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朱剑[1](2018)在《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文中提出四十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期刊编辑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反复论说的问题,折射出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而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作为职业编辑人必须通过重建与学者的关系来确立自己新的身份。编辑身份建构历经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说""编辑学者化"等交替递进的过程,每当前一个解说在现实中碰壁后即为后一个解说所取代,编辑职业化始终是不变的前提,而变化的则是身份目标不断抬高,实现路径愈加艰难,直到"学术引领者"这一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目标提出后,终于响起了"回归杂家"的呼声,身份建构又回到了起点。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为学报编辑提供了全面反思编辑身份与学术期刊体制关系的机会,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并没能带来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从而失去了在纸本时代解决编辑身份定位问题的最后机会。学术期刊编辑带着身份焦虑走进了数网时代,而传播技术的革新也许可为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提供新的契机。
武亮[2](2016)在《关于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思考》文中认为当前,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在社会科学繁荣提供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需要找好定位,扬长避短,挖掘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对编辑素质能力提升、办刊思路转变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办刊质量,突破发展瓶颈,为推动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促进普通高校教学科研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廖哲平[3](2016)在《论当下高校学报的栏目策划与编辑意识》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栏目策划成为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一项工作重心。作为栏目策划的具体执行者,学报编辑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觉的策划意识,使自身主体性得以发挥,和专家配合共同完成栏目的选题策划。数字化及期刊改革大环境下的高校学报栏目策划,对编辑的策划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策划栏目阶段的前沿意识、比较意识、问题意识和前瞻意识,以及在执行策划阶段的执行意识、开放意识、营销意识和危机意识。
温优华[4](2015)在《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以“潮学研究”栏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构地域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面临两难的困境。文章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的"潮学研究"栏目为例,就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提出特色栏目的创立和定位应使特色性与学术性融为一体,依托优势学科与研究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做好作者和读者群的建设,实施问题化与专题化的运作方式,以打造高水平的编辑团队为根本,使特色栏目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灿[5](2012)在《守望学术良知,爱护学术生态——论学术失范语境下高校社科学报的自律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保持自律,恪守学术道德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责所在,更是高校社科学报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系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我国学术生态环境的部分恶化的语境下,面对批评与困境,增强高校社科学报的自律,提高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术个体、学术群体与社会全体的联动机制,是提高高校社科学报的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和谐学术生态环境的不二选择。
李军,郑宏炜[6](2011)在《建设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应确立的几点意识》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全、散、小、弱"问题并为学界所诟病这一现实,高校社科学报采取建设"特色栏目"的措施以获得发展不失为一种智慧选择。在建设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时,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人应确立学术性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意识和主体意识。
石香莉[7](2010)在《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及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高校又叫高等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的统称。高校社科期刊是指由高校主办的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一般分为政治法律、思想理论、文化教育、历史方志等十几个门类。它依托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对文史哲等传统学科领域、相关学科及新兴学科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对有较大学术理论价值的难点问题所展开的研究方面,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高校社科期刊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社科期刊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变化,通过不断改进管理体制,更新运行机制,打破传统的运行模式,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市场经济模式,迎来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目前高校社科期刊已达1100多种,成绩突出。但其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反而下降,甚而不如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方面,既有高校社科期刊自身的问题,如有些高校社科期刊管理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办刊理念、办刊模式落后,办刊方法陈旧,定位不清,特色不鲜明,内容重复,选题雷同,创新论着不多,其同质化倾向与“千刊一面”的现象为学界诟病;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环境施予的某些负面压力,如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使得大量的“泡沫论文”充斥于高校期刊版面,严重损害了高校期刊的权威形象。作为国内高校社科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陕西高校社科期刊,依托高校与研究所聚集形成的资源优势,近些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数量(包括期刊种类、总印数)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完善,结构也在逐渐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办刊者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主动进取精神不够,刊物定位不清,缺乏个性和特色,理论研究不深,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不大等各种问题。同时面临市场化的生存压力、网络的普及和新兴学科迅猛发展的严峻挑战,又处在我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千载难逢的好时机,通过对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充分认识,有助于我们明确陕西高校社科期刊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而这也是提出陕西期刊产业发展策略的基础。笔者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查阅大量资料,全面了解国内期刊业及国内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陕西高校社科期刊相关资料,结合笔者在陕西省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多年的工作经历,从而对当前陕西高校社科期刊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陕西高校社科期刊相关报表和调查数据,对陕西高校社科期刊的现状展开研究,尤其是从管理的角度,从中发现陕西高校社科期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体制不顺,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格局散、实力弱,缺少高层次人才,办刊经费不足,没有制度性的淘汰机制;期刊缺乏特色,主要体现在定位不准,没有品牌优势,质量不高;经营模式落后,主要体现在运作模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广告业务不发达等。在探寻陕西高校社科期刊问题的产生原因时,比较分析了湖北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其成功经验,得出对陕西有益的启示,为解决陕西高校社科期刊问题提供参考;最后,针对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存在的问题,从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立退出机制从而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对期刊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品牌,提高质量从而形成特色;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建立高效的营销网络,创新赢利模式从而改善经营等三大方面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的突破。
文汝,米盛,张玲,倪小兰[8](2009)在《高校社科学报的特点与编辑素质》文中研究指明高校社科学报是高校的政治理论宣传阵地和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除具有一般学报的共性外,还具有政治导向性、政策敏感性、学术人文性和学科综合性等特点,要求编辑人员具有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当前,学报编辑应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树立现代编辑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增强业务能力。
刘曙光[9](2009)在《高校社科学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文中认为近些年高校社科学报取得了骄人成绩,"学报垃圾论"未免言过其实。但是,高校社科学报的生存现状确实令人担忧:整体水平较低,评价机制不利,缺乏个性和特色,市场竞争力较弱,创新性不够。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包括主编在内的期刊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现有学术评价机制;立足于本校学科优势、学校地缘优势或历史传统;期刊切忌泛综合化,面面俱到;建立稳定而且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协调各方关系,真正做到举全校之力来办好学报。
韦国友[10](2007)在《广西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提出广西高校社科学报的困境表现为:总体质量不高、办刊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特色、封闭办刊、编辑队伍素质不高等现象。原因是由于学报的管理不到位,学报专业委员会和学报编辑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编辑人员缺乏策划意识和开放意识。出路是:加强管理,重视建设;整体策划,打造特色;开放办刊,提升学术;练好内功,加强实力。
二、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2)关于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升编辑能力,保证学术品位 |
(一)熟练掌握运用编辑学知识,成为专家 |
(二)学习精通学科专业知识,成为学者 |
二、加强选题策划,实现特色发展 |
三、强化品牌意识,拓宽发展空间 |
四、强化办刊意识,实现创新发展 |
(3)论当下高校学报的栏目策划与编辑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栏目策划与编辑角色 |
二、策划栏目的编辑意识 |
( 一) 前沿意识 |
( 二) 比较意识 |
( 三) 问题意识 |
( 四) 前瞻意识 |
三、执行策划的编辑意识 |
( 一) 执行意识 |
( 二) 开放意识 |
( 三) 营销意识 |
( 四) 危机意识 |
(4)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以“潮学研究”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栏目的创立和定位: 兼顾特色与学术性 |
二、整合资源:依托优势学科与研究机构 |
三、挖掘稿源:做好作者和读者群的建设 |
四、做好策划:问题化与专题化 |
五、优秀的编辑团队建设是根本 |
(5)守望学术良知,爱护学术生态——论学术失范语境下高校社科学报的自律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现状及学术失范表征 |
二、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失范的根本原因 |
三、高校社科学报需自律自强, 营建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 |
(一) 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学术评价与考核机制, 创造良性循环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二) 加强期刊社的规范化管理, 提高期刊质量, 加强和巩固良好的学风 |
(三) 提升编辑素质, 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编辑队伍, 营造健康向上的编辑部文化 |
1. 良好的政治素养是社科学报编辑人员的首要素质 |
2. 优质的业务素质是社科学报编辑人员的核心素质 |
3. 淡定自守、修身正己的的职业道德是社科学报编辑人员的必备素质 |
(四) 开放办刊, 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作者队伍 |
(6)建设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应确立的几点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性意识 |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意识 |
三、主体意识 |
(7)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 |
1.4.1 技术路线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期刊 |
2.1.2 社科期刊 |
2.1.3 高校社科期刊 |
2.1.4 核心期刊和CSSCI |
2.2 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章 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 |
3.1 国内期刊整体发展现状 |
3.1.1 数量增,品种丰,质量高 |
3.1.2 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
3.1.3 市场结合度明显提高 |
3.1.4 实力明显增强 |
3.1.5 对外合作稳步发展 |
3.2 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 |
3.2.1 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 |
3.2.2 规范化建设已有良好开端 |
3.2.3 初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
3.2.4 逐步向数字化出版转型 |
3.2.5 特色与品牌成为追求目标 |
第四章 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陕西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现状 |
4.1.1 期刊分布情况及种类 |
4.1.2 期刊工作人员队伍情况 |
4.1.3 期刊精品发展情况 |
4.1.4 期刊发展经费投入情况 |
4.1.5 期刊经营情况 |
4.2 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管理体制不顺 |
4.2.2 期刊缺乏自身特色 |
4.2.3 期刊经营模式落后 |
第五章 湖北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及对陕西的启示 |
5.1 湖北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的现状 |
5.1.1 种类比较齐全 |
5.1.2 作为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
5.1.3 呈现多元发展态势 |
5.1.4 培育了一批大刊学术名刊 |
5.2 湖北高校社科期刊发展对陕西启示 |
5.2.1 把期刊内容质量作为创造精品的重要保证 |
5.2.2 发挥品牌优势,实施精品战略,成为加快期刊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5.2.3 体制创新成为增强社科期刊业发展活力的关键 |
5.2.4 构建产业平台,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 |
第六章 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1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增强期刊业发展活力 |
6.1.1 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
6.1.2 转变管理观念,大力支持发展 |
6.1.3 高效开发人力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
6.1.4 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 |
6.1.5 建立退出机制,优化期刊资源 |
6.2 形成特色,实施精品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
6.2.1 准确把握期刊定位 |
6.2.2 建立期刊品牌 |
6.2.3 提高期刊质量 |
6.3 改善经营模式 |
6.3.1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
6.3.2 完善期刊市场体系 |
6.3.3 创新赢利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校社科学报的特点与编辑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社科学报的特点 |
(一) 政治导向性 |
(二) 政策敏感性 |
(三) 学术人文性 |
(四) 学科综合性 |
二、社科学报对编辑素质的要求 |
(一) 优秀的政治品质 |
(二) 合理的知识结构 |
(三) 过硬的业务能力 |
三、提高社科学报编辑素质 |
(一) 增强编辑意识 |
(二) 提高人文素质 |
(三) 增强业务能力 |
(9)高校社科学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社科学报面临的困境 |
(一) 高校社科学报数量虽大, 但整体水平偏低, 综合实力不强, 在期刊市场缺乏竞争力 |
(二) 评价机制不利于高校社科学报 |
(三) 缺乏个性和特色, 千刊一面局面难改变 |
(四) 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 |
(五) 缺乏市场意识 |
(六) 缺乏创新精神, 这也是综合性社科学报缺乏个性魅力的根本原因 |
二、社科学报发展的对策 |
(一) 社科学报应当贯彻主编的总体构思 |
(二) 充分调动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三) 立足学科优势、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 |
(四) 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
(五) 培育作者队伍 |
(六) 完善匿名审稿制度 |
(七) 重点栏目与次要栏目相结合 |
(八) 整合资源, 把刊物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
(10)广西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广西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困境 |
(一) 总体质量不高, 发行量少, 竞争力不强 |
(二) 办刊时间短, 经验不足, 缺乏特色 |
(三) 观念陈旧, 封闭办刊, 缺乏开放意识 |
(四) 编辑专业素质不高, 缺乏策划意识, 创新能力不强 |
二、影响广西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原因 |
(一) 学报定位的边缘性和不确定性 |
(二) 学报编委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
(三) 学报责任编辑没能完全对稿件负责 |
(四) 学报专业委员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
三、广西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出路 |
(一) 加强管理, 重视建设 |
(二) 整体策划, 打造特色 |
(三) 开放办刊, 提升学术品位 |
(四) 练好内功, 加强实力 |
四、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 朱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关于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思考[J]. 武亮.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 [3]论当下高校学报的栏目策划与编辑意识[J]. 廖哲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4]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以“潮学研究”栏目为例[J].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5]守望学术良知,爱护学术生态——论学术失范语境下高校社科学报的自律与发展[J]. 杨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6]建设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应确立的几点意识[J]. 李军,郑宏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7]陕西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及研究[D]. 石香莉. 西北大学, 2010(03)
- [8]高校社科学报的特点与编辑素质[J]. 文汝,米盛,张玲,倪小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9]高校社科学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J]. 刘曙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02)
- [10]广西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韦国友. 河池学院学报,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