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一、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估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李怡,李建柱,冯平[1](2022)在《多源降雨数据融合及其水文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降水作为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因子和导致洪水灾害最常见的因素,其数据精度对于洪水预报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雨量站、雷达和卫星遥感产品是获取降水量资料的3个重要来源。单一来源的降水数据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多源降雨数据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降雨资料的来源,介绍了多卫星降水集成以及客观分析法、地质统计学法、最优插值法、尺度递归估计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5种常用的多源降雨数据融合方法。本文还介绍了一些主流的国际和国内的多源降雨融合产品和融合降水数据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多源降雨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李晓恩[2](2021)在《多源船位数据南海北部2018年渔业捕捞强度空间特征挖掘》文中研究说明高精度渔业捕捞强度数据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与关键,也是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挖掘和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为海洋渔业捕捞强度数据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撑。对渔船捕捞空间进行精准、深度分析与可视化,是掌握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的重要途经。因此,本文利用多源船位数据,以中国南海北部海域为研究区,对其2018年月际尺度的渔业捕捞强度数据进行了挖掘与分析,以期为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海洋渔业权益维护提供辅助与决策支撑。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渔船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轨迹大数据对南海北部(中国海域)中国籍渔船捕捞强度数据进行了获取:结合Natale等[24]在瑞典已有研究案例、专家知识经验、渔船航速统计特征及典型渔船作业实例。应用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渔业捕捞强度分析方法:间接以渔船海上捕捞作业产生轨迹点密度来衡量捕捞强度,以点密度栅格值高低来对捕捞强度进行量化。对研究区渔业资源捕捞空间特征规律进行分析与挖掘,并与VBD(VIIRS Boat Detection)数据获取的捕捞强度进行了对比与分析;(2)针对以往研究侧重于使用AIS、VBD等单一数据源获取捕捞强度信息,这其中存在数据信号覆盖船舶有限、信号传输不连续、人为因素干扰强,以及VBD只能反映灯光诱捕渔船等诸多现实问题。文中以高时空粒度AIS、高重访周期与高灵敏度VBD两类船位矢量点数据邻近匹配、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两种不同来源渔船数据获取海洋渔业捕捞强度信息的思路框架。借助该方法框架,系统地对南海北部(包含部分越南海域)2018年月际尺度渔业捕捞强度空间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与挖掘。研究内容(1)结果表明:(1)基于AIS所获取的高强度捕捞信息在反映近岸50~70km左右范围内捕捞强度时具有很好效果,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型渔船占比达50.9%,特别是“两广”近岸地区渔业资源较为丰富;(2)受春节假期及我国南海伏季禁/休渔政策影响,禁/休渔期间捕捞强度相比于其他月份明显较弱,其中高强度捕捞区域主要呈现“团块”、“条带”及“团块扩张汇聚成条带”这几种形态。整体而言,“两广”近岸捕捞强度高于环海南岛周边;(3)基于VBD获取的捕捞强度图,在反映海洋渔业空间分布上更具有客观性。除部分高强度捕捞区域与AIS数据图有所重叠外,其高强度捕捞区域更接近中越北部湾海上边界及共同渔区附近。因此,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更加全面、准确获取捕捞强度信息的途经和方法。研究内容(2)结果表明:(1)对轨迹插值获取的2018年覆盖研究区的166858个AIS点目标,与筛选获取的175016个VBD船位数据进行邻近匹配分析,共获取9837个匹配成功目标。约占AIS、VBD各自输入的5.33%、5.21%,其中渔船目标达28.09%、其次是货船24.84%、其他类船舶47.07%,说明海上的船舶灯光不仅限于渔船这一类目标。另外,分析表明大中型(船长大于30米)船舶占比达64.64%,中国籍船舶占比达45.02%;(2)从基于AIS、VBD及AIS与VBD融合三种数据情景获取的研究区渔业捕捞强度数据,对比分析而言,融合后数据获取的捕捞强度信息更加接近实际情况;(3)融合后数据所呈现南海北部捕捞强度特征主要有以下内容:(1)高强度捕捞区域多分布于广东省近岸(阳江市、茂名市10~20 km)、环海南岛周边(儋州、三亚、陵水黎族近岸10~30 km)、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岸(北海市、涠洲岛10~30 km)。并且,近岸30 km范围内高强度捕捞区域多呈现“团块”状特征;(2)伏季休渔/禁渔期间高强度捕捞多分布于越南海域、中越海上边界及共同渔区附近;(3)2018年各月间捕捞强度变化差异大、特征明显。其中,1~4月中1月、2月高强度捕捞主要呈现“团块状”特征,而3、4月呈现“团块”向外扩展形成“条带”趋势,高强度捕捞区域面积也有所扩张。9~12月高强度捕捞区域一直分布在广东省阳江市、茂名市近岸30 km范围内;(4)通过融合数据制作的捕捞强度数据分析表明,禁渔期内在中国境内海域的捕捞强度有了明显变化,但是在海上边界及共同渔区附近还需要中越双方进行协调。

王炼[3](2020)在《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与滩涂DEM构建》文中认为滩涂地形测量和海岸带土地使用类型调查对于了解海岸带地形地貌动态变化、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和滨海湿地保护意义深远,其中道路、建筑物、植被的开发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机载LiDAR系统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以做到快速获取地表三维空间信息。与其余常规测量手段相比,机载LiDAR技术在滩涂地形测量和海岸带土地使用类型调查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但是国内有关LiDAR点云数据处理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数据滤波、数据内插算法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算法难以做到适应所有地形,基于机载LiDAR生成滩涂DEM并提取典型的海岸带地物缺少系统的方法流程,因此本文针对该问题开展的有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地区为研究区,采集点云原始数据等基础数据,针对点云数据处理环节中的粗差处理、数据滤波、数据内插和二次分类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机载LiDAR系统的组成、原理和点云的数据格式等,并将该技术与机载In SAR技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劣;(2)通过原始点云晕渲图和剖面图辅助分析,采用高程统计直方图剔除粗差点,为后续点云数据处理提供基础;(3)通过实现数学形态学、点云法向量聚类法和不规则三角网TIN三种滤波算法,依次对研究区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并分析其滤波结果,对比三种算法的滤波精度;(4)采用反距离加权、克里金和自然邻近点插值方法对滤波后的点云数据进行内插生成滩涂DEM,利用研究区实测检查点定性定量评价各方法内插结果;(5)基于Terra Scan软件系统性提出海岸带典型地物(道路、植被和建筑物)的提取方法,并进一步分析提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机载LiDAR获取的滩涂区点云粗差点数量较少,能够很好地被剔除。不规则三角网滤波算法对滩涂地形适应性更好,经滤波处理和人工编辑后,三种内插方法生成的滩涂DEM精度均较高,自然邻近点插值法有较高的内插效率和高程精度。基于遥感影像和Terra Scan软件提取道路、植被和建筑物三种典型海岸带地物的结果总体较好。

宋德彬[4](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渤海藻类灾害时空分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海绿潮和渤海赤潮等海洋生态藻类灾害正日益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及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遥感由于其成本低、监测范围广等优势已成为海洋藻类灾害的重要监测手段。本文开展基于GOCI数据的绿潮和赤潮时空变化监测,以弥补传统卫星影像时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F-1、VIRRS、Ascat、科考船航次等多平台数据集,对藻类暴发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完善了相关文献对藻类灾害暴发机制和相应对策的研究空白,为黄渤海绿潮和赤潮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NDVI算法对浒苔有良好的识别能力,GOCI波段对提取结果影响较大;GF-1精度优于GOCI,但数据可用性上弱于后者;浒苔日变化呈“M”型,聚集度呈倒“U”型,5月中下旬的盐城北部海域为浒苔最佳前置打捞区。(2)苏北紫菜养殖规模与浒苔暴发呈弱的正相关;海表温对浒苔生长繁殖起主导作用;南黄海东南季风是浒苔向西北方向漂移的重要驱动力,受地理阻隔而大量登陆形成生态灾害。(3)叶绿素阈值法在赤潮的提取上存在诸多限制,多波段比值法提取结果较好;近年来赤潮暴发次数相近,但总面积降低明显,59月份是高发时期;秦皇岛外海是赤潮暴发的集中区域,天津—唐山沿海是另一热点地区。(4)赤潮环境要素的克里金插值法准确度较高;渤海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莱州湾、渤海湾污染较严重,渤海中部及海峡环境状况较好;莱州湾缺少赤潮优势种,渤海湾要控制含磷废水的排放,辽东湾应与渤海湾联合整治入海径流,消除赤潮暴发的营养基础。论文的创新点:(1)首次提出以浒苔聚集度为指标,量化不同绿潮等级,实现前置打捞区最优化的时空选择;(2)通过构建一整套适宜的评价模型,首次实现渤海生态健康的空间化评价,为赤潮防治提供更直观的科学参考。

尚悦[5](2019)在《鱼种回波信号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生物取样,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具有快捷、取样率大且不干扰群体自然状态等优点。现有的信号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种类繁多,且性能随应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为全面评估相关方法在鱼种回波特征提取及分类的性能,论文首先在现有的经典鱼群回波仿真模型基础上,基于实际中鱼群和船载声呐可能存在的相对运动特点,通过融合回波的多普勒信息对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更符合实际的回波数据,为后续分析和评估相关方法的性能奠定基础。鱼种分类框架主要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针对观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基于分类方法对特征进行分类。对于鱼种回波的特征提取方法,由于鱼体内部结构和鱼种聚集模式的复杂多变性,目前常用的鱼种回波特征提取方法通常难以挖掘隐藏在鱼种回波中深层次的有用信息,导致获得的特征较少,物种分辨率较低。论文在综合分析常用回波特征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鱼种回波特征,该方法通过卷积层级联的网络结构可提取鱼种回波中隐含的更复杂和深层次的特征。对于鱼种回波的分类方法,目前的研究工作较少涉及特定分类方法对于特定特征的适用性分析,以及融合不同特征和不同学习方法所带来的性能提升效果的评估。论文将经典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应用于鱼种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鱼种回波特征对Stacking集成学习分类方法进行优化改进,改善了鱼种分类的性能。最后,为进一步验证鱼种回波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开展了水池实验研究,通过对三种典型鱼种的回波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结果与仿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胡伟成[6](2019)在《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及短期风速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山地边界层风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使得风电场建设从前期选址到后期风力发电预测都十分困难,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是预测山地边界层风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围绕山地区域的风电场建设,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程互相关性修正的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湍流入口生成方法,并结合有限体积法和高阶谱元法将其应用于实际山地风场特性研究。现有CFD软件通常采用2阶精度格式的有限体积法,色散和耗散较大,对于山地地形周围伴随的分离和再附着等多尺度流动现象,很难给出正确的模拟结果;因此,引入高阶谱元法对山地风场进行大涡数值模拟。大涡模拟的入口必须满足大气边界层近地风场湍流特性,直接生成入口所有节点的脉动风速时程会极大程度增加计算机存储量和计算耗时。利用谐波合成法由粗网格节点生成满足目标湍流强度、功率谱、湍流积分尺度和时程相关性的脉动风速时程数据,然后基于时程互相关性插值得到实际入口节点的风速时程。详细阐述了大涡模拟湍流入口生成方法,以两种不同坡度简单山体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准确性验证;同时,提出了基于谱元法开源平台Nek5000和有限体积法商用软件Fluent的实际山地地形数值建模详细步骤,并以Askervein山为例,对数值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方法对湖南省某实际山地地形的风场进行大涡数值模拟,并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山地风场特性。2、提出了一种精细化CFD模型和气象实测资料的耦合模型,对实际山地地形进行风能资源评估及风电场微观选址。现有风能资源评估商用软件,大多基于雷诺时均方程,并对方程采取了一定的简化处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WAsP软件将方程中非线性对流项简化为线性,WT软件采用单方程湍流模型,WindSim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基于商用软件Fluent,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湖南省某实际山地地形风场进行全风向数值模拟,然后由气象站长期实测数据去除局部地形效应,得到广义风气候(Generalized Wind Climate,GWC),结合CFD模拟结果和GWC数据,得到区域潜在风能资源分布图,从而初步确定风机排布方案,引入Jensen尾流模型,考虑风机群尾流效应,分别拟合风机功率曲线和风机轮毂高度处平均风速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得到高斯函数和韦伯分布函数,从而得到风电场每台风机年发电量的半解析解预测结果。3、提出了一种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的组合统计模型。常用的短期风速预测统计模型,如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灰色预测、卡尔曼滤波、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小波变换和模糊逻辑等,对于具有非平稳特性的风速时程预测效果较差。引进Brown方法对原始风速时程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风速的日非平稳特性,然后分别采用持续法、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进行短期风速预测;同时,基于误差最优化理论,对多个预测模型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优组合模型。以陕西省安塞风电场附近的一座测风塔实测风速资料为例,对短期风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Brown方法预处理后的短期风速预测精度提高很大;组合模型的整体预测精度最佳。

纪传鹏[7](2019)在《浅水域超大型浮体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超大型浮体(VLFS)具有甲板面积广阔,承载能力强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其甲板连续长度可达到两三千米,远远大于航空母舰的甲板长度,可满足目前绝大部分飞机起降对跑道长度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浅水域超大型浮体设计了一种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其定位精度高,且方便快捷。超大型浮体的每个模块安装有10根可伸缩桩,插桩和拔桩过程可通过调节模块吃水和压载水重量来实现,无需依赖工程辅助船舶的帮助。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针对本文研究的超大型浮体模块结构设计一套适合的可伸缩桩布置方案,通过模型试验获取超大型浮体单模块(SMOD)在工作海况和生存海况时所受到的水动力载荷。2.基于三维有限元法,用Abaqus软件对可伸缩桩定位装置的静态承载力计算、动态响应分析和插拔桩过程模拟进行研究,并对可伸缩桩的屈服和屈曲强度进行校核。在静态承载力计算中初步确定可伸缩桩的桩径和插桩深度,在动态响应分析中进一步校核其在水动力载荷下的时历位移响应,并确定了可伸缩桩的竖向预压力。插拔桩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可伸缩桩的插桩和拔桩过程均可由超大型浮体调节压载水和吃水来实现。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对可伸缩桩的屈服强度和屈曲强度进行校核,结果显示两者均有较大的安全裕度。3.三维有限元计算可伸缩桩的侧向承载力计算成本高,因此提出了采用p-y曲线性计算可伸缩桩侧向承载力的快速计算方法并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并比较分析了可伸缩桩与传统均匀桩的侧向承载能力。4.用Matlab编程将桩对超大型浮体的作用力考虑进浮体运动方程来求解浮体在规则波下的纵荡和横荡时域响应,并与采用锚泊定位装置的浮体的运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桩定位装置的定位能力比锚泊定位装置优越。本文主要对可伸缩桩定位装置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可行性认证,所得到的结论在可伸缩桩定位装置的工程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浩[8](2018)在《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渔业企业的重要资产,其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计量模式的不同,但是我国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我国渔业生物资产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不断完善,部分消耗性生物资产已经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财务指标析法与回归分析法对公允价值计量在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在详细阐述了生物资产与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后,以H渔业公司为例,首先阐述了其当前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计量现状,分析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问题,论证了H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其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与披露方法。在计量上,增加“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期末将海参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在披露上,H公司可以在报表附注中同时列示两种计量模式下的海参价值,或者将公允价值变动情况填写在备忘录中,供管理层作为决策参考。另外,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现实障碍主要是估值困难,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市场法估算公允价值,并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H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益处。最后,本文针对H公司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其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准则、国家和H公司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希望可以对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起到帮助作用,更加真实可靠地披露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更好地促进H公司的发展。

荆丹翔[9](2018)在《基于识别声呐的鱼群目标检测跟踪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牧场是近海渔业由传统的捕捞和养殖方式向增殖和管理利用方式转变的现代渔业形式,是指在特定海域开展类似陆地农牧场的建设,从而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质量和产量,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评估是海洋牧场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海洋牧场的资源主要依靠计量鱼探仪测量和采样捕获调查进行评估。前者通过测量回波的目标反射强度来粗略估算鱼类数量,并无目标跟踪、定位等功能,后者的捕获方式本身就有损鱼类资源,其精度也十分有限。而识别声呐是一种利用声学透镜发射独立波束的多波束系统,它可以在昏暗或浑浊水域中生成几乎等同于光学影像的高清晰度图像,达到识别目标的程度。相对于传统的多波束系统采用时延阵列或者数字波束形成技术进行信号的收发,识别声呐通过声学透镜实现波束形成,既降低系统功耗、减小体积,又提高了成像效率。现阶段,识别声呐在渔业探测中的应用尚停留在个体目标计数、体长测量以及行为观测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源评估体系。因此,本文在探讨识别声呐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识别声呐进行渔业资源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一套基于识别声呐的新型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对声呐图像展开预处理并进行目标提取研究。对采集的声呐数据进行坐标变换,利用反距离加权内插法将图像还原成水下影像。利用线性变换增强图像,设计基于迭代最小二乘去噪法去除图像中的斑点噪声,采用基于信号强度模型的方法去除图像背景,利用三倍标准差准则获取阈值进行目标提取,最后针对复杂背景下的声学图像,提出一种基于Sobel算子的边缘提取结合形态学处理的目标提取算法。对鱼类跟踪算法展开研究。由于水下环境复杂,对于杂波横生、目标密集的多目标跟踪问题,基于数据关联的目标跟踪算法计算量巨大,不能实现水下多目标的实时跟踪,因此在对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多假设目标跟踪等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序贯蒙特卡罗的概率假设密度滤波结合Auction航迹识别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利用识别声呐的定点采集模式获取水下鱼类信息,进行多目标跟踪研究,并利用VisualStudio结合OpenGL实现多目标轨迹按照时间顺序显示在三维空间中。研究基于识别声呐的鱼类数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平均体密度和面密度的鱼群数量估计算法,即首先利用识别声呐通过走航的方式采集水下数据,通过声呐图像处理算法提取目标,利用最近邻结合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多目标跟踪计数,统计声呐扫过水域体积或面积,获得对应的体密度或面密度,结合整个水域的蓄水量或占地面积,实现鱼类数量估计。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在青草沙水库进行现场试验,采用体密度估计法实现了对整片水域的鱼类数量估计。研究基于识别声呐的水下目标定位算法。针对识别声呐只能获取目标在波束探测范围内斜距与方位角信息的特点,提出基于单台识别声呐在不同走航探测模式下,以及基于两台识别声呐在不同布置模式下,实现目标空间定位的算法。通过水池试验,验证单台声呐走航定位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并深入分析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被测目标的不同运动参数、位置对误差的影响。结合数据关联算法,对滴水湖采集的现场数据进行鱼类水下定位研究,获得目标的三维跟踪轨迹,并分析水库中鱼类的垂直分布特性以及鱼类在水下的游泳特性,包括游泳速度、方向等。通过对鱼类的目标数量估计、多目标跟踪和水下分布等内容的研究,形成一套新型的基于识别声呐的渔业资源评估体系,填补我国在渔业资源高精度评估领域中的空白,为我国海洋牧场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石峰[10](2018)在《近海复杂动力条件驱动下生境季节性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海洋自然动力条件下水体生境演化过程的前沿科学问题,许多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黄渤海是我国重要的近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象描述-机制分析-数值模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耦合设计动力模块和生态模块。动力过程依据流体动力学经典的Navier-Stokes方程对物理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生态模型根据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点,在建立能够良好地再现水动力模型为生态模型提供可靠背景动力场的基础上,选取必要生态过程的关键要素,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北部近海海域可考虑复杂因素条件的生态动力模型,并使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多源观测资料对所建立的模型了一系列充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我国近海生态动力过程的基本特征。模型可以用于相关海域水动力特性和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和基础应用价值。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大范围计算结果的潮位提供,对潮波垂直运动过程进行逐时调和分析,模拟并验证了中国北部近海潮波的波动过程,给出了半日M2、S2和全日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传播和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成功再现了计算海域的四个半日分潮无潮点和两个全日分潮无潮点。无潮点周边振幅最小,海湾的波腹区振幅最大;经向波动小于纬向波动,类似开尔文波的传播形态;前进波围绕无潮点逆时针向左独立旋转运动。(2)通过对比验证的逐月海表面温度场的时空演化过程看出,海表温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区域性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的特征。其演变过程主要受太阳辐射、黑潮、沿岸流、上升流温度输送和河流径流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冬季期海表温度分布稳定,自北向南升高,南北温差可达25℃以上;春季期和秋季期海表温度呈现过渡型分布形态,月变化小;夏季期升温明显,温度分布结构复杂,最高海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普遍在18℃以上,存在冷水带结构。(3)南黄海具有独特的海槽地形,受季风等海面上层热力状况影响,是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海区。从动力模式计算结果看:域内流场结构复杂,风应力、潮动力和热力强迫条件是主要的驱动力,影响南黄海环流水平和垂向结构、上升流分布等动力过程以及海表温度、温度锋面等热力过程。七月欧拉余流场表层结构符合Ekman风海流的特征;5 m层流向与表层流向相反、环流特征显现;20 m层流速继续减小,逆时针环流结构更为明显;底层环流结构消失。夏季期余流起着重要作用。(4)通过拉格朗日粒子追踪对比试验,进一步选取33.75°N断面,定性地描述了南黄海断面尺度铅垂方向物质输运的线路轨迹。探讨了物质输运过程对风应力、潮动力、环流水平和垂向结构、旋涡、上升流的等实际动力环境要素和密度分布、垂向断面温度等热力要素的动态响应,更好地理解了环流的主驱动力。揭示了环流对南黄海内部的物质输送和能量传递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次级环流和旋涡对粒子轨迹呈现波动性的调整作用。(5)根据生态要素的属性特征和转化循环过程,建立了黄渤海海域生境演化过程与海洋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温跃层生消过程是黄渤海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垂向温度层化结构;叶绿素浓度具有显着季节转换的气候态特征,其双峰结构特征在理论上与季节性层化理论相符合;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浓度存在反向变化的关系,且呈现年周期变化特征。

二、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估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估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降雨数据融合及其水文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降雨资料来源
2 多源降雨数据融合
    2.1 多源降雨数据融合方法
        2.1.1 客观分析法
        2.1.2 地质统计学法
        2.1.3 最优插值法
        2.1.4 尺度递归估计法
        2.1.5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2.2 多源降雨数据融合产品
        2.2.1 国际融合产品
        2.2.2 国产融合产品
3 降雨融合数据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
    3.1 降雨融合数据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3.2 降雨融合数据在干旱预报中的应用
    3.3 国产多源融合降水产品的相关研究
    3.4 我国多源降雨融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4 总结与展望

(2)多源船位数据南海北部2018年渔业捕捞强度空间特征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IS/VMS轨迹数据
        1.2.2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1.2.3 其他数据
        1.2.4 多源船位数据渔业捕捞研究
    1.3 当前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文章结构
2 研究区及数据源简介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研究区气候及环境
        2.1.3 其他
    2.2 数据源
        2.2.1 船舶轨迹数据
        2.2.2 渔船夜间灯光VBD数据
        2.2.3 其他数据源
    2.3 数据预处理及平台简介
        2.3.1 预处理内容
        2.3.2 处理平台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渔船AIS的海洋渔业捕捞强度空间特征挖掘
    3.1 研究背景
    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3.2.1 技术路线
        3.2.2 渔船作业分析
    3.3 渔船捕捞强度空间特征分析
        3.3.1 渔船捕捞强度制图及特征分析
        3.3.2 捕捞强度整体分布特征
        3.3.3 捕捞强度数据对比与分析
        3.3.4 各月间捕捞强度数据对比
    3.4 结论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多源船位数据融合下的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思路及框架
        4.2.2 卫星过境研究区时刻插值
        4.2.3 矢量点数据匹配与融合
        4.2.4 数据融合拟合关系建立
        4.2.5 融合矢量数据点核密度分析
    4.3 数据融合及捕捞强度分析
        4.3.1 AIS与 VBD匹配分析
        4.3.2 海洋渔业捕捞强度特征
        4.3.3 各月间捕捞强度比较分析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不同方法比较、分析
    5.2 主要工作及创新性
    5.3 研究结论
    5.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与滩涂DEM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滩涂地形测量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地物识别与DEM构建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概况
    2.3 开发活动
    2.4 社会经济概况
    2.5 基础数据的采集
        2.5.1 激光雷达测量作业
        2.5.2 检查点数据采集
第3章 机载LiDAR系统概述与数据预处理
    3.1 LiDAR系统构成与测量原理
        3.1.1 LiDAR系统构成
        3.1.2 LiDAR测量原理
    3.2 LiDAR数据分析
        3.2.1 LiDAR数据特点
        3.2.2 LiDAR点云数据格式
    3.3 机载LiDAR技术与机载In SAR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的对比
        3.3.1 机载LiDAR技术与机载In SAR技术的对比
        3.3.2 机载LiDAR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的对比
    3.4 机载LiDAR点云数据的粗差处理
        3.4.1 粗差来源与分类
        3.4.2 基于高程统计直方图的点云数据粗差剔除
        3.4.3 粗差处理
第4章 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方法分析
    4.1 引言
    4.2 滤波算法分析
    4.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LiDAR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4.3.1 数学形态学原理
        4.3.2 滤波参数设置
        4.3.3 算法流程
        4.3.4 实验结果
    4.4 基于点云法向量聚类法的LiDAR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4.4.1 基本原理和流程
        4.4.2 实验结果
    4.5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的 LiDAR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4.5.1 三角网滤波原理
        4.5.2 算法流程
        4.5.3 滤波参数设置
        4.5.4 实验结果
    4.6 滤波精度评价
        4.6.1 精度评价指标
        4.6.2 结果分析
第5章 机载LiDAR点云数据内插和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
    5.1 机载LiDAR点云数据内插
        5.1.1 LiDAR点云数据内插方法
        5.1.2 滩涂DEM构建与精度评价
    5.2 基于Terra Scan的海岸带典型地物分类
        5.2.1 Terra Scan分类原理
        5.2.2 Terra Scan的分类流程
        5.2.3 分类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渤海藻类灾害时空分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浒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2.2 浒苔的环境驱动力研究进展
        1.2.3 赤潮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2.4 赤潮的环境驱动力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2.1 卫星遥感数据
        2.1.1 GF-1 影像数据
        2.1.2 GOCI影像数据
        2.1.3 VIRRS影像数据
        2.1.4 Ascat风场数据
    2.2 科考船航次数据
    2.3 其他辅助验证数据
    2.4 数据处理软件
        2.4.1 ENVI
        2.4.2 GDPS
        2.4.3 HEG Tool
        2.4.4 ArcGIS
第3章 近五年黄海浒苔时空分布规律
    3.1 GOCI在浒苔提取中的算法研究
        3.1.1 不同GOCI绿潮算法的精度对比
        3.1.2 GOCI与 GF-1 提取结果的对比
    3.2 黄海浒苔面积变化及迁移路径分析
        3.2.1 浒苔面积及迁移路径的年际变化特征
        3.2.2 浒苔面积及迁移路径的日变化特征
    3.3 黄海浒苔聚集度变化及前置打捞区的选择
        3.3.1 浒苔聚集度变化
        3.3.2 浒苔前置打捞区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海浒苔环境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4.1 辐射沙洲区绿潮藻来源研究
        4.1.1 辐射沙洲区紫菜养殖筏架的提取
        4.1.2 辐射沙洲区紫菜养殖筏架的时空变化
        4.1.3 辐射沙洲区紫菜养殖筏架对绿潮暴发的影响
    4.2 海洋温场对浒苔生长的影响
        4.2.1 研究区温场的时空变化
        4.2.2 温场对浒苔生长率的影响分析
    4.3 海洋风场对浒苔迁移的影响
        4.3.1 研究区风场对浒苔年际迁移的影响
        4.3.2 研究区风场对浒苔逐日迁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五年渤海赤潮时空分布规律
    5.1 基于GOCI数据的渤海赤潮信息的提取
        5.1.1 叶绿素阈值分割法对赤潮信息的提取
        5.1.2 赤潮指数法对赤潮信息的提取
        5.1.3 不同提取算法的对比研究
    5.2 渤海赤潮的时空变化
        5.2.1 渤海赤潮的日变化
        5.2.2 渤海赤潮的年际变化
        5.2.3 渤海赤潮暴发热点区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渤海赤潮环境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6.1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6.1.1 空间插值法对比研究
        6.1.2 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6.1.3 指标体系的分级赋值
        6.1.4 综合生态健康指数
    6.2 渤海生态健康评价
        6.2.1 渤海各环境因子空间分布
        6.2.2 渤海整体生态健康状况
    6.3 渤海典型海湾的赤潮对策研究
        6.3.1 莱州湾赤潮对策研究
        6.3.2 渤海湾赤潮对策研究
        6.3.3 辽东湾赤潮对策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鱼种回波信号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鱼类目标强度建模发展现状
        1.2.2 鱼群声散射建模发展现状
        1.2.3 鱼种回波特征提取与分类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鱼群回波仿真模型
    2.1 鱼类目标强度模型
        2.1.1 KRM模型
        2.1.2 PSMS模型
    2.2 鱼群回波建模
        2.2.1 鱼群回波信号合成方法
        2.2.2 鱼群多普勒回波建模
    2.3 鱼群回波仿真与分析
        2.3.1 窄带鱼群多普勒回波仿真分析
        2.3.2 宽带鱼群多普勒回波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鱼种回波特征提取方法及有效性评估
    3.1 自适应分段时域质心特征提取方法
    3.2 自适应分段频域质心特征提取方法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方法
    3.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方法
    3.5 特征分类性能评估方法
        3.5.1 聚类有效性指标
    3.6 特征提取方法的性能评估
        3.6.1 典型鱼种回波信号仿真
        3.6.2 鱼种回波特征提取方法仿真分析与比较
        3.6.3 基于聚类有效性指标的特征分类性能评估
    3.7 本章小结
4 鱼种回波信号分类方法研究
    4.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
        4.1.1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4.1.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鱼种分类仿真分析
    4.2 基于朴素贝叶斯的分类方法
        4.2.1 朴素贝叶斯分类原理
        4.2.2 基于朴素贝叶斯的鱼种分类仿真分析
    4.3 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方法
        4.3.1 决策树分类原理
        4.3.2 基于决策树的鱼种分类仿真分析
    4.4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
        4.4.1 前馈神经网络分类原理
        4.4.2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鱼种分类仿真分析
    4.5 基于AdaBoost的集成学习分类方法
        4.5.1 AdaBoost分类原理
        4.5.2 基于AdaBoost的鱼种分类仿真分析
    4.6 基于改进的Stacking集成学习分类方法
        4.6.1 元学习器构造
        4.6.2 基学习器构造
        4.6.3 集成多个基学习器的改进方法
        4.6.4 基于改进的Stacking集成学习分类方法的鱼种分类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水池实验
    5.1 实验简介
    5.2 特征提取方法实验数据分析和比较
    5.3 分类方法实验数据分析和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及短期风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1.2.2 高阶精度CFD方法
        1.2.3 湍流入口生成技术
        1.2.4 短期风电预测模型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文研究工作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介绍
    2.1 不可压缩流体控制方程
    2.2 数值离散方法
        2.2.1 有限体积法
        2.2.2 高阶谱元法
    2.3 湍流模型
        2.3.1 雷诺时均模拟
        2.3.2 大涡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地风场数值模拟方法及准确性验证
    3.1 大涡模拟湍流入口生成
        3.1.1 湍流入口生成方法
        3.1.2 不同地貌类别湍流大气边界层模拟
        3.1.3 时程互相关性修正
    3.2 实际山地地形建模
        3.2.1 计算平台
        3.2.2 Askervein山地风场模拟
        3.2.3 结果对比分析
    3.3 准确性验证
        3.3.1 简单山地地形风洞试验
        3.3.2 简单山地地形风场数值模拟
        3.3.3 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地风场特性
    4.1 地理位置
        4.1.1 地形数据
        4.1.2 气象站资料
    4.2 风洞试验
        4.2.1 地形模型
        4.2.2 来流条件及测点布置
    4.3 数值模拟
        4.3.1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4.3.2 边界条件及其它参数
    4.4 结果对比分析
        4.4.1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4.4.2 风场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
    5.1 基本方法
        5.1.1 选址流程
        5.1.2 数值模拟处理
        5.1.3 韦伯分布
        5.1.4 风机功率曲线
        5.1.5 年发电量预测
        5.1.6 风机群尾流效应
    5.2 实际山地地形风电场微观选址研究
        5.2.1 地理位置及气象站资料
        5.2.2 风洞试验
        5.2.3 数值模拟
        5.2.4 结果对比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
    6.1 短期风速预测模型
        6.1.1 AR/ARMA模型
        6.1.2 神经网络
        6.1.3 小波变换
        6.1.4 风速时程序列变换
    6.2 短期风速预测组合模型
        6.2.1 组合模型
        6.2.2 实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7.2.1 湍流入口
        7.2.2 尾流模型
        7.2.3 短期风速预测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浅水域超大型浮体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海洋结构物桩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及模型实验简介
    2.1 超大型浮体主尺寸
    2.2 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原理
    2.3 可伸缩桩结构设计
    2.4 模型试验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可行性分析
    3.1 可伸缩桩的静态承载力计算及尺寸设计
        3.1.1 静态承载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3.1.2 数值分析流程
        3.1.3 结果分析和讨论
    3.2 可伸缩桩动态响应分析
        3.2.1 动态响应分析有限元模型
        3.2.2 结果分析和讨论
    3.3 插拔桩过程分析
        3.3.1 耦合拉格朗日-欧拉法(CEL)
        3.3.2 插拔桩分析建模和求解设置
        3.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3.4 可伸缩桩屈服和屈曲强度校核
        3.4.1 屈服强度校核
        3.4.2 屈曲强度校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Y曲线法的可伸缩桩定位能力估算方法
    4.1 p-y曲线法
    4.2 p-y曲线法与三维有限元法比较
    4.3 可伸缩桩与均匀桩的侧向承载力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体运动响应耦合求解
    5.1 外部载荷
        5.1.1 波浪载荷
        5.1.2 风载荷
        5.1.3 流载荷
    5.2 海洋结构物运动方程
    5.3 数值分析方法
    5.4 结果分析和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渔业概述
        1.1.2 公允价值计量符合现实需要
        1.1.3 公允价值是未来消耗性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生物资产和公允价值相关理论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2.1.1 生物资产的概念
        2.1.2 生物资产的类型
        2.1.3 生物资产的特点
    2.2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概念
        2.2.1 公允价值
        2.2.2 市场参与者
        2.2.3 活跃市场
        2.2.4 有序交易
    2.3 公允价值层次与估值技术
        2.3.1 公允价值层次
        2.3.2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2.4 CAS5与IAS41 的比较
第3章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计量现状与分析
    3.1 H公司概况
        3.1.1 H公司简介
        3.1.2 H公司存货情况
    3.2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情况
        3.2.1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计量现状
        3.2.2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
        3.2.3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特点
    3.3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计量的问题
        3.3.1 不能准确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总价值的变化
        3.3.2 收入与费用不配比
        3.3.3 信息相关性低
    3.4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4.1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3.4.2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行性
第4章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探讨——以海参为例
    4.1 选择海参消耗性生物资产为例的原因
    4.2 H公司海参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核算方法
        4.2.1 初始计量
        4.2.2 后续计量
        4.2.3 期末披露
    4.3 H公司海参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选择
    4.4 H公司海参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与分析
        4.4.1 海参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4.4.2 公允价值计量对H公司的益处
第5章 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准则
        5.1.1 规范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5.1.2 补充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模式的披露内容
        5.1.3 制定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评估规范
    5.2 降低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获取成本
    5.3 提高H公司专业公允价值计量人员质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识别声呐的鱼群目标检测跟踪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渔业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2.1 基于水声学的资源评估原理
        1.2.2 基于水声学的资源评估活动
        1.2.3 识别声呐在渔业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声呐图像预处理及目标提取
    2.1 引言
    2.2 声呐图像构建
    2.3 声呐图像预处理
        2.3.1 图像增强
        2.3.2 噪声去除
        2.3.3 背景去除
    2.4 目标提取
        2.4.1 基于阈值分割的目标提取
        2.4.2 基于Sobel算子结合形态学处理的目标提取
        2.4.3 目标提取算法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鱼类跟踪研究
    3.1 引言
    3.2 多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3.2.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3.2.2 基于极大似然理论的数据关联
        3.2.3 状态估计算法
    3.3 SMCPHD-AUCTION目标跟踪算法
        3.3.1 概率假设密度滤波
        3.3.2 基于SMCPHD滤波算法
        3.3.3 航迹识别算法
        3.3.4 算法仿真与评估
        3.3.5 与其他算法的比较
    3.4 试验与数据处理
        3.4.1 数据采集
        3.4.2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鱼类数量估计研究
    4.1 引言
    4.2 目标计数
    4.3 数量估计算法
        4.3.1 体密度估计
        4.3.2 面密度估计
    4.4 现场试验
        4.4.1 数据采集
        4.4.2 数据处理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鱼类三维坐标计算及其垂直分布研究
    5.1 引言
    5.2 水下目标定位原理
        5.2.1 识别声呐的不足
        5.2.2 基于单台声呐的水下目标定位
        5.2.3 基于两台声呐的水下目标定位
    5.3 水池试验
        5.3.1 试验场地
        5.3.2 声呐的布置
        5.3.3 USBL的布置
        5.3.4 数据采集
    5.4 水池试验数据处理
        5.4.1 行车数据处理
        5.4.2 ARIS数据处理
        5.4.3 行车数据与ARIS数据匹配
        5.4.4 USBL辅助定位
        5.4.5 误差分析
    5.5 现场试验及数据处理
        5.5.1 试验地点与数据采集
        5.5.2 数据处理
        5.5.3 目标运动对误差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近海复杂动力条件驱动下生境季节性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三维海洋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2 海洋水体输运过程研究进展
        1.2.3 海洋生态模型研究进展
        1.2.4 海洋卫星遥感数据研究进展
        1.2.5 中国北部近海生态环境观测特征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2 数值模型
    2.1 ROMS数值模型特点及优势
        2.1.1 动力和热力学控制方程
        2.1.2 湍流闭合模型
        2.1.3 边界条件
        2.1.4 坐标系统
        2.1.5 数值解决方法
        2.1.6 模态分离技术
    2.2 生态模型
        2.2.1 生态过程描述
        2.2.2 能量因素
        2.2.3 转化作用
    2.3 耦合模型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北部近海生态动力数学模型配置及验证
    3.1 动力模型配置
        3.1.1 模拟区域分析
        3.1.2 网格和计算步长
        3.1.3 边界条件
        3.1.4 涡动粘性系数和扩散系数
        3.1.5 初始场
    3.2 生态模型配置
        3.2.1 耦合方式
        3.2.2 边界条件和初始场
        3.2.3 重要参数说明
    3.3 计算结果验证
        3.3.1 潮波传播分布
        3.3.2 海表温度分布
        3.3.3 叶绿素浓度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南黄海环流结构和动力场特性的数值模拟
    4.1 区域特征
    4.2 模型设置及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平环流系统
        4.3.2 垂向环流和密度分层结构
        4.3.3 上升流平面分布
        4.3.4 温度锋面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粒子追踪法在近岸环流物质输运中的数值研究
    5.1 数值模型描述
    5.2 数值对比试验
        5.2.1 背景工况
        5.2.2 风场对垂向环流结构的影响
        5.2.3 锋面对垂向环流结构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黄渤海表层叶绿素浓度及影响因素的数值研究
    6.1 生态模式描述及主要生态因子取值
    6.2 表层叶绿素浓度季节分布
    6.3 不同站点深度的叶绿素浓度变化过程
    6.4 叶绿素和营养盐浓度的响应过程
    6.5 不同站点深度的温度垂向分布
    6.6 垂向断面温度跃层结构的季节变化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估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降雨数据融合及其水文应用研究进展[J]. 张婷,李怡,李建柱,冯平. 自然灾害学报, 2022(01)
  • [2]多源船位数据南海北部2018年渔业捕捞强度空间特征挖掘[D]. 李晓恩.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与滩涂DEM构建[D]. 王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渤海藻类灾害时空分布及对策研究[D]. 宋德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9(09)
  • [5]鱼种回波信号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研究[D]. 尚悦. 浙江大学, 2019(01)
  • [6]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及短期风速预测研究[D]. 胡伟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浅水域超大型浮体可伸缩桩定位装置初步研究[D]. 纪传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H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 陈浩.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基于识别声呐的鱼群目标检测跟踪方法[D]. 荆丹翔. 浙江大学, 2018(12)
  • [10]近海复杂动力条件驱动下生境季节性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 石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拉格朗日插值法在渔业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