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与效率——有场景的知识之六(论文文献综述)
孙杉[1](2021)在《书法文化在信息界面中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袁林[2](2021)在《群体性事件视频特征挖掘方法与监测场景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日益重视,监控摄像头的覆盖区域不断增加,但在基于监控视频的事件监测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现有智能视频分析方法主要是从视频中获取特征,缺少与外界要素的联动和知识的导引,对事件分析不够系统全面,关键特征不突出。为此,本文针对治安监控视频下群体性事件监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特征提取方法,基于知识元表示提出融合视频特征的群体性事件监测场景建模方法,从而为后续事件智能识别提供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针对群体性事件的视频特征挖掘部分,本文在对视频关键特征进行分析后,提出基于背景信息融合的密度图生成模型和基于密度图的群体识别模型。基于背景信息融合的密度图生成模型是在基础人头特征提取网络的基础上,增加背景信息抽取模块,并通过特征融合模块融合。该模型利用背景信息辅助计数过程,让模型更加关注人头区域,排除噪声信息的干扰,提升人群计数效果,该方法在Shanghai Tech数据集上得到验证。基于密度图的群体识别模型提出基于密度图的行人头部特征点和LK光流法,追踪获得行人的时空特征,对加权后生成的特征相似度矩阵聚类,实现群体识别,并通过实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基于群体识别结果和特征点属性,计算各群体特征,完成群体性事件视频特征挖掘。针对融合视频特征的群体性事件监测场景建模部分,本文在知识和数据融合驱动的治安防控警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群体性事件监测场景建模方法,融合并表示视频信息与场景信息,整体分为三部分:群体性事件的视频感知、视频感知与场景信息的融合、基于知识元的场景要素表示。其中,群体性事件的视频感知是从监控视频中挖掘图像特征的过程,分为人数异常判断、视频关键特征提取两部分。前者通过图像中人数预判异常场景,后者针对异常场景实现复杂的视频关键特征提取过程;视频感知与场景信息的融合利用坐标映射把图像中抽取的特征图像坐标转化为场景经纬度,将基于图像的智能分析转化为基于场景空间的综合研判,可以更好利用场景信息。基于知识元的场景要素表示则是将视频特征与场景特征进行事件语义表示,建立高度抽象的事件模型,为后续群体性事件监测提供支撑。
吴佳伟[3](2021)在《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文中提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享受到技术革新带给我们在生活上的各种便利。在互联网家装设计行业中,渲染出的室内装修效果图的质量好坏和效果图的交付速度对设计师和客户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对当前互联网家装设计行业在渲染器和渲染技术的使用进行介绍并分析他们的优缺点,然后引出本论文的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系统。在上述背景和研究现状下,本系统的主要工作如下。1.渲染数据研究。用户从虚幻4客户端导出的模型数据后,能转化为正确的VRay渲染数据,并合并其他场景数据以及图片文件形成全场景参数Vrscene文件并在场景中能渲染出正确的效果,同时可以单独实现渲染数据的渲染。在接收有场景文件数据加载请求时,能加载场景文件并对数据解析出对应材质列表中的各种贴图文件或者IES图片文件等。2.渲染服务器研究。系统能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以及更新版本数据的下载,除此之外用户可以在渲染过程中的状态进行查询,以及对渲染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各个模块之间的消息传递等功能,提高系统的交互性。3.分布式渲染研究。系统能对分布式渲染服务器进行管理和制定对应的策略。在获取到渲染请求之后,能调用空闲的渲染服务器进行渲染,若没有空闲服务器则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等待,然后云渲染服务器按照区域对图像进行划分,将任务传给对应的渲染服务器,然后再将所有渲染服务器的渲染结果合并成完整的渲染图。并且能在渲染服务器任务出现故障时也能有备选节点替补。搭建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系统,实现高质量的全景图渲染的功能。利用云渲染技术,解决了单机离线渲染普遍存在的渲染效率低,渲染过程中交互性差、资源使用率不合理等问题,在同等时间下渲染质量一般等问题,同时也为家居装修设计、游戏电影等行业的图像渲染质量发展和建设给与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王雅茜[4](2020)在《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零售业是向消费者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的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零售行业迅速发展,网络购物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开拓使得零售总额不断提升。随着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消费转型、消费方式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线上线下加速融合,2016年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这一概念,对商品的制造、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重塑行业结构与生态圈,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始终为消费者提供超出期望的内容,新零售注重打破不同零售渠道之间的壁垒,重构人—货—场。在新零售冲击下,实体店开设网上商场的数量逐步增加,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壁垒,为消费者提供多场景便捷购物,全时段随时下单,高清、详细的产品介绍以及购物评价与反馈。网络电商开设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线下试用以及网店引流。线上的流量优势与线下的场景优势完美互补、融合升级,实现了将消费者由线下引流至线上购物,同时也实现了将消费者由线上吸引至线下。商家能够更迅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同时商家更易时时掌握库存情况,实现精准补货。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建成传统意义上的全国家电零售龙头企业,随着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线下新零售业态层出不穷,苏宁易购迅速转型,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处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新零售背景下,以苏宁易购为研究对象,首先综述了文献和理论基础,其次在苏宁易购的营销现状、问题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营销战略分析,并依据新零售理论提出了提升营销策略设计,认为苏宁易购应积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新诉求、对内容的新诉求和对服务的新诉求,通过精准营销数字化消费者、按需智能供货和建造消费场景坚持移动端发力,重构人—货—场。本文通过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在新零售背景下苏宁易购的客户满意度以及市场竞争力。
张婉玲[5](2020)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使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使消费变得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商品的符号价值渐渐大于其使用价值,消费者通过符号消费来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中国已然进入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的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移动互联网与人们的知识信息获取与传播密不可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改变了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逻辑:从重视商品物质性消费到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在这样的消费环境影响下,知识付费平台应运而生。2015年知识付费大潮袭来,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付费内容从最初的线上课程扩展到各个领域,各大主流知识付费平台逐渐探索出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打造出自身头部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现如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知识付费市场。知识付费平台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有偿的线上知识传播虚拟社区,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人们免费获取网络资源的观念,用象征符号重构知识传播的场景。从免费到有偿,在消费社会里,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传播凸现出更多新的特征;从异军突起到走向稳定,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很多人开始质疑知识付费平台传播的意义和效果,认为知识付费平台放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本文将传播学原理与消费社会理论及媒介传播特征相结合,运用个案分析、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消费社会与知识付费平台的相互作用;总结了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生产者多元化、知识产品多样化、用户身份的双重性、传播方式多维化的特点及其通过多项举措塑造品牌影响力的传播现状;并通过探讨知识付费平台层级式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解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符号建构及其价值的传播策略;结合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效果的调查,最终发现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责任意识淡薄、传播内容及质量名过其实、传播受众持续付费难等问题;提出了以内容为导向,发挥平台把关人意识、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差异化产品需求、以品牌为导向,打造互动型学习场景、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平台使用体验感等解决对策。通过对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和对策研究,以希为知识付费平台实现优质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不断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
黄皓琪[6](2020)在《HB农商行场景化金融平台对存款业务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对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金融业也不例外,而且还催生出互联网金融企业这一新型金融机构,这些企业的成立对银行业务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存款业务首当其冲,但是存款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型商业银行在平台建设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商行在平台化发展上处在落后位置,所以本文选择HB农商行的金融服务平台作为案例对象进行讨论,给予农商行利用金融服务平台对存款业务进行改革一些建议。本文先对案例背景进行介绍。先对项目开展条件进行简要分析,认为HB农商行拥有地缘优势、经营灵活高效、政策支持的有利条件和缺乏优秀人才、金融产品单一、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不利条件,也对HB农商行场景化金融平台的业务机制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通过纵向对比发展前后银行存款总量、存款用户数量及年龄结构、存款结构,横向对比其他农商行同时期的存款情况,证明HB农商行在构建金融服务平台以后存款业务确有明显改善。随后从存款服务需求、存款者规模和存款产品设计三个维度分析平台对存款业务的作用机制。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机制下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结合与平台相关负责人的访谈结果,本文从场景金融视角归纳总结了银行在自建场景、构建场景和场景数据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给予了改进策略。通过上述分析论证过程,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满足客户的资金安全需求、日常交易需求、财产保值增值需求和降低交易成本需求提高存款服务水平,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平台本身的外部性扩大存款者规模,通过平台归集的数据进行个性化存款产品设计。以上的平台对存款服务、存款者和存款产品的影响最终作用到存款业务的提升上。另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HB农商行应当紧跟场景化金融的步伐,在自建金融场景、融入生活场景和拓宽数据来源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也给予了改进的建议,初期接触产业链金融应当结合HB市的特色产业进行整合,让个人金融场景更有温度,吸纳更多生活场景和与数据优势企业或平台合作弥补数据方面的缺陷。银行金融平台化建设是长期的趋势,场景化金融也是未来各家银行的竞争之地,本文在总结HB农商行发展金融服务平台的经验的同时,从场景金融的视角为其提供进一步完善平台的改进措施,不仅能够为HB农商行的场景化金融平台发展提供思路,也能为我国很多的未进行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的农村商业银行起到借鉴作用。
邢郁川[7](2020)在《基于场景理论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生活日益方便和多元、消费生活与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全球电商与实体零售业走向融合,提出了新零售的时代发展课题。众多商业巨头纷纷改革尝试,通过在零售渠道融合、体验内容构建、营销体系规划、智能运营等层面的创新与完善,发展出了多种新零售物种和新商业业态。但是由于新零售发展时间较短,其发展路径尚不成熟,对于一些尚未尝试又准备发展新零售的企业,在发展和设计新零售服务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如何针对日益细分的市场开展深入的用户研究、如何对服务内容进行设计优化以满足消费者多元的消费体验需求、如何构建适应社交媒体的新型营销模式以激活和扩大市场、如何构建数据驱动下的零售运营优化机制以跟随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脚步。场景理论是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应用之后的产物,是一种从用户场景出发的服务设计思想与设计经验的集合,将场景理论引入新零售服务设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出一系列基于用户购物场景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提高新零售服务的服务效能和运营效率,同时,作为场景理论的应用研究,可以进一步发展和提炼场景理论的服务设计思想。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新零售、场景理论、场景化服务设计等概念进行相关资料、文献和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找到新零售服务设计的难点和问题,分析场景理论在新零售服务设计问题的推动作用和意义。之后运用场景理论中的场景分析方法对新零售服务的中的线上线下零售服务场景、服务场景人——消费者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目前市场上对相关要素的服务设计趋向。然后,基于对新零售服务的线上线下零售服务场景及服务场景人的分析结果,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了用户访谈与调研问卷,设定1835岁的中青年上班族为目标消费者,针对目标消费者群的基本特征、消费态度、线上线下消费习惯、以及他们对新零售服务的线上线下服务场景各要素的态度和期待,开展了用户调研。最后,通过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明确基于场景理论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的研究和探索方向。在设计策略上,主要从新零售服务的功能框架构建、服务体验优化、品牌价值建立、服务优化迭代四个方面展开,提出了新零售服务需求的场景式洞察与功能转化、基于用户场景需求优化新零售服务体验、塑造新零售服务品牌价值深化社群连接、抓取用户场景数据迭代新零售服务内容四条基于用户购物场景的服务设计策略,并逐条进行了分析和举例。新零售服务的设计研究和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要提出更多更扎实有效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还需要在真实的商业实践进行不断验证和完善。
朱瑛川[8](2020)在《视觉搜索和背景语义信息对场景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人们每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所有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对应场景的出现。因此,了解视觉系统如何从场景中获得和加工场景信息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人们并不能一次性注视到所有内容,通过移动视线来扩大视野范围,最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所需要的特定位置或信息上。对场景知觉的研究发现信息搜索中的记忆存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搜索过程中背景语义信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视觉搜索和背景语义信息对场景长期记忆的影响,研究一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场景变化的视觉搜索对场景记忆的作用;研究二进一步探索场景中的背景语义信息这一因素对视觉搜索及场景记忆的影响。研究一选取有变化和没有变化的真实场景,采用变化闪烁范式,通过学习阶段和检测阶段考察变化觉察的视觉搜索对场景记忆的作用以及搜索场景变化的经验对再次浏览熟悉场景时眼睛运动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有无变化的真实场景的反应时、正确率差异显着,眼动指标中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也差异显着,然而学习阶段和检测阶段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但是正确率差异显着。该结果表明学习阶段的搜索变化行为没有加快检测阶段的搜索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场景的回忆,特别是觉察到变化的场景的记忆更深。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索视觉搜索中背景语义信息对场景记忆的影响,其控制真实场景图片与研究一相同并操作场景背景语义信息,也是分为学习和检测两个阶段。实验结果显示,有无语义背景信息的差异性显着,这与有语义背景的场景中包含的复杂信息引导更多的注意力有关,并且有无背景语义信息场景的识别率、凝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及首次注视时间均差异显着。这表明场景背景语义信息有利于场景的识别,同时也表明被试即使对学习阶段的变化及场景都没有记忆,但从学习阶段获得的语义信息也可以引导注意力和场景长期记忆。本研究讨论了场景变化的视觉搜索任务是否可以增强长期的、偶然的记忆痕迹。研究结果表明视觉搜索对真实场景长期记忆获得具有重要影响,且有无背景语义信息的影响很大,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场景长期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和丰富视觉搜索和场景记忆相关的研究。
李佳[9](2020)在《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文化形态。它包括红色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红色人物、形成的红色文化遗存与红色文艺作品、铸就的红色精神等主要内容。当前,网络平台发展的普遍性、信息交互的便捷性,使得社会主流价值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研究,是发挥其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由传播要素有效性、传播过程有效性、传播结果有效性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传播要素和传播过程的有效性制约着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红色文化传播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多种要素共同构成。传播要素的存在使得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具备了前提,同时各传播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又构成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传播要素与有效的传播过程。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其对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的两个层面。即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要满足个体的认知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而且还要满足社会认同、社会动员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等诸需要。在新兴媒介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媒介通过技术赋能跨越物理边界,走向融媒体传播。以全觉传受为特征的融媒体传播深刻改变着红色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总体来说,红色文化的传播环境从保守封闭转向自由开放,传播主体由专业化主体转向多元化主体,传播媒介呈现由多元媒介向泛化媒介发展的趋势,传播的主客体关系从不平等逐步走向平等。具体来看,传媒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红色文化的传播要素和传播过程的有效性。传播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素质,受众的主体意识、接受意愿以及相应知识准备与接受能力,传播内容的自身特性、数量与质量,传播媒介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之间的适应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为了适应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要素和传播过程的重要变化,需要从静态、动态两个层面提升传播过程中各传播要素的积极效能。具体而言,首先应当激活红色文化传播者的主体作用,包括强化其主体意识,提升其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人格魅力与融媒体传播能力,以掌握传播的主导权。其次要着眼于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意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主体需要与主体价值,注意区分受众的不同特点,并开展个性化的分众传播。进而需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改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供给,制作出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文化产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以及加强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最后还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思维,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融媒体阵地。通过进一步推进传统媒介的互联化转型,深化传统媒介与新兴网络媒介的融合,打造融媒体传播的品牌效应,深度提升传播媒介的有效性。
张勇[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主返航路径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机器人的运动动作相对固定,且对于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差,无法自主进行运动。自主返航路径识别是指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根据行走过的路径周围信息建立起其所处的场景环境,并且在进行返航时即使面对不同方向的观测角度或者环境中物体发生变动等情况均能够准确识别出要行走路径。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机器人进行运动指导以及路径选择,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在Res Net50-tiny网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更改网络层间连接的方式调整网络结构,在Res Net50-tiny网络模型的中部特征提取网络后连接图像相似度判断网络用于判断图像相似度以及建立场景类别。在图像输送入改进的网络模型后,将通过模型的前端图像处理部分以及中部特征提取网络获取输入图像的特征向量,并采用计算余弦相似度的方式判断输入图像与已有场景类别特征是否一致。最终利用移动路径的周围信息建立起移动路径场景模型,利用返航路径的周围图像与场景模型进行对比,依次进行判断识别,从而找出正确的返航路径。其次设计一个自主运动平台用于进行实际运行和采集数据,搭配分布式通讯功能以及手机操控程序。其中自主运动平台由轮式机器人、树莓派、D435摄像头、绘制的外围板以及多种传感器等设备组成,以树莓派为核心采用多线程的方式协调各个部件进行工作,并与云端服务器和后端信息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通信用于传输图像以及运动命令。编写一款手机APP软件用于控制运动平台进行运动,执行各种移动命令,实现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运动和图像采集的功能。最终使用手机APP控制运动平台在实际环境中按照命令进行移动,运动平台采集移动路径周围图像发送给工作站,进而使用Res Net50-tiny改进模型建立起移动路径场景信息。在到达运动终点后,运动平台继续采集当前周围图像信息,并应用模型对图像进行识别,寻找出相似度最高的图像即返航路径后将运动方向反馈给运动平台,最终实现在实际环境中运动平台自主返航的功能。
二、自由与效率——有场景的知识之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与效率——有场景的知识之六(论文提纲范文)
(2)群体性事件视频特征挖掘方法与监测场景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群体性事件识别的视频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2.1.1 人群密度图研究现状 |
2.1.2 群体识别研究现状 |
2.2 基于监控视频的事件建模分析研究现状 |
2.2.1 群体相关事件建模分析研究现状 |
2.2.2 场景建模及表示研究现状 |
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群体性事件的视频特征挖掘方法 |
3.1 群体性事件视频特征挖掘框架 |
3.2 融合背景信息的人群密度图生成模型 |
3.2.1 人群密度图生成的问题提出 |
3.2.2 融合背景信息的人群密度图改进模型 |
3.2.3 实验与分析 |
3.3 基于密度图时空特征的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
3.3.1 群体特征挖掘的问题提出 |
3.3.2 基于密度图的人群时空特征提取方法 |
3.3.3 基于时空特征聚类的群体识别方法 |
3.3.4 基于群体识别的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
3.3.5 实验与分析 |
4 融合视频特征的群体性事件监测场景建模与实现 |
4.1 面向治安防控警情监测的场景建模 |
4.1.1 知识和数据融合驱动的治安防控警情监测体系 |
4.1.2 治安防控警情监测中场景建模的思路 |
4.2 融合视频特征的群体性事件监测场景建模方法 |
4.2.1 群体性事件场景建模整体框架 |
4.2.2 群体性事件的视频感知实现框架 |
4.2.3 视频感知与场景信息的融合方法 |
4.2.4 基于知识元的场景表示方法 |
4.3 场景建模实例 |
4.3.1 群体性事件视频感知实现过程 |
4.3.2 视频感知与场景信息的融合实现过程 |
4.3.3 基于知识元的场景表示实现过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成果情况 |
致谢 |
(3)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渲染引擎研究现状 |
1.2.2 渲染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 |
2.1 VRay渲染 |
2.1.1 渲染技术 |
2.1.2 VRay渲染引擎 |
2.1.3 相机属性 |
2.1.4 光照属性 |
2.1.5 材质纹理 |
2.2 基于服务器端的渲染方法 |
2.2.1 渲染农场 |
2.2.2 云渲染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部署环境 |
3.2 系统需求概述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市场可行性分析 |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4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4.1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3.4.2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3.4.3 分布式渲染模块分析 |
3.4.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分析 |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2.1 渲染数据上传设计 |
4.2.2 渲染数据解析设计 |
4.3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3.1 场景文件数据解析设计 |
4.3.2 图片文件数据加载设计 |
4.3.3 场景文件数据上传设计 |
4.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设计 |
4.4.1 场景管理用例设计 |
4.4.2 日志管理用例设计 |
4.4.3 用户管理用例设计 |
4.4.4 版本管理用例设计 |
4.5 分布式渲染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2.2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2.3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实现 |
5.2.4 分布式渲染模块实现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测试重要性和意义 |
5.3.2 客户端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
5.3.3 文件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
5.3.4 云渲染服务器模块测试 |
5.3.5 分布式渲染模块测试 |
5.4 系统非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 |
1.2.2 “新零售”的相关研究 |
1.2.3 “新零售”下零售业营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新零售”概念与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策略理论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目标市场战略理论 |
第3章 苏宁易购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苏宁易购简介 |
3.2 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2.1 产品策略现状 |
3.2.2 价格策略现状 |
3.2.3 渠道策略现状 |
3.2.4 促销策略现状 |
3.3 苏宁易购营销问题分析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苏宁易购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苏宁易购的营销环境与营销战略分析 |
4.1 苏宁易购营销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4.2 苏宁易购竞争环境分析 |
4.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2 行业新加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购买者分析 |
4.3 新零售背景下苏宁易购营销战略分析 |
4.3.1 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3.3 市场定位 |
第5章 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设计 |
5.1 苏宁易购积极满足消费新诉求 |
5.1.1 满足消费者的商品诉求 |
5.1.2 满足消费者的内容诉求 |
5.1.3 满足消费者的服务诉求 |
5.2 苏宁易购重构人—货—场 |
5.2.1 精准营销数字化消费者 |
5.2.2 按需智能供货及运用APP智能推送 |
5.2.3 建造消费场景坚持移动端发力 |
第6章 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 加强企业团队建设 |
6.2.1 积极吸纳优秀人才 |
6.2.2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
6.3 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
6.4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基于新零售的济南苏宁易购顾客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5)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消费社会研究综述 |
1.2.2 知识付费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论文预期成果 |
第2章 消费社会与知识付费平台概述 |
2.1 消费社会概述 |
2.1.1 消费社会的内涵 |
2.1.2 消费社会的特征 |
2.2 知识付费平台的概述 |
2.2.1 知识付费平台的定义 |
2.2.2 知识付费平台兴起的原因 |
2.2.3 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现状 |
2.3 知识付费平台与消费社会的关系 |
2.3.1 消费社会是知识付费平台产生的基础 |
2.3.2 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助推消费环境的改变 |
第3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现状 |
3.1 知识生产者多元化,粉丝群体快速增长 |
3.2 知识产品多样化,迎合用户喜好 |
3.3 用户身份的双重性,话语权被放大 |
3.4 传播方式多维化,塑造品牌影响力 |
3.4.1 打造融媒体矩阵,把握用户资源 |
3.4.2 公益活动树立形象,赢得用户好感 |
3.4.3 线上线下联合互动,巩固用户黏性 |
第4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及符号化建构 |
4.1 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 |
4.1.1 基础条件:社会网络式圈层 |
4.1.2 主导力量:层级式意见领袖 |
4.1.3 双重角色:传播者与受众身份的转换 |
4.1.4 直接效果:病毒式裂变 |
4.2 知识付费平台的符号建构 |
4.2.1 建构的过程 |
4.2.2 建构的价值 |
第5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调查 |
5.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5.1.1 问卷调查目的 |
5.1.2 调查问卷题项设计 |
5.1.3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1.4 调查样本容量及对象界定 |
5.2 基于问卷调查的传播效果分析 |
5.2.1 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分析 |
5.2.2 基于受众使用与满足层面的传播分析 |
5.2.3 基于受众认知和态度层面的传播分析 |
5.2.4 基于受众实际接触行为的传播分析 |
5.3 基于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问卷调查的结论 |
5.3.1 传播对象以中青年的高知中产阶层为主 |
5.3.2 传播战线应以一二线为主,兼顾三四线城市 |
5.3.3 传播内容应当短小精悍,把握碎片化场景 |
5.3.4 符号化的传播策略满足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 |
5.3.5 层级式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发挥重要影响 |
5.3.6 传播活动获得受众群体的正面肯定 |
第6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1.1 传播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入门门槛低 |
6.1.2 传播内容及质量名过其实,价格不合理 |
6.1.3 传播受众使用动机不纯,持续付费难 |
6.1.4 平台设置使用体验感差,用户反映大 |
6.2 对策 |
6.2.1 以内容为导向,发挥平台把关人意识 |
6.2.2 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差异化产品需求 |
6.2.3 以品牌为导向,打造互动型学习场景 |
6.2.4 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平台使用体验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A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
(6)HB农商行场景化金融平台对存款业务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设计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数据获取 |
1.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金融科技创新对银行的影响研究 |
2.2 银行线上平台构建相关研究 |
2.2.1 平台建设的影响及其特点 |
2.2.2 银行针对平台构建的探索 |
2.3 银行存款影响因素及存款质量研究 |
2.3.1 存款业务影响因素 |
2.3.2 存款业务拓展策略 |
2.3.3 存款结构与存款质量衡量标准 |
2.4 农村商业银行特色化发展 |
2.4.1 农村商业银行特点 |
2.4.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思路 |
2.5 场景金融建设相关研究 |
2.5.1 场景金融的特征 |
2.5.2 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的实践路径 |
2.6 文献评述 |
3 HB农商行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状况 |
3.1 HB农商行金融服务平台背景介绍 |
3.1.1 HB市与HB农商行简介 |
3.1.2 HB农商行发展金融服务平台项目条件分析 |
3.1.3 HB农商行金融服务平台简介 |
3.2 HB农商行利用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存款业务已取得初步成效 |
3.2.1 存款总量提高 |
3.2.2 存款稳定性提高 |
3.2.3 存款结构优化 |
3.2.4 与同业金融机构存款情况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4 金融服务平台在存款方面的作用机制及问题分析 |
4.1 HB农商行金融服务平台对存款业务的作用机制分析 |
4.1.1 满足存款服务需求 |
4.1.2 拓宽存款者规模 |
4.1.3 个性化存款产品设计 |
4.2 HB农商行金融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
4.2.1 从自建金融场景角度分析 |
4.2.2 从融入天然场景角度分析 |
4.2.3 从平台场景建设反哺金融角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4.3.1 金融服务平台对存款业务的作用机制总结 |
4.3.2 金融服务平台场景金融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 |
5 金融服务平台针对存款业务的改进措施 |
5.1 利用平台构建更多金融场景 |
5.1.1 建设连接上下游产业链的场景金融 |
5.1.2 提高个人金融场景的吸引力 |
5.2 积极合作拓展生活场景金融 |
5.2.1 吸纳更多生活场景加入平台 |
5.2.2 提高平台已有场景金融的活跃度 |
5.3 与数据优势企业或平台开展合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场景理论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零售及新商业服务模式发展研究 |
1.1.2 新零售服务的发展趋势及相应设计问题 |
1.1.3 场景理论引入新零售服务设计的研究价值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新零售及新业态发展研究 |
1.3.2 场景理论及设计应用的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新零售服务及场景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 新零售服务及现状问题 |
2.1.1 新零售的发展与内涵 |
2.1.2 新零售服务的内容与特性 |
2.1.3 新零售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
2.2 场景理论及场景化服务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发展 |
2.2.1 场景理论及场景化服务内涵 |
2.2.2 场景化服务的构建基础:场景分析 |
2.2.3 场景理论对服务设计的推动 |
2.3 场景理论对新零售服务设计的推动及启示 |
2.3.1 用户消费需求的场景式洞察 |
2.3.2 用户消费体验的多维度提升 |
2.3.3 深度营销与品牌链接建立 |
2.3.4 零售服务的优化迭代 |
第三章 新零售服务的场景分析 |
3.1 新零售服务场景的用户分析 |
3.1.1 消费场景与消费者行为 |
3.1.2 消费者习惯与消费品分类 |
3.1.3 消费者线上线下消费习惯及设计趋向 |
3.2 新零售线上服务场景分析 |
3.2.1 线上服务场景的空间与环境分析 |
3.2.2 线上服务场景的零售服务特点及设计趋向 |
3.2.3 线上服务场景的社交氛围及设计趋向 |
3.3 新零售线下服务场景分析 |
3.3.1 线下服务场景的空间与环境分析 |
3.3.2 线下服务场景的零售服务特点及设计趋向 |
3.3.3 线下服务场景的社交氛围及设计趋向 |
第四章 新零售服务场景的用户调研与分析 |
4.1 调研设计与规划 |
4.1.1 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
4.1.2 调研的方法及计划 |
4.2 定性研究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2.1 用户深度访谈设计 |
4.2.2 用户深度访谈实施 |
4.2.3 调研结果分析 |
4.3 定量研究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3.1 用户调研问卷设计 |
4.3.2 用户调研问卷实施 |
4.3.3 调研结果分析 |
4.4 调研结果汇总及洞察分析 |
4.4.1 新零售服务设计需求分析 |
4.4.2 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研究方向归纳 |
第五章 基于场景理论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 |
5.1 新零售服务需求的场景式洞察与功能转化 |
5.1.1 用户购物场景发散与列举 |
5.1.2 选取场景设立新零售服务设计目标 |
5.1.3 新零售服务功能框架构建 |
5.2 基于用户场景需求优化新零售服务体验 |
5.2.1 购前场景服务优化:用户消费需求的感知与刺激 |
5.2.2 购中场景服务优化:用户购物行为的支持与引导 |
5.2.3 购后场景服务优化:购后服务的创新与完善 |
5.3 塑造新零售服务品牌价值深化社群连接 |
5.3.1 服务品牌价值体系构建 |
5.3.2 多维度的客户关系维护策略 |
5.3.3 基于品牌亚文化构建品牌社群场景 |
5.4 抓取用户场景数据迭代新零售服务内容 |
5.4.1 用户场景数据的描摹与抓取 |
5.4.2 依据用户场景建立零食服务效能评估标准 |
5.4.3 基于零食服务效能进行服务内容迭代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零售服务模式下消费者行为及消费场景调研 |
附录二 :便利品及选购品线上线下零售情况调研 |
附录三 :图片与表格来源 |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荣誉 |
(8)视觉搜索和背景语义信息对场景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视觉搜索 |
2.1.1 视觉搜索概述 |
2.1.2 视觉搜索在真实场景中的研究进展 |
2.2 场景背景 |
2.2.1 场景背景概述及相关研究 |
2.2.2 背景语义与视觉搜索对场景记忆的相互作用 |
2.3 变化觉察 |
2.3.1 变化觉察概述及影响因素 |
2.3.2 变化觉察中的实验范式 |
2.3.3 场景知觉中变化觉察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意义 |
4 研究一:变化觉察任务中视觉搜索对场景记忆的影响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设计 |
4.1.3 研究材料 |
4.1.4 仪器工具 |
4.1.5 实验程序 |
4.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学习阶段的反应时与正确率 |
4.2.2 检测阶段的反应时与正确率 |
4.2.3 不同阶段的反应时与正确率 |
4.2.4 首次注视时间 |
4.2.5 凝视时间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研究二:视觉搜索中背景语义信息对场景记忆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设计 |
5.1.3 研究材料 |
5.1.4 仪器工具 |
5.1.5 实验程序 |
5.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学习阶段的反应时与正确率 |
5.2.2 检测阶段的新旧场景在有无变化条件下的正确率 |
5.2.3 有无语义背景的眼动数据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总讨论与结论 |
6.1 变化觉察对场景记忆的促进作用 |
6.2 学习阶段对检测阶段重复搜索的影响 |
6.3 背景语义对场景识别记忆的影响 |
6.4 结论 |
7 建议与启示 |
7.1 建议与不足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审视 |
一、红色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探析 |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基本内容 |
二、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有机构成 |
(一)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要素 |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过程 |
(三)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结果 |
三、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衡量标准 |
(一)受众标准:个体需要的满足 |
(二)社会标准:社会需要的满足 |
第三章 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路径依赖的嬗变 |
一、媒介融合的兴起与发展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
(二)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
二、媒介融合语境下“融媒体时代”的开启 |
(一)融媒体演进的环境与条件 |
(二)融媒体的概念 |
三、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路径依赖的嬗变 |
(一)传播环境:从保守封闭到自由开放 |
(二)传播主体:从专业化主体到多元化主体 |
(三)传播媒介:多元媒介到泛化媒介 |
(四)传播主客体关系:从不平等到平等 |
第四章 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一、传播者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一)传播者的主体意识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二)传播者的主体素质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二、受众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一)受众的主体意识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二)受众的接受意愿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三)受众的相应知识准备与接受能力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三、传播内容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一)传播内容的自身特性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二)传播内容的数量、质量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四、传播媒介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一)传播媒介与传播者的适应性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二)传播媒介与受众的适应性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三)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适应性对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 |
五、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传播主体的传播意识偏差与传播能力不足 |
(二)忽视传播受众的主体性与文化需求的多样性 |
(三)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同质化造成价值引领缺位 |
(四)传播媒介的单一性形式化制约整体合力的形塑 |
第五章 融媒体时代提升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若干对策 |
一、发挥红色文化传播者的主体作用,掌握传播的主导权 |
(一)强化红色文化传播者的主体意识 |
(二)增强红色文化传播者的政治素质 |
(三)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理论素养 |
(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者的人格魅力 |
(五)培养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融媒体传播能力 |
二、凸显受众的接受主体地位,增强受众的有效性 |
(一)重建红色文化“受众意识” |
(二)培育红色文化受众的媒介素养 |
三、坚持“内容为王”,增强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 |
(一)突出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鲜明特性 |
(二)建设数字化可视化立体化的传播形态 |
(三)加强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的议题设置 |
四、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融媒体阵地,提高传播媒介的有效性 |
(一)推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深度融合 |
(二)开发红色文化融媒传播的信息互动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自主返航路径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场景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场景识别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场景识别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机器人运动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
2.1 深度学习框架 |
2.2 返航路径识别难点 |
2.3 基础场景识别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RESNET50-TINY网络改进 |
3.1 残差学习单元 |
3.2 Res Net型网络 |
3.3 Res Net50 网络 |
3.4 Res Net50-tiny网络 |
3.5 Res Net50-tiny网络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主运动平台设计 |
4.1 硬件平台设计 |
4.1.1 采用轮式机器人作为运动平台 |
4.1.2 采用树莓派作为自主运动平台的核心控制板 |
4.1.3 采用D435摄像头作为图像采集设备 |
4.1.4 采用绘制的外围板作为运动平台的运动监测设备 |
4.1.5 采用多种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以及运动辅助工具 |
4.2 运动平台实践 |
4.3 运动平台系统程序设计 |
4.4 运动平台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主运动平台返航实验 |
5.1 Res Net50-tiny改进网络对不同场景的识别 |
5.2 Res Net50-tiny改进网络对物体变化的识别 |
5.3 Res Net50-tiny改进网络对移动路径的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自由与效率——有场景的知识之六(论文参考文献)
- [1]书法文化在信息界面中的体验设计研究[D]. 孙杉. 西华大学, 2021
- [2]群体性事件视频特征挖掘方法与监测场景建模[D]. 袁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VRay引擎的云渲染研究和实现[D]. 吴佳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研究[D]. 王雅茜.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5]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D]. 张婉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HB农商行场景化金融平台对存款业务的作用机制研究[D]. 黄皓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基于场景理论的新零售服务设计策略研究[D]. 邢郁川. 江南大学, 2020(01)
- [8]视觉搜索和背景语义信息对场景记忆的影响[D]. 朱瑛川.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研究[D]. 李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自主返航路径识别方法研究[D]. 张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