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

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

一、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曲(论文文献综述)

孟申思[1](2021)在《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家与地方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与政策意见,意图助推成果转化,但实际效果难孚预期。其中,管理复杂性与政策变动频繁、资源供给不足与配置效率低下、商业逻辑与学术文化冲突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转化效率。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转化规模与转化收益并未产生显着变化,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高技术转移绩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建立了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新制度与新组织,开展了多元化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了部分技术转移障碍,技术转移绩效明显提高。然而,这些尝试相对分散,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化与理论化探讨,深入探究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的概念内涵、具体形式、作用机理与影响效果。本研究围绕“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升技术转移绩效?”这一问题,首先,根据理论发展脉络对高校技术转移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接着,选取四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组织建设成就突出的高校,采用多案例研究,回答高校如何响应国家政策,应对多重使命冲突,平衡科学研究与技术转移,实现稳健发展;然后,选择代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最高水平的若干所高校,使用扎根研究方法,阐释我国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的内涵并揭示本地实践破解转化障碍的作用机理;最后,通过研究假设推演,阐明技术转移本地实践提升转移绩效的过程机制,借助面向高校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检验“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障碍规避—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揭示不同本地实践间的系统化关联,解释不同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对绩效影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得到以下五个主要结论:(1)高校在制度安排上普遍采用同构策略,意在获取和维持合法性,实现组织稳健发展;在组织设计上采用异构策略,根据战略导向、历史沿革、资源禀赋,设计不同结构特征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以协调高校的多重使命,服务高校战略发展;(2)内部管理简化是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本地实践;(3)外部网络构建对提升技术转移绩效作用有限;(4)边界跨越是提升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本地实践;(5)障碍规避在技术转移本地实践与技术转移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贡献于以下三个方面:(1)立足政策响应,探究高校如何在制度与组织上响应“三权”下放的政策变革,拓展高校响应环境压力研究。(2)采用整体视角,剖析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构成主体与结构特征,丰富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内容。(3)构建“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障碍规避—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模型,从微观层面剖析三者的因果联系并验证三种本地实践的作用效果,深化高校技术转移研究。

段雨洋[2](2020)在《基于灵敏度分析和遗传算法对钢材成本的优化解析 ——以螺纹钢为例》文中指出钢材作为重要的工业基础物资,具有政治、商品及金融等多种属性。对钢铁成本进行优化解析、并据此进行更优的成本管控,对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选择螺纹钢价格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了影响其成本的8个重要因素,对于敏感度较高的因素应用Matlab进行遗传算法优化,得出优化后成本方案,具体归纳如下:本文通过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对影响螺纹钢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4个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分别为:62%澳洲粉矿远期现货价格1、MyCpic焦炭绝对价格指数2、国内铸造生铁绝对价格指数(综合)5和钢坯绝对价格指数(综合)6,并对上述4个灵敏度系数较高的参数依次做局部灵敏度分析,得到各参数对螺纹钢成本的敏感程度。其中,钢坯绝对价格指数(综合)6局部灵敏度值最高,为0.9467、MyCpic焦炭绝对价格指数2和国内铸造生铁绝对价格指数(综合)5分别为0.8815和0.8228、62%澳洲粉矿远期现货价格1与其他3个因素相差不大,为0.7668。其次,本文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结果建立了螺纹钢成本优化模型,选取敏感因素作为设计变量,以螺纹钢的成本及敏感因素的增幅取值范围作为约束条件,对模型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62%澳洲粉矿远期现货价格1价格下跌13%、MyCpic焦炭绝对价格指数2上涨10%、国内铸造生铁绝对价格指数(综合)5降低28%、钢坯绝对价格指数(综合)6降低5%时,螺纹钢成本接近最优状态,降幅达25%,表明本文所用优化算法是有效的。根据模型优化结果,本文提出合理利用原材料期货市场,灵活调整采购方案等建议,为企业生产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徐伟[3](2020)在《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空调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空调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客户对空调产品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市场不断扩大,产品越来越先进,但是C公司的设备项目管理始终没有改进优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赢得市场,在行业内保持领先状态,对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进行优化,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参考项目管理过程并采用鱼骨图方法分别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所在。查阅项目管理相关文献,参考国内外项目管理的方法理论并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相关理论对C公司设备项目现有管理方案进行分析,然后结合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实际情况从项目质量、项目成本、项目进度三个方面考虑,对现有设备项目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采用多种方式对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进行控制,以保证优化后的管理方案能够切实落实,使得项目的运行更加合理和顺畅,避免工期的延误,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增加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同时,本文项目管理方案优化的成功应用将为更多企业设备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田甜[4](2019)在《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中移铁通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应用的进程都在不断加快,每一代技术开发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快速更迭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民营资本的涌入、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5G网络的竞争、全业务运营的开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等系列变化也对移动通信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通信运营商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自从三大运营商进入4G时代以来,虽然中移铁通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但近几年在铁通行业内部也面临着深刻变革,尤其是在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核心能力培育方面,表现较为滞后,导致机构层级过多、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对市场变化反应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导致核心能力不强。因此,如何优化中移铁通的组织结构体系、提升公司核心能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企业组织结构概念、评价、调整及其变革,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管理实践已逐渐开始重视核心能力,学者们一致认为,在营销策略能为企业带来短暂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要想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建立有利于提升核心能力的组织结构,形成自己的异质性。现有的文献涉及组织结构评价及优化的较多,但将组织结构评价及优化与核心能力联系的文献却寥寥无几,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空白和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系统研究中移铁通组织结构的评价和优化问题,对于丰富组织结构评价方面的文献、拓宽组织结构理论应用的范围、帮助决策者正确辨别组织结构状况、为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情况把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核心能力、组织结构评价等的相关概念出发,阐述了组织结构变革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组织结构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其次,总结了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与核心能力的现状、演变及启示;然后,依据组织结构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组织结构综合评价模型;第五,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案例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评价;第六,根据核心能力的评价结果,引入调查问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与案例企业调查对象的深度访谈,归纳整理了中移铁通组织结构设置在核心能力方面体现的不足;第七,在此基础上,从提高核心能力的视角,设计了中移铁通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方案,并指出了在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从创新适应新组织架构的经营管理理念、完善与组织变革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做好组织变革的资源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核心能力导向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

张正磊[5](2019)在《基于模块化技术的G公司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开发过程改进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日益增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开发技术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动力电池系统属于新型零部件,与传统零部件的开发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开发成本高和周期长一直是电池项目开发中的痛点和难点。并且,随着新能源补贴取消截止日期的逐渐临近,整车生产企业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在补贴存在的情况下提前将产品推向市场。因此,分析动力电池系统的项目开发问题的根本原因,导入新型的开发管理方式,对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G公司的动力电池系统的开发,主要存在着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的问题。通过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发现项目周期长的根本原因是重复性设计;开发成本高的原因是缺乏对开发过程有效的管理手段。由此,结合G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多种动力电池系统的开发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最终选择了以模块化技术为基础,建立以一套符合G公司动力电池系统开发过程管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动力电池系统中各模块的差异性因子的开发,解决了项目开发费用高、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利用通用化设计,减少项目开发失效问题,并通过产品等效验证方式,解决了动力电池验证周期长,验证费用高的问题;利用模块化设计,将非核心模块分割出去,由供应商独自开发,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而造成项目周期长的问题。通过运用模块化技术的过程管理方法,G公司在动力电池系统开发项目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按照旧的开发方法,G公司开发一款动力电池系统需要开发费用约5000万元,开发周期30多个月。运用本论文的过程管理方法后,单个电池项目的开发费用将控制在3000万元以下,开发周期将压缩在18个月以内。经过实际的项目开发验证,基本可以达成该目标,表明了模块化技术在动力电池系统研发项目中运用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瞿一丹[6](2019)在《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改革开放已届“不惑之年”,进入了回顾总结、除弊兴利的历史新阶段。当我们立足于现时,并以崭新的姿态回顾这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时,会感受到艰苦奋斗后的慰藉,辉煌成就面前的自豪。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这段光辉岁月予以理性的反思与客观的评价,这既是一种延续成就的力量,也是一种面向未来征程的美好展望。本文将这种“成就的欣喜”与“反思的勇气”用于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但是,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历史是静默而繁杂的,语文教育规律是隐晦而复杂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与研究视野:既能够让静默的历史“开口说话”,又能够将充斥于其间的繁杂事实统整为有深度的“生命体”。语文教育话语作为理解语文教育的符号化存在,能够满足研究需求、实现研究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语文教育话语作为拥有多元性的陈述单位,涵盖于其中的话语言说内容与价值取向并非都吻合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并非都能反映语文教育的行走足迹。事实上,真正能够说明、描述语文教育发展走向与嬗变轨迹的是那些在各个阶段“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新话语,即语文教育新话语。语文教育新话语是指基于语文教育场域内的新变化、新语境而出现的,以语文教育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为核心议题,以生产、传播、实践与反思为行为导向,集对话性、实践性、价值倾向性为一体的新表述、新概念、新命题、新判断。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本文以话语为研究视角,以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语文教育新话语为研究对象,以语文教育新话语概念的厘清与分析方法的构建为基础,回顾、审视、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的语文教育新话语。进而,总结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进阶关系与嬗变轨迹,窥见四十年间语文教育及其话语表征的发展状况,并据此为语文教育及其话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与行动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论,对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全方面的扫描与定位,主要探讨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诞生动因、概念体系与建构价值。其中,重点探讨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念体系,包括阐释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涵义、特征与分类。第二章基于对“文本分析”、福柯关于话语的言说以及“批判话语分析”等理论的考究与借鉴,建构以分析向度、分析立场、分析视角、分析内容、分析步骤以及分析框架为具体表征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并由此彰显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的建构意义。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模块,基于前两章的理论铺垫,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进行具体分析。该章总体的分析逻辑为:以历时性分段与共时性总结为基础,根据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场域规定,从繁杂的语文教育话语中筛选出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并予以具体的话语分析,包括话语文本评析、话语实践探析、话语价值解析。最终所呈现的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主要包括“大语文教育”新话语、“导学式教学范式”新话语、“语文学科现代化”新话语、“语文学科性质”新话语、“新生代语文教师”新话语、“××语文”新话语、“语用—语文”新话语、“语文核心素养”新话语。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整体演绎与具体分析,对四十年间的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历时总结、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建构了本文语境下的“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基于语文教育新话语概念体系的明确与分析方法的明晰,本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八类“语文教育新话语”予以话语文本评析、话语实践探析、话语价值解析,进而总结四十年间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进阶关系与嬗变轨迹,审视四十年间语文教育及其话语表征的发展状况,并据此为语文教育及其话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与行动参考。

刘小娜[7](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实施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行喉水平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方法分为ERAS组(观察组)和对照组,ERAS组16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ERAS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实施ERAS理念的护理和治疗,包括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术中保持体温、术后早日进食、早日下床活动等。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期间鼻胃管、气管套管佩戴时间、住院费用、再次入院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营养指标。结果:ERAS组喉癌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期间佩戴鼻胃管、气管套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喉癌手术患者的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1例,咽瘘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ERAS组患者无皮下积液,咽瘘,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ERA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术后第10天血清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癌术后患者围手术期实施ERAS治疗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住院天数,缩短住院期间鼻胃管、气管套管佩戴时间,降低住院费用,降低再次入院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快速康复,实现患者早日出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有益于术后快速康复,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被临床推广。

叶斌[8](2019)在《幸存的诉讼—判决结果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在以法院审判为核心的司法实践方面,并不容乐观。同时,关于司法实践问题的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和范围上也有所局限。再者,学术研究上的局限性,又导致公众乃至学界的司法认知囿于价值判断。如果立基于系统的理论,采用实证研究判决结果的形成机制。一方面,可以作为理论参考,增进对中国司法的了解,处理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扩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探索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为判决结果的理论提供中国证据;更有可能揭示客观存在的司法规律,使司法认知得以更新。从以上三个方面意义出发,落脚到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释判决结果。围绕这个大问题,本文将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处理以下一系列问题:1.在研究司法判决的思想市场中最有竞争力的理论是什么?2.该理论在中国司法环境中的适用性如何?3.该理论的严格逻辑是什么?4.该理论是否存在于中国司法实践中?5.中国司法判决的理论特性是什么?6.对于中国司法判决的研究,该理论的方法论含义是什么?从环环相扣的6个分解问题着手,对应层层递进的6个步骤,实施具体研究:1.梳理法经济学对判决结果的研究。2.掌握中国司法判决的统计规律和宏观因素。3.建构解释判决结果的理论模型。4.基于民事判决数据检验判决结果的理论命题。5.放松理论假设,检验中国司法特殊因素的存在性。6.基于理论设计实证方法研究具体司法问题。通过这些研究,完成对中国司法判决的完整解释,或可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智识上的增值或学术上的进展:1.从当事人诉讼决策的角度,揭示判决结果的一般性影响机制。2.设计新的实证方法,利用中国民事判决的数据,证实选择假说理论。3.发现中国司法判决的特殊因素——判决标准的两重性,结合选择假说理论的一般性因素,较完整地解释了中国民事判决结果的现象。4.为避免司法诉讼中的“幸存者偏差”,基于选择假说理论,设计新的经验研究方法,对于以判决结果为对象的具体问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起点。5.延伸当事人选择效应的理论内涵,提出正义的市场供需论和经济法律的共生演化论。一言以蔽之,本文的主旨就是,构建并验证诉讼决定判决结果的理论,探索判决结果研究的方法论。

刘晓莉[9](2018)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就业质量作为就业的主要内容和更高要求,是反映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面临当前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政府对就业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技能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然而,相关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薪酬低、离职率高、就业满意度低等现象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高效运行。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作为研究主题,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围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借鉴质量管理学中质量的概念,从需求角度重新解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内涵,将其界定为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的满足程度,具有全面性、动态性、经济性、适宜性四大特征。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划分为毕业前的培养、毕业时的求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三个阶段,本研究以企业和学生利益需求为宗旨,以三阶段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展开系统研究。第二,培养阶段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的基础阶段。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经分析发现,该阶段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以及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下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与学生需求不对接。通过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动态能力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模型,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学生发生良好互动,弥补服务供给功能的缺失,供给契合产业动态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第三,求职阶段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用人单位专业技能信息甄别机制不完善以及学生专业技能信号弱,造成企业与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专业技能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发学生就业能力与薪酬匹配效率低,是该阶段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水平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原因,利用委托代理理论,从企业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在劳动合同中分别设计信息甄别和信号发送两种薪酬机制。效用分析结果表明,在求职过程中,企业首先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否达到用人标准,再考量关键能力,通过在合同中设计不同薪酬方案,能够有效地规避专业技能信息不对称,筛选出具有不同就业能力的学生,实现就业能力与薪酬的高度匹配;信号发送机制印证了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真正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其对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彰显高技能水平并区别于其它层次教育人才的有效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力信号作用。第四,职业发展阶段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的主要阶段。一方面,在后期职业发展中,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除了显性就业能力之外的企业所关注的潜在人力资本,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位晋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等;另一方面,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更高需求的有力保障,是学生判断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及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均难以满足彼此需求,制约了就业质量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明晰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三个关键要素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精神,阐释了职业发展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即公平的晋升机制,定期的在职培训,正确的择业观念,完善的社会就业保障。针对以上分析和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行动路径。首先,高职院校要培育自身感知环境能力、柔性决策能力和重构资源能力契合企业服务动态需求,加强学生信息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绿色技能的培养,满足新时代学生就业需求。其次,企业要建立灵活的薪酬机制,政府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并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提高市场人力资源匹配效率。再次,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并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举办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形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健全社会就业保障制度,进一步拓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对生成过程中各阶段的管理与控制,满足企业和学生双方利益需求,提升、优化和保障就业质量,最终确保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顺利实现。

赵芝[10](2018)在《以“小说写作训练营”为核心的文学出版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文学出版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正因为有了文学出版的存在,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才得以记录、传承下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作为文化生产活动的一部分,文学出版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学出版模式就经历了从单一内容生产到多元策划的演变历程,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以“知识付费”为核心的文学出版模式开始涌现。模式的演变推动了文学出版向前发展,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亟需文学出版者加以重视并解决。本文就结合当下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以文学所包含的重要体裁——小说为研究对象,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小说写作训练营”出版模式为案例,对当前以“小说”为核心的文学出版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优势与不足等,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出版模式的设计提供一定借鉴,为当前文学出版的理论研究与运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媒介融合的演进与发展,对当前文学出版的所处时代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出版模式的演变历程,说明了文学出版模式的时代变化性;第二部分讨论了媒介融合对文学出版模式变革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文学出版内容生产环境、信息传播方式、出版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与文学出版相关的作者、读者和出版者等角色内涵的影响,这一部分也是对文学出版模式的时代变化性的深入阐述;第三部分是对“小说写作训练营”模式设计过程的分析,通过探讨当前文学出版存在的问题,以及借助接受美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媒介生态学等理论,对“小说写作训练营”的设计内容与框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四部分是对“小说写作训练营”的具体运行过程的阐述。从前期准备、封闭测试、正式上线三方面对其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细节层面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第五部分是对“小说写作训练营”的效果评估,运用柯氏效果评估模型对学员的反应、学习、行为进行调查评估。运用专家评估模型,邀请编辑、作家对训练营输出作品进行评估,以获得实时的反馈;第六部分是对训练营实施以来的问题反思和讨论,肯定了“小说写作训练营”模式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未来文学出版模式的发展应始终围绕文学出版的本质,应始终坚持内容和技术的共同创新。“小说写作训练营”只是当前文学出版模式创新的其中一种尝试,未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还会有更多的模式涌现出来。作为文学出版活动主体的出版者,应始终坚持出版者的文化使命,在对优秀文化进行选择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创新,从而生产更优质的内容、提供更好的文学阅读服务,推动文学出版生态系统和谐、良序、持久运转。

二、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可能的贡献点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技术转移
        2.1.1 高校技术转移定义
        2.1.2 高校技术转移形式
        2.1.3 高校技术转移模型
        2.1.4 高校技术转移前因
    2.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
        2.2.1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定义
        2.2.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形式
        2.2.3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重要性
    2.3 制度安排
        2.3.1 所有权
        2.3.2 收益权
        2.3.3 处置权
        2.3.4 其他制度安排
    2.4 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2.4.1 技术转移组织
        2.4.2 技术转移组织结构
        2.4.3 技术转移组织与技术转移绩效
    2.5 研究述评
3 制度安排与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研究:探索性多案例
    3.1 文献回顾
    3.2 研究方法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2.3 案例分析
    3.3 案例描述
        3.3.1 清华大学
        3.3.2 浙江大学
        3.3.3 同济大学
        3.3.4 上海交通大学
    3.4 案例发现
        3.4.1 制度安排上的同构设计
        3.4.2 生态系统上的异构表现
    3.5 结论与讨论
4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4.1 文献回顾
        4.1.1 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4.1.2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
        4.1.3 技术转移障碍
    4.2 研究方法
        4.2.1 案例选择
        4.2.2 数据收集
    4.3 案例发现
    4.4 案例讨论
    4.5 结论与启示
5 技术转移本地实践与绩效研究:障碍规避的中介作用
    5.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5.1.1 内部管理简化与技术转移绩效
        5.1.2 外部网络构建与技术转移绩效
        5.1.3 边界跨越与技术转移绩效
        5.1.4 障碍规避的中介作用
    5.2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测量
        5.2.3 小样本测试
    5.3 样本描述与假设检验
        5.3.1 样本数据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3 实证检验
    5.4 研究发现与结论讨论
        5.4.1 结论与讨论
        5.4.2 贡献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政策法规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机构小传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灵敏度分析和遗传算法对钢材成本的优化解析 ——以螺纹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学术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创新点与不足
2 螺纹钢成本理论研究
    2.1 线性规划下的灵敏度分析理论
        2.1.1 灵敏度分析含义及内涵
        2.1.2 灵敏度分析在线性模型中的应用
        2.1.3 全局灵敏度分析
        2.1.4 局部灵敏度分析
    2.2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2.2.1 遗传算法内涵
        2.2.2 遗传算法特点
        2.2.3 遗传算法应用
        2.2.4 遗传算法执行策略
    2.3 本章小结
3 螺纹钢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和筛选
    3.1 螺纹钢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1.1 影响螺纹钢成本原材料因素分析
        3.1.2 影响螺纹钢成本供求关系因素分析
        3.1.3 影响螺纹钢成本其他因素分析
    3.2 数据选取和处理
    3.3 螺纹钢成本影响因素的综合灵敏度分析
        3.3.1 基于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
        3.3.2 局部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螺纹钢成本优化分析
    4.1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螺纹钢成本优化分析
        4.2.1 遗传算法优化
        4.2.2 优化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5.2.1 优化钢材产业结构
        5.2.2 完善钢材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PDCA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2.1 该类设备项目管理行业现状分析
    2.2 C公司简介
    2.3 C公司设备管理的特点及现状
        2.3.1 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的特点
        2.3.2 C公司设备项目管理的现状
    2.4 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2.4.1 P计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2.4.2 D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2.4.3 C检查阶段存在的问题
        2.4.4 A处置阶段存在的问题
    2.5 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5.1 P计划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2.5.2 D实施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2.5.3 C检查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2.5.4 A处置阶段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章 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3.1 P计划阶段的优化
        3.1.1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
        3.1.2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项目结构分解
        3.1.3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工作排序及时间估计
        3.1.4 离心式冷水机组设备网络计划编制
    3.2 D实施阶段的优化
        3.2.1 项目进度的优化
        3.2.2 项目成本的优化
        3.2.3 项目质量的优化
    3.3 C检查阶段的优化
        3.3.1 国家规范的校核
        3.3.2 机组质量的校核
        3.3.3 业主需求的校核
    3.4 A处置阶段的优化
        3.4.1 与下一阶段投资管理方的交接
        3.4.2 投资效益评估
第四章 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方案实施与控制
    4.1 项目进度实施与控制
        4.1.1 项目进度优化方案实施
        4.1.2 项目进度监控
        4.1.3 项目进度更新
    4.2 项目费用实施与控制
        4.2.1 项目成本优化方案实施
        4.2.2 项目费用控制
    4.3 项目质量实施与控制
        4.3.1 项目质量优化方案实施
        4.3.2 项目质量控制
        4.3.3 P计划阶段的控制
        4.3.4 D实施阶段的控制
        4.3.5 C检查阶段的控制
        4.3.6 A处置阶段的控制
    4.4 项目变更实施与控制
        4.4.1 变更的因素
        4.4.2 变更的控制
第五章 保障措施和效果分析
    5.1 保障措施
        5.1.1 人员职责设定
        5.1.2 技术和售后保障
    5.2 效果分析
        5.2.1 经济性分析
        5.2.2 稳定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中移铁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核心能力
        2.1.2 组织结构评价概念
        2.1.3 组织结构创新
    2.2 理论基础
        2.2.1 权变理论
        2.2.2 三步曲理论
        2.2.3 流程再造理论
        2.2.4 生命周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心能力视角的组织结构分析
    3.1 组织结构对核心关系能力培育的促进作用
    3.2 组织结构对实现知识创新的强化作用
    3.3 组织结构对核心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3.4 平衡计分卡视角的组织结构分析
        3.4.1 内部业务流程方面
        3.4.2 学习与成长方面
    3.5 核心能力助推组织结构变革
    3.6 核心能力助推组织结构变革概念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与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4.1 国外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模式、经验与启示
        4.1.1 国外电信运营商主要组织结构模式
        4.1.2 国外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优化的经验
        4.1.3 国外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变化的启示
    4.2 国内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现状、弊端及原因
        4.2.1 国内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现状
        4.2.2 三大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的弊端
        4.2.3 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弊端存在的原因
    4.3 中移铁通组织结构与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4.3.1 中移铁通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4.3.2 中移铁通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4.4 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组织结构与核心能力演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与问题诊断
    5.1 企业基本情况-中移铁通
    5.2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2.2 指标筛选的过程
        5.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 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
        5.3.1 问卷与访谈设计
        5.3.2 问卷回收
        5.3.3 统计分析
    5.4 企业组织结构层次评价模型
        5.4.1 层次分析法的内涵
        5.4.2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
        5.4.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5.5 企业组织结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6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实证分析
        5.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6.2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模糊综合评价
        5.6.3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评价结果分析
    5.7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问题诊断
        5.7.1 组织机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
        5.7.2 过分推崇层次等级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下降
        5.7.3 独立的专业化部门缺失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6.1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优化的主要原则
        6.1.1 提高核心能力
        6.1.2 以客户为导向
        6.1.3 动态性原则
        6.1.4 综合配套推进
    6.2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优化的具体目标
    6.3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路
    6.4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优化的具体方案
        6.4.1 内部结构扁平化
        6.4.2 组织管理集中化
        6.4.3 组织运营专业化
    6.5 核心能力导向组织结构优化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6.5.1 组织运营中的信息流问题
        6.5.2 组织的柔性化
        6.5.3 组织文化建设
        6.5.4 沟通协调机制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7.1 创新适应新组织结构的经营管理理念
    7.2 完善与组织变革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7.2.1 对管理进行程序化规范
        7.2.2 对权责进行明晰化规范
        7.2.3 对考核进行标准化规范
        7.2.4 要对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化
        7.2.5 将组织结构再造和流程优化纳入日常管理
    7.3 做好组织变革的资源保障
        7.3.1 组织保障
        7.3.2 资金保障
        7.3.3 人力资源保障
    7.4 打造学习型组织
    7.5 加强知识管理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基于模块化技术的G公司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开发过程改进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思路与架构
2 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及相关技术理论基础
    2.1 传统的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
    2.2 传统的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的局限性分析
    2.3 基于模块化技术的新产品开发管理方法
        2.3.1 模块化理论
        2.3.2 模块化设计
        2.3.3 基于模块化技术的新产品开发管理方法
        2.3.4 基于模块化技术的新产品开发管理与传统开发管理方式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G公司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G公司新能源汽车开发相关企业背景
    3.2 动力电池系统开发项目简介
        3.2.1 动力电池系统简介
        3.2.2 开发团队介绍
        3.2.3 项目开发流程
    3.3 G公司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现状
        3.3.1 当前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现状
        3.3.2 当前面临的问题
    3.4 造成G公司动力电池系统开发困境的根本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块化技术的动力电池系统开发过程改进
    4.1 建立动力电池系统模块化产品库
    4.2 基于模块化技术的过程改进方法
    4.3 支撑模块化技术的相关支撑
        4.3.1 模块化产品的供货方式
        4.3.2 模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方法
        4.3.3 人力资源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模块化技术在G公司动力电池系统开发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5.1 开发需求分析
    5.2 运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开发管理优化
        5.2.1 开发目标分析
        5.2.2 开发前的工作准备
        5.2.3 项目开展
    5.3 改进前后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找寻新视角
    (二)文献综述:开辟新空间
    (三)概念界定:创生新语词
    (四)研究意义:追寻新意蕴
    (五)研究内容:审思新论域
    (六)研究方法:探索新路径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概述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诞生动因
        1.语文教育新话语诞生的外部动因
        (1)时代品性的影响
        (2)话语研究的启迪
        2.语文教育新话语诞生的内部动因
        (1)教育改革的深化
        (2)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概念构建
        1.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涵义
        (1)本源概念:话语
        (2)场域属性:话语的“语文教育性”
        (3)时间规定:话语的“新质”
        (4)创生语词:语文教育新话语
        2.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特征
        (1)对话性
        (2)实践性
        (3)价值倾向性
        (4)民族性
        (5)时代性
        (6)多学科性
        3.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分类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价值生成
        1.新表述与新内涵
        2.新视角与新空间
        3.新路径与新方法
        4.新启示与新使命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方法建构
    (一)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形式:文本分析
        2.话语秩序:福柯的研究视野
        3.多学科性:批判话语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具体呈现
        1.分析向度:历史向度与社会向度
        2.分析立场:批判立场与多元立场
        3.分析视角:总体、个体与间性
        4.分析内容:话语文本、话语实践与话语价值
        5.分析步骤:线性推进与自然延展
        6.分析框架:多向度与多层次
    (三)分析方法的意义探寻
        1.创新思维
        2.更新范式
        3.构筑现实
三、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分析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确定与命名
        1.语文教育话语嬗变历程扫描
        (1)回归教育场域:改革开放初期语文教育话语
        (2)凸显科学主义:20 世纪80 年代语文教育话语
        (3)呼唤人文精神:20 世纪90 年代语文教育话语
        (4)走向多元发展:新世纪语文教育话语
        2.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搜索与确定
        (1)筛选条件的阐明
        (2)分析对象的锚定
        3.语文教育新话语的组织与命名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样本与方法
        1.《“大语文教育”刍议》与图表分析
        2.《“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探索》与语词分析
        3.《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与结构分析
        4.“人文论”、“言语论”对比性文本与对比分析
        5.《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与风格分析
        6.《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与修辞分析
        7.《积极语用:21 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与逻辑分析
        8.“语文核心素养”不同路径对比性文本与间性分析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分析与阐释
        1.“大语文教育”新话语
        (1)“大语文教育”话语文本:清晰晓畅的表征
        (2)“大语文教育”话语实践:母题回归与革新
        (3)“大语文教育”话语价值:空间延展与规划
        2.“导学式教学范式”新话语
        (1)“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文本:凝练精简的表达
        (2)“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实践:范式转变与革新
        (3)“导学式教学范式”话语价值:关系重构与变革
        3.“语文学科现代化”新话语
        (1)“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文本:系统完整的构建
        (2)“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实践:时间沟通与延续
        (3)“语文学科现代化”话语价值:理性寻求与平衡
        4.“语文学科性质”新话语
        (1)“语文学科性质”话语文本:由破到立的演绎
        (2)“语文学科性质”话语实践:本体探索与争鸣
        (3)“语文学科性质”话语价值:本质思维的繁盛
        5.“新生代语文教师”新话语
        (1)“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文本:实践提炼与反思
        (2)“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实践:时代影响与呈现
        (3)“新生代语文教师”话语价值:代际传承与突破
        6.“××语文”新话语
        (1)“××语文”话语文本:修辞魅力的彰显
        (2)“××语文”话语实践:命题预设与运行
        (3)“××语文”话语价值:氛围营造与深化
        7.“语用—语文”新话语
        (1)“语用—语文”话语文本:严谨创新的论述
        (2)“语用—语文”话语实践:路径生成与践行
        (3)“语用—语文”话语价值:本位回归与提升
        8.“语文核心素养”新话语
        (1)“语文核心素养”话语文本:成熟规范的建树
        (2)“语文核心素养”话语实践:教学逻辑与建构
        (3)“语文核心素养”话语价值:本体解惑与澄明
四、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总结与反思
    (一)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演变与总结
        1.话语文本:语用品质的提升
        2.话语实践:实践理性的转向
        3.话语价值:时代品性的彰显
    (二)语文教育新话语的思考与批判
        1.话语核心表述随意
        2.话语转换频率过快
        3.话语多元叙述芜杂
    (三)语文教育新话语的启示与展望
        1.规范文本呈现
        2.联动实践过程
        3.构建话语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实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耳鼻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幸存的诉讼—判决结果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从焦点案件说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司法实践的需求
        1.2.2 研究的需求
        1.2.3 认知的需求
    1.3 研究的理论背景
        1.3.1 逆向选择论
        1.3.2 重审逆向选择论
        1.3.3 另起炉灶
    1.4 研究的具体问题
    1.5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5.1 思路和任务
        1.5.2 摸清宏观规律
        1.5.3 探索微观理论
        1.5.4 构建研究方法
        1.5.5 研究整体框架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诉讼经济学
    2.1 早期铺垫
    2.2 “选择假说”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2.2.1 “选择假说”理论
        2.2.2 “选择假说”的实证研究
    2.3 “不对称信息”理论及后续研究
    2.4 应用型研究
        2.4.1 “选择假说”理论的应用
        2.4.2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2.4.3 “选择假说”的法律演化效应
    2.5 理论的补充发展
        2.5.1 影响诉讼的其他机制和因素
        2.5.2 直接影响判决结果的因素
        2.5.3 诉讼行为的其他研究
    2.6 中国司法诉讼的研究
    2.7 两大理论简评
3 理论适用的证据——中国判决结果的统计规律和宏观因素
    3.1 判决结果的抽样调查和比较分析
        3.1.1 问题界定和调查方法
        3.1.2 样本描述
        3.1.3 判决结果的统计规律
    3.2 判决结果的宏观因素
        3.2.1 法系因素的影响机制
        3.2.2 经济因素的影响机制
        3.2.3 判决结果与司法实践的关系
    3.3 中国判决结果的统计规律结论
    3.4 理论适用性讨论
4 选择假说的理论模型
    4.1 模型的先验假设
    4.2 模型的设定
    4.3 特殊纠纷分布下的命题和证明
    4.4 一般纠纷分布下的命题和证明
        4.4.1 一般纠纷分布的设定
        4.4.2 诉讼概率的引理和证明
        4.4.3 重要程度不同的诉讼
        4.4.4 命题证明
    4.5 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
5 选择假说的检验暨中国大陆地区司法判决的关键因素
    5.1 选择假说的检验方法
    5.2 数据描述和计量方法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预期结果讨论
        5.2.3 计量分析方法
    5.3 选择假说的检验结果
        5.3.1 核心命题的检验结果
        5.3.2 代理变量的再探索
        5.3.3 收敛速度的考察
    5.4 结论与延伸
6 选择假说理论的拓展暨中国大陆地区司法判决的特殊因素
    6.1 判决标准的两重性——理论上的揣测
    6.2 检验判决标准的两重性
        6.2.1 问卷调查的背景
        6.2.2 调查的案例
        6.2.3 可能的结果和分析的步骤
        6.2.4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6.2.5 问卷结果的计量检验
    6.3 检验的结论
7 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为例
    7.1 问题背景
    7.2 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
        7.2.1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7.2.2 揣测和假说
        7.2.3 计量方法
        7.2.4 渠道识别方法
    7.3 实证检验结果
        7.3.1 检验假说1和识别渠道
        7.3.2 检验假说2和假说3
    7.4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结论和延伸
8 总结和延伸
    8.1 研究总结
    8.2 正义的供需
    8.3 正义的演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解析及特性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解析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解析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特性
    第二节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过程及研究框架
        一、理论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过程三阶段及其关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生成过程的关键要素及其关系
        四、研究框架
第三章 培养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分析及能力构建
    第一节 培养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表征
        一、招生人数与就业人数增长不协调
        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
    第二节 培养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服务供给与企业动态需求不对接
        二、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与学生需求不对接
    第三节 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动态能力
        一、动态能力理论
        二、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
        三、动态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中的重要性
        四、产业结构升级下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
    第四节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二、就业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中的重要性
        三、技术进步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构建
第四章 求职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分析及机制设计
    第一节 求职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表征
        一、薪酬水平低
        二、就业稳定性差
    第二节 求职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信息不对称
        二、专业技能信息不对称下就业能力与薪酬匹配效率低
        三、企业专业技能甄别机制不完善
        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信号弱
    第三节 企业专业技能信息甄别机制设计与效用分析
        一、信息甄别
        二、企业专业技能信息甄别机制设计的必要性
        三、企业专业技能信息甄别机制的设计
        四、企业专业技能信息甄别机制的效用分析
    第四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信号发送机制设计与效用分析
        一、信号发送
        二、职业资格证书信号发送机制设计的必要性
        三、职业资格证书信号发送机制的设计
        四、职业资格证书信号发送机制的效用分析
第五章 职业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及内容分析
    第一节 职业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表征
        一、职业期待吻合度低
        二、薪酬涨幅小
        三、职业和行业转换率高
    第二节 职业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需求
        二、职业发展空间未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需求
    第三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行为习惯
        三、职业精神
    第四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职业发展保障的概念及目的
        二、职业发展保障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中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动态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路径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第二节 薪酬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薪酬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四、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并行培养
    第三节 职业素养提升及职业发展保障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保障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以“小说写作训练营”为核心的文学出版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媒介融合的演进与发展
        1.1.2 文学出版的模式演变——从单一生产到多元策划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媒介融合对文学出版模式变革的影响研究
    2.1 媒介融合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2.1.1 内容生产环境的变化
        2.1.2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2.1.3 出版市场环境的变化
    2.2 新环境下文学出版各角色内涵的延伸
        2.2.1 出版者:内容的策划、运营、服务者
        2.2.2 作者:内容生产门槛变低,人人都是作者
        2.2.3 读者:内容生产的参与者、消费者、传播者
    2.3 围绕出版要素的变化推动文学出版模式的变革
第3章 “小说写作训练营”的文学出版模式设计
    3.1 当代文学出版发展中的困境
        3.1.1 阅读习惯改变,电子碎片化阅读弊端显露
        3.1.2 抄袭成风,优质原创内容稀缺
        3.1.3 思维固化,出版者运营思维缺乏
    3.2 “小说写作训练营”的文学出版模式设计依据
        3.2.1 接受美学理论下“读者接受模型”的塑造
        3.2.2 资源基础理论下出版业对于优质资源的需求
        3.2.3 文学出版良性生态系统构建的要求
    3.3 “小说写作训练营”的文学出版模式设计内容
        3.3.1 自学音频课
        3.3.2 核心训练营
        3.3.3 精品读书会
        3.3.4 社群建立与运营
        3.3.5 全媒体宣传推广
        3.3.6 IP化经营与作品出版
第4章 “小说写作训练营”文学出版模式运行实践
    4.1 前期筹备——项目实施的调研与规划
        4.1.1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论证
        4.1.2 项目实施规划设计
    4.2 封闭测试——获得反馈,迭代设计
        4.2.1 相关课程的进行
        4.2.2 课程的打磨
        4.2.3 相关作品输出
    4.3 正式上线——输出作品、获得版权
        4.3.1 宣传与上线
        4.3.2 社群管理与维护
第5章 “小说写作训练营”文学出版模式的效果评估
    5.1 柯氏效果评估模型简介
    5.2 反应评估(Reaction)——训练营学员的满意程度评估
    5.3 学习评估(Learning)——学员的学习获得程度评估
    5.4 行为评估(Behavior)——学员的知识运用效果评估
    5.5 成果评估(Result)——训练营孵化作品质量评估
第6章 思考和讨论
    6.1 “小说写作训练营”文学出版模式设计的意义
        6.1.1 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
        6.1.2 搭建写作平台,为原创作品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6.1.3 全版权运营,提升传统出版社竞争力
    6.2 对“小说写作训练营”实施过程的问题反思
        6.2.1 孵化作品题材的局限性
        6.2.2 团队建设有待完善
        6.2.3 项目时间管理与预期偏离
    6.3 未来文学出版模式的发展期待
        6.3.1 文学出版模式创新应始终围绕文学出版的本质
        6.3.2 文学出版模式设计应是内容和技术的共同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技术转移本地实践破解转移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孟申思.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灵敏度分析和遗传算法对钢材成本的优化解析 ——以螺纹钢为例[D]. 段雨洋.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基于PDCA的C公司某设备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 徐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中移铁通为例[D]. 田甜.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基于模块化技术的G公司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开发过程改进与研究[D]. 张正磊. 浙江大学, 2019
  • [6]改革开放40年语文教育新话语研究[D]. 瞿一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实施应用[D]. 刘小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幸存的诉讼—判决结果的经济学分析[D]. 叶斌. 浙江大学, 2019(01)
  • [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晓莉. 天津大学, 2018(06)
  • [10]以“小说写作训练营”为核心的文学出版模式探索[D]. 赵芝.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分解、筛选、概述压缩过程三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