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最大数控液压机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21)在《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制备及热变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钢是一种含有大量合金元素的高碳高合金莱氏体钢,又名锋钢,具有高的硬度、韧性、红硬性和耐磨性,主要应用于制造工具、模具和一些耐热、耐高温的零部件。粉末冶金高速钢避免了熔铸高速钢碳化物易偏析而引起力学性能降低和热处理变形的缺点,克服了喷射成形产品形状尺寸受限制的不足,其综合性能优越。但是,目前粉末治金高速钢的制备工艺复杂,设备要求高,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以Fe,WC,Mo2C,Cr3C2,VC和Co粉末为原材料,采用冷模压成型,气氛保护固相烧结的方法制备了M42粉末冶金高速钢,该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生产成本。对M42粉末冶金高速钢“冷压-烧结”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烧结体的密度测试,孔隙和微观组织的观察,以及硬度和抗弯强度的测试,研究了配碳量和烧结温度对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热变形参数对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热变形行为的影响,并建立了其热加工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当配碳量为0.2%时,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烧结坯的碳含量为1.13%,符合该钢种的碳含量范围。当碳含量为1.13%的M42粉末冶金高速钢在1140~1180℃进行烧结时,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相对密度和硬度逐渐增加,晶粒逐渐长大。在最高的烧结温度1180℃下,其相对密度为98.39%,接近全致密,硬度为HRC 56.2;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其抗弯强度先增加后下降,在1160℃达到峰值。综合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得到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最优烧结温度为1160℃,在此温度下烧结后的硬度为HRC 53.3,抗弯强度为2035 MPa。M42粉末冶金高速钢在热压缩初始变形阶段,流变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迅速增大。随变形量的进一步增加,流变应力增速减缓,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建立了表征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高温压缩流变行为的本构方程,本构方程预测的高温压缩流变应力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相关系数为0.99048,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为3.82%;建立了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热加工图,得到其最优的热加工工艺窗口为应变速率0.1~1 s-1和变形温度1050~1100℃。
赵凯[2](2015)在《液压机系统能量耗散的量化表征及节能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日趋严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低碳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如何提高量大、面广、能耗高的液压机产业能量利用效率是低碳制造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结合热力学基础理论,对液压机系统的能量耗散为何会产生、能量耗散分布如何量化、能量耗散过程如何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总结如下:1)分析了能量在转换过程的不等价性和传统“炯”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了狭义“(?)”的概念,揭示了非热机领域能量损失的本质;基于热力学经典热机系统的理论效率分析方法,建立了一般能量系统理论最高效率计算通式,提出了基于热力学理论的能量系统分析方法及能效提升策略。2)基于热力学理论的能量系统分析方法提取了液压机系统能量要素,提出了基于能量转化特征的能量要素归类划分方法;研究了液压机系统单元的能量耗散量特性,其中突出成果在于实现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与柱塞泵的能量耗散量化分析,并与厂家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弥补了技术手册在该方面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液压机服役过程的能量流分析模型,提出了液压机能量流分析步骤,该方法不仅可用于评价系统用能现状,更能对液压机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预估。3)分析了成形加工的负载特性与液压机系统的驱动特性,基于热力学理论的能量系统能效提升策略提出了全局能量匹配控制方法与局部能力匹配控制方法,分别解决了液压机承受时序负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载与系统额定功率不匹配(装机功率远超过载荷需求功率、高比例待机时间)和负载与电机泵组额定功率不匹配(流量过剩、压力过剩,以及低效率区域运行)的问题。4)以某公司RZU2000快速薄板深拉伸液压机为例,基于液压机系统的能量耗散特性量化表征方法,获取了其主传动系统在服役过程的能量损耗分布,全面评价了该台液压机的整体用能情况;基于面向时序负载的液压机系统能量匹配控制方法,研究了由六台RZU2000所组成的液压机组的物理架构模型和时间协调机制,探讨面向时序负载的液压机系统能量匹配控制的节能潜力,为今后设计人员开展液压机系统设计与能量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恩宝贵[3](2014)在《喜看按细分市场需要发展数控化、智能化成套机床的美景》文中指出2014年16月全国金切机床产量39.9万台,其中6月份出产9.6万台,同比增加4.6%。2014年上半年普什宁江实现产值17 741万元,同比增加91%,销售收入12 954万元,同比增加18%,利润47万元,减负1 846万元。秦川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19.7亿元,同比增加18%,利润总额1 275万元。长征机床改变经营方针:"以前有什么卖什么,如今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公司通过改革,中层管理人员减少60%,今年已签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全行业正按细分
赵纯[4](2013)在《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普通压力机一般可以完成板料冲裁、浅拉伸、弯曲、精整及模锻等工艺,能够满足一般生产中大部分情况下的工艺需求。但是,随着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薄板深拉伸工艺过程中,发现使用传统的压力机,工件的合格率低,造成工件废品较多。针对传统压力机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我们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压力机,能够由用户自由定义压力机的工作行程、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指标。本课题的内容是:先设计出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针对免疫控制算法进行改进形成免疫粒子群控制算法,并运用到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中以提高其工作行程、速度控制的精度。本课题先拟定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总体方案,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出液压系统原理图;计算并选定各液压元件,对系统进行压力损失和温升校核;并在ADAMS中建立系统模型,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推导出压力机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对控制系统传递函数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及能观性、能控性分析;设计出PID(比例、微分、积分)控制器。为了与传统PID控制方法进行比较,设计出适合于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免疫粒子群控制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PID控制,建立控制系统方框图,利用免疫算法的交叉、变异算子寻优出系统的新控制参数,采用新的寻优结果运用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免疫粒子群PID控制和传统PID控制的趋于稳定的时间ts分别为0.025s和0.064s。结果显示,通过免疫粒子群控制算法所获得的液压系统过渡时间比传统PID算法得到的过渡时间短,控制特性明显。为了验证免疫粒子群算法的优越性,选择锅炉内胆的水温作为控制对象,进行过程控制实验;最后反复调试形成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法并研制出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产品。
董亮[5](2013)在《AB液压机公司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机行业是锻压行业的子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而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我国工业化的根本保证,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又正值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所以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应当顺应当下形势,才能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使得企业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所述的案例来源为液压机行业中较为卓越的企业:AB液压机公司。AB液压机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液压机研发生产基地。企业拥有我国液压机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唯一的液压机专业研究所,其中囊括一支专业性强的管理研发团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周围环境不断变化,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对于AB液压机公司而言,它所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是更为激烈和富有挑战性的。如何适应内外部的变化是公司面对的巨大课题,如何实时地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是公司要赢得市场份额的必要保障。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为出发点,着眼于企业竞争市场分析,运用了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将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得到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依据。首先进行了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找出了宏观环境中影响液压机行业及AB公司发展主要因素的变化原因。然后对行业环境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对AB液压机公司所在的行业特点以及竞争特性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此后,对竞争对手进行相应的分析,对其优劣势进行归纳和比较。最后,本文通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比较,得出AB公司自身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风险。而由此对公司进行了定位以及竞争战略的选择,并给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等等。而通过分析AB液压机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找出液压机行业当前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一些机遇与风险,希望对该行业的从业者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建民[6](2012)在《枝桠类零件多向加载无飞边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向主动加载对于枝桠类零件是一种理想的成形方法。相对于其它的成形工艺,该工艺通过控制不同加载路径,改变应力状态,提高金属的流动性,并降低成形力,能有效提高产品力学性能和材料利用率。该工艺最大的优点是只需一火即可完成传统成形需多道完成的工序,实现复杂零件的整体成形,生产效率高。但是,多向主动加载的成形最主要的缺点是:由于在主动凹模的分模面上严重出现飞边,导致不能合模,后续的动作无法继续,致使该工艺的推广遇到了瓶颈。本文研究在主动加载过程中如何实现无飞边成形的理论与方法。多向主动加载过程中飞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成形过程中,具有模具不封闭的自由流动空间。据此创新地提出一种锯齿形曲面分模的主动加载凹模模具结构,并建立了多向加载无飞边控制成形原理:通过在动模的分模面上采用锯齿形结构,使坯料变形后的鼓形部位的金属形成飞边的趋势得以控制,随着齿形的啮合,使得形成飞边的流动距离延长,不封闭的自由空间减少,从而实现无飞边控制成形。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模具,有效地解决了在多向主动加载过程中产生飞边,导致成形不能继续的难题,为多向主动加载的成形工艺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新型齿形模具成形过程中的变形体进行变形分区,获得主动加载条件下金属的流动规律。在分析计算各分区速度分量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得出枝桠类零件多向加载时产生飞边量(目标函数)与齿形长度b,齿形厚度h和成形枝桠型腔面积s(设计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对该模型的拟合精度检验,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分析方差分析中的P值获得影响飞边产生的主效应的主次顺序。利用响应曲面显示出各主效应的交互作用对于产生飞边的影响。论文针对某型典型铝合金枝桠零件首次利用响应面法和分式析因设计(fractionalfactorial design)的筛选方法对多向主动加载模具结构参数进行研究,以成形件飞边质量和主动加载成形载荷为目标函数,选取齿形曲面分模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进行模具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得到飞边及载荷与各模具结构参数的回归模型。借助于该模型采用半正态概率图显示,有效筛选出多向主动加载模具结构设计中对飞边量和载荷影响效应显着的设计变量及其交互作用。论文还对多向主动加载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深入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在成形过程中对不同状态变量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多向主动加载时的成形工艺参数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优化,得到了该典型枝桠零件最佳的成形速度、成形温度和摩擦系数的组合及最优化的目标函数值(产生飞边量和成形载荷)。研究了典型难变形材料的特性,在自主开发的12.5MN-3.15MN-3.15MN多向压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采用最优化的参数组合,成形过程中产生的飞边量极少。各部位的金相组织和最终的力学性能显示:所成形零件的各部位组织晶粒尺寸差别不大,变形相对均匀,组织细化,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一种锯齿形曲面分模的主动加载凹模,实现多向主动加载过程无飞边成形。(2)用响应面法对成形具有枝桠几何特征零件的主动加载模具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了目标函数(飞边量)与设计变量(齿形长度b,齿形厚度h和成形枝桠型腔面积s)的回归模型。(3)首次在多向加载模具的结构设计中使用分式析因设计的筛选方法,在多个设计变量中筛选出影响目标函数飞边量和成形载荷的显着因素,并基于Box-Behnken的试验设计对筛选出的影响效应显着的因素进行优化,为多向主动加载凹模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齐雪岭[7](2009)在《中国创造之天锻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之所以成为中国工业的功勋企业,就在于不断以发轫之作践行着“中国创造”。换言之,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是以“中国创造”的忠实践行者,而成为中国工业的功勋企业。 中国需要“中国创造”。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跨越?
杨力恒[8](2006)在《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天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天津市把机械装备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制造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基于上述背景,参照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本文对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控股集团”)的“十一五”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按照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本文首先针对控股集团制定实施战略的外部环境,从宏观环境和机械行业环境方面对控股集团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刻分析。然后从控股集团的管理组织、财务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控股集团的内部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在此基础上,结合SWOT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控股集团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措施。
李森[9](2006)在《追求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控制》文中研究指明
鲁洁[10](2005)在《法因国际化制造由此开始——访山东法因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我国最大数控液压机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最大数控液压机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制备及热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速钢概述 |
1.2.1 高速钢的发展 |
1.2.2 高速钢的分类 |
1.2.3 高速钢中的主要元素及作用 |
1.3 粉末冶金高速钢概述 |
1.3.1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发展 |
1.3.2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成形工艺 |
1.3.3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组织和性能特点 |
1.4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热变形行为 |
1.5 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概述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制备方法 |
2.2.1 粉末球磨 |
2.2.2 粉末压制 |
2.2.3 压坯烧结 |
2.3 测试方法 |
2.3.1 碳含量的测定 |
2.3.2 密度测试 |
2.3.3 微观组织观察 |
2.3.4 硬度测试 |
2.3.5 抗弯强度测试 |
2.3.6 断口观察 |
2.3.7 Gleeble热模拟实验 |
3 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制备 |
3.1 配碳含量对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致密度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
3.2 配碳含量对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烧结温度对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致密度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
3.4 烧结温度对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热变形行为 |
4.1 热变形参数对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流变行为的影响 |
4.2 本构方程的建立 |
4.3 本构模型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M42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热加工性能 |
5.1 功率耗散效率 |
5.2 失稳判据 |
5.3 热加工图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液压机系统能量耗散的量化表征及节能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温室效应日益凸显 |
1.1.2 低碳发展面临挑战 |
1.1.3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能量单元方面 |
1.3.2 控制回路方面 |
1.3.3 制造工艺方面 |
1.3.4 能量回收方面 |
1.3.5 研究现状总结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液压机系统能量分析框架 |
2.1 液压机概述 |
2.2 能量损失的本质规律 |
2.2.1 能量的双重属性 |
2.2.2 概念的引入 |
2.2.3 狭义的提出 |
2.3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能量系统分析方法 |
2.3.1 能量系统分析模型 |
2.3.2 能量系统理论最高效率 |
2.3.3 能量系统分析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液压机系统的能量损耗特性量化表征方法 |
3.1 液压机能量要素提取 |
3.1.1 用户需求域分析 |
3.1.2 功能域分析 |
3.1.3 液压机物理域分析 |
3.1.4 能量要素提取 |
3.1.5 能量要素聚类分析 |
3.2 液压机系统单元的能量耗散量化分析 |
3.2.1 “电能”至“机械能”单元(E-M) |
3.2.2 “机械能”至“液压能”单元(M-H) |
3.2.3 “液压能”至“液压能”单元(H-H) |
3.2.4 “液压能”至“机械能”单元(E-M) |
3.2.5 “机械能”至“成形能”单元(M-D) |
3.2.6 “热能”至“热能”单元(H-H) |
3.3 液压机系统的能量流分析 |
3.3.1 液压机服役过程的能量流分析模型 |
3.3.2 液压机服役过程的能量流分析步骤 |
3.3.3 液压机系统的理论最高效率 |
3.4 本章小结 |
4 面向时序负载的液压机系统能量匹配控制方法 |
4.1 液压机系统能量匹配控制基础 |
4.1.1 成形加工的负载特性 |
4.1.2 驱动特性与负载特性的匹配关系 |
4.2 液压机系统的全局能量匹配控制方法 |
4.2.1 基本概念 |
4.2.2 液压机系统的全局能量匹配控制策略 |
4.2.3 液压机系统的全局能量匹配控制过程 |
4.3 液压机系统的局部能量匹配控制方法 |
4.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特性 |
4.3.2 比例变量泵的斜盘角控制特性 |
4.3.3 面向能量匹配的电机泵组解耦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液压机系统能量耗散量化表征与节能控制实例 |
5.1 研究案例概述 |
5.2 RZU2000液压机主传动系统的能量要素分析 |
5.2.1 能量要素提取 |
5.2.2 能量要素分析 |
5.3 RZU2000液压机主传动系统服役阶段能量流分析 |
5.3.1 基础数据获取 |
5.3.2 能量耗散分布计算 |
5.3.3 能量耗散特性分析 |
5.3.4 理论最高效率分析 |
5.4 面向时序负载的液压机系统能量匹配控制方法应用及节能潜力估算 |
5.4.1 物理架构搭建 |
5.4.2 节能潜力估算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成果情况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概述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压力机的研究简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概述 |
2.2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 |
2.2.1 电液比例伺服阀控制方案 |
2.2.2 伺服阀控液压缸控制方案 |
2.2.3 采用数字缸直接控制的液压系统 |
2.2.4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方案的选择 |
2.3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设计 |
2.3.1 设计要求 |
2.3.2 负载特性分析 |
2.3.3 拟定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原理图 |
2.3.4 计算及选择各液压元件 |
2.3.5 各组成元件动态特性的确定 |
2.3.6 管路和液压油箱的确定 |
2.4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验算 |
2.4.1 系统压力损失验算 |
2.4.2 系统发热与温升的估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DAMS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的仿真 |
3.1 ADAMS简介及液压模块分析 |
3.1.1 ADAMS软件简介 |
3.1.2 ADAMS液压模块及优缺点分析 |
3.2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ADAMS建模与仿真 |
3.2.1 系统模型与约束的建立 |
3.2.2 系统液压原理图的建立 |
3.3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3.3.1 液压缸受力分析 |
3.3.2 液压缸速度分析 |
3.3.3 液压缸位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控制性能的研究 |
4.1 控制系统原理图 |
4.2 液压控制系统的建模 |
4.2.1 滑阀的流量方程 |
4.2.2 液压缸流量连续性方程 |
4.2.3 液压缸和负载的力平衡方程 |
4.3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的建立 |
4.4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
4.4.1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4.4.2 波德图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
4.4.3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
4.5 控制系统能控性、能观性分析 |
4.5.1 定常系统能控性判据 |
4.5.2 定常系统的能观性判据 |
4.5.3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控制稳定性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
5.1 免疫算法 |
5.1.1 生物免疫系统的概念 |
5.1.2 人工免疫算法的基本原理 |
5.1.3 人工免疫算法的应用 |
5.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5.2.1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
5.2.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缺陷与改进策略 |
5.2.3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
5.3 免疫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5.4 基于免疫算法的PID控制器设计 |
5.5 系统仿真与分析 |
5.5.1 建立PID控制系统 |
5.5.2 确定免疫控制参数 |
5.5.3 参数寻优 |
5.5.4 系统仿真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实验 |
6.1 实验装置介绍 |
6.1.1 系统的特点 |
6.1.2 实验装置的安全保护体系 |
6.2 THSA-1型过控综合自动化对象系统 |
6.2.1 被控对象 |
6.2.2 检测装置 |
6.2.3 执行机构 |
6.3 THSA-1型过控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
6.3.1 控制屏组件 |
6.3.2 智能仪表控制组件 |
6.3.3 远程数据采集控制组件 |
6.4 MCGS组态软件 |
6.5 实验原理 |
6.6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
6.7 实验参数输入 |
6.8 实验结果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产品的试制与应用 |
7.1 试验目的及方法 |
7.2 试验环境与条件 |
7.2.1 液压油的要求 |
7.2.2 压力计的要求 |
7.3 试验内容 |
7.3.1 液压系统的压力试验和试运转 |
7.3.2 液压系统的压力试验 |
7.3.3 调试和试运转 |
7.4 实验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
8.2 本论文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AB液压机公司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液压机的概念 |
1.2 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外战略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 |
2.2 国内战略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 |
3 AB液压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AB液压机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液压机行业结构特点分析 |
3.2.2 液压机行业五力分析 |
3.2.3 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
3.2.4 主要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 |
4 AB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AB公司概况 |
4.2 AB液压机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 |
4.3 公司的技术能力 |
4.3.1 技术历史沿革 |
4.3.2 公司近年所获奖项 |
4.3.3 公司近年来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
4.3.4 公司近年参与的一些重点项目 |
4.3.5 公司自主研发成果 |
4.3.6 校企合作成果 |
4.4 质量控制 |
4.4.1 原材料采购 |
4.4.2 设计 |
4.4.3 生产 |
4.4.4 检验 |
5 AB液压机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AB公司的愿景 |
5.2 AB公司的使命 |
5.3 AB公司的定位 |
5.3.1 产品定位 |
5.3.2 品牌定位 |
5.4 AB液压机公司SWOT分析 |
5.4.1 AB液压机公司的优势 |
5.4.2 AB液压机公司的劣势 |
5.4.3 AB液压机公司面临的机会 |
5.4.4 AB液压机公司面临的风险 |
5.5 AB液压机公司的SWOT分析矩阵 |
5.6 AB液压机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6.1 AB公司选择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条件与不足 |
5.6.2 战略选择 |
6 AB液压机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加大研发费用,实现产品技术领先 |
6.2 提高生产水平,保证产品品质 |
6.2.1 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 |
6.2.2 加强质量管理 |
6.2.3 为客户定制专门的产品和服务 |
6.3 加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
6.3.1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
6.3.2 加强招聘与职业发展体系建设 |
6.3.3 完善科学的培训体系 |
6.3.4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 |
6.4 加强公司文化建设 |
6.5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
6.5.1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6.5.2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
6.5.3 加强资本运作,实现上市融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枝桠类零件多向加载无飞边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多向成形的研究概况 |
1.2.1 管材多向加载技术(液力胀形) |
1.2.2 板料多向加载——蒙皮拉形 |
1.2.3 主动径向加压充液拉深 |
1.2.4 环件多(径、轴)向辗扩 |
1.2.5 多向锻造 |
1.2.6 多向主动加载成形 |
1.3 体积成形飞边控制研究 |
1.4 枝桠类零件的成形方法综述 |
1.5 多向成形设备 |
1.6 难变形材料塑性变形研究概况 |
1.7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多向主动加载无飞边成形理论研究 |
2.1 塑性成形过程飞边的形成机制 |
2.2 多向主动加载变形模式的分类 |
2.3 凸模多向主动加载成形技术原理 |
2.4 凹模多向主动加载成形技术原理 |
2.5 凹模主动加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2.5.1 主动凹模合模时产生飞边 |
2.5.2 变形均匀性 |
2.5.3 主动摩擦 |
2.6 齿形曲面分模模具的设计思想 |
2.7 新型模具结构对产生飞边部位金属的速度场及应变场的影响 |
2.8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多向主动凹模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2.8.1 响应曲面法 |
2.8.2 中心复合设计 |
2.8.3 设计变量 |
2.8.4 目标函数 |
2.8.5 优化结果及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枝桠类零件主动加载凹模结构参数设计优化 |
3.1 枝桠类典型壳体零件加工现状研究 |
3.2 研究对象 |
3.3 枝桠类典型零件多向主动加载齿形模具结构设计 |
3.4 目标函数 |
3.5 设计变量 |
3.5.1 齿形曲面分模设计变量水平值范围的确定 |
3.5.2 分式析因设计 |
3.6 筛选分析 |
3.6.1 设计变量对飞边质量的影响筛选 |
3.6.2 设计变量对主动水平成形载荷的影响筛选 |
3.7 基于 Box-Behnken 设计的齿形曲面分模结构参数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枝桠类零件多向主动成形工艺参数优化 |
4.1 成形坯料的选择 |
4.2 成形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
4.3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成形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 |
4.4.1 成形速度对成形状态变量的影响 |
4.4.2 摩擦边界条件对成形状态变量的影响 |
4.4.3 成形温度对成形状态变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枝桠零件多向加载试验研究 |
5.1 典型难变形材料塑性变形特性研究 |
5.1.1 ZK60 镁合金 |
5.1.2 7A04 高强度铝合金 |
5.1.3 ZL102 铸造铝合金 |
5.1.4 00Ni13Cr9MoTi 马氏体时效钢 |
5.1.5 不同材料在齿形模具中生成飞边对比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条件 |
5.3.1 成形设备 |
5.3.2 模具设计 |
5.3.3 工艺参数条件 |
5.4 实验结果 |
5.4.1 试制件成形质量及飞边 |
5.4.2 典型部位的金相组织 |
5.4.3 性能测试 |
5.5 与传统工艺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基础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 |
2.1 战略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
2.1.1 战略的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1.3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
2.2 战略管理的理论演变 |
2.2.1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2.2 战略管理的理论演变 |
2.3 战略管理的原则、层次及过程模型 |
2.3.1 战略管理的原则 |
2.3.2 战略管理的层次及过程模型 |
第三章 控股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 机械行业环境分析 |
3.3 机械工业主要行业发展预测 |
第四章 控股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
4.1 控股集团的基本情况 |
4.2 控股集团管理组织分析 |
4.3 控股集团财务状况分析 |
4.3.1 财务状况分析 |
4.3.2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
4.4 控股集团人力资源分析 |
4.4.1 人力资源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
4.4.2 人力资源建设主要措施 |
第五章 控股集团发展目标与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5.1 控股集团的 SWOT 矩阵分析 |
5.1.1 SWOT 分析的涵义、意义 |
5.1.2 控股集团的SWOT 矩阵 |
5.2 控股集团宗旨的确立、功能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
5.2.1 控股集团宗旨 |
5.2.2 控股集团的战略定位 |
5.2.3 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
5.3 控股集团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
5.3.1 企业战略目标体系的构成 |
5.3.2 控股集团发展主要目标 |
5.3.3 控股集团的战略发展阶段 |
5.3.4 发展重点 |
5.4 控股集团战略实施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追求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坚持自主创新,用专利保驾,固守技术上的非我莫属 |
1.1 自主创新成为动力 |
1.2 强大的动力创造成果 |
1.3 成果引领成功之路 |
2 坚持技术改造,以装备护航,保持制造上的惟我独尊 |
2.1 为技术改造加大投入 |
2.1.1 实施阶段性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
2.1.2 根据预揽的研发项目, |
2.2 技术改造带来丰厚回报 |
3 总结 |
四、我国最大数控液压机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M42粉末冶金高速钢的制备及热变形研究[D]. 李强. 西华大学, 2021
- [2]液压机系统能量耗散的量化表征及节能控制方法研究[D]. 赵凯.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3]喜看按细分市场需要发展数控化、智能化成套机床的美景[J]. 恩宝贵.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4(10)
- [4]YH100数控液压伺服压力机液压系统研究[D]. 赵纯. 安徽工程大学, 2013(06)
- [5]AB液压机公司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D]. 董亮.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2)
- [6]枝桠类零件多向加载无飞边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D]. 于建民. 中北大学, 2012(08)
- [7]中国创造之天锻模式[N]. 齐雪岭. 中国工业报, 2009
- [8]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力恒. 天津大学, 2006(05)
- [9]追求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控制[J]. 李森. 天津科技, 2006(01)
- [10]法因国际化制造由此开始——访山东法因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军[J]. 鲁洁.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