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的意义

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的意义

一、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沪敏[1](2021)在《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析及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布特点,为NAFLD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参考;同时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从而建立消化系统功能损伤的评估体系,为NAFLD肝纤维化进展继发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408例,严格按照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后,最终完全纳入326例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肝功能及胃肠激素结果等。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Touch,FT)检测NAFLD患者的肝脏弹性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分析LSM值升高对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胃动素(Motilin,MTL)、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D-乳酸(D-lactic acid,D-LA)、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指标的影响;NAFLD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SPSS21.0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归纳总结NAFLD肝纤维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并分析纳入的326例研究对象的LSM值与肝功能、胃肠激素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LSM值对胃肠激素的影响;分别采用双变量与多变量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无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阶段,无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阶段LSM值对肝功能、胃肠激素指标的影响;旨在明确NAFLD肝纤维化进展对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的预警价值。结果:1、32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113例,占34.7%,痰湿困脾证92例,占28.2%,湿热中阻证78例,占24.0%,气滞血瘀证34例,占10.4%,脾肾阳虚证9例,占2.8%。2、对照Fibro Touch检测的肝脏硬度值与组织病理学分期表,肝郁脾虚证、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在肝纤维化各期均有分布;肝郁脾虚证主要分布在肝纤维化早期,以F0-1、F2为主;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在F0-1、F2、F2-3分布较多;而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F3-4、F4期。不同中医证型LSM值由低到高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各中医证型间LSM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困脾证分别与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326例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舌脉象分布情况为: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症状分别为:右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尿黄、便溏不爽、神疲乏力、腹胀不适、形体肥胖、胸胁胀闷、倦怠乏力;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个舌脉象分别为:苔白或腻、舌淡、脉弦细。4、分析326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发现DBIL、ALT、AST、ALP、GGT与LSM值呈正相关(r>0,P<0.05);TBIL、IBIL、GLB、TP、ALB与LSM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胃肠激素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发现CCK与LSM值呈正相关(r>0,P<0.05);DAO、D-LA、G-17、LPS、MTL与LSM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胃肠激素与LSM值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K、DAO、D-LA、LPS、MTL与LSM有线性回归关系(均P<0.05),其系数分别为8.234、-0.328、-1.157、44.827、48.927;G-17与LSM的线性回归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系数为0.293。5、根据LSM值分为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发现ALT、AST、GGT、CCK、LPS在不同肝纤维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CK、LPS与LSM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LPS指标系数分别为1.012、0.999;根据LSM值分为无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其中ALT、AST、ALP、GGT、CCK、LPS在不同肝纤维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CK、LPS与LS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K、LPS指标对LSM值无影响。结论:1、基于Fibro Touch检测的LSM值在NAFLD肝纤维化各个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的LSM值最高,肝郁脾虚证患者的LSM值最低,LSM值可能有助于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2、NAFLD肝纤维化进展影响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和胃肠激素指标CCK、LPS水平变化,说明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胆囊收缩功能及胃肠功能有关;通过观察LSM值变化对CCK、LPS的影响,对评估NAFLD肝纤维化进展出现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有预警作用。

朱之恺[2](2021)在《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我国河南省林县队列数据,从危险因素暴露、血清分子标志物、口腔唾液菌群三个角度,探讨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的宏微观因素,为我国高发区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1984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招募了 29,553名40-69岁受试者,基线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家族史、体格检查、合并症、恒牙脱落及口腔黏膜白斑等信息,前瞻性随访,统计至2016年3月的食管鳞癌、胃贲门癌、胃非贲门癌及肝癌死亡情况。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Cox依时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HR及95%CI;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绘制某些危险因素和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上消化系统肿瘤生存情况。2.从林县队列的一般普通人群和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重增)人群中,选择随访至2006年5月的328名有充足血清体积的男性胃癌患者,按照开始服药时的年龄(±3年)、采血日期(±31天)和人群分组匹配对照,对照组为328名健康男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在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清性激素、SHBG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铁蛋白浓度,每批次中有3例盲法质量控制样本。排除了超过log10±4SD范围的异常值后,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来计算性激素、SHBG与胃癌发生关联的OR值和95%CI,对年龄、BMI、饮酒、吸烟和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和排除重增人群的敏感性分析。3.另一个研究选择随访至2007年底有充足血清体积的226名肝癌患者和281名慢性肝病死亡患者,对照组分别为全部1,061名健康对照。将铁蛋白浓度除以四分位数间距的一半作为连续变量,按对照组中性别特异的铁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分为四分类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添加了血清铁蛋白与年龄、性别、饮酒、HBV+/HCV+和人群分组之间的交互作用项。敏感性分析中,排除结局发生在前5年随访期间的参与者。4.建立林县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连续三代至少两个及以上食管鳞癌或胃贲门癌患者,或者是同一代一级亲属家系成员有两个食管鳞癌或胃贲门癌患者),收集家系内患者及一级亲属的唾液,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构建文库,上机测序。对有效数据进行OTUs聚类和物种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包括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群落结构差异分析、组间差异物种分析、关联分析和PICRUSt功能预测等。研究结果1.截止至2016年3月,食管鳞癌死亡2,603人,胃贲门癌死亡1,410人,胃非贲门癌死亡560人,肝癌死亡341人。总的来说,中老年、男性、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口腔黏膜白斑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危险效应逐渐增强。具体来看,中老年、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吸烟、恒牙脱落、口腔黏膜白斑增加食管鳞癌死亡风险,教育程度、超重及肥胖、饮酒、新鲜水果摄入降低食管鳞癌死亡风险;中老年人、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恒牙脱落是胃贲门癌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每周1次以上新鲜水果、每周1次以上红肉、每月蛋类摄入是胃贲门癌死亡的保护因素。中老年、男性、恒牙脱落是胃非贲门癌死亡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上是胃非贲门癌死亡的保护因素。中老年、男性、肿瘤家族史增加肝癌死亡风险。2.性激素浓度(雄烯二酮、睾酮、FTAT、雌二醇、雌酮和FE2AE2)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之间没有总体关联。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SHBG最高四分位数分组(Q4)与最低(Q1)相比,患胃癌的风险增加71%,且有统计学意义(OR=1.71,95%CI=1.08,2.71;P-trend=0.09),多因素模型中结果基本保持不变。在BMI的亚组分析中,胃癌风险与血清FTAT呈负相关(OR:Q4 vs.Q1=0.37,95%CI=0.19,0.72;P-interaction=0.01)和雌酮呈负相关(OR:Q4 vs.Q1=0.51,95%CI=0.27,0.97;P-interaction=0.22)。年龄、饮酒和吸烟分层分析结果没有观察到组间的显着差异。在基线调查后随访5年内,睾酮浓度与胃癌风险呈显着负相关(OR:Q4 vs.Q1=0.28,95%CI=0.09,0.87;P-interaction<0.01)。当我们将受试者限制在普通人群试验(n=594)时,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相似。3.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没有发现血清铁蛋白与肝癌发病风险之间的显着关联,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不改变这一不显着关联。血清铁蛋白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慢性肝病死亡以肝硬化死亡为主)。与最低四分位分组(Q1)的受试者相比,最高四分位分组(Q4)的受试者死于慢性肝病的风险增加72%(OR=1.72,95%CI=1.12,2.64),存在统计学显着的单调趋势(P-trend<0.01)。在饮酒人群和HCV血清阳性人群中,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风险增加的相关性更明显。排除随访前5年死亡的慢性肝病病例时,结果保持稳定。4.河南省林县6个合格的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共有45例测序合格唾液样本,其中9例食管癌、7例胃癌、29例家系内健康对照。测序数据量可以很好地反映样本完整性,样本所含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合理。总体病例组中拟杆菌门下的普氏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相比于总对照组显着减少。食管癌高发家系中,食管癌患者的放线菌门的罗氏菌属、梭杆菌门的梭菌属和莫雷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胃贲门癌高发家系中,胃贲门癌患者比健康对照变形菌门的伯克霍尔德菌属和厚壁菌门的消化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升高。研究结论1.依托于前瞻性队列进行的肿瘤健康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中老年、男性、家族史、口腔粘膜白斑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教育程度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保护因素,结果可信度高,上消化系统肿瘤的很多明确危险因素应在癌症防治实践中加以检验,为完善我国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发现,低BMI男性的性激素与胃癌发病相关。SHBG浓度越高,男性胃非贲门癌发生风险越高。基线时高水平的血清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特别是在合并某些肝毒性因素(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饮酒)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该研究结果,并评价铁蛋白是否可以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可行分子标志物。3.高发家系的唾液菌群研究报告了家系内的差异菌群,类似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食管癌高发家系中病例组相比于对照组,罗氏菌属、梭菌属、莫雷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胃贲门癌高发家系中病例组相比对照组,伯克霍尔德菌属和消化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升高,总病例组中普氏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少于总对照组。微生物菌群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为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目前已有的研究较少,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更加深入的相关机制研究。

李尚点[3](2021)在《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肝病除常见消化系统临床表现外,亦可出现其他多系统症状,其中皮肤瘙痒是皮肤表现中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的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经提出潜在的致痒因子包括:胆盐、组胺、内源性阿片物质等;临床观察到徐春军教授基于从血论治理论应用中药汤药口服治疗,也可以对皮肤瘙痒症状起到缓解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相关统计分析,以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的有效性,以及肝病患者瘙痒的发生与否、严重程度,与不同性别、年龄、病因、疾病进程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种疾病及此后进行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临床观察性研究,根据2020全年门诊就诊患者的病例记录,筛选相关信息,统计分析瘙痒症状在慢性肝病群体中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分层的群体之间,是否存在皮肤瘙痒发生与否的差异性。并收集北京中医医院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患者的一般资料、中西医诊断、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等信息,统计分析中药治疗有效率。研究结果:1.对2020年门诊病例记录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患者共324人-1188诊次,其中合并皮肤瘙痒症状64人-199诊次,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总体发生率为19.75%。2.在各因素分层的统计数据中,女性患者瘙痒发生率(24.82%)显着高于男性患者(16.04%)、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瘙痒发生率(59.09%)显着高于其他病因患者、肝硬化阶段患者瘙痒发生率(28.57%)显着高于肝癌患者(1 1.3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青中年患者,秋季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其他季节,但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3.临床观察部分共收集38例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病例,其中按性别划分为男性15例、女性23例;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青年患者12例、中年患者26例。治疗前瘙痒程度评分按照性别、年龄、诊断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4.38例病例治疗前瘙痒评分3.92±1.73,治疗后瘙痒评分为1.42±1.77,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显着(P<0.05)。总体38例病例中有33例瘙痒评分降低,计算治疗有效率为86.84%。结论:1.皮肤瘙痒是慢性肝病常见症状,其中以女性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多见。2.中医药治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显着。

郭琳[4](2021)在《性激素受体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HBV相关HCC与非HBV相关HCC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癌细胞分化程度、被膜侵犯、MVI分级、肝硬化及ki-67表达情况等)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以明确HBV在HCC发生发展中的影响;(2)探讨性激素受体(AR、ER)在HBV相关HCC癌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情况,以及该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以期在HBV相关HCC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临床有无CHB诊断将之分为两组:HBV相关HCC组和非HBV相关HCC组,并用SPSS 26.0统计分析二组间在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2)为确保后续人群分层,分别从获得的HBV相关HCC病例中的52例女性人群和188例男性人群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54例(女26例,男29例),用IHC 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ER和AR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 26.0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与非HBV相关HCC患者相比,HBV相关HCC患者在患病年龄(58.9±14.33 vs 55.12±10.1,p=0.041)、临床分期(IIb-IIIa,25%vs 47.1%,p=0.009)、复发/转移(5%vs 35.4%,p=0.000)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将HBV相关HCC患者以病毒载量≤103copies/ml和>103copies/ml分组,发现两组在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高指数者,14.0%vs 27.8%,p=0.024)、临床分期(晚期者,41.3%vs 55.7%,p=0.028)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呈正相关关系。(2)AR在HBV相关HCC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核,在癌旁肝细胞中主要在细胞核、浆中同时阳性表达,AR与Hep Par-1等HCC特异性IHC标记物一致性检验结果较差,而AR在癌细胞核的表达与HBV DNA复制活跃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598,p=0.000)。(3)ER主要在癌旁肝细胞胞核中表达,未见在癌细胞中表达的病例,且与临床分期存在正相关关系(r=0.311,p=0.022)。结论(1)HBV DNA始终影响着HCC的发生发展并且对于高病毒载量的HCC患者,尤其是已绝经的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为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和转移,进行术前和(或)术后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是极有必要的。(2)AR在HBV相关HCC癌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在癌旁肝细胞中主要在细胞核、浆中表达,相比于作为明确HCC诊断的IHC标志物,AR更适合作为HBV相关HCC患者的一项预后指标,或可通过反映HBV相关HCC患者病毒复制情况为术后抗病毒治疗甚至预测HBV相关HCC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3)ER主要在癌旁肝细胞胞核中表达,ER或可成为鉴别高分化癌细胞与癌旁增生、纤维化的肝组织的标记物。

李丽[5](2020)在《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的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医院2005-2015年间骨质疏松门诊初诊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合并疾病、骨折等情况。(2)分析该医院2006-2017年间就诊的928例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与骨折的相关性。结果:(1)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70~79岁,脆性骨折主要发生在椎体,男性骨量异常者中以糖皮质激素使用、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最大。通过年龄分层分析,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逐渐下降,70~79岁组值最低;股骨及全髋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下降,其中股骨颈骨密度在与小于50岁组比,70~79岁组及≥80岁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全髋骨密度值在与小于50岁组及50~59岁组相比,≥80岁年龄组分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腰椎1-4(Lumbar 1-4,L1-4)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加在逐级增加,70~80岁时达高峰,随后下降,与小于50岁及50~59岁组比,70~79岁组及≥80岁组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提示患者年龄、体重、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全髋骨密度、β-CTX、慢性胃病、骨质疏松是骨折史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中年龄、骨碱性磷酸酶、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是骨折的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3是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男性骨量异常患病人群发病可能与增龄有关,70岁以后男性骨量异常发生率显着增高,70~80岁为好发高峰;男性脆性骨折好发部位在椎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患者都容易导致男性骨量异常的发生,应尽早干预。(2)防控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折的发生,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年龄较大、β-CTX和BALP水平较高、合并慢性胃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干预及治疗,以减少此类患者中骨折的发生。

孙健[6](2020)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对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的114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选进此项研究,所有患者符合2017年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均经过临床症状、临床病理检查、上腹部增强CT、上腹部B超、甲胎蛋白检查证实。将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TACE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TACE治疗,两组均行2-5周期TACE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基本特征,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FP、肿瘤直径及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病例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情况,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患者随访研究采用生存分析。包括K-M法估计患者生存期,Log-rank法检验行分组变量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SS 19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结果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1.1.近期疗效比较1.1.1肿瘤大小变化比较全部病例TACE治疗2周期后4~6周复查,依据mRECIST肿瘤疗效评价,雷替曲塞组(A组)与表柔比星组(B组),A组疾病控制率是87.93%;B组疾病控制率是82.14%,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 AF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FP下降大于50%例数分别为24例和19例,下降率为41.37%和33.93%,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远期疗效比较A、B两组患者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10%、86.21%、50%、22.41%;91.07%、71.43%、28.53%、19.64%,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18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进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16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18月大于B组中位生存期,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雷替曲塞组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较雷替曲塞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2.1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发生8例,B组发生42例,AB组发生率分别为13.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骨髓抑制比较根据两组血常规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下降例数为8例和17例,下降率为13.79%和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肝功能损伤比较根据两组肝功能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术前的A组的ALT、AST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ALT、AST低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3.1.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肿瘤数目、肿瘤直径、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术后AFP变化、TACE治疗次数(P<0.05)。3.2多因素回归分析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个数、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提示有门脉癌栓、TNM分期高、肿瘤多发、肿瘤大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后AFP值变化明显、TACE治疗次数多肝癌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结论:1.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好,不但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而且临床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2.雷替曲塞组与表柔比星组比较,在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患者生存期有优势。3.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

王斌[7](2020)在《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核心机制是糖脂代谢紊乱。机体糖脂代谢调控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不良环境暴露在糖脂代谢紊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以肝脏脂肪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应激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二者享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糖尿病与NAFLD共存,可以进一步加剧糖脂代谢紊乱,导致相关不良结局。本研究旨在中国社区人群中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isphenol A,BPA)对糖脂代谢稳态的影响,并系统评估糖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双向关联以及心血管风险。研究方法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与糖脂代谢紊乱: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宝山淞南社区中老年队列人群。分别于2009年基线和2013年随访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估计胰岛素抵抗指数(index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和稳态模型估计β细胞功能指数(index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 function,HOMA-β)。收集晨尿测定尿BPA浓度。利用基线和随访数据进行BPA与糖脂代谢紊乱的重复测量分析。2.糖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中老年队列人群。分别于2010年基线和2014-2015年随访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腹部超声检查,检测空腹血糖、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根据超声结果诊断NAFLD。利用前瞻性随访资料分析糖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双向关联。3.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心血管风险:对上述嘉定区中老年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管功能检查,评价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状况。随访时收集研究对象心血管事件信息,以新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定义心血管结局。利用前瞻性随访资料分析糖尿病与NAFLD的心血管风险以及二者共患对彼此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1.尿BPA浓度与血糖稳态和血脂水平独立相关。在非糖尿病女性中,尿BPA浓度每增加10倍,空腹血糖水平增加3.39%(95%CI:2.24%,4.55%),HOMA-β下降11.6%(95%CI:-15.8%,-7.18%),该效应在超重或肥胖女性中进一步增强。此外,尿BPA浓度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基线至随访过程中,持续较高的尿BPA浓度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病风险增加相关。2.糖代谢紊乱与NAFLD存在双向关联。与糖代谢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增加(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1.27,95%CI:1.02–1.57),糖尿病前期患者发生NAFLD缓解的概率降低(RR=0.73,95%CI:0.60–0.88)。在非糖尿病患者中,2-h血糖水平与NAFLD发病呈正相关,空腹血糖和2-h血糖水平与NAFLD缓解呈负相关。基线至随访过程中,随着血糖紊乱程度的加重,NAFLD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而NAFLD缓解概率逐渐降低,以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对象最为明显。另一方面,相比非NAFLD患者,NAFLD患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较高(RR=1.54,95%CI:1.28–1.87)。新发NAFLD和NAFLD缓解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亦显着相关。3.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及颈动脉斑块患病独立相关,并且增加新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按NAFLD状态分组后,非NAFLD患者中糖尿病与心血管事件总体相关,在NAFLD患者中未见二者相关性。然而,糖尿病可以显着增加伴有严重纤维化NAFL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NAFL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样显着增加。另一方面,与非NAFLD患者相比,NAFLD患者动脉硬化患病风险较高,并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步上升。NAFLD及其纤维化程度与新发心血管事件未显示相关性,该结果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保持一致。研究结论1.尿BPA与血糖和血脂稳态失衡有关,提示BPA暴露可能是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2.糖尿病与NAFLD互相影响。在非糖尿病人群中,2-h血糖与NAFLD发病以及缓解相关,同时血糖紊乱进展程度与NAFLD发病以及缓解之间呈现梯度效应。该结果强调了维持长期正常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改善NAFLD的必要性,反之亦然;3.糖尿病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NAFLD仅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NAFLD与糖尿病对心血管结局无显着交互作用。因此,尽早开展糖尿病筛查并及时进行干预对于降低NAFLD患者和非NAFLD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

孙健,王苏[8](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与性激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包含部分双链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嗜肝包膜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建立持续感染,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可发展为肝细胞癌。HBV的嗜肝感染由牛磺胆酸钠多肽(NTCP)介导,NTCP属于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基底外侧区

邢淑清,赵红丽,郭艳英,王新玲[9](2019)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与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两组:一组为非NAFLD组共54例,平均年龄(54.19±11.58)岁;另一组为NAFLD组共52例,平均年龄(52.12±9.60)岁。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睾酮(TT)、SHBG、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胺(γ-GT)水平,采用高效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采用放免法测定游离睾酮(FT)水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血清SHBG水平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间SHBG、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SHBG水平低于非NAFLD组(t=-2.273,P<0.05),校正体质指数(BMI)、睾酮因素后,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合并NAFLD组患者SHBG与ALT呈负相关(r=-0.376,P<0.05)。结论 SHBG水平的降低与中老年T2DM合并NAFLD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蒋艳丽[10](2019)在《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乳腺增生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文中提出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合并乳腺增生症的原因有:长期慢性缺氧、肝功能损伤、药物因素、精神因素及其他因素。肺气本虚或肺气郁结是COPD发生的内因,感受外邪、嗜食辛冷,或将养过温,或情志受扰、过饱过劳是本病的诱因,内外合邪,致使该病发生。肝郁气滞为乳腺增生症病机之本,肝气不舒则气机不畅,肝郁气滞,乳络不通,甚至痰凝、血瘀结聚成块而发病。其防治措施主要有:改变生活方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早期诊断治疗。

二、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析及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2.2 各中医证型在肝纤维化各期分布情况
    2.3 各中医证型中LSM值的比较
    2.4 各中医症状及舌脉象分布情况
    2.5 入选研究对象血清学指标一般情况
    2.6 无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阶段LSM值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2.7 无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阶段LSM值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3 讨论与分析
    3.1 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分型
    3.2 NAFLD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3.3 肝脏硬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4 NAFLD肝纤维化与中医症状体征的关系
    3.5 NAFLD肝纤维化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3.6 NAFLD肝纤维化与胃肠激素指标的关系
    3.7 NAFLD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
    3.8 中医对NAFLD肝纤维化的认识
    3.9 现代医学对NAFLD肝纤维化的认识
    3.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胃肠功能紊乱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本论文标点符号撰写规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标
    1. 总目标
    2. 分目标
研究思路总图
第一部分 林县一般人群危险因素暴露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2.2 现场调查问卷
        2.3 队列随访与研究终点确定
        2.4 变量定义
        2.5 伦理声明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信息
        3.2 随访终点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情况
        3.3 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4 基线年龄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3.5 坚果摄入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与趋势图
        3.6 BMI与食管鳞癌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3.7 上消化系统肿瘤30年随访生存曲线
    4. 讨论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6. 小结与建议
第二部分 林县某些血清分子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死亡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基础
    2. 研究背景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与对象
        3.2 随访和病理诊断
        3.3 病例及对照的选择
        3.4 实验室检测
        3.5 协变量及测量
        3.6 伦理声明
        3.7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性激素与男性胃癌研究的基线信息
        4.2 对照组中各性激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之间的相关关系
        4.3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4.4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的亚组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4.5 铁蛋白与肝癌发生、慢性肝病死亡风险研究的基线信息
        4.6 铁蛋白与肝癌发病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亚组、敏感性分析
        4.7 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亚组、敏感性分析
    5. 讨论
        5.1 性激素与男性胃癌研究
        5.2 铁蛋白与肝癌、慢性肝病研究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三部分 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内唾液菌群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唾液采集方法
        2.3 测序部分方法
        2.4 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5 伦理声明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样品完整性评价
        3.3 OTU分析及丰度分析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3.5 Beta多样性分析
        3.6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3.7 关联分析
        3.8 PICRUSt功能预测
    4. 讨论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6.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与食管癌死亡风险:12个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中国林县营养干预试验初次筛检问询表和体检结果
    附表二 疾病旧编码(56种)与ICD-10编码对照表
基金资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简历
致谢

(3)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瘙痒发生率回顾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4)性激素受体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雄激素及其受体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中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诊疗特征、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合并不同疾病的男性骨量异常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骨质疏松症病因与发病机制研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以及申请课题目录

(6)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与糖脂代谢紊乱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BPA与血糖紊乱的相关性
        3.2 BPA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
    4.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糖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糖代谢紊乱对NAFLD的影响
        3.2 NAFLD对糖代谢紊乱的影响
    4.总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心血管风险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糖尿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3.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糖尿病人群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4.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乙型肝炎病毒与性激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性激素概述
2 性激素及受体对乙型病毒的影响
3 乙型肝炎病毒对性激素的影响
4 性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HBV肝纤维化、肝癌自然过程的影响
5 展望

(9)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间相关代谢指标的比较
    2.3 NAFLD患者血清SHBG水平与血糖、血脂、肝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10)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乳腺增生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1.1 长期慢性缺氧
    1.2 肝功能损伤
    1.3 药物因素
    1.4 精神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防治措施
    3.1 改变生活方式
    3.2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3.3 早期诊断治疗

四、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NAFLD肝纤维化的中医症候分析及对消化系统相关激素的影响[D]. 朱沪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D]. 朱之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D]. 李尚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性激素受体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 郭琳.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男性骨量异常患者临床特征、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骨折相关性分析[D]. 李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孙健. 扬州大学, 2020(04)
  • [7]糖脂代谢紊乱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研究[D]. 王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8]乙型肝炎病毒与性激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孙健,王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21)
  • [9]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J]. 邢淑清,赵红丽,郭艳英,王新玲. 热带医学杂志, 2019(08)
  • [10]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乳腺增生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 蒋艳丽. 河南中医, 2019(08)

标签:;  ;  ;  ;  ;  

男性肝病患者性激素变化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