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可靠计算机机房——金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赵晨[1](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评估》文中提出在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发展过程中,民航领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着,航空安全保障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民航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与评估已经成为了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民航企业而言,虽然行业内已有了初步的信息安全考核机制,但信息安全因具有风险来源复杂,涉及的技术迭代频繁等特点,所以如何准确系统地评估信息安全建设水平往往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一大难点,若能做好信息安全评估,那么整体信息安全管理无疑将事半功倍。本文以南航大连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信息安全评估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学习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信息安全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首先对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建设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然后经与专家研讨,归纳确定了信息安全建设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之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价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和得分。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了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现存的问题,再针对相应问题给出了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从评估的结果来看,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建设水平整体处于较好区间内,不过在部分指标上仍有优化改进的必要。总体来看,大连分公司现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设备采购落地先行,管理策略却跟进不及时;有安全技术基础,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整体协调较差;注重规划建设,轻运维管理落实;重视硬件设备,轻软件投入等。针对这些现存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分别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如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模式,引入更成熟高效的软硬件技术支撑等。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民航企业信息安全水平综合采用了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价的方法,相较于该领域,具有一定的方法应用上的贡献,为后续信息安全评估的研究提供借鉴,也对民航企业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区兴全[4](2020)在《业务连续性导向的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信息系统如果发生灾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也显着增大。减少企业信息系统发生灾难事件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给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保证企业可以在信息系统发生灾难事件后快速及时地恢复信息系统及其所支持的业务,并保持正常运作。这已成为企业信息系统运营管理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针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业务连续性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业务连续性为导向,对广东华兴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可能遭受到的灾难事件类别和发生风险事件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业务部门对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需求,同时考虑到广东华兴银行目前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管理水平及相关技术架构适应性等要素,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规划相关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提出了包括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建立应用系统重要程度分级,IT基础架构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等。为保障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建立了信息系统基于灾难恢复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定灾难恢复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制订业务连续性导向的灾难恢复预案及演练规划,设定灾难恢复运维管理方案等,保障实施工作的有效性及不断改进。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详细的前期调研,收集相关重要信息,利用理论基础结合工作实践的方式,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王庆丰[5](2019)在《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迁移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企业能否通过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已成为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我国国有铁路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大量信息系统陆续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安全生产以及经营管理等环节扮演重要角色。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业务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系统需要不断地升级或重建来改善各项功能和效率,而信息系统迁移正是这个过程中一项无法回避的工作。目前,国有铁路的信息系统迁移项目长期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维护”、“重应用轻安全”等现象,迁移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科学规范的保障机制。同时铁路信息系统可能涉及运输安全、服务地域范围广阔、24/7/365不间断运行、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使迁移工作面临着巨大风险。因此铁路企业有必要尽快通过项目风险管理来改善信息系统的迁移成功率。本文以PMBOK项目风险管理作为理论基础,对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TDMS)迁移各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专家访谈和WBS-RBS矩阵辨识出团队、时间、数据、技术、实施五类风险和十八个相关风险因素;随后通过问卷调查、风险概率—影响矩阵和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研究项目风险因素的风险值和重要程度排序;最后结合铁路企业实际情况和系统特点提出迁移项目的风险应对和风险监督。这次研究有助于促进项目风险管理在铁路信息系统迁移的应用和实践,提高铁路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为日后同行业的其它信息系统迁移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和参考。
钱家欢[6](2019)在《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品电商保持快速发展使许多行业获益匪浅,细分到焊装领域,目前国内尚无专业的焊装电商平台。焊装产品因其包含焊接装备及配套的上下料及变位等连续生产线单元,需要运力和产能的平衡,易出现采购出错而引发焊装生产线无法运转和留存潜在生产事故基因等问题,采购方和供应方仍处于低效的反复确认供销环境中,本文为此设计并实现了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力图拓展采购双方认知的视野,规避采购出错的风险。本文为实现该系统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焊装电商系统买卖双方需要频繁登录、交易持续进行、方案反复确认等场景有高并发、高可靠、高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采用阿里云虚拟化、VPN和CNAME配置等技术,设计了基于阿里云的IT架构,意在实现架构中各层次快速弹性扩展,保护源站IP地址,增强IT系统的安全性和并发性。2)通过比对传统的巨石(单体)应用、SOA架构和微服务架构,提出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软件系统技术架构。应用SpringCloud、公共代码封装、服务划分、熔断器和配置统一管理等技术,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并发性、容错性和可连续集成性。实现每个服务可以各自进行X扩展和Z扩展。3)针对传统电商系统中交易数据易篡改和易垄断的问题,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靠、不可篡改和永久留存交易数据的存储方案。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防篡改和增强互信领域的优缺点,以备技术提升之需。4)结合焊装电商系统交易双方需求,设计并实现了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的电商业务系统,实现业务系统需求分析、模块划分和代码实现,并进行业务的用例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云计算、微服务、分布式架构和区块链等技术,为焊装行业供需双方提供的电商平台具有高效、可靠和便捷等特点,降低了焊装生产线建设和运维的难度。
史海疆[7](2017)在《金融系统高可用供配电架构探讨 访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海峰》文中认为金融系统数据中心的供配电设计规划需遵循可靠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灵活性、扩展性、国际标准性及美观舒适的原则。随着国内金融行业业务种类的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区域的不断扩大,用户对安全、快捷和有效等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金融行业加快了建设统一数据集中处理环境的步伐,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日益重要。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机房供配电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业务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邱安生[8](2011)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在的商业银行业务完全依托金融信息系统之上,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服务等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迅速发展,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但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的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威胁。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和技术管理,构建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信息安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各个信息安全保障子系统,构建和检测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保障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该体系力求贴近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从而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提供一个整体的理论指导和基础模型。本文阐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重要意义;第二章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概述,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及通过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特殊性和风险分析设计保障体系构架;第三章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保障体系的设计;第四章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第五章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的设计;第六章是保障体系的设计在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应用,进一步说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为结论。
本刊编辑部[9](2009)在《首届华中区金融信息化峰会在长沙举行 安全、节能的数据中心建设成热点》文中研究说明11月20日,由《华南金融电脑》杂志社主办、北京捷通机房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华中区金融信息化创新峰会在长沙隆重举行。80多位华中区金融机构主管科技的领导以及IT企业代表出席了
王红熳[10](2009)在《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IT系统已成为大多数业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IT系统的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直接影响到业务流程的连续性。为保障组织的业务连续运作和灾难生存能力,企业或政府必需建立具有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的IT系统。同样,电信网一些核心设备承担了非常关键的服务,这些设备的业务连续运作和灾难生存能力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用于集中提供增值业务的智能网IN(Intelligent Network)就是其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智能网的可靠性是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智能网发展初期,容错计算机系统是智能网的首选平台。随着呼叫量的激增,容错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已成为智能网系统能力的瓶颈。为此,具有较高处理能力的高可用HA(High Availability)计算机系统已逐渐成为智能网系统的首选平台。HA系统确保本地应用系统在多机环境下具有抗御任何单点故障的能力,一旦系统发生局部的意外(如掉电、网络故障等),HA系统可以迅速确保系统的应用继续运行。但是HA系统无法完全承担应用系统发生重大灾难时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例如,当应用系统的一个完整环境因灾难性事件(如火灾、地震等)遭到破坏时,仍然需要提供系统的可用性,并要迅速恢复应用系统的数据、环境,立即恢复应用系统的运行,这需要容灾(Disaster Tolerance)系统提供远程的实时备份系统。本论文针对电信领域智能网系统的容灾方案展开研究工作,分析智能网及其增值业务的容灾需求,研究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的大规模智能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具体实现方法,并对其可用性、系统性能、配置容量等进行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论证。论文中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相关成果可归纳如下:1)智能网系统的风险分析模型和业务评估指标从智能网的功能、组网、运作模式入手,总结智能网自身特点,建立了智能网的风险分析模型,提出了分别从业务平面和物理平面两个层面进行智能网业务影响分析,并给出了业务重要性的评估指标和评估算法,总结出智能网多层次容灾设计指标以满足不同增值业务的容灾需求。2)业务中断损失与中断时长函数关系的建模针对智能网业务中断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对智能网业务中断损失与中断时长的函数关系进行建模,在确定可容忍损失条件下可以计算出可以容灾的最大中断时长。3)具有二级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网容灾体系提出了智能网容灾的四层技术体系架构和通用的三层容灾系统结构,对多种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设计了实现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的具有二级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网容灾系统方案,提出了基于7号信令的、无结构瓶颈、无前端调度节点方式的广域负载均衡和切换机制;对所提出的智能网容灾方案进行可用性的数学建模和分析,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案可以满足容灾需求。4)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针对容灾系统结构,建立了多任务、FCFS的闭合排队网络模型,使用MVA算法对SCP容灾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找出SCP系统的性能瓶颈。分别从应用层面、逻辑层面和物理层面的视角,提炼出智能网SCP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提出了同时满足高可用性和多业务性能指标多个约束条件的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演算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出满足容灾需求的、成本代价最低的智能网SCP容灾系统的配置容量。
二、高可靠计算机机房——金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可靠计算机机房——金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信息安全 |
1.3.2 层次分析法 |
1.3.3 模糊评价法 |
1.3.4 风险分析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评估指标构建 |
2.1 南航大连分公司所在行业IT发展及信息安全规范背景 |
2.2 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合规化要求梳理 |
2.3 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风险梳理 |
2.3.1 资产概述 |
2.3.2 脆弱性概述 |
2.3.3 威胁概述 |
2.3.4 典型网络故障场景与攻击手段 |
2.3.5 基于风险因素确定大连分公司公司信息安全运维保障重点 |
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4.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2.4.3 评价指标的初步分类 |
2.4.4 评价指标细化完善及说明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评价与结果分析 |
3.1 确定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 |
3.1.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3.1.2 确定权重的计算过程 |
3.2 确定指标的评价值 |
3.2.1 划分评语集 |
3.2.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3.3 构建信息安全评价模型并进行评分 |
3.4 评价结果 |
3.5 评价结果及主要问题分析 |
3.5.1 组织管理 |
3.5.2 人员安全 |
3.5.3 物理环境 |
3.5.4 终端运维 |
3.5.5 网络运维 |
3.5.6 系统运维 |
3.5.7 应急备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改进建议 |
4.1 信息安全体系管理层面建议 |
4.1.1 组织管理方面优化建议 |
4.1.2 人员安全方面优化建议 |
4.1.3 应急备份方面优化建议 |
4.1.4 其他管理建议 |
4.2 信息安全体系技术层面建议 |
4.2.1 终端运维方面优化建议 |
4.2.2 物理环境方面优化建议 |
4.2.3 网络运维方面优化建议 |
4.2.4 系统运维优化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业务连续性导向的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业务连续性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现状 |
3.1 广东华兴银行概况 |
3.1.1 华兴银行组织架构情况 |
3.1.2 广东华兴银行主要业务 |
3.1.3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概况 |
3.2 广东华兴银行IT基础设施灾难恢复管理现状 |
3.2.1 机房环境现状及其灾害恢复管理 |
3.2.2 主机设备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2.3 存储设备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2.4 数据库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2.5 网络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3 信息系统数据灾难恢复管理现状 |
3.3.1 数据备份系统现状 |
3.3.2 应用系统灾难备份现状 |
3.3.3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现状 |
第四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中灾难风险分析 |
4.1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风险识别 |
4.1.1 基于地理位置的风险识别 |
4.1.2 机房设施面临的风险识别 |
4.1.3 安保监控的风险识别 |
4.1.4 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识别 |
4.2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风险评估 |
4.2.1 风险评估数据的获取 |
4.2.2 风险的评估 |
4.3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风险分析 |
第五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中业务连续性需求调研 |
5.1 业务连续性需求调研的整体设计 |
5.1.1 调研的对象和内容 |
5.1.2 调研的范围 |
5.2 业务影响分析 |
5.2.1 业务连续性要求 |
5.2.2 重要业务与系统的对应关系 |
5.2.3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 |
5.3 广东华兴银行业务连续性差距 |
5.4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中业务连续性需求总结 |
第六章 广东华兴银行业务连续性导向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 |
6.1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6.1.1 构建原则 |
6.1.2 优化目标 |
6.1.3 优化范围及内容 |
6.2 完善灾难备份中心 |
6.2.1 同城灾备中心重新选址扩容 |
6.2.2 建立异地灾备中心 |
6.3 建立应用系统重要程度分级 |
6.3.1 系统重要程度分类定义 |
6.3.2 应用系统重要程度分类 |
6.3.3 重要业务系统恢复优先级别 |
6.4 IT基础架构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 |
6.4.1 存储系统优化方案 |
6.4.2 网络系统优化方案 |
6.4.3 数据库优化方案 |
第七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制定灾难恢复管理组织架构 |
7.1.1 新增日常灾难恢复管理组织 |
7.1.2 新增灾难恢复应急组织 |
7.2 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资源配置策略 |
7.2.1 灾备中心IT资源配置策略 |
7.2.2 灾备中心IT资源配置方案 |
7.3 建设业务连续性导向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及演练规划 |
7.3.1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建设方案 |
7.3.2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演练策略 |
7.3.3 信息系统灾难场景及恢复策略 |
7.3.4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数据补录方式 |
7.3.5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后续工作 |
7.4 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运维管理方案 |
7.4.1 两地三中心运维的目标 |
7.4.2 运维管理策略 |
7.4.3 统一流程与运维管理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迁移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2 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3.3 信息系统迁移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息系统迁移概述 |
2.1.1 信息系统迁移简介 |
2.1.2 铁路信息系统迁移项目的问题 |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
2.2.2 项目风险管理及作用 |
2.2.3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三、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迁移项目风险规划和识别 |
3.1 TDMS迁移项目概述 |
3.1.1 TDMS项目简介 |
3.1.2 TDMS迁移项目主要内容 |
3.2 TDMS迁移项目风险规划 |
3.2.1 TDMS迁移项目工作规划 |
3.2.2 TDMS迁移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3.3 TDMS迁移项目风险识别 |
3.3.1 TDMS迁移项目的WBS分解 |
3.3.2 TDMS迁移项目的RBS分解 |
3.3.3 TDMS迁移项目风险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四、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迁移项目风险分析 |
4.1 TDMS迁移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
4.2 TDMS迁移项目风险定量分析 |
4.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2.2 TDMS迁移项目AHP分析过程 |
4.2.3 TDMS迁移项目风险综合排序 |
4.3 本章小结 |
五、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迁移项目风险应对和监督 |
5.1 TDMS迁移项目风险应对 |
5.1.1 TDMS迁移项目风险应对规划 |
5.1.2 TDMS迁移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2 TDMS迁移项目风险监督 |
5.3 本章小结 |
六、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A TDMS迁移项目风险因素评估调查问卷样例 |
附录B TDMS迁移项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商务的研究 |
1.2.2 云计算的研究 |
1.2.3 微服务的研究 |
1.2.4 区块链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2 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IT架构设计及部署 |
2.1 传统IT架构与云计算架构的比较研究 |
2.2 基于阿里云的IT架构的设计 |
2.3 基于阿里云的IT架构的部署 |
2.3.1 WAF的部署与配置 |
2.3.2 负载均衡主机的部署与配置 |
2.3.3 VPN服务器的部署与配置 |
2.3.4 业务服务器集群的部署与配置 |
2.3.5 存储服务器的部署与配置 |
2.3.6 架构安全及压力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3.1 单体应用架构、SOA架构、微服务架构的对比研究 |
3.1.1 单体应用架构的探讨 |
3.1.2 SOA架构的探讨 |
3.1.3 微服务架构的探讨 |
3.1.4 对比研究结论 |
3.2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系统架构设计目标 |
3.2.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实现 |
3.3.1 开发环境及相关软件配置 |
3.3.2 架构公用代码的封装 |
3.3.3 分布式架构的实现 |
3.3.4 架构的功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电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区块链用于电商系统的分析 |
4.2.1 区块链防篡改的分析 |
4.2.2 区块链上信息永久留存技术的分析 |
4.3 区块链数据库BigchainDB的探讨 |
4.3.1 去中心化和拜占庭容错 |
4.3.2 数据不可篡改 |
4.3.3 用户自有资产的可控制性 |
4.4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电商系统 |
4.4.1 RSA秘钥对的生成 |
4.4.2 交易信息的定义 |
4.4.3 平台的存储流程及数据查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业务系统概述 |
5.2 业务系统需求分析 |
5.2.1 整体需求分析 |
5.2.2 生产线方案管理需求分析 |
5.2.3 订单管理需求分析 |
5.2.4 财务管理需求分析 |
5.2.5 移动端选购功能需求分析 |
5.3 业务系统移动端接口设计 |
5.4 系统实现及验证 |
5.4.1 代码层次划分 |
5.4.2 业务系统的实现 |
5.4.3 IT系统高安全验证 |
5.5 系统功能测试 |
5.5.1 生产线方案管理功能测试 |
5.5.2 订单管理功能测试 |
5.5.3 财务管理功能测试 |
5.5.4 移动端应用选购功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金融系统高可用供配电架构探讨 访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海峰(论文提纲范文)
遵循标准确定分级 |
安全可靠灵活扩展 |
(1)系统的可靠性原则 |
(2)系统的安全性原则 |
(3)系统的可管理性原则 |
(4)系统的灵活性及可扩展性 |
部署快捷智能管理 |
(1)总体设计简单及末端部署快捷 |
(2)数字化技术实现前瞻性运维 |
(3)可实现高效运营的智能管理系统 |
(4)设计中对配电系统组成产品的选择 |
(8)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商业银行信息建设的现状研究 |
1.2.1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情况 |
1.2.2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系统体系概述 |
2.1 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
2.1.1 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
2.1.2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 |
2.1.3 技术体系 |
2.1.4 组织机构体系 |
2.2 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特殊性 |
2.3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
2.4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 |
3.1 保障体系的设计思路 |
3.2 保障体系的设计原则 |
3.3 保障体系的设计目标 |
3.4 保障体系的设计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现 |
4.1 安全策略 |
4.2 漏洞扫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的设计和实现 |
5.1 安全防护系统 |
5.1.1 物理安全设计 |
5.1.2 网络安全设计 |
5.2 容灾备份系统设计 |
5.3 支撑技术的设计 |
5.3.1 身份认证技术 |
5.3.2 入侵检测技术 |
5.3.3 外联网络安全技术 |
5.3.4 备份与恢复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保障体系在工行福建省分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实现 |
6.1 信息资源安全的实现 |
6.1.1 建设数据备份中心 |
6.2 网络系统安全的实现 |
6.2.1 二级骨干网的安全改造 |
6.2.2 外联网络的安全改造 |
6.2.3 外联网接入设计 |
6.2.4 外联网安全管理 |
6.2.5 防病毒系统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还需完善的工作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
第二章 容灾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综述 |
2.1 容灾的基本概念 |
2.1.1 容灾系统的基本概念 |
2.1.2 灾难恢复的分层定义 |
2.1.3 灾难恢复主要指标 |
2.1.4 灾难恢复的工作流程 |
2.2 容灾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1 容灾技术的研究现状 |
2.2.2 容灾系统的基本技术 |
2.2.3 我国容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3 高可用技术在电信行业的发展应用 |
2.3.1 7号信令网的高可用方案 |
2.3.2 PSTN网络的高可用方案 |
2.3.3 软交换网络的容灾技术高可用方案 |
2.3.4 3G移动核心网的高可用方案 |
2.3.5 电信行业高可用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
2.4 智能网技术简介 |
2.4.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
2.4.2 智能网在我国的发展 |
2.4.3 智能网高可用技术的现状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智能网风险分析模型和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
3.1 引言 |
3.2 容灾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法 |
3.2.1 容灾系统需求分析流程 |
3.2.2 容灾系统目标评价指标 |
3.3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特性分析 |
3.3.1 智能网容灾必要性分析 |
3.3.2 智能网系统的特性分析 |
3.4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风险分析模型 |
3.5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
3.5.1 业务平面的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
3.5.2 物理平面的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
3.6 智能网容灾方案的设计指标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业务中断损失与中断时长函数关系的建模 |
4.1 引言 |
4.2 容灾系统的TCO和ROI指标 |
4.3 智能网系统业务损失分析 |
4.4 智能网系统业务中断损失的数学建模 |
4.4.1 排队论及泊松过程 |
4.4.2 智能网系统业务损失与时长的函数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具有二级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网容灾体系结构 |
5.1 引言 |
5.2 容灾方案关键技术介绍 |
5.2.1 系统高可用技术 |
5.2.2 数据容灾技术 |
5.2.3 应用容灾技术 |
5.3 智能网容灾体系架构 |
5.3.1 智能网容灾技术体系 |
5.3.2 智能网容灾系统通用构架 |
5.3.3 智能网灾备系统拓扑结构 |
5.4 智能网数据容灾技术 |
5.4.1 基于数据库的异步数据复制 |
5.4.2 智能网复制数据分析 |
5.4.3 智能网数据复制性能测试及分析 |
5.5 智能网应用容灾的二级安全防护体系 |
5.5.1 本地系统的HA结构 |
5.5.2 远程应用容灾的DT结构 |
5.5.3 智能网的灾难恢复 |
5.5.4 基于7号信令的负载均衡和切换机制 |
5.6 智能网容灾体系的可用性分析 |
5.6.1 基于生灭过程的集群系统运行状态数学描述 |
5.6.2 本地SCP高可用系统的可用性数学分析 |
5.6.3 异地容灾的智能网容灾体系的可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 |
6.1 引言 |
6.2 通用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性能评估标准 |
6.3 设备选型性能评估方法 |
6.4 目前智能网系统设备选型方法 |
6.5 智能网SCP容灾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
6.5.1 多任务排队网络及MVA算法 |
6.5.2 智能网SCP容灾系统的性能分析 |
6.6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 |
6.6.1 智能网容灾系统性能指标模型 |
6.6.2 智能网容灾系统最小成本配置计算方法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相关学术活动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参加项目 |
致谢 |
四、高可靠计算机机房——金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南航大连分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评估[D]. 赵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业务连续性导向的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研究[D]. 区兴全. 兰州大学, 2020(01)
- [5]M局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迁移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庆丰. 云南大学, 2019(03)
- [6]焊装生产线及其备品备件电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钱家欢. 浙江大学, 2019(04)
- [7]金融系统高可用供配电架构探讨 访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海峰[J]. 史海疆. 电气应用, 2017(02)
- [8]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和实现[D]. 邱安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9]首届华中区金融信息化峰会在长沙举行 安全、节能的数据中心建设成热点[J]. 本刊编辑部. 华南金融电脑, 2009(12)
- [10]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 王红熳.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