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语言理解研究

ERP语言理解研究

一、语言理解的ERP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臻[1](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李丹阳[2](2021)在《气味情境下面孔和躯体表情加工特征的ERP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综合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状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绪常常通过表情传递情绪信息,其中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是通过视觉通道传递的,且是人们日常中最常用的判断他人情绪信息的外部途径和线索。快速、准确地认知他人面孔和躯体表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高效的社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但大多研究都围绕视觉情境和听觉情境展开,忽视了对我们很重要的另一种感觉——嗅觉。并且目前的研究似乎忽视了情境信息对躯体表情识别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与情绪识别任务相结合,重点探讨气味情境对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的影响及其加工时间进程。本研究包括2个实验。实验一中招募了54名被试,将他们分成三组进入到三种不同的气味情境(愉快、不愉快、无气味)中识别快乐、恐惧和中性的面孔,并同步记录他们的脑电活动。行为结果发现,正确率上,气味情境的主效应显着,反应时上,气味情境和面孔表情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显着。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不愉快的气味情境下被试的识别面部表情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尤其是恐惧的表情。ERP结果发现,气味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1)在表情加工的早期(80-110 ms),气味情境的主效应显着,不愉快的气味情境比愉快气味和无气味的气味情境诱发的P1振幅更大,说明不愉快的气味情境激发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偏好。(2)在表情加工的中期阶段,气味情境与面部表情的交互作用显着。当面对不愉快的气味情境时,恐惧表情引起的VPP(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波幅小于愉快表情和中性表情。这一结果表明,在判断恐惧表情时,在不愉快的气味情境消耗的认知资源较少,表现出情绪一致性效应的促进作用。实验二中,50名成年人被随机分成三组,在三种气味情境(愉快、不愉快和无气味)中识别躯体表情(快乐、恐惧和中性),同步记录他们的行为和脑电数据。对数据进行3×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行为结果表明在正确率上躯体表情的主效应显着,在反应时上躯体表情和气味情境的主效应均显着。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中性躯体表情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快;不愉快气味情境中识别躯体表情更快。ERP结果显示气味对躯体表情识别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1)在中期阶段(刺激呈现后150-200ms),气味情境的主效应显着,在不愉快气味情境中,躯体表情诱发的VPP振幅比在愉快或无气味情境中更大。(2)在加工的中后期阶段(200ms开始),研究人员观察到情境气味和躯体表情之间的交互作用。当暴露在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气味中时,中性躯体表情诱发的N2振幅要大于与愉快和恐惧的躯体表情。在愉快的气味情境中,恐惧的躯体表情比愉快的躯体表情诱发更大的LPP振幅。结论:(1)不愉快气味情境促进对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的识别。不愉快气味情境尤其促进对恐惧面孔表情的识别。(2)气味情境影响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加工的时间进程不同。气味情境主要在早期和中期的表情加工阶段影响面孔表情的加工;气味情境主要在中期和后期的表情加工阶段影响躯体表情的加工。(3)气味情境影响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加工的模式相似。即气味情境对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的加工分为两个阶段的影响:不愉快的气味情境对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处理有整体促进作用(第一阶段);气味情境会对面孔表情和躯体表情进行特异性的调节,符合情感一致或不一致效应的机制(第二阶段)。

张琪[3](2021)在《任务类型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情绪偏向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ERP研究的证据》文中提出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信息,快速有效地加工这些信息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社会交往非常重要。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对自我相关信息和情绪信息并非完全独立地加工,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然而,加工自我相关的情绪信息时更容易出现积极还是消极偏向,以往研究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材料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从行为和认知加工角度,使用名字作为自我相关性线索,探究任务类型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情绪偏向的影响。实验一从行为层面分别考察在外显情绪任务(效价判断任务)和内隐情绪任务(词性判断任务)中自我相关性对情绪词加工的影响,并探究内隐自我(阈下呈现自我名字)是否也能调节情绪加工。结果表明,任务类型、自我和情绪效价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词性判断任务中,自我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着,被试对自我积极词比他人积极词的反应时更长且正确率更低,对自我积极词和自我消极词的反应速度无显着差异但自我消极词的正确率更高。而在效价判断任务中,自我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此外没有发现自我名字呈现的阈限对自我和情绪交互作用的影响。实验二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进一步考察在外显效价判断任务中自我相关性和情绪效价交互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表明,自我和情绪效价在早期P2成分和晚期N400成分上产生了交互作用:在自我名字条件下,积极词比消极词诱发了波幅更大的P2和波辐更小的N400,而在他人名字条件下,积极词和消极词的波幅没有显着差异。另外,消极词比积极词诱发了更大的N1成分。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会受到任务类型的影响,在外显情绪任务中产生相对自我积极偏向,在内隐情绪任务中产生相对自我消极偏向;2.使自我相关性对情绪加工产生影响的是对自我的注意,而非对自我的意识。这表现在内隐自我与外显自我一样在行为上调节情绪词的加工,并且产生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3.外显情绪任务下,自我对情绪词加工的影响可能早在自动化加工阶段就发生了。表现在自我名字的呈现不仅会促进积极词在晚期的语义加工,还促进了其在早期的词形分析和词汇通达。

赖敏[4](2021)在《来自脏腑图的隐喻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与ERP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的文献着作众多,脏腑与解剖实体的关系研究是其中重要一部分。相关研究的焦点已然从“中医脏腑是否是西医的解剖实体器官”转向“解剖实体认识如何参与中医藏象理论的构建”。既往研究从解剖结构、生理现象追寻了藏象理论的发生过程。然而从具体的、可知的脏腑位置形态到抽象的、不可见的脏腑功能,这个过程涉及从一个领域(始源域)向另一个领域(目标域)的迁移映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融入了天文地理、人情事理的观察体验。强调具身经验,发现概念系统和认知思维隐喻性的隐喻认知理论,更适合于网罗联系相关的经验认识以解析这一映射过程,为脏腑与解剖实体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于认识中医理论的性质及其发生过程、发展方向具有独特意义。古代典籍中的脏腑图更直观具体地展现了医家对脏腑位置形态的认识,是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在理论研究部分,整理总结脏腑图及古代典籍中的脏腑位置形态认识,运用隐喻认知理论探析脏腑位置形态在参与脏腑间关系、脏腑功能构建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发现脏腑君臣关系包含了“上尊下卑”的方位隐喻内涵,脏腑表里配属关系由“远疏近亲”“表贱里贵”以及位置相似映射等方位隐喻构建形成。肺藏象理论中肺之“上”被赋予在上者为尊、在上者为盖、在上者为天三重层面的隐喻,由此参与形成了肺为相傅、辅佐君王,肺为华盖、遮蔽保护其他脏腑,肺为天、向下输布水液精微等功能,在肺脏图像中体现为肺管九节以应天,肺为树叶之形覆盖其他脏腑。脾藏象理论中脾的解剖实体在五脏之中最具争议,但不论是从脏腑和古籍中的形态位置描绘、还是脾胃功能关系等方面来看,中医的脾应当不仅包括脾脏,亦有胰腺;脾脏储血是藏象理论“脾主统血”的基础,而胰腺在胃之下、向外分泌胰液有助消化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与口、肌肉、四肢相合的基础;并且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源于古代人们对食物影响生命健康、决定生存命运的切身感受,由胃从食物中获取水谷精微到脾主运化水谷水液,不仅脾胃的功能发生了迁移,脾胃的地位亦经历了由胃重脾轻到胃轻脾重的改变,脾的解剖实体也由此从胃下之胰腺变为胃左上之脾脏,确保了脾的解剖位置与脏腑地位的一致性,亦导致了后世脾的解剖实体认识混乱。肾藏象理论之肾的解剖实体与膀胱、外生殖器紧密联系,参与了肾主水液、主生殖等功能构建;对人类生殖功能与生长发育过程同步变化的认识体悟,促使了肾主生殖向肾主生长发育的进一步拓展,也启发了肾与骨、齿、发、志等形体官窍联系;对两性生殖功能协同发挥作用,以及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五脏四肢百骸从无到有的观察认识,形成了精血同源、肾藏五脏六腑之精等理论。脏腑间关系及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形成变化过程,说明古人的解剖实体认识较为全面地参与融入中医藏象理论的构建之中,而隐喻认知理论对于重现这一发生发展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研究部分,比较两种图像是否存在认知神经机制的差异。目的: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脏腑图和解剖图在表征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概念和整合脏腑相关术语的认知加工过程中有无差异;方法: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图片类型(脏腑图/解剖图),对34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图片名称匹配任务和图文整合任务时的反应时、正确率和脑电数据进行采集记录。结果:图片名称匹配任务中,脏腑图和解剖图在图片呈现后在F1、Fz、F2点诱发的N400平均波幅存在显着差异(F=4.987,P=0.034),表现为脏腑图文一致条件的波幅更负;在词语呈现后在FP2、F4、FC4点诱发的LPC平均波幅存在显着差异(F=14.821,P=0.001),具体表现为脏腑图文一致条件更正。图文整合任务中,脏腑图和解剖图在图片呈现后在F1、Fz、F2点诱发的N400平均波幅存在显着差异(F=6.975,P=0.014),表现为脏腑图术语正确条件的波幅更负;在词语呈现后在FP2、F4、FC4、C4点诱发的LPC平均波幅不存在显着差异(F=2.343,P=0.137)。结论:解剖图在医疗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得其与器官概念形成了对应的表象表征与言语表征关系;中医的脏腑概念是功能性抽象概念,缺乏相应的心理图像,在理论学习中也没有与脏腑图建立对应的表征关系。因此解剖图在两个实验中都更快通达语义,并在实验一中表现出整合对应概念的优势,但是在实验二中脏腑图与解剖图在整合脏腑相关术语时并无显着差异,说明两种图片都未与脏腑术语激发的脏腑概念形成更密切的对应表征关系,因此通过学习训练建立脏腑概念与脏腑图的对应表征关系在认知神经机制上具有可行性。

王梦环[5](2021)在《汉、藏、蒙古文字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是阅读及书写技能的基础。当然,熟练地阅读及书写技能无疑是以字词认知为基础的,字词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非常重要的视觉刺激,是阅读过程中最小的感知单元,字词认知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及与语言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字词独特的加工机制探究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字词经验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获得,一个母语学习者需要从小不断地进行刻苦学习、不断地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将大量的字词储存在大脑中,形成内隐记忆。而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段落中很轻松地识别出字词,这时存储于大脑中的内隐记忆激活,这种激活无需刻意进行搜索,无需个人意志的参与,即长时程记忆的激活。本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需要受试者执行与语言无关的实验任务,对汉字、藏文、蒙古文单字的加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实验所得的行为学数据及ERP数据,研究汉字、藏文、蒙古文单字的加工特性,三种不同语言的文字实验结果具体整理如下:汉字的ERP研究结果表明,字频会显着影响汉字的认知,实验范式则不会影响汉字语言特性的加工,刺激呈现约170ms便会产生频率效应,高频词有更强程度的激活;在刺激呈现200ms之后300ms之前,高频词长时程记忆痕迹得到激活,汉字多维空间结构的特性更多地激活了右脑额叶区域。藏文的ERP研究结果表明,约150ms真词与非词的加工,是大脑对于组合规则(正字法)合法性的粗略加工,而后真词与非词诱发的N170成分的差异则是大脑对于正字法信息更加精细地加工;而藏语母语者对汉字的加工与汉语母语者对汉字的加工结论一致,即N170成分受词频的调制,230-300ms高低频词在脑电地形图上表现出的差异则是汉字长时程记忆痕迹激活以及汉字独特空间结构的解码和分析过程。蒙古文的ERP研究结果表明,约170ms枕颞区的激活是亚词汇水平正字法表征的加工指标。在240-300ms真词具有更大幅度的增强,表明即使是在执行非语言任务的情况下,大脑对真词仍然有快速地自动响应。对实验结果的共性进行整理,本研究结论为N170成分反映字词正字法加工过程,研究结果支持字词N170成分所对应的具体认知过程为正字法加工过程的相关理论,并且N170成分显着受到字频的影响。在高频真词的长时记忆痕迹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上,三种不同语言文字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高频真词长时程记忆痕迹在约为刺激呈现200ms之后至300ms之前激活,研究表明无关语言类型、文字书写方式,存储于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无需刻意进行搜索,当有需要时会自动输出,无需个人意志的参与,即进行自动地加工。

马嘉琳[6](2021)在《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表象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动作记忆逐渐走入研究者们的视野,动作记忆是指伴随动作操作和意识卷入的一种记忆活动,强调意识卷入状态和操作情景对记忆活动的影响(王丽娟&李广政,2014)。Engelkamp和Krumnacker(1980)首次在动作记忆研究中对比语词任务(verbal tasks,VT,被试对动名词短语进行复述)和SPT任务(Subject-Performed Task,被试操作动名词短语所对应的动作)的记忆特点,发现SPT条件下的记忆成绩显着好于VT条件下的记忆成绩,这种操作对记忆的促进效应被称为操作效应(subject performed task effect,SPT效应,Cohen,1981)或增强效应(Enactment effect)。操作效应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忽视操作编码所引发的记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往往只立足于操作编码的某一个方面,简单的将操作编码的加工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将操作编码的加工机制简单化、概括化,始终无法深入的揭示操作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局限性,研究者们将动作记忆操作编码细化,详细梳理了操作编码过程中存在的各个加工成分,提出了操作编码的“四成分说”(Russ et al.,2003),认为操作编码中主要涉及语义、表象、动作和知觉四种加工成分。时至今日,语义、动作和知觉成分在动作记忆操作编码中的作用已被明确,但是,表象作为操作编码过程中的重要成分,是否也对操作效应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这将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一主要关注动作记忆表象在操作效应中的具体作用。实验1借助行为学和ERP技术,通过控制4种编码方式:操作编码、闭眼操作编码、想象操作编码(表象编码)、语词编码来探讨表象在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的作用。行为和ERP数据结果显示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均存在操作效应,在500-900ms时间窗口,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比语词编码激活更大的额叶、中央区和顶叶晚期正成分,即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在相似的表象加工,这种表象加工是促进操作效应产生的关键。实验2则直接操纵动名词短语的可表象程度,借助行为学和ERP技术,通过控制编码方式(操作、想象操作、语词编码)和短语的可表象程度(高可表象、低可表象)来探讨动名词的可表象程度在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操作效应的产生以短语的可表象程度为基础,在高可表象条件下,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在操作效应,而低可表象条件下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不存在操作效应;在高可表象条件下,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比语词编码诱发了更大的额叶(700-1500ms)、中央区(700-1500ms)和顶叶(900-1300ms)晚期正成分,即在高可表象条件下,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在相似的表象加工,这种表象加工是促进操作效应产生的关键。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直接、间接促进机制。实验3借助行为学和ERP技术,通过控制编码方式(想象操作、语词编码)来探讨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促进是否是由于表象信息的再激活造成的。结果发现,在动作记忆编码和提取阶段,表象编码均比语词编码诱发更大的额叶、中央区和顶叶晚期正成分,表象信息的再激活促进操作效应的产生;在表象编码条件下,与编码阶段诱发的额叶(500-1500ms)、中央区(500-1100ms、1100-1300ms)和顶叶(500-1100ms、1100-1300ms)晚期正成分相比,提取阶段表象所诱发的额叶(500-1100ms)、中央区(500-1100ms)和顶叶(500-1100ms)晚期正成分在时程上有所衰减,即表象编码条件下的表象信息再激活存在时程上的衰减,证实了表象编码可以通过提取阶段表象信息的再激活直接促进操作效应的产生。实验4同样借助行为学和ERP技术来探讨表象编码条件下语义信息加工在操作效应产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语义整合不良条件下,语词编码比表象编码激活更大的语义N400成分,说明动作记忆中存在表象编码提升动名词短语的语义整合性进而促进操作效应的间接促进机制,与表象的直接激活相比,这种促进作用更为间接。研究三从表象编码和提取阶段的抗干扰性和抗遗忘性出发,探讨表象编码促进操作效应过程中的抑制机制。实验5通过呈现视觉、动作干扰、视觉+动作组合干扰来探讨编码阶段表象对无关知觉干扰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动作记忆中的表象编码主要包括视觉和动作表象,干扰其中一种会显着降低操作效应,对两种表象编码的同时干扰会使操作效应消失,证实动作记忆中的表象编码对无关知觉干扰具有抑制作用。实验6则借助定向遗忘(遗忘、记住)范式来探讨动作记忆中表象编码对遗忘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相比语词编码,表象编码条件下的定向遗忘效应消失,说明表象编码对遗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三说明,无论是编码阶段还是提取阶段,表象编码对无关知觉干扰和遗忘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保证操作效应不受干扰。研究四在前三个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是表象促进记忆、抑制无关干扰和抑制遗忘的重要前提。实验7探讨在无关知觉干扰任务条件下,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水平对动作记忆表象编码及其抗干扰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会显着影响操作效应的大小,与低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水平相比,高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水平下的操作效应更大,说明具体思维能力是表象编码促进操作效应的重要前提;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水平影响表象编码对无关知觉干扰的抑制作用,与低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水平相比,高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能显着提升表象编码抑制无关知觉干扰的作用。实验8探讨定向遗忘任务条件下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对动作记忆中表象编码抗遗忘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表象编码条件下,相比低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组,高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组的定向遗忘效应消失,说明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是表象编码抑制遗忘的重要前提。以上研究借助行为学和ERP技术,深入有效的探讨动作记忆中表象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明确动作记忆内在加工机制提供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操作编码和表象编码的记忆成绩和电生理特征,明确表象是促进操作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将动作记忆中的表象加工过程细化,证实动作记忆中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直接和间接促进机制;深入剖析编码和提取阶段表象编码对无关干扰和遗忘的抑制机制;并以具体形象思维是表象编码的基础为依据,全面、系统的揭示动作记忆中表象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理解动作记忆内在加工机制提供新视角。

刘少强,杨文星[7](2020)在《中国近十年来基于ERP的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整理、归纳了我国2009年至2019年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国内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56篇基于ERP的二语习得研究。发现:(1)文献数量整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实证研究占据绝大多数;(2)实证研究中句法类研究最受青睐,词汇类研究次之,语码转换类研究也备受关注,语音和隐喻研究虽少,但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二语研究更具重要意义;(3)所有研究范式中,违例范式最为常见,启动范式稍逊;(4)N400和P600是ERP二语加工领域最受关注的两种脑电成分,除此之外各个话题关注的成分又有所不同。

王蒙[8](2020)在《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汉语儿童影响的ERP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视觉空间注意的影响机制、对阅读障碍的影响效果以及视觉空间注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在1225名儿童中筛选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8名为实验被试。被试进行9天共12小时的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的干预,采用EGI-64导联脑电仪,分别记录干预前后完成有效提示、无效提示任务与汉字识别任务时的行为反应和EEG数据。结果:实验一结果,P1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提示线索之间呈现显着差异;N1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提示条件的交互效应在显着边缘;P2成分前、后测试、脑区、提示条件三者交互作用呈现显着差异;实验二结果,P1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脑区的交互效应呈现不显着,N170成分脑区主效应呈现显着差异,前、后测试与脑区交互效应呈现不显着。实验一、二反应时均无差异,呈现不显着的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被试过少以及干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造成,但数据结果均呈现良性趋势变化,反应时变短,被试的刺激位置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文字识别能力有所呈现提升。结论:(1)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被试存在单侧视觉忽视问题,而大脑右侧顶叶损伤更容易造成单侧视觉忽视。通过训练后,单侧视觉忽视问题有所改善。右脑区在处理相同任务时更具有优势,视觉注意范围以及注意集中度的调控能力有所提高,其调控着对非注意的抑制,支持右脑区顶叶控制着视觉空间注意。(2)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具有改善趋势。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前测试时左脑区激活程度小于右脑区,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干预训练之后,在后测试时左脑区激活程度大于右脑区,文字加工存在左脑区优势。(3)与视觉空间注意和阅读障碍相关的“背侧通路”传导功能有所提高,右脑区顶叶和梭状回以及V1、MT区激活增强,随着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与发展性阅读障碍两者共同神经机制的激活增强,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提升与汉字识别能力提高呈现出正相关。

薛秀真[9](2020)在《《早期语言发展》第二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实践报告的源文本选取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早期语言发展》)的第二章,由Angela D.Friederici和Guillaume Thierry共同编着。这是一本跨学科的学术性文本,内容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该文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学科知识要求较高,文本语言非常规范、论述客观,翻译过程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长难句。笔者在进行翻译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借助多种翻译工具,查阅各种文献和参考资料,对源文本进行仔细分析后,结合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完成了本次翻译实践。本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本次任务的背景,本次翻译项目的意义,并对源文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仔细阅读原文,查找相关资料,补充背景知识,准备翻译工具,选择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以及译后对译文的修改工作。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笔者结合翻译目的论,并运用意译、顺译、增译、省译、回译等翻译技巧,从词汇和句法这两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四部分则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同时,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译者能够关注学术性文本的翻译,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金迪[10](2020)在《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与脑电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具有明显标记的特殊句式之一,有其独特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因此无论是在语言学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学界对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已趋于成熟,然而在二语习得方面,尽管针对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传统的调查手段对其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和分析,而且其中还存在着对韩语母语者的汉语水平等级划分标准不一、界限不清等问题。随着近年来以事件相关电位为核心的认知神经实验技术的日渐兴起,一定程度上为相关二语习得问题的探讨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在传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事件相关电位实验技术,考察了高级汉语水平的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被字句时与汉语母语者在大脑认知方面的差异,同时重点探讨了韩语母语者生成被字句偏误时在脑机制层面的原因。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相关汉语被字句问卷调查,收集HSK水平5级以上的韩语母语者在习得被字句时所产生的偏误,并进行相应整理与归纳。同时根据偏误性质将偏误类型分为:遗漏型、误加型、误代型、错序型以及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其它特殊型偏误,共计5大类32小类。最后从语言迁移理论、过度泛化、语言训练转移、学习策略、文化负迁移等角度对上述偏误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讨论;第二部分,为进一步探究高级汉语水平的韩语母语者与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汉语被字句时脑神经认知方面的差异,实验在基于第一部分对被字句偏误类型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脑电实验自身的设计特点,选取了谓语动词后遗漏补语型偏误句,并与正确句、语义违反句、句法与语义双重违反句组成四组实验条件。通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汉语被字句时呈现出N400-P600的双阶段加工模式。而受二语熟练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韩语母语者只产生了N400效应,并且仅在句法和语义双重违反条件下发现该成分,同时其在语义违反和双重违反条件的后期加工阶段只呈现为一种持续性的负波,说明两者对被字句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高级汉语水平韩语母语者尚未达到与汉语母语者一致的加工水平。另外在对偏误句的考察中,研究发现,尽管汉语母语者的N400效应并不显着,但结合相关行为数据,正确率偏低且反应时延长,表明其对偏误句的加工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偏误句特殊的语义合理性等级;相反,受母语负迁移、学习机会缺乏、偏误句自身语义合理性存在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韩语母语者对偏误句敏感度低,采取了与正确句相似的加工策略,未产生任何相关脑电成分,该结果为中介语理论中的石化现象提供了相应的实证。

二、语言理解的ERP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理解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2.1.1 语法修辞视角
        2.1.2 概念整合视角
        2.1.3 关联理论视角
        2.1.4 认知拓扑视角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3.1 理论基础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3.2 研究手段
        3.2.1 眼动追踪技术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3.3.1 字谜初选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实验流程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行为数据
        4.3.2 眼动数据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仪器
        5.2.5 实验流程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行为数据
        5.3.2 眼动数据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被试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仪器
        6.2.5 实验流程
        6.2.6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行为数据
        6.3.2 眼动数据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6.5 本章小结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设计
        7.2.2 实验被试
        7.2.3 实验材料
        7.2.4 实验流程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行为数据
        7.3.2 脑电数据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气味情境下面孔和躯体表情加工特征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理论依据(综述)
    2.1 面孔表情
        2.1.1 面孔表情的定义
        2.1.2 面孔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
    2.2 躯体表情
        2.2.1 躯体表情的定义
        2.2.2 躯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
    2.3 表情识别的情境效应
    2.4 嗅觉与表情
        2.4.1 嗅觉与情绪的联系
        2.4.2 嗅觉与面孔表情的行为研究
        2.4.3 嗅觉与面孔表情的ERP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构思与假设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意义
4 实验一:气味情境对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设计
        4.2.4 实验程序
        4.2.5 数据采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实验过程中气味愉悦度、强度和兴奋度的评估
        4.3.2 行为结果
        4.3.3 ERP结果
        4.3.4 气味情境影响面孔表情识别的行为结果和ERP结果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4.1 气味情境下面孔表情识别的行为特征
        4.4.2 面孔表情处理的阶段
        4.4.3 气味情境作用于面部表情的加工的不同阶段
        4.4.4 小结
5 实验二:气味情境对躯体表情加工的影响
    5.1 实验目的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设计
        5.2.4 实验程序
        5.2.5 数据采集和分析
    5.3 结果
        5.3.1 实验过程中气味愉悦度、强度和兴奋度的评估
        5.3.2 行为结果
        5.3.3 ERP结果
        5.3.4 气味情境影响躯体表情识别的行为结果和ERP结果的相关分析
    5.4 讨论
        5.4.1 气味情境下躯体表情识别的行为特征
        5.4.2 躯体表情加工的阶段
        5.4.3 气味情境作用于躯体表情的加工的不同阶段
    5.5 小结
6 总讨论
    6.1 气味情境下面孔和躯体表情识别的行为学特征
    6.2 气味情境下面孔和躯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活动特征
7 总结论
8 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存在的不足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任务类型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情绪偏向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ERP研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情绪词加工
        1.1.1 情绪词的加工优势
        1.1.2 情绪词加工的时间进程
        1.1.3 情绪词加工的神经基础
    1.2 自我相关信息加工
        1.2.1 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优势
        1.2.2 自我名字加工的时间进程
        1.2.3 自我名字加工的神经基础
    1.3 自我与情绪整合加工
        1.3.1 自我与情绪整合加工的时间进程
        1.3.2 自我与情绪整合加工的神经基础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思路
        2.3.1 研究一
        2.3.2 研究二
    2.4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任务类型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情绪偏向的影响:行为研究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计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反应时
        3.3.2 正确率
    3.4 讨论
4 研究二外显任务下自我相关性影响情绪效价加工的时间进程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设计
        4.2.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行为结果
        4.3.2 脑电结果
    4.4 讨论
        4.4.1 行为结果
        4.4.2 脑电结果
5 总讨论
    5.1 自我和情绪的交互作用
    5.2 内隐情绪任务下产生自我消极偏向
    5.3 外显情绪任务下产生自我积极偏向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来自脏腑图的隐喻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与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国古代解剖学研究概述
        1.1 人体解剖通史
        1.2 《黄帝内经》《难经》中的人体解剖
        1.3 人体解剖不发达的原因
    2 脏腑图研究综述
        2.1 脏腑图主要研究对象及留存情况综述
        2.2 脏腑图相关人物事件及意义研究综述
        2.3 脏腑图内容及其与中医理论关系研究综述
    3 中医脏腑与解剖实体关系研究概况
        3.1 中国古代人体解剖与中医藏象理论的关系
        3.2 中医藏象理论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来自脏腑图的隐喻
    第一节 脏腑部位与脏腑间关系的隐喻分析
        1 中医典籍与脏腑图像中的脏腑位置关系
        2 脏腑部位与脏腑君臣关系
        2.1 “上-下”方位隐喻
        2.2 “上-下”方位隐喻与脏腑君臣关系
        3 脏腑部位与脏腑表里配属关系
        3.1 表-里与脏贵腑贱
        3.2 远疏近亲的方位隐喻
        3.3 基于方位相似的隐喻思维
        4 小结
    第二节 肺脏图像与肺藏象理论
        1 肺脏图像及附文所示肺之形态位置
        2 肺在上与肺为华盖,应天
        3 肺脏图像中的相关数字
        3.1 数字“九”与肺为天
        3.2 数字“八”与肺叶
        4 小结
    第三节 脾脏图像与脾藏象理论
        1 脾脏图像及中医古籍所示脾之形态位置
        2 脾脏的解剖实体
        2.1 脾脏解剖实体的多种认识
        2.2 从位置形态看脾脏的解剖实体
        3 中医藏象理论之脾脏功能构建
        3.1 脾裹血与脾统血
        3.2 围绕“饮食-胃”构建的脾脏功能
        3.3 民以食为天与脾胃为后天之本
        4 脾胃地位的转变
        4.1 胃的重要地位
        4.2 胃因何重要
        4.3 脏重腑轻——脾胃地位的转变
        5 小结
    第四节 肾脏图像与肾藏象理论
        1 中医肾脏的位置形态与功能
        2 肾-膀胱相表里与肾主水和气化
        3 泌尿生殖系统与肾藏精,主生殖
        3.1 从肾藏精主生殖到肾主生长发育
        3.2 肾藏精主生殖与精血同源
        3.3 肾藏精主生殖与肾藏五脏六腑之精
        4 肾主纳气与腹式呼吸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脏腑图与西医解剖图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被试
        2.2 实验范式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程序
        2.5 脑电数据采集记录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数据结果
        3.2 ERP数据结果
        4 实验结论
        4.1 行为学数据结论
        4.2 ERP数据结论
    第三节 实验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程序
        2.5 脑电数据采集记录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数据结果
        3.2 ERP数据结果
        4 实验结论
        4.1 行为学数据结论
        4.2 ERP数据结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汉、藏、蒙古文字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脑与语言认知
    1.2 字词认知研究
        1.2.1 字词认知的P100 成分
        1.2.2 字词认知的N170 成分
        1.2.3 字词认知的v MMN成分
        1.2.4 词的长时记忆研究
    1.3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1.3.1 事件相关电位的定义
        1.3.2 事件相关电位的形成原理
        1.3.3 事件相关电位提取的基本过程及原理
    1.4 视觉词汇识别的认知模型
    1.5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的呈现
    2.2 实验程序
    2.3 实验范式
    2.4 脑电记录
    2.5 数据分析
    2.6 实验任务
第3章 汉字视觉加工的ERP研究
    3.1 被试选择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范式
    3.4 实验结果
        3.4.1 行为学数据分析
        3.4.2 ERP数据分析
    3.5 本章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藏文视觉加工的ERP研究
    4.1 被试选择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材料呈现
    4.4 实验范式
    4.5 实验结果
        4.5.1 行为学数据分析
        4.5.2 ERP数据分析
    4.6 本章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蒙古文视觉加工的ERP研究
    5.1 被试选择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范式
    5.4 实验结果
        5.4.1 行为学数据分析
        5.4.2 ERP数据分析
    5.5 本章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实验结论
        6.1.2 讨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表象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动作记忆操作效应的概念
    1.2 将操作编码看做一个整体来探讨操作效应的作用机制
        1.2.1 非策略编码理论
        1.2.2 多感觉通道理论
        1.2.3 动作编码理论
        1.2.4 情景整合理论
    1.3 操作编码的复杂性——操作效应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3.1 双重编码理论
        1.3.2 动作表征观点
        1.3.3 操作效应的成分说——“五成分说”和“四成分说”
    1.4 语义成分
    1.5 表象成分
        1.5.1 操作效应中表象作用的研究现状
        1.5.1.2 表象在操作效应中的作用
        1.5.1.3 操作效应中的不同表象成分
        1.5.1.4 操作效应中表象编码的抗干扰性
        1.5.2 操作效应中表象相关研究的局限
        1.5.2.1 将表象与知觉混淆、将不同表象类型相混淆
        1.5.2.2 动作记忆中表象的作用机制不明确
        1.5.2.3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2.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表象加工在操作效应产生中的作用不明确
        2.1.2 表象促进操作效应的作用机制不明确
        2.1.3 操作效应中表象的抑制机制不明确
        2.1.4 具体形象思维对动作记忆中表象作用机制的影响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一:表象编码在操作效应产生中的促进作用
        2.2.1.1 实验一: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促进作用:来自ERP的证据
        2.2.1.2 实验二:动名词短语的可表象程度对操作效应的影响
        2.2.2 研究二: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
        2.2.2.1 实验三:表象信息的再激活——对操作效应的直接促进
        2.2.2.2 实验四:表象对语义的反馈激活——对操作效应的间接促进
        2.2.3 研究三:操作效应产生过程中表象编码的抑制作用
        2.2.3.1 实验五:操作效应产生过程中表象编码对无关知觉的抑制作用
        2.2.3.2 实验六:操作效应产生过程中表象编码对遗忘的抑制作用
        2.2.4 研究四: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对操作效应中表象编码作用的影响
        2.2.4.1 实验七:具体形象思维影响表象编码对记忆的促进和对无关干扰的抑制作用
        2.2.4.2 实验八:具体形象思维影响表象编码对遗忘的抑制作用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 研究一:表象在操作效应产生中的促进作用
    3.1 问题提出
    3.2 实验1: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促进作用:来自ERP的证据
        3.2.1 方法
        3.2.1.1 实验设计
        3.2.1.2 被试
        3.2.1.3 实验材料
        3.2.1.4 实验程序
        3.2.1.5 ERP记录和数据分析
        3.2.2 结果
        3.2.2.1 行为结果
        3.2.2.2 ERP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实验2:动名词短语的可表象程度对操作效应的影响
        3.3.1 方法
        3.3.1.1 实验设计
        3.3.1.2 被试
        3.3.1.3 实验材料
        3.3.1.4 实验程序
        3.3.1.5 ERP记录和数据分析
        3.3.2 结果
        3.3.2.1 行为结果
        3.3.2.2 ERP结果
        3.3.3 讨论
        3.3.4 结论
4 研究二: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
    4.1 问题提出
    4.2 实验3:动作记忆中表象的再激活——对操作效应的直接促进
        4.2.1 方法
        4.2.1.1 实验设计
        4.2.1.2 被试
        4.2.1.3 实验材料
        4.2.1.4 实验程序
        4.2.1.5 ERP记录和数据分析
        4.2.2 结果
        4.2.2.1 行为结果
        4.2.2.2 ERP结果
        4.2.3 讨论
        4.2.4 结论
    4.3 实验4:表象编码中语义的反馈激活——对操作效应的间接促进
        4.3.1 方法
        4.3.1.1 实验设计
        4.3.1.2 被试
        4.3.1.3 实验材料
        4.3.1.4 实验程序
        4.3.1.5 ERP记录和数据分析
        4.3.2 结果
        4.3.2.1 行为结果
        4.3.2.2 ERP结果
        4.3.3 讨论
        4.3.4 结论
5 研究三:表象编码对无关干扰和遗忘的抑制作用
    5.1 问题提出
    5.2 实验5:操作效应产生过程中表象编码对无关知觉的抑制作用
        5.2.1 方法
        5.2.1.1 实验设计
        5.2.1.2 被试
        5.2.1.3 实验材料
        5.2.1.4 实验程序
        5.2.2 结果
        5.2.2.1 正确率
        5.2.2.2 反应时
        5.2.3 讨论
        5.2.4 结论
    5.3 实验6:操作效应产生过程中表象编码对遗忘的抑制作用
        5.3.1 方法
        5.3.1.1 实验设计
        5.3.1.2 被试
        5.3.1.3 实验材料
        5.3.1.4 实验程序
        5.3.2 结果
        5.3.2.1 正确率
        5.3.2.2 反应时
        5.3.3 讨论
        5.3.4 结论
6 研究四: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对操作效应中表象编码作用的影响
    6.1 问题提出
    6.2 实验7:具体形象思维影响表象编码对记忆的促进和对无关知觉干扰的抑制作用
        6.2.1 方法
        6.2.1.1 实验设计
        6.2.1.2 被试
        6.2.1.3 实验材料
        6.2.1.4 实验程序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结论
    6.3 实验8:具体形象思维影响表象编码对遗忘的抑制作用
        6.3.1 方法
        6.3.1.1 实验设计
        6.3.1.2 被试
        6.3.1.3 实验材料
        6.3.1.4 实验程序
        6.3.2 结果
        6.3.3 讨论
        6.3.4 结论
7 总讨论与结论
    7.1 表象对操作效应的促进作用
    7.2 表象编码对操作效应的直接和间接促进机制
        7.2.1 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表象编码的直接促进机制——表象信息的再激活
        7.2.2 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表象编码的间接促进机制——语义信息的反馈激活
    7.3 动作记忆中表象编码对无关干扰和遗忘的抑制
    7.4 动作记忆中表象编码的具体形象思维基础
        7.4.1 具体形象思维对表象的加工整合是操作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7.4.2 具体形象思维影响表象对无关知觉干扰和遗忘的抑制
    7.5 研究结论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中国近十年来基于ERP的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3 讨论
    3.1 研究趋势
    3.2 热点分布
        3.2.1 句法类研究最受青睐
        3.2.2 词汇类研究备受关注
        3.2.3 语码转换研究不可或缺
        3.2.4 语音、隐喻研究是重要组成部分
        3.2.5 少数民族研究意义重大
    3.3 ERP研究范式分析
    3.4 ERP常见成分分析
4 结语

(8)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汉语儿童影响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利手
        (二)动作电子游戏
        (三)发展性阅读障碍
        (四)视觉空间注意
        (五)事件相关电位
    三、研究现状
        (一)动作电子游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研究现状
        (二)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现状
        (三)视觉空间注意的ERP研究现状
        (四)视觉空间注意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现状
        (五)非利手与视觉空间注意和发展性阅读障碍相关机制
        (六)小结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实验法
        (三)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研究结果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
        (二)脑电数据结果
    二、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影响研究结果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
        (二)脑电数据结果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研究结果分析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分析
        (二)脑电数据结果分析
    二、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影响研究结果分析
        (一)行为学数据结果分析
        (二)脑电数据结果分析
    三、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加工能力与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早期语言发展》第二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sk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Pre-translation
        2.1.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Tools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2.2 Translation Stage
    2.3 Post-translation
        2.3.1 Self-revision
        2.3.2 Other-revision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Lexical Translation
        3.1.1 Professional Terms
        3.1.2 Common Words with Uncommon Meanings
    3.2 Syntactical Translation
        3.2.1 Passive Sense
        3.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3 Amplification
        3.2.4 Omission
Chapter 4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10)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与脑电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0.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0.3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0.4 研究结论
    0.5 术语解释
第一章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与习得研究综述
    1.1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
        1.1.1 汉语被字句的定义与范围
        1.1.2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
    1.2 韩语母语者被字句的习得研究
        1.2.1 汉韩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1.2.2 韩语母语者被字句的习得偏误研究
    1.3 小结
第二章 句子加工的脑神经机制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1.1 国外关于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1.2 国内关于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2 国内外关于二语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2.1 国外关于二语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2.2 国内关于二语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韩语母语者习得被字句的偏误研究
    3.1 语料收集
    3.2 偏误类型分析
        3.2.1 遗漏型偏误
        3.2.2 误代型偏误
        3.2.3 误加型偏误
        3.2.4 错序型偏误
        3.2.5 其它特殊型偏误
    3.3 偏误原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汉韩母语者加工汉语被字句的实验对比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被试情况
        4.2.2 实验语料
        4.2.3 实验程序
        4.2.4 脑电数据收集
        4.2.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行为数据结果
        4.3.2 ERP数据结果
    4.4 汉语被字句加工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4.4.1 汉语母语者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分析
        4.4.2 韩语母语者习得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分析
        4.4.3 汉语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4.4.4 汉语偏误型被字句加工机制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内容总结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语言理解的ERP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2]气味情境下面孔和躯体表情加工特征的ERP研究[D]. 李丹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任务类型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情绪偏向的影响 ——来自行为和ERP研究的证据[D]. 张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来自脏腑图的隐喻 ——基于隐喻认知理论与ERP研究[D]. 赖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汉、藏、蒙古文字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D]. 王梦环.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动作记忆操作效应中表象的作用机制[D]. 马嘉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国近十年来基于ERP的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分析[J]. 刘少强,杨文星. 外国语言文学, 2020(05)
  • [8]非利手动作电子游戏训练对发展性阅读障碍汉语儿童影响的ERP研究[D]. 王蒙.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早期语言发展》第二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薛秀真. 河北大学, 2020(08)
  • [10]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与脑电实验研究[D]. 金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ERP语言理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