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镇糖厂推行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

景镇糖厂推行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

一、试论景真糖厂实施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秦乐驹[1](2021)在《云南甘蔗糖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大宗农产品中,食糖的地位紧跟着粮食、棉花、食用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我国为促进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形成了目前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的优势区域,蔗糖产业是一个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在云南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不仅关系着制糖企业的发展,也与蔗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云南省是我国蔗糖生产的大省,其占有20%的蔗糖产量,作为我国的“糖仓”,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有竞争力优势的糖业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对云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增长、边疆繁荣稳定有重要经济基础作用;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云南甘蔗糖业具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理区位便捷、产业对接高效、规模效益明显等优势,又具有国内市场消费稳定、国际市场需求递增的需求环境,近年来,种植规模和产业产值数量增长较快。但是云南蔗糖业也存在生产机械化水平较差、种植规模化程度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同时面临着发展模式严重滞后、生产结构有待改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进口食糖持续冲击、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等发展障碍。本文分析了广西、广东、海南等蔗糖产业大省的发展经验,其中发展特色农业品牌、构建现代营销网络、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提高产能利用水平、提高应对市场投机风险等措施可以为云南糖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为解决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障碍,基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对云南地区蔗糖产业展开研究,从农业现代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糖业产业体系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一步具体提出了明确现代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经济效应;推广农业技术应用,改善科学培育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需平衡稳定;完善政策制度扶持,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云南地区蔗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程学朝,方明威,黄慧平[2](2020)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糖厂的实践情况》文中研究表明广西东门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当前广西制糖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何思晴[3](2020)在《珠江三角洲甘蔗糖厂工人住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领先全国的甘蔗制糖产业基地,甘蔗制糖工业在当时也被誉为“甜蜜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糖工业在珠三角逐渐退出生产的历史舞台,步入“遗产化”。在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和更新下,糖厂的厂房部分因经济价值显着大多面临更新改造,而同样承载“甜蜜记忆”的糖厂工人住区往往被忽视,“幸存”的工人住区由于其用地性质不易变更、产权分配等问题,保护更新难度较大,容易成为“城市孤岛”。通过实地调研珠三角的糖厂工人社区结合研究厂史厂志,探究糖厂工人住区规划建设历程,归纳揭示其特征,进一步发掘工人住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背景、意义、方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通过厘清相关建设背景,分析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住宅政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厂志等史料梳理出珠江三角洲糖厂工人住区的建设历程,为深入分析糖厂工人住区提供全面的历史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糖厂工人住区的空间特征和生活形态做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历史图文档案、建筑平面资料、现状的分析和对糖厂职工住户的访谈,总结工人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特征和工人住区的人文内涵;第五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糖厂工人住区的价值,指出其现状问题,结合价值取向和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最后为全篇结论。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糖厂工人住区的建设受产业发展影响,同时也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其次,从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糖厂工人住区的空间特征,认为其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与时代特征,在时代性的主导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下,也发展出适应气候和地形的形式特征;制糖产业的工农联合属性与“企业办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加上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共同塑造了糖厂工人住区独特的社区文化;糖厂工人住区具有作为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目前面临着更新改造乏力、社区文化认同缺失和更新方式粗暴等严峻问题,应该及早对其进行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的保护性更新。

王鞠萱,陈优强,张湘博,陈骏佳[4](2020)在《全程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实现糖厂最大效益》文中提出对于优良甘蔗品种的定义,从糖厂的角度出发,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本研究通过分析糖料甘蔗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对甘蔗优良品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即甘蔗优良品种应是能够提高特定糖厂产糖率、糖厂及蔗农效益,具有比较优势的甘蔗品种。其品种可以是种性中等,甚至一般,但是通过品种合理布局,优化砍运榨能显着提高特定糖厂和蔗农收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瑞丽糖厂甘蔗种植区多个甘蔗品种工艺性状成熟期(蔗糖积累时期),发现理想工艺成熟期在品种间差异很大,包括蔗糖分成熟时间和成熟期跨度。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甘蔗品种工艺成熟期,对甘蔗品种合理布局,实现糖厂最大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邱梦海[5](2020)在《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等原因,许多工业区或荒废或被迫迁出城市,普遍存在经济效率低下,能耗大且污染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阻碍城市道路网络等问题,妨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势在必行。目前佛山市既有工业区改造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选择佛山市既有工业区进行相关研究,尝试为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再利用的实践提供相关建议与指引。本文运用“城市网络分析”与“城市双修”理论和方法,探究了佛山市工业发展历史脉络与相关政策法规,针对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从土地整合、产业升级、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等不同层面,探索了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通过对佛山工业发展历史的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工业行业、所有制与分布区域的演变进行探索,并在大量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绘制了分布区域演变图;通过对佛山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发现了其存在的两个问题:社会效益重视不足与对城市环境、形态和风貌重视不足。此外,形成了大数据与城市网络分析结合的步行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大数据获取与处理方式,据此提出五个评价指标:Reach、Straightness、冗余指标、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根据“城市网络分析”与“城市双修”理论,提炼出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整体性原则、渐进式原则、集约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与人性化原则的五原则;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提出土地整合模式与策略、“退2进3”、“退2进2.5”、“退2进居”等产业升级策略;基于“城市双修”凝练形成了城市空间与形态修补、肌理修补和风貌修补策略,以及污染治理与废物再利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改造的生态恢复策略;基于城市网络分析与“城市双修”原则提出了步行路网梳。

范晓航[6](2020)在《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食糖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食糖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品种单一,甘蔗副产物利用率低,设备和人工利用率较低,自动化水平低,食糖替代品发展迅速,进口糖冲击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蔗糖成本与价格倒挂、产业严重亏损,导致糖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找出蔗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蔗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分析总结了蔗糖产业的产业特性,探讨了蔗糖产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产业内外部竞争环境,分析比较蔗糖产业制糖生产和原料蔗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蔗糖产业发展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蔗糖产业资源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不完善,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制糖生产成本过高与价格倒挂,面对进口糖和淀粉糖对国内食糖市场的侵蚀,缺乏足够市场竞争力,甘蔗种植和制糖生产两个环节的成本压缩空间极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蔗糖产业资源属性,分别从甘蔗资源、土地资源、设备和人工资源及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通过种养结合和间套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收益;充分利用甘蔗资源,生产多元化、高值化产品;分制原糖、集中精炼,利用特色资源补充糖业,提升设备和人工资源利用率;实现农工一体化经营,构建产业生态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实现蔗糖产业经营模式转型。对促进蔗糖产业健康发展,提升资源要素利用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蔗糖产业农工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态化、多元高值化、功能材料化、自动智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陆赏铭[7](2020)在《归侨生计方式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云南耿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提出生计方式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生计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自己的生存需求。在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时,出于自身生存及发展的考虑,人们通常会改变原有的生计方式。为深入研究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与产生原因,以及探讨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耿马华侨农场为调查点开展研究。耿马华侨农场前身为原国营耿马农场、咖啡农场、云丰农场三个农场组成的新国营耿马农场,1978年接收并安置从越南回来的归侨之后更名为耿马华侨农场。归侨进入农场之后,由于身份的转变,其个体化的生计方式统一为农场集体化的生计方式,因此在后来的发展中,归侨的生计就是农场的生计。在不同时期,其所选择的生计方式也不一样,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地归侨的生计方式受到一些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迁。通过研究当地归侨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过程,展现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所选择的生计方式,以及在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之后发生变迁的过程,说明变迁过程所具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同时分析影响当地归侨生计变迁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而内部因素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农场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同时期来自政策、市场方面的影响,还有当地职工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具体因素共同形成了推动其生计变迁的力量。通过探讨当地归侨生计变迁与农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目前存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利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去一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农场获得良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认为耿马华侨农场的生计方式是历史发展选择的结果,尤其在接纳安置归侨之后,其变迁过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归侨生计方式的变迁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推动了生计方式的转型升级。耿马华侨农场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包括政策实施与管理方面、基建配套与土地方面以及人口流失与老龄化方面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耿马华侨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对资产进行统筹整合、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以及完善基建配套和服务等途径,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摆脱当前困境,进一步打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局面。

陈飞飞[8](2020)在《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以及雾霾天气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羁绊。国内外展开了对生态产业园的研究探索,并期望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来实现对物质、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但就我国而言,在生态产业园研究地域方面,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缺乏关注;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从多学科视角对产业园进行研究,尤其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视角,对生态产业园具体的规划路径和方法还缺少研究探索。因此,论文从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设计视角切入,融合了产业共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论,采用了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现场调研、层次分析以及实证案例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评价三部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设计,提出了需要遵循的4个构建原则并认为其构建方法应按照“关键产业确定——主导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共生产业的横向耦合——区域层面的循环共生”这4个步骤依次进行以形成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其中关键产业选择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地区优势产业科学筛选,为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合理构建奠定基础。(2)针对生态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提出在园区建筑设计方面,应增强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并强调在建筑功能与形态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在道路交通组织方面,应综合考虑园区道路的生产、运输以及人行需求,合理设计;在园区景观设计方面,提出了景观系统的设计策略,并引入生态性和景观性都较为突出的4类景观元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应加大新能源开发与使用力度,建立园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并建立园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3)针对生态产业园规划后期评价,提出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生态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及定性指标隶属度,采用半梯度函数来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度,最后选用加权平均算子,利用Matlab软件做模糊合成计算,以得出产业园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以上研究,形成了一种全面、新颖的产业园规划路径,改进和完善了传统产业园规划过程。并以西部落后地区华池县生态产业园为例作实证推演。最终得出以下主要观点:(1)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2)在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指导下,基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产业园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美化园区景观环境,有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3)在规划后期,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量化园区评价结果,并能得出园区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值,能够实现对产业园建设效果的监控与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园区管理建设。此外该方法系统科学、简单易行,值得推广。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扩充了生态产业园的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可以为特定地区-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园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张振伟[9](2020)在《集体互惠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振兴》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常会排挤小农家庭经营,破坏传统乡村社会纽带。但消除此类消极影响,不应是依靠怀旧式的纯粹"小农经济",也不只是依靠家庭经营"纵向化",还需要依靠农户间"横向化"合作。部分乡土社会的村社集体结构传统与互惠机制,在当下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重组和发明,将小农家庭经营和农业产业衔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旧"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提振乡村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吸引乡村人才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能的道路。

王斯一[10](2019)在《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安全、环境污染以及乡村振兴已成为长期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并将其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林生物质能源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具有相对优势和较大潜力,相比传统能源具有低碳、低硫、少氮的环保特性,相比于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发电方式又具有场地限制少的优势。同时,农林生物质能源就近利用资源、减少秸秆露天焚烧、分布式开发的特点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生物质能源,尤其是作为该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生物质发电,已开展众多示范项目,装机容量逐年增加,部分项目已实现商业化。然而相对于其他发电产业,生物质发电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种种困难,许多电厂仅仅勉强维持盈亏平衡甚至持续亏损,无法与市场机制成熟的传统电力市场竞争,发掘生物质发电的环境外部性,离不开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那么,现行补贴政策是否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是否存在问题?生物质发电成本价值如何计量?补贴政策是否需要优化,如何优化?以上问题皆是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物质发电所具有的成本价值特性,探讨和分析补贴政策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选择。具体来讲,本文基于补贴政策效应分析及现有生物质发电领域相关政策梳理;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方法厘清生物质发电各环节所具有的经济与环境成本构成与价值特征;基于以上研究,尝试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与内部收益率方法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补贴政策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进行优化,旨在为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补贴政策制定及优化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证明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运用政策文本工具对生物质发电现行政策梳理发现,各类政策的全面运用,有利于构建生物质发电综合政策体系,然而其中尚存在许多结构性不足,如补贴政策可实施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分布失衡、缺乏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等。(3)从经济角度讨论生物质发电政策优化的基础,即成本构成和价值分析,发现生物质发电成本主要集中于原料获取环节,项目经济收入与成本无法平衡,经济效益较差。(4)从环境角度探讨生物质发电政策优化的基础,即成本构成和价值分析,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生物质发电与燃煤发电项目比较,单位电力生物质发电碳减排效果最为明显,其次固体排放物,无硫低氮的特性对污染物减排有重要意义;单位电力减排及资源节约价值较高。(5)运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从量化角度对生物质发电产业链不同环节三类补贴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三种情景优化结果对比发现,统筹原料补贴、上网电价补贴与接网费补贴的情景是较为合理的方案,可以以较低的补贴成本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合理的补贴结构与补贴方式可以在现有技术水平、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局面。(6)对生物质发电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补贴政策设计,分析产业长效动态补贴政策优化。运用内部收益率方法构建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计算生物质发电项目在培育期和成熟期政府合理补贴额度,并讨论不同发电利用小时数以及是否存在热电联产等具体情形下单位补贴额度和补贴总额。(7)运用实际案例对以上模型进行探讨佐证,证明其可行性,为本文政策模型在更多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建议。

二、试论景真糖厂实施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景真糖厂实施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甘蔗糖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糖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甘蔗糖业
        2.1.2 可持续发展
    2.2 糖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产业政策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云南甘蔗糖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云南甘蔗糖业产业基础
        3.1.1 发展历程
        3.1.2 种植规模
        3.1.3 产业产值
    3.2 云南甘蔗糖业资源优势
        3.2.1 自然条件优越
        3.2.2 地理区位便捷
        3.2.3 产业对接高效
        3.2.4 规模效益明显
        3.2.5 政策支持广泛
    3.3 云南甘蔗业市场潜力
        3.3.1 国内市场消费稳定
        3.3.2 国际市场需求递增
4 云南甘蔗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障碍因素分析
    4.1 云南甘蔗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生产机械化水平较差
        4.1.2 种植规模化程度较低
        4.1.3 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4.2 云南甘蔗糖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4.2.1 发展模式严重滞后
        4.2.2 生产结构有待改善
        4.2.3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4.2.4 进口食糖持续冲击
        4.2.5 应对风险能力不足
5 中国地方甘蔗糖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经验
        5.1.1 发展情况简介
        5.1.2 相关经验启示
    5.2 广东甘蔗糖业发展经验
        5.2.1 发展情况简介
        5.2.2 相关经验启示
    5.3 海南甘蔗糖业发展经验
        5.3.1 发展情况简介
        5.3.2 相关经验启示
6 云南甘蔗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现代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经济效应
        6.1.1 种植经营规模化,提高连片种植面积
        6.1.2 蔗糖种植良种化,落实良种繁育工程。
        6.1.3 生产工序机械化,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6.1.4 蔗区水利现代化,加强财政资金投入。
    6.2 推广农业技术应用,改善科学培育水平
        6.2.1 推广全膜覆盖技术,提高单亩产量数额
        6.2.2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优化产品质量水平
        6.2.3 推广脱毒种苗技术,实施科学防治工程
    6.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需平衡稳定
        6.3.1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内市场稳定供应
        6.3.2 加强培育技术交流,实施境外种植拓展工程
        6.3.3 整合大型企业资源,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6.3.4 丰富产品多样生产,推进糖业的供给侧改革
    6.4 完善政策制度扶持,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6.4.1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稳定产业发展秩序
        6.4.2 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4.3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拓宽资本投入渠道
        6.4.4 稳定核心基地建设,推动项目流程进度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糖厂的实践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广西蔗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 东门南华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2.1 糖料蔗生产结构调整
        2.1.1 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平台,提高甘蔗单产量
        2.1.2 推广和应用新型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
        2.1.3 甘蔗新品种选育和推广
    2.2 制糖生产环节结构调整
        2.2.1 建立产学研结合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2.2.2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2.2.2. 1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2.2.2. 2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2.2. 3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2.2.2. 4 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3 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调整
        2.3.1 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减少企业用工
        2.3.2 优胜劣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
        2.3.3 提高员工“三性”,工资能高能低、能升能降
        2.3.4 培养后备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3 结束语

(3)珠江三角洲甘蔗糖厂工人住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甘蔗制糖工业遗产在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1.1.2 旧城改造背景下,糖厂工人社区凋敝的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
        1.3.1 概念解析
        1.3.2 范围界定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工人住区
        1.5.3 遗产化的甘蔗糖厂
第二章 糖厂工人住区的建设历程与背景研究
    2.1 建设起步期—民国时期糖厂工人的居住条件
        2.1.1 相关背景
        2.1.2 建设概况
    2.2 恢复发展期(1949-1958年)
        2.2.1 相关背景
        2.2.2 建设概况
    2.3 曲折徘徊时期(1959-1977年)
        2.3.1 相关背景
        2.3.2 建设概况
    2.4 建设高峰时期(1978-1991年)
        2.4.1 相关背景
        2.4.2 建设概况
    2.5 停滞与衰败时期(1992-至今)
        2.5.1 相关背景
        2.5.2 建设概况
    2.6 小结
第三章 糖厂工人住区的空间特征
    3.1 我国住宅区规划设计思想发展回顾
    3.2 选址
        3.2.1 糖厂沿水岸而建
        3.2.2 工人随工厂而居
        3.2.3 遵循“与厂区卫生隔离”的选址原则
        3.2.4 遵循“多用山岗、少占农田”的选址原则
    3.3 规划布局
        3.3.1 住区总体布置方式
        3.3.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
        3.3.3 建筑外部环境
    3.4 住宅类型以及户型平面特征
        3.4.1 住宅类型
        3.4.2 住宅户型平面特征
    3.5 建筑外形特征
        3.5.1 气候适应性的外形特征
        3.5.2 受苏联建筑风格影响
        3.5.3 适应南洋归侨难侨的生活习惯
    3.6 小结
第四章 糖厂工人住区的生活形态
    4.1 住房分配
    4.2 住区管理
    4.3 社区文化
        4.3.1 企业文化
        4.3.2 文娱活动
        4.3.3 文艺创作
    4.4 社区人际关系
        4.4.1 同一身份认同下的同事关系
        4.4.2 集体化生活下的邻里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糖厂工人住区的价值与保护更新
    5.1 糖厂工人住区的遗产价值
        5.1.1 历史价值——见证制糖工业发展与住区规划设计变迁
        5.1.2 社会文化价值——承载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5.1.3 美学艺术价值——反映工程美学与地域风貌
    5.2 住区现状
        5.2.1 住区现状的差异性
        5.2.2 住区现状的共性
    5.3 现状问题总结
        5.3.1 管理维护改造资金缺乏
        5.3.2 邻里关系和社区认同的退化
        5.3.3 保护缺位下的粗暴更新
    5.4 工人住区的价值评价初探
        5.4.1 工人住区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
        5.4.2 工人住区价值评价结果分析与保护名录初建
    5.5 工人住区更新案例研究
        5.5.1 红旗糖厂社区更新
        5.5.2 评价与启发
    5.6 保护与更新策略与建议
        5.6.1 物质遗产的保护
        5.6.2 重建社区文化以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
        5.6.3 风貌保护延续社区文脉和集体记忆
        5.6.4 不同区位下的分类更新
结语
    主要结论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记录
    附录二:糖厂工人住区基础资料汇编
    附录三:广东省制糖业生产曲线图
    附录四:糖厂工人住区历年建设情况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全程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实现糖厂最大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糖料甘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未能正确认识品种熟期与产糖率的关系
    1.2 无法判定甘蔗品种的优劣,慎重推广甘蔗品种
    1.3 理想产糖率和现实产糖率差距大
    1.4 未能充分发挥现有甘蔗品种的最大潜力
    1.5 无法准确评估甘蔗理想工艺成熟期
2 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
    2.1 优良甘蔗品种的概念
    2.2 优化甘蔗品种布局
3 原料蔗生产过程全程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的技术方法
    3.1 统筹甘蔗品种优化布局及蔗地分类优化砍收
    3.2 开展甘蔗品种和原料蔗生产改良途径
4 全程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核心技术工作
    4.1 糖厂代表性生态蔗区甘蔗品种比较试验和工艺性状观测
    4.2 生产品种理想工艺成熟期工艺性状综合评价值
    4.3 核心技术基本工作
5 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的研究应用及效果
6 总结

(5)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1.1.2 既有工业区更新与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既有城市工业区
        1.3.2 城市网络分析
        1.3.3 “城市双修”理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4.3 佛山既有城市工业区更新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城市网络分析
        1.6.2 大数据法
        1.6.3 图表分析法
        1.6.4 对比分析法
第二章 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相关理论
    2.1 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相关理论概述
    2.2 城市网络分析
        2.2.1 Reach
        2.2.2 Straightness
        2.2.3 寻找客流量
        2.2.4 客流中间性
        2.2.5 冗余指标(冗余路径)
        2.2.6 UNA分析前准备
        2.2.7 基于城市网络分析的评价模型
    2.3 城市双修
        2.3.1 “城市双修”相关理论
        2.3.2 “城市双修”理念内涵
        2.3.3 佛山既有工业区城市空间提升与再利用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发展脉络
    3.1 佛山市工业发展脉络
        3.1.1 原始手工业萌芽时期(1840年之前)
        3.1.2 西方近代工业传入与传统工业衰败(1840-1949年)
        3.1.3 传统工业的复苏(1949-1978年)
        3.1.4 工业结构的变化与新型工业兴起(1979年至今)
    3.2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分布特点
    3.3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改造进程
    3.4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再利用相关政策解读
        3.4.1 相关政策法规总结
        3.4.2 相关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典例对比分析
    4.1 案例选取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多样性原则
    4.2 案例概况与城市肌理
        4.2.1 广佛商贸城
        4.2.2 陈大滘工业园
        4.2.3 邓岗工业园
        4.2.4 顺德糖厂
        4.2.5 南风古灶
        4.2.6 对比分析小结
    4.3 UNA分析
        4.3.1 POI核密度与Reach分析
        4.3.2 Straightness与冗余指标分析
        4.3.3 客流中间性与寻找客流量分析
    4.4 案例对比分析总结
        4.4.1 案例概况与城市肌理
        4.4.2 Straightness与冗余指标
        4.4.3 Reach、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
    5.1 土地整合策略
        5.1.1 土地整合模式
        5.1.2 土地整合具体方式
    5.2 产业升级策略
        5.2.1 “退2进3”模式
        5.2.2 “退2进2.5”模式
        5.2.3 “退2进绿”模式
        5.2.4 “退2进居”模式
        5.2.5 产业协同升级
    5.3 城市修补策略
        5.3.1 空间与形态修补
        5.3.2 肌理修补
        5.3.3 风貌修补
    5.4 生态修复策略
        5.4.1 污染治理与废物再利用
        5.4.2 被动式为主的建筑节能改造
    5.5 基于UNA分析的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
        5.5.1 基于UNA分析的策略研究框架
        5.5.2 步行交通梳理策略
        5.5.3 配套设施修补策略
        5.5.4 公共空间塑造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蔗糖产业现状
        1.2.1 国外糖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糖业发展现状
    1.3 国内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1.3.1 国内产业经济现状
        1.3.2 广西产业经济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蔗糖产业发展竞争环境分析
    2.1 蔗糖产业的产业特性
        2.1.1 资源性
        2.1.2 生产季节性
        2.1.3 战略性传统产业
        2.1.4 半公益性
        2.1.5 地域性
        2.1.6 半市场化
        2.1.7 关联度高
    2.2 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3.4 替代品的压力
        2.3.5 行业内的竞争
    2.4 产业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
        2.4.1 产业发展优势
        2.4.2 产业发展劣势
        2.4.3 产业发展机会
        2.4.4 产业发展威胁
    2.5 蔗糖产业竞争环境的矩阵分析
        2.5.1 蔗糖产业竞争环境的SWOT-PEST分析矩阵
        2.5.2 蔗糖产业的竞争战略SWOT矩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蔗糖产业生产成本分析
    3.1 制糖生产成本分析
        3.1.1 制糖生产成本及售价
        3.1.2 原料蔗成本
        3.1.3 吨糖加工成本
        3.1.4 企业运营成本
    3.2 原料蔗生产成本分析
        3.2.1 原料蔗种植成本
        3.2.2 甘蔗种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
        3.2.3 甘蔗种植人工成本
        3.2.4 甘蔗种植土地成本
        3.2.5 甘蔗收益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蔗糖产业发展建议
    4.1 蔗糖产业发展方向
        4.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1.2 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4.1.3 发展全产业链
    4.2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2.1 扶持产业龙头企业
        4.2.2 建设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4.2.3 推进产业布局优化
        4.2.4 产业发展目标
        4.2.5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4.3 对蔗糖产业进行重新定位
        4.3.1 蔗糖产业重新定位
        4.3.2 产业政策重新定位建议
    4.4 强化蔗糖产业对市场的影响
        4.4.1 蔗糖产业市场战略
        4.4.2 市场战略保障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蔗糖产业新模式的构建
    5.1 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基础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目标
    5.2 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构建
        5.2.1 绿色生态农业模式
        5.2.2 甘蔗资源充分利用模式
        5.2.3 提高设备人力效率模式
        5.2.4 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5.3 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5.3.1 完善政策法规
        5.3.2 完善体制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归侨生计方式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云南耿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西南地区边民流动史概况
    二、学术回顾
        (一)华侨农场归侨研究现状
        (二)生计变迁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三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耿马华侨农场人口源流
    第一节 人口来源
    第二节 归侨结构
    第三节 归侨安置
第三章 农场归侨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纯农业生产
        一、粮食作物种植
        二、经济作物种植
        三、养殖业
        四、农业生产设备
    第二节 华侨农场时期从纯农业到工农业相结合
        一、产业重心的转移
        二、制糖工业的发展
        三、工业技术的转型升级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多元混合生计方式
        一、新作物种植
        二、农业合作社
        三、其他生计方式
第四章 影响归侨生计方式选择及其变迁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一、地理环境影响
        二、自然灾害影响
        三、气候变化影响
    第二节 社会环境因素
        一、政策因素
        二、市场因素
    第三节 自身因素
第五章 归侨生计变迁与农场经济发展
    第一节 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耿马华侨农场经济发展困境
        一、政策实施与管理问题
        二、基建配套与土地问题
        三、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
    第三节 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策
        一、对农场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
        二、对资产进行统筹整合
        三、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
        四、完善相关基建配套和服务
        五、小结
结论
    一、生计变迁是历史发展及选择的结果
    二、生计变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合力影响所导致
    三、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产业园研究综述
        1.2.1 生态产业园内涵
        1.2.2 生态产业园相关理论
        1.2.3 生态产业园案例实践
        1.2.4 生态产业园综合评价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产业园产业链网构建
    2.1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实质内涵
    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原则
        2.2.1 生态环保原则
        2.2.2 生态多样性原则
        2.2.3 功能导向原则
        2.2.4 增加就业原则
    2.3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方法
        2.3.1 关键产业选择
        2.3.2 纵向延伸
        2.3.3 横向耦合
        2.3.4 区域联合
第3章 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
    3.1 规划思路及其框架
    3.2 园区建筑设计策略
        3.2.1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3.2.2 建筑设计思路
    3.3 园区道路交通规划
        3.3.1 交通特征分析
        3.3.2 道路结构
        3.3.3 道路等级
        3.3.4 道路横断面
        3.3.5 道路景观
    3.4 园区生态景观设计
        3.4.1 景观系统设计
        3.4.2 景观生态性营造
    3.5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3.5.1 能源系统工程
        3.5.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3.5.3 水循环利用工程
        3.5.4 信息共享中心建设
第4章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4.1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基本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及原则
        4.2.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4.2.3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4.3 指标层隶属度的确定
        4.3.1 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
        4.3.2 定量指标隶属度确定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园进行评价
第5章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实践
    5.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综合现状
    5.2 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构建
        5.2.1 关键产业选择
        5.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
    5.3 产业园规划设计
        5.3.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建筑设计策略
        5.3.2 产业园道路交通规划
        5.3.3 产业园生态景观设计
        5.3.4 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5.4 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4.3 评价分析
    5.5 产业园实施策略研究
        5.5.1 实现政府指导到政府服务的角色转变
        5.5.2 完善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附录 C 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说明
附录 D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关键产业选择判断矩阵
附录 E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定性指标评价表
附录 F Matlab层次分析法程序代码

(9)集体互惠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与家庭经营、乡土文化的矛盾
二、农业产业化的劳动过程与村社化社会协作
三、农业产业化的成本评价与理性化控制策略
四、村社集体互惠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五、结语

(10)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及分类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发电
        2.1.4 农林生物质
    2.2 研究综述
        2.2.1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源概念
        2.2.2 生物质发电成本价值计量研究
        2.2.3 补贴政策研究
        2.2.4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3.1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3.1.1 成本补偿效应
        3.1.2 产量效应
        3.1.3 福利效应
    3.2 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3.2.1 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现实状况描述
        3.2.2 我国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效应实证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梳理
    4.1 基于政策工具方法的生物质发电政策梳理
        4.1.1 政策工具理论概述
        4.1.2 政策分析架构建立
        4.1.3 政策文本选择
        4.1.4 频数统计分析
        4.1.5 政策存在问题
    4.2 基于政策工具方法的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梳理
        4.2.1 补贴政策统计分析
        4.2.2 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基础:经济成本构成与价值分析
    5.1 生物质发电价值流概况
        5.1.1 生物质发电原理
        5.1.2 生物质发电价值流
    5.2 基于价值流的生物质发电经济成本构成
        5.2.1 生物质发电成本特点
        5.2.2 原料获取环节成本构成
        5.2.3 运输存储环节环节构成
        5.2.4 生产环节成本构成
    5.3 基于价值流的生物质发电经济价值分析
        5.3.1 电力价值分析
        5.3.2 剩余物销售价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基础:环境成本构成与价值分析
    6.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概述
        6.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6.1.2 生命周期技术框架
        6.1.3 生命周期评价过程
    6.2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质发电环境成本构成
        6.2.1 研究目标和范围
        6.2.2 环境实物量核算
        6.2.3 环境实物货币化核算
        6.2.4 环境成本总计核算
    6.3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质发电环境价值分析
        6.3.1 环境价值核算公式
        6.3.2 减排环境价值核算
        6.3.3 资源节约环境价值核算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链不同环节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设计
    7.1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基础
        7.1.1 “环境—经济—补贴”多目标确定
        7.1.2 模型假设
        7.1.3 模型变量设计
    7.2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不同环节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7.2.1 偏差量
        7.2.2 优先级与权系数
        7.2.3 目标函数的确立
    7.3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不同环节优化约束条件设置
        7.3.1 转化为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
        7.3.2 绝对约束
    7.4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不同环节优化模型确定
        7.4.1 情景一
        7.4.2 情景二
        7.4.3 情景三
    7.5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7.5.1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理论方法
        7.5.2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实践方法
        7.5.3 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设计
    8.1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必要性与原则
        8.1.1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必要性
        8.1.2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原则
    8.2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模式选择
        8.2.1 不同发展阶段界定
        8.2.2 不同发展阶段特点
        8.2.3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特点
    8.3 基于IRR评价的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建立
        8.3.1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
        8.3.2 标杆数据选取
    8.4 基于IRR评价的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测算模型计算
        8.4.1 培育期补贴
        8.4.2 成熟期补贴
        8.4.3 不同发展阶段补贴额度推荐
    8.5 本章小结
9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案例:林木质/秸秆项目
    9.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与案例概况
        9.1.1 案例研究法
        9.1.2 案例项目概况
    9.2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9.2.1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
        9.2.2 案例项目经济价值分析
    9.3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9.3.1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
        9.3.2 案例项目环境价值分析
    9.4 案例项目产业链不同环节补贴政策优化
        9.4.1 案例项目多目标规划应用模型构建
        9.4.2 案例项目模型优化结果
        9.4.3 案例项目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9.5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
        9.5.1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构建
        9.5.2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测算
    9.6 本章小结
10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案例:蔗渣项目
    10.1 案例项目概况
    10.2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10.2.1 案例项目经济成本构成
        10.2.2 案例项目经济价值分析
    10.3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及价值分析
        10.3.1 案例项目环境成本构成
        10.3.2 案例项目环境价值分析
    10.4 案例项目产业链不同环节补贴政策优化
        10.4.1 案例项目多目标规划应用模型构建
        10.4.2 案例项目模型优化结果
        10.4.3 案例项目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10.5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政策优化
        10.5.1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构建
        10.5.2 案例项目不同发展阶段补贴模型测算
    10.6 本章小结
11 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建议
    11.1 重视补贴政策在产业中的应用
        11.1.1 明确补贴范围
        11.1.2 加大补贴力度
        11.1.3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11.2 兼顾产业链各环节补贴分配
        11.2.1 研发环节
        11.2.2 投资环节
        11.2.3 原料环节
        11.2.4 生产环节
        11.2.5 消费环节
    11.3 据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补贴调整
        11.3.1 培育期阶段
        11.3.2 成熟期阶段
    11.4 其他配套措施
        11.4.1 加强顶层设计
        11.4.2 建立配额制与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11.4.3 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11.4.4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11.5 本章小结
12 研究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研究不足
    12.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四、试论景真糖厂实施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甘蔗糖业发展研究[D]. 秦乐驹.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糖厂的实践情况[J]. 程学朝,方明威,黄慧平. 广西糖业, 2020(05)
  • [3]珠江三角洲甘蔗糖厂工人住区研究[D]. 何思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全程动态定义优良甘蔗品种实现糖厂最大效益[J]. 王鞠萱,陈优强,张湘博,陈骏佳. 甘蔗糖业, 2020(03)
  • [5]佛山市既有城市工业区空间提升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 邱梦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D]. 范晓航. 广西大学, 2020(02)
  • [7]归侨生计方式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云南耿马华侨农场为例[D]. 陆赏铭. 广西民族大学, 2020
  • [8]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D]. 陈飞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9]集体互惠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振兴[J]. 张振伟. 求索, 2020(03)
  • [10]农林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优化研究[D]. 王斯一.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景镇糖厂推行清洁生产及建立循环发展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