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供给结构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

调整供给结构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

一、调整供应结构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男[1](2021)在《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对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研究 ——基于CGSS 2015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已逐步从以福利为基础的住房保障制度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由于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城镇中低收入居民负担不起房价,因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以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住房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基本住房保障服务领域的投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么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对基本住房保障服务的满意度如何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对基本住房保障服务的满意度呢?首先,本文从政府服务维度、住房感知维度以及个体特征维度三维层面来分析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前人的研究及分析结果做出研究假设。接着,本文利用CGSS 2015数据对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的满意度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对基本住房保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64.38分,总体满意度得分较低。各地区满意度分化明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满意度相对较低。其次,本文利用CGSS 2015数据通过构建有序逻辑回归模型(Ologit模型),从三维层面分析影响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政府服务维度对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中基本住房保障服务资源分配的均衡性是居民的最大需求,且住房保障服务资源获取的越便利、提供的数量越充足、普惠性越强,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满意度越高;其次是住房感知维度,拥有房屋产权居民的满意度显着高于无房屋产权的城镇居民,但以借贷方式获得产权房,可能会使居民的满意度降低。住房面积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住房面积越大,生活条件越好,居民满意度越高。第三是个体特征维度,个体特征维度中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地位均显着影响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满意度,其中社会地位对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最大,而性别对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不显着。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论得出几点建议:首先,基于政府服务维度提升方面。一是要坚持政府在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方面的主导地位。二是要注重提供住房保障资源的均衡性,协调发展。三是合理规划保障房选址,提高房屋质量;其次,基于住房感知维度提升方面。一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拥有率。二是稳住房价,降低住房经济负担。三是科学规划,保障住房面积;再次,基于个体特征维度提升方面。一是引导建立梯度消费体系,实现住房租购并举。二是要引进专业人才,依据公众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要合理配置住房资源,提高低阶层群众满意度。

关惠敏[2](2021)在《太原市精准住房保障研究 ——以公租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住房是民生之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政府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努力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其中,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公租房运营目标偏离、粗放发展等问题已经严重违背了公租房建立的初衷,使目标靶向不再精准,保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进一步规范公租房运营管理,实施公租房的精准保障,推动公租房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界定精准住房保障等相关概念以及运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太原市公租房的政策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对公租房的发展现状、建设现状以及需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太原市公租房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公共租赁住房资源的稀缺性。其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建立了公租房保障精准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7个。再次,从公租房住户和专家的角度分别对太原市公租房保障的精准性进行评测。从公租房住户的角度出发,采取熵值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其评测结果如下:太原市公租房保障精准性评测的综合得分为3.4852分,介于一般和良好之间,9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均介于3分到4分之间,其中监管体制的精准性得分最高,为3.5222分,而退出制度的设计最差,为3.462分。从专家的角度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测公租房保障精准化程度,其评测结果如下:太原市公租房保障精准性评测的综合得分为3.6451分,同样介于一般和良好之间。基于实证结果,本文从准入、退出以及监管三方面对影响公租房保障精准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太原市公租房供不应求的发展现状以及精准性评测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更加突出了实施公租房精准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实现目标群体与公租房的精准匹配势在必行。“精准”思想的提出为公租房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借鉴精准扶贫理念,将“六个精准”思想以及精准扶贫成功的三大运营模式运用到公租房保障精准化问题的研究上,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监管三大方面提出优化太原市公租房保障精准性的路径,以期规范太原公租房运营,实现住房租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张旭文[3](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郭璟[4](2021)在《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保障性安居工程一直是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共有产权住房作为一种新型保障性住房模式,弥补了传统保障性住房的缺陷,作为十九大提出“租购并举”以来“购置型”保障性住房的重要实践,共有产权住房逐渐在全国各个城市落地推行。随着政策的广泛落地,共有产权住房的福利效应不仅是有意向的购房者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成为衡量该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本文通过构建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模型,将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量化,为我国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理论依据。(1)在广泛阅读我国共有产权住房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我国学者对共有产权住房福利的已有研究。分析我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政策及推行现状,通过对不同试点城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特点及推行效果的对比,总结影响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的相关因素。(2)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工具初步识别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的测度指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初步识别的测度指标与福利效应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得到2级共54个福利效应测度指标,构建了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指标体系。(3)运用质量功能展开法建立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关系矩阵、判断矩阵,计算各测度指标重要度,将福利效应量化为福利效应指数值。以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草滩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福利效应测度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的提升途径。

王秀丽[5](2020)在《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项惠民政策,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自2014年开始,烟台市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合并为一种形式,统称为保障性住房,主要为中低收入且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方面的福利。但是烟台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出台时间较晚,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从基层入手摸清民众对新常态下保障性住房管理系统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新常态下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基层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保障性住房管理的规管理模式单一、疏于对档案资料的管理、疏于对房屋的管理、社会监管缺位、对违规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经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经验,提出改善的对策及建议,如:促进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多元化、加强对保障性住房档案资料的管理、加强对房屋的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动态监管、鼓励社会监督等,有益于今后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及发展方向,让保障性住房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董长明[6](2020)在《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根本目的是为改造城镇危旧房屋、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棚户区改造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工程,对于改善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加速商品房去库存化,解决棚户区居民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纷纷出台了一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良好的政策体系及推进机制。自贡市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老旧建筑多,城市中心有大片的旧房区、棚户区。近年来,自贡市政府致力于解决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如政策不尽科学、政策执行不力、棚改安置房建设进度较慢、对拆迁居民就业不够重视等,这些问题阻碍了自贡棚户区改造的推进进程。本文以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作为研究的重点,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城市更新理论相关理论和方法原理,沿着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政策监督的路径,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自贡市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梳理了自贡市棚户区的历史沿革与概况,分析了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体系、组织机构、工作机制,论述了其影响因素、纠偏矫正情况等。通过分析得出自贡棚户区政策制定不科学、政策内容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从主体认知、制定准备、组织保障、考核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文章结合政策发展趋势,探讨了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优化路径,以提升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为主攻方向,提出了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完善政策内容、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强化监督考核等措施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加关注重视可持续发展、政策路径优化、提升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来推进棚户区改造。文章一方面丰富了自贡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优化自贡棚户区改造政策,推进棚改政策实施,完善自贡城市功能,提升自贡城市形象提出有益参考。

宋少伟[7](2020)在《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入住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8月,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10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等多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这一专门针对“夹心层”住房问题出台的文件,标志着公共租赁住房正式列入了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但是,由于公租房政策制订的不完善,在公租房规划、建设及分配入住等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租房项目的套型、户型与申请人的需求不匹配;公租房项目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不完善;公租房申请门槛的设置不够合理,一些本应该享受到公租房保障的对象没有享受到;申请程序也相对繁琐;公租房租金价格没有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导致部分公租房项目房源供不应求、“一房难求”,另一部分公租房项目房源闲置,长期无人居住,造成住房资源、土地资源、财政资金浪费。本论文以“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入住率研究”为研究主题,将研究问题的视角聚焦于公租房制度产生以来快速化发展的北京市。通过文献研究法提炼影响公租房入住率的影响因子,通过结构方程定量分析影响因子的大小,通过实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验证用结构方程得出的结论,并检验比较分析了北京市三个公租房项目。最终,本论文提出如下提高北京市公租房入住率的对策及建议:第一,科学决策,提高住房硬件因素,在套型、面积限制下,合理设计户型;关注不同人群对房屋朝向的敏感度;合理配备房间的屋内配置。第二,研究申请人需求特征,改善住房软件因素。强化轨道交通引导,加大交通沿线公租房布局;完善周边生活、医疗及教育配套。第三,适时调整国家政策和法律。根据项目入住率情况,选择灵活的配租方式;科学合理制定公租房分配政策;合理设置申请门槛,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轮候制度,缩短轮候时间。第四,充分发挥租金的资源配置核心作用。

巩驰[8](2020)在《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我国现有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大规模公共租赁住房陆续建成和入住使用,后期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然而,由于公共租赁住房的社会公共福利性质、入住对象的复杂特殊性以及行政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公共租赁住房在使用监督管理和物业社区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必将成为整个住房保障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中小城镇受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机制创新不足等自身条件的制约,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对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多方面研究的梳理,界定了中小城镇的概念和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内容,实地调研了陕西省3个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现状。基于此,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指标权重,并以此构建了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陕西省3个县域租赁型保障房后期管理水平的评价实践中,验证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分配管理、动态管理、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多层次多维度因素共同影响、共同考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后期管理水平,同时还发现后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动态管理和物业管理。最后,立足于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现实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经验启示,提出健全体系机制、建设智慧小区、加强物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等对策建议,提升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水平和居住者的生活幸福感。

胡晓蕾[9](2020)在《惠州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完整的住房市场,应当由住房买卖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共同构成。合理的住房市场是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目前惠州市乃至我国,明显存在“重售轻租”的情况,住房租赁的潜在需求大,由于政策、消费习惯等原因,这种需求很难转变成实质性的交易。如何出台政策引导,引导效果如何,政策不足在哪里?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历年惠州市相关的住房租赁政策,发现在2016年以前,政策力度小,覆盖面窄、针对性弱,并且很难与房地产政策区分开来。当党中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后,惠州市的政策开始出现转变,由之前的财政资金支持类的政策,变成了促进供给市场的多元化、培育需求、加强监管的政策。在国企先行,培育市场的思路下,惠州市的房地产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比如专业经营住房租赁的国企陆续成立,在消除住房租赁者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歧视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这些政策是否和实际需求贴合呢?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惠州市常驻人口对住房租赁的潜在需求依然巨大,相关政策力度依然相对偏小。当然,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没有区分住房租赁的土地租金的定价和房屋售卖的土地租金的定价,没有考虑住房租赁的中低端市场的供给等。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从供给、需求、监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剖析,并对其原因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公共资源稀缺性以及共同监管不协同等是造成这些政策不足的重要因素。并从有效扩大供给、培育需求、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政策意见。

马雪婷[10](2020)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工作为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居住问题自然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相关重视,从2005年起,政府就出台了诸多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政策,政策探索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诸如住房所有权转向使用权、住房保障城乡二元分割转向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但经过十多年发展,相关政策对农民工住房状况的改善效果并不显着。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逐渐成为核心议题。因而,针对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差的探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的相关梳理,本文将农民工政策效果差的原因定位于政策执行层面,并进行了下述研究:首先,农民工群体作为政策受众,其城镇住房状况通常是政策制定及后续执行的出发点,是首先应该给予研究的问题。因而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农民工整体城镇居住现状、住房需求特征、住房支付能力及住房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政策执行概念,构建了包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客体、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民工政策发展较好的重庆和湖州市进行政策的微观研究,得出了政策执行各要素对政策执行效果作用的一般性结论。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基于同一政策执行框架对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规定及执行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典型地区与济南市政策的比较,发现了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发展不足之处,并得出了相关启示。最后,本文一方面选取了几个对政策执行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政府角色定位、执行机构和部门设置、资金和土地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通过对国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的借鉴,对中国宏观层面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以公民身份理论为指导,主要在地方政府层面对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通过相关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农民工政策效果确实与政策执行状况有关。通过对典型地区政策执行要素进行一一考察发现,各个政策执行要素的完善性和先进性共同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政策效果。第二,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尚处于初步发展,即起步阶段。这主要是与典型地区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对比发现的,尤其在政府对政策积极性、政策本身瞄准目标、政策资源等方面存在显着不足,也是后续完善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关键。第三,农民工居住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与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和社会融合度不高有关,典型地区虽然在提高农民工住房支付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在促进社会融合度方面作出了努力,包括确定城乡统筹目标、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这对改善农民工居住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调整供应结构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供应结构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对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研究 ——基于CGSS 2015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中低收入居民
        二、城镇基本住房保障
        三、城镇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4C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政府干预理论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服务维度分析
    二、住房感知维度分析
    三、个体特征维度分析
第四章 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现状
    第一节 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一、实物配给阶段:福利分房制度(1949-1978 年)
        二、改革探索阶段:房改探索(1978-1998 年)
        三、市场供给阶段:房改的深化与完善(1998—至今)
    第二节 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供给现状
        一、政府住房保障支出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第三节 城镇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现状
        一、数据来源
        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现状分析
第五章 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变量描述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先验分析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选取
    第二节 实证检验
        一、模型估计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与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基于政府服务的住房保障服务提升
        二、基于住房感知的住房保障服务提升
        三、基于个体特征的住房保障服务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太原市精准住房保障研究 ——以公租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保障性住房
        2.1.2 公共租赁住房
        2.1.3 精准住房保障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2.2.3 精准社会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原市公租房实施现状分析
    3.1 太原市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概述
    3.2 太原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现状
    3.3 太原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现状
    3.4 太原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原市公租房精准保障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数据采集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样本选取
        4.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5 问卷检验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计算方法的选取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依据
        4.4.2 构建模糊矩阵模型
        4.4.3 精准保障综合评价
    4.5 评价结果分析
        4.5.1 住户评价结果分析
        4.5.2 专家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原市公租房精准保障主要影响因素
    5.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1 在准入制度方面
        5.1.2 在退出制度方面
        5.1.3 在监管机制方面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原市公租房精准保障优化路径研究
    6.1 创新保障对象精准识别机制
        6.1.1 扩大准入对象的保障力度
        6.1.2 保障对象精准识别机制的建立
        6.1.3 严格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
        6.1.4 完善奖惩制度
    6.2 完善保障对象精准帮扶机制
        6.2.1 明确租金补贴标准
        6.2.2 建立“退房不退扶”机制
    6.3 完善公租房精准监管机制
        6.3.1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6.3.2 完善太原市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
        6.3.3 丰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精准性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太原市公租房保障精准性住户评测一览表
    附录2 太原市公租房保障精准性专家评测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1.3.1 核心观点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8.2.1 完善法律制度
        8.2.2 完善契约制度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城镇化与人口集中化相互作用
        1.1.2 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程
        1.1.3 住房保障的因地制宜与动态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共有产权住房研究现状
        1.3.2 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国内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实践
    2.1 保障性住房
        2.1.1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与分类
        2.1.2 传统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2.2 共有产权住房
        2.2.1 共有产权住房的内涵
        2.2.2 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的必然性
    2.3 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政策实践
        2.3.1 北京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经验
        2.3.2 上海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经验
        2.3.3 深圳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经验
        2.3.4 黄石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经验
        2.3.5 淮安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经验
        2.3.6 成都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经验
    2.4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3.1.1 住房满意度理论
        3.1.2 共有产权住房、传统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福利对比
    3.2 基于CiteSpace的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3.3 基于SEM的福利效应指标分析
        3.3.1 指标提取及提出假设
        3.3.2 建立初始模型
        3.3.3 量表设计与数据分析
        3.3.4 测量模型验证性分析
    3.4 构建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指标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模型
    4.1 福利效应测度的方法选择
        4.1.1 福利效应测度的评价方法
        4.1.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
    4.2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法的福利效应测度模型建立
        4.2.1 建立关系矩阵
        4.2.2 确立判断矩阵
        4.2.3 判断矩阵划分依据
        4.2.4 计算指标重要度
        4.2.5 计算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指数
    4.3 实例研究
        4.3.1 工程项目概况
        4.3.2 项目福利效应评价
        4.3.3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提升策略
    5.1 住房品质优化
    5.2 产权份额分级
    5.3 交通网络调整
    5.4 生活配套健全
    5.5 法律关系明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1 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2 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测度二级指标评分依据
附录3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草滩项目福利效应调查问卷
致谢

(5)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0.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 研究的基本理论
    1.1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概念
    1.2 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意义
        1.2.1 改善民生
        1.2.2 拉动供需
    1.3 理论依据
        1.3.1 福利经济学理论
        1.3.2 公平与效率理论
2 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
        2.1.1 相关政策
        2.1.2 覆盖范围
        2.1.3 管理主体
        2.1.4 管理流程
        2.1.5 申请条件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管理模式单一
        2.2.2 疏于对档案资料的管理
        2.2.3 疏于对房屋的管理
        2.2.4 保障性住房社会监管缺位
        2.2.5 对违规者处罚力度不够
3 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用于保障性住房管理方面的资金匮乏
        3.1.1 资金来源单一
        3.1.2 资金匮乏导致物资缺乏
        3.1.3 资金匮乏导致人力缺乏
    3.2 保障性住房管理不够科学
        3.2.1 保障性住房的承租家庭人员构成复杂
        3.2.2 保障性住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3.3 政府监管不力
        3.3.1 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管理方面的监管不够重视
        3.3.2 保障性住房管理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扯皮
    3.4 社会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3.4.1 信息公开化程度不够
        3.4.2 社会监督意识不强
4 国内外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践经验
    4.1 国内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践经验
        4.1.1 上海保障性住房形式多样化
        4.1.2 重庆市保障性住房采用“5+1”模式
        4.1.3 东莞市建立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
    4.2 国外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践经验
        4.2.1 美国纽约市保障性住房采用混合社区治理模式
        4.2.2 新加坡采用政府组屋的模式
5 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
    5.1 促进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多元化
        5.1.1 增加参与管理的单位
        5.1.2 社区服务参与保障性住房的管理
        5.1.3 政府购买管理服务
        5.1.4 建立智能化住房管理体系
    5.2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档案资料的管理
        5.2.1 增加专人专岗对保障性住房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管理
        5.2.2 提高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5.3 加强对房屋的管理
        5.3.1 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5.3.2 签订房屋维修协议
    5.4 加强保障性住房动态监管
        5.4.1 严把保障性住房的初审关和复核关
        5.4.2 采取定期回访制度
        5.4.3 鼓励社会监督
    5.5 对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的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棚户区
        2.1.2 棚户区改造政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理论
        2.2.2 住房保障理论
        2.2.3 城市更新理论
第3章 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现状分析
    3.1 自贡市棚户区产生的历史与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整体概况
        3.1.3 发展制约
    3.2 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体系
        3.2.1 政策制定的思路和原则
        3.2.2 政策体系的主要框架
        3.2.3 主要内容
    3.3 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实施现状
        3.3.1 政策实施的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
        3.3.2 政策执行程序
        3.3.3 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及纠偏矫正情况
    3.4 自贡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实施效果
        3.4.1 直接效果
        3.4.2 附加效果
        3.4.3 潜在效果
第4章 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方案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1.4 调查方法
    4.2 调查实施
    4.3 调查内容分析
        4.3.1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4.3.2 政策知晓度和群众支持度调查分析
        4.3.3 政策及政策执行调查结果分析
        4.3.4 棚改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4.3.5 政策期望调查结果分析
    4.4 自贡新华印刷厂地块棚户区改造案例分析
        4.4.1 案例背景
        4.4.2 新华印刷厂地块棚户区改造的进程
        4.4.3 新华印刷厂地块棚户区改造的主要特点
        4.4.4 改造取得效果
        4.4.5 存在问题
    4.5 调查结论
第5章 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引领指导作用不强
        5.1.2 政策内容不完善
        5.1.3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5.1.4 政策监管不到位
    5.2 棚户区改造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5.2.1 政策制定主体认知不足
        5.2.2 政策制定准备不充分
        5.2.3 组织保障不到位
        5.2.4 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第6章 优化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建议
    6.1 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6.1.1 制定的指导性纲领政策
        6.1.2 提高政策的合理性
        6.1.3 增强政策的协调性
    6.2 充实政策内容
        6.2.1 完善房屋征收补偿政策
        6.2.2 完善金融财税政策
        6.2.3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
        6.2.4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6.3 优化政策执行机制
        6.3.1 提高群众参与度
        6.3.2 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
    6.4 强化组织保障机制
        6.4.1 提高组织协调运转效率
        6.4.2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6.4.3 健全考核机制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入住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市大力发展公租房
        1.1.2 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提出
        1.1.3 公租房入住率面临挑战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公共租赁住房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公共租赁住房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共租赁住房
        2.1.2 入住率和配租率
        2.1.3 空置率
        2.1.4 租售并举
    2.2 公共租赁住房的理论基础
        2.2.1 住房过滤理论
        2.2.2 社会保障理论
        2.2.3 公平与效率理论
第3章 北京市公租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北京市公租房现状
        3.1.1 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概述
        3.1.2 北京市公租房管理机构设置
    3.2 北京市公租房存在的问题
        3.2.1 住房保障政策不稳定,缺乏前瞻性
        3.2.2 公租房制度不完善、更新不及时
        3.2.3 公租房区位不尽合理、周边配套有待提高
        3.2.4 公租房房屋设计前期调查不充分
        3.2.5 租金水平未能有效调节公租房项目的需求情况
第4章 北京市公租房入住率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分析
    4.1 .公租房入住率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
    4.2 影响北京市公租房入住率的指标选择
        4.2.1 住房硬件因素(HF:Hardware facilities for housing)
        4.2.2 住房软件因素(SF:Software facilities for housing)
        4.2.3 国家政策和法律因素(PR: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4.2.4 租金水平因素(RL:Rent level)
    4.3 数据收集与变量设计
    4.4 基于SEM的因子分析
        4.4.1 信度和收敛效度分析
        4.4.2 区分效度分析
        4.4.3 模型拟合度指标分析
        4.4.4 结果分析
    4.5 北京市典型公租房入住率案例分析与比较
        4.5.1 瑞湾家园公租房入住率状况分析
        4.5.2 燕保·马泉营项目公租房入住率状况分析
        4.5.3 燕保·马驹桥项目公租房入住率状况分析
        4.5.4 三个典型公租房项目入住率比较分析
第5章 提高北京市公租房入住率的对策
    5.1 科学决策,提高住房硬件因素
        5.1.1 在套型、面积限制下,合理设计户型
        5.1.2 关注不同人群对房屋朝向的敏感度
        5.1.3 合理配备房间的屋内配置
        5.1.4 板楼比塔楼、单廊比双廊受欢迎
    5.2 研究租户需求特征,改善住房软件因素
        5.2.1 强化轨道交通引导,加大交通沿线公租房布局
        5.2.2 完善周边生活、医疗及教育配套
    5.3 适时调整国家政策和法律
        5.3.1 根据项目入住率情况,选择灵活的配租方式
        5.3.2 科学合理制定公租房分配政策
        5.3.3 合理设置申请门槛,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5.3.4 建立轮候制度,缩短轮候时间
    5.4 充分发挥租金的资源配置核心作用
    5.5 政府应持续关注影响入住率的其他因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城镇
        2.1.2 公共租赁住房
        2.1.3 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保障理论
        2.2.2 公平分配理论
        2.2.3 动态管理理论
        2.2.4 社区参与理论
        2.2.5 产权理论
3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调研与现状分析
    3.1 调研方案设计
        3.1.1 调研内容
        3.1.2 调研方法
        3.1.3 问卷设计
        3.1.4 抽样调查样本选择
        3.1.5 调研实施
    3.2 调研小区基本情况
        3.2.1 洛南县阳光庭园保障房小区
        3.2.2 石泉县竹尔湾保障房小区
        3.2.3 澄城县安馨园保障房小区
    3.3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现状分析
        3.3.1 体制机制建立现状
        3.3.2 分配管理现状
        3.3.3 动态管理现状
        3.3.4 物业管理现状
        3.3.5 资产管理现状
4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4.1 评价要素
        4.1.1 评价目标
        4.1.2 评价对象
        4.1.3 评价原则
        4.1.4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4.2.2 评价评语集确定
        4.2.3 评价指标权重集确定
    4.3 评价过程的实施
    4.4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4.4.1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4.4.2 各子过程评价结果分析
5 国内外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经验
    5.1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经验
        5.1.1 新加坡经验
        5.1.2 美国经验
        5.1.3 德国经验
    5.2 国内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经验
        5.2.1 西安经验
        5.2.2 杭州经验
        5.2.3 成都经验
6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对策建议
    6.1 分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6.1.1 健全行政体制机制
        6.1.2 完善分配政策制度
    6.2 动态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6.2.1 强化房屋使用监管
        6.2.2 提高房屋退出效率
    6.3 物业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6.3.1 创新物业管理方式
        6.3.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4 资产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共有产权实施
        6.4.2 加大租金收缴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惠州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制度与房屋租赁市场关系的文献综述
        1.2.2 住房租赁政策发展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惠州市住房租赁政策的分析
    2.1 宏观性的住房租赁政策梳理
    2.2 惠州市住房租赁政策梳理
        2.2.1 财政型政策主导下的住房租赁政策梳理
        2.2.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惠州市房屋政策的调整
    2.3 宏观政策与惠州住房租赁政策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惠州市住房租赁市场分析与政策效果评价
    3.1 住房租赁需求理论分析
    3.2 住房租赁市场的测算
    3.3 基于ARIMA模型的房屋未来需求预测
    3.4 住房租赁市场供应情况
    3.5 住房租赁政策实施现状的评价
第四章 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惠州市住房租赁供给侧的政策问题
        4.1.1 惠州市供给市场的政策问题
        4.1.2 惠州市住房租赁需求侧的政策问题
        4.1.3 惠州市住房租赁监管的政策问题
    4.2 惠州市住租赁相关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土地财政对政策的影响
        4.2.2 公共资源稀缺性对政策的影响
        4.2.3 政府治理对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惠州市房屋租赁情况调查表
附录2 惠州市住房保障(公租房)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住房保障与保障性住房
        2.1.3 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民身份理论
第3章 中国农民工城镇住房状况
    3.1 农民工城镇居住现状
    3.2 农民工城镇住房需求特征
    3.3 农民工城镇住房支付能力现状
    3.4 农民工城镇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4章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
    4.1 重庆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特点
    4.2 湖州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特点
    4.3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状况
        4.3.1 政策执行主体
        4.3.2 政策执行客体
        4.3.3 政策执行资源
        4.3.4 政策执行环境
    4.4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第5章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5.1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政策规定
        5.1.1 租赁住房补贴政策规定
        5.1.2 公租房政策规定
    5.2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
        5.2.1 政策执行主体
        5.2.2 政策执行客体
        5.2.3 政策执行资源
        5.2.4 政策执行环境
    5.3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评价
第6章 关于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国外经验借鉴
    6.1 政府角色定位
    6.2 执行机构和部门设置
    6.3 资金和土地资源
    6.4 政策执行环境
第7章 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7.1 推动住房保障立法、明确住房保障目标
    7.2 明确政府责任、强化部门配合
    7.3 推进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改进
    7.4 健全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
    7.5 建立多层次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调整供应结构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对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度研究 ——基于CGSS 2015的数据分析[D]. 王胜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太原市精准住房保障研究 ——以公租房为例[D]. 关惠敏.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福利效应研究[D]. 郭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烟台市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秀丽.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四川省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研究[D]. 董长明. 西南大学, 2020(05)
  • [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入住率研究[D]. 宋少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8]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研究[D]. 巩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惠州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政策研究[D]. 胡晓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D]. 马雪婷. 山东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调整供给结构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三省市住房保障政策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