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珊瑚人工骨肌肉移植的组织相容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良盛[1](2020)在《破骨细胞与珊瑚组织工程骨体外降解模型的建立及TRPV5通道对降解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
陈韬[2](2020)在《3D打印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及磁转染促进BMP9基因成骨分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聚己内脂/β-磷酸三钙/硫酸钙(polycaprolactone/β-tricalcium phosphate/calciumsulfate,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支架,对其形态、性能及体内外的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通过两步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和磁性脂质体,探索其在骨缺损基因治疗中的潜力。方法:1.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支架(PCL:β-TCP:CS比例为80:5:15,80:10:10,80:15:5,分别简称为P/T/S5,P/T/S10,P/T/S15),并对其微观形态、孔隙结构、孔隙率及力学强度进行表征。2.按照0.1g/ml浓度制备支架浸提液。采用CCK-8法检测复合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应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诱导C3H10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3.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4只,分为P/T/S5,P/T/S10,P/T/S15三组及空白对照组,随机将每组复合支架植入大白兔双侧股四头肌肌肉深处,对照组行相同外科手术。于植入后1月取出标本,肝肾脏及骨支架周围肌肉行HE染色,评价复合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另选取一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左侧桡骨缺损,植入复合支架,于6月后暴露骨缺损部位,初步观察支架对骨愈合的修复作用。4.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纳米粒,分别与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及阳离子脂质体按照一定浓度比例复合为磁性壳聚糖及磁性脂质体,并对其形态、磁感应性、Zeta电势等进行表征。5.将磁性壳聚糖及磁性脂质体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与质粒(pAd TRACKBMP9)结合,磁场作用下分别转染人成骨类细胞MG63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然后对MG63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BMP9蛋白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1.复合支架内部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宏观孔隙大小约400um,微观孔隙约为10um,孔隙率在55%-65%之间,与预先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所设计的支架结构相近,孔隙之间相互连通。PCL支架的表面较为光滑,而PCL/β-TCP/CS复合支架表面粗糙,有部分β-磷酸三钙和硫酸钙颗粒暴露在复合支架表面。复合支架弹性模量较PCL支架明显提升,基本可以达到松质骨水平。2.体外C3H10细胞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存活率皆在90%以上,表明PCL和β-磷酸三钙、硫酸钙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C3H10细胞在复合支架浸提液中培育,7天时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显示部分细胞可见蓝色颗粒,而PCL支架浸提液培育的细胞与阴性空白对照组仅有极少的ALP阳性的细胞,21天时茜素红染色与ALP染色结果相一致。3.各组复合人工骨支架植入一月后,支架形态正常,与周围肌肉组织连接不紧密,肌肉组织未见萎缩,无明显水肿,HE染色显示炎症细胞较少,炎症反应轻微。肝脏及肾脏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肝肾组织均无明显坏死及组织反应情况。复合支架植入桡骨缺损6月后,支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支架内可见明显的新生骨组织生成。4.磁性Fe3O4纳米粒可以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电镜下呈圆形或类圆形,粒径均一。与壳聚糖和阳离子脂质体复合后粒径增加。羧基化磁性Fe3O4纳米粒表面带负电荷,Zeta电位为-25mV,与壳聚糖和阳离子脂质体复合后Zeta电位分别为28.5mV和31.1mV。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磁性Fe3O4纳米粒及磁性壳聚糖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而磁性脂质体由于阳离子脂质体而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5.转染24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除裸质粒外均能够将质粒(pAd TRACKBMP9)转染到MG63细胞中,磁场作用下磁性脂质体在15min时便能够将大量质粒沉淀到细胞膜表面并转染到细胞内,转染效率较lipo2000明显提高。流式细胞术结果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一致。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结果表明,成功转染BMP9质粒后可有效诱导MG63细胞的成骨分化,且成骨分化能力与质粒转染效率相关。结论: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的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支架表面粗糙,孔隙丰富,力学性能较PCL支架好,基本达到松质骨水平。体外的细胞实验及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复合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不引起明显的组织炎症反应和毒理作用,能够促进骨缺损愈合;所构建的磁性壳聚糖及磁性脂质体均带正电荷,能够与质粒(pAd TRACKBMP9)很好的复合,在磁场作用下能够将质粒转染到MG63细胞中,而磁性脂质体转染效率高于磁性壳聚糖(P>0.05),转染后质粒(pAd TRACKBMP9)能够促进细胞成骨分化。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支架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工程骨支架,与磁性基因载体联合应用,为临床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刘勇[3](2020)在《聚多巴胺/成骨生长肽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其成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表征[目的]构建聚多巴胺(PDA)/成骨生长肽(OGP)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PLLA)纳米纤维支架(PLLA-PDA-OGP),并评价其物理和化学性能。[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利用不同浓度(1%、2%、3%、4%)的PLLA溶液制备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纤维直径分析筛选出制备PLLA支架的合适浓度。利用多巴胺(DA)碱性条件下的自我聚合能力,在PLLA支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PDA)涂层,再通过PDA特有的界面交联反应与OGP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最后制得PDA/OGP功能化的PLLA纳米纤维支架(PLLA-PDA-OGP)。基于功能化物质的不同,将支架分为三组:PLLA组、PLLA-PDA组和PLLA-PDA-OGP组。应用SEM表征支架的微观结构,NanoMesurer软件根据SEM图像测量支架纤维直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支架的化学基团和化学键的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支架表面元素构成,水接触角仪(WCA)分析支架表面亲水性能,力学测试仪测试支架的力学性能,ELISA法检测支架在0.5d、1d、2d、3d、5d、7d、14d、21d、28d时OGP的累积释放量,评价其释放能力。[结果]通过SEM观察和粒径分析筛选,本研究最终采用3%的PLLA溶液用于支架制作。SEM图像显示PLLA支架在分别经过PDA和OGP功能化以后纤维结构仍保持均匀连续、网格状分布的特点。NanoMesurer软件测得PLLA支架、PLLA-PDA支架和PLLA-PDA-OGP支架的纤维直径别为731.40±85.89 nm、747.01±105.90 nm 及 751.31±126.34 n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CA 结果显示PLLA支架呈疏水性且水接触角为122.50±7.25°,PLLA-PDA支架亲水性增加且水接触角为32.73±3.95°,PLLA-PDA-OGP支架的亲水性进-步增加,水接触角度为15.57±4.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PS结果显示PLLA支架无氮元素峰(N1s)且氮元素(N)含量为0%,PLLA-PDA支架上出现微小的氮元素峰(N1s)且氮元素(N)含量为3.9%,PLLA-PDA-OGP支架出现升高的氮元素峰(N1s)且氮元素(N)含量为 8.7%。FTIR 结果显示 PLLA-PDA-OGP 支架在 1501 cm-1 and 1615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PLLA支架、PLLA-PDA支架和PLLA-PDA-OGP支架的拉伸强度分别为4.64±0.24 MPa、4.76±0.22 MPa和4.73±0.19 MP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PLLA-PDA-OGP支架上OGP呈持续缓慢释放,第 1 d 释放 4.97±1.28%,28 d 累积释放 25.91±4.23%。[结论]PLLA-PDA-OGP支架具有三维多孔纳米结构、良好的亲水性能、一定的力学强度,并且能够持续缓慢释放OGP。第二部分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促进BMSCs体外成骨的研究[目的]探讨PLLA-PDA-OGP支架促进大鼠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法提取SD大鼠B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FAC)检测细胞表型,并通过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诱导来评估BMSCs多系分化能力。通过BMSCs与支架共培养评估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设立Control组、PLLA组、PLLA-PDA组和PLLA-PDA-OGP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死/活细胞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鬼笔环肽和DAPI染色分别观察细胞骨架和细胞核形态,SEM观察、Integrinβ1和Vinculin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和铺展情况。通过ALP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含量检测,Runx2、Col-1、OPN和OCN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支架促进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采用RT-qPCR检测 BMSCs 成骨分化相关基因 Runx2 mRNA、Col-1 mRNA、OPN mRNA 和 OCN mRNA在第3、7、14 d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FAC)对体外培养的BMSCs的表型鉴定结果显示,表面抗原CD29、CD90表达分别为97.9%、99.9%,而CD34和CD45表达均为阴性。经过相应的诱导,结果表明BMSCs能够向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分化。细胞死/活染色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的活细胞数量最多,并且活细胞比值P活>PLLA组和PLLA-P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结果显示细胞在三组支架上均能增殖生长,尤其是PLLA-PDA-OGP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和细胞骨架/核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均能在三组支架黏附和铺展,其中PLLA-PDA-OGP支架上的细胞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的黏附和铺展更好。PLLA-PDA-OGP组Integrinβ1和Vinculin荧光染色强度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染色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细胞染色更深、ALP活性最高,与其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含量检测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钙结节颜色更深、染色面积更大,钙结节含量较其余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14 d的培养,PLLA-PDA-OGP组Runx2、Col-1、OPN和OCN细胞免疫荧光亮度明显高于其余组。RT-qPCR检测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Runx2和Col-1的表达在第3、7和14 d均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OPN和OCN表达在第3 d时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7和14 d,PLLA-PDA-OGP组OPN和OCN的表达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LA-PDA-OGP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能够促进BMSCs在支架上黏附、铺展、增殖,以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第三部分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研究[目的]探讨PLLA-PDA-OGP支架促进体内成骨性能,以及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缺损直径为4 mm。将支架植入颅骨缺损区,并根据植入支架的不同,设立Control组、PLLA组、PLLA-PDA组以及PLLA-PDA-OGP组。分别在术后4 W和8 W获取颅骨标本,通过Micro-CT扫描观察颅骨缺损区新骨生成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新生骨体积/组织总体积(BV/TV)及骨密度(BMD),通过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分析新骨生成和支架降解情况。[结果]支架植入骨缺损区4W和8 W的Micro-CT结果显示,Control组仅在骨缺损区边缘形成少许新生骨,PLLA组和PLLA-PDA组骨缺损区形成少量片状新生骨。而PLLA-PDA-OGP组在第4 W时骨缺损区形成较多的新生骨,在第8 W时骨缺损区大部分被新生骨覆盖。采用BV/TV对骨缺损区新骨生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PLLA-PDA-OGP 组 4 W 和 8 W 的 BV/TV 分别为 35.74±4.61%和 61.57±8.75%,明显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LA-PDA-OGP组4 W和8 W的新生骨 BMD 分别为 198.77±58.49(mg/cm3)和 366.08±65.16(mg/cm3),明显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Control组骨缺损区为疏松结缔组织,PLLA组及PLLA-PDA组骨缺损区形成少许的新生骨、支架残留较多,而PLLA-PDA-OGP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的新生骨,并且有血管组织形成,同时支架大部分降解。[结论]PLLA-PDA-OGP支架可显着促进体内新骨生成和提高骨密度,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能力明显优于PLLA支架和PLLA-PDA支架。
徐佳,李茜,乔嘉,刘剑锋,牛峰,归来[4](2018)在《“夹心法”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充填矫治半侧颜面短小导致的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评估该方法的术后效果并分析该手术方法的优点及适用范围。方法:5例患者采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术进行以Pruzansky-Kaban分型为I型或者IIa型的半侧颜面短小所致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的矫治。治疗后随访624个月,通过术前、术后的摄像、头颅CT三维重建进行术后效果的评估。结果:纳入本次研究的5例患者进行了最少6个月的随访,后期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术矫治半侧颜面短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少,珊瑚人工骨的降解吸收率也较低,是一种修复半侧颜面短小行之有效的方法。
罗婷苑[5](2017)在《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创伤和肿瘤切除等因素均可导致骨缺损,进而出现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需要给予修复。目前,可作为骨缺损修复的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异质骨等。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是目前疗效最佳的治疗手段。但自体骨移植存在着供骨量有限、创口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取骨区疼痛和继发骨折等局限性,促使人们研究骨移植替代材料。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存在着材料来源有限、传播疾病和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等不足之处。在众多的异质骨材料中,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lapatite,CHA)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CHA是以珊瑚为原材料,通过“热液转换”制备而来的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其相互交通的管道结构与人体松质骨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无细胞毒性,可以为正常骨沉积和维持提供支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是第三代血液提取物,由Sacco于2006年首次提出,通过变速不间断离心技术获取,与第二代自体血液提取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相比,其中的生长因子浓度更高,物理特性更优越。CGF制备过程简单、成骨诱导能力强,在骨组织再生修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CHA为支架复合CGF用于修复骨缺损,以评价其骨修复能力和骨修复效果。实验一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颅骨缺损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材料与方法1.选40只新西兰兔,2月龄,雄性。在每只兔的两侧颅骨上各制备1个直径10mm圆形缺损,分别植入CGF/CHA、CGF、CHA、自体骨或空白。术后6周和12周取材,通过Micro-CT分析各组的新生骨量和骨密度,通过组织学观察分析各组的成骨情况,以评价骨修复效果。2.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d表示,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两两比较用S-N-K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Micro-CT观察显示,术后6周和12周,CGF/CHA组新骨形成量和骨密度显着多于CGF组、CHA组和空白组(p<0.05),在术后12周,CGF/CHA组新骨形成量与自体骨组相近(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6周,在CGF/CHA组整个缺损区的CHA孔隙内有散在的新骨形成,CHA组仅在邻近骨床的CHA孔隙中有少量编织骨长入。术后12周,CGF/CHA组的CHA孔隙内有大量新骨形成并相互融合,部分CHA降解吸收,而CHA组的CHA孔隙中新生骨进一步长入,但缺损中央区CHA孔隙内仅有结缔组织充填。结论CGF与CHA联合使用能有效地促进骨愈合,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实验二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合浓缩生长因子(CGF)修复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选符合条件的单个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内植入CHA/CGF复人工骨,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术后常规即刻临时树脂固定修复,术后3个月,最终全瓷修复。术后1、4、6个月复查,观察种植体的留存、修复体功能状态和牙龈形态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记录龈乳头指数。即刻种植同期和术后4个月,行CBCT检查,测量分析种植体唇侧和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值。结果在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和脱落,CBCT示骨结合良好,牙龈形态恢复良好,永久修复后咬合功能和红白美学恢复良好。牙龈乳头恢复良好,两组间龈乳头指数的频数分布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唇、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CHA/CGF复人工骨修复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效果理想,是理想的骨增量骨移植替代材料。
朱康华,孟志斌,黄涛,谭海涛,孙博,庞学毅[6](2016)在《可注射珊瑚人工骨与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有很多,如髓芯减压、骨移植及关节塑形、关节置换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缺点。经皮球囊合并珊瑚人工骨为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目的:观察可注射珊瑚人工骨合并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将24只杜洛克仔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实验组选择其中一侧行经皮球囊合并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注射珊瑚人工骨植入治疗,对照组选择一侧行骨水泥填充治疗,另一侧均不做治疗,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6周进行X射线、生物力学与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1)X射线结果:术后16周,实验组有大量新骨生成,人工骨与周围边界模糊;对照组未见新生骨生成,材料与周围边界清晰;空白对照组股骨头表面发生塌陷,骨小梁紊乱,被破坏;(2)生物力学结果: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3)组织学变化:术后16周,实验组珊瑚人工骨周围可见大量骨小梁及骨细胞生成,珊瑚人工骨大部分溶解;对照组骨水泥呈现无规律的状态,未见骨小梁生成;空白对照组塌陷区骨小梁连续性破坏,结构散乱;(4)结果表明:可注射珊瑚人工骨合并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可促进新骨生成。
杨毅,毕鑫,李多玉,唐一萍,李彪[7](2014)在《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多种复合后的生物学与力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当前应用广泛的骨缺损修复方式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人工骨移植可避免患者自身取材的痛苦和并发症及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的危险。目的: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常用的几种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7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FMJS数据库中有关人工骨材料的研究。中文检索词为"人工骨,材料,骨缺损,骨移植",英文检索词为"artificial bone,material,bone defect,bone graft"。结果与结论:目前常用的人工骨材料有天然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无机材料、纳米材料。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局部形成微酸性生物环境;利于血管和成骨细胞长入;可完全生物降解;兼具骨生成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生物蛋白胶降解及组织相容性较好,且可塑形,但强度较差,以后研究方向主要为加强其强度。人工合成及无机材料强度及支架作用较好,但组织相容性较差,提高其组织相容性很重要。纳米材料为较合适的人工骨材料。目前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工骨材料均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尚不能同时满足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各方面的要求,而且在生物学和力学特性上与天然骨有差异,故将多种类型材料复合并进行结构和功能修饰,是研制理想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方向。
徐佳[8](2014)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及珊瑚人工骨复合物作为复合支架材料在体内的成骨效果以及下颌骨外板劈开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及珊瑚人工骨复合物充填用以增加下颌骨宽度的效果,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及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运用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充填矫治以Pruzansky-Kaban分型为Ⅰ型或者Ⅱa型的半侧颜面短小导致的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评估该方法的术后效果并分析该手术方法的优点及应用范围。方法1、本实验以小型猪为实验对象,A组5头小型猪,左侧行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胶(CHA+VEGF+FS)复合物植入术,右侧作为正常对照组。B组5头小型猪,左侧行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胶(CHA+VEGF+FS)复合物植入术;右侧行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及纤维蛋白胶(CHA+FS)复合物植入术。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影像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研究VEGF对新骨形成过程的影响,通过骨质吸收率评估复合物材料的成骨效能,观察术后增加下颌骨宽度的效果。2、6例患者采用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术进行以Pruzansky-Kaban分型为Ⅰ型或者Ⅱa型的半侧颜面短小所致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的矫治。对其中4名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至24个月,通过术前、术后的摄像、头颅CT三维重建进行术后效果的评估。结果1、研究发现CHA+FS复合物及CHA+VEGF+FS复合物植入后均可有效对下颌骨的宽度进行扩展,但早期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CHA+VEGF+FS复合物植入后较CHA+FS复合物血管化程度高,更早地实现骨成熟。在骨质吸收率的检测上,CHA+VEGF+FS复合物植入后较CHA+FS复合物低从而实现更好的成骨效能。术后6个月两种植入物通过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等超微结构观察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差别,并且两者植入后对最大应力无明显影响。2、所有患者由于珊瑚人工骨的植入下颌骨相应部位厚度均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患者面下部不对称畸形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还有很好的美容效果。结论1、论证了下颌骨外板劈开联合珊瑚人工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胶(CHA+VEGF+FS)复合物充填术是一种更为有效增加下颌骨宽度的方法,为其应用于临床打下理论基础。2、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修复Pruzansky-Kaban分型为Ⅰ型或者Ⅱa型的半侧颜面短小导致的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的方法,为解决下颌骨发育不良畸形临床治疗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毕鑫,李多玉,杨毅,龚跃昆,李彪[9](2014)在《不同人工骨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争议与进展》文中指出背景:临床上采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工骨组织材料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取得了一定进展。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能及运用其复合不同人工骨组织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3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FMJS数据库,2005至2013年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及CBM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分别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artificial bone,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工骨,股骨头坏死"。结果与结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复合天然人工骨、珊瑚人工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钙-磷生物陶瓷人工骨及硫酸钙人工骨等治疗股骨头坏死,可降低坏死股骨头内压力,促进局部毛细血管的修复并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殖等,最终起到延缓甚至避免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个体差异、取材部位、体外培养技术等不同,种子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性;目前人工骨组织材料还处于探索研发阶段,运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人工骨组织材料治疗股骨头坏死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其远期疗效缺乏随访观察统计,并且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标准、手术认知度等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
王介聪[10](2013)在《自体颅骨瓣联合人工修复材料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运用自体颅骨瓣联合人工修复材料修复复杂颅骨缺损,观察临床效果,分析该手术方法的优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2、探讨珊瑚人工骨作为人工骨支架在体内的成骨效能、成骨过程以及自体颅骨瓣联合珊瑚人工骨修复幼龄小型猪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方法1、5例患者采用自体颅骨瓣联合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进行修复复杂颅骨缺损,8例患者采用自体颅骨瓣联合钛板进行修复复杂颅骨缺损。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至72个月。2、本研究采用幼龄小型猪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人为建立颅骨缺损模型、缺损不修复和人为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后用自体颅骨瓣联合珊瑚人工骨联合修复颅骨缺损。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影像学观察等手段研究新骨形成过程,观察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1、所有患者的颅骨轮廓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还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无严重感染、修复材料外露、修复材料取出、头颅或修复材料轮廓变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出现了血清肿,通过负压引流和加压包扎清除了血清肿。2、自体颅骨植入后完全被新生骨替代,珊瑚人工骨被完全吸收形成新生骨,二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形态学等方面无明显区别,缺损被形成的新生骨完全修复。结论1、本研究表明自体颅骨瓣骨联合Medpor或个性化钛板对复杂性颅骨缺损进行修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解决复杂颅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2、珊瑚人工骨在幼龄小型猪体内可以被吸收形成新生骨,自体颅骨联合珊瑚人工骨作为一种新方法可以有效的修复幼龄小型猪的颅骨缺损,为可能将此方法运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珊瑚人工骨肌肉移植的组织相容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珊瑚人工骨肌肉移植的组织相容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3D打印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及磁转染促进BMP9基因成骨分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3D打印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及其表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的细胞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磁性壳聚糖及磁性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细胞转染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聚多巴胺/成骨生长肽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其成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表征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支架表征 |
2 支架亲水性能 |
3 支架表面元素分析(XPS) |
4 化学基团和化学键分析(FTIR) |
5 支架力学性能 |
6 支架释放药物性能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促进BMSCs体外成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B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 |
2 细胞存活及增殖性能 |
3 细胞形态及黏附铺展性能 |
4 细胞成骨分化检测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术后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2 Micro-CT |
3 组织学检查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基于聚乳酸的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夹心法”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术前检查及准备: |
1.2.2 专科查体: |
1.2.3 辅助检查: |
1.2.4 头颅三维CT重建:的厚度及范围。 |
1.2.5 术前、术后照相: |
1.3 手术方式及策略: |
1.4 测算下颌骨厚度的减小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术的优点: |
3.2 珊瑚人工骨的选择: |
3.3 下颌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充填术的应用条件: |
3.4 下颌骨外板劈开颗粒状珊瑚人工骨植入术术后效果的评估: |
4 小结 |
(5)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颅骨缺损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实验动物 |
1.2 CGF制备 |
1.3 CHA人工骨的制备 |
1.4 CHA/CGF复合人工骨的制备 |
1.5 动物分组及手术方法 |
1.6 Micro-CT检查、分析 |
1.7 组织学观察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情况 |
2.2 Micro-CT分析 |
2.3 组织学观察 |
3 讨论 |
3.1 骨替代移植材料 |
3.2 珊瑚羟基磷灰石 |
3.3 生长因子 |
3.4 浓缩生长因子 |
3.5 显微CT(Micro-CT)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选择标准 |
1.2 临床资料 |
1.3 材料与设备 |
1.4 术前准备 |
1.5 CGF制备 |
1.6 CHA/CGF复合人工骨的制备 |
1.7 手术方法 |
1.8 术后处理 |
1.9 观察指标 |
1.10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拔牙窝的愈合过程 |
3.2 种植体植入时机的分类 |
3.3 种植体植入时机选择的决策因素 |
3.4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三维变化和形态 |
3.5 即刻种植的优缺点 |
3.6 即刻种植的适应症 |
3.7 即刻种植的相对禁忌症 |
3.8 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修复 |
3.9 即刻种植的即刻修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可注射珊瑚人工骨与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珊瑚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
股骨头坏死治疗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4 实验方法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2.2 各组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
2.3 各组X射线检查结果 |
2.4 各组标本苏木精-伊红及四环素标记荧光观察结果 |
3 讨论Discus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问题 |
文章查重 |
文章外审 |
作者声明 |
文章版权 |
(7)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多种复合后的生物学与力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 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数据库 |
检索年限 |
关键词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1.3数据提取 |
1.4质量评价 |
2 结果Results |
2.1 天然高分子材料 |
2.1.1甲壳素及其衍生物 |
2.1.2胶原及其复合材料 |
2.1.3纤维蛋白胶 |
2.2 人工合成高分子 |
2.2.1聚乳酸及其复合物 |
2.2.2聚己内酯 |
2.3 无机材料 |
2.3.1生物降解类陶瓷 |
2.3.2羟基磷灰石 |
2.3.3珊瑚及乌贼骨 |
2.4纳米材料 |
3 结论Conclu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要求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8)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下颌骨外板劈开联合珊瑚人工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胶复合物植入的基础研究 |
引言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充填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五、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珊瑚人工骨在骨组织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附图 |
附录二 附表 |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9)不同人工骨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争议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检索人相关内容: |
检索文献时限: |
检索数据库 |
检索关键词: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1.3数据提取 |
1.4质量评价 |
2 结果Results |
2.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2.1.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2.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 |
2.1.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及分化能力对股骨头坏死机制的影响 |
2.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不同人工组织骨材料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进展 |
2.2.1天然衍生物材料 |
天然人工骨: |
珊瑚人工骨: |
2.2.2合成材料人工骨 |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 |
钙-磷生物陶瓷人工骨: |
2.2.3硫酸钙人工骨 |
2.3 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工骨组织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前景与展望 |
(10)自体颅骨瓣联合人工修复材料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体颅骨瓣联合人工修复材料修复复杂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研究目的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自体颅骨瓣联合珊瑚人工骨修复幼龄猪颅骨缺损的基础研究 |
引言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自体骨修复颅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附图 |
附录二 附表 |
致谢 |
四、珊瑚人工骨肌肉移植的组织相容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破骨细胞与珊瑚组织工程骨体外降解模型的建立及TRPV5通道对降解作用的影响[D]. 王良盛. 海南医学院, 2020
- [2]3D打印PCL/β-TCP/CS复合人工骨及磁转染促进BMP9基因成骨分化的初步研究[D]. 陈韬.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聚多巴胺/成骨生长肽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其成骨性能研究[D]. 刘勇. 苏州大学, 2020(06)
- [4]“夹心法”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的临床研究[J]. 徐佳,李茜,乔嘉,刘剑锋,牛峰,归来.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5)
- [5]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罗婷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6]可注射珊瑚人工骨与经皮球囊成型修复股骨头坏死[J]. 朱康华,孟志斌,黄涛,谭海涛,孙博,庞学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25)
- [7]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多种复合后的生物学与力学特征[J]. 杨毅,毕鑫,李多玉,唐一萍,李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16)
- [8]下颌骨外板劈开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徐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9]不同人工骨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争议与进展[J]. 毕鑫,李多玉,杨毅,龚跃昆,李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12)
- [10]自体颅骨瓣联合人工修复材料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 王介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