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达茂旗生态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璠[1](2021)在《内蒙古达茂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究》文中认为
张弘[2](2021)在《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达茂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慧杰[3](2020)在《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法治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具有专业性强、胜诉率高的特点。本文以包头市为例研究检察机关发动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发掘亮点、查找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三种研究方法。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中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异同,发掘国外相关制度和研究值得借鉴的地方。运用统计分析法整理了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来源和惩罚性赔偿的相关数据。实地调研法,调研了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开展情况,了解包头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的亮点,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案件线索来源、未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和思路研究了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为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方法、调研的地区与案件类型,国内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异同,及本篇文章的创新点。第二章是调研的情况,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情况并进行了典型个案的研究,总结包头市检察机关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亮点。第三章发现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包头检察机关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整体情况较好,胜诉率高,检察机关的参与极大地改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被告的力量对比,有助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头市检察机关在制度上创新性建设了“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把环境公益赔偿金作为启动补植复绿基地的经济来源。生态修复成为了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的重要内容,通过消除污染、补植复绿、替代修复等方式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达到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
海尔罕[4](2020)在《达茂旗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比较及对策研究 ——以ABC三个嘎查为例》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镇的蒙汉杂居嘎查中的蒙汉牧户,以满都拉镇具有相同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A、B两个嘎查,以及明安镇的蒙汉杂居C嘎查这三个嘎查为例,实地调研该地区蒙古族汉族牧民的家庭情况、经营情况以及债务现状。通过分析实地调研数据对比A嘎查蒙古族牧户与B嘎查汉族牧户、C嘎查内蒙古族牧户与汉族牧户的债务状况,对比出蒙汉牧民负债的普遍原因,再进一步分析出蒙汉牧民债务形成的特殊原因。通过比较归纳得出蒙汉牧民举债的普遍原因:1.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牧民增收不易;2.牧区政策及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补贴资金效用差;3.子女教育、家人医疗花费高昂,人情往来费用繁重;4.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抗风险意识匮乏;5.牧区金融机构设置单一,相关金融服务不到位。通过进一步分析A嘎查蒙古族牧户、B嘎查汉族牧户与C嘎查蒙汉牧民举债原因,得出蒙古族牧民举债原因:(1)转变生产方式效果欠佳,新生代群体消费高涨转型失败;(2)非理性消费观念影响下的“超前消费”盛行。汉族牧民举债原因:(1)饲养方式欠佳,经营收入微薄;(2)政策鼓励及未来生活预期影响下购房负债。基于调研获取的关于达茂旗三个嘎查蒙汉牧民债务问题的实际情况,对蒙古族牧民与汉族牧民债务成因的特殊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化解债务的对策建议,针对普遍原因的对策:1.建立饲草料供应机制,降低牧民经营成本;2.完善补贴资金落实情况,增强补贴资金效用;3.完善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布局,增强牧民疾病预防意识;4.加强牧民间的合作,提高抵御风险能力;5.鼓励金融机构合理竞争,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服务体系。针对蒙古族牧户家庭债务的建议:(1)鼓励新生代牧民返乡,发展现代畜牧业增收;(2)优化牧区“乡风建设”,推行勤劳节俭意识。针对汉族牧户家庭债务的建议:(1)鼓励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互联网+”合作模式;(2)扩大非牧就业途径,增强工资性收入。
陈曼洁[5](2020)在《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拥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国家,民族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得到了非同一般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给予政策支持,虽然达茂旗的民族教育整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与其他同类地区相比,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虽然达茂旗的民族教育过往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新时期民族教育在各个层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经济发展落后、蒙古族人口总量少、基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且师生流失严重、学校现代化网络利用率低、偏远农牧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比较落后、教育改革效果不明显、历史文化等原因造成的。要加快发展达茂旗民族教育,论文通过对比国内外民族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回顾上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历程,分析了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和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发展达茂旗民族教育的主要方向和具体对策。需要从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学生生源、提高教研室的指导作用、提高民族学校现代化技术的利用率、多角度促进学前教育和灵活应用课改模式等几方面着手,提高教育水平和蒙古族整体的文化素质,为达茂旗、包头市乃至内蒙古培养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全面地促进地区整体发展。
王钦[6](2020)在《提高牧民福祉视角下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预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从2001年内蒙古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程,在这期间一直饱受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总结出了内蒙古生态移民的成功与不足。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站在社会学、经济学或者管理学角度,自上而下的对内蒙古生态移民的政策实施效益,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建筑学为专业背景,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进行预评价研究的较为缺少。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在建筑全建设周期中意义重大,其主要是为了反馈修正和指导空间构想,是构想的辅助环节,也是建筑策划达到最高客观和理性的关键,所以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预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前期,作者对国内外绿色社区评价体系以及国内外生态乡村建设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促进了作者对于定居点建设的思考,总结得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启示,为预评价体系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小组以《定居点后评价调研表》为调研提纲,对内蒙古中部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的13个定居点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对预评价体系表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以国家及地方的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2017-06-30)、《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1-29)等为参考构建出具有科学性、地域性的预评价体系表,旨在能为今后的移民定居点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达到改善定居点人居环境建设,提高牧民福祉的目的。评价体系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如难以对一些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这样的指标项一般不纳入到预评价体系中。若将这样的指标项以非量化指标的形式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则在使用时需由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决定其取值,这样大大降低了评价体系的实用性而难以推广。针对这样的情况,论文在人居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体系建设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补充,希望能为生态移民定居点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参考依据。
王雅倩[7](2020)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近年来也注重发展林业,传统林业逐渐向现代林业转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本文以达茂旗作为研究区,依据达茂旗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针对旗境内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结果,在分析其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反映达茂旗林业发展现状,探讨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为新时期达茂旗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通过研究表明,旗域内以种植灌木树种为主,主要品种为柠条,我旗林种主要是防护林,其次是特种用途林。近年来达茂旗森林投入建设力度较大,森林资源相对丰富,林业发展潜力较大,经营管理成效比较显着。森林资源整体的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幼、中、近、成、过熟林五个龄组之间的面积比率为13:27:33:14:13,蓄积量比率为6:9:28:22:25;在提高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效益基础上,提出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和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的基本原则、努力增加森林的总量、坚持科学经营的基本原则、不断优化林业结构布局、严守采伐限额管理底线,并确定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5.3%、当年成活率达到75%以上、保存率达到70%以上的基本目标。本文提出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建议,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质,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加强管护经营森林资源,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同时,从基础、组织、技术、政策等四个层面提出保障措施,促进经营建议落到实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地分析旗域森林资源经营现状,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给出几点对策建议。
陈碧帆[8](2020)在《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冷静地观看我们的城市,不难发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急于追赶变化,急于以旧貌换新颜,摒弃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出现大量城市千城一面的结果,也反映出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独有文化的自信,城市内在活力表现出不足,而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了解此地域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有何特征。对所在地域范围内历史城池的研究是了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城池遗址不仅是宝贵的地域文化遗产,其所建更能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同时,包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汇聚,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这里历史上造就了秦汉时代河套文化的辉煌,隋唐时期形成了游牧民族文化交融多元文化,清至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着名水旱码头,建国后的第一批重点规划城市,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文化的八十多座历史城池。因包头地域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城池建设发展也极不稳定,各阶段城市建设各具特点,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本文以“包头现有行政区范围”为研究域,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的整理,根据朝代变革历时性的不同,将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发展分为早期(战国至北魏)、中期(隋唐至明清)、晚期(清末至建国)三个阶段,梳理出战国至建国以前(公元前301-1949年)各历代王朝建于包头地域有确定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城池51座,并绘制其城池的平面示意图。其次,从城池的空间布局切入,利用空间图解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序列+结构”的方式,研究战国、秦、汉、北魏、唐、辽、金、元、明、清、清末至建国前等11个时间节点下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的总体分布、选址布局、风貌偏好、规模变化以及环境演变等特征。包头地域历史城池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建设多选水系地域,且城池在平原开阔台地更易发展;城池规模变化分为县一级城池、“陪都”城池和小城三个等级,其中小城以筑于长城沿线的军事障城为主;城池形态受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共同影响城市形制呈现多种形式,主要有规则多边形垣形,如矩形城池;不规整多边形城垣,如梯形城池及不规则城垣;其次因不同社会属性影响,城池的功能形制可分为,以防御为主的军事城池,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城池,移民文化为主的商业城池,多种功能集一体的政治集权城池。包头地域历史城池总体布局以点状分布为主,城池建设多位于王朝驻防边界地带,城市发展兴衰以历史性阶段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特性,城池发展无延续性。本文通过整理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在各朝代的社会环境变化、地理环境变迁、民族迁移等,还原了当时城池所处历史背景,通过对建国以前不同历史时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比较性研究,可以为现代包头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料参考价值。
李灵慧[9](2020)在《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提上日程的形势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需要做到协调发展,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区,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子系统构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系统,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为4个时间点来反映2000年-2017年17年间的承载力变化,明确2000年-2017年之间9个旗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横向对比,得到弱承载、低承载、中等承载、较高承载、高承载五个承载水平;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驱动机制,提取主要影响各旗县区承载力结果的指标因子,并分析提取出的指标因子成为影响因素的原因。在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CA-Markov模型对203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建立现状延续型、可持续发展型两种情景。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17年间,包头市综合承载力以中低承载为主,空间分布差异显着,高承载区集中于青山区、昆都仑区;较高承载区集中于东河区、九原区;其余五区处于中低承载区;17年来四个市辖区承载能力有所提升,石拐区、土默特右旗承载能力显着下降,农牧区基本处于低承载区。(2)从构建的三个子系统角度来看,2000年-2017年经济子系统以中低承载为主,地区间不平衡性有所缓解,56%的市辖区处于低、弱承载区,东河区、石拐区承载能力有所下降,昆都仑区、九原区、达茂旗、白云鄂博区承载能力有所上升;2000年-2017年资源子系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2/3市辖区处于中高承载状态,石拐区资源承载水平较差,达茂旗及白云鄂博区资源承载水平较好。2000年-2017年生态环境子系统以中等承载为主,并逐步增强。白云鄂博区和达茂旗处于高承载状态,九原区、固阳县处于较高承载状态,土默特右旗、青山区处于中等承载状态,其余三个区处于低、弱承载状态。(3)从灰色关联驱动机制研究来看,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其中自然因素表现为坡度、人为因素表现为地均GDP、人口密度等对承载力的结果响应较强,并呈增强趋势。地均GDP的影响表现为南多北少;垦殖指数的影响表现为农区多其他区少;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表现为阴山山脉附近,达茂草场多其他区少;土地利用类型趋向于对建设用地的增多,导致坡度因子的影响力度加大。(4)结合CA-Markov模型对2035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其结果表明,在现状延续型下,草地用地类型减少,从草地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类型转移较多;在可持续发展型下,通过人为设置保护水域、保护林地使得草地用地类型减少,从草地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转移较多。(5)结合未来研究区发展定位,以及2035年预测结果,到2035年时,现状延续型下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区如昆都仑区,承载能力有所下降。各区域间差异性减弱,五个旗县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可持续发展型下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域间差异性减弱,以中高承载为主;相比现状延续型,在可持续发展型下,东河区承载能力由中等承载提升为较高承载,青山区承载能力由较高承载提升为高承载。
尹佳玉[10](2020)在《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变动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边疆北部,陆地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东西南与8省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蒙俄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间联系的纽带,其战略重要连接点的功能日益显现。深刻认识1990年以来内蒙古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发展状况,对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和我国边境地区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意义,研究课题的相关动态,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数据,创新与不足,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到第四章基于全国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动状况。第五章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发展状况及其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第六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论述了影响内蒙古边境人口流动的成因,并阐述了内蒙古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第七章为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思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一、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变动特征:(1)流入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2)性别比的偏高态势持续增长;(3)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4)省内流入为主,省际流入为辅,但省际流入人口比例大幅提升;(5)流入人口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动,近半数边境旗县流动人口空间聚集程度增强;(6)流入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发生较大偏移。二、内蒙古边境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显着差异:(1)流入人口居留时间长,家庭化趋势明显但融入意愿低,愿意长期居留边境的人口不足四成;流入时间、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是影响长期居留意愿的显着因素。(2)流出人口居留时间长,家庭化趋势明显,融入意愿高,超六成人口愿意长期在流入地居留,流入时间、流入地家庭规模、流动范围、年龄和户口性质均显着影响流出人口的居留意愿。三、人口流动对内蒙古边境人口的影响:(1)流入率较高,流入人口是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十人中有三人为流动人口;(2)大量男性人口的流入影响了边境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比偏高;(3)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口的流入有效提升了边境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四、内蒙古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教育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是造成边境人口外流的主要推力,边境贸易繁荣是边境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交通发达、收入水平较高和教育机会多、医疗条件好是边境外的主要拉力,但过低的家庭收入和难以找到稳定工作是造成人口继续流动或回流的主要推力。
二、关于达茂旗生态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达茂旗生态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情况 |
1.3.2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现状 |
1.3.3 文献与本文的关系 |
1.4 创新点 |
2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调查 |
2.1 调研的情况综述 |
2.2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概况 |
2.3 包头市人民检察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研究 |
2.3.1 包头市人民检察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
2.3.2 包头市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件的启示 |
2.4 包头市检察机关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情况调查 |
2.4.1 包头市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典型个案研究 |
2.4.2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典型案件启示 |
2.5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亮点 |
3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
3.1.1 缺乏线索来源问题 |
3.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证明责任标准混淆的问题 |
3.1.3 未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问题 |
3.1.4 赔偿款管理与使用问题 |
3.2 检察机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完善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的对策建议 |
4.1 建立行政机关联席会议机制和内部情况通报制度 |
4.2 区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证明责任标准 |
4.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
4.4 监督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的管理和使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达茂旗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比较及对策研究 ——以ABC三个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区概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区概况 |
(三)研究区嘎查样本牧户家庭基本特征 |
(四)研究区嘎查样本牧户家庭收入、支出情况 |
三、调研区债务状况 |
(一)调研区嘎查样本牧户家庭债务状况 |
(二)调研区蒙汉牧户家庭债务状况比较分析 |
四、调研区蒙汉牧民家庭债务形成原因对比分析 |
(一)蒙汉牧民家庭债务形成的普遍原因 |
1.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牧民增收不易 |
2.牧区政策及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补贴资金效用差 |
3.子女教育、家人医疗花费高昂,人情往来费用繁重 |
4.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抗风险意识匮乏 |
5.牧区金融机构设置单一,相关金融服务不到位 |
(二)蒙汉牧民家庭债务形成的特殊原因 |
1.蒙古族牧民举债原因 |
2.汉族牧民举债原因 |
五、蒙汉牧民债务化解对策及建议 |
(一)针对蒙汉牧民债务成因的普遍原因的对策 |
(二)针对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的特殊原因的对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发展趋势 |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及方法 |
1.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
2.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一、相关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1.教育 |
2.民族教育 |
3.受教育权 |
二、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一)包头市达茂旗经济发展概况 |
(二)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的主要政策 |
1.达茂旗划归包头市之前 |
2.达茂旗划归包头市之后 |
(三)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的财政投入 |
(四)包头市达茂旗各类民族学校的情况 |
(五)包头市达茂旗各类学校的教师情况 |
1.编制情况 |
2.编制核减核定情况 |
3.师资补充情况 |
(六)包头市达茂旗各类学校的学生情况 |
三、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
(一)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存在弊端 |
2.民族学校校长职级化改革滞后 |
3.生源大幅缩减 |
4.教研室指导作用发挥不到位 |
5.学校现代化网络利用率较低 |
6.学前教育体系不健全 |
7.教学改革效果不大 |
(二)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滞后带来的影响 |
1.影响达茂旗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
2.影响达茂旗本地区民族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培养 |
3.影响民族间不平等现象的消除 |
4.影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四、加快发展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影响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1.政策支持 |
2.经费保障 |
3.人员流动 |
4.区块发展 |
5.文化传承 |
(二)加快发展达茂旗民族教育的主要方向 |
1.提升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的定位 |
2.确保民族教育发展经费落到实处 |
3.积极稳妥发展蒙汉双语教育 |
4.抓好民族教育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 |
5.提升少数民族后备人才培养储备能力 |
(三)加快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的具体对策 |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优化教师队伍 |
2.推行中小学民族学校校长职级化改革、使得校长队伍更加专业化 |
3.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学生生源 |
4.注重教研工作、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
5.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民族校园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
6.多措并举提高学前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体系 |
7.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课改、灵活应用课改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提高牧民福祉视角下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预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背景 |
1.1.3 相关政策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1.3.1 牧民 |
1.3.2 牧民福祉 |
1.3.3 草原牧区 |
1.3.4 生态移民定居点 |
1.3.5 预评价体系 |
1.4 国内外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
1.4.1 国外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
1.4.2 国内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评价方法概述 |
1.6.1 层次分析法 |
1.6.2 熵值法 |
1.7 创新点 |
1.7.1 理论创新点 |
1.7.2 实际创新点 |
1.8 小结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国内外绿色社区评价体系研究 |
2.1.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
2.1.2 社区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2.1.3 社区评价体系研究启示 |
2.2 国内外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
2.2.1 国外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
2.2.2 国内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
2.2.3 生态乡村建设研究启示 |
2.3 小结 |
3 内蒙古中部移民定居点特征及现状研究 |
3.1 生态移民定居点特征 |
3.1.1 整体布局特征 |
3.1.2 房屋建设特征 |
3.1.3 面积设置特征 |
3.2 定居点牧民福祉现状调研分析 |
3.2.1 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
3.2.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2.3 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
3.2.4 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
3.3 小结 |
4 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预评价体系构建 |
4.1 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 |
4.1.2 地域性 |
4.1.3 可操作性 |
4.1.4 公众参与性 |
4.1.5 前瞻性 |
4.2 预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及思路 |
4.2.1 预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2 预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4.3 评价因子的选取 |
4.3.1 准则层的选取 |
4.3.2 指标层及指标值的选取 |
4.3.3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表4.2): |
4.4 小结 |
5 预评价体系表权重计算 |
5.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5.1.1 专家打分 |
5.1.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5.1.3 计算权重 |
5.2 熵值法计算权重 |
5.2.1 实地调研数据整理 |
5.2.2 计算权重 |
5.3 计算综合权重 |
5.4 小结 |
6 计算综合评价值及预评价体系应用 |
6.1 计算综合评价值 |
6.2 制作得分查询表 |
6.3 应用方法 |
6.4 预评价体系表应用补充 |
6.4.1 人居环境建设补充 |
6.4.2 经济发展建设补充 |
6.4.3 文化教育建设补充 |
6.4.4 社会体系建设补充 |
6.5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与主要贡献 |
7.1.1 主要结论 |
7.1.2 主要贡献 |
7.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定居点后评价调研表 |
附录C 预评价体系表指标选取依据 |
附录D 专家打分结果统计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貌及其特点 |
2.1.1 地势 |
2.1.2 地貌及其特征 |
2.2 水文特点 |
2.2.1 地表水 |
2.2.2 地下水 |
2.3 气候特点 |
2.4 土壤特点 |
2.5 植被类型 |
2.5.1 木本植物资源 |
2.5.2 药用植物资源 |
2.5.3 重点保护植物资源 |
2.5.4 经济植物资源 |
2.6 野生动物资源 |
2.7 人文社会环境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达茂旗森林资源现状 |
4.1 森林资源地类分布 |
4.2 森林资源森林类别分布 |
4.3 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现状 |
5 达茂旗森林资源分析 |
5.1 达茂旗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5.2 达茂旗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分析 |
5.3 达茂旗森林资源效益分析 |
5.3.1 经济效益 |
5.3.2 生态效益 |
5.3.3 社会效益 |
6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建议 |
6.1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和目标 |
6.1.1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 |
6.1.2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目标 |
6.2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具体措施 |
6.2.1 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 |
6.2.2 加大森林资源培育 |
6.2.3 加强管护经营森林资源 |
6.2.4 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
6.3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保障措施 |
6.3.1 基础保障措施 |
6.3.2 组织保障措施 |
6.3.3 技术保障措施 |
6.3.4 政策保障措施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 |
1.1.2 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瓶颈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概念的界定 |
1.3.1 研究区域 |
1.3.2 研究对象 |
1.3.3 历史分期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城市建设历史研究现状 |
1.5.2 包头历史城池发展相关专题研究概述 |
2 早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
2.1 早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
2.2 早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 |
2.2.1 战国时期 |
2.2.2 秦朝时期 |
2.2.3 汉朝时期 |
2.2.4 北魏时期 |
2.3 本章小结 |
3 中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
3.1 中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
3.2 中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 |
3.2.1 唐朝时期 |
3.2.2 辽金元朝时期 |
3.2.3 明清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4 晚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
4.1 晚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
4.2 晚期包头古城池建设研究 |
4.2.1 古城池职能的演变 |
4.2.2 城池发展格局的演变 |
4.2.3 古城池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演变 |
4.3 本章小结 |
5 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特征研究 |
5.1 历史城池发展概述 |
5.1.1 城池建设与发展兴衰变化 |
5.1.2 城池文化分布、地形选址及功能变化 |
5.2 历史城池总体分布特征 |
5.3 历史城池规模分析 |
5.4 历史城池选址分析 |
5.5 历史城池形态分析 |
5.6 历史城池性质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清单 |
附录 A [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分布图] |
附录 B [包头历史沿革图(战国至清时期)]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 |
2.1.1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 |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界定 |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界定 |
2.2.1 资源稀缺理论 |
2.2.2 增长极限理论 |
2.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2.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
3 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
3.1 包头市概况 |
3.1.1 自然条件 |
3.1.2 经济社会 |
3.2 经济社会发达度评价 |
3.2.1 地均GDP |
3.2.2 第三产业产值占比 |
3.2.3 人口密度 |
3.2.4 城市化率 |
3.2.5 社会经济承载力 |
3.3 自然资源因子评价 |
3.3.1 坡度 |
3.3.2 水网密度 |
3.3.3 植被覆盖度指数 |
3.3.4 垦殖指数 |
3.3.5 自然资源因子承载力 |
3.4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
3.4.1 景观多样性指数 |
3.4.2 景观优势度指数 |
3.4.3 景观干扰度指数 |
3.4.4 生物丰度指数 |
3.4.5 人为干扰度指数 |
3.4.6 生态环境因子承载力 |
3.5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
3.6 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
3.6.1 时空分异特征 |
3.6.2 基于灰色关联的驱动机制研究 |
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多情景模拟 |
4.1 数据格式的转换 |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 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
4.4 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生成 |
4.5 CA-Markov模拟预测 |
4.5.1 Kappa指数检验 |
4.5.2 模型模拟 |
4.6 对策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课题的相关动态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
第二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性别特征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结构特征 |
第四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及迁移原因 |
第五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 |
第三章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变动状况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规模与分布的变动分析 |
第二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动分析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
第四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变动分析 |
第五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变动特征 |
第四章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状况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集聚状况 |
第二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重心迁移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五章 基于监测数据的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流入人口的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内蒙古边境流出人口的调查分析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内蒙古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 |
第一节 人口流入对内蒙古边境人口的影响 |
第二节 基于实地调研的内蒙古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内蒙古边境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关于达茂旗生态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达茂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究[D]. 刘亚璠.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达茂旗为例[D]. 张弘.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包头市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报告[D]. 李慧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达茂旗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比较及对策研究 ——以ABC三个嘎查为例[D]. 海尔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包头市达茂旗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陈曼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提高牧民福祉视角下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预评价体系研究[D]. 王钦.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7]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D]. 王雅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D]. 陈碧帆.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9]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灵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内蒙古边境流动人口的变动研究[D]. 尹佳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