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小桃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福建永安小桃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一、福建永安小陶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达,李芳,贺晓龙,胡擘捷,张鑫明,毕珉烽,王森,霍海龙,薛伟,刘松岩[1](2021)在《华南重要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控岩控矿机理》文中认为华南大陆中生代以来受华北板块、西南缘特提斯洋以及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会聚作用形成了多序次的构造变形及多期岩浆与成矿事件,并造就了多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带。文章在梳理成矿区带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矿化期次、矿体分布及成矿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构造变形序次及其控岩控矿的规律性完善了典型矿床成矿过程及成因机理。通过对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以及滇东南老君山钨锡矿集区开展构造变形解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厘定出相对完整的印支期、中晚侏罗世及白垩纪3期变形序列,但其作用时限、构造性质、规模强度及变形样式却表现不一。通过构造控岩分析并结合已有同位素年代学得出,不同成矿区带都存在与变形序列相一致的岩浆或变质热事件,进而利用变形序列与岩浆期次对应规律明确了与马坑式铁多金属矿床、朱溪钨铜矿床以及南秧田钨矿床相关的多期岩浆活动。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多阶段矿化事件并提出3个典型矿床都存在多期叠加复合成矿的认识。从构造对矿床就位机制控制的角度分析了马坑式矿床分散多变矿体、朱溪矿床垂向大跨度矿化及深部巨型矿体、南秧田矿床层-脉叠加矿体分别受赋矿地层褶皱拆离、大规模双重逆冲以及2期构造变形复合控制的机理。文章最后探讨了不同阶段华南重要成矿区带构造变形及岩浆成矿的动力学背景。

袁远[2](2020)在《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西南地区是东南沿海乃至华南最具经济意义的铁、铜成矿带之一,带内已发现120余个铁多金属矿床,尤以马坑式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最为典型。铁钼多金属矿化与集中出露于该区永定—德化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针对该阶段花岗岩类的研究程度仍比较低,致使该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铁钼多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还存在争议。据此,本文选取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相关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十二排、大排与永福复式岩体,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全面阐明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精确厘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查明了典型铁钼矿床地质特征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事件的成因联系以及构造背景。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揭示了本文研究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42~128Ma。通过对比分析区内已报道的同时期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岩石学资料,新提出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存在一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限为早白垩世早期(145~125Ma)。2.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显示高硅富钾,普遍贫钙、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不同程度富集K、Rb、Th、U、Y和REE,显着亏损P、Ti、Sr、Ba、Nb、Ta等元素,具有中等至强负Eu异常和平缓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体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3.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相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由古元古代(麻源群)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岩浆发生混合,随后进一步通过较高程度分异结晶形成的。幔源岩浆不仅直接参与了成岩过程,并且地幔物质贡献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反映了深部趋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4.典型矿床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145~130Ma,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具有紧密时空关联。S-Pb-O-R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流体与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类相似的壳源岩浆。通过综合对比,本文认为闽西南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侵入及相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的弧后伸展背景。5.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相关认识,本文将闽西南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成矿系列重新厘定为“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钼、铅锌、铜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提出了铁钼多金属矿床的主攻类型及找矿方向。

易锦俊[3](2018)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坑铁矿是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开展矿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马坑铁矿的成因类型、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和找矿标志等科学问题,总结了矿床主要成矿要素,建立了“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模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各类铁矿石的磁铁矿均具有较低的V、Ti、Cu、Zn元素含量,在(Ca+Al+Mn)-(Ti+V)和(Ti+V)-Ni/(Cr+Mn)两个判别图解上,所有分析数据均投影于矽卡岩区,显示其为矽卡岩成因,马坑铁矿为一层控矽卡岩矿床。磁铁矿、石榴石、辉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暗示这些矿物之间存在成因联系,它们是在高温、富铕、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莒舟、大洋花岗岩具有强的负铕异常,与磁铁矿、石榴石、辉石的正铕异常形成互补,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莒舟、大洋花岗岩。铁矿石中磁铁矿单矿物的δ57Fe值变化于-0.108‰0.344‰之间,小于大洋花岗岩的δ57Fe值,表明Fe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而新鲜辉绿岩相比蚀变辉绿岩富集Fe的重同位素,暗示蚀变辉绿岩部分铁质进入了成矿流体。硫化物矿物δ34S变化于-3.2‰0.8‰之间,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为-2.7‰,反映出岩浆硫的特征,但部分混入了围岩中的还原硫。对矿石铅来源的示踪结果显示,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并具有少量地幔铅加入的混合铅特征。总之,马坑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洋、莒舟花岗岩,但辉绿岩和地层亦贡献了部分成矿物质。对ZK614、ZK617钻孔岩心进行蚀变矿物、元素浓度和磁化率扫描,结果显示:马坑铁矿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床蚀变矿物分带特征;As、Sn元素分布基本与磁铁矿化一致,它们的含量与Fe元素含量显示出一定的正相关性。矿物蚀变分带、硅钙面、辉绿岩以及As、Sn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等是马坑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总结“马坑式”铁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如下:成矿地质体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主,侵位时代在130Ma左右,古生代及中生代发育的辉绿岩为次要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以区域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及褶皱构造为主;成矿结构面以林地组石英砂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以及文笔山组碎屑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的硅钙面为主;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包括蚀变矿物规律性的带状分布、林地组广泛发育的硅化带以及磁铁矿化、辉钼矿化、铅锌矿化等。

王森[4](2016)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马坑铁矿位于华夏古陆东南缘,武夷山成矿带的南段,闽西南晚古生代拗陷盆地内,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为了揭示马坑式铁矿的成矿要素特征及矿床成因,本文在对马坑铁矿矿床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控制马坑铁矿的赋矿层位、岩浆岩建造成矿构造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开展马坑式铁矿的成矿预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下石炭统林地组(C1l)、上石炭统经畲组-上二叠统栖霞组(C2j-P2q)等主要赋矿层位,探讨了马坑式铁矿成矿结构面(硅钙面)控矿作用特征及主要的成矿结构面类型,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受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界面控制。2、大洋和莒舟花岗岩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25145 Ma和125136 Ma,为复式岩体。地球化学成分上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成因特征。两个岩体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矿化蚀变分布特征推断马坑铁矿与莒舟岩体关系更加密切,为主要的成矿地质体。3、马坑矿区辉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及外围主要的两期辉绿岩分别形成于315 Ma和13514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揭示本区中基性岩墙群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马坑矿区辉绿岩具有一定的矿化蚀变分带性,成矿专属性上与铁矿关系密切,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反映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利于矿床的形成,为成矿提供了部分铁质来源。4、开展马坑式铁矿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工作,认为控制马坑式铁矿的构造要素主要为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和褶皱构造。变形岩石磁组构及构造变形研究结果表明,闽西南地区晚中生代存在多期交替进行的挤压、伸展构造。在这种构造转换的过程中,为成岩、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有利于成矿物质富集成矿。5、在对马坑式铁矿的成矿要素认识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型,提出了硅钙面、辉绿岩等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标志。对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研究,认为柳树坝-郭罗坪、瓜路-山坪头、马坑-中甲、火德坑-玉宝和石桥-陆家地等地具有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潜力。

李鹏举[5](2014)在《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火成岩及氧逸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是区域地质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地质事件。这次岩浆活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与多金属的富集成矿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勘查、锆石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岩浆氧逸度特征以及构造分析方法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期揭示研究区燕山期火成岩的时空分布、演化序列、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分析燕山期火成岩的岩浆氧逸度特征,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中的岩浆氧逸度特点及相应火成岩的成矿差异;进而探讨火成岩与构造环境的成因联系和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为重塑研究区燕山期构造演化史及发掘潜在金属矿产资源提供佐证。系统野外勘查和详细年龄梳理后,认为燕山期火成岩主要形成于180-140±5Ma和140±5-120Ma两个期次。早期火成岩的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以及二长花岗岩,且以侵入岩最为常见;而晚期火成岩的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辉绿岩等侵入岩以及大规模层状产出的玄武岩和流纹岩等喷出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也证实了两期火成岩的特征迥异:早期酸性火成岩相对低SiO2,高Al2O3,无Eu异常,显示较强的Nb,Ta,Ti负异常,岩石成因类型属于I型或S型,反映了与板块俯冲挤压有关的构造体制;而晚期酸性火成岩高SiO2,低Al2O3,Eu呈强烈负异常,亏损Ba、Sr、P、Ti,岩石成因类型属于高分异的酸性岩或者铝质A型花岗岩,反映了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转换,以伸展环境为主。通过测试锆石中稀土微量元素的含量,估算出两期火成岩的氧逸度特征。早期火成岩普遍具有比较高的Ce4+/Ce3+值,反映了岩浆的高氧逸度;而晚期火成岩的Ce4+/Ce3+值普遍偏低,指示了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与之对应的是早期的火成岩更富含铜、金、钼、镍等深源元素,而晚期火成岩的铜金钼等元素的含量偏低,故岩浆的高氧逸度于铜金钼等成矿更为有利。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岩浆的高氧逸度往往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野外的区域构造分析证实,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发生强烈的挤压事件,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而进入到早白垩世之后,构造反转形成一系列的伸展断陷盆地。结合火成岩组合、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等多种要素的联合制约,证明在140±5Ma左右,研究区发生了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

吕良冀[6](2014)在《闽西南及邻区中生代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关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西南及其邻区地处华南大陆东南缘,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前泥盆纪基底、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形成与发育以及中生代以来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等几个重要的演化阶段。中侏罗世以来,东亚岩石圈大规模的板块运动,研究区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产生大规模NE-NNE向褶皱及逆冲推覆构造。为了了解研究区推覆构造的时空演化规律,本文在全面了解推覆构造基本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推覆构造变形的基本类型、结构特征,并讨论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推覆距离、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建立了推覆构造模式。并通过对研究区分布于主要推覆构造带及周边的晚中生代侵入岩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形成背景研究,探讨了推覆构造变形与岩浆岩时空关系。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闽西南及其邻区推覆构造主要分布于武夷山隆起内部、武夷山隆起与闽西南坳陷边缘过渡带、闽西南坳陷盆地内部及闽西南坳陷盆地东缘四个主要部位,其推覆构造结构、组成、方向、位移等存在较大差别。2.闽西南及其邻区滑脱构造主要形成于印支期,推覆构造则形成于早中生代印支期末(T3—J1)、燕山早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J2—K1)、燕山晚期晚白垩世末(K2末),其中燕山早期推覆构造历经时间长,强度大,以阶段性推覆变形为特征。3.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区域应力场研究、推覆距离的计算以及相应岩浆岩的年代学的研究,认为闽西南坳陷盆地内广平推覆构造具有以下特征:①缩短率达38%;②推覆方向是自北西向南东;③推覆距离小于105km。④结束于142Ma±,与该区大地构造挤压向伸展背景转换时间相吻合。4.闽西南东部大田广平—汤泉推覆体、漳平龙宫山—龙岩九峰崎推覆体及周缘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体形成于150Ma±及130Ma±两个大的阶段;表现为晚中生代从挤压—伸展转换的构造环境。

林全胜[7](2013)在《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推覆构造研究对于加深武夷山东麓基础地质研究、指导东部地区“三下”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全过程与地质找矿实践相结合,主要认识有:1.武夷山东麓推覆构造是岩石圈圈层性的表现,其形成与中地壳低速层有关。该区推覆构造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北隆起与闽西南坳陷过渡带、闽西南坳陷盆地内部及闽西南坳陷盆地东缘四个主要部位,不同部位推覆构造特征有所差异。区内中生代推覆构造具有自北西往南东推覆的特征,存在厚皮与薄皮推覆构造两种类型,薄皮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小于25km,厚皮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120km。2.武夷山东麓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印支期褶皱和推覆构造形成阶段、燕山早期逆冲推覆构造发展阶段、燕山晚期构造转化阶段以及喜山期反向逆冲构造阶段。通过大田广平同构造花岗斑岩体的测年,确定其形成时代为142.22±0.74Ma。3.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沿着六个不同岩性界面发育,这些界面早期曾发生拆离作用,后期受推覆构造所改造,成为热液通道和矿质沉淀的重要场所。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顶底界面是本区最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的含矿层位。4.武夷山东麓自晚三叠—白垩纪,花岗质岩浆具有自西向东演化趋势,这种趋势与推覆构造演化趋势具有相似性。结合武夷山东麓普遍存在中地壳低速层以及该区薄岩石圈的特征,认为推覆构造挤压导致沿中地壳低速层发生水平运动,是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5.以龙岩马坑铁多金属矿、潘田铁多金属矿等四个典型矿床为例,阐述了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矿关系,建立了区域推覆构造控矿模式。采用锆石铀—铅法对潘田铁多金属矿和阳山铁多金属矿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进行定年,所测得的年龄分别为131.68±0.48Ma和130.0±1Ma,确定了与推覆构造相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时代。6.结合区域地物化遥综合信息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成果,分析了武夷山东麓铁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控矿要素、找矿标志,并圈定6个铁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

张勤[8](2012)在《福建省锰矿资源情况及开采利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福建省锰矿资源的分布成因特点,介绍该省锰矿开采、加工、利用的情况,并对如何发展锰产业提出了建议。

张承帅[9](2012)在《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认为马坑铁(钼)矿床是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矿床。马坑铁矿主矿体为大型似层状隐伏矿体,赋存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黄龙组(C2h)灰岩和林地组(C1l)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矽卡岩与矿体密切共生,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岩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为主成矿期。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大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7Ma和128Ma,用SHRIMP锆石U-Pb方法测得其年龄为132.6±1.3Ma,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莒舟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5Ma、126Ma、129Ma、130Ma和130Ma,大洋和莒舟岩体都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的背景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03Ma和64Ma,表明闽西南晚石炭世和早古新世发生地壳拉张(裂谷)事件。大洋-莒舟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或准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呈明显铕负异常的“V”型展布;微量元素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属于高分异壳源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有EMⅡ型富集地幔组分的参与。马坑矽卡岩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辉石、石榴子石和钙蔷薇辉石,退化蚀变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单斜辉石以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锰钙辉石,似辉石以钙蔷薇辉石和蔷薇辉石为主;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伴生少量钙铝榴石;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和磁铁矿矿石的稀土分配模式具有相似性,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基本无铈异常,表明其成矿环境为氧化环境,暗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矿体附近大理岩和退化蚀变岩稀土元素特征出现规律性变化,表明它们与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碎屑岩和褪色辉绿岩提供了部分铁质。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其中以液体包裹体为主。气体组成均以CO2、H2O、N2、O2为主,其次为CH4、C2H4、C2H6和少量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和Mg2+为主,其次为Ca2+和少量Li+,阴离子以SO42-、F-、Cl-为主,还含有少量Br-、NO3-。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60~600℃、260~540℃、160~400℃;盐度为(6%~24%,32%~44%)、(4%~16%,36%~44%)、0%~4%。H、O、C、S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混有不同程度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自深部或地幔,但也受到围岩等因素的影响;矿化主要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得矿石中辉钼矿年龄为(133.0±0.8)Ma,表明马坑铁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一致,表明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马坑铁矿的成矿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弧后岩石圈伸展有关,是中国东部燕山期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开端。岩浆热液的相分离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和减压沸腾作用是马坑铁(钼)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吴文森[10](2008)在《福建省锰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锰矿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地区,以氧化锰矿为主。它们主要是由沉积的含锰层经风化生成优质富锰矿体和含锰的矽卡岩经风化生成铁锰矿体,是福建省主要的开采对象。

二、福建永安小陶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永安小陶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重要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控岩控矿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成矿区带成矿地质特征
    2.1 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
        (1)成矿地质体特征
        (2)成矿空间
        (3)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过程
    2.2 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
        (1)成矿地质体
        (2)成矿空间
        (3)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过程
    2.3 滇东南老君山钨锡矿集区
        (1)成矿地质体
        (2)成矿空间
        (3)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过程
3 不同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1 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
        3.1.1 印支期构造变形(D1)
        3.1.2 中晚侏罗世推覆构造变形(D2)
        3.1.3 白垩纪伸展变形(D3)
    3.2 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2.1 印支期褶皱变形(D1)
        3.2.2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推覆构造变形(D2)
        3.2.3 白垩纪伸展变形(D3)
    3.3 老君山钨锡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3.1 印支期末伸展拆离变形(D1)
        3.3.2 中晚侏罗世逆冲推覆变形(D2)
        3.3.3 早白垩世张扭性断裂及伸展滑脱构造变形(D3)
4 构造变形序列与成岩成矿时空分布的关系
    4.1 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构造变形序列与成岩成矿关系
        4.1.1 推覆构造变形对中生代岩浆岩与马坑式矿床时空分布的控制
        4.1.2 推覆构造对马坑式矿床赋矿层位的控制
        4.1.3 推覆构造对马坑式矿床矿体形态的控制
    4.2 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
        4.2.1 推覆构造变形对中生代成矿岩浆侵位的控制
        4.2.2 构造变形对多期复合成矿及矿化就位空间的控制
    4.3 老君山钨锡矿集区构造变形序列与成岩成矿关系
        4.3.1 老君山钨锡矿集区构造变形与中生代多期成岩成矿作用
        4.3.2 构造变形对南秧田钨矿床似层状矽卡岩矿体的控制
5 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背景讨论
6 结论

(2)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闽西南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1.2.3 闽西南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1.5.1 锆石U-Pb测年
        1.5.2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
        1.5.3 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
        1.5.4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1.5.5 全岩Sr-Nd同位素测定
        1.5.6 电子探针分析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系基底岩系
        2.1.2 上泥盆统-中三叠统岩系
        2.1.3 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
    2.2 侵入岩
        2.2.1 前中生代侵入岩
        2.2.2 早中生代侵入岩
        2.2.3 晚中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3.1 十二排岩体
    3.2 大排岩体
    3.3 永福复式岩体
    3.4 洛阳岩体
    3.5 潘田岩体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年代学特征
    4.1 十二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2 大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3 永福复式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5.1 十二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1.3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2 大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2.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5.3 永福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3.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3.3 矿物学特征
        5.3.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3.5 各单元岩石的成因联系
第6章 典型铁钼矿床特征
    6.1 龙岩马坑铁(钼)矿
        6.1.1 矿区地质特征
        6.1.2 矿床地质特征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时代
        6.1.5 矿床成因
    6.2 永定大排铁铅锌(钼)矿床
        6.2.1 矿区地质特征
        6.2.2 矿体特征
        6.2.3 围岩蚀变特征
        6.2.4 矿物共生组合与期次
        6.2.5 成矿时代
        6.2.6 矿床成因
    6.3 武平十二排钼矿
        6.3.1 矿区地质特征
        6.3.2 矿体特征
        6.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6.3.4 成矿时代
        6.3.5 矿床成因
    6.4 漳平洛阳铁(钼)多金属矿床
        6.4.1 矿区地质特征
        6.4.2 矿床地质特征
        6.4.3 成矿物质来源
        6.4.4 成矿时代
        6.4.5 矿床成因
    6.5 安溪潘田—德化阳山铁矿床
        6.5.1 潘田铁矿床
        6.5.2 德化阳山铁矿
    6.6 马坑外围铁(钼)矿化点地质特征及矿化时代
        6.6.1 竹子炉钼矿点
        6.6.2 山坪头铁多金属矿点
    6.7 永福岩体外围矿化特征及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6.7.1 主要地质矿化特征
        6.7.2 矿化时代
第7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成矿作用
    7.1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
    7.2 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带与深部构造的空间关系
    7.3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的关系
        7.3.1 岩浆起源与演化
        7.3.2 成矿物质来源
        7.3.3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铁钼成矿作用的启示
    7.4 闽西南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相关铁钼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的再认识
        7.4.1 前人对于闽西南及邻区成矿系列的划分方案
        7.4.2 闽西南铁钼多金属矿化作用成矿系列的重新厘定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3)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磁铁矿LA-ICP-MS元素分析研究现状
        1.2.2 铁同位素示踪研究现状
        1.2.3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4 马坑铁多金属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4.1 构造-岩浆活动背景
        1.2.4.2 矿床地质特征
        1.2.4.3 矿床成因研究
        1.2.4.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
        1.4.2.1 技术路线
        1.4.2.2 工作方法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盖层岩系
        2.1.3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
        2.1.4 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
        2.1.5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断裂
        2.2.3 推覆构造
        2.2.4 滑脱构造
        2.2.5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
        2.4.1 区域重力异常
        2.4.2 区域航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2.1 褶皱构造
        3.1.2.2 断裂构造
        3.1.3 侵入岩
        3.1.3.1 花岗岩
        3.1.3.2 辉绿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1.1 主矿体
        3.2.1.2 小矿体
        3.2.1.3 钼矿体
        3.2.2 矿石特征
        3.2.2.1 矿石类型
        3.2.2.2 矿石构造
        3.2.2.3 矿石结构
        3.2.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3.2.3.1 围岩蚀变
        3.2.3.2 矿化阶段
第4章 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探讨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和显微观察
        4.1.2 分析方法
    4.2 测试结果
    4.3 矿床成因探讨
        4.3.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4.3.2 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特征与成矿过程约束
        4.3.3 马坑铁矿的矿床成因探讨
    4.4 小结
    附表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测试结果
        5.2.1 辉绿岩
        5.2.2 大理岩
        5.2.3 林地组砂岩
        5.2.4 磁铁矿矿石
        5.2.5 磁铁矿单矿物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成矿流体性质
        5.3.3 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作用阶段
    5.4 小结
    附表
第6章 铁、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6.1.1 铁同位素分析
        6.1.2 硫、铅同位素分析
    6.2 测试结果
        6.2.1 铁同位素测试结果
        6.2.2 硫同位素测试结果
        6.2.3 铅同位素测试结果
    6.3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3.1 铁同位素组成和铁质来源
        6.3.2 硫同位素组成和硫的来源
        6.3.3 铅同位素组成和铅的来源
    6.4 小结
第7章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及矿化蚀变特征与成矿要素研究
    7.1 钻孔岩心的选取及分析方法
        7.1.1 钻孔岩心的选取
        7.1.2 扫描测试方法
        7.1.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1.2.2 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2 测试结果
        7.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2.2 pXRF元素浓度测试
        7.2.3 高精度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3 矿化蚀变特征探讨
        7.3.1 矿化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7.3.2 蚀变矿物分带
    7.4 对成矿要素的指示
        7.4.1 辉绿岩对成矿的贡献
        7.4.2 硅钙面控矿特征
        7.4.3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7.5 小结
第8章 成矿机制与“三位一体”找矿模式
    8.1 成矿机制
        8.1.1 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
        8.1.2 流体沸腾作用与小矿体的形成
    8.2 成矿地质体
        8.2.1 大洋、莒舟花岗岩
        8.2.2 辉绿岩
    8.3 控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8.3.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8.3.2 断裂构造控矿作用
        8.3.2.1 断层
        8.3.2.2 推覆构造
        8.3.3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8.3.4 结构面控矿作用
        8.3.4.1 硅钙面控矿
        8.3.4.2 裂隙充填控矿
    8.4 成矿作用的矿化蚀变标志
    8.5 成矿时空演化
    8.6 “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地层(基底岩系)
        2.1.2 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盖层岩系)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格局
        2.2.2 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时空分布特征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浆活动与成矿
    2.4 区域成矿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1.1 矿区地层与成矿作用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床特征
        3.2.1 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2.3 矿化蚀变及矿化阶段特征
        3.2.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特征
        3.2.5 成矿时代
第4章 晚古生代赋矿建造及其控矿作用
    4.1 赋矿地层特征
    4.2 马坑式铁矿沉积建造界面控矿特征
    4.3 沉积建造界面控矿机制讨论
        4.3.1 物理机制
        4.3.2 化学机制
第5章 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5.1 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地球化学特征
        5.1.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2 莒舟-大洋花岗岩侵位时代及成因探讨
        5.2.1 花岗岩侵位时代
        5.2.2 成因及源区探讨
        5.2.3 构造意义
    5.3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5.4 矿区辉绿岩特征
        5.4.1 辉绿岩的分布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地球化学特征
        5.4.4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5 辉绿岩侵位时代及构造指示
        5.5.1 侵位时代
        5.5.2 构造指示
    5.6 辉绿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第6章 控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
    6.1 推覆(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6.1.1 推覆(滑脱)构造特征
        6.1.2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的控矿作用特征
        6.1.3 推覆构造带对铁多金属矿床赋矿层位分布的控制
        6.1.4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床保存的控制作用
        6.1.5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6.2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6.3 裂隙充填控矿特征
    6.4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6.4.1 磁组构研究
        6.4.2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讨论
    6.5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6.6 成矿结构面控矿特征研究
        6.6.1 成矿结构面类型
        6.6.2 结构面控矿作用
    6.7 成矿过程中的汇流扩容构造
第7章 成矿作用特征及找矿预测
    7.1 马坑铁矿矿床成因模式
        7.1.1 矿床成因
        7.1.2 晚中生代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探讨
        7.1.3 成矿模式
    7.2 马坑式铁矿找矿预测模型
        7.2.1 找矿标志
        7.2.2 找矿模型
    7.3 找矿预测研究
        7.3.1 深部预测
        7.3.2 外围预测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火成岩及氧逸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来源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及大地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质演化
3 火成岩岩石学特征
    3.1 燕山期火成岩概述
    3.2 侵入岩
    3.3 喷出岩
4 火成岩年代学研究
    4.1 样品采集
    4.2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4.3 实验结果
    4.4 区域火成岩年龄分布
5 火成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主量元素特征
    5.3 稀土元素特征
    5.4 微量元素特征
    5.5 Sr-Nd同位素特征
    5.6 两期火成岩的不同成因
6 火成岩与氧逸度
    6.1 氧逸度的含义
    6.2 氧逸度的表示方法
    6.3 氧逸度的计算方法
        6.3.1 Ce4+/Ce3+法求相对氧逸度
        6.3.2 锆石Ce异常及锆钛温度求绝对氧逸度
    6.4 氧逸度与矿产
    6.5 氧逸度与构造环境
    6.6 研究区火成岩氧逸度特点
    6.7 研究区火成岩与矿床关系
    6.8 研究区火成岩氧逸度与构造环境
7 火成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7.1 构造环境分析方法
    7.2 火成岩组合
    7.3 沉积响应
    7.4 区域构造
    7.5 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
    7.6 构造体制转换的动力机制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6)闽西南及邻区中生代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推覆构造与滑覆构造
        1.2.2 闽西南及邻区研究现状
        1.2.3 闽西南及邻区推覆构造与岩浆活动
        1.2.4 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1.1 前泥盆纪地层
        2.1.2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格局
        2.2.2 推覆构造与滑覆构造
    2.3 岩浆岩特征
        2.3.1 时空分布
        2.3.2 岩石类型
3 闽西南及邻区推覆构造空间分布及基本特征
    3.1 主要推(滑)覆构造界面
        3.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岩性差异面
        3.1.2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盖层岩性差异性界面
        3.1.3 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地层岩性差异界面
    3.2 推(滑)覆构造分布特征
        3.2.1 推(滑)覆构造带的分布
        3.2.2 主要推(滑)覆构造带特征
    3.3 主要伸展滑脱构造基本特征
    3.4 主要推覆构造基本特征
        3.4.1 武夷山隆起内部主要推覆构造特征
        3.4.2 武夷山隆起与闽西南坳陷边缘过渡区推覆构造特征
        3.4.3 闽西南坳陷盆地内部推覆构造特征
        3.4.4 闽西南坳陷盆地东缘推覆构造特征
    3.5 闽西南及邻区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对比
4 闽西南及邻区推覆构造结构类型及演化过程
    4.1 推覆构造的结构类型及分带特征
        4.1.1 推(滑)覆构造结构类型
        4.1.2 推(滑)覆构造变形分带特征
        4.1.3 推(滑)覆构造变形特征
    4.2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
        4.2.1 推(滑)覆构造形成的主要阶段
        4.2.2 推覆构造形成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4.3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及平衡剖面研究
        4.3.1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
        4.3.2 平衡剖面分析及推覆距离研究
    4.4 推覆构造演化
5 推覆构造变形与岩浆演化时空关系
    5.1 闽西南及邻区晩中生代侵入岩时空分布特征
        5.1.1 汤泉花岗闪长岩同位素年代学
        5.1.2 漳平员当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
        5.1.3 漳平高星一带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5.1.4 龙岩马坑一带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5.1.5 漳平洛阳一带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
    5.2 晚中生代主要火成岩类型
        5.2.1 晚侏罗世火成岩
        5.2.2 早白垩世火成岩
    5.3 晚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化学特征
    5.4 晚中生代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
    5.5 晚中生代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5.6 推覆构造变形与岩浆演化时空关系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推覆构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推覆构造研究现状
        1.2.2 国内推覆构造研究现状
        1.2.3 武夷山东麓研究进展
        1.2.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成矿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3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4 取得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前泥盆纪地层(基底岩系)
        2.1.2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盖层岩系)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岩浆岩
        2.2.1 时空分布
        2.2.2 岩石类型
        2.2.3 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
    2.3 构造
        2.3.1 地质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2.3.2 区域构造演化
3 岩石圈三维结构基本特征
    3.1 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3.2 莫霍面特征及地壳厚度变化
    3.3 软流圈顶面特征
4 推覆构造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4.1 推覆构造空间分布与特征
        4.1.1 推覆构造带分布
        4.1.2 主要推覆构造带特征
        4.1.3 主要推覆体特征
    4.2 推覆构造组合类型
        4.2.1 闽西北隆起带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2.2 闽西北隆起与闽西南拗陷边缘过渡区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2.3 闽西南拗陷盆地内部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2.4 闽西南拗陷盆地东缘推覆构造组合型式
    4.3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
        4.3.1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
        4.3.2 推覆构造形成时代同位素证据
    4.4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与推覆距离
        4.4.1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
        4.4.2 推覆构造推覆距离
    4.5 推覆构造形成动力学机制
5 推覆构造控岩控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5.1 典型矿床特征
        5.1.1 龙岩马坑铁多金属矿
        5.1.2 安溪潘田铁多金属矿
        5.1.3 大田高星铁多金属矿
        5.1.4 大田龙凤场多金属矿
    5.2 铁多金属矿分布时空规律
        5.2.1 铁多金属矿成矿系列
        5.2.2 铁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
        5.2.3 铁多金属矿分布时间规律
    5.3 推覆构造对含矿地层控制作用
        5.3.1 推覆构造与含矿地层关系
        5.3.2 推覆构造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边界探讨
    5.4 推覆构造与成矿岩体关系
        5.4.1 铁多金属矿成矿岩浆岩条件
        5.4.2 推覆构造与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时间关系
        5.4.3 推覆构造与区域花岗质岩浆演化空间关系
        5.4.4 中生代成矿花岗质岩浆演化特征
    5.5 推覆构造控矿模式
    5.6 推覆构造控矿模式
6. 铁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6.1 铁多金属矿主要控矿因素
    6.2 铁多金属矿找矿标志
    6.3 铁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划分
        6.3.1 龙岩马坑—漳平焦山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2 上杭湖洋—庐丰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3 安溪潘田—剑斗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4 德化阳山铁金属矿预测区
        6.3.5 大田汤泉—高星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6.3.6 大田广平铁多金属矿预测区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矽卡岩矿床现状
        1.1.2 铁矿床现状
        1.1.3 马坑铁矿开发历史和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推覆构造
        2.2.3 滑脱构造
        2.2.4 褶皱
        2.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
        2.4.2 区域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岩石中元素丰度
        2.5.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6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质概况和岩石学特征
        4.1.1 花岗岩
        4.1.2 辉绿岩
    4.2 地质年代学
        4.2.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4.2.2 锆石特征及分析结果
    4.3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实验方法
        4.3.2 主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3.4 Sr-Nd-Pb 同位素组成
    4.4 讨论
        4.4.1 成岩时代
        4.4.2 花岗岩成因类型
        4.4.3 花岗岩源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矽卡岩矿物学分析
        5.2.1 石榴子石
        5.2.2 辉石
        5.2.3 角闪石、绿泥石和云母
    5.3 矽卡岩的分带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1 稀土采集和测试结果
        6.1.1 样品采集及分析过程
        6.1.2 分析结果
    6.2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流体
    7.1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7.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7.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成分
        7.1.4 包裹体群组分析
        7.1.5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压力
    7.2 稳定同位素
        7.2.1 C 同位素
        7.2.2 H、O 同位素
    7.3 成矿流体特征
        7.3.1 成矿流体性质
        7.3.2 成矿流体来源
        7.3.3 流体氧化状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矿年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8.1 辉钼矿 Re-Os 测年
        8.1.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8.1.2 测试结果
        8.1.3 成矿时代与成矿作用
    8.2 成矿物质来源
        8.2.1 钼的来源
        8.2.2 硫同位素及其示踪
        8.2.3 稀土元素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8.2.4 铁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矿床机制与成矿模型
    9.1 成矿构造环境
    9.2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型
        9.2.1 成矿机制
        9.2.2 成矿模型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福建永安小陶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重要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控岩控矿机理[J]. 张达,李芳,贺晓龙,胡擘捷,张鑫明,毕珉烽,王森,霍海龙,薛伟,刘松岩. 地质力学学报, 2021
  • [2]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D]. 袁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D]. 易锦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D]. 王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5]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火成岩及氧逸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D]. 李鹏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1)
  • [6]闽西南及邻区中生代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关系探讨[D]. 吕良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7]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D]. 林全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 [8]福建省锰矿资源情况及开采利用现状[J]. 张勤. 中国锰业, 2012(02)
  • [9]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张承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10]福建省锰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J]. 吴文森. 中国锰业, 2008(03)

标签:;  ;  ;  ;  ;  

福建永安小桃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