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业市场的发展格局及管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亨明,章皓月,朱庆生[1](2021)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循环畅通,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针对国内种业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耕地资源质量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国内粮种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程俊峰,薛志洪,于深浩,崔静,储霞玲,黄修杰,陈琴苓[2](2021)在《广东种业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全球种业市场规模、企业竞争、知识产权布局和国内种业市场规模、科技创新、企业实力与规模、管理服务、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对广东种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种业特色作物市场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推进效果明显,但仍存在特色作物品种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及种质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企业竞争力及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增强,科研种业推广机制及优良示范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以及种业管理服务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改善等问题。为加快广东现代化种业建设,提出必须进行特色种业规划、发挥特色种业优势,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科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完善种业管理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张永强,董权瑶[3](2022)在《中国种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文本在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国种业基本现状与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优化路径:政府要大力出台种业扶持政策,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强化种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规范种业市场秩序;完善种子研发与审定机制,整合种业优质资源;发挥种业集聚效应,延伸种业链条;加快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构建种业整合服务平台,以促进我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余志刚,崔钊达[4](2022)在《中国种子战略的内涵、特征、难点及其进路》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安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文本在解读中国种子战略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如何切实提高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解决我国种子企业"多、小、散、弱"问题和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强化种子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加强种子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化解外商进入对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是中国种子战略实施面临的五大难点;并进一步提出,树立"大种业"安全观、坚持科技引领种业自主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构建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加强种子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及完善种业市场外资准入制度、防范化解外资进入风险是当前中国种子战略之进路。
刘畅[5](2021)在《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而言,农业居于基础地位。因为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所以在农业产业链中,种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种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产业。因此,种业已经成为各国农业争相发展的重点。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综合实力较弱,在与跨国种业公司之间竞争时,处于劣势。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我国种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A种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的建议,为我国其他种业企业提供借鉴,对提升我国种业企业的综合实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本收益理论、比较优势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法、趋势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A种业公司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A种业公司是我国种业实力较强的种子公司。然而,公司从2017年开始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通过对A种业公司近几年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发现,是由于低水平人工占用成本高、固定资产的低效高耗、研发成果转化率低、库存占用成本高、宣传投入减少造成的。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外在环境和内在经营两个方面分析影响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定性分析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外部因素,研究发现,国家政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环境是影响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的主要外部因素。其中,国家政策、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纳税情况、原料消耗对A种业公司的成本投入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竞争合作、研发创新对A种业公司的收益情况产生影响。对于经济效益的内部影响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员工受教育程度、宣传投入、固定资产比例、存货比例、研发投入。最后,在本文研究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社会及企业未来提高种业经济效益的建议: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补贴力度,加大基础建设投入,鼓励研发创新;社会应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广,营造良好行业环境;企业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塑造企业品牌,吸引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加大机械设备的投入,不断完善产业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别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找出了影响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且根据资源要素划分原则,把A种业公司管理活动分为物料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从不同方面找寻经济效益的内部影响因素,使得效益提升路径更加具有针对性。
吕彦达[6](2020)在《中国种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体现,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的结晶,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益。本研究采用规范分析、调查分析、文献分析等研究工具,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种子管理制度及种业发展政策的分析,结合种业管理中行政手段的实际应用,综合两种不同视角意见,深入探讨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与良种推广、种业发展、用种安全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种业发展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利弊进行分析,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新修订《种子法》颁布实施之时,对于研究我国各时期、各地区的种子市场监管相关政策法规、行政手段与农业实际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为我国制定现代种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提供参考。种业政策的研究可以指导种子管理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实行市场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效率性和准确性,一定程度上防止行政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种业相关的扶持政策、监管政策、激励政策实施的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种业发展中相关政策支持的实际意义,可以指导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法规,有助于提高政策和法规的指向性和功能性。通过对现行种业政策和监管体制实施下的种子市场现状分析,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为种子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并且相关分析结果对于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史文娜[7](2020)在《山东莘州种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如今的公司运作活动里,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执行对其发展与生存均有着重大价值。尽管中国种业公司在前面几十年内实现了一定发展,但纵观全球种业企业发展,我国种业企业在多个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的种业企业相比,还有明显不足,尤其在现代市场营销方面,更是相距甚远。山东莘州种业作为国内中小型种业企业的一个代表,自2006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5000万的大田作物种子公司。随着市场品种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成为了莘州种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当前种业企业的发展环境,阐述了国内种业企业的生存现状,通过对“SWOT”、“五力模型”、“PEST”等工具的应用来对山东省莘州种业公司展开了全面的研究,总结了该公司目前的优势和劣势,找出了在营销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结合企业产品体系,运用“STP”方法确定了莘州种业的目标市场及各产品的市场定位,基于7Ps策略来从形象展现、分销、产品质量、服务环节、人才、产品价格、促销活动几点进行全面设计,为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为确保营销方案的详细执行,从人事、服务、监管组织这三个方面来对详细保障策略进行设计。通过对山东莘州种业营销策略的研究,为目前环境下国内大田作物种子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周悦民,肖志锋[8](2020)在《外商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的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是保障粮食种子的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对外开放,我国种业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大量外商涌入我国市场也是必然的局面,同时势必会引起一定的种子产业安全问题。对这种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通过对目前我国种业市场法律制度现状和外商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安全问题是我国现存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外商的进入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巨大这两个层面,最后从树立正确的种业安全观、完善外资准入制度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还有强化我国种业相关人员知识产权维权意识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思路,以期保障我国种业市场的安全。
耿芳菲[9](2020)在《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绩效与管理策略》文中指出粮安天下,种筑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提升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种业是农业生产链条中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玉米是我国最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和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来源和工业原料,在我国三大作物中排第一,玉米品种权也是我国种业企业占比最多的知识产权。“融资难”的问题也一直制约我国种业企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将玉米种业企业的玉米品种权这种无形资产与资本市场结合,成为玉米育种创新发展和种业企业发展的路径。本文针对玉米品种权资本化问题,结合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对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绩效与管理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理论基础。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界定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内涵、主体,得出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高效原则、集群性原则、机会原则、资本化运营相似原则和收益风险并存原则。基于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关理论对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进行了叙述。(2)玉米种业市场与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分析玉米种业及玉米品种权的发展现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进行分类,提出了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一般模式,并从主体的角度将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核心企业主导型、银行主导型、跨国企业主导型以及平台型,并构运营建模式图。(3)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实施影响因素。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借鉴logit-ISM模型确定了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实施的影响因素并解析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分离出重要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成为主体实施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直接因素。(4)构建含有中介变量的层次回归模型,利用分离出的254份调研数据,从模式创新的角度研究了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对种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融资导向的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对种业企业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投资导向的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对种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呈U型曲线关系,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创新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研究,本文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得出了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实施的影响因素的不同层次。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创新及种业企业绩效的关系,提出有效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管理策略。
张璐[10](2020)在《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品种权作为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知识资产。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品种的研发和应用日新月异,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植物品种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成为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获得创新动力和发展资金的重要契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也需要发挥产权自身的经济与金融特性,在证券化融资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发展,证监会也加大了对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拓宽道路。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讨论,因此,本文针对植物品种权特性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破解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融资困境,提高行业竞争力。本文从植物品种权的一般理论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将理论与实务纳入统一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分析框架,运用知识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定价、风险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阐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内涵、要素与运作流程,论述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理论、资产定价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相关理论,构筑和形成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第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本章对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进行系统的探讨与总结,分析了引入种业保险、引入担保机构、引入“银政企”、引入股权众筹等几种适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的方式。研究表明,引入股权众筹方式能够符合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产品质量信号、项目资金、消费效用等因素都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有正向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第三,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本章通过总结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归纳出适用于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方法。研究发现,运用实物期权法进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具有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期权时间、波动率、期权障碍价格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的重要因素。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实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产品定价发行后植物品种权未来收益能力的的预期,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定价提供了参考。第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本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和定价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归类,探讨了风险的形成与传导路径,分析了具有资产证券化性质和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风险因素。对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进行了风险测度和评估,并运用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算法对多种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信用风险、价值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风险、巨灾风险等都是影响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运行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第五,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理论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发展。本章根据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方式、运行模式和定价机理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促进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发展的管理策略。主要从创新策略、监管策略、市场策略、环境策略、法律策略方面提出以下建议: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虽然我国目前推行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运行的障碍。为此应当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快推动植物品种权成果转化,促进金融机构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健全证券化运行平台和交易体制,为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有效运营创造合适的条件。
二、种业市场的发展格局及管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业市场的发展格局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考察 |
(一)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 |
(二)粮食安全内涵进一步延展 |
(三)粮食贸易话语权有待加强 |
(四)资源与环境保护成效初显 |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 |
(一)种业市场发展尚不完善,跨国粮商形成粮食霸权 |
(二)粮食供需结构问题凸显,大豆及玉米进口压力较大 |
(三)“占优补劣”现象严重,耕地资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
(四)现代有机农业发展较弱,农村劳动力逐渐老龄化 |
(五)环境污染威胁粮食安全,餐饮食物浪费现象严重 |
三、立足国内大循环消解粮食安全隐忧的策略 |
(一)加强种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
(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落实谷物振兴计划 |
(三)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四)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五)完善污染防治体系,倡导健康饮食观念 |
(3)中国种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种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
三、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底 |
四、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 |
(一)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 |
(二)种业的自主创新速度加快 |
(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单产稳步增长 |
(四)种业市场集中度有待提升 |
(五)种子进出口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
五、我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种业市场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 |
(二)部分区域的部分品种种质资源对外依赖性强 |
(三)育成品种商业价值挖掘不足、同质化严重 |
(四)制种基地建设及管理模式普遍滞后 |
(五)国内种子企业同比竞争力不强 |
六、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
(一)政府要大力出台种业扶持政策,优化种业市场环境 |
(二)强化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规范种业市场秩序 |
(三)完善种子研发与审定机制,整合种业优质资源 |
(四)发挥种业集聚效应,延伸种业链条 |
(五)加快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构建种业整合服务平台 |
七、结论 |
(4)中国种子战略的内涵、特征、难点及其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种子战略的内涵 |
(一)坚持粮食安全的目标导向 |
(二)蕴含深刻的战略思想 |
(三)体现全球化视野 |
二、中国种子战略的特征 |
(一)短期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
(二)局部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
(三)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三、中国种子战略实施的难点 |
(一)如何切实提高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 |
(二)如何解决国内种子企业“多、小、散、弱”问题和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 |
(三)如何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 |
(四)如何加强种子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
(五)如何化解外商进入对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 |
四、中国种子战略实施之进路 |
(一)树立“大种业”安全观 |
(二)坚持科技引领种业自主创新发展 |
(三)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构建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
(四)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 |
(五)加强种子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
(六)完善种业市场外资准入制度,防范化解外资进入风险 |
(5)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种业竞争力研究 |
1.3.2 关于种业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关于提升种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种业上市公司 |
2.1.2 经济效益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本收益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3 A种业公司发展现状 |
3.1 国内种业发展现状 |
3.1.1 种业政策法规现状 |
3.1.2 种业规模现状 |
3.1.3 种业研发创新现状 |
3.2 种业发展存在问题 |
3.3 A种业公司基本情况 |
3.3.1 A种业公司简介 |
3.3.2 公司营业模式 |
3.4 A种业公司人员情况 |
3.5 A种业公司资产情况 |
3.6 A种业公司研发情况 |
4 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
4.1 A种业公司成本分析 |
4.2 A种业公司收入分析 |
4.3 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 |
5 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政策的影响 |
5.1.2 经济的影响 |
5.1.3 技术的影响 |
5.1.4 自然环境的影响 |
5.2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5.2.1 指标选取依据 |
5.2.2 模型构建 |
5.2.3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社会层面 |
6.2.3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中国种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对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种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 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1 自繁自用阶段(1949年至1977年) |
2.1.2 统一供种阶段(1978年至2000年) |
2.1.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2.2 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发展历史 |
2.2.1 政府管理阶段(1900-1930年) |
2.2.2 立法过渡阶段(1930-1970年) |
2.2.3 垄断经营阶段(1970-1990年) |
2.2.4 跨国公司竞争阶段(1990年至今) |
第3章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
3.1 我国种业发展基本状况 |
3.1.1 种业规模和效益 |
3.1.2 科研育种现状 |
3.2 我国种业现行政策法规现状 |
3.2.1 主要法律制度 |
3.2.2 种子管理体系 |
3.3 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 |
3.3.1 种业发展政策需完善 |
3.3.2 品种及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
3.3.3 行业供给过剩 |
3.3.4 企业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力弱 |
3.3.5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3.6 新监管模式尚待磨合 |
3.3.7 市场秩序不明朗 |
第4章 国外种业政策 |
4.1 法律规范 |
4.2 种子管理体系 |
4.3 品种管理制度 |
4.4 种子检验机构 |
4.5 市场准入机制 |
4.6 品种研发 |
第5章 完善我国种业政策的建议 |
5.1 完善种业政策内容 |
5.1.1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
5.1.2 建立种业安全监管体系 |
5.1.3 增强企业竞争力 |
5.1.4 改革育种科研管理体制 |
5.1.5 修改完善种业标准 |
5.1.6 规范种子进出口管理 |
5.1.7 优化综合执法体系 |
5.2 增强种业政策执行力度 |
5.2.1 提高种业监管力度 |
5.2.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
5.2.3 加大经费支持,保障执法人员待遇 |
5.2.4 提升种子经营者素质 |
5.2.5 加强法制宣传,帮助农民购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东莘州种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
2.1.1 4Ps理论及7Ps理论 |
2.1.2 4Cs理论 |
2.1.3 4Rs理论 |
2.1.4 STP理论 |
2.2 营销环境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3 种子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
第3章 莘州种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3.3.3 替代品的压力 |
3.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4章 莘州种业内部条件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物质资源 |
4.1.2 人力资源 |
4.1.3 知识产权资源 |
4.1.4 企业文化资源 |
4.2 能力分析 |
4.2.1 生产加工能力 |
4.2.2 产品研发能力 |
4.2.3 组织管理能力 |
4.2.4 市场营销能力 |
4.3 SWOT分析 |
第5章 莘州种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
5.1 确定目标市场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市场营销7Ps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分销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形象展示策略 |
5.2.7 服务过程策略 |
第6章 莘州种业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
6.1.1 快速高效的组织结构 |
6.1.2 健全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体系 |
6.2 客户服务保障措施 |
6.2.1 严格管控市场,保护经销商权益 |
6.2.2 以客户为中心,深度把控细节 |
6.2.3 利用现代化平台实现技术服务支持 |
6.3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3.1 人员招聘 |
6.3.2 人员培训 |
6.3.3 加强激励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外商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的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种业市场现状 |
1.1 我国种业市场法律制度现状 |
1.2 外商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的现状 |
2 我国种业市场存在的安全问题 |
2.1 国内相关制度较为笼统 |
2.2 外商对种业市场冲击较大 |
3 保障我国种业市场安全的措施 |
3.1 树立正确的种业安全观 |
3.2 健全种业市场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3.2.1 完善我国种业市场外资准入制度 |
3.2.2 巩固种业市场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
3.3 强化种业知识产权维权意识 |
(9)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绩效与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
2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相关理论 |
2.1 植物品种权资本化 |
2.2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 |
2.3 相关理论 |
3 玉米种业市场现状与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 |
3.1 玉米种业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特性 |
3.2 玉米品种权现状 |
3.3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一般模式 |
3.4 主导机构视角下的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 |
4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影响因素分析 |
4.1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4.2 影响因素logit-ISM模型构建、数据与变量说明 |
4.3 结果分析 |
5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与种业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
5.1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绩效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
5.2 数据收集及指标选取 |
5.3 实证检验 |
5.4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策略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2.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内涵界定 |
2.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要素与运作流程 |
2.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相关理论与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方式 |
3.1 主要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 |
3.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主要方式 |
3.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股权众筹 |
3.4 本章小结 |
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 |
4.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基础 |
4.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方法 |
4.3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定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4.4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价格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 |
5.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的风险形成与传导 |
5.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测度 |
5.3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梯形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管理策略 |
6.1 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品种权证券化创新发展 |
6.2 构建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
6.3 规范交易市场,维护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有效运行 |
6.4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植物品种权证券化投融资环境 |
6.5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高效发展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调查问卷 |
附录2 植物品种权证券化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种业市场的发展格局及管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J]. 张亨明,章皓月,朱庆生. 改革, 2021(09)
- [2]广东种业发展探析[J]. 程俊峰,薛志洪,于深浩,崔静,储霞玲,黄修杰,陈琴苓. 科技管理研究, 2021(16)
- [3]中国种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路径研究[J]. 张永强,董权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 [4]中国种子战略的内涵、特征、难点及其进路[J]. 余志刚,崔钊达.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 [5]A种业公司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畅.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中国种业政策研究[D]. 吕彦达. 吉林大学, 2020(03)
- [7]山东莘州种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史文娜. 山东大学, 2020(05)
- [8]外商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的安全问题研究[J]. 周悦民,肖志锋. 种子, 2020(10)
- [9]玉米品种权资本化运营模式、绩效与管理策略[D]. 耿芳菲.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植物品种权证券化研究[D]. 张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