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黎星艺[1](2021)在《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从我国现行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积极借鉴美国、英国、日本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的经验并基于此结合中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营发展的特点提出完善建议。文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税收征管问题较多,表现在税收管理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等方面。其次,英国、美国和日本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方面具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税收主体确定、税收激励政策制定等方面。最后,基于中国非营利医疗机构实际发展情况,相关发展性建议需从明确税收主体、统一税收立法、完善企业及个人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本文的研究在创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方法、创新税收征管思路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征管,对于新医改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高税收管理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刘晓蕾[2](2019)在《GL医院纳税筹划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如今,营利性医院占医疗行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提供的医疗设施、医疗服务环境等条件更能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在近几年的医改中,虽然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提供着相同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样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是国家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行业,却没有得到与非营利性医院相同的政府财政支持以及税收优惠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营利性医院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只能靠自身,做好营利性医院的纳税筹划工作,为医院合理节约税负、增收,争取实现医院财务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支撑营利性医院发展的必要选择。本文选取GL医院为研究对象,GL医院是一家民营营利性医院,自建院至今其发展远超其他营利性医院,这与其有效的纳税筹划开展是密不可分的。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搜集学习纳税筹划理论知识,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运用调研法了解到GL医院的经营状况、纳税状况和纳税筹划状况。分别分析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这也是GL医院所占税负比重较大且院领导较为关注的三大税种,并对其纳税筹划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其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经验,主要有自觉配置纳税筹划岗位及人员、领导高度重视纳税筹划工作,赋予职权、涉税业务先筹划后核算、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注重纳税风险、注重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在现有的纳税筹划方案基础上结合GL医院涉税业务特点,提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发票管理、与高校合作减少培训成本、将股份分给员工、改变医院组织性质、加强与税务机关部门沟通几点建议。期望能够引起营利性医院对纳税筹划的重视,为GL医院以及营利性医院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李倩[3](2018)在《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政府鼓励社会办医,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部分医疗机构缺乏监管和自身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经营问题。政府提出加强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对盈利率进行管控,来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分析政策要求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需求、研究营利医疗机构发展和盈利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和其他相关行业财务监管模式,确定财务监管内容并提出财经监管措施,建立财务监管体系,探索盈利率监管,为加强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和其他相关行业财务监管模式、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适宜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模式进行借鉴,根据已有财务监管经验建立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体系,为探索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提供借鉴。政策研究:对我国近十年来制定发布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政策发展趋势与新要求。数据分析:对全国营利性医院的基础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营利性医院发展现状。对北京市营利性医院财务数据的分析,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监管提供支持。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级别、类别医院数量、规模、收费、效率、盈利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及盈利情况。专家咨询:通过政府部门专家和经济学、财务学专家的咨询,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主体、内容、措施的确定和盈利率指标的选取提供建议。访谈法:通过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访谈,了解医疗机构监管现状、经营情况,了解其经营的难点和盈利率异常原因,听取其对于政府监管方面的需求。研究内容:本研究选择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政策要求和医疗机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情况、发展和盈利现状、盈利率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研究,借鉴国内外和其他相关行业财务监管经验,梳理财务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建立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体系,探索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监管机制。研究结果:我国营利性医院数量较大、规模较小、医院类别多样,政府的财务监管难度大。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督体系应该由卫计委、人社部、发改委、税务总局、工商局、财政部、第三方审计等部门组成,卫生主管部门为最重要的监督主体,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营利性医院盈利率分布较为分散,异常值较多,很难确定合理的盈利率值。盈利率管控的重点为设置盈利率预警区间,构建盈利率预警机制。
成芳,卢惠华[4](2015)在《浅议加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的财务监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在医改政策的支持下,民办医院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2006年江苏省卫生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地税局、物价局、工商局《关于加快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利好文件出台以来,各地区民办非营利医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卫生事业重要力量,为医改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民营资本的贡献。然而,当前部分民办非营利医院的发展模式、营运目标却与医改目标背道而驰,加强对其监管应引起高度重视,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周毅[5](2015)在《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新医改”实施方案摸石过河,成效甚微。一是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国民健康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二是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由可为社会所承受到难以承受,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后续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在深入探讨医改理论及其相关性辨析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主要贡献是:1.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比较分析发现,医疗体制改革与健康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健康生产力发展决定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居支配地位,是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对健康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是健康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提供足够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健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球最低、医疗费用全球较高。探讨其从一个极端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深刻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国情。揭示中国“旧医改”“基本不成功”主因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忽视医患之间天然权力关系,违背医疗卫生“反市场化”公益天性;解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及形式主义猖獗,究其“医殇”根源,在于财政约束、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关系盘根错节,强权弱法,传统体制机制根基未根本动摇,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致使患者灾难波及广大民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分析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论证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全面性视角的两点论及重点论分析,在医疗体制多元化矛盾中,公立医院是主要矛盾,起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私立医院是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形影相随,缺一不平,缺一不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阐释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的运动规律。根据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和志愿性私益等四种历史必然选择,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私立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竟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私立医院供需双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管控下的竞争提供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供需双方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失灵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公立医院志愿选择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具有纠正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功能。研究发现,私立非营利医院体现的非分配约束、平等竞争、透明信任和社会参与等组织特性,不仅可协同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结构和功能优化,又能有效降低交易的隐性成本,防止道德风险,在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优质服务,尤其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3.探寻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效途径。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用好钱?”议题,针对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学的宏观调控与适度自由的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协调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医改政策导向性与医疗立法强制性统一,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新型法入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医院品牌,建立健全筹资、付费、医院管理及全科医师“守门人”核心制度,构造“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立法确保患者知情权、自愿权、保密权和选择权。坚持医疗文明人道性、公益性、公平性、专业性、预防性、可及性、多样性,提出“新医改”实施方案从特殊性、稀缺性、垄断性向法制化、标准化、均衡化、人性化转型新思路。
陈蓉[6](2013)在《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民营医疗机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民间全资或控股形式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为宗旨的医院、个体诊所等一系列机构的总称。依据经营目的不同,其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部分而非补充部分,其与公立医疗机构在宪法上应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然而作为行政相对人,其与卫生行政部门处于不平等地位。民营医疗机构与政府是规制对象与规制者的关系。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其处于弱者地位,民营医疗机构的弱者地位导致其市场准入受阻。因此,应在权利配置上予以倾斜,对其实行特别保护。当前,我国民营医疗机构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可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个人独资等形式设立。民营医疗机构的法律地位应依据其法律组织形式确定,而不应依据其所有制形式或经营目的确定。由于立法至今未对“非营利性”的含义作出界定,同时又将法人型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界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使其无法划归到现有四类法人类型中,这成为制约其市场准入和发展的瓶颈。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国家对具备法定执业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依一定程序许可其进入或退出医疗市场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总称。这一制度具有准入目标的双重性、准入依据的法定性和准入方式单一性的特征。当前,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这是因为健康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实现公民其他基本权利的核心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可供性和可及性是保护公民健康权的两个重要条件。而尊重、保护和实现公民健康权是宪法赋予政府的职责,也是政府维持政治统治职能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年我国医疗事业虽迅速发展,但医疗服务供给仍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因此,政府有责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是为了在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保证医疗资源公平分配。但民营医疗机构的逐利性与其价值目标之间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面对这一冲突,加上医疗市场的外部性、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市场机制无能为力,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而在于应如何把握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进出市场的范围和力度。因此,政府干预应考虑医疗服务的产品性质、医疗服务供给需求现状、民营医疗机构的应然地位和实然地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现实需求、民营医疗机的二元化格局、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及其技术诊疗项目等因素;立足于“弥补性”和权力有限性原则;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即政府应干预什么、政府应当如何干预。目前,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虽初具雏形,但仍存在准入范围不明确、准入条件过于粗糙、准入方式单一、准入程序繁杂、市场退出制度缺失等缺陷。这些缺陷既是政策目标定位偏差所致,也与传统行政管理方式下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规制越位与缺位、公立医疗机构行政垄断有直接关联,更是现有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下规制机关规制过度与规制乏力所致。上述缺陷和原因致使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不足,规模小且结构单一、所占市场份额小、提供的医疗服务量有限、民营医疗市场秩序混乱以及整个医疗市场竞争不足,医疗机构所有制形式单一。为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首先应打破束缚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桎梏,作出正确的政策目标选择,坚持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并重;坚持医疗安全与医疗事业发展并重;坚持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并重。其次,在立法模式上,采用单行法立法模式,制定《民营医疗机构促进法》,对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实行特别保护,明确其市场准入的相关问题。具体而言,第一,依据医疗产品性质合理界定其市场准入范围。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产品生产是两个不同概念,政府供给公共医疗产品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由其生产公共医疗产品。因此,不仅应允许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医疗领域,还可允许其进入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医疗领域。对纯粹公共医疗产品,可由民营医疗机构生产,然后由政府通过合同购买的方式提供;对准公共医疗产品,则以政府供给为主,民营医疗机构供给为辅;对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医疗服务,则可由民营医疗机构生产并提供。第二,完善民营医疗机构准入条件。就国内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应不断丰富其法律组织形式,引入医疗法人制度,删除“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的提法;依据其法律组织形式,规定其设立时的必要经费数额;增加“良好信誉”作为其准入条件等;对港澳台自然人在内地短期执业的次数和申请延期的具体期限作出限制,完善其注册程序;允许“自然人”成为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中外双方投资主体,建立多种类型的医师注册制度。第三,依据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及其执业设置标准的不同、申请人是否为医师等因素,确立行政许可主义和严格准则主义并行的准入方式。第四,完善市场准入体制。重塑独立、专业、中性的准入规制机构,构建多元化、多层级的市场准入规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克服市场失灵。第五,简化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准入救济措。同时,完善市场退出制度,明确市场退出的条件及其法律责任;完善市场退出程序,建立市场退出预警机制,强化其市场退出的后续监管。
黄端[7](2012)在《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疗服务市场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放宽了社会资本的准入范围,鼓励多元化办医格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了机会和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各个类型的医院,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劣势。非公立医院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医疗体制带来了竞争和活力,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为患者享受安全、优质、低廉、便捷的医疗服务做出了贡献。本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利用等情况的分析,发现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问题,提出非公立医院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归纳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我国非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对非公立医院的发展评价及策略选择,并介绍国外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经验。同时对非公立医院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非公立医院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数理模型。引用模糊测度方法,甄选非公立医院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并测算指标权重,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为非公立医院建设的政策建议提供数理支持。通过实证研究对天津市医疗服务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天津市非公立医院发展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从整体角度对天津市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未来天津市非公立医院发展进行SWOT分析。根据我国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了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形成内外匹配的战略规划。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非公立医院正逐渐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对于这一新问题我们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探讨,并通过深入全面的分析,为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提供战略建议,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从而使非公立医院得以快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立医院健康和公平发展,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的医疗服务市场。
张媚[8](2012)在《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源之于民、用之于民”,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国防安全、科学技术等领域,由国家行政机关和非企业化事业单位占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社会公众的民生需求提供了物质支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民生经济制度是我国政府主导民生利益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正是民生经济制度的重要物质构成。从民生视角审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于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稳固和发展民生经济制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加紧解决当前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资源需求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难题。我国正在面临教育、医疗卫生等多项重大社会改革,客观上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提供了研究契机和空间。从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资产分布情况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占绝大部分比重,为实现民生权利与社会公平提供了物质支持;然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资产收益部门化甚至个人化等问题不仅加剧了民生领域的资源需求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也影响到民生经济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优越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利益发展道路就必须要重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当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广泛、管理分散、问题复杂以及产权虚置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研究的困难;另一方面,国内理论界比较重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而忽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从民生视角研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文献更为少见。本文的研究试图弥补这一薄弱环节,从民生视角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现代福利经济学和基金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采用规范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我国民生利益发展模式及民生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强调了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视角、主体、原则、目标、绩效等概念;通过实证方法论证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行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框架;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对于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希望能为稳定和巩固民生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共有七章,各章写作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问题,说明研究方法并确定研究框架和各章的写作安排,界定研究中的主要概念。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围绕民生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及绩效三个概念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总结其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评价,从中发现和寻找研究机会和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首先,从马克思学说、福利经济学以及基金理论等中寻找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理论支持。其次,比较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生利益发展模式的影响,回顾现代国家福利制度沿革,并以医疗卫生领域为案例阐述资源配置和运行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与民生需求。最后,论证了我国民生利益发展模式及民生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特别阐明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民生问题的关系。第四章是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研究。从资产规模、分布以及资金配置渠道等介绍了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状况,阐述了资产配置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其次,运用Pryor(1969)模型验证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配置规模与民生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体现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中的政府责任。第三,运用泰尔指数法说明了义务教育领域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公平性,表明地区配置能力对于公平性具有影响。最后,检验了31个省份的社会事业领域中固定资产投资与政府配置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配置存在挤入效应;②政府主导模式下,社会其他投资意愿与民生需求之间存在负相关。本文认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总体上体现了政府责任性与配置公平性,但要重视民生领域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第五章是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研究-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实证证据。首先,解释了公共服务类国有资产价值运动循环,论证了国有资产运行与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关系。其次,运用医疗卫生领域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CD模型检验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固定资产投入处于规模递增阶段,从效率观点看,出资人和资产占有使用者会有增加资产规模的动机;进一步比较营利性目标函数和非营利性目标函数的检验结果发现:①固定资产投入与医院业务收入具有正相关,但未能证明它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②财政补偿收入与医院业务收入和业务量之间存在负相关。由于受到财政补偿以及债务政策限制,医院会依赖结余资金配置资产,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业务收入对于资产规模增长具有显着影响。本文认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中同时表现出营利性特征和非营利性特征,通过业务收入扩大资产规模可能符合效率性要求,但却是导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偏离非营利性的重要因素。第六章是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研究。阐述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构建了资产绩效框架,研究了资产绩效的影响路径、维度及指标,特别对影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的效率机理进行了说明,并探讨了如何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行中的坚持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第七章是提出了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建议。同时,对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本文构建了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框架,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民生经济制度,是政府主导民生利益发展模式的基本制度;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作为民生经济制度的重要物资构成,具有保障民生需求和调控民生资源的作用。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价值纽带、联系“社会公众-政府-公共部门”的民生需求和民生经济关系,不断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机制,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利益具有重要意义。②文章提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要坚持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原则,实现“保值增效”的管理目标: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在规模、分布、类型等方面与民生需求的合理有效匹配;确保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实物使用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服务民生利益;有效协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民生领域。③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了规范研究范式,不仅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而且尝试跨越学科界限、以ASD模型思路确立了研究架构;通过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获得了有关公平性、效率性、非营利性等方面有价值的实证证据。④文章以配置和运行为路径构建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框架,阐述了绩效系统、影响路径、绩效维度以及效率机理,特别探讨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率在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⑤文章提出当前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资源需求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共存难题,迫切要求加强非经营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监督。文章提出了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多元化形成机制、宏观调控机制、资产监督机制与资产评价机制等。
徐爱军[9](2011)在《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研究:行为表现、指标体系及提升路径》文中指出现有文献显示,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我国独有的体制和文化情景,尤其是处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相关理论问题急需要去关注和研究,医院社会责任实践也需要相应理论和规章制度去指导和引领。在社会责任相关理论指导下,本研究认为医院社会责任行为的本质就是能为社会产生社会效益,医院社会责任是指医院在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在维护公共卫生、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其他提高社会效益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结合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本文认为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13个方面: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坏账、税收、承担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保护环境、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医疗服务、价格优惠、低利润的医疗服务及廉价药品的提供、慈善医疗、教育科研、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基于我们提出的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分级标准,上述13项行为中,前6项属于初级医院社会责任,中间3项为中级医院社会责任,最后4项为高级社会责任行为。医院社会责任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21个指标及权重如下:捐赠(0.1653)、健康讲座(0.1262)、医疗费用减免(0.1086)、义诊(0.0867)、人均住院费用(0.0859)、科研论文(0.0662)、防保部门的门诊人次(0.0521)、人均门诊费用(0.0489)、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的支出(0.0410)、突发事件的支出(0.039 0)、教育科研投入(0.0367)、环保支出(0.0354)、院内感染支出(0.0299)、实习生人次(0.024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0.0111)、税收(0.0111)、出入院诊断符合率(0.0098)、坏账比例(0.008 0)、年门急诊总人次(0.0052)、病人满意度(0.0049)、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0038)。当前各医院实施各行为表现按照数量递减趋势依次为:“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教育科研”、“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承担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价格优惠”、“慈善医疗”。“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和“承担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关系,公立医院尤其如此。对公立医院而言,高级社会责任的4项行为表现(慈善医疗、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教育科研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而民营医院则在以上两个方面没有表现出这种关系。不同医院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明显优于民营医院,三级医院的履行数量要高于二级医院。无论是医院社会责任行为的总量、各层级的社会责任行为及7种具体的社会责任行为,三级医院的履行数量都要高于二级医院。由于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定位、功能、规模等都是不同的,三级医院履行各行为的数量一般要高于二级医院。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医院社会责任行为在总量上显示出了差异性,但在具体行为上大部分没有统计差别。本文还根据医院社会责任的部分评价指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和江苏省的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做了简单分析。从宏观数据来看,我国和江苏省的医疗卫生行业履行了较好的社会责任,为我国、江苏省的居民健康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相对来说,医疗服务的价格逐年递增,尤其是2009年前医疗服务的价格已经成为社会对医药行业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政府、医院和社会三个方面去考察提升医院社会责任水平的路径和政策建议。政府层面强调提供制度保障,医院层面强调主体自觉,社会层面强调将医院置身于社会治理中。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梳理了医院社会责任的本质并给出了医院社会责任的定义,研究了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分析了行为表现的分级、特征和相互关系。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研究。而本文的部分实证研究发现及研究结论对于中国的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作者的研究水平及数据来源限制等因素,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总体来说,由于国内医院社会责任研究刚刚起步,使得本研究研究基础不足、理论深度不够。在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定量研究以相关分析和秩和检验为主,方法的前沿性和先进性不是很够。实证部分采用媒体公布的资料进行研究,其外在效度受到限制。
曹青[10](2010)在《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的影响下,我国医院无论大小,其日常运转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财政拨款也就成了其最主要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可能也是其近乎唯一的资金来源。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政府逐步改变了对非营利性医院全额拨款的方法,以拨改投,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却使得病人付费和药品收入在医院筹资来源的比例加大,而最能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收费却一直低于成本,这一系列的不均衡性直接导致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扭曲,进而成为“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焦点问题的根本之所在。本文分析了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医院公益性淡薄及行为的扭曲;医院低效、亏损、负债的现象普遍存在;医院财政补助不足资金短缺与非营利性质的矛盾冲突;“看病难看病贵”使医院成为矛盾的焦点;大多数医院长期负债累累多靠贷款和自筹解决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中政府的角色重塑的内涵:一是,政府对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应逐渐实行“管办分离”,使其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科学合理进行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的财政补助;三是,政府对于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广开筹资渠道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医院资金来源渠道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政府在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运营过程中的功能定位,认为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发展的好坏,既影响到该范围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反应了当地的文明发展。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政府应尽快分析当前的形势,认清当前形势下政府的功能定位,进行角色重塑的基础上,保证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正常良好运转和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二、浅议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医疗机构 |
2.1.2 医疗服务 |
2.1.3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区别 |
2.2.2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税人性质归属 |
2.2.3 关于非营利性医院是否可向举办人分配收益问题 |
第三章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税负概况 |
3.1.1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
3.1.2 车船税 |
3.1.3 企业所得税 |
3.1.4 个人所得税 |
3.2 我国目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
3.2.1 税收优惠政策导向 |
3.2.2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
3.3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施的税收征管制度 |
3.4 现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市场准入实体机制畸形导致的税收意识淡薄问题 |
3.4.2 税收制度配套措施存在漏洞导致税收流失问题 |
3.4.3 税收优惠政策零散导致税收征管操作难度大 |
第四章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与税务处理 |
4.1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 |
4.1.1 医疗机构涉税政策分析 |
4.1.2 医疗机构的税收模式 |
4.1.3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方式 |
4.1.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筹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2 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为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处理 |
4.2.1 会计制度的调整 |
4.2.2 税收的转变 |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非营利医疗机构的注册 |
5.2 非营利医疗机构免税资格的认定 |
5.3 相关税收政策 |
5.4 国外非营利组织税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5.4.1 确定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
5.4.2 非营利组织免税程序的合法化、科学化、制度化 |
5.4.3 .捐赠制度细则明确 |
5.4.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的监督管理 |
5.4.5 建立并完善非营利医院的惩罚性税收制度 |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
6.1 完善立法,保障税收政策的实现 |
6.1.1 建立完善的税法体系 |
6.1.2 建立科学的认证标准体系 |
6.1.3 完善现行捐赠的免税制度 |
6.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 |
6.3 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征管措施 |
6.3.1 严格非营利医疗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免税审核制度 |
6.3.2 推行普遍而简易的税务登记制度 |
6.3.3 强化票据管理 |
6.3.4 制定专门所得税稽查办法 |
6.4 建立独立的监管制度 |
6.4.1 改变双重管理体制 |
6.4.2 实行信息公开化制度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GL医院纳税筹划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纳税筹划 |
2.1.2 营利性医院 |
2.2 纳税筹划理论基础 |
2.2.1 博弈理论 |
2.2.2 经济人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GL医院纳税筹划状况 |
3.1 GL医院简介 |
3.2 GL医院纳税状况 |
3.2.1 GL医院经营状况 |
3.2.2 GL医院纳税状况 |
3.3 GL医院纳税筹划状况 |
3.3.1 GL医院纳税筹划业务执行主体 |
3.3.2 GL医院纳税筹划目标 |
3.3.3 GL医院纳税筹划范围 |
3.3.4 GL医院纳税筹划主要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GL医院纳税筹划案例陈述与分析 |
4.1 GL医院增值税纳税筹划 |
4.1.1 医疗和药品分营分算降低销项税 |
4.1.2 判别利用优惠政策节税 |
4.1.3 调整药品采购计划确保进项税额抵扣 |
4.2 GL医院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
4.2.1 实施公益性捐赠符合税前扣除条件 |
4.2.2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现递延纳税 |
4.2.3 控制预缴税额并认真开展汇算清缴 |
4.3 GL医院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
4.3.1 巧用临界点为员工节税 |
4.3.2 分摊发放劳务报酬吸引专家 |
4.4 GL医院纳税筹划效果归集 |
4.5 本章小结 |
5 GL医院纳税筹划经验及完善建议 |
5.1 GL医院纳税筹划经验 |
5.1.1 设立纳税筹划专门岗位和人员 |
5.1.2 领导高度重视纳税筹划工作开展 |
5.1.3 涉税业务先筹划后核算 |
5.1.4 相关部门紧密协作 |
5.1.5 培养纳税筹划风险意识 |
5.1.6 注重整体经济效益 |
5.2 GL医院纳税筹划完善建议 |
5.2.1 加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
5.2.2 进一步加强发票管理 |
5.2.3 合作高校节约成本 |
5.2.4 分股权给优秀员工 |
5.2.5 改变纳税人身份 |
5.2.6 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营利性医疗机构 |
1.2 监管 |
1.3 小结 |
2 营利性医疗机构现状 |
2.1 生存环境 |
2.2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2.3 小结 |
3 医疗机构监管依据 |
3.1 医疗服务属性 |
3.2 政府监管理论 |
3.3 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
3.4 小结 |
4 医疗机构监管 |
4.1 政府对公共服务行业的监管 |
4.2 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 |
4.3 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管 |
4.4 小结 |
5 文献评述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对象 |
6 研究方法 |
7 数据来源 |
8 指标选择 |
9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
1 营利性医疗机构现状 |
1.1 营利性医疗机构 |
1.2 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营现状 |
1.3 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政策 |
1.4 小结 |
2 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经验 |
2.1 海外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 |
2.2 公立医院财务监管 |
2.3 其他营利性机构财务监管 |
2.4 小结 |
3 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监管 |
3.1 营利性医院发展现状 |
3.2 营利性医院盈利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营利性医院盈利水平频数分布分析 |
3.4 营利性医院盈利率的区间测算与调查 |
3.5 小结 |
4 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体系 |
4.1 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体系的构建 |
4.2 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监管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的难点 |
5.2 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的建议 |
结语 |
1 研究不足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浅议加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的财务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非营利医院对卫生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
二、当前民办非营利医院主要政策环境 |
三、部分非营利医院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当前对民办非营利性医院的财务监管现状 |
五、加强财务监管,纠正存在问题,保证民营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
1. 加强财务监管对民办非营利医院的意义。 |
2. 加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监管对医疗事业发展的意义。 |
3. 加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监管的建议。 |
(5)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
1.4 相关性辨析 |
2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医改成败论 |
2.2 医改原罪论 |
2.3 医改方向论 |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
2.5 小结 |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
3.6 小结 |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
4.8 小结 |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
5.5 小结 |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6.1 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
6.2 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
6.5 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
6.6 小结 |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
7.4 小结 |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
8.8 小结 |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
9.5 小结 |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6 小结 |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
11.1 原则 |
11.2 方向 |
11.3 模式 |
11.4 立法 |
11.5 转型 |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
11.7 小结 |
12 结论与展望 |
12.1 结论 |
1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6)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
2.1 民营医疗机构的界定 |
2.1.1 民营医疗机构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1.2 民营医疗机构的类型化分析 |
2.1.3 民营医疗机构的法律地位 |
2.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界定 |
2.2.1 市场准入的含义 |
2.2.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厘定 |
2.2.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特征 |
2.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宪政依据 |
2.3.1 保证人人享有健康权是政府的责任 |
2.3.2 我国医疗服务供求现状亟需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保护健康权 |
2.4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经济学依据 |
2.4.1 医患信息不对称 |
2.4.2 公立医疗机构垄断 |
2.4.3 医疗服务的负外部性 |
2.4.4 医疗公共产品短缺 |
2.5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
2.5.1 医疗安全 |
2.5.2 医疗公平 |
2.5.3 民营医疗机构的逐利性与其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 |
第3章 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进出市场的界限 |
3.1 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市场的决定因素 |
3.1.1 医疗服务的产品性质 |
3.1.2 医疗服务供给需求矛盾 |
3.1.3 民营医疗机构的应然地位与实然地位 |
3.1.4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现实需求 |
3.1.5 民营医疗机构的二元化结构 |
3.1.6 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及其技术诊疗项目 |
3.2 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进出市场的边界 |
3.2.1 政府干预的基本原则 |
3.2.2 政府干预的内容 |
3.2.3 政府干预的程度 |
第4章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和后果 |
4.1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缺陷 |
4.1.1 市场准入范围不明确 |
4.1.2 市场准入条件有待具体化 |
4.1.3 市场准入方式单一 |
4.1.4 市场准入程序繁杂 |
4.1.5 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不对称 |
4.1.6 市场准入本身存在失灵问题 |
4.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上述缺陷的原因分析 |
4.2.1 政策目标定位偏差导致民营医疗机构准入受阻 |
4.2.2 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导致市场准入规制越位与缺位并存 |
4.2.3 公立医疗机构行政垄断导致民营医疗机构准入难 |
4.2.4 现有市场准入体制导致规制过度与规制乏力 |
4.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上述缺陷导致的后果 |
4.3.1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历史摹写 |
4.3.2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 |
第5章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基本方略选择 |
5.1 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关系选择 |
5.1.1 现行政策对二者关系的定位 |
5.1.2 二者应处于并重地位的原因分析 |
5.2 医疗安全与医疗发展的关系选择 |
5.2.1 医务安全的重要性 |
5.2.2 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事业的原因 |
5.2.3 医疗安全与医疗发展并重 |
5.3 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的关系选择 |
5.3.1 从现行政策与立法看从严与从宽的关系 |
5.3.2 我国长期对民营医疗机构实行从严规制的原因分析 |
5.3.3 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并重 |
5.4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
5.4.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立法模式考察 |
5.4.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立法模式的检视 |
5.4.3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应采单行立法模式 |
第6章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建议 |
6.1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 |
6.1.1 国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的立法考察 |
6.1.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的建议 |
6.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 |
6.2.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立法比较 |
6.2.2 国内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议 |
6.2.3 港澳台地区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善 |
6.2.4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善 |
6.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方式 |
6.3.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立法比较 |
6.3.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建议 |
6.4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 |
6.4.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的比较 |
6.4.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的完善 |
6.5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 |
6.5.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的立法比较 |
6.5.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的完善 |
6.6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
6.6.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退出的立法规定 |
6.6.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退出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现状 |
2.1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状况 |
2.2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
2.2.1 医疗服务市场的独特性 |
2.2.2 医疗服务市场的依赖性 |
2.3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
2.4 国外医疗服务市场的经验借鉴 |
2.4.1 国外医疗服务市场的主要模式 |
2.4.2 国外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的启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的基本现状 |
3.1 我国非公立医院的发展基本状况 |
3.2 我国非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非公立医院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3.3.2 非公立医院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 |
3.4 我国非公立医院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的实证研究 |
4.1 天津市医疗资源发展基本状况 |
4.2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发展现状 |
4.2.1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概况 |
4.2.2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现状 |
4.2.3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现状 |
4.2.4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经营现状 |
4.3 天津市非公立医院SWOT分析 |
4.4 天津市医疗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
5.1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目标 |
5.2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框架 |
5.2.1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原则 |
5.2.2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核心 |
5.2.3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要点 |
5.3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操作 |
5.3.1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外部战略 |
5.3.2 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内部战略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结构 |
1.4 创新点 |
1.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概念和管理要素界定 |
1.5.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定义及特点 |
1.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济意义 |
1.5.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 |
1.5.4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 |
1.5.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路径 |
1.5.6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 |
2. 文献综述 |
2.1 民生 |
2.1.1 民生的含义 |
2.1.2 民生与福利 |
2.1.3 民生的保障 |
2.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
2.2.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
2.2.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财政 |
2.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 |
2.3.1 绩效的概念 |
2.3.2 公平与效率 |
2.3.3 非营利性 |
2.3.4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目标 |
3.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3.1 理论基础 |
3.1.1 系统观 |
3.1.2 福利观 |
3.1.3 制度观 |
3.1.4 代理理论 |
3.1.5 公平观 |
3.1.6 效率观 |
3.1.7 基金理论 |
3.1.8 小结 |
3.2 制度背景 |
3.2.1 民生利益发展模式历史比较 |
3.2.2 现代国家福利制度 |
3.2.3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民生利益发展模式 |
3.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
3.3.1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是加强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监督的需要 |
3.3.2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和结构,实现社会资源与民生需求的合理匹配 |
3.3.3 改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利益 |
4. 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 |
4.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概述 |
4.1.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与分布 |
4.1.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的资金渠道 |
4.1.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主体 |
4.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配置与民生需求 |
4.2.1 满足民生需求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配置的战略目标 |
4.2.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配置的影响因素 |
4.2.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配置与民生需求的实证分析 |
4.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与社会事业发展 |
4.3.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的行业公平性 |
4.3.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的地区公平性 |
4.3.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与全社会民生投入的实证分析 |
4.4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评价 |
5. 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实证证据 |
5.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概述 |
5.1.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的定义 |
5.1.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的平衡性 |
5.1.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与健康权益 |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规模扩张的动机吗? |
5.2.1 方法和数据 |
5.2.2 实证分析结果 |
5.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是“非营利性”的吗? |
5.3.1 假设推演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模型构建 |
5.3.4 描述性统计 |
5.3.5 实证分析结果 |
5.3.6 结论 |
5.4 什么推动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增长? |
5.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评价 |
6. 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 |
6.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与民生问题 |
6.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框架 |
6.2.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概念构建 |
6.2.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系统 |
6.2.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的影响路径及维度 |
6.2.4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指标体系 |
6.2.5 小结 |
6.3 影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的效率机理 |
6.4 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讨论 |
6.4.1 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是社会公平的要求 |
6.4.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难点是协调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 |
6.4.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要重视民生领域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7. 政策建议 |
7.1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
7.1.1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多元化形成机制 |
7.1.2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宏观调控机制 |
7.1.3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
7.1.4 优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评价机制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研究:行为表现、指标体系及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结构 |
1.4 论文预计创新之处 |
1.4.1 理论方面的创新 |
1.4.2 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社会责任 |
2.1.2 医院社会责任 |
2.1.3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 |
2.2 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社会契约理论 |
2.2.3 战略理论 |
2.2.4 社会责任层级理论 |
2.2.5 企业公民理论 |
2.3 医院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
2.3.1 医院社会责任的性质 |
2.3.2 医院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 |
2.3.3 医院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
2.3.4 医院社会责任的定量评价 |
2.3.5 医院社会责任的提高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院社会责任的界定、行为表现的初步构建及影响因素 |
3.1 医院社会责任的界定 |
3.1.1 医院社会责任的性质 |
3.1.2 医院社会责任的范畴 |
3.1.3 经济目标和医院的社会责任 |
3.1.4 医院社会责任、医院公益性、医院社会效益的关系 |
3.1.5 中西方医院社会责任的差异 |
3.1.6 本研究的医院社会责任定义 |
3.2 医院社会责任的分级 |
3.3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体系的初步构建 |
3.3.1 坏账 |
3.3.2 税收 |
3.3.3 医院在医保等补偿资金方面的亏空 |
3.3.4 提供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医疗服务 |
3.3.5 价格折扣 |
3.3.6 低利润的医疗服务及廉价药品的提供 |
3.3.7 保护环境 |
3.3.8 社区健康目标 |
3.4 我国医院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内部影响因素 |
3.4.2 外部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院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及指标体系 |
4.1 基于《红皮书》的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研究 |
4.1.1 样本医院概况 |
4.1.2 样本医院的社会责任事件 |
4.1.3 样本医院的社会责任行为 |
4.2 基于网站新闻的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研究 |
4.2.1 研究思路 |
4.2.2 研究样本 |
4.2.3 研究步骤 |
4.2.4 研究结果 |
4.2.5 研究结论 |
4.2.6 结果讨论 |
4.3 医院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4.3.1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构建 |
4.3.2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分级体系 |
4.3.3 医院社会责任测量指标的初步构建 |
4.4 医院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4.4.1 问卷调查设计 |
4.4.2 问卷调查结果 |
4.4.3 深度访谈结果 |
4.5 医院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专家咨询 |
4.5.1 专家咨询研究设计 |
4.5.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4.5.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4.5.4 第三轮专家咨询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当前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认知、履行和提升路径 |
5.1 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 |
5.1.1 我国医院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 |
5.1.2 我国医院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 |
5.1.3 当前我国医院社会责任认知的评价 |
5.2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关系 |
5.2.1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实施的频率 |
5.2.2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 |
5.2.3 不同医院社会责任行为的比较 |
5.3 当前我国医院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
5.3.1 医疗服务的数量 |
5.3.2 医疗服务价格 |
5.3.3 慈善医疗和卫生投入 |
5.3.4 我国医院社会责任履行的宏观绩效 |
5.4 江苏省医院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
5.4.1 医疗服务的数量 |
5.4.2 医疗服务的价格 |
5.4.3 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5.4.4 江苏医院社会责任履行的宏观绩效 |
5.5 提升医院社会责任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
5.5.1 政府层面 |
5.5.2 医院层面 |
5.5.3 社会层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医院社会责任的本质和定义 |
6.1.2 医院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及其分级 |
6.1.3 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特征及其比较 |
6.1.4 医院社会责任测量的指标体系 |
6.1.5 当前我国医院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
6.1.6 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
6.1.7 提高医院社会责任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
6.2 本研究的贡献 |
6.2.1 界定了医院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判别标准 |
6.2.2 梳理出医院社会责任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分析了这些行为表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
6.2.3 确定医院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 |
6.2.4 分析了医院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和提高路径 |
6.2.5 本文的实践指导意义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6.3.1 研究基础和理论深度方面 |
6.3.2 研究方法方面 |
6.3.3 研究样本选择方面 |
6.4 未来研究方向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医院社会责任内容和测量体系问卷 |
附录B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C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D 中国医院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和定量评价问卷(第三轮) |
附录E 深度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收集 |
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运行的困境 |
1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面临的矛盾与存在的问题 |
2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的对策 |
1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吸收社会资本进行筹资的必要性探讨 |
2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吸收社会资本进行筹资的可行性分析 |
3 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医院筹资方式及实用环境分析 |
第五章 政府在非营利性医院筹资中的作用 |
1 非营利性医院是公益性的医疗机构 |
2 政府在非营利性医院筹资中的理念的更新及角色重塑 |
3 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理念的创新之路 |
4 适用于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的筹资途径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四、浅议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D]. 黎星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GL医院纳税筹划案例研究[D]. 刘晓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3]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监管研究[D]. 李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4]浅议加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的财务监管[J]. 成芳,卢惠华. 经济师, 2015(08)
- [5]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 周毅. 浙江大学, 2015(09)
- [6]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 陈蓉. 湖南大学, 2013(09)
- [7]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研究[D]. 黄端.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基于民生视角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 张媚.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研究:行为表现、指标体系及提升路径[D]. 徐爱军. 南京大学, 2011(07)
- [10]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筹资问题研究[D]. 曹青.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