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调查含有人造麝香致癌物的产品

英国调查含有人造麝香致癌物的产品

一、英国对人工麝香含致癌物的产品进行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0)在《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对铅、镉、砷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塑料(Microplastics)的定义是直径小于5mm的微小塑料颗粒。目前国际上对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展开研究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和芬兰等。由于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缺少有效去除微塑料的能力,微塑料会随着废水排放进入自然界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学者对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集中在土壤、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吸附上。尽管有报道称环境中存在的塑料会吸附污染物,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相关的吸附机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论文从微塑料和重金属着手,研究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以考察排放的废水中微塑料对海洋污染的贡献。本研究选取日常的塑料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和重金属铅、镉、砷作为研究对象,生活污水样品采集于大连市凌水河污水处理厂。首先对污水样品中微塑料的数目和种类进行分析,探讨废水所携带的微塑料对海水污染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淡水环境下微塑料对重金属铅、镉、砷的吸附机制,探究吸附在微塑料上的重金属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一级处理污水中的微塑料平均浓度明显高于二级处理污水中的,表明二级处理去除率明显高于一级处理。2.在淡水中铅、镉、砷在微塑料上的吸附随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0~10h时,这些金属在微塑料上存在吸附作用,并且吸附作用进行的很快,铅、镉、砷在微塑料PE和PP上的吸附量可以达到吸附总量的1/2左右;10~30h内,铅、镉、砷在PP和PE上的吸附速率逐渐下降;30h以后,这个时候铅、镉、砷在微塑料上的吸附作用达到了平衡。PE对金属的吸附能力小于PP。3.动力学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对纯水介质中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行为拟合较好,这个吸附过程受多个吸附阶段共同控制。三种等温吸附模型均拟合较好,其中Freundlich模型对三种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拟合效果最好。

陆智,李延川[2](2018)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日用香精中3种禁用麝香物质》文中认为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日用香精中葵子麝香、伞花麝香和西藏麝香等3种禁用麝香类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采用外标法结合离子(SIM)扫描对3种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质量浓度0.001到0.500 mg/mL范围内的响应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0;检出限为0.005μg/mL(S/N≥3)。在100μg/mL和200μg/ml加标浓度下,三种麝香的回收率在80%至120%之间,精密度<10%,重复性较好。该方法满足分析检测要求,可用于日用香精中葵子麝香、伞花麝香和西藏麝香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将此方法应用到不同薄荷香精样品中3种禁用麝香类物质的检测,未检测到目标化合物。

施鹏[3](2015)在《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我国主要饮用水源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地表水中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段已超过50%,而城市周边水域中接近80%的河段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而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高浓度复合污染物。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磁性丙烯酸系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NDMP)可有效吸附去除水体中的天然有机质及其他阴离子型污染物,然而针对新型磁性树脂材料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复合污染饮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生物毒性削减情况,以及示范工程健康风险削减情况未有详细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总体上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污染物呈现区域性及季节性特征,夏季污染要比冬季严重,沂沐泗水系CODMn及氨氮两者浓度水平要低于里下河水系地区。通榆河及蟒蛇河水系中还存在铝、铁和锰超标情况,夏季污染程度更重。蔷薇河及新沂河水源水中存在氟离子超标的风险。整体上沿海地区水源水中溴离子浓度较高。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中均检测到了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钛酸酯类、有机氯农药类和其他类等。里下河水系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要比沂沐泗水系地区水源水严重,其中有机氯农药种类较多,钛酸酯类污染物浓度较高。健康风险模型分析水源水对人体致癌风险大小结果表明,3月份泰东河和通榆河南部水系水源水和北部沂沐泗水系水源水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整体上7月及8月份致癌风险大于3月份。淮河下游地区典型水源水生物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太湖、通榆河、中山河和蟒蛇河水源水对RTL-W1细胞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EROD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的水源水均具有一定的类二恶英毒性,其中中山河和通榆河水源水毒性较大,已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及多氯联苯最高可解释6.05%的毒性来源。细胞微核实验结果表明中山河、通榆河和蟒蛇河水源水具有显着的遗传毒性效应。这可能与中山河等水系中较高的毒害有机污染物浓度相关。除长江水源水外,其余太湖、中山河、通榆河和蟒蛇河均具有显着的间接致突变毒性,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及多氯联苯等物质均是典型的间接致突变物。CALUX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水源水均具有显着的雌激素效应,无雄激素效应,这和通榆河中较高的钛酸酯浓度有关。(2)树脂溶出物试验表明,未经充分清洗的磁性树脂溶出物含有苯环类、钛酸酯类、十二醇、环己醇等多种有机污染物,且出水浊度升高。磁性树脂经水洗后有机物可被去除,在用蒸馏水清洗下,500 BV左右的清洗水量,NDMP-2树脂出水浊度即降至0.2 NTU,NDMP-3则需使用1000 BV蒸馏水。模拟地下水清洗树脂效果较蒸馏水效果差,NDMP-2需使用1000 BV,NDMP-3需要使用2000 BV水清洗方达到同等效果,树脂溶出物中无过量Fe溶出风险。NDMP-2及NDMP-3磁性树脂经2000 BV模拟地下水清洗后,树脂溶出物中无明显有机物检出。消毒实验表明,未经清洗NDMP-3树脂溶出物消毒后会生成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经2000 BV模拟地下水清洗后,所有树脂均未检测到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未清洗磁性树脂溶出物无显着致突变毒性,但具有一定遗传毒性,经清洗后溶出物及消毒后水体均无毒性检出。磁性树脂在应用在给水领域时,需进行有效地预处理,以保证其生物安全性。(3)平行因子法分析三维荧光数据结果表明,长江、太湖、通榆河、中山河及蟒蛇河水源水中主要有4种组分的溶解性有机质,其中太湖水源水中含有大量色氨酸和络氨酸类物质,原因可能是太湖蓝藻含量较高。通榆河、中山河和蟒蛇河水源水中腐植酸类物质含量较高,证明其受到污水影响较大。长江水源水仅受到色氨酸类蛋白的轻微污染。新型磁性树脂工艺能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有机碳和溴离子,可大幅减少后续生成的可吸附有机卤素和消毒副产物。并且能100%去除水体的细胞毒性,去除40%-75%的遗传毒性和氧化应激损伤。但是常规处理工艺反而会增加太湖和中山河源水处理后的细胞毒性,太湖和蟒蛇河的遗传毒性和蟒蛇河的氧化损伤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处理过水体中可吸附有机卤素含量与遗传毒性大小、谷胱甘肽浓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能能将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负荷,并且对氨氮和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经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生活饮用水标准。大丰水源水长期暴露能增加小鼠的体重,和小鼠肝脏和肾脏相对重量。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血清生化结果显示,水源水及常规处理组的小鼠受到了显着影响,但磁性树脂深度处理组没有产生显着变化。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暴露组水样能够引起肝脏中数百个基因的表达产生显着差异。DNA芯片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与数字表达谱的聚类结果一致。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水源水、常规处理组和磁性树脂处理组暴露后小鼠肝脏组织中分别有59、145和41个蛋白质含量发生了显着改变。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水源水、常规处理组和磁性树脂处理组暴露小鼠血清中分别有8、2和0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水源水暴露组中,发现影响多个代谢途径包括代谢外源性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酸代谢发生了改变。

陈新友[4](2014)在《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药—基于砷的医药起源于2400多年前的我国和希腊。至今,在我国某些传统中医药中还保留有砷化物作为方剂中的关键成分。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学者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达到极高的缓解和治愈率,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砷基药物的研究兴趣和热情。砷是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VA族的一种半金属元素,它的化合物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毒性和生物活性。开展对砷化物的毒性、毒理和生物活性研究,理解和阐明砷的生物效应和行为机理。有助于人们避其害,扬其利;避其毒,用于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国是砷资源大国,探明的砷储量居世界首位。严谨、高效和科学地开发与利用我国的砷资源,降低砷暴露的危害,修复和保护好环境,需要我们开展对砷的生物效应的深入研究。从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看,最多的是关于砷暴露和砷的环境效应。砷作为药物特别是作为抗癌药物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对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对有机胂作为药物的研究和报道相对很少。有机胂是分子中包含As-C键的有机半金属化合物。有机胂比无机砷有较低的毒性、较低的砷元素净含量和较好的膜透过性,对有机胂的结构设计和修饰更灵活。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有机胂小分子:砷(Ⅲ)西弗碱及砷(Ⅲ)吖啶衍生物。研究了这些有机胂对原核细胞大肠杆菌,白色链珠菌生长代谢的抑制活性。研究了它们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抗增殖活性。砷的高毒性和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它们对一些酶的强力抑制。所以,也研究了合成的胂化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对砷的自然存在与分布,砷医药的历史,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成功应用和砷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综述了有机胂用于抗菌、抗癌试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以无毒、价廉和易得的砷化物对氨基苯肿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砷(Ⅲ)西弗碱及其吖啶衍生物。通过合成实验实现了As-C键的形成和As(V)到As(Ⅲ)的转化,建立了合成砷(Ⅲ)西弗碱及其吖啶衍生物的方便方法。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通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IR、MS、1HNM、13CNMR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结构。通过合成条件包括溶剂、催化剂、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选择与控制,获得了较高的产率。第三章:通过微量热方法,研究了合成的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对原核细胞大肠杆菌(CCTCC AB91112)、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白色念珠菌(ATCC64550)生长代谢抑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合成的砷(Ⅲ)西弗碱:2a、2b、2c、2d、2e、3a、4a和5a都具有强的抗菌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都在μM范围。它们中大多数对细菌的延迟期有强的抑制活性。通过比较研究证明了,砷(Ⅲ)比砷(Ⅴ)的抗菌活性高;有机胂比无机砷的抗菌活性高。第四章: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单层细胞染色和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成像初步研究了合成的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这些有机胂化物对A549细胞的生长代谢表现出有意义的抗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性。并遵循剂量依赖性模式,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细胞的活力迅速降低。细胞活力—药物浓度响应关系遵循非线性的波尔茨曼和指数一级衰减函数规律。它们对A549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在1×10-6M范围。其中2b和3a具有最低的IC50分别为0.176和0.202gM,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活性。这些药物靶向线粒体,使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和极性降低,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第五章:为了从分子水平理解合成的砷化物的细胞毒性和行为机理,通过荧光、紫外和圆二色光谱法和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合成的有机胂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血清蛋白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对血清蛋白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理是以形成基态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机理为主。这些含砷小分子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具有憎水的芳环,芳环上有多个氢键受体和给体。所以2a和2b与血清蛋白的结合模式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形成,而5a与血清蛋白的结合模式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各种实验结果都与有机胂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小分子与蛋白质在1:1的化学计量比左右时,作用位点都在血清蛋白的Ⅱ A域的Sudlow’s SiteⅠ。结合常数在1×104数量级,说明HSA和BSA对这些含砷小分子在可逆的结合过程中具有中等偏高的结合和输送能力。结合作用的自由能变(△G)和焓变(△H)都为负值,说明它们形成基态复合物的作用是热力学有利的自发过程,是被焓驱动的。SPAO与HSA和BIPA与BSA结合作用是熵减少过程,△S为负值,而OAPA与HSA结合作用是熵增加的过程,△S为正值。熵减少过程主要是由于小分子胂与蛋白的结合,破坏了蛋白质固有的氢键网络,导致小分子结合处氨基酸残基水和作用的增加。这种作用对结合反应负的焓变和负的熵变有贡献。而熵增加的过程,主要是由于小分子胂的结合导致蛋白质多肽链的去折叠,有序性减少,这个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的。这些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改变了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的活性和功能的丧失。这可能是砷化物对酶的强烈抑制而表现出高毒性分子机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程念,刘俊昌[5](2006)在《国内对麝类资源利用的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麝是我国主要的濒危野生动物之一,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对麝类资源利用的研究整体上来说比较分散,并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的,为了促进国内麝类资源利用的发展,需要从经济和统计的角度来深入地分析目前麝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及利用的对策。

吕济民[6](2000)在《英国对人工麝香含致癌物的产品进行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据英国报纸报道,一项研究报告披露人工麝香含致癌物质二甲苯(Xy-lene)后,英国政府已委托科学家,调查一系列含人造麝香的化妆品等家用品,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二、英国对人工麝香含致癌物的产品进行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对人工麝香含致癌物的产品进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对铅、镉、砷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塑料的定义
        1.1.2 研究意义
    1.2 微塑料研究进展
        1.2.1 微塑料的形成
        1.2.2 海洋中微塑料污染
        1.2.3 淡水中微塑料污染
        1.2.4 污水处理厂中的微塑料
        1.2.5 生物体内的微塑料
        1.2.6 影响水中微塑料分布的因素
    1.3 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
        1.3.1 微塑料与环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1.3.2 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4 选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生活污水处理厂微塑料污染调查
    2.1 采样点与采样方法
        2.1.1 生活污水的采集
        2.1.2 采样方法
    2.2 样品预处理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实验质量控制
    2.4 微塑料的鉴定
3 生活污水中微塑料的鉴定情况
    3.1 污水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3.1.1 微塑料浓度与去除率
        3.1.2 微塑料形态与成分
    3.2 小结
4 微塑料对铅、镉、砷吸附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4.2.2 吸附动力学实验
        4.2.3 吸附等温线实验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2 吸附等温线与热力学研究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日用香精中3种禁用麝香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品
    1.2 试剂与材料
    1.3 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样品处理
        1.4.2 仪器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柱的选择
    2.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
    2.3 回收率、精密度
3 方法的应用
4 结论

(3)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饮用水水质安全现状
        1.1.1 水环境污染状况
        1.1.2 饮用水源污染形势
        1.1.3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复合污染现状
    1.2 饮用水预处理、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饮用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2 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3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磁性树脂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果
        1.3.2 磁性树脂工艺耦合对污染物的去除
    1.4 饮用水生物毒性测试研究进展
        1.4.1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饮用水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1.4.2 基于生物组学测试的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河下游饮用水源污染特征及生物毒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及样品保存
        2.2.2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2.3 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
        2.2.4 RTL-W1细胞培养及传代
        2.2.5 中性红细胞毒性实验
        2.2.6 EROD实验
        2.2.7 V79细胞微核实验
        2.2.8 AMES回复突变实验
        2.2.9 AR CALUX实验
        2.2.10 污染物健康风险的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常规污染物表征
        2.3.2 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表征
        2.3.3 淮河下游地区典型饮用水源水生物毒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磁性树脂预处理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树脂清洗液配制
        3.2.2 树脂溶出物化学分析方法
        3.2.3 树脂溶出物收集及清洗方法
        3.2.4 树脂溶出物消毒实验
        3.2.5 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检测
        3.2.6 树脂溶出物中有机物富集方法
        3.2.7 Ames试验
        3.2.8 彗星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原料分子毒性预测
        3.3.2 树脂溶出物常规污染物分析结果
        3.3.3 树脂溶出物金属离子分析结果
        3.3.4 树脂溶出物有机物定性分析结果
        3.3.5 树脂溶出物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
        3.3.6 不同清洗方式下磁性树脂溶出物浊度变化
        3.3.7 不同清洗方式下磁性树脂溶出物Fe浓度变化
        3.3.8 磁性树脂溶出物中有机物浓度变化
        3.3.9 磁性树脂溶出物中消毒副产物变化
        3.3.10 树脂溶出物的遗传毒性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磁性树脂处理复合污染水源水毒性削减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成分分析
        4.3.2 化学分析
        4.3.3 DBPs浓度
        4.3.4 水体细胞毒性
        4.3.5 水体遗传毒性
        4.3.6 水体氧化损伤能力分析
        4.3.7 化学参数和毒性终点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磁性树脂示范工程处理效果及健康风险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样采集及其化学检测
        5.2.2 小鼠体外暴露试验
        5.2.3 组织病理学和血清生化分析
        5.2.4 肝脏RNA和蛋白质提取
        5.2.5 基因芯片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5.2.6 iTRAQ标记和LC-MS/MS分析
        5.2.7 小鼠~1H-NMR代谢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污染物去除效果
        5.3.2 饮用水暴露对小鼠表型和组织切片的影响
        5.3.3 小鼠肝脏转录组分析结果
        5.3.4 显着影响生物学通路中的蛋白和代谢物变化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砷的自然存在与分布
        1.1.1 砷在矿物圈和水体中的存在与分布
        1.1.2 砷在植物中的富集
        1.1.3 动物和人的砷曝露
        1.1.4 我国的砷储量及开发利用
    1.2 砷医药的历史
        1.2.1 砷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2.2 砷在西医药中的应用
        1.2.3 砷治疗血癌的成功应用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3.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3.2 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及作用机理
    1.4 砷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
        1.4.1 砷的生物效应
        1.4.1.1 砷的毒性与去毒化
        1.4.1.2 砷的抗菌活性
        1.4.1.3 砷的抗癌活性
        1.4.1.4 砷的抗病毒活性
        1.4.2 砷的行为机理
        1.4.2.1 酶的抑制
        1.4.2.2 氧化应激
        1.4.2.3 信号转导
    1.5 论文选题与创新点
        1.5.1 论文选题
        1.5.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含砷西弗碱的合成
        2.2.1 合成方法
        2.2.2 合成实验
        2.2.2.1 试剂和仪器
        2.2.2.2 合成操作
        2.2.3 结果与讨论
        2.2.3.1 合成与表征
        2.2.3.2 表征数据
    2.3 含砷吖啶衍生物的合成
        2.3.1 合成方法
        2.3.2 合成实验
        2.3.2.1 试剂和仪器
        2.3.2.2 合成操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抗菌活性的微量热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培养基的配置与细菌培养
        3.2.3 停流法检测细菌生长代谢的热效应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代谢和热动力学曲线
        3.3.2 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生长代谢的热动力学定量方法
        3.3.3 有机胂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
        3.3.3.1 As(Ⅲ)西弗碱对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抑制活性
        3.3.3.2 不同形态砷化物抗菌活性对比
        3.3.3.3 9-(4-氧化亚砷基苯基氨基)吖啶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
        3.3.4 As(Ⅲ)砷西弗碱对白色念珠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2.2.1 细胞传代培养
        4.2.2.2 药物的细胞毒性试验
        4.2.2.3 单层细胞染色和荧光共聚焦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4.3.2 单层细胞染色和荧光共聚焦成像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荧光光谱法
        5.2.3 紫外可见光谱法
        5.2.4 圆二色谱法
        5.2.5 分子模拟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4-(水杨醛亚氨基)苯基氧化胂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5.3.1.1 荧光猝灭机理
        5.3.1.2 结合常数
        5.3.1.3 结合位点
        5.3.1.4 构象变化
        5.3.2 4-(3-甲氧基-4-羟基苯基亚氨基)苯基氧化胂与BSA的结合作用
        5.3.2.1 荧光猝灭机理
        5.3.2.2 热力学参数和结合模式
        5.3.2.3 结合位点
        5.3.2.4 构象研究
        5.3.3 9-(4-氧化亚砷苯基氨基)吖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5.3.3.1 荧光猝灭机理
        5.3.3.2 热力学参数和结合模式
        5.3.3.3 结合位点
        5.3.3.4 构象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读博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国内对麝类资源利用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麝香的用途
    (一) 天然麝香
        1. 药用
        2. 香水
        3. 其他文化、生活用途
    (二) 人工麝香
二、解决麝香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一) 麝的人工养殖
    (二) 野麝的活捕活体取香
三、麝香的贸易情况
    (一) 麝香的国内市场情况
    (二) 麝香的国际贸易情况
    (三) 麝香的走私情况
四、麝香利用的管理措施
    (一) 麝香原料和含麝香产品的标记技术
    (二) 含麝香产品的整顿
    (三) 原料和产品的特许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 鼓励有关企业直接参予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
    (五) 加强对麝香利用企业的监管
五、结论

四、英国对人工麝香含致癌物的产品进行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对铅、镉、砷的吸附研究[D]. 王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日用香精中3种禁用麝香物质[J]. 陆智,李延川.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8(05)
  • [3]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饮用水复合污染净化技术安全性研究[D]. 施鹏. 南京大学, 2015(01)
  • [4]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 陈新友. 武汉大学, 2014(06)
  • [5]国内对麝类资源利用的研究概述[J]. 程念,刘俊昌.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 [6]英国对人工麝香含致癌物的产品进行调查[J]. 吕济民. 中国标准导报, 2000(01)

标签:;  ;  ;  

英国调查含有人造麝香致癌物的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