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的护理1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熊茜[1](2021)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体位护理措施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概率值对各个结局指标的不同体位护理效果进行排序,寻找最佳临床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由建库至2021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不同体位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动脉血氧分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血氧饱和度、机械通气时间为次要结局指标。遵照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Stata1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和概率排序,对各研究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并绘制比较-校正漏斗图对小样本效应进行检测。结果:1.最终纳入33篇文献,包括2146例新生儿,共涉及六种体位护理干预措施(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1/4俯卧位、交替卧位)。2.对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俯卧位(SUCRA=95.8)>交替卧位(SUCRA=71.9)>仰卧位(SUCRA=33.1)>右侧卧位(SUCRA=30.7)>左侧卧位(SUCRA=18.6)。3.对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俯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交替卧位(SUCRA=79.6)>右侧卧位(SUCRA=61.1)>俯卧位(SUCRA=60.8)>左侧卧位(SUCRA=60.8)>仰卧位(SUCRA=3.9)。4.对提高血氧饱和度,1/4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1/4俯卧位(SUCRA=86.7)>俯卧位(SUCRA=74.3)>左侧卧位(SUCRA=48.5)>交替卧位(SUCRA=42.5)>右侧卧位(SUCRA=37.7)>仰卧位(SUCRA=10.2)。5.对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俯卧位(SUCRA=91.1)>交替卧位(SUCRA=58.9)>仰卧位(SUCRA=0.0)。结论:1.俯卧位、交替卧位与常规仰卧位护理相比,能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血氧饱和度以及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2.在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以及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方面,俯卧位优于交替卧位。3.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交替卧位优于俯卧位。4.在提高血氧饱和度方面,1/4俯卧位优于俯卧位、交替卧位及其它卧位。5.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效果还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6.在临床实践中,护理工作者和决策者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位护理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动体位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7.在未来的研究中,期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对不同卧位的作用效果、不同卧位的实施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以期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位护理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
杜芸芸,张彬钰[2](2019)在《流量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流量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研究组(流量CPAP呼吸机治疗)与对照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每组100例。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呼吸困难评分、治疗时间及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 0. 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呼吸困难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给氧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H值、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动脉氧分压、呼吸流量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流量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显着。
彭松伟,李瑞华[3](2019)在《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联合组,每组44例。对比组患儿采用头罩吸氧法治疗,联合组患儿采用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显着高于对比组的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期间临床症状总发生率为11.36%,显着低于对比组的5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疗效显着,值得推广使用。
张欣[4](2016)在《51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抢救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深入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1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及护理,研究所选取的51例患儿,存活患儿40例(78.43%),患儿死亡3例(5.88%),治疗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结论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加强患儿保暖并保证无菌护理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陈鸿雁,何涛,王浩,周碧琼,唐泽玲,付莉[5](2016)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对早产儿肺透明膜病防治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20例未确诊需预防用药的早产儿根据家属是否同意用固尔苏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或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2例)未使用PS,只给予吸氧、吸痰、控制感染、保暖、预防出血及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措施,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肺透明膜病发生率、住院天数、机械通气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动脉血气指标、肺透明膜病发生率、住院天数、机械通气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着疗效,值得推广。
杨晓荣,郑洪,谭娜[6](2016)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2例尸检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onatal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NHMD)的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提高对NHMD的认识,以保证正常医疗次序的进行。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12例NHMD的临床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12例NHMD中女婴3例、男婴9例;生存期8 h3 d,其中早产儿9例、剖宫产儿3例;1 2例N H M D出生时一般情况尚好,均于出生后6 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并呼吸衰竭死亡。病理改变均出现肺泡管壁、终末毛细支气管壁上有一层透明的均匀无结构或颗粒状嗜伊红膜样物附着。结论:NHMD多发生于早产儿,发病机制除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以外,还认为是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应激的炎症过程,同时加强孕产保健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极为重要,以减少新生儿病死率及医疗纠纷。
程晓英,诸纪华,朱海虹,王秀玲,孔益萍[7](2014)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合并动脉导管开放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总结28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合并动脉导管(DA)开放的护理经验。方法口服吲哚美辛治疗关闭DA,掌握正确方法化成水剂,严格按时按医嘱剂量服用,严密监测尿量和有无出血情况。结果 28例HMD合并DA开放患儿,治愈24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3例。结论限制液体摄入量和24 h匀速补液是HMD患儿预防DA开放的基础措施。HMD患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后或恢复期利尿后,容易合并DA开放出现左向右血液分流,护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和识别DA开放早期症状,以心率增快和血压下降为主,典型症状是可见胸前区心尖搏动弥散和抬举样搏动。
雷雨广[8](2013)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尸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onatal hyalinemembrane disease,NHMD)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1999年7月~2011年12月15例NHMD的临床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 15例NHMD中男婴10例,女婴5例;存活时间8 h~7天;6例为剖宫产儿,9例为早产儿;均表现为出生时一般状态良好,出生后6 h内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全身青紫,抢救无效死亡。尸检病理见肺泡腔、肺泡管和细支气管内弥漫分布有透明膜形成者15例,严重急性肺水肿、肺淤血15例,肝、肾及肾上腺淤血、水肿12例。结论NHMD为新生儿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产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极为重要,若患婴发生此病时产科医师须及时向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减少新生儿病死率及产科医疗纠纷。
李秀云[9](2011)在《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呼吸管理临床实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胎龄<32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手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呼吸管理临床实践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早产儿病例总共1126例,胎龄<32周早产儿116例,其中发生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105例,未发生HMD 11例;发生HMD的胎龄<32周早产儿中依胸片分级程度分为轻中度组85例(胸片Ⅰ、Ⅱ级),重度组为20例(胸片Ⅲ、Ⅳ级),其中HMD轻中度组患儿根据生后3天内呼吸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段进行分组,分为单纯机械通气组16例、单纯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组21例、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26例、既不用机械通气也不用PS治疗组22例,比较上述四组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出生后7d内病死率、转归、血气指标改善程度,再行比较单纯PS治疗组、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的PS开始使用时间及剂量,比较单纯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的开始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总时间;对未发生HMD及发生重度HM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5例发生轻中度HMD的胎龄<32周早产儿四组间在住院时间、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时间、总吸氧时间、出生后7d内病死率及生后6h与生后1h的PaCO2、PaO2/FiO2改善程度上存在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优于其他治疗手段。(2).单纯使用PS治疗组与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开始使用PS时间均在生后6-12h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7.90h VS 3.87±3.77h, P>0.05),PS剂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8±18.84mg/kg VS 96.38±30.11mg/kg, P>0.05)(3).单纯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组与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在开始使用呼吸机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72±9.43 h VS 5.49±6.73 h,P<0.05),两者在机械通气总时间上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41.31±27.51h VS 26.31±16.90h,P<0.05)。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更早给予机械通气,且机械通气总时间较短。结论1.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胎龄<32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能迅速改善患儿肺通气及氧合,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生后7d内病死率,明显改善早产儿预后,提高早产儿存活率。2.对于发生HMD的小早产儿应予早期(生后6-12h内)给予PS治疗,一般轻中度HMD的给予120mg PS,重度HMD可适当加大剂量(150-240mg/kg),早期(最好在生后6小时内)即联合SIMV通气,采用较低的PIP、PEEP及吸入氧浓度,轻中度HMD患儿机械通气总时间尽量<24小时,重度HMD患儿机械通气总时间<72小时,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BPD、气漏、颅内出血及肺出血的发生。
张晋雷[10](2010)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38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呼吸支持对症处理同时,早期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38例,未应用40例,观察2组氧合功能指标、呼吸机参数及抢救成功率,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38例使用猪肺磷脂注射液的早产儿在氧合功能指标、呼吸机参数及抢救成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的40例,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性。结论猪肺磷脂注射液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方面疗效确切,有推广价值。
二、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的护理1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的护理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式 |
综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流量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研究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51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抢救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用P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气分析(PH值)结果比较 |
2.2 两组患儿用P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Pa O2(k Pa)结果比较 |
2.3 临床表现 |
2.4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5 并发症及死亡率(放弃治疗率) |
3 讨论 |
3.1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对早产儿发生肺透明膜病有预防作用 |
3.2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显着 |
4 结论 |
(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2例尸检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临床及尸检材料 |
1.2.1 性别 |
1.2.2 分娩情况 |
1.2.3 存活时间 |
1.2.4 孕期 |
1.2.5出生时体重 |
1.2.6 合并症 |
1.3方法 |
2 结果 |
2.1 大体特征 |
2.2 镜下特征 |
2.3 合并症的病理变化 |
3 讨论 |
(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尸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临床及尸检材料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 |
2.2 体重 |
2.3 存活时间 |
2.4 妊娠时间 |
2.5 分娩情况 |
2.5 合并症 |
2.6 病理特征 |
3 讨论 |
(9)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呼吸管理临床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肺的发育 |
1.2 肺液的产生及其作用 |
1.3 PS(肺表面活性物质)概述 |
1.3.1 PS的功能 |
1.3.2 磷脂的功能 |
1.3.3 SP的功能 |
1.4 PS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
1.4.1 发病机制 |
1.4.2 治疗进展 |
1.4.3 PS制剂的类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纳入及剔除标准 |
2.1.2 病例选择 |
2.1.3 分组及分析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PS制剂 |
2.2.2 给药方法 |
2.2.3 上机指征 |
2.2.4 插管方式 |
2.2.5 撤机指征 |
2.2.6 出院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轻中度HMD小早产儿中单纯机械通气治疗组、单纯PS治疗组、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及既不用机械通气也不用PS治疗组 |
3.2 轻中度BMI)[中四个观察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 |
3.2.1 四组间早产儿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2 四组间7d内病死率情况的比较 |
3.2.3 四组间住院时间、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时间、总吸氧时间情况的较 |
3.2.4 四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的比较 |
3.2.5 四组间血气指标改善程度的比较情况的比较 |
3.2.6 单纯PS治疗组与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PS使用情况的比较 |
3.2.7 单纯机械通气组与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组机械通气开始时间及总时间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附页1 |
附页2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3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的护理1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的网状Meta分析[D]. 熊茜.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流量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分析[J]. 杜芸芸,张彬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14)
- [3]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J]. 彭松伟,李瑞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9(07)
- [4]51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抢救护理体会[J]. 张欣. 中国医药指南, 2016(35)
- [5]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J]. 陈鸿雁,何涛,王浩,周碧琼,唐泽玲,付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8)
- [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2例尸检病理分析[J]. 杨晓荣,郑洪,谭娜.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04)
- [7]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合并动脉导管开放的护理[J]. 程晓英,诸纪华,朱海虹,王秀玲,孔益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07)
- [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尸检分析[J]. 雷雨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03)
- [9]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呼吸管理临床实践分析[D]. 李秀云. 暨南大学, 2011(10)
- [10]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38例疗效观察[J]. 张晋雷. 中外医疗, 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