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副词的虚拟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和范围

论汉语副词的虚拟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和范围

一、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论文文献综述)

文桂芳[1](2021)在《汉语关联副词的来源及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历时演变角度考察汉语关联副词的来源及其语义演变路径,并以关联为核心,探讨其向相关范畴的演变研究,进而探讨其演变动因与机制,归纳其演变规律。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与目标、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内容与全文框架、研究方法及其语料来源等。第二章主要讨论汉语关联副词的范围以及和连词的区别,并从语义上对其进行分类。典型的关联副词,主要有“又、也、更、还、再、倒、却、便、就、才”等。根据语义,可以将它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表示重复义的关联副词,主要包括“更、还1、再、又、复、亦、也、却1”;一类是表示转折义的关联副词,主要包括“倒、却2、顾、反、覆、转、翻、还2”;一类是表示顺承义的关联副词,主要包括“即、便、就、乃、乃/廼、则、遂”等。第三章主要探讨重复义关联副词的来源与演变。重复义词能从“重复”义直接发展出“并列”连词功能,也能从“重复”经由“增益”,发展出表示假设条件或是让步条件的关联功能,有的继续发展出了成熟的递进连词功能和选择连词功能,前者如“更”,后者如“还”、“复”等。第四章主要考察了转折义关联副词的来源与演变。转折义词都发展出了表示“转折”义的关联功能,有的经由强调肯定功能后,继续发展出了表示让步的关联功能,如“倒、却”,有的发展出了表示轻转的转折连词功能,如“顾”等。第五章探讨顺承义关联副词的来源与演变。顺承义词都发展出了表示顺承的关联功能,也大多经由强调肯定功能,发展出了让步条件关联功能,有的还发展出了对比性述题标记,如“则、即”。第六章总结汉语关联副词语义演变路径与规律。以上三类词的语义相去甚远,之所以能共同发展出关联功能,关键在于其语义框架中预设了一个早先发生的事实或是预设了一个前提:或为重复的动作,或为反预期的事实,或为前提条件与原因,正是在此语义框架基础之上发展演变出了各种关联功能。汉语关联副词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单向性与渐变性;并存性与择一性;保持性与滞后性;频率性与降类性。

周萍[2](2021)在《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文中指出汉语中有大量的语气副词,揣测类语气副词作为语气副词中的一个小类,它多用于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性推测,可以起到减缓或加强语势的作用,帮助言说者更好地表达,实现交际意图。本文研究的“别是”“别不是”是一组形式对立,但表义基本相同的揣测类语气副词。经梳理文献可知,虽然学界对“别是”“别不是”进行了分别研究和对比分析,但就其研究现状而言,关于二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较少。尤其是关于二者作为表义基本相同的两种格式为什么能够同时存在,以及造成二者之间个性差异原因这些问题的探究却鲜少涉及。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别是/别不是”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描写,在梳理共性的基础上,着力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充实揣测类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为类似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同时也为一些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涵盖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并对国内揣测类语气副词以及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的相关研究简要做了文献梳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第一、二、三和四章。第一章,对“别是”“别不是”的句法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分别从句法位置、词汇共现、句类选择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发现“别是”“别不是”在句法分析中共性大于个性,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位置和共现成分上。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别是”“别不是”的语义特征,并对“别是”“别不是”所出现的语义背景进行归纳,得出“别是”“别不是”的语义特征和语义背景结构模式。在“别是”“别不是”在语义分析中,本文发现二者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细微差异。第三章从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篇章功能和评价功能四个方面来探究“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功能。虽然“别是”“别不是”都具备以上四种语用功能,但是二者主观性和确信度并不相同,而且语义关系也存在差异。第四章主要梳理“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并进一步探究二者的虚化机制。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本文在完成对“别是”“别不是”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考察后,梳理得出两点结论。同时,指出了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刘童童[3](2021)在《汉英实情连接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情连接成分”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廖秋忠(1986)提出的,主要用于表达后面话语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也采用这一术语,并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将既能表明句子命题内容的真实性,又具有连接功能的词或短语均视作“实情连接成分”。根据实情连接成分的语义倾向,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1)表转折的实情连接成分,汉语主要包括“其实”、“实际上”、“事实上”,英语主要包括actually,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2)表坦诚的实情连接成分,汉语主要包括“说实话”、“老实说”,英语主要包括honestly,to be honest,to tell the truth;3)表确认的实情连接成分,汉语主要包括“真的”、“的确”、“确实”,英语主要包括really,indeed。这些实情连接成分在汉语和英语两个学界分别有不少研究,且角度各异,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方法借鉴,但是学界很少有从英汉比较的角度对其进行共时和历时全方位综合分析的系统研究。鉴于此,我们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汉英实情连接成分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共时层面,我们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语用、语篇层面对汉英实情连接成分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借助CCL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英语COCA语料库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量化。历时层面,我们主要是运用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对其历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借助CCL古汉语语料库、英语COHA语料库对其语法化演变机制加以探讨。通过这种系统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为二语习得、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以及翻译提供一些帮助。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前人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以及创新价值。第一章是对汉英表转折的实情连接成分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借用英汉双语语料库,对汉语“其实”、“实际上”、“事实上”与英语actually,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之间的对译情况进行统计;然后从共时层面比较它们在句法位置、连用情况、语义特征、情态功能、面子缓冲功能、反预期功能、话语组织功能以及信息功能这些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最后对它们的历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讨论其语法化演变机制。第二章是对汉英表坦诚的实情连接成分进行共时和历时层面的全面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借用英汉双语语料库,对“老实说”、“说实话”与honestly,to be honest,to tell the truth的对译情况进行统计;然后从句法位置、连用和共现情况、语义关系、情态功能、强调功能、礼貌委婉功能、传信功能、话语组织功能以及信息功能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最后运用语法化、主观化以及交互主观化等相关理论对其历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汉英表确认的实情连接成分进行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对汉语“真的”、“的确”、“确实”与英语really,indeed在双语语料库中的对应情况进行统计;然后从共时层面全方位地比较分析汉英表确认的实情连接成分的句法位置、连用与共现情况、语义特征、焦点标记功能、态度标记功能、传信功能、言语行为功能、话语组织功能和信息功能;最后讨论它们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的演变规律。第四章是结语。我们分别对每一类汉语与英语实情连接成分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潜力。

孙明[4](2021)在《“X死”类词的考察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X死”结构类词语作为表极限义的副词较为特殊,类型多样,情况较为复杂。从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还不全面,个案的深入研究比较匮乏,仍有研究的空间和价值。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语料事实为依据,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分析个案的个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X死”成词演变过程,总结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同时以调查问卷为佐证,运用主观化、认知心理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对“X死”类词的语法化程度和认可度进行探讨。本文一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目前学界对该题目研究的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第二章,唯补副词“要/半/贼死”个性特征与选择限制。我们主要选取“X死”类词中在句法功能上只能充当补语的“要/半/贼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句法层面分析其修饰对象的特征,然后探讨关于补语标记的选择倾向和原因,最后从语用层面分析其个性和情感倾向。第三章,“冒/拼/抵死”的个性特征与表义特点。“冒/拼/抵死”在古代汉语中都可以作为动词使用,在经历了语法化和主观化后逐渐虚化成表极限义的副词。首先研究它们在句法层面上的细微差异,并分析其句式选择的倾向性。然后从语义和语用的层面探讨它们的个性特征和表义特点。我们发现“冒/拼/抵死”副词化的程度不一,“冒死”在一定程度上与生命义相关,“拼死”处于中间阶段,一部分已经完全脱离生命义,而“抵死”副词化最为彻底。第四章,重叠副词“死死”的多角度考察。“死死”经历了构词重叠到构型重叠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其表现出的语义特征和修饰对象有密切的关联。“死死”依旧处于主观化的进程中,正经历着由描摹性副词向评注性副词过渡的阶段。第五章,“X死”的演变特点、动因和机制。我们选取了典型代表从历时的角度对它们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并分析其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第六章,“X死”类词的去禁忌化研究与调查。我们立足于个案的研究基础之上,从去禁忌化的角度探索“X死”类词的使用特征,并以调查问卷的结果呈现人们对“X死”类词的认可度,最后结合认知心理学分析它们去禁忌化的成因和机制。第七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

张晓敏[5](2021)在《表短时“X然”类词的多角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时义表突发“X然”类词在短时义“X然”类词中属于一个特殊的小类,在已有的研究中,这类词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其共性和个性值得我们深入细致研究。本文把短时义“X然”突发类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的“猛然”、“骤然”、“蓦然”、“顿然”、“忽然”和“突然”作为个例,对其句法功能、语义内涵、语用特征、性质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第一章对时间副词、短时类时间副词、“X然”类词、表短时“X然”类时间副词以及“突然”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概述。第二章将“猛然”和“骤然”的搭配特征和表义区别从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内涵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三章从搭配选择机制上考察了典型搭配用频高的“蓦然”和“顿然”的个性和共性。第四章对特殊的短时义“X然”类词“突然”进行研究,把形容词“突然”单独作一章,一是因为“突然”不同于其它短时义“X然”突发类词,属形容词词性;二是因为学界历来对“突然”的研究较多,其使用范围和频率也更广。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忽然”的语法意义和表达方式,得出“忽然”作为典型的突发类副词具有速变性、无序性和非延续性三个下位特征。第六章则是先从共时层面考察几个典型的短时义表突发“X然”类词的特征,再在此基础上试图从历时的角度总结出该类词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七章总结全文,指出不足。

何慧君[6](2021)在《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描摹性副词是以表示词汇义为主的,主要充当状语的半开放性词类。学者们在讨论这类词的范围和分类时分歧较大,其与时间副词也存在着纠葛与交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本文以由时间词作为构词语素参与构词并且表示时间意义的双音节描摹性副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类词的成词以及成词过程中的特点、演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全文内容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表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总结了学界目前对于描摹性副词及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相关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语料来源和创新之处并且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X年”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进行考察,选取了前人研究较少且语料比较丰富的“长年”和“终年”作为对象,对它们词汇化的来源和过程展开论述,并对其成词后的发展进行简单描写。第三章对“X日”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进行了考察,以使用频率比较高且研究较少的“终日”、“竟日”和“早日”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别对它们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进程进行阐述。第四章对“X时”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进行考察,主要选取“及时”和“按时”作为研究对象,对两者成词的来源和成词的历时演变历程做详细考察。第五章对“X早”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进行了考察,主要选取了三个意义相近的描摹性副词“及早”、“趁早”和“赶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者由介宾短语词汇化为副词的过程,并对“趁早”和“赶早”的成词历程进行简单地比较。第六章从理论的角度对时间义描摹性副词成词的特点、动因和机制进行了阐述。从成词前、成词中、和成词后三方面对时间义描摹性副词成词的特点做剖析;从句法条件、语义、语用和高频使用等角度分析时间义描摹性副词成词的动因;从心理组块、重新分析和类推三方面阐释时间义描摹性副词成词的机制。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

代停停[7](2021)在《侥幸义词“幸亏”“幸好”“多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表“侥幸”义的“幸亏”“幸好”和“多亏”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对上述三者在共时层面的异同进行分析,历时层面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从而全面展现这三个词的语法特征与个性差异。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句法比较分析。首先,通过对工具书中的释义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对三者的词性进行探讨。之后,对样本语料中三者的句法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三者的句法分布特点,其中“幸亏”位于句首的情况要比另外两者多,“多亏”位于句中的情况要比“幸亏”和“幸好”多,单独使用方面“幸好”要比“幸亏”多,未发现“多亏”单独使用的情况。最后,对三者后接成分进行了分析,当三者后接“有”字结构时,“幸亏”和“幸好”后往往是“有+NP+VP”,“多亏”后通常是“有+了+NP”;“幸亏”和“幸好”后接“是”字结构的情况要比“多亏”多;“多亏”倾向于选择时段结构,“幸好”倾向于选择时点结构;“幸亏”“多亏”后都可以接表人名词;“幸好”后可以接介词结构。第二章,语义比较分析。首先,对前人的语义背景研究进行梳理并指出其不足。之后,根据“条件(原因)”和“结果”在句中的隐现情况及位置,分类分析三者在不同模式中的分布差异和各自特点。接着,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根据是否有“他方”的参与和对“有利结果”还是“非不利结果”的庆幸,概括出三者所在句的“条件(原因)”和“结果”的特点。最后,对三者语义表达的特殊性进行比较,当说话人主要想表达一种“庆幸”义时,往往会使用“幸亏”和“幸好”;此外,“幸好”还具有“自我安慰”之义;“幸亏”和“多亏”倾向于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激义。第三章,语用比较分析。首先,从话语角色分析的角度,对“施恩者”“受惠者”“说话者”三者的分布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整体的概括。之后,再分别从“幸亏”“幸好”和“多亏”三个词入手,看“施恩者”“受惠者”和“说话者”在相应的话语中各有何特点和差异。最后,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从主观评注、触发预设、篇章衔接等角度对“幸亏”“幸好”和“多亏”的语用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历时演变分析。首先,结合相关的语料和工具书,对在古汉语中“幸”和“亏”的历时演变进行分析,“幸”和“亏”表“侥幸”义的广泛使用,为“幸亏”“幸好”和“多亏”的出现和形成提供了现实的语义基础。之后,从出现时间、成词过程、演化动因等角度分别对“幸亏”“幸好”和“多亏”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梳理。

潘双双[8](2021)在《“X心”类方式副词的来源与演变研究》文中指出“X心”类方式副词属于情状副词中的一个小类,它们在内部构造、虚化程度以及语义特征等方面特点鲜明,研究“X心”类方式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全面了解方式副词的各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以“成心”、“悉心”和“满心”三个典型的方式副词为研究对象,从它们的来源和演变着手,分析三个词成词的路径,并且结合共时平面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对它们的特点进行阐述。第三章以“一心”、“无心”和“苦心”三个兼有副词词性和其他词性的方式副词为研究对象,考察三个词的成词和演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机制进行讨论。第四章以“精心”、“倾心”和“齐心”三个方式副词为研究对象,讨论三个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对它们在演变过程中的用法特点进行总结。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总结“X心”类方式副词词汇化的特点、动因和机制。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姚佳[9](2020)在《《红楼梦》中的北京方言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副词是汉语中较为庞大的一个词类,不仅体现在其数目众多,种类多样,同时学界对其内部小类的梳理、性质的判断及分类,仍然未形成系统且明确的成果,为此方言副词的研究作为汉语副词研究中的小类,对其分析描写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我们将“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同汉语研究中的共时平面与历时演变相结合,不仅对所选择的北京方言副词进行共时平面的分类描写,同时注重从历时角度出发,厘清其演变路径及演变动因,并总结相关规律。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明确北京方言副词目前已有成果以及《红楼梦》中北京方言词语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做出解释,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的版本选用等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对北京方言词语做出界定,明确遵循以句法功能和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兼顾语义原则的分类标准,选出20个北京方言副词并将其分为程度、时间、范围、频率、语气以及情状副词六类,从共时层面对其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角度的分类描写。第三章,分别选取“登时”“一准”“随手”这三个在本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方言副词,分别对其历时演变过程及语法化动因进行考察,阐明北京方言副词中不同类别实词虚化过程。第四章,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对全篇内容梳理小结,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通过对《红楼梦》中北京方言副词共时平面与历时演变的描写,并结合相关语言学研究理论,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从共时层面看,特点在于:一是在音节数目上,双音节及多音节副词占86.4%,单音节副词占13.6%,这一现象与汉语副词双音化趋势相吻合;二是在副词形成时间上,北京方言副词继承大于创新,是一个具有不同时间层系的系统;三是北京方言情状副词数量多,共有五种类型,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突出信息焦点的功用。从历时层面看,语法化特点及动因表现在:一是语法化的过程与词汇化相伴而生;二是实词的词汇意义多为虚化后的副词的基础语义;三是语法化不同动因之间的关联并非独立,而是彼此依存。

张永慧[10](2020)在《现代汉语“X然”类评注性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X然”类评注性副词是指在形式上以“然”为词尾、在意义上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一类具有评注作用的双音节副词。前人对“X然”类词语和评注性副词的研究较多,但缺乏将两者融合起来对表示肯定与否定判断的“X然”类评注性副词的系统性研究。为帮助人们正确分辨和规范使用这类词语,有效降低对该类词的使用偏误率,同时也为了提高人们对该类词的关注度,本文根据语义特征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11个“X然”类评注性副词分成五个小类:表示对事实进行直接肯定的“诚然”“纯然”、表示基于事理或情理的客观推断式肯定的“当然”“自然”、表示主观推断式肯定的“断然”“决然”“定然”、介于表示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果然”“竟然”“居然”以及表示否定评价的“徒然”。文章第二至六章为主要部分,这五章内容分别对应上述五类“X然”类评注性副词,写作顺序遵循肯定程度由强到弱。文章从共时层面出发,以BCC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据,围绕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分别对这11个词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1、这11个词在语义上都指向说话人。2、句法方面:(1)在句法位置上都多用于句中位置,放在主语之后,极少数出现在句末位置;(2)在共现搭配词上或与判断动词“是”搭配用于肯定句中,或与否定副词“不”搭配用于否定句中,另外,“徒然”多与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或形容词搭配;(3)在句法功能上多能独立成句和用作高层谓语。3、语用方面:(1)当“X然”类评注性副词用于句首或句末位置时,对整个命题进行全幅评注,当出现在句中位置时,对部分命题作半幅评注;(2)具有强调表达效果、表达说话人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传信或传疑态度的功能。4、这11个词在表达评注时肯定程度的强弱关系为:诚然>纯然>当然>自然>断然>决然>定然>果然>竟然>居然>徒然。文章最后对现代汉语“X然”类评注性副词中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现象的成因进行了阐释:1、表示肯定性评价的“X然”类评注性副词常与“不”“没有”“无”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动词共现搭配代替了表示否定性评价的“X然”类评注性副词的存在;2、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语用的礼貌性原则减少了人们对表示否定性评价的“X然”类评注性副词的使用。

二、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关联副词的来源及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主要目标
    1.2 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1.2.1 句法语义视域下的关联副词研究
        1.2.2 功能认知视域下的关联副词研究
        1.2.3 语义演变理论研究
        1.2.4 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关联副词的范围与分类
    2.1 副词语义类别和关联副词范围
    2.2 关联副词和连词的区别
    2.3 关联副词的分类
第三章 重复义关联副词的来源及演变考察
    3.1 重复义关联副词“更”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3.1.1 “更”的让步条件功能来源与动因
        3.1.2 “更”的递进连词功能来源与发展
        3.1.3 “更”的并列连词功能来源与动因
        3.1.4 小结
    3.2 重复义关联副词“再”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3.2.1 “再”的让步条件功能来源与发展
        3.2.2 “再”的并列连词来源与发展动因
        3.2.3 小结
    3.3 重复义关联副词“还_1”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3.3.1 “还_1”的选择连词功能来源与发展
        3.3.2 “还_1”的假设条件功能来源与发展
        3.3.3 小结
    3.4 其他重复义关联副词的来源与发展
        3.4.1 “又”、“复”
        3.4.2 “亦”、“也”
        3.4.3 “却_1”
    3.5 重复义关联副词的演变规律与制约因素
        3.5.1 重复义关联副词的演变规律
        3.5.2 诱发重复义关联副词演变的制约因素
        3.5.3 重复义关联副词语义演变路径总结
第四章 转折义关联副词的来源及演变考察
    4.1 转折义关联副词“倒”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4.1.1 “倒”的转折功能来源与发展
        4.1.2 “倒”的让步功能来源与发展
        4.1.3 小结
    4.2 转折义关联副词“却_2”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4.2.1 表示顺承与转折的关联副词来源与发展
        4.2.2 表示让步与选择连词功能的来源与发展
        4.2.3 小结
    4.3 转折义关联副词“顾”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4.3.1 “顾”的转折副词功能的来源
        4.3.2 “顾”的转折连词功能的来源与发展
        4.3.3 小结
    4.4 其他转折义关联副词的来源与发展
        4.4.1 “反”“覆”“转”
        4.4.2 “翻”“还_2”
    4.5 转折义关联副词的演变规律与制约因素
        4.5.1 转折义关联副词的演变规律
        4.5.2 诱发转折义关联副词演变的制约因素
        4.5.3 转折义关联副词语义演变路径总结
第五章 顺承义关联副词的来源及演变考察
    5.1 顺承义关联副词“即”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5.1.1 “即”的顺承功能来源与发展
        5.1.2 “即”的对比性述题标记来源与发展
        5.1.3 “即”的让步功能来源与发展
        5.1.4 小结
    5.2 顺承义关联副词“便”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5.2.1 “便”的顺承功能来源与发展
        5.2.2 “便”的让步功能来源与发展
        5.2.3 小结
    5.3 顺承义关联副词“就”的来源及演变发展
        5.3.1 “就”的顺承功能来源与发展
        5.3.2 “就”的让步功能来源与发展
        5.3.3 小结
    5.4 其他顺承义关联副词的来源与发展
        5.4.1 “乃”、“乃(廼)”
        5.4.2 “则”
        5.4.3 “即、便、就、乃、则、遂”的比较
    5.5 顺承义关联副词的演变规律与制约因素
        5.5.1 顺承义关联副词的演变规律
        5.5.2 诱发顺承义关联副词演变的制约因素
        5.5.3 顺承义关联副词语义演变路径总结
第六章 汉语关联副词的演变动因、机制及规律
    6.1 汉语关联副词的语义演变动因与机制
        6.1.1 关于语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6.1.2 汉语关联副词语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6.1.3 语义框架理论
    6.2 汉语关联副词的语义演变规律与特征
        6.2.1 汉语关联副词语义演变的规律
        6.2.2 汉语关联副词语义演变的特征
    6.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2)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别是”“别不是”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句法共性
        一、“别是”“别不是”的句法位置
        二、“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共现
        三、“别是”“别不是”的句类选择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句法差异
        一、“别是”“别不是”的句法位置
        二、“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共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别是”“别不是”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义共性
        一、“别是”“别不是”的语义特征
        二、“别是”“别不是”的语义背景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义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共性
        一、表达功能
        二、信息功能
        三、语篇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差异
        一、表达功能
        二、语篇功能
        三、评价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及虚化机制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
        一、“别是”的词汇化过程
        二、“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虚化机制
        一、“别是”的虚化机制
        二、“别不是”的虚化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汉英实情连接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前人研究综述
        0.2.1 有关“篇章”或“语篇”的研究
        0.2.2 有关篇章连接成分分类的研究
        0.2.3 有关汉英实情连接成分归类问题的研究
        0.2.4 汉英学界对实情连接成分的研究
        0.2.4.1 汉语学界关于“实情连接成分”的研究
        0.2.4.2 英语学界关于“实情连接成分”的研究
        0.2.4.3 “实情连接成分”英汉比较角度的研究
        0.2.5 小结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创新价值
第一章 汉英表转折的实情连接成分的比较研究
    1.1 句法特征
        1.1.1 句法位置
        1.1.1.1 句首位置
        1.1.1.2 句中位置
        1.1.1.3 句末位置
        1.1.2 连用与共现情况
        1.1.2.1 与转折词的连用
        1.1.2.2 与语气词和叹词的连用
        1.1.2.3 与确信副词的共现
    1.2 语义特征
        1.2.1 概念意义
        1.2.2 程序意义
        1.2.2.1 转折关系
        1.2.2.2 补充关系
        1.2.2.3 因果关系
    1.3 语用功能与语篇功能
        1.3.1 语用功能
        1.3.1.1 情态功能
        1.3.1.2 面子缓冲功能
        1.3.1.3 反预期功能
        1.3.2 语篇功能
        1.3.2.1 话语组织功能
        1.3.2.2 信息功能
    1.4 历时研究
        1.4.1 “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的历时研究
        1.4.2 actually,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的历时分析
    1.5 小结
第二章 汉英表坦诚的实情连接成分的比较研究
    2.1 句法特征
        2.1.1 句法位置
        2.1.1.1 位于句首
        2.1.1.2 位于句中
        2.1.1.3 位于句末
        2.1.2 连用与共现情况
        2.1.2.1 与转折词的连用
        2.1.2.2 与语气词和叹词的连用
        2.1.2.3 与确信副词的共现
    2.2 语义特征
        2.2.1 添加关系
        2.2.2 因果关系
        2.2.3 转折关系
    2.3 语用功能与语篇功能
        2.3.1 语用功能
        2.3.1.1 情态功能
        2.3.1.2 强调功能
        2.3.1.3 礼貌委婉功能
        2.3.1.4 传信功能
        2.3.2 语篇功能
        2.3.2.1 话语组织功能
        2.3.2.2 信息功能
    2.4 历时研究
        2.4.1 “说实话”、“老实说”的历时研究
        2.4.2 to be honest,to tell the truth,honestly的历时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汉英表确认的实情连接成分的比较研究
    3.1 句法特征
        3.1.1 句法位置
        3.1.1.1 句首位置
        3.1.1.2 句中位置
        3.1.1.3 句末位置
        3.1.1.4 单独成句
        3.1.2 连用情况
        3.1.2.1 与叹词和语气词的连用
        3.1.2.2 与确信副词连用
        3.1.2.3 与否定副词连用
        3.1.2.4 与表揣测的副词连用
    3.2 语义特征
        3.2.1 概念意义
        3.2.2 程序意义
        3.2.2.1 因果关系
        3.2.2.2 追加关系
        3.2.2.3 让步关系
        3.2.2.4 并列关系
    3.3 语用功能及语篇功能
        3.3.1 语用功能
        3.3.1.1 焦点标记功能
        3.3.1.2 态度标记功能
        3.3.1.3 传信功能
        3.3.1.4 言语行为功能
        3.3.2 语篇功能
        3.3.2.1 话语组织功能
        3.3.2.2 信息功能
    3.4 历时研究
        3.4.1 “真的”、“的确”、“确实”的历时研究
        3.4.2 really,indeed的历时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结论
    4.2 余论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X死”类词的考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本体研究
        1.2.2 个体研究
        1.2.3 外部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重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的重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4.2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4.3 对比研究
    1.5 语料的来源
第二章 唯补副词“要/半/贼死”个性特征与选择限制
    2.1 句法分布与功能搭配
        2.1.1 句法功能
        2.1.2 补充对象
        2.1.3 音节搭配
    2.2 补语标记的选择倾向
        2.2.1 补语标记的混用
        2.2.2 补语标记的选用
    2.3 语义特征和表达功用
        2.3.1 指己和指他
        2.3.2 主观性与客观性
        2.3.3 感情色彩倾向
    2.4 小结
第三章 “冒/拼/抵死”的个性特征与表义特点
    3.1 句法功能与句式选择
        3.1.1 句法功能
        3.1.2 句类和句式选择
    3.2 语义表现与表义特征
        3.2.1 “拼死”的焦点标记与能愿目的倾诉
        3.2.2 “抵死”的否定倾向与极量态度表达
        3.2.3 “冒死”的多维时间与积极色彩倾向
    3.3 主观性与虚化程度差异
        3.3.1 客观性与情状描述
        3.3.2 情绪化与主观评价
        3.3.3 评注性与主观推测
        3.3.4 虚化程度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死死”的多角度考察
    4.1 分布搭配和共现选择
        4.1.1 句法分布
        4.1.2 搭配关系
        4.1.3 特定的连用和共现
    4.2 “死死”的语义特征和表达功用
        4.2.1 语义特征
        4.2.2 情感倾向
    4.3 描摹性向评注性过渡
        4.3.1 生动画面的描摹
        4.3.2 形象情状的刻画
        4.3.3 主观态度的表露
    4.4 小结
第五章 “X死”的演变特点、动因和机制
    5.1 副词“X死”的虚化历程
        5.1.1 由动词虚化而来
        5.1.2 由补语虚化而来
        5.1.3 由单音节副词重叠而来
    5.2 “X死”虚化的动因
        5.2.1 位置凝固化
        5.2.2 语义扩大化
        5.2.3 语用主观化
        5.2.4 使用高频化
    5.3 “X死”虚化的机制
        5.3.1 类推机制
        5.3.2 语境吸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死”类词的去禁忌化研究与调查
    6.1 语言禁忌的定义
        6.1.1 称谓类(长辈或祖宗的名讳等)
        6.1.2 死亡或凶祸类(灾病、凶祸等)
        6.1.3 詈骂语
        6.1.4 个人隐私类(年龄、薪资、个人信息等)
    6.2 死亡类禁忌语的去禁忌化
        6.2.1 “死”的去禁忌化
        6.2.2 “死”和“X死”类词的去禁忌化
    6.3 “死”和“X死”类词接受度调查及讨论
        6.3.1 问卷调查的内容
        6.3.2 问卷设计和数据设计的几项说明
        6.3.3 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
        6.3.4 “死”和“X死”类词接受度调查
    6.4 “死”和“X死”类词去禁忌化的成因和机制
        6.4.1 词语意义的扩大化
        6.4.2 心理距离的疏远化
        6.4.3 求异心理的放纵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要死/半死/贼死”修饰对象词表
附录二 “要/半/贼死”的补语标记选择
附录三 “要死/半死/贼死”修饰的对象情感色彩倾向
附录四 “抵死”的搭配倾向
附录五 “死”和“X 死”类词接受度调查及讨论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表短时“X然”类词的多角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现状
        1.2.2 “X然”类词的研究
        1.2.3 表短时“X然”类时间副词以及“突然”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重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猛然”和“骤然”的搭配特征与表义区别
    2.1 “猛然”和“骤然”的句法表现与搭配选择
        2.1.1 句法分布特点
        2.1.2 连用搭配特点
    2.2 “猛然”和“骤然”的语义内涵与表时功能
        2.2.1 语义特征比较
        2.2.2 内部替换情况
        2.2.3 时间表达特征
    2.3 “猛然”和“骤然”的语用特征与交际表达
        2.3.1 描摹凸显功能
        2.3.2 篇章连接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蓦然”和“顿然”的选择限制与性质特征
    3.1 “蓦然”和“顿然”的句法分布与典型搭配
        3.1.1 句法搭配选择
        3.1.2 典型搭配选择
    3.2 “蓦然”和“顿然”的内涵性质与选择限制
        3.2.1 “蓦然”和“顿然”的语义内涵
        3.2.2 “蓦然”和“顿然”的语义性质
        3.2.3 “蓦然”和“顿然”的选择制约
    3.3 “蓦然”和“顿然”的语用倾向与触发机制
        3.3.1 未然与已然:“蓦然”和“顿然”的时态倾向
        3.3.2 预期与反预期:“蓦然”和“顿然”的意外范畴表达
        3.3.3 具象与抽象:“蓦然”和“顿然”的触发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然”的性质特征与语用功能
    4.1 句法分布与搭配特征
        4.1.1 “突然”的性质界定
        4.1.2 “突然”的句法分布
        4.1.3 “突然”与体标记搭配的相容程度
        4.1.4 “突然”与拟声词共现
    4.2 “突然”的语义特征与语义指向
        4.2.1 “突然”的语义指向
        4.2.2 “突然”的语义环境
        4.2.3 “突然”的语义特征
    4.3 “突然”的语用功能与情态表达
        4.3.1 “突然”的语篇衔接功能
        4.3.2 “突然”的凸显焦点功能
        4.3.3 “突然”的情态表达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忽然”的句法选择与性质特征
    5.1 句法表现
        5.1.1 “忽然”对AP的选择限制
        5.1.2 “忽然”与动补结构搭配的成活度
        5.1.3 “忽然”与NP的搭配共现
        5.1.4 “忽然”对否定句式的选择
        5.1.5 “忽然”对特殊句类的选择
    5.2 语义性质——过程性、空间性、一般性
        5.2.1 过程性突变
        5.2.2 空间性突变
        5.2.3 一般突变式
    5.3 语义特征——速变性、巨幅性与非延续性
        5.3.1 突变与速变
        5.3.2 突变与变幅
        5.3.3 突变与非延续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表短时“X然”类词的演变历程与虚化方式
    6.1 表短时“X然”类词的演化
        6.1.1 “然1”与“然2”及“然”的后缀化
        6.1.2 发展的不平衡性
    6.2 表短时“X然”类词的类推式扩展
        6.2.1 “霍然”在语言平面间的跃迁
        6.2.2 表短时“X然”类词的结构凝缩与语义变化
    6.3 表短时“X然”类词的定型化
        6.3.1 成型诱因
        6.3.2 虚化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描摹性副词的研究现状
        1.2.2 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研究现状
        1.2.3 描摹性副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1.3 语料来源与创新之处
        1.3.1 语料来源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X年”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
    2.1 概论
    2.2 “长年”的成词与发展
        2.2.1 引言
        2.2.2 短语“长年”的出现
        2.2.3 从短语“长年_1”到形容词“长年”
        2.2.4 由短语“长年_2”到副词“长年”
        2.2.5 副词“长年”的发展
        2.2.6 结语
    2.3 “终年”的成词与演变
        2.3.1 引言
        2.3.2 构词语素“终”与“年”的多义性
        2.3.3 短语“终年”的句法表现
        2.3.4 “终年”的词汇化过程
        2.3.5 结语
    2.4 小结
第3章 “X日”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
    3.1 概论
    3.2 “终日”的成词及历时演变
        3.2.1 引言
        3.2.2 “终”由完结义到周遍义的演变
        3.2.3 副词“终日”的来源
        3.2.4 从偏正短语“终日”到副词“终日”
        3.2.5 副词“终日”的搭配变化
        3.2.6 结语
    3.3 “竟日”词汇化的来源与演变
        3.3.1 引言
        3.3.2 “竟”与“日”的共现连用
        3.3.3 “竟日”的词汇化过程
        3.3.4 结语
    3.4 “早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3.4.1 引言
        3.4.2 短语“早日”的形成
        3.4.3 从短语“早日_2”到名词“早日”
        3.4.4 副词“早日”的词汇化与主观化
        3.4.5 结语
    3.5 小结
第4章 “X时”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
    4.1 概论
    4.2 “及时”的发展演变历程
        4.2.1 引言
        4.2.2 短语“及时”的出现
        4.2.3 由动宾短语“及时”到形容词“及时”
        4.2.4 从形容词“及时”到副词“及时”
        4.2.5 结语
    4.3 “按时”的历时演变与发展
        4.3.1 引言
        4.3.2 介宾短语“按时”的句法表现
        4.3.3 “按时”成词的历程
        4.3.4 副词“按时”的句法功能
        4.3.5 结语
    4.4 小结
第5章 “X早”类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
    5.1 概论
    5.2 “及早”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
        5.2.1 引言
        5.2.2 “及”和“早”的搭配使用
        5.2.3 “及早”的副词化过程
        5.2.4 “及早”的句法搭配
        5.2.5 结语
    5.3 “趁早”与“赶早”的词汇化
        5.3.1 引言
        5.3.2 “趁早”的词汇化历程
        5.3.3 从介宾短语“赶早”到副词“赶早”
        5.3.4 “趁早”与“赶早”的比较
        5.3.5 结语
    5.4 小结
第6章 时间义描摹性副词形成的特点、动因与机制
    6.1 概论
    6.2 时间义描摹性副词形成的特点
        6.2.1 成词前的特点
        6.2.2 成词中的特点
        6.2.3 成词后的特点
    6.3 时间义描摹性副词形成的动因
        6.3.1 句法条件
        6.3.2 语义变化
        6.3.3 语用因素
        6.3.4 高频使用定型
        6.3.5 韵律协调需要
    6.4 时间义描摹性副词形成的机制
        6.4.1 心理组块过程
        6.4.2 重新分析
        6.4.3 类推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侥幸义词“幸亏”“幸好”“多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整体研究
        0.3.2 个案研究
        0.3.3 对比研究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幸亏”“幸好”“多亏”的句法比较分析
    1.1 “幸亏”“幸好”“多亏”的词性归属
        1.1.1 相同点
        1.1.2 不同点
    1.2 “幸亏”“幸好”“多亏”的句法分布
        1.2.1 “幸亏”的句法分布
        1.2.2 “幸好”的句法分布
        1.2.3 “多亏”的句法分布
        1.2.4 小结
    1.3 “幸亏”“幸好”“多亏”后接成分特点
        1.3.1 后接“有”字结构
        1.3.2 后接“是”字结构
        1.3.3 后接时间词
        1.3.4 “幸亏”“多亏”后接表人名词
        1.3.5 “幸好”后接介词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幸亏”“幸好”“多亏”的语义比较分析
    2.1 语义背景分析
        2.1.1 已有研究
        2.1.2 已有研究修正
    2.2 语义项的隐现
        2.2.1 “条件(原因)”和“结果”都出现
        2.2.2 只出现“条件(原因)”
        2.2.3 只出现“结果”
        2.2.4 小结
    2.3 “条件(原因)”和“结果”语义项分析
        2.3.1 与“他方”有关的“条件(原因)”
        2.3.2 与“他方”无关的“条件(原因)”
        2.3.3 “结果”的特点
    2.4 特殊的语义表达
        2.4.1 “幸亏”“幸好”表庆幸义
        2.4.2 “幸好”表自我安慰义
        2.4.3 “多亏”“幸亏”表强感激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幸亏”“幸好”“多亏”的语用比较分析
    3.1 话语角色分析
        3.1.1 话语角色的整体概括
        3.1.2 话语角色的逐词分析
        3.1.3 小结
    3.2 语用功能分析
        3.2.1 主观评注
        3.2.2 触发预设
        3.2.3 篇章连接
        3.2.4 自然焦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幸亏”“幸好”“多亏”的历时演变比较
    4.1 “幸”与“亏”的历时演变
    4.2 “幸亏”的历时演变
    4.3 “幸好”的历时演变
    4.4 “多亏”的历时演变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X心”类方式副词的来源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对象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和内容安排
        1.4.1 语料来源
        1.4.2 内容安排
第2章 “成心”、“满心”、“悉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1 概论
    2.2 从偏正短语到方式副词:“成心”的演变及机制研究
        2.2.1 引言
        2.2.2 “成”的词义演变过程
        2.2.3 “成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
        2.2.4 结语
    2.3 方式副词“满心”的历时变化过程
        2.3.1 引言
        2.3.2 “满”和“心”的组合
        2.3.3 “满心”从偏正短语到副词的演变
        2.3.4 结语
    2.4 副词“悉心”的历时演变探微
        2.4.1 引言
        2.4.2 “悉”和“心”的意义发展
        2.4.3 “悉”和“心”的搭配使用
        2.4.4 从述宾短语到动词“悉心”
        2.4.5 从动词“悉心”到副词“悉心”
        2.4.6 副词“悉心”在近代的发展
        2.4.7 结语
    2.5 小结
第3章 “一心”、“无心”、“苦心”的成词和发展
    3.1 概论
    3.2 “一心”的来源及发展演变
        3.2.1 引言
        3.2.2 “一心”的短语义
        3.2.3 “一心”从偏正短语到名词的演变
        3.2.4 “一心”从偏正短语到副词的演变历程
        3.2.5 “一心”在成语中的使用
        3.2.6 结语
    3.3 “无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考探
        3.3.1 引言
        3.3.2 “无心”的短语用法分析
        3.3.3 “无心”从述宾短语到副词的演变历程
        3.3.4 “无心”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3.3.5 结语
    3.4 “苦心”的历时演变及其用法特点
        3.4.1 引言
        3.4.2 短语“苦心”的形成
        3.4.3 述宾短语“苦心”的词汇化及其特点
        3.4.4 偏正短语“苦心”的词汇化及其特点
        3.4.5 结语
    3.5 小结
第4章 “精心”、“倾心”、“齐心”的演化过程探讨
    4.1 概论
    4.2 “精心”的历时演变探微
        4.2.1 引言
        4.2.2 “精”和“心”的组合使用
        4.2.3 从述宾短语“精心”到形容词“精心”
        4.2.4 从形容词“精心”到副词“精心”
        4.2.5 “精心”在当代汉语中的副词表现
        4.2.6 结语
    4.3 “倾心”的成词和演变
        4.3.1 引言
        4.3.2 “倾”和“心”的组合使用
        4.3.3 从述宾短语“倾心”到动词“倾心”
        4.3.4 “倾心”从述宾短语到副词的演变
        4.3.5 结语
    4.4 “齐心”的历时演变过程
        4.4.1 引言
        4.4.2 “齐”的本义及引申义
        4.4.3 述宾短语“齐心”的使用
        4.4.4 “齐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过程
        4.4.5 结语
    4.5 小结
第5章 “X心”类方式副词演变的特点、动因和机制
    5.1 概论
    5.2 “X心”类方式副词演变的特点
        5.2.1 成词前的短语特点
        5.2.2 演变过程中的特点
        5.2.3 成词后的特点
    5.3 “X心”类方式副词的词汇化动因
        5.3.1 句法位置
        5.3.2 语义虚化
        5.3.3 语用因素
        5.3.4 使用频率
        5.3.5 双音韵律
    5.4 “X心”类方式副词的词汇化机制
        5.4.1 重新分析
        5.4.2 组块机制
        5.4.3 类推机制
        5.4.4 隐喻和转喻
    5.5 结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红楼梦》中的北京方言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汉语副词的研究
        1.3.2 北京方言词语的研究
        1.3.3 《红楼梦》词语的研究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红楼梦》中北京方言副词的分类描写
    2.1 北京方言副词的界定及分类
        2.1.1 北京方言副词的界定
        2.1.2 北京方言副词的分类
    2.2 程度副词
        2.2.1 语义平面
        2.2.2 句法平面
        2.2.3 语用平面
    2.3 时间副词
        2.3.1 语义平面
        2.3.2 句法平面
        2.3.3 语用平面
    2.4 范围副词
        2.4.1 语义平面
        2.4.2 句法平面
        2.4.3 语用平面
    2.5 频率副词
        2.5.1 语义平面
        2.5.2 句法平面
        2.5.3 语用平面
    2.6 语气副词
        2.6.1 语义平面
        2.6.2 句法平面
        2.6.3 语用平面
    2.7 情状副词
        2.7.1 语义平面
        2.7.2 句法平面
        2.7.3 语用平面
    2.8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北京方言副词的个案研究
    3.1 北京方言时间副词“登时”的历时演变过程及动因
        3.1.1 “登时”的历时演变过程
        3.1.2 “登时”的语法化动因
    3.2 北京方言语气副词“一准”的历时演变过程及动因
        3.2.1 “一准”的历时演变过程
        3.2.2 “一准”的语法化动因
    3.3 北京方言情状副词“随手”的历时演变过程及动因
        3.3.1 “随手”的历时演变过程
        3.3.2 “随手”的语法化动因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10)现代汉语“X然”类评注性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1.1 “X然”类词语
        1.1.2 评注性副词
        1.1.3 现代汉语“X然”类评注性副词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理论依据、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1.6.1 理论依据
        1.6.2 研究方法
        1.6.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诚然”与“纯然”
    2.1 诚然
        2.1.1 “诚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2.1.2 “诚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2.1.3 “诚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及句法功能
        2.1.4 “诚然”的语用功能
    2.2 纯然
        2.2.1 “纯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2.2.2 “纯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2.2.3 “纯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
        2.2.4 “纯然”的语用功能
    小结
第三章 “当然”与“自然”
    3.1 当然
        3.1.1 “当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3.1.2 “当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3.1.3 “当然”的句法功能
        3.1.4 “当然”的语篇衔接功能
        3.1.5 “当然”的语用功能
    3.2 自然
        3.2.1 “自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3.2.2 “自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3.2.3 “自然”的句法及语篇衔接功能
        3.2.4 “自然”的语用功能
    小结
第四章 “断然”“决然”与“定然”
    4.1 断然
        4.1.1 “断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4.1.2 “断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4.1.3 “断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及句法功能
        4.1.4 “断然”的语用功能
    4.2 决然
        4.2.1 “决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4.2.2 “决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4.2.3 “决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及句法功能
        4.2.4 “决然”的语用功能
    4.3 定然
        4.3.1 “定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4.3.2 “定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4.3.3 “定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及句法功能
        4.3.4 “定然”的语用功能
    小结
第五章 “果然”“竟然”与“居然”
    5.1 果然
        5.1.1 “果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5.1.2 “果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5.1.3 “果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及句法功能
        5.1.4 “果然”的语用功能
    5.2 竟然
        5.2.1 “竟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5.2.2 “竟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5.2.3 “竟然”的语用功能
    5.3 居然
        5.3.1 “居然”的评注性说明
        5.3.2 “居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5.3.3 “居然”的语用功能
    小结
第六章 “徒然”
    6.1 “徒然”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6.2 “徒然”的句法分布及其评注范围
    6.3 “徒然”的共现搭配词特征
    6.4 “徒然”的语用功能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X然”类评注性副词的共性与个性
    7.2 “X然”类评注性副词中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及其成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关联副词的来源及演变研究[D]. 文桂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D]. 周萍. 喀什大学, 2021(07)
  • [3]汉英实情连接成分的比较研究[D]. 刘童童.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X死”类词的考察及应用[D]. 孙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表短时“X然”类词的多角度考察[D]. 张晓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时间义描摹性副词的成词与演变研究[D]. 何慧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侥幸义词“幸亏”“幸好”“多亏”的比较研究[D]. 代停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X心”类方式副词的来源与演变研究[D]. 潘双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红楼梦》中的北京方言副词研究[D]. 姚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现代汉语“X然”类评注性副词研究[D]. 张永慧.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论汉语副词的虚拟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和范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