境下,石油企业深入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是提高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以石油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为研究重点,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塔里木、大港、辽河、吉林、冀东、延长等多个油田分析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要素管理、集成管理三种不同的管理成熟度现状;运用文献阅览法、现场调查法获取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初步影响因素,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综合确定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最终影响因素,并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引入DEMATEL模型对多因素间的强弱程度展开进一步分析。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围绕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导向性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原则,在借鉴与参考OPM3等现有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建立包括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类型层次、项目环境管理在内的四维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拟将其成熟度等级划分为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持续改进级五大等级,并且分别对每一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每个维度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依据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原则,通过文献分析与资料整理,确定所需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对指标进行筛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熵权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网络分析法和集值统计,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逼近理想点,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以雷达图为依托,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以陕甘宁盆地某区域石油钻井项目为例,对建立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进行应用。研究表明:建立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对认清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本文对X公司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评价结果与其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此证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与可靠性。立足石油企业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内在需求,综合考虑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直接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从组织学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升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标杆瞄准、案例借鉴、短板改进等多种切实有效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办法。最后,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石油企业项目管理起到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促进我国石油企业整体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高。
王琪[8](2018)在《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建设问题,是在坚持可持续的动态发展基础上,实现一个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平等文化权利为目的的工程,是一个由制定、发布、实施和反馈的研究过程,也是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重难点。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比、农村自然地理环境等区域特殊性,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供给与需求,也制约着我国农村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发挥。立足中国的农村实际情况,着力研究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对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为落脚点,结合运用图书馆学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标准化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当前农村基层图书馆文化服务标准建设的重点突出问题,探索研究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全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针对现阶段国内外农村基层图书馆的标准问题研究及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文章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第二章概述了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对研究的相关基本标准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基本标准建设的实践基础及可行性。第三章从国内外的农村基层图书馆入手,分析了目前的基本标准建设现状。第四章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分析了上海、云南农村地区的基本标准建设情况,充分论证基本标准建设的可行性,加强文章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第五章提出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的原则及其基本构成要素,针对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横向(行业类)、纵向(行政类)的对比研究分析,最终提出一套针对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并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基本标准的实施策略。
徐靖芮[9](2018)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结构网络 ——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的个案观察》文中指出本研究试图以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考察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实践结构。在中国当前文化发展脉络下,文化作为合理化治理工具,表现于官方文化政策论述,同时又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过程中深入影响着个体到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文化思维与应对政策的态度。然而在硬软件仍依赖政府、机构资源的情况下,更需考察公共资源分配与联结的有效性,重新描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位置的多元行动者及各行动者在关系中拥有的资源、技术、理性和思维。研究范式层面,在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与管理领域,公共文化服务依旧是一个意义变动、建构中的词汇。“公共文化服务”在各项研究中除来自“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衍伸,就其内容而言则吸纳了文化政策、政治经济学、文化政治等等,其概念发散性源于文化作为意义生产机制,如何处理其主体性的问题,即“文化”与“公共服务”的交互关系面临方法论及学科疆界的重划议题。在此语境下,研究创新性地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通过描绘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网络与行动者网络图,探究谁是最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行动者及其影响力来源,并利用文化参与来回应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性内涵。在政府行动者网络中,利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话语内容作为各行动者节点权力和财政资源分类分配结构的呈现方式,在公共文化机构的行动者网络中,利用地理空间的机构变迁和组织资源宽裕作为各行动者节点关系的重要定义,在公众行动者网络中,通过公众的文化参与测量、焦点小组的编码模型和小世界网络形式,来进一步比较公共性视角下的网络结构与文化性视角下的网络结构的区隔,最终归纳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结构网络特征如下: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实践是一个形成“层级内卷-网络”并由此结构所驱动的过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依靠层级结构的流动性成为整体网络的权力核心。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实践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众”的行动结构网络,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并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政府也不是整个结构的完全主导者,而是一种由层级权力所形成的资源权力结构。它并非一个恒定的、经常性的主体结构,而是一种不断流动的结构,这种流动结构镶嵌于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政策重点与其边界、层级权限、专项资金财政激励和政策主题动员之中。所呈现于网络中的,是强调在地文化特色的“重大节庆及指令性群众文化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各类服务事项中的网络核心位置以及区级以下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对层级结构的依赖、相对凝聚和联结的结构特征。这一结构将上城区自建国以来不间断的、完善的以区、街道、社区为层级划分的清晰明确的三级文化网络和文化参与传统续写和强化,并从历时性上强化了区级层面对整体网络越来越强的联结作用。这种层级结构内嵌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行动者结构中,通过标准化建设、主题活动、在地化文化彰显、资源整合、产业支持等层级化的实施过程,塑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范围和服务内容,并进一步与公众产生关联。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合法性、社会绩效和市场导向驱动下的资源宽裕结构是整体网络的资源流动核心,并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实践权力逐步通过公共资源的方式转移到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位置,不仅是政府规划的执行载体,更是地方公共文化的知识传递者与行动启动者,透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的政策规划被诠释和推动,对基层政府而言,也有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议程的协助和着力对象,对公众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则是政府认知和公共文化服务认知的重要来源。它在结构中的影响力镶嵌于在地社群,并受到自身机构性质、市场导向回应、政府规划及资源宽裕程度的影响,加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想象与服务实践的视野因素,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由实践主体认知、政府规划执行和在地文化关系的多重影响下,依据宽裕资源的吸附性质所决定的行动者。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历时性趋势之下呈现出对内卷层级结构和公共资源的依赖,表现在网络特征上为已吸附性宽裕资源占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单位在网络中占据最为核心的位置,网络资源和资讯的获取能力都更高,并对上城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影响力更大,其中配合行政命令的主题活动及支出作为已吸附宽裕资源重要来源,在保障机构合法性和自上而下政策动员重要的政策工具层面已从公共文化服务内卷到政策系统之中,成为公共文化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最强有力的纽带形式。第三,公众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内卷化行动机制是整体网络的互动反馈核心。上城区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作为文化参与的一部分,本质是动机-认知-偏好-行为的持续性行动机制,居民的行动者位置则由日常生活和文化参与机制塑造,赋予了此结构的行动正当性,并以此决定了其意义。在这一机制中,人口特征与群体诉求决定其参与动机,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形成参与偏好,而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配置则构成最终的行为,公众能否产生持续不断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行为,需要在群体诉求和公共文化服务认知中获取,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能否与周边文化生活圈共同构成个体的文化空间,对公众是否不参加某类活动构成障碍因素。上城区公众的文化参与群体诉求目前集中于由年龄和在地文化资源两类纽带联结而成的认同,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已内卷化为自上而下的层级供给结构并将其本质视为社区活动而非文化活动。这类认知与上述政府行动者所构成的流动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安排以及机构行动者所构成的已吸附性资源积累与合法性维护密切相关,共同催生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体验与文化参与本质相疏离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应自下而上的传递扩散。这种文化参与机制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积累因素,并非简单的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个性化服务提供的市场机制逻辑。
李艳[10](2018)在《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基于用户感知和用户反馈视角的服务优化受到图书馆界普遍重视,且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基于馆员激励视角的服务优化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但成果不多。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关注图书馆组织氛围的测评,为图书馆基于馆员激励视角优化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学者对其研究也多是探讨馆员对图书馆这一整体氛围的感知与反馈。但一个组织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氛围,管理人员很难根据其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管理策略。因而,近年来,欧美工商管理领域着重探讨某一类组织氛围,如组织公民行为氛围、创新氛围、组织服务导向氛围等。目前工商管理领域依据组织服务导向这一特定组织氛围来改进组织管理、提高绩效的做法已被证明行之有效。本研究深受启发,拟通过研究组织服务导向这一特定组织氛围来优化与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基于此,研究在概述组织服务导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组织特征,对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识别出了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组织服务导向测评量表及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模型。在文献综述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利用预调研问卷,选取南京2所高校图书馆的部分馆员与用户分别对组织服务导向与服务质量量表进行检验与修正,通过信度检验与项目分析,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与删除,最终形成的组织服务导向正式测评量表包括4个因子,共19个测评题项。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正式测评量表包括4个因子,共18个测评题项。利用正式调查问卷,选取南京4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进行模型与假设检验。主要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受调研的四所图书馆馆员对组织服务导向的感知程度整体较高,在服务匹配方面感知尤为强烈,在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方面感知稍弱。(2)受调研的A高校图书馆各指标明显高于受调研的其他三所高校图书馆以及四所高校图书馆整体状况的平均得分。(3)组织服务导向与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有显着的正相关,且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对服务质量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服务匹配、领导引导,服务支持影响较弱。(4)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各因子的影响不一。其中,服务匹配和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都会影响有形性,但他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服务匹配对有形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服务支持对保障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对响应性与关注度的预测力最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策略的建设思路:树立用户导向的服务观、注重领导在行为上对馆员的引导、营造一个支持馆员服务工作的环境以及根据馆员的服务行为去评估馆员的工作。
二、标准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
2.1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2.3 数据来源 |
3 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模型的确立 |
3.1 指标权重的确立——熵权法 |
3.2 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4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
4.1 公共图书馆硬件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
4.2 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
4.3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
4.4 公共图书馆经费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
4.5 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 |
5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环境变量的选择 |
5.2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6 讨论 |
(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二、研究思路创新 |
三、研究内容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新资源理论 |
三、资源基础理论 |
四、发生学理论 |
五、嵌入式理论 |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
一、总体发展脉络 |
二、发展历史变迁 |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一、评价维度分析 |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
二、指标评价模型 |
三、指标赋权处理 |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非在编图书馆员留职意愿的调查研究 ——以福建省公共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非在编馆员概述 |
第一节 图书馆非在编馆员的概念 |
第二节 图书馆非在编馆员的类型 |
第三节 图书馆非在编馆员的管理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编制 |
第二节 信度效度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人口特征统计 |
第二节 总体调查结果 |
第三节 非在编馆员留任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
第四节 非在编馆员工作满意度与留职意愿的关系 |
第五节 非在编馆员的职业承诺与留职意愿的关系 |
第五章 提高图书馆非在编馆员留职意愿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图书馆同工同酬政策 |
第二节 提高非编员工的物质待遇 |
第三节 加强非编员工的人文关怀 |
第四节 提高非编员工职业认可感 |
第五节 制定非编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现状 |
1.2.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内容结构 |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石油工程项目含义及类型层次 |
2.1.2 石油工程项目特点 |
2.1.3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含义及表征 |
2.1.4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1.5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 |
2.1.6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作用 |
2.2 研究基础 |
2.2.1 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 |
2.2.2 项目评价理论 |
第3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3.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及问题 |
3.1.1 现状及问题分析的目的与角度 |
3.1.2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现状 |
3.1.3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现状 |
3.1.4 石油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成熟度现状 |
3.1.5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存在问题 |
3.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调查 |
3.2.1 影响因素获取途径 |
3.2.2 影响因素的初选 |
3.2.3 调查问卷设计 |
3.2.4 调查过程及数据处理 |
3.2.5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2.6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结构化分析 |
3.3.1 结构关系模型 |
3.3.2 结构模型解释 |
3.4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的DEMATEL模型分析 |
3.4.1 DEMATEL方法实施步骤 |
3.4.2 影响因素DEMATEL分析 |
第4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4.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
4.1.1 指导原则 |
4.1.2 形成依据 |
4.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框架 |
4.2.1 模型维度 |
4.2.2 成熟度等级 |
4.2.3 关键过程域 |
4.2.4 多维度综合模型 |
4.3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维度分析 |
4.3.1 过程周期阶段划分 |
4.3.2 周期各阶段管理任务及行为持性 |
4.3.3 行为特性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 |
4.3.4 周期管理对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维度分析 |
4.4.1 石油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体系 |
4.4.2 基于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管理要素识别 |
4.4.3 管理要素对项目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4.5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维度分析 |
4.5.1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变量 |
4.5.2 环境维度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4.6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维度分析 |
4.6.1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划分 |
4.6.2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关系分析 |
第5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
5.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
5.1.1 评价原则 |
5.1.2 评价思路 |
5.1.3 评价步骤 |
5.2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 |
5.2.1 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5.2.2 过程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3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 |
5.3.1 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熵权的多要素评价模型 |
5.4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 |
5.4.1 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5.4.2 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网络分析法 |
5.4.3 基于集值统计的评价指标量化模型 |
5.5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 |
5.5.1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表征 |
5.5.2 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 |
5.6 石油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 |
5.6.1 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概述 |
5.6.2 基于逼近理想点的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 |
5.7 基于雷达图的评价结果分析 |
5.7.1 雷达图介绍 |
5.7.2 评价结果分析 |
5.8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应用 |
5.8.1 案例背景 |
5.8.2 模型应用 |
5.8.3 案例启示 |
第6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升路径 |
6.1 提升原因分析 |
6.2 组织学习 |
6.2.1 基于标杆瞄准的组织学习 |
6.2.2 基于项目实践案例的经验分析 |
6.2.3 基于短板改进的重点管理 |
6.2.4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
6.3 技术创新 |
6.3.1 常规油气资源项目的技术创新 |
6.3.2 非常规油气资源项目的技术创新 |
6.3.3 石油工程项目技术协同创新 |
6.4 管理创新 |
6.4.1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纳入组织战略 |
6.4.2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纳入绩效考核 |
6.4.3 将关键过程域的实现纳入组织目标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基层图书馆 |
2.1.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
2.1.3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2.2 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标准化理论 |
2.3 实践基础 |
2.3.1 社会经济水平 |
2.3.2 文化教育 |
2.3.3 法律法规 |
2.4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
3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现状分析 |
3.1 国内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现状 |
3.1.1 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
3.1.2 东部地区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
3.1.3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
3.2 国外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建设现状 |
3.2.1 英美国家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现状 |
3.2.2 亚洲国家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现状 |
4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实证分析 |
4.1 我国东西部地区基本标准建设的案例分析 |
4.1.1 上海市农村地区的经验与问题 |
4.1.2 云南省农村地区的经验与问题 |
4.2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问题分析 |
4.2.1 标准要素设计有待完善 |
4.2.2 标准执行力度不到位 |
4.2.3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
4.2.4 缺乏立法保障 |
5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设计方案 |
5.1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设原则 |
5.2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体系的构成 |
5.2.1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体系结构 |
5.2.2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条文要素 |
5.2.3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机制 |
5.3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 |
5.3.1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核心内容 |
5.3.2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个性化内容 |
5.3.3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注释说明 |
5.4 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实施策略 |
5.4.1 制度保障 |
5.4.2 组织保障 |
5.4.3 经费保障 |
5.4.4 人员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调查表 |
附录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3 公共文化服务对象调查问卷 |
致谢 |
(9)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结构网络 ——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的个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主题 |
1.3 研究的结构 |
2 从结构到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网络相关文献探讨 |
2.1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探讨 |
2.1.1 公共文化服务之公共性 |
2.1.2 公共文化服务之公共文化性 |
2.2 关于文化参与测量的相关探讨 |
2.2.1 文化参与与公共文化服务之区隔与关联 |
2.2.2 文化参与之测量 |
2.3 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探讨 |
2.3.1 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网络分析:从结构到意义 |
2.3.2 公共行政与社会网络分析:从政策网络到网络治理 |
2.4 关于组织资源宽裕的相关探讨 |
2.4.1 作为节点关系衡量的资源宽裕概念 |
2.4.2 公共管理中的组织资源宽裕 |
2.5 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定位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个案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3.3.2 研究资料搜集方法 |
3.4 研究概念的操作化与数据收集 |
3.4.1 政府行动者网络 |
3.4.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行动者网络 |
3.4.3 公众的行动者网络 |
4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行动者:政策变迁与职能网络 |
4.1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概况 |
4.1.1 上城区基本概况 |
4.1.2 上城区建制沿革与文化资源积淀 |
4.2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叙事 |
4.3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社会网络分析 |
4.3.1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事项—政策层级”的历时性社会网络分析 |
4.3.2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层级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5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行动者:资源张力与空间网络 |
5.1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地理时空分析 |
5.2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访问情形的社会网络分析 |
5.3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宽裕社会网络分析 |
5.3.1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宽裕网络整体分析 |
5.3.2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宽裕网络与访问情形网络的对比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向 |
6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行动者:行动机制与参与网络 |
6.1 上城区公众文化参与调查问卷讨论分析 |
6.1.1 调查样本特征分布表 |
6.1.2 上城区公众文化参与情况描述 |
6.1.3 上城区公众文化参与障碍描述 |
6.1.4 上城区公众文化参与知识情形 |
6.2 上城区公众访问公共文化机构的小世界网络与文化参与的相关分析 |
6.2.1 上城区公众访问公共文化机构的小世界网络 |
6.2.2 上城区公众文化参与的相关分析 |
6.3 上城区公众文化参与的焦点小组讨论分析 |
6.3.1 访谈问卷的拟定 |
6.3.2 焦点访谈内容初步分析 |
6.3.3 开放式编码 |
6.3.4 主轴编码 |
6.3.5 选择性编码 |
6.3.6 理论饱和度检验与理论阐释 |
6.4 小结与讨论 |
7 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网络:地方实践的结构特点与经验讨论 |
7.1 整体结论与讨论 |
7.2 理论对话与贡献 |
7.3 管理意义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深度访谈提纲1-政府职能部门 |
附录二 深度访谈提纲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
附录三 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参与情况 |
附录四 上城区居民文化参与调查问卷 |
学术成果 |
(10)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现状 |
1.2.1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测量 |
1.2.2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化与改善 |
1.3 组织服务导向研究现状 |
1.3.1 组织服务导向的定义 |
1.3.2 组织服务导向的结构与测量 |
1.3.3 组织服务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 |
1.3.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内容、意义 |
1.4.1 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
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 |
2.1.1 非营利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 |
2.1.2 高校图书馆的特征 |
2.1.3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内涵的界定 |
2.1.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特征 |
2.2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影响因素基本结构抽取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预调研 |
3.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1 理论基础 |
3.1.2 研究假设的推导 |
3.2 量表设计及半结构化访谈 |
3.2.1 量表设计 |
3.2.1.1 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量表设计 |
3.2.1.2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量表设计 |
3.2.2 半结构化访谈 |
3.3 预调研 |
3.3.1 数据采集 |
3.3.2 数据分析 |
3.3.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测量项目筛选 |
3.3.2.2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测量项目筛选 |
第四章 调查组织与结果分析 |
4.1 样本分析 |
4.2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四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4.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 |
4.4.1 模型拟合度检验指标 |
4.4.2 模型的拟合与假设检验 |
4.4.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总效应 |
4.4.2.2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
4.4.2.3 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各因子的影响 |
4.4.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启示 |
5.2.1 树立用户导向的服务观 |
5.2.2 注重领导在行为上对馆员的引导 |
5.2.3 营造一个支持馆员服务工作的环境 |
5.2.4 根据馆员的服务行为,评估馆员的服务工作 |
5.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5.3.1 研究框架方面 |
5.3.2 样本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标准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J].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20)
- [2]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李少惠,韩慧. 图书馆建设, 2020(05)
- [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非在编图书馆员留职意愿的调查研究 ——以福建省公共馆为例[D]. 张旭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D]. 杨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农村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D]. 王琪. 云南大学, 2018(01)
- [9]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结构网络 ——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的个案观察[D]. 徐靖芮. 浙江大学, 2018(01)
- [10]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李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