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深孔爆破孔底起爆的实施和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斌,张旭旭,张亚明,王亚军[1](2022)在《额仁陶勒盖银矿中深孔爆破问题分析及建议》文中指出额仁陶勒盖银矿主采矿体属倾斜矿体,矿岩条件一般,部分区域矿岩较破碎。矿山自建矿以来一直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随着生产区域向深部延伸,矿体厚度变大,倾角变陡,浅孔留矿法已不适宜该矿的开采条件。针对深部开采区域矿体赋存情况,采用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回采。由于该采矿方法初次在矿山应用,且矿岩条件复杂多变,在采场内进行中深孔爆破时出现了炮孔装药密度不够且部分炮孔未能引爆的情况。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扩大炮孔尺寸或使用套管等手段保证装药密度达标的措施,且采用孔底起爆方式进行爆破,爆破效果达到了预期指标。
鲁超[2](2021)在《太白金矿深孔爆破参数优化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深孔爆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矿山开采,在实际爆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炸药单耗高、爆破大块率高、爆破地震效应大等不利情况。为实现矿山开采的安全高效,需要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并根据实际的爆破情况制定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本文以项目“太白金矿新型中深孔凿岩设备爆破落矿工艺与爆破震动灾害控制技术研究”为依托,通过岩石力学参数实验、现场爆破测振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围绕着岩体力学参数、爆破信号、采矿进路安全控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完成对太白金矿爆破参数的优化及安全控制措施的制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集太白金矿1100-1200m阶段岩体样本进行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并开展基于RMR法的矿山围岩质量调查,经分类得围岩级别为Ⅱ级,评价结论为好。最终通过广义的Hoek-Brown准则获取岩体的力学参数。(2)根据爆破测振原理和工程实际情况,制定90mm和70mm深孔爆破测振方案,并通过频谱分析,获取信号幅值、主频等信息。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拟合现场的爆破测振数据,得到爆破振动衰减规律。(3)分别利用小波和EEMD法分解爆破信号,并根据小波能谱系数和EEMD能量熵确定信号的主能量频带,70mm深孔爆破信号的主能量频带为35.9~234.3Hz,90mm深孔爆破信号的主能量频带为16~256Hz。以此为基础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70mm深孔爆破相较90mm深孔爆破更为安全,考虑爆破振动可能会对采矿进路和相邻的运输巷道造成破坏影响,需围绕进路的安全控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4)利用FLAC3D对爆破荷载下采矿进路、相邻进路及运输巷道的稳定性及安全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模拟。首先模拟进路开挖过程,结果表明进路交接区域易发生破坏,判断进路可能会出现冒顶、片帮和底鼓等情况。其次模拟爆破荷载作用,结果表明采矿进路的底板和两帮破坏较为集中,运输巷道和相邻进路其顶板、两帮和底板亦产生较小剪切破坏。最后对相邻进路进行安全控制,模拟喷锚支护,结果表明相邻进路顶板产生的竖向位移和速度得到减小,支护效果良好,安全控制措施可行。(5)优化爆破参数。根据爆破效果和经验公式确定70mm深孔爆破密集系数优化为2.0~2.6,90mm深孔爆破密集系数优化为1.6~2.0。利用爆破振动衰减公式反推不同爆心距下的最大段药量,爆心距为0~15m时,爆破最大段药量不能超过769.65kg,当爆心距为15~30m时,最大段药量不能超过6157.21kg。利用小波时能密度法和信号叠加分析,并结合爆破块度调查确定70mm双排爆破的排间最优微差时间为35ms。(6)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太白金矿安全控制措施。(1)为避免巷道片帮、冒顶及底鼓情况发生,可采取喷锚支护和钻孔卸压措施。(2)结合工程实际控制起爆装药量。(3)采用微差爆破技术,针对特殊情况可在最优排间微差时间的基础上增设孔间微差时间以进一步降低振动效应。(4)改变原有装药结构,包括采用不耦合装药、孔底起爆、加强装药管理等。
莫超[3](2021)在《某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文中提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因其特有的优点,已成为我国地下金属矿山主要使用的采矿方法之一。而爆破效果不佳是该方法在生产实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孔网参数、装药结构、起爆形式和施工技术未与矿体岩性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某矿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试验采场在生产过程中爆破效果不甚理想,严重影响矿山的回采指标和生产效率。为改善矿山整体爆破效果,提高矿山生产效益,本文做了如下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发现试验采场首采分段回采爆破存在崩落矿石块度两极分化严重、后排炮孔眉线破坏和后排个别炮孔出现堵孔错孔等问题,并根据爆破现状进一步分析了爆破问题对矿山正常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良爆破效果会增大矿石贫化率,加大出矿损失以及增加开采成本。其次,结合扇形炮孔破岩机理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对首采分段爆破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矿山起爆方式、堵塞长度以及部分孔网参数不合理是影响矿山爆破效果的主要原因。然后,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并结合矿山首采分段炮孔已经布置完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起爆方式调整为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的爆破方案,并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调整爆破方案后的爆破效果。根据模拟结果,对比爆破方式调整优化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裂纹生成情况以及典型单元有效应力大小可以发现采用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后爆破效果更好。现场爆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后大块明显减少,崩落爆堆矿石以中小块度为主,粉矿占比较大,后排炮孔出现眉线破坏和堵孔错孔的概率降低,试验采场首采分段整体爆破效果明显改善。最后,结合试验采场首采分段改善爆破效果的研究结果,针对首采分段下一分段提出9孔布孔方式,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9孔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9孔布孔方式爆破生成的裂纹更加均匀,典型单元有效应力大小更接近理论计算值。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以推测9孔布孔方式不仅能保证矿石的有效破碎,爆破效果可能更好。综上所述,本文提出采用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的爆破方案能有效改善试验采场首采分段整体爆破效果,文中提出的9孔布孔方式对试验采场首采分段下一分段矿体爆破参数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可供存在类似爆破问题的矿山进行相应参考。
罗根平,黄华桃,陈林[4](2020)在《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普遍存在断面小、深度低的特点。一般深度都控制在12 m以内,20 m左右一次爆破成型的盲、天溜井案例较少,且多为失败案例。但随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开采分段逐渐严格,天溜井施工工艺要求也逐渐增大。为保证中深孔爆破的安全与高效,试验、研究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技术,从爆破设计、参数、设备选型等方面,实施了一种高效的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实例,对一次成井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夏方顺[5](2020)在《煤矿岩巷掘进爆破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岩巷掘进爆破效率和改善爆破效果,本文以“准直眼掏槽爆破技术”为基础,应用爆破理论分析了岩巷爆破掘进过程,按设计原则进行了爆破区域的划分,并根据岩石坚固性系数将炸药量分配到各区域,以此提出确定各爆破参数的理论公式;并通过对掘进现场的调查与研究,在不同的施工现场收集了大量典型的成功案例,以此为训练样本构建了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对提出的公式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以完善传统的爆破参数确定方法。经现场应用检验,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和经济指标。证实本文可为岩巷掘进爆破方案设计提供可靠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影响岩巷掘进效率和爆破质量的掏槽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准直眼掏槽”方法具有很好的爆破效果,并针对该掏槽方式提出了参数确定方法;(2)根据炸药量分配原则,结合断面形状、岩石特征、炮孔位置和爆破作用,提出了岩巷爆破设计的理论公式及参数确定方法。(3)对定向断裂爆破技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优化了光面爆破参数,并设计了一种切缝药包与空气间隔联合装药光面爆破装置来控制巷道成型;既很好的控制了围岩的损伤范围,又将眼痕率提高到了平均94.33%,真正的实现了光面爆破;(4)采用BP神经网络系统构建了多输入多输出的优化模型,提供了一种优化设计炮孔深度、孔间距、排距等爆破参数的方法。该论文有图37幅,表18个,参考文献62篇。
黄智群,龚浦芳[6](2019)在《机械装药在漂塘钨矿中深孔爆破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漂塘钨矿原先采用人工装药实施中深孔爆破,为了解决矿山本质安全问题,改善中深孔爆破工艺,降低大块产出和生产成本,采用理论计算分析、经验对比等方法,结合本矿山实际,提出了机械装药方式进行中深孔爆破,妥善解决了孔底起爆技术和压气装药的粉药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二次爆破次数降低,大块产出率减少,可节约爆破材料成本51.34万元/a,出矿效率提高32%,可多出矿17 664 t/a,同时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矿山中深孔爆破具有借鉴意义。
曹杨[7](2019)在《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文中提出炮烟中毒事故是我国地下金属矿采掘作业中常见的事故类型之一,其发生不仅影响矿山企业正常生产,而且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本文以地下金属矿炮烟中毒事故为研究背景,以采掘面炮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分析了采掘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及其变化的诱发规律,分析了采掘面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了采掘面CO扩散规律,对采掘面通风参数进行优化,并提出采掘面炮烟浓度控制方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1)地下金属矿掘进巷道浅孔爆破、采场中深孔爆破情况下,装药量、掏槽方式、炮眼尺寸、装药结构、起爆方式、炮眼堵塞情况、围岩性质等爆破条件因素导致2#岩石乳化炸药、多孔粒状铵油炸药在炸药爆炸反应中的氧平衡发生了偏移,诱发了炮烟中CO、NOx等有毒气体产生及成分变化。2)采掘巷道炮烟中粉尘、NOx及CO随时空变化而产生沉降消减或浓度降低的演化特征。自然通风、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采掘空间中CO浓度呈现高斯分布规律,掘进巷道和采场回风出口CO浓度呈现负e指数衰减规律。3)掘进巷道CO气团呈现移动和稀释的耦合效果,拟合发现CO峰值体积浓度随监测点到掘进面距离呈负e指数衰减,掘进巷道断面中CO浓度上高、下低,推导了掘进巷道CO弥散系数计算式,CO弥散系数为0.055m2/s。4)掘进巷道中CO峰值浓度降低到职业接触限值时,通风距离为795 m。通过优化风筒出口位置与供风量,得到掘进面通风优化参数为风筒出门到掘进面距离不大于12.5 m,供风量为3.5 m3/s,并推导了掘进面通风时间与掘进巷道通风距离、风筒口到掘进面距离及供风量之间关系式。5)采场中存在左上角、采场右上角、以及采场下中偏右的无风或微弱风区,该区域CO浓度高、降低速率慢;回风巷道断面中CO浓度呈现上高、下低、左低、右高的分布规律;回风巷道断面中CO体积浓度及梯度均随通风时间增加而减小,CO体积分数衰减呈现负e指数变化规律。6)通过优化采场进风巷道平均风速与局部通风机供风量,得到采场通风优化参数为局部通风机供风量不小于3.0 m3/s,进风巷道平均风速不小于0.6 m/s;构建网络结构为(8,10,1)的采场通风时间BP预测模型。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爆破后采掘面炮烟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为采掘面通风排烟优化、通风时间计算提供参考,为预防炮烟中毒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潘锋[8](2019)在《龙首矿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爆破工艺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课题是根据《金川低品位矿安全高效经济开采综合研究》项目需求开展的。其研究目的是为矿山崩落法采矿的开展提供一套适合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的回采爆破工艺及爆破参数。本文采取了物理模型试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三者相互补充和验证,得出了一系列适合龙首矿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的爆破参数。本文所得成果如下:(1)为了确定龙首矿西二采区的成孔性能,基于西二采区的矿岩物理性质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试验发现:龙首矿西二采区炮孔成孔率较高,可不必担心炮孔破坏对回采爆破工作的影响,即使有少量炮孔发生破坏,其破坏形式也是以缩孔、堵孔为主;(2)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结合龙首矿西二采区的初选爆破参数,开展了相似模型试验。由此试验基本确定了爆破参数优化的方向,试验发现目前的初选爆破参数抵抗线偏大;(3)结合前人的研究,对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的回采爆破抵抗线、孔底距、崩矿步距、微差时间和单响最大起爆药量等参数的取值进行了优化。按炮孔布置原则,最终确定西二采区主要爆破参数为:1.7m抵抗线,2.7m孔底距,1.7m崩矿步距,35°边孔角。此外,根据优化所得爆破参数绘制了龙首矿西二采区首采分段排面炮孔布置图,详细阐明该矿山的回采爆破工艺;(4)为了验证优化所得爆破参数的合理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抵抗线和孔底距的数值模拟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化所得抵抗线与孔底距取值是合理的。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本文优化所得爆破参数的试验模型的爆破效果与实际矿山爆破效果差别不大,这表明了本文所得爆破参数对于实际生产有较大指导意义。理论计算、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三者相互印证,论证了彼此的合理性。
骆浩浩[9](2019)在《大红山铜矿爆破参数及装药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爆法仍然是目前我国金属矿山的主要破岩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井下采场爆破参数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高效安全采矿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依托“大红山铜矿胶结充填体相邻盘区爆破参数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采用系列爆破漏斗试验确定井下采场爆破的基本孔网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径向、轴向的应力分布情况,对比空气间隔装药和沙子分段装药的降振率,采用空气间隔装药结构代替矿山原有的沙子间隔装药结构,利用毫秒延期干扰降振原理和HHT法对炮孔排间延期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进行了爆破漏斗试验。在本部采场的485水平48-49线、26-28线分别进行了单孔爆破漏斗试验、变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和斜面台阶试验,得到48-49线孔径76mm炮孔的孔网参数为(1.82.2)×1.0m,单耗为0.56kg/t,孔径为165mm的孔网参数为(4.55.4)×2.4m,单耗为0.45kg/t;26-28线孔径76mm炮孔的孔网参数为1.8×1.0m,单耗为0.57kg/t,孔径为165mm的孔网参数为4.5×2.4m,单耗为0.47kg/t。建立空气间隔装药、沙子间隔装药的数值模拟,对比了两种装药结构的粉碎区半径、炮孔周围的等效峰值应力、爆轰波应力作用时间,从能量破碎的角度分析,空气间隔装药的粉碎区半径较小,炮孔周围的等效峰值应力较小,粉碎区消耗的能量较少,更多的能量作用于裂隙区,且应力作用时间较长,炸药能量利用均匀,破岩效果较好,因此,推荐大红山铜矿井下采场的装药结构采用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基于延期时间干扰降振和HHT法,结果表明:大红山铜矿井下采场爆破振动周期约为2428 ms,推荐大红山铜矿井下矿房大爆破排间延期时间选用为3642ms,可以降低爆破振动对井下建筑、人员和设备的危害。
马鑫民[10](2019)在《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机理与智能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我国铁矿资源人均储量低、品质差、品位低,大量依靠进口的现状限制了我国钢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实现铁矿资源尤其是储量较为匮乏的富铁矿的安全高效开采,对建立有序的钢铁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将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铁矿开采由露天逐步转入地下,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因其显着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在松散岩层的覆盖条件下采用扇形上向中深孔爆破回采落矿,爆破效果的好坏对回采率影响显着,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具有矿石回采率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爆破施工中,会存在矿石贫化率高、悬顶、大块率高以及炸药单耗大等主要问题。传统的爆破参数选择主要为工程类比法、经验法等,主要依靠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参数的选择比较随意,缺乏理论和科学依据,对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回采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关键技术难题,以富铁矿岩石爆破为研究对象,运用矿岩物理力学实验、爆破模型实验、电镜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数值仿真等研究方法揭示不同装药结构的矿岩爆破破坏损伤规律。提出扇形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方法,以理论技术研究成果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研发出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参数智能设计系统,实现了富铁矿扇形中深孔爆破方案科学、合理的决策,为我国金属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1)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手段,进行富铁矿力学特性与可爆性实验研究。基于单轴压缩、巴西圆盘劈裂实验方法,进行富铁矿矿岩静态条件下力学特性研究,获得了静态力作用下矿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值和力学破坏特征;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杆(Hopkinson bar techniques,SHPB)实验系统进行压缩和劈裂实验,得出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基于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开展现场爆破漏斗试验研究,并对富铁矿岩石进行可爆性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现场试验岩石可爆性级别评定为难爆。为后续富铁矿矿石爆破损伤破坏实验、数值模拟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富铁矿矿石爆破损伤破坏机理研究。将现场采集的富铁矿矿石加工为直径D=(?)50mm、高H=100mm的试件,在带有被动围压特制装置内进行爆破实验。利用CT扫描、三维重构及分形维数计算损伤度,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的三种不同装药结构的爆破对矿岩破坏规律。①不同封堵条件下富铁矿爆破实验。对试件进行三维体重构和三维损伤评定,试验发现封堵/不封堵情况下,三维体的损伤值分别为0.82和0.61,无封堵结构三维体损伤比封堵结构下降低25%。对比实际爆破效果,完全封堵情况下铁矿石试件产生多条裂隙,减少了爆破大块出现几率,对于矿体破碎更为有利。②径向不耦合装药爆破结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6种不同的径向不耦合装药条件下试件损伤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不耦合系数与损伤度关系曲线发现,在不耦合系数介于1.2~1.5区间时,存在明显的突降段,由此推测在该区间存在一个“最佳不耦合系数范围”,在该范围内既可避免矿体的过度破碎,又可以有效破坏岩体,控制爆破大块率,以期实现最佳的爆破效果。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采用扇形孔布置炮孔,孔底距为孔口距的6~8倍,基于此提出了变线装药密度的爆破方法。实验发现,变线装药密度段的不耦合系数为1.5时,局部损伤度为0.81。对比分析整体损伤,采用局部变线装药结构相对全耦合装药爆破,整体损伤度降低6.8%,炸药量降低20%。可见改变线装药密度在减少炸药量的同时,能够满足对矿体破碎的需求(损伤度大于0.8认为岩体内部足够破碎)。(3)基于岩石力学特性实验获得的参数和模型实验研究结论,采用LS-DYNA软件对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不同装药结构爆破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得出装药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岩石爆破破坏规律。①75mm孔径单炮孔耦合及变线装药密度爆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单炮孔耦合装药爆破条件下,炮孔近区的破碎范围大致为7倍炮孔直径。对比分析发现采用变线装药密度后,被爆岩体内部有效应力场的强度显着降低,并且应力波波阵面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两列应力波的相互叠加作用使得测点的二次应力峰值急剧增加,显然采用两段变线密度装药结构同时爆破,可以起到和耦合装药单点起爆相似的爆破效果。②75mm炮孔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孔全断面爆破模拟。结果发现,沿底部至2/3炮孔全长范围内,炮孔周围的损伤破坏规律与单炮孔爆破近似相同,炮孔近区的破碎范围约为炮孔直径的7倍,在近炮孔顶部1/3处,这种应力波的叠加作用加剧了炮孔周围岩体的破碎,可以预见大块矿体集中出现于炮孔底部区域,孔口处矿体会发生严重破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获得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的应力场演化叠加规律,为爆破系统智能设计及现场试验提供理论支持。(4)基于研究成果,融合爆破安全规范和爆破专业知识形成爆破知识规则,建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专家知识库;采用正向推理、树状推理策略及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构建了扇形中深孔爆破方案推理机;利用AtuoCAD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出扇形炮孔剖面图自动绘制子系统;采用设计的层级化、模块化的整体系统结构和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研发出“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智能设计系统”,构建了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推理与图形绘制一体化技术集成平台,实现了富铁矿扇形中深孔爆破方案的科学合理决策。将系统应用于现场,爆破效果显示系统推理方案较普通爆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矿石大块率和炸药单耗。
二、论中深孔爆破孔底起爆的实施和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深孔爆破孔底起爆的实施和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额仁陶勒盖银矿中深孔爆破问题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
1.1 采准切割 |
1.2 回采工艺 |
2 中深孔爆破设计与研究 |
2.1 起爆方式 |
2.1.1 孔口起爆方式 |
2.1.2 孔底起爆方式 |
2.1.3 起爆方式对比分析 |
2.2 起爆网路 |
2.3 合理爆破堵塞长度 |
2.4 采场中深孔爆破 |
2.5 存在的问题 |
3 中深孔爆破的改进建议 |
(2)太白金矿深孔爆破参数优化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
1.2.2 爆破信号分析技术研究 |
1.2.3 深孔爆破参数优化研究 |
1.2.4 爆破安全控制措施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太白金矿岩体力学参数 |
2.1 太白金矿简介 |
2.1.1 炸药性能与凿岩设备 |
2.1.2 现用深孔凿岩设备爆破参数(90mm) |
2.1.3 新型深孔凿岩设备爆破参数(70mm) |
2.2 室内岩石力学实验 |
2.2.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2.2 实验内容 |
2.2.3 实验结果 |
2.3 岩体力学参数 |
2.3.1 基于RMR法的矿山地质调查 |
2.3.2 基于广义Hoek-Brown准则获取岩体力学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场爆破振动测试 |
3.1 爆破测试基本原理 |
3.1.1 爆破振动测试系统 |
3.1.2 爆破振动测试目的 |
3.1.3 爆破测振要求 |
3.2 现场爆破振动测试 |
3.2.1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 |
3.2.2 测振仪器简介 |
3.2.3 仪器的布置方法 |
3.3 现场爆破测试结果 |
3.4 爆破振动衰减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爆破信号分析及安全评估 |
4.1 爆破信号分析方法简介 |
4.1.1 小波分析 |
4.1.2 小波能谱系数 |
4.1.3 EEMD法 |
4.1.4 EEMD能量熵 |
4.2 爆破信号对比分析 |
4.2.1 爆破信号分解对比分析 |
4.2.2 信号分量频带对比分析 |
4.2.3 小波能谱系数与EEMD能量熵对比分析 |
4.2.4 爆破信号能量频带分析 |
4.3 安全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破荷载下采矿进路安全控制模拟 |
5.1 FLAC~(3D)软件的介绍 |
5.2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
5.2.1 数值模拟几何模型 |
5.2.2 网格尺寸设置 |
5.2.3 初始地应力 |
5.2.4 边界条件 |
5.2.5 动荷载施加 |
5.2.6 力学阻尼 |
5.3 爆破荷载下进路稳定性模拟 |
5.3.1 进路的开挖模拟 |
5.3.2 爆破荷载对进路的影响分析 |
5.4 相邻进路支护安全控制措施 |
5.4.1 相邻进路支护方案 |
5.4.2 进路的支护模拟 |
5.4.3 爆破荷载对支护进路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爆破参数优化及安全控制措施 |
6.1 爆破参数优化 |
6.1.1 密集系数优化 |
6.1.2 最大段药量优化 |
6.1.3 排间延期优化 |
6.2 爆破块度统计调查 |
6.3 最终优化结果 |
6.3.1 优化后90mm深孔爆破参数 |
6.3.2 优化后70mm深孔爆破参数 |
6.4 安全控制措施 |
6.4.1 进路支护安全控制 |
6.4.2 起爆装药量的控制 |
6.4.3 微差爆破技术控制 |
6.4.4 装药结构技术控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的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某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现状 |
1.2.2 节理裂隙对岩石爆破效果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优化爆破参数改善爆破效果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优化爆破参数改善爆破效果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首采分段爆破现状 |
2.1 西二采区概况 |
2.1.1 地质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
2.1.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2.2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首采分段开采方案概况 |
2.2.1 首采分段8 行以东采准方案 |
2.2.2 扇形中深孔孔网参数 |
2.2.3 炸药单耗 |
2.2.4 钻孔装药及起爆方式 |
2.3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爆破效果现状描述 |
2.3.1 大块及粉矿 |
2.3.2 后排炮孔堵塞 |
2.3.3 后排炮孔眉线破坏 |
2.4 爆破效果对开采技术的影响 |
2.4.1 爆破效果对损失贫化的影响 |
2.4.2 爆破效果对开采成本的影响 |
2.4.3 爆破效果对开采安全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首采分段爆破效果分析 |
3.1 概述 |
3.2 理论分析 |
3.2.1 起爆方式分析 |
3.2.2 堵塞长度分析 |
3.2.3 孔网参数分析 |
3.3 数值模拟分析 |
3.3.1 ANSYS/LS-DYNA软件分析流程 |
3.3.2 ANSYS/LS-DYNA的控制方程 |
3.3.3 单元算法选取 |
3.3.4 模拟材料模型选择 |
3.3.5 数值模拟模型的确定及数值模拟计算步骤 |
3.3.6 矿岩材料屈服条件选择 |
3.3.7 矿山原爆破参数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3.4 其它方面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 |
4.1 改变起爆方式的研究 |
4.1.1 孔底分段起爆应力云图分析 |
4.1.2 孔底分段起爆裂纹生成分析 |
4.1.3 典型单元应力分析 |
4.1.4 两种起爆方式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2 改变堵塞长度的研究 |
4.2.1 两种堵塞方案的提出 |
4.2.2 方案一与原堵塞方案对比研究 |
4.2.3 方案二与方案一的对比研究 |
4.3 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方案及其效果 |
4.3.1 首采分段爆破方案调整 |
4.3.2 方案调整后的爆破效果 |
4.3.3 爆破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二采区下一分段回采爆破参数设计建议 |
5.1 回采爆破参数的优化设计 |
5.1.1 炮孔数目和布置形式的确定 |
5.1.2 边孔角的确定 |
5.1.3 装药方式与堵塞长度 |
5.1.4 微差时间与起爆顺序 |
5.1.5 绘制排面炮孔图 |
5.1.6 经济技术简比 |
5.2 9 孔布置方式可行性验证 |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5.2.3 爆破效果综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施工工艺 |
1.1 钻孔工艺 |
1.2 炮孔布置及爆破工艺 |
(1)炮孔间距确认。 |
(2)装药结构。 |
(3)装药密度。 |
2 中深孔一次爆破成井方案实例 |
2.1 工程条件 |
2.2 爆破方案设计 |
(1)钻孔设备。 |
(2)炮孔布置。 |
(3)起爆顺序及起爆网络。 |
(4)单位炸药消耗量。 |
2.3 工程成果 |
3 结 论 |
(5)煤矿岩巷掘进爆破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爆破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2 岩巷掘进爆破 |
2.1 爆破破岩机理及破岩过程 |
2.2 岩巷掘进爆破设计原则 |
2.3 掏槽爆破 |
2.4 周边光面爆破控制理论与方法 |
2.5 爆破参数确定原则与方法 |
2.6 小结 |
3 掘进爆破参数优化方法 |
3.1 爆破参数优化理论与方法 |
3.2 神经网络优化理论介绍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爆破参数优化设计 |
3.4 岩巷掘进爆破参数优化模型结构设计 |
3.5 爆破参数优化模型训练 |
3.6 小结 |
4 岩巷掘进爆破现场试验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掘进现状 |
4.3 爆破方案设计 |
4.4 现场试验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机械装药在漂塘钨矿中深孔爆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传统装药方式及存在问题 |
3 中深孔爆破机械装药 |
3.1 实施中深孔机械装药的必要性 |
3.2 中深孔机械装药工艺流程 |
3.3 中深孔机械装药关键技术难题 |
3.3.1 孔底起爆技术 |
3.3.2 压气装药的粉药选择 |
3.3.3 机械装药及孔底起爆注意事项 |
4 优化效果 |
5 结 论 |
(7)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炮烟中毒事故研究现状 |
2.1.1 事故理论研究现状 |
2.1.2 金属矿山炮烟中毒事故研究现状 |
2.2 采掘爆破炮烟有害成分产生研究现状 |
2.2.1 采掘爆破炮烟产生研究现状 |
2.2.2 采掘爆破有毒气体产生研究现状 |
2.3 采掘爆破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2.3.1 掘进面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2.3.2 采场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2.4 采掘面通风优化及时间研究现状 |
2.4.1 采掘面通风优化研究现状 |
2.4.2 采掘面通风时间研究现状 |
2.5 研究内容 |
2.6 技术路线 |
3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及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1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
3.1.1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
3.1.2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
3.2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2.1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炮烟中有害成分分析 |
3.2.2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2.3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3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中有毒气体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分析 |
3.3.1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中有毒气体产生机理分析 |
3.3.2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对有毒气体产生影响分析 |
3.3.3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对有毒气体产生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 |
4.1 掘进巷道通风排烟过程分析 |
4.1.1 掘进巷道通风方式 |
4.1.2 掘进巷道排烟过程分析 |
4.2 掘进巷道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4.3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理论研究 |
4.3.1 掘进巷道CO扩散理论分析 |
4.3.2 自然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扩散分析 |
4.3.3 自然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浓度变化规律 |
4.3.4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扩散分析 |
4.3.5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浓度变化规律 |
4.4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4.4.1 工程概况 |
4.4.2 掘进巷道数值建模 |
4.4.3 掘进面风流场特征研究 |
4.4.4 掘进巷道CO时空运移特征分析 |
4.4.5 掘进巷道断面CO浓度分布特征 |
4.5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
4.5.1 试验介绍 |
4.5.2 CO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分析 |
4.5.3 CO浓度分布特征验证分析 |
4.5.4 CO弥散系数计算及分析 |
4.6 掘进巷道炮烟浓度控制研究 |
4.6.1 掘进巷道通风距离对炮烟浓度影响分析 |
4.6.2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4.6.3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优化分析 |
4.6.4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预测及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5 上向水平分层采场爆破炮烟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 |
5.1 采场通风排烟过程分析 |
5.1.1 采场通风方式 |
5.1.2 采场排烟过程分析 |
5.2 采场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5.3 采场炮烟扩散理论研究 |
5.3.1 自然通风条件下采场CO扩散分析 |
5.3.2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采场CO扩散分析 |
5.4 采场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5.4.1 采场数值建模 |
5.4.2 采场风流场特征分析 |
5.4.3 采场CO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
5.5 采场炮烟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
5.5.1 试验介绍 |
5.5.2 采场CO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分析 |
5.5.3 采场回风巷道断面CO浓度分布验证分析 |
5.6 采场炮烟浓度控制研究 |
5.6.1 采场炮烟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5.6.2 采场通风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5.6.3 采场通风时间优化分析 |
5.6.4 采场通风时间预测与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独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龙首矿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爆破工艺及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现状 |
1.3.2 岩石破碎理论 |
1.3.3 地下矿山(中)深孔爆破工艺与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龙首矿西二采区概况 |
2.1 西二采区矿山地质 |
2.1.1 矿区地层及矿床概况 |
2.1.2 矿区构造概况 |
2.2 开采技术条件 |
2.2.1 矿岩稳固性 |
2.2.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2.3 龙首矿西二采区开采现状 |
2.4 小结 |
3 西二采区中深孔成孔性能研究 |
3.1 西二采区成孔条件 |
3.2 炮孔破坏原因及其形式 |
3.2.1 炮孔破坏原因 |
3.2.2 炮孔破坏形式 |
3.3 西二采区软破岩体条件下中深孔成孔物理模型试验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研究方法及步骤 |
3.3.3 模型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
3.4 西二采区中深孔成孔现场预试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深孔爆破参数选取及试验 |
4.1 首采分段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 |
4.1.1 首采分段爆破参数 |
4.2 中深孔爆破相似材料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模型相似准则建立 |
4.2.3 模型试验相似参数确定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爆破工艺及参数优化 |
5.1 扇形孔破岩机理分析及爆破应力场计算 |
5.1.1 冲击波作用下压碎圈半径 |
5.1.2 应力波作用下裂隙圈半径 |
5.1.3 爆生气体作用下裂隙圈半径 |
5.2 炮孔布置形式 |
5.3 最小抵抗线 |
5.4 孔底距 |
5.5 崩矿步距 |
5.5.1 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岩放出体参数试验研究 |
5.5.2 崩矿步距确定 |
5.6 堵塞长度 |
5.7 绘制排面炮孔图 |
5.8 微差时间与起爆网络 |
5.8.1 单响最大起爆药量 |
5.8.2 微差时间 |
5.9 安全检查 |
5.10 验孔 |
5.11 炸药选择与装药结构 |
5.11.1 炸药选择 |
5.11.2 装药方式 |
5.11.3 装药结构 |
5.12 起爆 |
5.13 本章小结 |
6 扇形孔爆破数值模拟及参数验证 |
6.1 爆破模拟软件 |
6.2 ANSYS/LS-DYNA的一般分析过程 |
6.3 数值计算理论 |
6.4 数值模型的建立 |
6.4.1 模型尺寸 |
6.4.2 矿岩材料模型 |
6.4.3 炸药材料模型及相关参数 |
6.4.4 矿岩材料屈服条件 |
6.5 孔底距数值模拟 |
6.5.1 孔底距数值计算模型 |
6.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6.6 抵抗线数值模拟 |
6.6.1 抵抗线数值计算模型 |
6.6.2 计算结果和分析 |
6.7 爆破参数物理试验验证 |
6.7.1 爆破效果比较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大红山铜矿爆破参数及装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岩体爆破研究机理 |
1.2.1 反射拉伸应力波破坏理论 |
1.2.2 爆生气体膨胀压力理论 |
1.2.3 应力波和爆生气体联合作用理论 |
1.2.4 岩体的损伤力学观点 |
1.3 岩体爆破参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项目研究内容 |
1.4.2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红山铜矿爆破工艺简介 |
2.1 大红山铜矿概况 |
2.1.1 交通位置和自然条件 |
2.1.2 矿床地质 |
2.2 大红山铜矿采矿方法现状 |
2.3 底盘漏斗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大爆破工艺 |
2.4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大爆破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
3.1 爆破漏斗试验基本理论及试验地点选择 |
3.1.1 爆破漏斗基本理论 |
3.1.2 爆破漏斗试验地点的选择 |
3.2 大红山铜矿矿体力学参数 |
3.3 漏斗试验设计 |
3.3.1 漏斗试验目的与方案 |
3.3.2 漏斗体积的测量 |
3.4 485 水平48-49 线爆破漏斗试验 |
3.4.1 48 -49 线单孔爆破漏斗试验 |
3.4.2 48 -49 线变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 |
3.4.3 48 -49 线斜面台阶爆破漏斗试验 |
3.5 485 水平26-28 线爆破漏斗试验 |
3.5.1 26 -28 线单孔爆破漏斗试验 |
3.5.2 26 -28 线变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 |
3.5.3 26 -28 线斜面台阶爆破漏斗试验 |
3.6 采场中深孔爆破参数确定 |
3.6.1 485 水平48-49线76mm炮孔爆破参数 |
3.6.2 485 水平48-49线165mm炮孔爆破参数 |
3.6.3 485 水平26-28线76mm炮孔爆破参数 |
3.6.4 485 水平26-28线165mm炮孔爆破参数 |
3.6.5 485 水平48~49 线、26~28 线爆破参数的确定 |
3.7 爆破漏斗爆堆块度分布模型预测 |
3.7.1 爆堆块度的统计 |
3.7.2 爆堆预测公式 |
3.8 现场生产试验研究 |
3.8.1 试验目的 |
3.8.2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
3.8.3 爆破技术要求 |
3.8.4 安全防范措施 |
3.8.5 爆破漏斗现场试验爆破效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药结构间隔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4.1 ANSYS/LS-DYNA简介 |
4.2 定义材料模型及建立数值模型 |
4.2.1 定义材料模型 |
4.2.2 建立数值模型 |
4.3 空气间隔装药和沙子间隔装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井下采场排间延期时间优化研究 |
5.1 毫秒延期时间干扰降振原理 |
5.2 HHT法概述 |
5.3 测点布置及信号采集 |
5.4 排间延期时间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机理与智能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岩石中深孔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岩石爆破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3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爆破领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富铁矿力学特性与可爆性试验研究 |
2.1 铁矿石静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2.1.1 取样加工与实验仪器 |
2.1.2 铁矿石试件单轴压缩实验 |
2.1.3 铁矿石试件劈裂实验 |
2.2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铁矿石动态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2.2.1 SHPB实验原理和装置简介 |
2.2.2 动态单轴压缩实验 |
2.2.3 动态巴西劈裂实验 |
2.3 富铁矿岩石可爆性评价试验研究 |
2.3.1 岩石可爆性研究现状 |
2.3.2 爆破漏斗实验 |
2.3.3 岩石可爆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富铁矿矿石爆破损伤破坏特性研究 |
3.1 封堵结构对富铁矿破坏规律影响 |
3.1.1 不同封堵结构富铁矿爆破实验 |
3.1.2 不同封堵结构CT扫描与图像分析 |
3.1.3 分形维数计算与分析 |
3.1.4 三维裂隙CT图像重构及体分形维研究 |
3.2 径向不耦合装药结构对富铁矿破坏规律影响 |
3.2.1 径向不耦合装药富铁矿爆破实验 |
3.2.2 铁矿石CT扫描与三维重构 |
3.2.3 径向不耦合三维体分形维数研究 |
3.3 变线装药密度对富铁矿破坏规律影响 |
3.3.1 变线装药密度富铁矿爆破实验 |
3.3.2 变线装药密度下铁矿石CT扫描与三维重构 |
3.3.3 变线装药密度下三维体分形维数研究 |
3.4 富铁矿石断口微观特征研究 |
3.4.1 扫描电镜及实验方案简介 |
3.4.2 爆破荷载作用下断口形貌特征 |
3.4.3 富铁矿石爆炸致裂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数值仿真研究 |
4.1 材料模型的选取 |
4.2 单炮孔耦合装药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2.1 单炮孔爆破应力场传播规律模拟结果 |
4.2.2 炮孔底部沿径向有效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
4.2.3 单炮孔爆破炮孔损伤破坏预测 |
4.3 单炮孔变线装药密度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3.1 变线装药密度爆破应力场传播规律模拟结果 |
4.3.2 沿炮孔轴向测点有效应力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孔全断面爆破模拟 |
4.4.1 扇形孔全断面爆破应力场模拟结果 |
4.4.2 扇形孔全断面爆破有效应力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爆破智能设计系统与工程应用 |
5.1 系统概述 |
5.1.1 系统开发目标 |
5.1.2 系统开发原则 |
5.1.3 系统简介 |
5.2 系统架构设计与功能 |
5.2.1 系统整体性结构设计 |
5.2.2 系统层级化结构设计 |
5.2.3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
5.3 系统智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5.3.1 专家知识库构建 |
5.3.2 推理机的建立 |
5.4 爆破智能设计系统的实现 |
5.4.1 系统开发环境 |
5.4.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4.3 系统绘图功能的实现 |
5.5 系统工程应用 |
5.5.1 工程概况 |
5.5.2 工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论中深孔爆破孔底起爆的实施和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额仁陶勒盖银矿中深孔爆破问题分析及建议[J]. 张伟斌,张旭旭,张亚明,王亚军. 采矿技术, 2022(01)
- [2]太白金矿深孔爆破参数优化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D]. 鲁超.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某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D]. 莫超.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中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技术研究与应用[J]. 罗根平,黄华桃,陈林. 现代矿业, 2020(11)
- [5]煤矿岩巷掘进爆破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D]. 夏方顺.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6]机械装药在漂塘钨矿中深孔爆破中的应用[J]. 黄智群,龚浦芳. 现代矿业, 2019(10)
- [7]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D]. 曹杨.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8]龙首矿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爆破工艺及参数优化研究[D]. 潘锋.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9]大红山铜矿爆破参数及装药结构研究[D]. 骆浩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富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爆破机理与智能设计系统研究[D]. 马鑫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标签: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