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草本植物体酶解后的发酵潜力

不同草本植物体酶解后的发酵潜力

一、酶水解后不同草本植物营养体的发酵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楠[1](2020)在《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业的生产限制了一些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要求在减少化肥投入量的基础上做到不减产、不降质。本研究是在增施增效剂的基础上进行甜瓜—番茄轮作来寻求一个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蔬菜产业体系。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以及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以番茄(新美1号)和甜瓜(瑞红)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试验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C+DMPP、C+DCD)、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C+J)、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C+DMPP+J、C+DCD+J),采用田间重复试验,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秋)和甜瓜(春)轮作中的效果,为促进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甜瓜发芽期到幼苗期之间的株高增长较快,其中C+DMPP+J处理显着促进了甜瓜株高的生长,与C处理相比,株高高出13.60%。幼苗期以后,茎粗增长较快,增幅最大达到了 60.80%,C+DMPP+J处理对甜瓜茎粗的促进效果最显着,茎粗最大达到13.80 mm;番茄定植后45~65天生长加速,平均由81.60 cm增加到113.20 cm。定植85天后,C+DMPP+J处理比C处理茎粗增加了 8.29%。(2)与C处理相比,C+DMPP+J处理对甜瓜增产效果最显着,产量增幅达到了21.70%;C+DMPP、C+DCD、C+J、C+DMPP+J 和 C+DCD+J 显着提高了番茄产量,与C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 7.1%、6.7%、22.4%、28.8%和18.6%。C+DMPP处理降低番茄硝酸盐含量效果最佳,与C处理相比,降低了 44.30%;C+DMPP+J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Vc含量,比C处理提高了 65.50%;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4.30%~4.80%之间,各处理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施肥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在4.00~11.00之间,其中C+DMPP+J处理果实糖酸比为11.00,达到了最大值。(3)C+DMPP处理根长比C处理增长了 93.90%;番茄根系干重在3.40g~5.30g之间,其中C+DCD+J处理的单株根干重最大。(4)C+DMPP+J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都较低,比C处理平均下降了 35.80%,均达到了显着水平;C+DMPP+J处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始终最高,平均为421.10mg/kg;番茄盛果期、末果期和拉秧期,C+DMPP+J的处理速效钾含量始终显着高于C处理,比C处理分别提高了 25.60%、20.10%和2.50%。(5)C+DMPP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与C处理相比硝态氮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降低幅度平均达到61.80%(0-20cm)和74.90%(20-40cm);C+DMPP+J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最高达到22.6mg/kg(0-20cm 土层,甜瓜发芽期),比C处理高出47.70%。C+DMPP+J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最高,分别比C处理提高了21.70%、60.70%和 40.30%。C+DMPP处理降低番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显着,与C处理相比,番茄四个生长期的降低幅度分别达到了 44.30%、33.80%、40.20%和45.40%;C+DMPP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始终最高,0-20 cm和20-4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9.15 mg/kg和15.71 mg/kg。C+DMPP+J的茎、叶氮吸收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70%和52.20%。C+DMPP+J和C+DCD+J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氮肥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5.90%、127.40%和27.10%、27.40%。综上所述,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以促进甜瓜和番茄的生长,有效调节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效果最佳。

张中魁[2](2020)在《γ-聚谷氨酸喷施对不同水分供应夏玉米生长与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田间试验和灌水水平和γ-聚谷氨酸喷施次数(含用量)2×3完全均衡方案,其中2个灌水水平分别为大喇叭口期灌水0m3/ha(W1)和大喇叭口期灌水900m3/ha(W2),3个γ-聚谷氨酸水平分别为喷清水(CK,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各喷一次清水),喷施1次(S1,拔节期喷50g/ha,大喇叭口期喷清水),和喷2次(S2,拔节期和大喇叭口各喷1次,每次用量),共组成W1CK、W1T1、W1T2、W2CK、W2T1和W2T2共6个处理组合。研究了不同处理组合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吐丝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磷钾积累数量、灌浆期光合相关指标,吐丝和灌浆期株高和茎粗等形态指标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灌水时Y-聚谷氨酸喷施次数与用量处理之间的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主要结果如下:1.灌水和喷施γ-聚谷氨酸对夏玉米产量、百粒重和穗粒数的主效应均达显着水平,但仅对百粒重的交互效应达显着水平。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产量呈升高趋势,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喷施γ-聚谷氨酸1次和2次分别可平均增加夏玉米产量33.3%和37.0%,但喷施1次和2次之间差异不显着。不灌水条件下喷施γ-聚谷氨酸的平均增产量相当于大喇叭口期灌了 441m3/ha 的水。2.灌水和喷施γ-聚谷氨酸对吐丝期和成熟期夏玉米干物质重、花后干物质重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达到或接近显着水平;喷施γ-聚谷氨酸对上述指标均有显着的提高,但喷施次数之间差异不显着,与灌清水的对照相比,喷施γ-聚谷氨酸吐丝期夏玉米干物质重、成熟期干物质重分别平均提高40.7%和32.7%,成熟期花后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总干物质重平均提高25.0%和29.9%;γ-聚谷氨酸喷施次数对成熟期干物质收获指数的主效应虽未达显着水平,但灌水和喷施γ-聚谷氨酸对成熟期干物质收获指数的交互效应达显着水平。虽然灌水和喷施γ-聚谷氨酸对吐丝期到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开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效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着,但两个指标在处理组合之间均差异显着。其中灌水时随着喷施γ-聚谷氨酸次数的增加产量增加转运量和向籽粒的转运率均呈降低趋势,但不灌水时喷与不喷差异不显着。3.灌水和喷施γ-聚谷氨酸对吐丝期和成熟期氮、磷和钾积累的主效应均达显着水平,但仅对成熟期氮积累量的交互效应达显着水平。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喷施γ-聚谷氨酸1次和2次,吐丝期氮磷钾积累量平均分别依次增加12.2%和22.3%、8.4%和18.9%、11.7%和22.8%,成熟期磷钾积累量平均分别依次增加15.5%和41.0%、8.5%和23.4%。在不灌水条件下,成熟期喷施γ-聚谷氨酸1次和2次氮积累量分别增加20.5%和36.6%,灌水时分别增加5.6%%和12.7%。在不灌水条件下的增加效应高于灌水条件下。4.灌水处理以及喷施γ-聚谷氨酸处理对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SPAD值的主效应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灌水处理和喷施γ-聚谷氨酸处理对气孔导度和SPAD值的交互效应也达到显着水平,但对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交互效应不显着。其中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喷施γ-聚谷氨酸1次和2次,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平均分别依次增加13.1%和37.9%,4.8%和10.9%,11.0%和27.3%;不灌水时喷施γ-聚谷氨酸1次气孔导度和SPAD值分别增加29.0%和2.7%,喷施2次分别增加70.1%和7.6%,灌水时,喷施γ-聚谷氨酸1次气孔导度和SPAD值分别增加64.0%和5.5%喷施2次分别增加157%和30.2%。5.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灌水处理以及喷施γ-聚谷氨酸处理对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厚的主效均达极显着水平,其中喷施γ-聚谷氨酸对上述指标的平均效应均为正效应。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灌水和喷施γ-聚谷氨酸对株高的交互效应、灌浆期对叶长的交互效应也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对其它指标影响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着。6.细菌α多样性受喷施聚谷氨酸的影响不显着。施加一次聚谷氨酸处理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相比有所降低,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细菌相对丰度有所增加。整体上看,喷施聚谷氨酸并未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显着性影响。SIMPER分析显示喷施聚谷氨酸影响了个别细菌的丰度,酸杆菌门和Pyrinomonadaceae中各一个菌株丰度降低,节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链霉菌属、交替赤杆菌属菌株相对丰度增加,后者在土壤净化和养分循环促进中发挥作用。基于Spearman相关网络分析,细菌网络结构中的基石微生物属于芽单孢菌科和Bryobacter菌属,这两个菌属与土壤碳循环关系密切。7.Chao指数和Ace指数显示喷施聚谷氨酸显着降低了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喷施两次聚谷氨酸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喷施一次聚谷氨酸,喷施一次和两次之间不存显着差异。子囊菌门、被孢菌门和担子菌门是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喷施两次显着提高了被孢霉门真菌的相对丰度。SIMPER分析显示喷施聚谷氨酸显着提高了植物促生菌被孢霉属和生防菌毛壳属真菌的丰度。相关网络中基石真菌是Metarhiziummarquandii,毛壳科菌株和皮伞属菌株,它们对土壤碳循环意义重大。

兰汝佳[3](2019)在《根际耐盐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番茄耐盐性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土壤盐胁迫造成的作物产量降低、生产力锐减以及由此引发的作物生理毒(病)害已引起多方高度重视。土壤盐渍化已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胁迫之一。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缓解植物盐胁迫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友好型的重要生态学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多处盐渍生境地生长良好植株的根际土壤进行耐盐-促生菌的筛选,并以所筛优势耐盐-根际促生菌菌株接种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幼苗根际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并分析不同盐度胁迫下菌剂处理的番茄生物量、根系形态、光合参数与离子分布,探讨不同耐盐菌株对番茄幼苗耐盐性的调控作用及效果差异;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技术对接种耐盐-促生菌剂处理后对不同盐度下番茄根际土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6个不同盐渍生境地根际土壤中,经耐盐与促生性能的筛选,共得耐盐根际促生菌65株,其中27株具有产IAA特性,最佳菌株为Bacillus siamensis KCTC 13613;15株具有产铁载体特性,最佳菌株为Pseudomonas punonensis CECT 8089;17株有固氮属性,最佳菌株为Pseudomonas punonensis CECT 8089;27株可产ACC脱氢酶,最佳菌株为:Bacillus aryabhattai B8W22。兼具3种及以上促生属性的菌株有7株,分别隶属Pseudomonas spp.、Bacillus spp.、Halomonas spp.和Glutamicibacter spp.。2.由筛选所得不同菌属的耐盐促生菌B9(Pseudomonas punonensis CECT 8089),D5-2(Bacillus siamensias KCTC 13613)和 Y4(Halomonas olivaria C17)分别接种于番茄幼苗后,均对番茄幼苗盐胁迫下生长有所促进,效果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在非盐处理与盐处理条件下,B9在增加番茄茎粗及根尖数方面表现了最好的促生效应;而随盐度的上升,Y4对株高的促进效应,以及D5-2对根体积的促进效应都明显优于其他菌剂;另外,在非盐处理与2.5‰ NaCl水平,相比之下D5-2对番茄光合作用具有最佳促进效果。在离子平衡方面,高盐胁迫与低盐胁迫下,3种菌剂能有效降低番茄对Na的过量吸收,同时提高K、Ca、Mg的吸收量,从而使K/Na、Ca/Na、Mg/Na提高,改善番茄体内离子平衡。3.接种3种菌剂后不同盐度下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等方面均有相应改变。加菌处理后对的根际细菌Alpha多样性有不同程度提升。在提高细菌群落丰富度方面,在非盐条件下接种B9的根际细菌最丰富,低盐条件时接种Y4丰富度最高,D5-2则在高盐条件时效果最佳。由Beta多样性数据得到,在各盐度水平下,接种3种PGPR菌剂与未接种处理组在物种组成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接种D5-2的处理。综上,本研究所选的3种菌株均能在盐胁迫及非盐胁迫下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与优势菌群的丰度。

赵丹[4](2018)在《敦煌盐碱土中抗黄芪根腐病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文中提出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以根入药,是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近些年,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增大,以黄芪根腐病为主的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制约着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黄芪根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起黄芪根部的腐烂病变,最终导致整个植株变黑腐烂。目前该病的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再结合一些农业管理措施,但是农药的长期使用致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且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破坏。生物农药因其具有无污染、成本低、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其中,放线菌作为主要的生防菌,其所产生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业方面。本研究从甘肃敦煌地区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黄芪根腐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A12-2-11,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菌剂载体的选择,这将丰富了生物防治黄芪根腐病害的菌株资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到的盐碱土壤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在5种分离培养基上进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从盐碱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321株,其中从高氏Ⅰ号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最多,共146株;从L01号土样中分离得到放线菌菌株数最多,共124株。2.以黄芪根腐病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对分离得到的321株放线菌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共从中筛得18株抑菌效果较强的放线菌,占供试放线菌的5.60%。其中抑菌效果最强的是菌株A12-2-11,抑菌带大小达到32.50mm。3.将经初筛的到的18株放线菌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复筛,得到菌株A12-2-11抑菌效果最强,抑菌率达41.77%。对筛选得到的菌株A12-2-11进行抗菌谱实验,结果显示其对供试的5株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4.结合菌株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鉴定菌株A12-2-11为黄色长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isporoflavus)。5.本实验对影响拮抗菌株A12-2-11抑菌活性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菌株发酵滤液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A12-2-1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0 g/L,(NH4)2SO4 10 g/L,KH2PO4 1 g/L,Na Cl 10 g/L,Ca CO3 1 g/L,p H 8;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接种量10%,装瓶量50 m L/250 m L,培养时间4 d。菌株A12-2-11发酵滤液对紫外光、日光均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高温121℃下持续30 min仍有活性;在常温、4℃、-20℃下储藏3d、7d、14d后,发酵滤液活性也未见明显变化。6.将菌株A12-2-11的菌悬液与不同载体按比例混合后培养7 d、14 d、30 d、45 d测定菌剂的含水量、p H值、有效活菌数及杂菌数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3)号组合以活性炭与花土按2:1的比例混合后为载体制备的菌剂在含水量、p H值、有效活菌数及杂菌数上均比较稳定,可考虑作为后续实验的菌剂载体。

甄子毅[5](2018)在《生物质在O2/CO2气氛下高效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显现,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化石燃料燃烧后的烟气进行碳捕集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排放,但不能降低现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生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将生物质的富氧燃烧技术与碳捕集技术结合起来,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燃烧以及低污染排放,对碳捕集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生物质能的有效利用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搭建了一台额定功率18kW(生物质颗粒消耗量3.5kg/h)带烟气循环的生物质富氧燃烧热水炉,通过实验研究了氧气浓度、过量氧气系数、循环烟气量对生物质高效燃烧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气浓度的提高能降低生物质炉的排烟温度并有效提高生物质炉的整体效率和燃烧时的温度,会小幅提高NO的排放,但会降低烟气中CO的含量。提高过量氧气系数能提高炉膛中生物质的燃烧温度和烟气温度,但由于排烟温度的提高会降低生物质炉的整体效率。过量氧气系数还会使NO的排放增加,但对降低CO的排放效果明显。O2/RFG气氛下生物质的燃烧温度和排烟温度最低,烟气中含有更少的NO与更多的CO,而且生物质炉的整体效率低于其它两种气氛。此外,采用用Aspen Plus软件对带烟气循环的生物质富氧燃烧流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获得了气氛、氧气浓度、过量氧气系数和烟气循环量对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与实验研究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

陈嵩岳[6](2017)在《报纸肥料对铅、镉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废旧报纸的回收利用效率不高,多数被用于再造纸,但是由于再造纸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高于造纸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而且更加环保的造纸工艺并不覆盖全国。因此我们寻求处理废旧报纸的新途径,将废旧报纸通过化学处理制作成一种可再利用的有机肥料。本论文是将废旧报纸再次利用,通过化学处理制作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肥料。不同浓度的肥料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不同作用。3 g/kg为肥料最佳的投加量。同时做了只加了用于处理废旧报纸的化学药品而不加报纸的对比实验,植株的长势证明通过本实验采用的方法而制作出的肥料为最佳。肥料的SEM图显示出肥料纤维表面为毛鳞状结构,这与肥料在制作过程中,报纸碎屑在硝酸和纤维素反应下生成纤维素硝酸酯或硝基纤维素相吻合。肥料的未溶解的特征可以有效防止营养成分的损失。通过N2-BET方法测定肥料的比表面积,数值为43.2 m2/g。较高的表面积增大了肥料与土壤和植物根部的接触,有效提高了植物吸收肥料的效率,能更持久的保存在土壤中。通过FT-IR方法分析肥料的特性。红外谱图中显示羧基的信号强度较低,紫丁香单元更加丰富。与肥料中木质素水解为紫丁香单元相吻合,易于肥料同土壤中某些营养物质结合,更有利于植物对肥料和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肥料对蔬菜生理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程度与肥料浓度密切相关,随肥料浓度的提高,2种蔬菜光合色素含量逐渐上升。肥料浓度为5 g/kg时,光合色素含量最高。与小白菜相比,萝卜光合色素变化幅度较小。肥料的施加促进蔬菜光合色素合成,提升植株光合作用的能力。维生素C含量随着肥料浓度的升高,呈逐步下降趋势,但仍高于CK组,提高维生素C含量的最佳肥料浓度为1 g/kg。相比较而言,小白菜植株内维生素C对肥料浓度的敏感程度大于萝卜。肥料的施加可显着提高小白菜和萝卜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生成,且肥料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进一步使得蔬菜营养品质有所提高。肥料浓度较低时,蔬菜中营养物质含量较CK组略有增加。2种蔬菜的营养品质受肥料影响程度综合比较而言,小白菜的营养品质受肥料影响变化幅度较大。4类指标相比,可溶性蛋白质受肥料浓度影响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依次为光合色素、游离氨基酸总量和维生素C。实验研究施加自制肥料对植物在不同浓度Pb2+、Cd2+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的影响,分析重金属Pb2+、Cd2+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分析植物的根系耐性指数(RTI)和转移系数(TF),结果表明Pb2+和Cd2+污染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长。对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Pb2+含量和Cd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地下部分(根部)Pb2+和Cd2+含量显着高于地上部分。在Pb2+和Cd2+污染的情况下,肥料的使用促进植物根系对Pb2+和Cd2+的吸收。随着肥料浓度的增加,Pb2+和Cd2+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并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施加肥料促进了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当肥料浓度为3g/kg,促进效果最高。无论是否有重金属Pb2+和Cd2+的污染,肥料的施加对蔬菜根部吸收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当肥料浓度为3 g/kg时,这种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土壤中不同深度重金属的含量不同,这与蔬菜的根系长度有关。在蔬菜根长深度范围,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中层(地下6 cm)>上层(地下3 cm)>下层(地下9 cm)的趋势。本课题将废旧报纸经过化学方法处理后制作成利于植物生长的肥料,不仅为废旧报纸的处理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为农业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肥料。

顾思凯[7](2017)在《油菜次生休眠特性与含油量、脂肪酸、硫苷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重要的油源和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长期以来,对油菜含油量、脂肪酸组分、硫苷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一直是国内外油菜研究的主要目标,油菜中各养指标成分的改进对菜籽油的利用率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油菜种子具有显着的次生休眠特性,而该特性是产生自生苗(杂草)并导致基因扩散的重要原因,因此将油菜含油量、脂肪酸组分、硫苷含量与次生休眠育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油菜育种发展的方向。前期对油菜次生休眠诱导前后的种子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代谢通路基因在诱导后明显富集,并且ABA、GA等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ABA、GA等激素对油菜主要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暗示油菜次生休眠特性与主要品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对于油菜含油量、脂肪酸组分、硫苷含量与次生休眠特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相对欠缺。本研究以我国油菜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从营养学、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分析品种间的主要品质性状及次生休眠特性的差异,明确品种间的主要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品质与次生休眠特性间的相关性,建立油菜成熟种子RNA优质、快速的提取方法,为进一步解析含油量、脂肪酸组分、硫苷含量与次生休眠特性的遗传基础提供技术支持,为以后的油菜营养价值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EG诱导油菜种子休眠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相同条件下被诱导的休眠水平不同,品种间表现出极显着差异,gral次生休眠率最高达98%,gra6次生休眠率最低为6%。(2)对不同品种油菜含油量、脂肪酸组分和含量以及硫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除gra4较低外,其余都超过40%;脂肪酸分析发现gra4和gra5在油酸、亚油酸以及芥酸等含量较多的组分中差异显着;硫苷含量测定中gra4含量最高,达143.09 μmol/L,gra5次之,符合国家低硫苷(饼粕中硫苷<25μmol/L)标准的有5个。(3)次生休眠与含油量、脂肪酸、硫苷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次生休眠与含油量和硫苷在0.05水平上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只有在高休眠率(>80%)条件下,次生休眠与棕榈酸在0.05水平上呈显着负相关(r=-0.987),而与其余脂肪酸组分在0.05水平上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4)脂肪酸不同成分间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肪酸不同成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豆蔻酸与十七碳烷酸呈正相关;棕榈酸与花生一烯酸和芥酸呈负相关,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二烯酸呈正相关;十七碳一烯酸与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呈负相关,与硬脂酸和油酸正相关;硬脂酸与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呈负相关,与油酸呈正相关;油酸与花生酸、二十四碳烷酸呈显着负相关,与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芥酸呈显着正相关,与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负相关;花生酸与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均呈显着正相关,与二十四碳烷酸呈极显着正相关;花生一烯酸与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烷酸以及二十四碳一烯酸呈正相关;花生二烯酸与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烷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呈正相关;芥酸与二十四碳一烯酸呈极显着正相关;二十四碳烷酸与二十四碳一烯酸呈正相关。(5)含油量与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与十七碳烷酸、油酸呈显着正相关,与花生酸、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二十四碳烷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呈负相关。(6)硫苷与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硫苷与棕榈酸,亚油酸呈显着负相关,与花生酸呈显着正相关;硫苷与豆蔻酸、十七碳烷酸、硬脂酸、油酸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山嵛酸、芥酸以及二十四碳烷酸呈极显着正相关。(7)成熟油菜次生休眠种子RNA提取结果表明:将天根植物提取液与康为世纪全能型植物RNA提取试剂盒结合提取富含多酚、多脂肪、多蛋白的油菜种子效果较好,可以缩短提取时间以防RNA的降解,所提RNA无论是浓度还是质量均满足后期分子实验要求。(8)综合营养成分指标gra3适宜推广栽培做食用油,其含油量较高(>60%)、亚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偏低以及硫苷含量偏低(<1%),在保证高出油率的同时也不影响口感;综合营养指标和次生休眠率两方面因素,gra7更适合推广,其较低的次生休眠特性有利于降低自生苗的发生,从而保证油菜品质的稳定性。

李艳[8](2016)在《微生物利用糖类和蓝藻等有机物料参与形成腐殖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土壤质量的持续恶化引发人们对土壤资源状况的关注,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应对这一恶化趋势的重要手段。腐殖物质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部分,对土壤有机质的质量与数量具有重大影响。有机物料与微生物是腐殖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同微生物对不同有机物料的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腐殖化的效果及腐殖质组分的组成与结构。本论文针对不同微生物在液培条件下利用糖类、蓝藻及土培条件下利用玉米秸秆参与形成腐殖质的影响差异问题,采用液体纯培养及长期土壤模拟实验,研究了细菌、放线菌、真菌在葡萄糖、纤维素及蓝藻培养液中形成的菌体产物和胞外代谢液的性质以及对土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产物的动态影响规律,同时探索了蓝细菌自发形成腐殖质的可能性以及各种天然有机物料碱提取组分的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液体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利用有机物料形成的胞外代谢液结构简单,菌体产物结构虽较复杂但与腐殖酸间仍存在一定差距。葡萄糖作为碳源基质时,菌体产物的芳香碳、羧基碳及羰基碳含量少,而多糖类碳组分含量多;放线菌与真菌能够持续利用葡萄糖推进有机物的深入转化;李色链霉菌利用葡萄糖合成了更多芳香环和不饱和碳链,菌体产物结构更为“成熟化”;枯草芽孢杆菌利用葡萄糖合成了更多稳定性长链脂肪烃,菌体产物饱和度较高,成熟度较差。相对于葡萄糖,微生物利用纤维素形成的菌体产物结构较简单;各菌株间差异较大,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与绿色木霉菌菌体产物结构最为复杂,降解纤维素后还能继续合成大分子复杂有机物,对纤维素的利用程度较深;青霉、灰色链霉菌与巨大芽孢杆菌的菌体产物结构简单,是降解纤维素的产物。(2)明确了菌体产物组成与碱提取组分间的对应关系,定义了液体纯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转化效率和转化程度两个指标。综合考虑两个指标发现,李色链霉菌和灰色链霉菌利用葡萄糖产生的代谢物相对含量低但是产物复杂度高、稳定性强,尤其是李色链霉菌该特点突出;枯草芽孢杆菌形成的代谢物相对最多但产物的结构较简单,巨大芽孢杆菌利用葡萄糖的产物结构最简单、芳香性最弱;真菌对葡萄糖的利用水平居中,代谢物中可溶性组分含量多,其中绿色木霉菌利用葡萄糖形成的代谢物相对含量与复杂度均较青霉高。(3)蓝细菌自发形成腐殖质的可能性很低,但生长期内能产生某些结构较为复杂的有机物质,为极端条件下合成腐殖质或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提供可能。相对于腐殖质,水华鱼腥藻菌体具备更丰富的有机氮和较少的有机碳,蛋白质及多糖成分含量高。胞外代谢液中含有大量羟基、羧基类官能团,胞内代谢物比胞外代谢物结构更复杂,芳香性强,缩合度高。对数生长期与衰亡后期菌体的芳香度较高,更接近于富里酸的复杂程度。(4)水华鱼腥藻培养液作为唯一碳源经微生物处理后,产物芳香度降低、氧化度升高,结构更为简单化;实验条件下微生物对蓝藻具有分解作用而非合成腐殖质,衰亡期蓝藻更易被分解利用;包含复合微生物的土壤浸出液降解蓝藻的能力最强,菌体产物结构最简单,其次是细菌和放线菌,真菌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结构最复杂。(5)微生物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物料的腐殖化,且腐殖化进程具有时间效应。链霉菌属放线菌和霉菌属真菌在土壤腐殖化进程中的作用大于芽孢杆菌属细菌。微生物对添加玉米秸秆的土壤系统中胡敏酸的形成更为有利,富里酸有向胡敏酸转化的趋势。放线菌在培养中期作用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可以促使富里酸中羧基成分向胡敏酸转移。真菌、细菌、放线菌分别对腐殖质中氢元素、氮元素与羧基组分的形成与分解有突出影响。(6)天然生物材料的总有机碳含量高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土壤样品,天然生物材料的碱提取组分中水溶性组分与碱不溶组分含量明显偏高,碱可提取组分含量明显偏低。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的碱提取组分之间及与土壤腐殖质间均存在差异,用碱提取法可从天然生物材料中获得相应组分,但其并非腐殖质。总的来说,液体培养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对有机碳源的利用效果有差异,碳源类型对其有影响,结果比较复杂,和微生物在土壤培养条件下的表现有所不同;实验条件下微生物利用最简单碳源葡萄糖的腐殖化效果超过其对蓝藻和纤维素的利用;微生物对葡萄糖的腐殖化是合成过程,对纤维素的腐殖化经历了降解再合成阶段,利用蓝藻的腐殖化过程是降解残留过程。微生物对有机物料的利用效果具有菌群间与碳源基质间差异,研究解决了液体纯培养中菌体产物组成不明、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腐殖化程度和途径有无差异等问题,综合探讨了长期土壤培养中有机物料腐殖化的微生物效应与时间效应,探索了蓝细菌在腐殖质起源中的作用,对深入理解腐殖质形成、起源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周佳宇[9](2016)在《内生荧光假单胞菌增加茅苍术倍半萜积累和多样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茅苍术(Atractyodes lancea)为菊科苍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为着名药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等功效,主治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消化不良等症。产于江苏省茅山地区的茅苍术品质最佳,为道地苍术药材。茅苍术药用活性成分为挥发油,主要包括以β-石竹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氧化石竹烯、茅术醇、β-桉油醇、苍术酮为主的倍半萜类物质和以苍术素为主的聚乙炔类物质。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生境破坏,加上茅苍术结实率低、根茎生长缓慢,野生茅苍术资源已趋枯竭,但市场对道地苍术药材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虽然药材的人工栽培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野生资源的需求压力,但茅苍术人工栽培存在易发生病害、连作障碍等问题。此外,栽培茅苍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多样性均低于道地药材。药材活性成分的改变将导致现有多种中药配方疗效降低,极大地影响我国传统中药产业,是我国药材种植遇到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茅苍术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多株内生真菌能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积累、提升其品质。然而,现有内生真菌对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促进效果尚不能满足药材栽培的需求。由于挥发油强烈的抑制细菌能力,那么茅苍术中是否存在内生细菌,内生细菌对茅苍术的生长和挥发油积累存在何种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望发现更多能提高茅苍术药材品质的共生微生物资源。本论文通过分离和筛选,得到一株更加高效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内生细菌ALEB7B,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内生细菌ALEB7B能促进茅苍术组培苗中挥发油含量增加78%。因此,茅苍术和荧光假单胞菌ALEB7B互作是一个很好的模型,从多角度阐述内生细菌提高药用植物生态适应性和次级代谢物积累的作用机制。首先,我们分离了生长在江苏省茅山地区的道地茅苍术中的内生细菌,使用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ARDRA)和BOX-PCR对内生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分离到的45株内生细菌经ARDRA分析后,归入14个聚类簇,簇内菌株的BOX-PCR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显示出茅苍术内生细菌丰富的多样性。各聚类簇代表菌株的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属于泛菌属(Pantoe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短杆菌属(Curtobacterium)、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内生细菌。通过特定培养基的筛选,10株内生细菌能在Burk’s无氮培养基上生长,具有固氮潜力;19株和15株内生细菌分别能在NBRIP和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生长,具有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能力;24株内生细菌能在硅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具有解钾能力;43株内生细菌能利用L-色氨酸为底物合成吲哚乙酸(IAA)。该部分研究首次揭示了江苏省道地药材茅苍术中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及其植物促生潜力。其次,我们在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中筛选到一株能高效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内生细菌ALEB7B。根据16SrRNA、rpoD、gyrB基因序列的比对结果,内生细菌ALEB7B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由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能够分泌IAA,且接种ALEB7B后,茅苍术内源IAA含量升高,表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合成的IAA可能参与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积累。进一步验证外源IAA对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影响,随IAA浓度增加,茅苍术组培苗生根数增加。当浓度为0.5 mg L-1时,IAA显着促进茅苍术中挥发油的积累,表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可能通过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增加养分吸收,为次级代谢物合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此外,植物IAA流入载体AUX1/LAX特异性抑制剂1-萘氧乙酸逆转了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诱导的茅苍术组培苗内源IAA和挥发油含量的增加,表明细菌分泌的IAA通过植物细胞膜上的载体流入植物细胞,干扰植物生长素信号,诱导相关基因表达,促进植物次级代谢。第三,我们研究了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对茅苍术生态适应性的影响。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能抑制茅苍术白绢病病原真菌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SY4的生长,并显着降低白绢病的发病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能稳定定殖于茅苍术中。值得注意地,该章研究首次报道荧光假单胞菌ALEB7B生长于Luria-Bertani培养基上时,能释放大量抑制罗耳阿太菌生长的挥发性物质,其中二甲基二硫醚起主要抑菌作用。内生细菌发酵液也具有抑制病原真菌的能力,其中2-哌啶酮起主要作用。荧光假单胞菌ALEB7B的其他拮抗策略还包括产生抗生素,分泌细胞壁水解酶,分泌铁载体等。该章研究为茅苍术人工栽培中的病害防治,提供了一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生态友好型的拮抗菌株。由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能释放大量具病原真菌拮抗能力的挥发性物质,我们推测ALEB7B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茅苍术的生长和挥发油积累也存在影响。该章研究发现荧光假单胞菌ALEB7B生长于Murashige-Skoog(MS)培养基上时,能释放多种含氮挥发性物质,证明甲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能显着促进茅苍术生物量积累。然而,在茅苍术-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共生体中未检测到ALEB7B释放的含氮挥发性物质,推测含氮挥发物可能被茅苍术消耗而未被检测到。此外,荧光假单胞菌ALEB7B主要挥发物苯甲醛通过诱导植物抗性反应,增加茅苍术挥发油积累。在茅苍术-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共生体中检测到苯甲醛的释放,能够影响周围未感染植株,扩展了内生细菌的生态功能。该章研究首次证明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的影响不局限于已知的物理接触,加深了现有对植物和内生细菌互作的认识。前期研究证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能产生多样的代谢物,其都具有成为诱导子的潜力。此外,荧光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诱导子的能力。本章研究证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分泌的蛋白和多糖诱导子能显着增加茅苍术HMGR基因的表达,促进茅苍术倍半萜合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诱导子处理诱导茅苍术中活性氧(ROS)的迸发,我们推测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及其分泌的诱导子诱导植物体内迸发的ROS引起了倍半萜氧化。由于不能增加倍半萜合成前体的来源,诱导子仅诱导不同倍半萜之间的转化。而ALEB7B接种增加茅苍术中倍半萜合成前体的积累,包括乙酰辅酶A、丙酮酸等,因此,ALEB7B接种同时促进不含氧和含氧倍半萜的积累。此外,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分泌的蛋白和多糖诱导子对不同含氧倍半萜积累的促进存在差异,暗示不同诱导子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积累过程中激活的信号途径存在差异。进一步鉴定ALEB7B胞外多糖的组分,证明胞外多糖是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一个荧光假单胞菌ALEB7B胞外蛋白,经鉴定为溶质结合蛋白,能够显着促进茅苍术中氧化石竹烯、茅术醇、β-桉油醇、苍术酮的积累。该章研究证明不同诱导子诱导不同倍半萜组分的合成,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对茅苍术倍半萜积累的高效促进是多种诱导子的协同作用。围绕上部分研究提出的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及其诱导子诱导茅苍术中ROS迸发,氧化倍半萜,增加含氧倍半萜积累的假设开展研究。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定殖茅苍术后,诱导的ROS迸发与含氧倍半萜积累显示出同步变化趋势。外源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在诱导茅苍术内源ROS迸发的同时促进含氧倍半萜的积累。相反,活性氧清除剂抗坏血酸预处理显着抑制了 ALEB7B诱导茅苍术ROS的迸发及含氧倍半萜的积累。体外氧化实验证明茅术醇、氧化石竹烯、环氧葎草烯Ⅱ、匙叶桉叶油醇等多种含氧倍半萜能够由H2O2或单线态氧直接氧化得到。因此,该部分研究证明内生细菌定殖诱导宿主植物迸发的ROS能够直接氧化倍半萜,增加茅苍术中含氧倍半萜的含量和多样性。该章研究不仅为阐明多种药用植物中含氧萜类合成及多样性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进一步认识植物和内生细菌互作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内生细菌侵染诱导植物迸发的ROS不仅能直接氧化倍半萜,而且能作为信号分子,激活下游激素信号转导,促进茅苍术中倍半萜的合成。该章研究证明荧光假单胞菌ALEB7B定殖后,首先激活茅苍术中的H2O2信号,H2O2分别激活下游的赤霉素(GA)和乙烯(ET)信号,而ET进一步激活下游的脱落酸(ABA)信号,GA和ABA直接增加编码倍半萜合成关键酶的HMGR和DXR基因的表达,并提高相应酶的活性,促进茅苍术中倍半萜的合成。荧光假单胞菌ALEB7B促进茅苍术挥发油合成过程中特定的ROS和激素信号级联能够解释其更高效地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原因。荧光假单胞菌ALEB7B高效促进茅苍术挥发油合成机制的阐明不仅为多种药用植物中萜类活性成分的诱导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互作的复杂性。总之,本论文以活性物质丰富且明确的道地药材茅苍术和对挥发油积累促进效果显着的内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ALEB7B的互作为模型,从多角度阐述内生细菌促进药用植物生态适应性和药用活性成分积累的机制,为将内生菌应用于药材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也将为高品质药材的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姚丹燕[10](2015)在《茉莉酸甲酯和硒对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青花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功能型保健型蔬菜,萝卜硫素(蔬菜中抗癌效果最好的活性物质)含量较高。茉莉酸甲酯是一种植物激素,对萝卜硫素合成前体硫代葡萄糖苷的合成和萝卜硫素合成关键酶-黑芥子酶的活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硒与硫在植物体内同化存在竞争关系,硒能通过调控植物组织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来调控萝卜硫素的合成。本研究拟分析茉莉酸甲酯和硒对青花菜幼苗和花球中萝卜硫素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黑芥子酶基因(MY)表达的影响,旨在探寻提高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最适外源茉莉酸甲酯和硒施用浓度,为高萝卜硫素青花菜生产的调控技术体系研究奠定基础,并且为规模化萝卜硫素原料的生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外源施用茉莉酸甲酯能显着提高青花菜萝卜硫素含量。青花菜幼苗期采用60-100μmol·L-1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后3 d的萝卜硫素含量达到3000-4000μg·g-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4-4.5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同品种花球采用20μmol·L-1茉莉酸甲酯处理后5 d萝卜硫素含量达到400-1200pg·g-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7倍,差异达显着水平。2、外源施用亚硒酸钠能显着提高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青花菜幼苗期采用0.8-1.6 mg·株-1含量的硒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萝卜硫素含量达到1000-10000μg·g-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同品种青花菜花球采用0.4-1.6 mg·株-1。含量的硒处理后,萝卜硫素含量达到600-2500μg·g-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茉莉酸甲酯能显着提高MY基因的表达量。青花菜幼苗采用20-60μmol·L-1浓度下,MY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的3-200倍;100μmol·L-1浓度茉莉酸甲酯能提高花球中MY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的0.5-14倍。但MY基因表达量与萝卜硫素含量的相关性显示两者之间相关性不显着。4、外施硒能提高MY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青花菜幼苗采用0.4 mg·株-1含量硒处理后,MY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的2-100倍;花球采用0.8-1.6 mg·株-1含量硒处理后,MY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的2-5倍。MY基因表达量与萝卜硫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间相关性不显着。

二、酶水解后不同草本植物营养体的发酵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水解后不同草本植物营养体的发酵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设施菜地土壤氮肥施用现状
        1.2.2 设施菜地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硝化抑制剂及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1.3.1 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1.3.2 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2.4 数据分析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61,62]
3 结果与分析
    3.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1.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土壤肥力的影响
        3.1.3 对甜瓜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3.1.4 小结
    3.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2.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3.2.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肥力的影响
        3.2.3 对番茄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条件下,番茄根系、土壤性状对番茄产量的相对贡献率
        3.2.5 对番茄植株干物质和氮吸收量的影响
        3.2.6 小结
4 讨论
    4.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土壤环境及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4.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甜瓜和番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
        4.1.2 硝化抑制剂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4.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
    4.3 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因作物种类而异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2)γ-聚谷氨酸喷施对不同水分供应夏玉米生长与根际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研究综述
    1.1 植物刺激素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1.1.1 植物刺激素概念溯源、定义与分类
        1.1.2 主要植物刺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 γ-聚谷氨酸(y-PGA)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1 γ-聚谷氨酸的来源与性质
        1.2.2 施用γ-聚谷氨酸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1.2.3 施用γ-聚谷氨酸对化肥减施的影响
        1.2.4 γ-聚谷氨酸在土壤培肥和修复中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1.1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养分含量的测定
        3.2.2 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的测定
        3.2.3 植株生长指标的测定
        3.2.4 产量调查
        3.2.5 植株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3.2.6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相关指标的测定
        3.2.7 茚三酮比色法测谷氨酸含量
        3.2.8 土样采集
        3.2.9 土壤DNA提取
        3.2.10 ITS序列扩增及建库测序
        3.2.11 生信分析
        3.2.12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吐丝前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灌浆前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不同时期氮磷钾总积累量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吐丝期功能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期形态指标的影响
    4.7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7.1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4.7.2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7.3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7.4 喷施聚谷氨酸条件下细菌网络结构特征及keystone物种信息
    4.8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8.1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4.8.2 喷施聚谷氨酸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8.3 喷施聚谷氨酸引起的土壤真菌功能变化及菌群分异
        4.8.4 喷施聚谷氨酸条件下真菌网络结构特征及keystone物种信息
5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3)根际耐盐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番茄耐盐性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盐渍化的现状、成因及其危害
        1.1.1 土壤盐渍化现状
        1.1.2 土壤盐渍化成因
        1.1.3 土壤盐渍化对作物的危害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调控盐胁迫下植物的生长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
        1.2.3 植物根际促生菌缓解植物盐胁迫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盐渍生境地耐盐-促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土壤样品采集地点
        2.1.2 耐盐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2.1.3 菌种鉴定
        2.1.4 菌株促生性质的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耐盐菌株序列比对结果
        2.2.2 不同菌株促生性能检测结果
    2.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接种3种促生菌对番茄耐盐性的生理调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测定
        3.1.4 根系参数测定
        3.1.5 番茄株高、茎粗、干重及根冠比
        3.1.6 离子含量测定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胁迫下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番茄幼苗外观、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2.2 盐胁迫下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番茄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2.3 盐胁迫下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2.4 盐胁迫下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5 盐胁迫下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番茄幼苗叶片离子含量和平衡的影响
        3.2.6 盐胁迫下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番茄幼苗叶片Fe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接种3种菌剂对盐胁迫下番茄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制备与采集
        4.1.2 根际土壤高通量测序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有效数据统计
        4.2.2 OTU分布花瓣图
        4.2.3 Alpha多样性分析
        4.2.4 物种组成分析
        4.2.5 OTU及其分类学heatmap分析
        4.2.6 Beta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全文总结
全文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为通讯作者)
致谢

(4)敦煌盐碱土中抗黄芪根腐病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根腐病研究概况
        1.1.1 黄芪的生物学特征
        1.1.2 黄芪的分布及种植特征
        1.1.3 黄芪的生物学功能与经济价值
    1.2 黄芪根腐病
        1.2.1 黄芪根腐病的症状
        1.2.2 黄芪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及区域
    1.3 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情况
        1.3.1 农业防治
        1.3.2 药剂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4 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
        1.4.1 微生物杀虫剂
        1.4.2 微生物杀菌剂
        1.4.3 其它微生物体农药
    1.5 生防放线菌资源的筛选
        1.5.1 国内外生防放线菌的筛选情况
        1.5.2 极端生境放线菌筛选
    1.6 拮抗菌的筛选方法
    1.7 菌株的培养条件的优化
    1.8 本研究实验背景、目的与意义
        1.8.1 实验研究背景
        1.8.2 研究意义
        1.8.3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土样
        2.1.2 供试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2.3 拮抗菌株的鉴定
        2.2.3.1 形态及培养特征
        2.2.3.2 生理生化实验
        2.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拮抗菌株A12-2-11发酵条件的优化
        2.2.4.1 不同碳源对菌株A12-2-11发酵滤液抑菌作用的影响
        2.2.4.2 不同氮源对菌株A12-2-11发酵滤液抑菌作用的影响
        2.2.4.3 正交试验
        2.2.4.4 发酵条件的优化
        2.2.4.5 发酵条件优化验证实验
        2.2.4.6 发酵滤液理化性质测定
        2.2.5 菌剂载体的选择
        2.2.5.1 菌剂载体制备
        2.2.5.2 培养后菌剂含水量的测定
        2.2.5.3 培养后菌剂pH值的测定
        2.2.5.4 培养后菌剂中有效活菌数的测定
        2.2.5.5 培养后菌剂中杂菌数的测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3.1.1 放线菌的分离
        3.1.2 拮抗放线菌筛选
        3.1.2.1 拮抗放线菌的初筛
        3.1.2.2 拮抗放线菌的复筛
        3.1.2.3 拮抗菌株的抗菌谱测定
    3.2 菌株A12-2-11的鉴定
        3.2.1 形态及培养形态
        3.2.2 生理生化实验
        3.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发酵滤液理化性质测定
        3.3.1 不同碳源对菌株A12-2-11发酵滤液抑菌作用的影响
        3.3.2 不同氮源对菌株A12-2-11发酵滤液抑菌作用的影响
        3.3.3 正交试验结果
        3.3.4 发酵条件对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4.1 温度对菌株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4.2 装瓶量对菌株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4.3 接种量对菌株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4.4 培养时间对菌株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3.5 发酵条件优化验证实验
        3.3.6 发酵滤液的理化性质测定
        3.3.6.1 日光、紫外稳定性
        3.3.6.2 耐热稳定性
        3.3.6.3 储藏条件稳定性
    3.4 菌剂载体的选择
        3.4.1 菌剂培养后含水量的测定
        3.4.2 菌剂培养后pH值的测定
        3.4.3 菌剂培养后有效活菌数的测定
        3.4.4 菌剂培养后杂菌数的测定
第4章 讨论
    4.1 极端环境放线菌的研究
    4.2 植物病原菌拮抗菌的应用
    4.3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生物质在O2/CO2气氛下高效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利用技术
        1.2.2 生物质燃烧技术
        1.2.3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
        1.2.4 富氧燃烧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质在O_2/CO_2及循环烟气气氛下燃烧实验
    2.1 实验物料
    2.2 实验系统
        2.2.1 气氛配置
        2.2.2 生物质热水炉
        2.2.3 测量装置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3.1 生物质炉效率的计算
        2.3.2 NO、CO浓度的转换计算
        2.3.3 过量氧气系数
    2.4 实验步骤
    2.5 富氧气氛下生物质高效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2.5.1 氧气浓度与气氛对NO和 CO排放的影响
        2.5.2 过量氧气系数对NO和 CO排放的影响
        2.5.3 氧气浓度和过量氧气系数对生物质炉整体效率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颗粒富氧燃烧的模拟研究
    3.1 Aspen plus简介
        3.1.1 Aspen plus用途
        3.1.2 流程模型的设计
    3.2 Aspen Plus主要反应模块
    3.3 生物质颗粒富氧燃烧模拟流程
    3.4 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6)报纸肥料对铅、镉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纸回收再利用的市场新领域
        1.1.1 生产育苗盒
        1.1.2 生活方面:容器或包装材料
        1.1.3 使用生物技术制造乳酸
        1.1.4 制作隔音材料、隔热材料
        1.1.5 制作除油材料
        1.1.6 生产电能
        1.1.7 生产复合材料
        1.1.8 生产家具
        1.1.9 生产新型建筑及装饰材料
    1.2 未来发展方向
        1.2.1 迎合市场
        1.2.2 改进再利用方式
        1.2.3 发展生物技术,增加再利用方式
        1.2.4 废旧报纸制作创新肥料的设计
    1.3 重金属对土壤和植物及人体的危害
        1.3.1 重金属的研究
        1.3.2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情况
        1.3.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水平
        1.3.4 重金属污染动植物方面研究
    1.4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反应机制
        1.4.1 络合解毒机制
    1.5 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积累和重金属的形态与分布
        1.5.1 植物对Cd~(2+)的吸收、积累和Cd~(2+)的分布和形态
        1.5.2 植物对Pb~(2+)的吸收、积累及Pb~(2+)的分布和形态
    1.6 影响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的主要因素
        1.6.1 植物的种间差异
        1.6.2 土壤pH值
    1.7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肥料的制作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化学试剂及材料
    2.2 肥料的制备
    2.3 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肥料的表面形貌分析(SEM)
        2.4.2 肥料的比表面积分析(BET)
        2.4.3 肥料的理化性质
        2.4.4 肥料的红外分析(FT-IR)
        2.4.5 报纸肥料与其它肥料中重金属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肥料对植物的生长指标的影响
    3.1 供试蔬菜与土壤
        3.1.1 供试蔬菜的品种
        3.1.2 土壤的采集和预处理
    3.2 试验设计
        3.2.1 肥料浓度的设定
        3.2.2 种子的选取和播种
        3.2.3 蔬菜的分组种植及采摘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肥料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 肥料对植物生长速率的影响
        3.3.3 肥料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肥料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指标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化学试剂及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蔬菜的种植
        4.2.2 光合色素的测量
        4.2.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4.2.4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量
        4.2.5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肥料对蔬菜光合色素的影响
        4.3.2 肥料对蔬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3 肥料对蔬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3.4 肥料对蔬菜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肥料对铅、镉迁移和积累的影响
    5.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化学试剂及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蔬菜的种植
        5.2.2 蔬菜的处理
        5.2.3 土壤的消解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
        5.3.2 不同Pb和Cd污染浓度与不同肥料浓度处理对植物的根系耐性指数(RTI)的影响
        5.3.3 Pb和Cd在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含量与分布
        5.3.4 重金属Pb和Cd在蔬菜中的转移系数(TF)
        5.3.5 土壤中各层Pb和Cd含量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7)油菜次生休眠特性与含油量、脂肪酸、硫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菜的发展现状
        1.1.1 油菜简介
        1.1.2 我国油菜发展现状
    1.2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特性研究
        1.2.1 次生休眠特性研究进展
        1.2.2 次生休眠特性的影响因素
        1.2.3 次生休眠的检测方法
        1.2.4 油菜次生休眠与营养品质相关性分析
    1.3 含油量及脂肪酸概述
        1.3.1 含油量
        1.3.2 脂肪酸
    1.4 硫代葡萄糖苷概述
        1.4.1 硫苷的结构
        1.4.2 硫苷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1.4.3 硫苷的降解
        1.4.4 硫苷的功能
    1.5 油菜含油量、脂肪酸、硫苷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1 油菜种子中含油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2 油菜种子中脂肪酸检测技术研究
        1.5.3 油菜种子中硫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创新点
    1.9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油菜次生休眠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EG处理法诱导检测结果
        2.3.2 方差分析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含油量及脂肪酸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硫苷含量的测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生休眠特性与含油量、脂肪酸、硫苷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菜休眠种子RNA提取方法改良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试验试剂
        6.2.3 仪器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总RNA浓度及纯度测定结果
        6.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6.4 本章讨论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微生物利用糖类和蓝藻等有机物料参与形成腐殖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腐殖质的发现与分组
        1.2.2 腐殖质的形成假说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1.2.3 不同微生物在腐殖质形成中的影响
        1.2.4 糖类等有机基质与腐殖质形成
        1.2.5 天然生物材料与腐殖质形成
        1.2.6 蓝细菌与腐殖质形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创新点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液体纯培养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对糖类基质腐殖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分析测定方法
        2.1.4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胞外代谢液结构特征分析
        2.2.2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结构特征分析
        2.2.3 不同微生物利用纤维素形成的菌体产物结构特征分析
        2.2.4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提取组分相对含量比例
        2.2.5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溶酸不溶组分、碱溶酸溶组分的含碳量及PQ值
        2.2.6 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提取组分的光学性质
    2.3 小结
第3章 蓝细菌自发形成腐殖质的可能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分析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水华鱼腥藻生长曲线确定
        3.2.2 蓝藻生长周期内菌体产率及菌体与胞外代谢物含碳量
        3.2.3 蓝藻生长周期内有机碳总量变化分析
        3.2.4 蓝藻生长周期内菌体与代谢物的热分解特征
        3.2.5 水华鱼腥藻菌体与代谢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3.2.6 水华鱼腥藻菌体与代谢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3.2.7 不同生长时期水华鱼腥藻菌体碱提取组分的相对含量分析
        3.2.8 不同生长时期水华鱼腥藻菌体碱溶酸不溶组分、碱溶酸溶组分的含碳量及PQ值
        3.2.9 不同生长时期水华鱼腥藻菌体碱提取组分的光学性质
    3.3 小结
第4章 蓝藻作为唯一碳源形成腐殖质的可能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分析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微生物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与胞外代谢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4.2.2 不同微生物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与代谢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4.2.3 不同微生物利用蓝藻形成的菌体产物碱提取组分的定量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土培条件下微生物对玉米秸秆腐殖化的动态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设计
        5.1.3 分析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长期土培过程中SOC含量变化
        5.2.2 培养过程中腐殖质各组分相对含量
        5.2.3 培养过程中PQ值变化
        5.2.4 培养期内腐殖质各组分的光学性质
        5.2.5 培养 180 D时FA及HA的元素组成
        5.2.6 培养 180 D时FA、HA的热分解特征
        5.2.7 培养 180 D时FA、HA的红外光谱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的特征与差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实验设计
        6.1.3 分析测定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的总有机碳含量
        6.2.2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的含碳量
        6.2.3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中ASAS与ASAI的含碳量及PQ值
        6.2.4 不同天然生物材料碱提取组分的光学性质
    6.3 小结
第7章 综合分析
    7.1 土培及液培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对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差异
    7.2 不同有机物料对微生物参与形成腐殖质的影响差异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内生荧光假单胞菌增加茅苍术倍半萜积累和多样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茅苍术
        1.1.1 茅苍术生物学特性
        1.1.2 茅苍术资源现状
        1.1.3 茅苍术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2 植物内生菌
        1.2.1 内生菌的特性
        1.2.2 内生菌与植物的互作
    1.3 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1.3.1 内生菌促进植物的生长
        1.3.2 内生菌促进植物次级代谢物的积累
        1.3.3 内生菌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级代谢物的积累
        1.3.4 共生微生物对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1.3.4.1 植物和微生物互作中的植物激素平衡
        1.3.4.2 微生物分泌激素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1.3.4.3 微生物对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
        1.3.4.4 内生菌经激素信号促进植物次级代谢物的积累
        1.3.5 共生微生物诱导植物活性氧的迸发
        1.3.6 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间接影响
        1.3.7 内生菌提高中药材品质的开发与利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茅苍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促挥发油积累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茅苍术无菌组培苗系的建立和生长条件
        2.1.2 内生细菌的分离
        2.1.3 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2.1.4 内生细菌的植物促生活性分析
        2.1.4.1 固氮活性的分析
        2.1.4.2 解磷活性的分析
        2.1.4.3 解钾活性的分析
        2.1.4.4 吲哚乙酸合成能力的分析
        2.1.5 内生菌的接种和化学药品的处理
        2.1.6 茅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2.1.7 茅苍术内源吲哚乙酸含量的测定
        2.1.8 内生细菌ALEB7B的分子鉴定
        2.1.9 内生细菌ALEB7B吲哚乙酸合成途径的分析
        2.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茅苍术内生细菌的分离
        2.2.2 茅苍术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2.2.2.1 内生细菌的ARDRA分析
        2.2.2.2 ARDRA聚类簇内菌株的BOX-PCR分析
        2.2.3 茅苍术内生细菌植物促生活性的筛选
        2.2.4 茅苍术内生固氮细菌nifH基因的扩增与16S rRNA序列的测定
        2.2.4.1 nifH基因的扩增
        2.2.4.2 16S rRNA序列的测定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2.5 茅苍术内生细菌溶磷和发酵液pH值的测定
        2.2.5.1 无机磷溶解量的测定
        2.2.5.2 有机磷溶解量的测定
        2.2.6 内生细菌ALEB7B显着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的积累
        2.2.7 内生细菌ALEB7B的鉴定
        2.2.8 荧光假单胞菌增加茅苍术中吲哚乙酸的含量
        2.2.9 荧光假单胞菌经吲哚-3-乙酰胺途径合成吲哚乙酸
        2.2.10 外源吲哚乙酸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的积累
        2.2.11 1-萘氧乙酸部分逆转荧光假单胞菌对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促进
    2.3 讨论
第3章 荧光假单胞菌拮抗茅苍术病原真菌罗耳阿太菌的作用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茅苍术无菌组培苗系的建立和生长条件
        3.1.2 病原真菌SY4的分离与鉴定
        3.1.3 荧光假单胞菌定殖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1.4 荧光假单胞菌和罗耳阿太菌间的拮抗
        3.1.5 荧光假单胞菌和罗耳阿太菌养分利用的比较
        3.1.6 荧光假单胞菌发酵液和挥发物拮抗真菌的效率
        3.1.7 荧光假单胞菌挥发物的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定
        3.1.8 荧光假单胞菌发酵液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拮抗真菌作用和活性物质鉴定
        3.1.9 荧光假单胞菌释放抗生素和胞外水解酶的检测
        3.1.10 2-哌啶酮、二甲基二硫醚、1-十一烯的抗真菌能力
        3.1.11 内生细菌和病原真菌的挑战性接种
        3.1.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病原真菌SY4的鉴定
        3.2.2 荧光假单胞菌在茅苍术中的定殖
        3.2.3 荧光假单胞菌抑制罗耳阿太菌的生长
        3.2.4 荧光假单胞菌挥发物抑制罗耳阿太菌的生长
        3.2.5 荧光假单胞菌发酵液二氯甲烷萃取物抑制罗耳阿太菌的生长
        3.2.6 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抗生素和胞外水解酶
        3.2.7 荧光假单胞菌降低茅苍术的白绢病发病率
    3.3 讨论
第4章 荧光假单胞菌释放挥发性物质对茅苍术生长和挥发油积累的促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茅苍术无菌组培苗系的建立和生长条件
        4.1.2 内生细菌的接种
        4.1.3 化学药品的处理
        4.1.4 荧光假单胞菌在茅苍术中的定殖浓度
        4.1.5 植株生长和光合参数的测定
        4.1.6 茅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4.1.7 植物防御响应的分析
        4.1.8 荧光假单胞菌挥发性物质的收集与鉴定
        4.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
        4.2.1 荧光假单胞菌在茅苍术中的定殖
        4.2.2 荧光假单胞菌挥发性物质促进茅苍术的生长和挥发油积累
        4.2.3 荧光假单胞菌挥发性物质诱导的植物防御响应
        4.2.4 荧光假单胞菌挥发性物质的鉴定
        4.2.5 荧光假单胞菌含氮挥发物的促生作用和苯甲醛的促挥发油积累作用
        4.2.6 苯甲醛诱导的茅苍术防御响应
        4.2.7 茅苍术-荧光假单胞菌共生体释放细菌挥发物的检测
    4.3 讨论
第5章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蛋白和多糖诱导子对茅苍术倍半萜积累的促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茅苍术无菌组培苗系的建立和生长条件
        5.1.2 内生细菌的接种和诱导子的处理
        5.1.3 内生细菌胞外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5.1.4 内生细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5.1.5 茅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5.1.6 植物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PCR分析
        5.1.7 内生细菌胞外多糖的组成鉴定
        5.1.8 内生细菌胞外蛋白的分离
        5.1.9 胶内蛋白的酶解
        5.1.10 蛋白的MALDI-TOF MS和MS/MS分析
        5.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
        5.2.1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蛋白和多糖促进茅苍术倍半萜的积累
        5.2.2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蛋白和多糖对茅苍术倍半萜不同组分积累的影响
        5.2.3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对HMGR和DXR基因表达的影响
        5.2.4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蛋白主成分的鉴定及其对茅苍术倍半萜积累的影响
        5.2.5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多糖的组分鉴定
        5.2.6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多糖水解单糖对茅苍术倍半萜积累的影响
        5.2.7 荧光假单胞菌胞外蛋白和多糖诱导茅苍术过氧化氢的积累
    5.3 讨论
第6章 荧光假单胞菌诱导的活性氧直接增加茅苍术含氧倍半萜的含量和多样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茅苍术无菌组培苗系的建立和生长条件
        6.1.2 内生细菌的接种
        6.1.3 荧光假单胞菌在茅苍术中的定殖浓度
        6.1.4 化学药品的处理
        6.1.5 光合作用的测定
        6.1.6 植株可溶性糖、乙酰辅酶A、丙酮酸、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6.1.7 内源活性氧的检测和组织化学染色
        6.1.8 茅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6.1.9 倍半萜体外氧化产物的鉴定
        6.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
        6.2.1 荧光假单胞菌在茅苍术中的定殖动态
        6.2.2 荧光假单胞菌诱导茅苍术活性氧的迸发和含氧倍半萜的积累
        6.2.3 外源过氧化氢和单线态氧增加茅苍术中含氧倍半萜的积累
        6.2.4 抗坏血酸逆转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含氧倍半萜积累
        6.2.5 过氧化氢和单线态氧化倍半萜的体外实验
        6.2.6 倍半萜在茅苍术与荧光假单胞菌拮抗平衡互作中的功能
    6.3 讨论
第7章 荧光假单胞菌诱导茅苍术挥发油积累的活性氧和激素信号级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茅苍术无菌组培苗系的建立和生长条件
        7.1.2 内生细菌的接种
        7.1.3 化学药品的处理
        7.1.4 茅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和气相色谱分析
        7.1.5 植物内源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7.1.6 植物内源赤霉素含量的测定
        7.1.7 植物内源乙烯含量的测定
        7.1.8 植物内源脱落酸含量的测定
        7.1.9 植物RNA的提取及qPCR分析
        7.1.10 HMGR和DXR活性测定
        7.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
        7.2.1 荧光假单胞菌促进茅苍术挥发油的积累
        7.2.2 内源过氧化氢参与荧光假单胞菌诱导的茅苍术挥发油积累
        7.2.3 内源赤霉素参与荧光假单胞菌诱导的茅苍术挥发油积累
        7.2.4 内源乙烯参与荧光假单胞菌诱导的茅苍术挥发油积累
        7.2.5 内源脱落酸参与荧光假单胞菌诱导的茅苍术挥发油积累
        7.2.6 赤霉素、乙烯、脱落酸是过氧化氢的下游信号
        7.2.7 脱落酸是乙烯的下游信号
        7.2.8 赤霉素和脱落酸增加HMGR和DXR的基因表达和酶活性
    7.3 讨论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A 茅苍术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
附录B 茅苍术挥发油主成分的质谱图
附录C 茅苍术挥发油组分气相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最低检测限
附录D 茅苍术挥发油组分气相检测的可靠性
附录E 脱落酸标品的高效液相图谱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所获荣誉
致谢

(10)茉莉酸甲酯和硒对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萝卜硫素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1.1 萝卜硫素的合成
        1.1.2 萝卜硫素的分布
    1.2 影响萝卜硫素生物合成的因素及调控
        1.2.1 内部因素
        1.2.2 外部因素
    1.3 茉莉酸甲酯对萝卜硫素的影响
        1.3.1 茉莉酸甲酯及其功效
        1.3.2 茉莉酸甲酯对萝卜硫素的影响
    1.4 硒对萝卜硫素的影响
        1.4.1 硒
        1.4.2 硒的功效
        1.4.3 硒与硫的竞争对萝卜硫素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萝卜硫素含量的测定
        2.3.2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幼苗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2.3.3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花球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幼苗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2.4.2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花球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3 硒对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硒对青花菜幼苗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3.3.2 硒对青花菜花球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4 茉莉酸甲酯和硒对青花菜中MY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1 材料
    4.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1 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植物总RNA提取
        4.3.2 RNA质量检测
        4.3.3 cDNA的获得
        4.3.4 SYBR GREEN法荧光定量PCR检测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分析
        4.5.1 RNA的提取
        4.5.2 荧光定量检测
        4.5.3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幼苗中MY基因的表达分析
        4.5.4 茉莉酸甲酯对青花菜花球中MY基因的表达分析
        4.5.5 硒对青花菜幼苗中的MY基因的表达分析
        4.5.6 硒对青花菜花球中MY基因表达的表达分析
    4.6 讨论
        4.6.1 茉莉酸甲酯对MY基因的表达分析
        4.6.2 硒对MY基因的表达分析
        4.6.3 MY基因与萝卜硫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酶水解后不同草本植物营养体的发酵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D]. 张春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γ-聚谷氨酸喷施对不同水分供应夏玉米生长与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 张中魁.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3]根际耐盐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番茄耐盐性的调控研究[D]. 兰汝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4]敦煌盐碱土中抗黄芪根腐病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D]. 赵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8)
  • [5]生物质在O2/CO2气氛下高效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的研究[D]. 甄子毅.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6]报纸肥料对铅、镉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D]. 陈嵩岳. 吉林大学, 2017(12)
  • [7]油菜次生休眠特性与含油量、脂肪酸、硫苷的相关性研究[D]. 顾思凯. 扬州大学, 2017(02)
  • [8]微生物利用糖类和蓝藻等有机物料参与形成腐殖质的研究[D]. 李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9]内生荧光假单胞菌增加茅苍术倍半萜积累和多样性的机制研究[D]. 周佳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10]茉莉酸甲酯和硒对青花菜中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研究[D]. 姚丹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不同草本植物体酶解后的发酵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