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氨茶碱等四药合用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梁倩倩[1](2021)在《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以及减少喘息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取既往1年内有喘息史(≤3次)且具有喘息反复的危险因素的喘支患儿,分别在其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运用化痰平喘及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探讨在急性发作期应用定喘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在恢复期使用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干预治疗,探析针对恢复期患儿扶助正气、祛除伏痰、改善体质从而减少喘息复发的疗效,为中药分期分方治疗及预防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方向。方法:所有病例来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均符合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诊断标准,且患儿既往1年内有喘息史(≤3次)及喘息反复的危险因素。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均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除此之外,治疗组在发作期加用宣肺平喘化痰之中药汤剂10天,方选定喘汤加味,对照组则加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10天,且两组在急性发作期若患儿喘息重均可以按需使用雾化吸入治疗。在恢复期治疗组给予健脾益气化痰之中药汤剂4周,方选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对照组则不予中药干预治疗,然后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病例感冒、喘息复发的次数。最后将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各个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急性发作期治疗后将两组病例的疾病疗效、中医总症候疗效、雾化使用次数进行比较,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病例的疾病疗效及中医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雾化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其中在急性发作期的各个观察时点两组病例咳嗽、喘息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第3±1天观察点喘息、肺部体征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恢复期两组病例的喘息复发及感冒次数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喘息复发次数及感冒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恢复期应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具有扶助正气、祛除伏痰、改善体质、防止喘息发作的效果。结论:应用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具有可行性,在急性期疗效显着,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在恢复期能有效的祛除伏痰、扶助正气、改善体质,减少复感,进而减少喘息复发的次数。
赵潇湘[2](2021)在《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MP感染诱发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基于“通络平喘”理论指导下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MP感染诱发热哮证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该法治疗小儿喘支提供更多的中医证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患儿,符合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及中医热哮证诊断标准的4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中药组(麻杏石甘加减方)20例和西药对照组(盐酸丙卡特罗)2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喘息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复发次数及血常规、CRP等,并评价其疗效,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统计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治疗前喘息程度、主证次症积分、WBC、PLT、CRP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总积分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儿咳喘症状,两组之间呈等效性;3.治疗后两组在疗效分度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痊愈率为25%,对照组痊愈率为20%,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两组治疗无显着性差异,均有效;4.治疗后两组在改善喘息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5.治疗后两组组间WBC、CRP、PLT数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6.两组患者喘息消失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7.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8.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所需费用无明显差异;9.治疗后中药组患儿1年内的喘息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喘息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麻杏石甘加减方能有效改善患儿喘支症状,改善喘息程度,痊愈率达25%,能降低炎症指标,缩短喘息时间,减少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且较对照组美普清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其中在减少出院后患儿的喘息复发次数上,中药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基于“通络平喘”法麻杏石甘加减方干预MP感染诱发喘支发作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尤其在改善患儿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上疗效显着,能有效减少喘支迁延反复发作。
刘琼[3](2021)在《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适宜证候及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适宜证候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01月到2021年0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文献。提取相关研究要素,采用Excel、SPSS 26.0软件对研究要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纳入文献共40篇,提取证候45个,定喘汤加减方45首。2、证候规律:共13个具体证候,其中包括4个主证证候,9个兼证证候。主证证候中痰热壅肺证(73.33%)居于首位,其次为痰湿壅肺证为22.22%,风寒闭肺证、寒痰闭肺证各2.22%。9个兼证证候中外感表证、外寒表证各8.89%、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脾气虚证、血瘀证、外风表证各4.44%、肾虚证、外热表证各2.22%,兼证证候可大致分类为表证(24.44%)、虚证(15.56%)、血瘀证(4.44%)。3.用药规律:共提取药物54味,总计药物频数475次,其中定喘汤原方:麻黄45次,甘草43次,款冬花41次,半夏41次,紫苏子41次,黄芩40次,桑桑白皮38次,杏仁39次,白果31次,共计频数359次,各味药物使用频数均超过60%。原方各药物常用剂量及剂量范围为:麻黄3g、3-9g,甘草3g、2.2-6g,款冬花6g、5-10g,半夏9g、3-9g,紫苏子6g、3.7-10g,黄芩3g、3-12g,桑桑白皮6g、5-11.3g,杏仁6g、3-9g,白果6g、4-12g。加味药物共45种,共计116频次,其中使用频率超过10%的有地龙(24.44%)、葶苈子(17.78%)、白芍(13.33%)、钩藤(13.33%)、瓜蒌(11.11%)、射干(11.11%)、五味子(11.11%),这些药物的常用剂量及剂量范围分别是地龙10g、7-10g,葶苈子6g、5.7-15.9g,白芍12g、9-13.5g,钩藤10g、2-10g,射干5g、3.8-7.2g,瓜蒌8g、4.8-10.4g,五味子6g、3-6g。加味药物共涉及药物种类11类,前6分别是化痰止咳平喘药(21.55%)、解表药(19.83%)、平肝息风药(17.24%)、补虚药(15.52%)、清热药(6.90%)、消食药(6.90%)。通过药物性、味、归经频数频率的分析得到:药性主要包括寒(含微寒、大寒)(50.86%),温(含微温)(35.34%),平(8.62%),凉(5.17%);药味主要包括甘(31.91%)、苦(含微苦)(27.13%)、辛(22.87%)、咸(9.04%)、酸(7.98%);药物归经主要包括肺经(26.28%)、肝经(16.42%)、脾经(15.33%)、胃经(12.04%)、心经(10.58%)。通过将频次靠前的16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药物可大致聚为四类:第一类:桂枝、细辛、瓜蒌、五味子;第二类:贝母、麦冬;第三类:白芍、钩藤、蝉蜕、地龙;第四类:山楂、神曲、石膏、射干、葶苈子、太子参。得到6个主成分:山楂、射干、神曲、石膏、葶苈子、太子参;瓜蒌、桂枝、五味子、细辛;白芍、地龙、瓜蒌、桂枝、细辛;贝母、麦冬;瓜蒌、山楂、神曲、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太子参、细辛。结论:1.定喘汤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壅肺证,其次为痰湿壅肺证,偶用于风寒闭肺证、寒痰闭肺证;表证为主要兼证,偶用于兼有虚证及血瘀证者。2.定喘汤原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各药物常用剂量及剂量范围基本与《中药学》教材所述一致。3.临床应用定喘汤时多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清热药;配伍药物性多寒、温;药味多甘、苦、辛;药物归经以肺、肝、脾、胃为主;配伍药物常用剂量及剂量范围基本与《中药学》教材所述一致。共得到4个聚类组成、6个主成分,各聚类与成分可治疗各种兼证证候,临床运用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时可临证选择加用药。
赵成凤[4](2021)在《小青龙汤对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及对JAGGED1/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青龙汤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小青龙汤治疗寒哮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前后外周血中IL-4、IL-13、IFN-γ、Notch1、Jagged1水平,初步探讨小青龙汤对Jagged1/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关系,为小青龙汤在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安徽中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证属寒哮证的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口服,两组均治疗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13、IFN-γ、Notch1、Jagged1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采用SPA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为63.3%,两组间疗效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患儿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这说明了两组患儿经这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都能有效改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症状与体征,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佳。3.血清中IL-4、IL-13水平的的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指标IL-4、IL-13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IL-4、IL-13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后IL-4、IL-13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IL-4、IL-1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儿IL-4、IL-13水平,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IL-4、IL-13水平更明显。4.血清中IFN-γ水平的的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指标IFN-γ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IFN-γ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分别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治疗后两组患儿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患儿IFN-γ水平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升高患儿IFN-γ水平,且治疗组升高IFN-γ幅度更明显。5.血清中Notch1、Jagged1水平的的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指标中Notch1、Jagged1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Notch1、Jagged1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儿Notch1、Jagged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Notch1、Jagged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儿Notch1、Jagged1水平;两组组间治疗后Notch1、Jagged1水平相较,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Notch1、Jagged1幅度更明显。6.安全性观察:60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仅个别案例出现一过性大便偏稀,未予特殊处理后症状消失,说明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寒哮型喘息性支气管炎安全可靠。结论:1.小青龙汤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可明显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2.小青龙汤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中医临床症状;3.小青龙汤能够明显降低患儿血清IL-4、IL-13水平,升高IFN-γ水平,减轻患儿气道炎症,调节Th1/Th2平衡;4.小青龙汤可以通过影响Jagged1/Notch1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善气道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为小青龙汤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金宗炎[5](2020)在《基于六经八纲理论的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动态观察与方药规律探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总结归纳射干麻黄汤用药后常见的后续方证动态变化,总结归纳方药规律。通过分析临床数据,从而确定射干麻黄汤的常见加减药味、出现频率以及对应的临床症状,总结射干麻黄汤证的症状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情况。方法:本研究在6年8个月的时间内,收集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门诊的6725例临床病例。从这些病案中,443病人服用了射干麻黄汤。443病例中有201例从初诊开始服用射干麻黄汤。本研究采集和分析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年龄、诊断、服用西药、临床表现、舌象与脉象、处方、配方加减和随访后续症状。本研究计算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比率,以百分率来表示射干麻黄汤证最常见加减、服用射干麻黄汤后的最常用后续方证变化,归纳出射干麻黄汤所治疗的疾病。结果:本研究收集的201例射干麻黄汤的病例中,包括了 126例女性(62.7%)与75例男性(37.3%)。分为4个年龄段,大多数集中在41到60岁年龄段,有97例(48.2%),61到90岁的年龄段有54例(26.9%),21到40岁的年龄段有39例(19.4%),1到20岁的年龄段有1 1例(5.5%)。收集的射干麻黄汤方证201个病例中,最常见的治疗疾病为哮喘(60.2%),其次为咳嗽(19.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4%)、支气管炎(6%)、过敏性鼻炎(4.5%),肺气肿(3.5%)、上呼吸道感染(0.5%)、肺心病(0.5%)、肺癌(0.5%)和喉炎(0.5%)。哮喘占疾病诊断的比率为60.2%,因此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哮喘,包括:哮喘急性发作(57.8%)、哮喘稳定期(36.4%)、咳嗽变异性哮喘(CVA)(5.8%)。该研究中服用射干麻黄汤治疗最常见的症状有11种,包括:咳嗽伴痰(84%)、咽中哮鸣(54%)、喘息(45%)、咯黏痰(27%)、气短(21%)、大便溏(21%)、上呼吸道哮鸣(19%)、流涕(14%)、喉痒(13%)、喷嚏(13%)、胸闷(9%)。初诊诊为射干麻黄汤201例中,有14种加减,即石膏(66%)、柴胡(57%)、黄芩(57%)、当归(36%)、炙甘草(36%)、桑白皮(8%)、茯苓(6%)、桔梗(4%)、党参(4%)、薏苡仁(3%)、辛夷(2%)、干姜(1%)、陈皮(1%)、白芍(1%)。在201例服射干麻黄汤的病例中,有65例(32%)出现后续变方。本研究共观察到36种射干麻黄汤后续变方,其中14种方证发现了多次,22种仅发现了一次。按重复率排序,在射干麻黄汤后续变方最常见的14个方证为:半夏厚朴汤(18%)、小柴胡汤(13%)、小青龙加石膏汤(13%)、薏苡桔梗败酱散(11%)、甘露消毒丹(7%)、麻杏苡甘汤(7%)、定喘汤(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5%)、苇茎汤(5%)、麻杏石甘汤(5%)、厚朴麻黄汤(4%)、六君子汤(2%)、麻黄附子细辛汤(2%),麦门冬汤(2%)。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中,26%属于柴胡类方证,而17%属于桂枝类方证。仅发现一次的后续方证有22种,包括柴胡类方证与桂枝类方证,共计1 1种,即柴胡桂枝汤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石膏、大柴胡汤加石膏、柴朴汤加味、六味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与桔梗、四逆散、桂枝汤、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桂枝茯苓丸。其他方证有11种,即定喘汤、泽漆汤加石膏、旋覆代赭汤去甘草加味、桃核承气汤、枳术汤加茯苓、排脓散加白茅根甘草、排脓汤、栀子豉汤加桔梗杏仁石膏、赤小豆当归散、酸枣仁汤、血府逐瘀汤。本研究归纳了 14个常见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其中有4个方证发现在10%以上的病例,7个方证发现了 5%至9%的病例。每一变方能影响后续治疗方案与六经辨证,因此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最常见的4种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最常见的为半夏厚朴汤方证(23%),单服半夏厚朴汤者占40%,配小柴胡汤合用占40%,与常见加味有加桔梗(26.7%)、石膏(26.7%)、杏仁(20%)。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的第二常见为小柴胡汤方证,占17%。后续单服小柴胡汤占9%,配半夏厚朴汤合用占63.6%,与常见加味为石膏(54%)、桔梗(45%)、杏仁(36%)、当归(18%)。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第三常见的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占27%,配半夏厚朴汤合用占9.1%,与常见加味为柴胡,黄芩和当归,各占45.5%。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第四常见变方为薏苡桔梗败酱散,经常配苇茎汤(55.6%),麻杏苡甘汤(44.4%)小柴胡汤(22.2%)合用,与常见加味为加桑白皮(44.4%)、柴胡(33.3%),黄芩(33.3%),半夏(33.3%)芦根(33.3%)。结论:1本研究观察到36种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36种方证中,14种方证发现多次,22种方证仅发现一次。其中4个方证出现在10%以上的病例种,7个方证出现在5%至9%的病例中。最常见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为半夏厚朴汤,临床上表现为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常变为太阳太阴合病。半夏厚朴汤方证的症状包括咳嗽伴痰、胸闷与咽痛。第二常见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为小柴胡汤加石膏(54%),小柴胡汤加桔梗(45%)。该变方证明为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变成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与射干麻黄汤两方均能治疗咳嗽,咽喉痛,胸闷与气短,所以该变证有临床意义。此外,后续用的小柴胡汤方证的63.6%配半夏厚朴汤变为三阳太阴合病证。第二与三常见的后续变方发现有同样次数,所以这两个方证有相同的临床意义。第三常见的后续变方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方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的六经辨证相近,可治疗不少同样的症状,即:咳嗽伴痰,喘鸣,气喘,胸闷等。因此临床变证有意义。第四常见的射干麻黄汤后续变方为合用薏苡桔梗败酱散。该方常配苇茎汤(55.6%),麻杏石甘汤(44.4%)小柴胡汤(22.2%)。2射干麻黄汤配柴胡类方有26%的后续变方,而配桂枝类方有17%,指向病势向少阳及太阳中风证的发展倾向。四分之一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为柴胡类方证,从六经辨证来看,射干麻黄汤方证当属表里证而柴胡类方当属半表半里证,提示射干麻黄汤证经治疗后,疾病有向半表半里阳证转化趋势。桂枝类方证也占17%是证明用麻黄类方治疗表证后,转以桂枝类调和营卫以防邪气再犯。3本研究归纳了射干麻黄汤方证常见后续变方,配方与加减,以便今后应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呼吸疾病时参考。
李佳曦[6](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寒饮郁肺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寒饮郁肺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寒饮郁肺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128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组,对照组64例,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64例,行常规西医联合小青龙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并统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用药方式在改善寒饮郁肺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病情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陈甜[7](2019)在《“俞募配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持续期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俞募配穴”穴位贴敷对于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为小儿哮喘的穴位贴敷治疗提供新的组穴思路。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0例患儿,随机分为俞募组、常规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俞募组予以俞募配穴法,主穴:肺俞、中府、脾俞、章门、肾俞、京门。常规组予以常规取穴法,主穴:肺俞、定喘、膏肓、肾俞、太渊、太溪,以上两组均根据患儿的中医证型给予相应的配穴,每次贴敷3-5h,1次/2日。西药组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每次5mg,每日1次,睡前服用。三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PEF、FEV1值的变化情况以及随访时哮喘发作次数等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俞募组28例中,临床控制总例数5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4%;西药组27例中,临床控制总例数8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89%;常规组29例中,临床控制总例数2例,显效4例,好转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1%。统计分析显示,俞募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疗效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三组患儿在主要症状、体征方面都得到显着改善,其中俞募组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且均优于常规组(P<0.05)。(3)三种疗法均能有效提高PEF、FEV1值,其中俞募组与西药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俞募组与西药组两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4)在2个月的随访结果中,俞募组哮喘发作次数低于西药组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俞募配穴”穴位贴敷对于慢性持续期小儿哮喘在改善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方面与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疗效相当,且均优于常规选穴穴位贴敷法。2.“俞募配穴”穴位贴敷在控制哮喘发作次数方面其远期疗效优于口服孟鲁司特纳咀嚼片及常规选穴法,值得临床推广。
刘林凤[8](2018)在《止咳平喘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用止咳平喘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喘支并与常规西药进行对比。2、止咳平喘方使用化痰止咳、宣降平喘之法治疗小儿喘支。3、研究止咳平喘方对于小儿热哮证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喘支患儿60例,分组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方案为对照组患儿采取西医常规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基本治疗,治疗组患儿在西医基本治疗上加用止咳平喘方口服。7天的观察后,进行疗效评价。按照症候量表观察临床症状,计算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比较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比值等水平并比较二者的差异;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L-6、TNF-α、IgE等水平并比较二者的差异。实验数据结果,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处理。成果:1、症候积分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即喘憋、咳嗽、咳痰、鼻煽、紫绀、喘鸣音)及次要症状(即发热、精神、面色、鼻塞流涕、口渴、出汗、恶心呕吐、食欲食量、咽喉、大便、小便、舌象、脉象或指纹)的中医症候总积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喘憋、咳嗽、咳痰、鼻煽、紫绀、喘鸣音)的中医症候积分结果为P<0.05,表示两组治疗结果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症候总积分小于对照组,说明止咳平喘方改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的症候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同时,对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要证候积分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可知,止咳平喘方改善喘支症状体征的疗效,尤其是主要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2、血常规分析:两组血分析报告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或比率经治疗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率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率未见明显差异。3、相关炎症因子分析:炎症指标方面,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比西药常规治疗,止咳平喘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内IL-6及TNF-α等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反应,这也是止咳平喘方改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可能机制之一。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血清IgE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与西医常规治疗相对比,止咳平喘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内Ig E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哮喘症状。4、临床疗效比较:最终参与并完成实验的患儿共有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者1例,显效23例,有效6例,愈显率93.3%;治疗组同样30例,临床痊愈者10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愈显率80%。两组的疗效对比,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止咳平喘方改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的效果显着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1、用止咳平喘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喘支的疗效显着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尤其在于缓解主要症状憋闷、咳痰、咳嗽、喘鸣音上疗效显着,并能够显着减短憋闷、咳痰缓解时间。2、化痰止咳、宣降平喘之法是止咳平喘方核心治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喘支疗效确切。3、止咳平喘方主要针对治疗小儿喘支的热哮证,临床应用需准确辨证。
刘娟[9](2016)在《宣肺化痰合补肾纳气法防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发作期和缓解期,运用宣肺化痰及补肾纳气法分期分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患儿,评价具有宣肺化痰及补肾纳气作用的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束肺证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运用该法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提供参考依据及研究方向。方法:选2014.2-2015.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儿科门诊部就诊的80例喘支证属风寒束肺型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40例,发作期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宣肺化痰中药汤剂治疗,治疗7天,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儿喘息缓解时间及主要症状体征及次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评价其疗效。缓解期治疗组用补肾纳气平喘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不作处理,随访三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喘息发作次数以及感冒次数,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各症候积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在患儿喘息缓解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喘息、咳嗽、咯痰、哮鸣音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F〈0.05),在改善鼻煽、紫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次要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在改善恶心呕吐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发热、精神、食欲食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积分及主次症积分组间组内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疾病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例喘息复发及感冒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喘息复发及感冒次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结论:宣肺化痰合补肾纳气法能明显提高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证实运用分期、分方治疗能有效干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减少复发。
王瑞[10](2016)在《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青礞石(Chloriti Lapis)是临床常用矿物类中药之一,具坠痰下气、平肝镇惊之功效。其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显着,但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青礞石是多种无机元素的集合体,主要含有Si、Fe、Mg、Al、Ca、K、Na 7种元素,尚含有与人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Zn、Cu、Co、Cr、Mn、V、Ni、Sr、Sn等微量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的含量、种类、价态、相互关系以及对相关金属蛋白等大分子的干预作用可能是其防病治病的基础。为了研究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本论文根据青礞石的功效以及其临床应用经验,选择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痰热证大鼠作为研究的动物模型,采用药理学、代谢组学、金属元素分析等中药现代研究思路结合液相-质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多元统计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对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同时为矿物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81303178)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BK20130957)共同资助。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 文献研究通过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及整理,首先归纳、总结了中西医对痰证的认识及其之间的差异,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总结了痰证的实质,发现其主要与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能量代谢、机体免疫、神经系统、粘附分子等密切关系,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其次,综述了矿物药在呼吸系统类疾病中的应用,整理了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收载的单位矿物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并比较了此类矿物药主要成分、金属元素组成等特征,为青礞石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可能的参考。2 药效学研究采用烟熏结合细菌感染再加以风热刺激的复合型方法建立AECOPD痰热证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平均分为8组:模型组,青礞石药材高、低剂量组,青礞石水煎液高、低剂量组,药渣高、低剂量组,氨茶碱组,未作任何处理的作为空白对照组。按照青礞石临床应用经验(入丸散3-6 g,煎汤10~15 g)折算对应组的给药剂量,灌胃给药15 d后,采集大鼠血清和肺组织样品。采用HE染色病理观察评价各组大鼠肺部病理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CRP、IL-8、TNF-α、LTB4、MMP-9、TIMP-1及肺组织匀浆液中IL-8、TNF-α、ICAM-1、MCP-1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肺部主要发生间质性肺炎、肺泡壁增厚、炎细胞浸润、多数肺泡出现肺气肿、肺内支气管分支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量、血清和肺组织匀浆液中CRP、IL-8、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青礞石药材高剂量、水煎液高剂量、药渣高剂量干预后均能显着的改善模型大鼠肺部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及肺中炎症因子含量,促进气道修复,起到良好的药效作用,而三者疗效相近。青礞石干预AECOPD痰热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为本论文的代谢组学、金属元素分析等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也为青礞石现代药理研究提供了参考。3 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HPLC-QTOF/MS分析技术结合高通量筛选、PLS-DA和OPLS-DA多元统计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进行了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血浆、尿液及肺组织代谢组学研究。青礞石给药剂量为药效学研究中疗效显着的青礞石药材高剂量。主要研究对象为血浆、尿液及肺组织中m/z为100-1000的所有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结果表明,正常组和模型组的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代谢轮廓均明显分离,说明本方法复制的AECOPD模型大鼠的机体代谢发生了明显的紊乱;给药Od、5 d、10 d、15 d时各组大鼠血浆和尿液代谢轮廓分析结果表明,青礞石干预后AECOPD大鼠代谢轮廓逐渐接近于正常组,以第15 d时效果最佳,说明青礞石可显着改善AECOPD大鼠机体代谢紊乱,并表现出一定的时--效关系;采用OPLS-DA法分析了给药15 d时正常组和模型组血浆、尿液和肺组织的代谢组学数据,共筛选并鉴定出30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血浆中L-肉毒碱、L-缬氨酸、L-棕榈酰肉碱、LysoPC(16:1(9Z))、LysoPC(18:2(9Z,12Z))、LysoPC(18:1(9Z))、L-谷氨酰胺、牛磺酸、甘氨胆酸、胆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稀酸共12种,尿液中植物鞘氨醇、7-甲基鸟嘌呤、3-羟基-2-氨基苯甲酸、肌酸、肌酸酐、癸二酸、尿酸、牛磺酸、反丁烯二酸共9种,肺组织中植物鞘氨醇、二氢鞘氨醇、十四酰肉碱、棕榈酰肉碱、反油肉碱、LysoPC(18:2(9Z,12Z))、LysoPC(16:0)、LysoPC(18:1(9Z))、LysoPC(18:0)、硬脂酸、LysoPC(15:0)、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亚油酸、棕榈酸15种,主要涉及甘油磷酸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鞘脂类代谢,脂质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二十多条代谢通路,其中影响最为重要有6条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鞘脂类代谢。青礞石干预后,对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中L-缬氨酸、L-棕榈酰肉碱、LysoPC(16:1(9Z))、LysoPC(18:2(9Z,12Z))、LysoPC(18:1(9Z))、牛磺酸、甘氨胆酸、花生四烯酸、植物鞘氨醇、7-甲基鸟嘌呤、3-羟基-2-氨基苯甲酸、肌酸酐、癸二酸、反丁烯二酸、十四酰肉碱、反油肉碱、LysoPC(16:0)、硬脂酸、LysoPC(15:0)、棕榈酸共20种差异代谢物具有显着积极的调节作用,根据以上差异代谢及其相关通路分析,从代谢组学角度解释青礞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对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鞘脂类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甘油磷酸脂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进行调节,而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增强营养吸收、促进细胞生长及信号传导等作用,最终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4 金属元素分析——物质基础研究采用ICP-OES和ICP-MS分析技术分别同时测定了青礞石干预后各组血浆和肺组织中多种常量及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本部分实验研究的血浆和肺组织样品来源于代谢组学实验。同时采用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模型组和青礞石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得分图彼此分离,说明三组间金属元素均发生了变化。对各组间各个元素的含量做方差分析,找出差异变化的金属元素,与正常组比较,AECOPD大鼠血浆中Fe、V、Cu、Zn、Sr、Sn、Ba7种元素含量以及Cu/Zn值显着降低,Ti、Ni和Pb含量显着上升(P<0.05);肺组织中Be、Cr、Co、Zn、Sr、Ba、Pb含量显着降低,Fe、Al和Cd显着上升(P<0.05)。青礞石干预后,可使大鼠血浆中Fe、Ti、V、Cu、Zn、Cu/Zn、Sn、Pb以及肺组织中Al的含量显着恢复正常水平,同时,还能显着升高血浆Mn、Co的含量,显着降低肺组织中Ti、Mg含量。因此,可推测青礞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补充机体必需微量金属元素、调节过剩元素等有关,青礞石中Fe、Ti、V、Cu、Zn、Sn、Mn、Co、Mg、Al等直接或间接有益元素的组成、价态及相互关系可能是其效应物质基础。
二、氨茶碱等四药合用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茶碱等四药合用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以及减少喘息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原则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及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线特征及质量评价 |
3 有效性评价 |
3.1 总有效率比较 |
3.2 临床喘息消失时间 |
3.3 临床咳嗽消失时间 |
3.4 临床哮鸣音消失时间 |
3.5 白介素-8变化水平 |
3.6 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水平 |
4 安全性评价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 |
7 GERADE分级 |
8 讨论 |
8.1 本系统评价的新颖性及结果分析 |
8.2 评价局限性 |
第二部分 临床治疗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4.1 分组 |
4.2 给药方式 |
5 评价指标 |
5.1 一般观察项目 |
5.2 疗效观察 |
5.3 临床观察记录及随访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 |
7.1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7.2 治疗结果分析 |
7.3 药物经济学评价 |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 |
第四部分 结果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症状总积分比较分析 |
2.2 疗效及喘息程度分析 |
2.3 血常规、CRP及PLT指标分析 |
2.4 喘息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分析 |
2.5 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分析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1.1 络脉缠绊病络生 |
1.2 肺络痹阻,气逆而喘 |
1.3 通络平喘,气通则愈 |
2 选方用药分析 |
2.1 主方选择 |
2.2 组方特点 |
2.3 单味用药分析 |
3 药物经济学评价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支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
1 MP感染与喘支发作的正相关性 |
2 MP诱发喘支可能的机制 |
2.1 MP的定植粘附能力 |
2.2 促进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
2.3 诱发变态反应 |
2.4 MP的直接损伤作用 |
2.5 其他 |
3 抗MP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
4 喘支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 |
1.1 中药汤剂 |
1.2 中药注射液 |
1.3 外治法 |
2 西医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
2.1 控制感染 |
2.2 抗炎治疗 |
2.3 支气管舒张剂治疗 |
2.4 抗组胺药治疗 |
2.5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 |
2.6 化痰药治疗 |
2.7 免疫调节剂治疗 |
2.8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适宜证候及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对小儿喘息性疾病、定喘汤的认识 |
1.中医对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历代医家对定喘汤的认识 |
2.1 对定喘汤治疗症状的认识 |
2.2 对定喘汤证候的认识 |
2.3 对定喘汤作用机制的认识 |
2.4 对定喘汤用药的认识 |
2.5 定喘汤临床疗效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来源 |
2.检索方法 |
3.文献纳入标准 |
4.文献排除标准 |
5.建立数据库 |
5.1 数据处理 |
5.2 数据录入 |
6.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证候统计分析 |
2.药物统计分析 |
2.1 药物频数分析 |
2.2 药物功效分类分析 |
2.3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4 药物剂量分析 |
2.5 药物聚类分析 |
2.6 药物因子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证候规律分析 |
1.2 用药规律分析 |
2.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小儿喘息性疾病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4)小青龙汤对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及对JAGGED1/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终止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2.1 治疗方法 |
2.2.2 疗程 |
2.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4.1 一般资料项目 |
2.4.2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临床分析 |
1.1 两组儿童性别构成分析 |
1.2 两组儿童年龄分布比较 |
2.观察指标分析 |
2.1 中医证候总积分分析 |
2.2 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
2.3 外周血中IL-4、IL-13、IFN-γ、Notch1、Jagged1 水平的变化 |
2.3.1 血清IL-4 水平的比较 |
2.3.2 血清IL-13 水平的比较 |
2.3.3 血清IFN-γ水平的比较 |
2.3.3 血清Notch1、Jagged1 水平的比较 |
2.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认识 |
1.1 Jagged1/Notch1 信号通路与气道炎症及喘息的关系 |
1.2 IL-4、IL-13、IFN-γ与气道炎症和喘息的关系 |
2 中医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认识 |
2.1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与气道炎症 |
2.2 中医药对气道炎症及喘息的研究 |
3 小青龙汤 |
3.1 立方依据 |
3.2 小青龙汤配伍中的药对分析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表 |
附表 2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 3 随机数字表 |
附录 4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六经八纲理论的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动态观察与方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射干麻黄汤方义及医家经验总结 |
1 射干麻黄汤方义 |
2 医家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射干麻黄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1 射干麻黄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射干麻黄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射干麻黄汤证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设计方案 |
1.7 技术路线 |
2 临床资料和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临床症状与疾病资料 |
2.3 射干麻黄汤加味比较 |
2.4 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比较 |
2.4.1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半夏厚朴汤方证 |
2.4.2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小柴胡汤方证 |
2.4.3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
2.4.4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薏苡桔梗败酱散方证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法立方依据 |
1.1 射干麻黄汤的六经治疗 |
2 临床分析 |
2.1 射干麻黄汤的症状与疾病分析 |
2.2 射干麻黄汤的药物加减分析 |
2.3 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分析 |
2.3.1 后续变半夏厚朴汤方证 |
2.3.2 后续变小柴胡汤方证 |
2.3.3 后续变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
2.3.4 后续变薏苡桔梗败酱散方证 |
2.3.5 后续变甘露消毒丹方证 |
2.3.6 后续变麻杏苡甘汤方证 |
2.3.7 后续变定喘汤方证 |
2.3.8 后续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 |
2.3.9 后续变苇茎汤方证 |
2.3.10 后续变麻杏石甘汤方证 |
2.3.11 后续变厚朴麻黄汤方证 |
2.3.12 后续变六君子汤方证 |
2.3.13 后续变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2.3.14 后续变麦门冬汤方证 |
2.3.15 仅发现一次的柴胡与桂枝类的后续方证 |
2.3.16 仅发现一次的止咳祛痰后续方证 |
2.3.17 仅发现一次的祛痰利尿排便的后续方证 |
2.3.18 仅发现一次的排脓的后续方证 |
2.3.19 仅发现一次的活血化瘀的后续方证 |
3 总结与讨论 |
3.1 课题研究结果 |
3.2 课题总结 |
3.3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寒饮郁肺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俞募配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持续期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分期标准 |
1.2.3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2.5 病例纳入标准 |
1.2.6 病例排除标准 |
1.2.7 剔除、脱落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临床病例分组方法 |
1.3.2 治疗方法 |
1.3.3 观察指标 |
1.3.4 疗效判定 |
1.3.5 安全性评估 |
1.3.6 统计方法 |
1.4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1.4.1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
1.4.2 三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 |
1.4.3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PEF、FEV1的比较 |
1.4.4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及随访发作次数比较 |
1.5 病例脱落情况 |
1.6 不良反应观察 |
2 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
2.1.2 哮喘的西医病因病机 |
2.1.3 哮喘的西医治疗 |
2.2 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2.1 中医病因 |
2.2.2 中医病机 |
2.2.3 中医治疗 |
2.3 穴位贴敷 |
2.3.1 穴位贴敷的机制硏究 |
2.3.2 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 |
3 讨论分析部分 |
3.1 “俞募配穴法”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依据 |
3.2 贴敷穴位分析 |
3.3 贴敷方药组成及选药依据 |
3.4 孟鲁司特钠的选择 |
3.5 研究结果分析 |
3.5.1 临床疗效分析 |
3.5.2 哮喘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改善情况 |
3.5.3 肺功能PEF、FEV1值变化情况分析 |
3.5.4 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
3.5.5 临床安全性的调查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止咳平喘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认识与研究 |
1.1.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2 病因病机 |
1.1.3 祖国医学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认识与研究 |
1.2.1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 |
1.2.2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理 |
1.2.3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西医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资料 |
2.2.1 病例来源 |
2.2.2 疾病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止标准 |
2.2.6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分组 |
2.3.2 治疗方法 |
2.3.3 观察指标 |
2.3.4 临床疗效评定 |
2.3.5 统计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证候积分比较 |
2.4.3 两组血常规结果比较 |
2.4.4 炎症细胞因子分析 |
2.4.5 临床疗效 |
第三章 讨论 |
3.1 止咳平喘方立法依据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2.1 症候积分分析 |
3.2.2 血常规分析 |
3.2.3 相关炎症因子分析 |
3.2.4 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宣肺化痰合补肾纳气法防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中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理论研究 |
1.1.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2 病因病机的分析 |
1.1.3 辨证论治 |
1.2 西医对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1.2.1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 |
1.2.2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理 |
1.2.3 西医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
1.3 立法依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
2.1.2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中止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病情分度、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2.3.1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2.3.2 病情分度标准 |
2.4 药物及给药方法 |
2.4.1 发作期宣肺化痰中药 |
2.4.2 缓解期补肾纳气平喘中药 |
2.4.3 西药 |
2.5 分组与治疗 |
2.5.1 样本含量估算及分组 |
2.5.2 给药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7.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7.2 中医症候疗效判断标准 |
2.8 统计分析 |
2.9 结果与分析 |
2.9.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基线的比较 |
2.9.2 治疗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方药分析 |
3.2.1 急性期方药分析 |
3.2.2 缓解期方药分析 |
3.3 发作期宣肺化痰平喘 |
3.4 缓则补肾纳气平喘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痰证的内涵 |
1.1 中医对痰证的认识 |
1.2 西医对痰证的认识 |
1.3 痰证实质的现代研究 |
2 矿物药在痰证中的应用 |
2.1 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矿物药概况 |
2.2 矿物类中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3 矿物类中药治疗痰证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效应评价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肺炎克雷伯氏菌菌液的配制 |
2.2 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样品的制备及给药 |
2.4 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检测 |
2.5 肺组织病理观察 |
2.6 肺组织中NF-κB免疫组化检测 |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模型复制情况 |
3.2 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 |
3.3 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 |
3.4 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 |
3.5 肺组织匀浆液中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
3.6 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血浆及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大鼠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样品分析 |
2.5 方法学验证 |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模型复制情况 |
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3 血浆及尿液代谢图谱 |
3.4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5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6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3.7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肺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大鼠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样品分析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 大鼠肺组织代谢轮廓图 |
3.3 多元变量分析 |
3.4 差异代谢物鉴定 |
3.5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大鼠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ICP-OES分析 |
2.5 ICP-MS分析 |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 |
3.2 青礞石中元素含量 |
3.3 大鼠血浆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
3.4 大鼠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
3.5 大鼠血浆、肺组织金属元素指纹图谱 |
3.6 多元统计分析 |
3.7 元素相关性分析 |
3.8 青礞石干预的差异金属元素与差异代谢物关联性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小结、讨论与创新点 |
1 小结与讨论 |
2 创新点 |
3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缩写词 |
附表2 符号 |
附图1 模型大鼠肺脏及其病理切片 |
附图2 重要代谢通路图 |
附图3 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构图 |
附图4 22种元素线性回归方程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氨茶碱等四药合用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以及减少喘息复发的临床研究[D]. 梁倩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D]. 赵潇湘.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定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适宜证候及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D]. 刘琼.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小青龙汤对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及对JAGGED1/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D]. 赵成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六经八纲理论的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动态观察与方药规律探析[D]. 金宗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寒饮郁肺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研究[J]. 李佳曦. 黑龙江医药, 2019(03)
- [7]“俞募配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持续期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D]. 陈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止咳平喘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的临床研究[D]. 刘林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宣肺化痰合补肾纳气法防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D]. 刘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10]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王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