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

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

一、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邓昕洋[1](2021)在《新生代作家笔下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肖燕[2](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文中认为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三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三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三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

潘柳园[3](2018)在《论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文中研究表明徐坤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家。世俗关怀可以说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但这种世俗关怀在其小说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小我”到“大我”、狭小到阔大的演进历程。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试图对徐坤小说世俗关怀特点的形成和流变进行梳理,挖掘其不同阶段小说文本中所蕴含的不同的世俗关怀元素,概括出其小说中世俗关怀的主要体现和形成过程,以期为徐坤小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诠释和研究视角。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社群关怀视角下的知识分子存在状态还原。通过从现实层面还原知识分子群体的“失语”状态和从精神层面揭示知识分子的“流亡”状态,徐坤对共有社群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及真挚的关怀,世俗关怀由此得到初步体现。第二章主要分析徐坤小说中两性关怀视角下的女性生存困境关注。徐坤首先站在激烈的女权主义立场上和男权展开正面交锋,从对男性“他者”的批判解构中表达作者对女性被动处境的深切关怀;继而在认识女权主义的虚无倾向后理性审视“娜拉回归”现象,从女性“自我”出发探讨商业社会语境下女性困境的产生根源并传达对女性的自我同情;最后在“丈夫出走”现象中明白女性的解放离不开男性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期待两性和谐的基础上对男性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宽容。第三章论述徐坤小说的平民姿态下的世间万象呈现及大众关怀。本章把徐坤鲜少为人关注的贴近普通人生存状态、描摹世态人情的现实主义作品纳入研究范围,在更为全面的视野中进一步探索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作者既对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中普通民众的生活际遇传递出一种人间温情和世俗关怀,也在积极主动介入世俗生活现场时,以否定和怀疑的态度进行商业社会语境下的时弊针砭和国民批判,更在宏伟的现实主义叙事中传达出对中国当下芸芸众生最为普遍的关爱,建构起其直面现实又超然于现实的世俗关怀“异托邦”。最后,文章结语部分在进一步概括徐坤小说中世俗关怀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徐坤小说世俗关怀书写的意义和局限。

李奕然[4](2017)在《林中小红帽 ——铁凝、徐坤和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红帽》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经历了口 口相传向书面文本形式的转化,故事的结局和受众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小红帽故事的不断演变为阐释者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可以从道德层面、心理哲学层面、认知层面等多维度进行解读。小红帽走出家门的故事结构暗合了现代主体性形成的脉络,是一个浓缩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为我们解读当代的小说提供了一条可贵的线索。小红帽故事的叙事结构深入人心,当代多位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无意识地运用了这一模式来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作家笔下的女性故事也是她们正在经历的人生,从停留在道德层面的分析到不自觉的主体意识的萌发,再到渐渐有意识地探讨主体意识,女性写作的实践从自在走向自觉。

张元珂[5](2016)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论本章阐述“新生代”的内涵与外延,概述新生代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交待本课题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研究范型,最后对本论文常见关键词做出阐释和说明。第一章新生代小说家的语言体验本章意在呈现新生代小说语言形态最终定型之前的生成过程,分析文化环境、期刊媒介、作家主体等多种因素如何在“语言体验”这一环节上产生聚合效应。首先阐释“语言体验”的含义,简析现代文学大师们在语言体验中的文化心理,以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其次分别从语言体验的初次发生、语言体验的多元演进、语言体验的本土化倾向梳理、研究新生代小说家在面对母语时的文化心态。第二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与发展本章意在研究新生代小说语言的生成背景、独特特征,并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概述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背景。新生代小说语言是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凭空而生的自造之物,也不是纯然西方文学启蒙的结果,而是在反思现代小说语言,特别是先锋小说语言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体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带有突出自然主义色彩的语言形态。其次,阐述新生代小说去修辞化语言的特征。表意上的感性化、平面化;表现上的反修饰、反技术;叙述上的欲望化、负审美化;形式上的碎片化、拼贴化;审美上的物化倾向。去修辞化语言具有小说语言史的意义,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最后,从对去修辞化语言的研究中上升为一种经验的总结。如果说“重叙说,轻描写”,“重口语,轻转化”,“趋于杂糅,失于无序”是新生代小说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的三个突出特征的话,那么,他们对现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在取得某些成绩的同时也陷入了某种误区。如何避免“误区”呢?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三个务必”,即务必坚守慢长的“中间物”意识;务必找回迷失的汉语本体:务必整合汉语内部诸多要素。第三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形态本章对图像语言、新古典语言、极简语言、身体语言、读屏语言等五种语言形态做深入研究。第四章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与演进本章意在研究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背景、叙述策略、表现形式及语言形态。首先梳理作为概念的“元语言”在语言学、哲学、文学中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1980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元语言实践情况,然后指出,新生代小说家在充分吸收先锋小说经验基础上,在元语言意识、叙述策略、表现形式、艺术形态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人的表现。第一节阐释小说元语言的方法论意义。第二节评述1980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元语言(元叙述)。第三、四、五节分别研究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叙述策略、表现形式和特殊形态。第五章新生代小说方言的探索与实践本章意在以《繁花》、《妇女闲聊录》、《湖南骡子》、《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几部在方言运用与实践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小说为例子,阐述新生代小说家在方言实践中的现状和效果。第一节梳理方言与中国现代小说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分析新生代小说方言实践中的独特性——位置:由边缘到中心;功能:由负重到解放;逻辑:由割裂到统一;样态:由单一到多元。第三节探讨“粗鄙化现象”。第六章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形式探索与建构语言回到肉身,回到感性,回到感官体验的超自由状态,必然带来语言体验与实践的“大解放”。这在句型、语式、修辞等方面就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本章意在从小说语言美学角度,具体分析其形式特征、形成原因及美学效果。超长句子:1、生产:打乱语法:广用拼贴。2、特点:句子普遍超长;所指清晰、明透;欲望推动句子裸奔。3、意义:在新生代小说语言中,几十字乃至上百字的长句成为主流,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4、缺陷:简单杂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文学性。5、方法:处理好“精密”和“烦难”的问题;靠近现代汉语本体。引语类型:直接引语得到全面复归;间接引语被边缘化;自由间接引语得到广泛实践;直接自由引语只出现在私人性话语极为个性化的新生代小说语言中。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原因;从句子到篇章,阐释其语言效果。语式建构:第一人称讲述语式:讲述与呈现交互融合;展示语式:林白和韩东的创新;前卫与实验:被解放了的元叙述;综合语式:引发新一轮的叙述革命。从语式角度,对重点作家的叙述风格做深入研究,对重点作品的语言效果做深入分析。第七章新生代小说语言微观修辞例析本章对拼贴、戏仿、改写三种微观修辞作深入研究,呈现新生代小说家在运用这三种修辞技巧时的文化心理和语言效果。

赵映环[6](2016)在《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叙事与修辞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新生代小说来说,其丰富多彩的叙事修辞策略和技巧不仅是一种引导读者顺利切入文本意蕴内核的工具,而且表达了新生代作家们自己的生命感受,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参考,这一切都形成了作者与叙事者、人物、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达到独特的文本阅读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叙事就是一种修辞,而这种叙事修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充满了弹性和张力。但是,当前学者们大都是单纯从叙事或修辞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新生代小说,而在“叙事是一种修辞”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则微乎其微,故而为本文留下了从叙事修辞的角度对新生代小说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的空间。本文以布斯和费伦等人的有关叙事修辞理论为基点,结合当代叙事学、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生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以及叙事技巧五个方面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笔者发现,新生代小说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并以日趋成熟的视角转换达到了更为有效的叙事修辞效果。他们以公开、缺席、隐蔽三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声音传达了不同的叙事修辞意义。本文还从时序、时距和时频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解读了叙事时间在新生代小说作品中的修辞用意。在新生代小说中,空间元素不仅是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且还是推动叙事进程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还分析了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及其重要的叙事修辞功能。最后本文介绍了露迹、荒诞、拼贴以及反讽这四种新生代小说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叙事修辞技巧。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把握作者的叙事修辞策略,解读作者的叙事修辞意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叙事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写作抛砖引玉,为新生代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以此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谭微[7](2014)在《论徐坤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文中研究指明徐坤是中国当代文坛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也曾是一名文学学者。初出文坛徐坤便以其犀利、戏谑、“游戏化”的创作语言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道至今,徐坤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当下女性的命运而且也关注当下男性尤其是男性精英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通过对徐坤小说中男性形象的梳理、分类及分析可以得知,徐坤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男性的世界,审视男性的内心,拷问男性的灵魂,这种理性与客观性的书写使她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极具真实性。阅读徐坤的小说,可以明显的发现不管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徐坤创作上的独特艺术魅力,彰显着徐坤与同时期其他女性作家的不同,这也是徐坤小说中男性形象得以成功塑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创作女性意识的文本,深刻的剖析,解构男权文化,颠覆、消解男性形象的同时,徐坤并没有坚持以往反对男性的对立基调,而是理性的将男性纳入了人文关怀的范围。徐坤清楚的看到了男性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及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表现出来的彷徨与无助,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内心中的痛苦和无奈。同时徐坤也深刻的意识到,现实社会中男性其实和女性一样都很不容易。女性不能将争夺女性话语权的行为建立在一味地完全打压、否定男性的基础上,这样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双方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男女两性只有相互理解,和谐共存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李颖[8](2013)在《徐坤小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坤是在文坛上,以知识分子和城市女性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徐坤笔下的职业女性一方面要逃脱家庭的束缚,走出婚姻的牢笼追寻自由、平等的理想爱情,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渴望着精神和情感的回归,渴望家的温暖与男人的依靠。徐坤小说对都市职业女性的描述,充分展示出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的人文关怀。徐坤的小说以都市职业女性形象为主,展示了都市职业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精神追求,表露作家从女性视角对女性生活与精神状况的观照。通过对职业女性心路历程的揭示,从而表现职业女性的独立意识。徐坤笔下的都市职业女性形象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却又追求着平等的家庭地位。徐坤塑造的所有都市职业女性形象,都在试图寻找女性的话语权,徐坤探求着男权文化中都市职业女性的命运,探讨着男女两性关系。通过都市职业女性对男性霸权话语的消解、挖掘女性性别困境的根源,以及呼唤两性和谐的关系反思男女两性关系。“男女平等”口号虽然增强了女性自我意识,但男性霸权话语和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使得男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都市中,职业女性是一个元素,城市更是职业女性成长的“战场”,无论是对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拜金主义还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病的反思,徐坤都书写了当下城市人的生命体验。对都市女性人生地位、两性关系的反思和都市与女性文化关系的关注都体现出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徐坤在经济文化转型下的写作还是作家自身经验与情怀的真实写照,都表现着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的构建动因,也具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

祁丽岩[9](2012)在《女性视角下的两种叙事——陈染《饥饿的口袋》与徐坤《厨房》叙事艺术比较》文中认为陈染的《饥饿的口袋》与徐坤的《厨房》都是女性主义写作,二者在叙事方式和技巧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饥饿的口袋》采用了有限的主观化的叙事视角,作者意识控制着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思想活动,小说类似于由单一的作者意识独自承担的心灵宣泄和独白;《厨房》是全知型视角,叙事客观冷静,作者意识不是控制全局的唯一力量,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自身内部的对话、作者与人物间的对话等不同话语间的对话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型叙事结构。

祝锡蕾[10](2012)在《徐坤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徐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步入文坛之初,以其辛辣、反讽和调侃的语言,引起批评界的关注。自进入文坛至今,她的创作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通过反串男性角色,或者无性别的仿男性叙事和智性化的语言,刻画出了一幕幕的滑稽剧与荒诞剧,戏谑和嘲讽当代男性知识分子,颠覆男性精英知识分子们的形象,从而解构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她还看到了男性知识分子们在商业化社会冲击下的痛苦与无奈,对男性知识分子的存在问题和精神世界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后期徐坤的小说,逐渐趋于平和,主要是通过对现代都市女性的现实生活和心理世界,表达对女性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的关怀,揭露男性和男权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精神方面的伤害,表达了自主的现代女性意识。可以说,徐坤前后期的创作,都是以解构男权文化贯穿始终的。但比较而言,后期的解构男权文化的女性意识小说,徐坤没有一味地完全否定男性,她也看到了男性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容易,给予了他们柔情一瞥。她注意到男性现实社会选择的合理性,建立了趋于客观的男女和谐共存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观。

二、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
    第一节 聚焦女性自我的“个人化写作”
    第二节 干预现实的“个人化写作”
    第三节 世纪末的写作困境
第二章 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
    第一节 女性自我与现实的融合
    第二节 走向底层民间
    第三节 走向市场
第三章 “个人化写作”价值评估
    第一节 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女性生存之痛
    第三节 走向底层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论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世俗关怀”界定
第一章 社群关怀视角下的知识分子存在状态还原
    第一节 “失语”状态的还原和焦虑
    第二节 “流亡”状态的揭示和希冀
第二章 两性关怀视角下的女性生存困境关注
    第一节 男权批判中的女性呵护
    第二节 “娜拉回归”中的女性自我同情
    第三节 “丈夫出走”中的理解和男性关怀
第三章 平民姿态下的世间万象呈现及大众关怀
    第一节 对普通民众生存际遇的关注和体恤
    第二节 对社会弊病的针砭及批判性关怀
    第三节 宏伟叙事中的世俗关怀“异托邦”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林中小红帽 ——铁凝、徐坤和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小红帽”女性叙事与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红帽
        (一) 表层结构:道德教化
        (二) 深层结构:心理、文化、哲学分析
        (三) 认知维度:浮士德式的追求历程
    二 文献综述
        (一) 对《小红帽》故事的研究
        (二) 从女性成长小说角度的研究
        (三) 从女性主义与文学角度的研究
        (四) 关于铁凝、徐坤和林白
第一章 政治与性的双重策略铁凝笔下的“小红帽”女性
    第一节 流动、变异的主体通过窄门
    第二节 两类女子的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节 故事出现转机,但是悲剧无处遁逃
第二章 现代性与痛苦的脱胎——徐坤笔下的“小红帽”女性
    第一节 遭遇新时代:夹缝中求生
    第二节 “单面人”和二元对立
    第三节 资本纽带:献出自己,引起疗救
第三章 以血为墨—林白笔下“小红帽”女性
    第一节 重返私人空间
        (一) 镜中之光:美好世界的建构
        (二) 林中的狼:闯入是强制的,相遇是注定的
        (三) 孤独的旅程:反身要去向哪里?
    第二节 暗示与摹仿:“小红帽”的欲望
    第三节 穿越时空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四章 与时代对话——女性写作的继承与开拓
    第一节 神之手无处不在:介体及其作用的原因
    第二节 生命的本质在于负重
    第三节 女性的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选题依据、理论方法与研究范型
    第四节 本课题关键词阐释与说明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节 语言体验的发生及其意义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初始发生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多元演进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家语言体验的本土化倾向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背景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及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演变特征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发展原则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创生形态
    第一节 创生形态之一:图像语言
    第二节 创生形态之二:新古典语言
    第三节 创生形态之三:极简语言
    第四节 创生形态之四:身体语言
    第五节 创生形态之五:读屏语言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节 作为方法论意义的小说元语言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发生背景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叙述策略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新生代小说元语言的特殊形态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方言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方言与现代小说语言的纠葛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方言的发生与发生学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方言实践中的粗鄙化现象
第六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形式探索与建构
    第一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中的长句现象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引语类型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语言的语式建构
第七章 新生代小说语言微观修辞例析
    第一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拼贴
    第二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戏仿
    第三节 作为微观修辞的改写
结语
参考着作
读博期间图书编写情况
读博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界定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叙事是一种修辞
    第四节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方法及其价值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视角的设置
    第一节 叙事视角概说
    第二节 “我”的言说-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节 “他”的故事-第三人称视角
    第四节 “你”的存在-第二人称视角
    第五节 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
    小结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声音的介入
    第一节 叙事声音界说
    第二节 公开叙事声音的干预
    第三节 缺席叙事声音的表现
    第四节 隐蔽叙事声音的介入
    小结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时间的调控
    第一节 叙事时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序调控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距调控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频调控
    小结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叙事空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空间存现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结构空间的类型
    小结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修辞技巧
    第一节 元小说叙事手法——“露迹”
    第二节 打破常规的荒诞
    第三节 百科全书式的拼贴
    第四节 从言到意的反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论徐坤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引言
一、徐坤小说男性创作观的形成
    (一)徐坤小说中男性形象出现的时代语境
    (二)徐坤的生活经历及她的写作态度
二、徐坤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一)徐坤小说中的男性人文知识分子形象
        1.缺乏信仰无视历史的男性人文知识分子形象
        2.背叛婚姻道貌岸然的男性人文知识分子形象
    (二)徐坤小说中的男性商人形象
        1.沉迷性爱游戏利益至上的男性商人形象
        2.既渴望爱情又惧怕爱情的男性商人形象
    (三)徐坤小说中的男性官员形象
        1.恪尽职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男性官员形象
        2.滥用权力以个人利益为重的男性官员形象
    (四)徐坤小说中的另类男性形象
        1.生活贫苦命运悲惨的男性形象
        2.疯狂的男性球迷形象
三、徐坤小说对男性的审视
    (一)徐坤小说观照男性的阶段变迁
    (二)徐坤小说对男性精英的解构
        1.男性精英的生存现状
        2.男性精英形象的颠覆
    (三)徐坤小说对男性的人文关怀
        1.对男性的人文关怀
        2.对和谐两性关系的期盼
四、徐坤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方法
    (一)别样的语言运用
    (二)独特的叙事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8)徐坤小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徐坤小说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的书写
    2.1 对都市职业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
        2.1.1 依附外界力量达到目的
        2.1.2 注重自我追求提升事业
    2.2 对都市职业女性情感世界的关照
        2.2.1 坚定执着的情感追求
        2.2.2 渴望归家的精神困惑
        2.2.3 婚姻失败的心痛迷茫
        2.2.4 遭遇背叛的尴尬自省
        2.2.5 另类色彩的叛逆逃离
    2.3 对都市职业女性精神追求的思考
        2.3.1 都市职业女性独立意识的彰显
        2.3.2 都市职业女性心路历程的揭示
第三章 徐坤小说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3.1 对都市职业女性人生地位的探寻
        3.1.1 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3.1.2 寻求平等的家庭地位
    3.2 对都市男女两性关系的反思
        3.2.1 男性霸权话语的消解
        3.2.2 女性性别困境的挖掘
        3.2.3 两性和谐关系的展示
    3.3 对都市与女性文化关系的关注
        3.3.1 职业女性文化处境的际遇
        3.3.2 都市与女性文化关系的反思
第四章 徐坤小说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的构建动因
    4.1 经济文化转型下的女性写作
    4.2 作家自身经验与情怀的真实写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女性视角下的两种叙事——陈染《饥饿的口袋》与徐坤《厨房》叙事艺术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诗性叙事与理性叙事
二 限定视角与全知视角
三 独白与对话

(10)徐坤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市场化社会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境况
    二、 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文学思潮
    三、 徐坤小说创作概述
第一章 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与对精英知识分子灵魂的探寻
    第一节 精英知识分子形象的解构
    第二节 精英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裂变
    第三节 精英知识分子的艰难探寻
第二章 从觉醒到反思的女性意识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现代女性精神困境的审视
    第三节 女性反思后的自我回归
第三章 独特的女性叙事策略
    第一节 仿男性叙事
    第二节 智性化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代作家笔下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D]. 邓昕洋.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D]. 王肖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论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D]. 潘柳园.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林中小红帽 ——铁凝、徐坤和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叙事[D]. 李奕然. 苏州大学, 2017(07)
  • [5]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D]. 张元珂. 山东师范大学, 2016(12)
  • [6]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D]. 赵映环.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7]论徐坤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 谭微. 渤海大学, 2014(08)
  • [8]徐坤小都市职业女性形象研究[D]. 李颖. 延边大学, 2013(01)
  • [9]女性视角下的两种叙事——陈染《饥饿的口袋》与徐坤《厨房》叙事艺术比较[J]. 祁丽岩. 当代文坛, 2012(05)
  • [10]徐坤小说论[D]. 祝锡蕾.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徐坤在新生代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