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

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芹[1](2021)在《人地协调观视角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韦奇成[2](2021)在《“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逐渐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分层式、参与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分层—参与式教学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原有的技能基础水平、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等的不同,通过对相关知识测验后的结果解读,将学生分层后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点拨指导分层等,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参与教学主要具体表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制定、练习结束后的组内、组间参与评价、总结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实现最优化、最全面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将分层—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篮球专选课中。选取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8级篮球专选1班为实验班与篮球专选2班对照班共计4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每个班男生各24名男生,控制分层—参与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为唯一变量,通过对学生的篮球技术中的运球、投篮、技评达标进行测试以及非认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问卷、测量量表及测验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数据采用Excle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理,采用SPSS22.0等统计学应用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分析处理。通过对比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篮球技能成绩、非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两项期末技能考试成绩达标成绩的比较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对学生篮球运球、投篮方面有所提升,技能成绩有所提高。(2)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传球—行进间运球—行进间投篮)进行技术评定,两班的技评成绩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运用在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对学生篮球技评成绩有所提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3)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的比较值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综合技术的掌握。分层—参与教学法中应完善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性及激励机制,先进的教学法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级别学生的技能进行情况和心理变化状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间进行互帮互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共同进步。(4)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其中非认知能力中的体育学习动机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非认知能力中的凝聚力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非认知能力中的自信心方面的其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信心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张建霞[3](2021)在《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因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其中,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被广大师生所认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组织形式,能够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出现了多种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肯定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意义。本文由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及其发展趋势切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分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缘起,对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总体概述;第一章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内涵,着重讲述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第二章调查了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重点分析了自主学习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其原因,明确了开展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着重论述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展示了基于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并对实例进行总结和反思;第四章对本论题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反思。希望本论文能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进一步促进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进步。

宛长亮[4](2021)在《基于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情境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生活、文化、经济多元化并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学生看待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我国对于情境式教学研究开展多年,但在实践方面如在高中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众多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不远的今天,新的化学书中很多知识点缺乏素材,情境构建并不完整。本文所研究的便是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创设符合高中化学教学的情境,提炼创设原则并作出实践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情境教学法开展研究工作,分别是:1.关于情境教学法的综述。这一节主要阐述选取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情境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关于课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首先阐述课题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然后选取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论和活动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3.课题的理论基础研究。界定课题中的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归纳情境教学法的形式和内容、提炼创设原则、阐述其功能并作出实践,最终得出结论。4.实践研究。于2020年9月至12月在A市第一高级中学进教学实践,并把实践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实验对象、控制变量、设计方案、课前测试)、第二阶段(课中实践)、第三阶段(课后测试、根据学生课后测试及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5.评价与反思。根据实践研究阶段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情境式教学法在高中课程中是否生效,反思实践过程中采用方法和结论是否匹配,分析此种方法的不足并寻找突破以及此后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延伸方向。本文在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基础上,以情境式教学法创设研究性的高中化学情境,以辅助完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工作。本文通过文献综述选取了与情境式教学法教育理论作为支撑,设计课程并通过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学生接受情境式教学法前后成绩进行分析,得出情境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结论。

陈宇环[5](2020)在《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普通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学生锻炼实验技能和培养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2019年教育部表示,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等院校学生规模较大,学生差异性也较大。本课题根据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差异和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在普通物理实验课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以及分层教学理论进行文献研究,阐述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基于理论研究设计了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模式,即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分层。然后,根据物理实验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实验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形成双向细目表并编制测题和量表,形成“物理实验能力调查测试卷”。利用测试卷对学生学习态度、实验习惯和实验能力等学情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象分层完成后,按照创构的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为验证分层教学的有效性,选择传统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实践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差异显着。最后,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对完善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教学实践验证了分层教学模式运用于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是一种切实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教学模式。

吴晨[6](2020)在《中学化学课堂情境链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时代的飞跃发展与文化、生活、经济的多元化,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正随着看待事物的角度的深化而发生改变;我国基础教育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理念——“双基教育”,到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再到2017年12月份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发生转型。然而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必然带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自上一轮课程改革(2003年4月)以后,全国基础教育课堂涌现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例如“高效课堂”与“互联网+教育”;在此基础上情境教学法将“高效课堂”与“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从生动具体的场景作为出发点,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来构造浓郁的学习兴趣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此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纵使情境式教学的优点众多,但是,因为情境式教学法重视课堂教师的主控能力,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太注重整体结构,导致形式单一化,很难做到教学相长,使得教师在采取情境式教学时将面临巨大的困境,这与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随着情境式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更多由情境式教学演变的新教学模式或方法便脱颖而出,例如本次所研究的对象——情境链教学法,以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生活情境化,知识生活化,让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情境链教学法开展研究工作,分别是:1.情境链教学法的研究概述。主要论述了该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国内外针对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所带来的研究意义,最后是开展该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2.课题的教育理论依据。选取了五大教育理论作为情境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分别是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以及活动学习理论。3.课题的理论基础研究。首先笔者对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之后陆续提出情境链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创设原则以及创设策略。4.教学应用实践研究。笔者通过在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开展实践教学,将实践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准备阶段(确立研究的对象、变量、假设、方案)、实施阶段(开展课前、课中、课后阶段活动)、总结评价阶段(针对访谈、纸笔测验结果得出详细的分析报告)。5.研究结论与反思。通过对教学实践获取到的研究数据分析报告进行汇总,得出情境链教学法的理论研究部分是否满足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并对自身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找出该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课题继续研究的方向。

苏笑悦[7](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王贺[8](2020)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文中提出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ARCS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首先提出,是探讨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理论范式。该模型包含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ationship)、自信心(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要素,简称“ARCS”动机模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苯及芳香烃”的知识内容为例,结合有关文献,提出了在教学中融入动机要素的“四环节”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并在和田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进行教学实践。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主要叙述动机模型的研究背景,根据新课标对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阐明选题缘由,综述ARCS动机模型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ARCS动机模型及混合式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动机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及该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对ARCS动机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业水平现状进行前测,收集前测数据,选用SPSS 25.0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所选班级化学成绩无明显差异。通过问卷前测调査,了解学生对苯及芳香烃的学习现况。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基于前几章的分析,以“苯及芳香烃”的知识点为教学实例。并混合PPT、图片、视频、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将ARCS动机模型四要素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四环节”教学设计中。应用“四环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了《苯》《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教学案例。第五部分:结果与分析。教学实施完成后,进行“苯及芳香烃”相关知识的专项测试及学习状态的后测调查。使用SPSS 25.0软件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问卷星”软件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教学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基于教学案例的实施情况汇总研究成果,阐述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论证了将动机要素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动机要素的“四环节”教学设计模式,并进行了“苯”、“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刘灿辉[9](2019)在《特色学校数学“学案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学案导学”有效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基于我校校情、教情、学情的现实需求而实施的教学研究。本实践研究主要以高中艺术班数学学科教学作为研究内容,针对五个方面进行。一是探索构建我校高中艺术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二是探索针对我校高中艺术班学生数学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是探索高中艺术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四是探索高中艺术班数学学案中如何体现“学、思、读、写、练、议、讲、演、评”等基本学习方式;五是探索高中艺术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组织的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进行实证性研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的高效学习中由“学会”提升到“会学”,全面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的“学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艺术班数学课堂教学乃至各学科课堂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效性的整体提升,实现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和内涵化发展。本研究还提出了三个今后的研究方向,即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平台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建立高校智库来提升研究水平,通过研究新高考来提升研究水平。本研究以绪论、文献综述、学案导学研究过程、学案导学研究分析及学案导学研究成果等六个部分进行呈现。

马娟[10](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采用“我讲—你听”的常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运用“一刀切”的教学形式,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现有的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划分标准仅依据学生的总成绩,忽视了学生学科差异的发展需要。为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发展需要,基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念,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将分层教学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并通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研究,力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现由传统课堂向新课堂的转变。本文在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前提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全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激励原则,从实施背景、要素分析、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及优化四个维度具体论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实施,为保障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完善教育政策以创造分层教学实施的氛围、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以调动高中政治教师的积极性和联合家校双方以形成教育合力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机制。

二、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篮球教学方式创新的需要
        1.1.3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分层教学法
        1.4.2 参与式教学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分层式教学法的研究
        2.1.2 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2.1.3 分层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4 参与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5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2.1.6 篮球专选课的相关研究
        2.1.7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与实施
    4.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
        4.1.1 教学指导思想
        4.1.2 教学目标
        4.1.3 教学原则
        4.1.4 操作程序
        4.1.5 教学评价
    4.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施
        4.2.1 实验班学生的分层
        4.2.2 教学中分层的依据与调整
        4.2.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5 结果与分析
    5.1 “分层—参与”教学法理论分析
        5.1.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5.1.2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人本主义”理论分析
        5.1.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
    5.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5.3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5.4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5.4.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评的成绩对比分析
        5.4.3 实验班与对照班术科技能综合成绩对比分析
        5.4.4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分析
    5.5 实验前后测结果分析
        5.5.1 实验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5.5.2 实验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5.5.3 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5.5.4 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录二 篮球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 群体凝聚力问卷表
附录四 学习自信心量表
附录五 教学日历
附录六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选题的必要性
        四、选题的可行性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自主学习教学概述
    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 自主学习教学的特征和理论依据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现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第二章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
    第二节 关于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从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角度分析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分析
        三、从教师和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
第三章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着眼自主意识预习分组,做好课前准备
        二、基于学生需要指导学法,建设和谐课堂
        三、围绕学习任务合作探究,加强互助研讨
        四、立足重点难点高效点评,及时释疑解难
        五、借助课堂检测巩固拓展,注重学后反思
    第二节 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例
第四章 总结和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情境教学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情境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框架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情景与情境辨析
        2.情境教学法
        3.化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式教学法联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情境教学论
        4.活动学习理论
三、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情境创设
    (一)新课标下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原则及功能
        1.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概述
        2.新课标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原则
        3.新课标情境式教学法功能
    (二)新课标下教学情境的创设分析
四、情境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研究准备阶段
        1.实验研究对象
        2.实践研究的变量与假设
    (二)实验研究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确定实验对象、控制变量、设计方案、课前测试)
        2.第二阶段(课中实践)
        3.第三阶段(课后测试、根据学生课后测试及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践研究阶段
        1.纸笔测验结果分析(后测)
        2.课后访谈结果分析
    (四)新课标下化学教学改善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及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
附录2 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
附录3 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预测原始数据
附录4 化学电源学情测试卷
附录5 化学电源学情测试卷原始分数
附录6 课前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化学电源学情测试卷
附录8 课后与学生访谈
附录9 化学电源课后测试卷原始分数
致谢

(5)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1.3 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分层教学理论基础
        2.1.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2 加涅的层级模式理论
        2.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1.4 因材施教原则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
        2.2.2 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教学对象分层
    3.2 教学目标分层
    3.3 教学内容分层
    3.4 教学方法分层
    3.5 教学评价分层
第四章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调查与分层
    4.1 物理实验能力结构理论概述
    4.2 调查研究工具的设计
        4.2.1 学生实验能力测试题编制
        4.2.2 学生物理实验素养调查问卷编制
        4.2.3 调查问卷的信度及效度
    4.3 调查目的、方法及实施
        4.3.1 调查目的
        4.3.2 调查对象
        4.3.3 调查方法
        4.3.4 调查实施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4.1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总体特征
        4.4.2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单因素差异性分析
    4.5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分层依据
        4.5.1 学生物理实验素养的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4.5.2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测试题的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4.5.3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分层
第五章 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
    5.1 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组织
        5.1.1 课程安排
        5.1.2 学生分组
        5.1.3 教师安排
    5.2 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实践
        5.2.1 实践目的
        5.2.2 实践设计
        5.2.3 实践实施
    5.3 普通物理实验分层的教学案例
    5.4 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价
        5.4.1 实践数据分析
        5.4.2 实践效果评价
第六章 对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建议
    6.1 加强学生对普通物理实验的认识
    6.2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
    6.3 开放实验室,建立梯式实验教学平台
    6.4 改进考核方式促进实验教学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物理实验能力调查测试卷
    附录2: 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调查测试卷得分情况
    附录3: “单臂电桥法测电阻”实验的教学设计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学化学课堂情境链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情境链教学法的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情境式教学的研究瓶颈
        1.1.2 情境式教学自身的缺点
        1.1.3 2017 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有关情境式教学的研究
        1.2.2 有关境脉学习的研究
        1.2.3 有关情境链教学法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情境链教学法的理论构建
    2.1 概念界定
        2.1.1 情景
        2.1.2 情境
        2.1.3 情境教学法
        2.1.4 情境链教学法
    2.2 理论基础
        2.2.1 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境脉学习理论
        2.2.4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
        2.2.5 活动学习理论
3.情境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研究
    3.1 情境链教学法主要形式
        3.1.1 串联式
        3.1.2 并联式
        3.1.3 复联式
        3.1.4 情境链教学法三种教学形式对比
    3.2 情境链教学法创设原则
        3.2.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2.2 启发性原则
        3.2.3 系统性原则
        3.2.4 因材施教原则
        3.2.5 趣味性原则
        3.2.6 量力性原则
    3.3 情境链教学法功能特点
        3.3.1 紧抓教育理念,以实际为主从实际出发
        3.3.2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3.3 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3.3.4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5 课堂活跃度高,学生学习氛围好
        3.3.6 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明确教学重难点
4.情境链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4.1 实证研究准备阶段
        4.1.1 实证研究对象
        4.1.2 实践研究的变量与假设
    4.2 实证研究实施阶段
        4.2.1 课前活动
        4.2.1.1 学习情况研究分析
        4.2.1.1.1 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4.2.1.1.2 学生纸笔测验(前测)
        4.2.1.1.3 学生访谈
        4.2.1.2 基于情境链教学法的《化学电源》教学设计
        4.2.1.2.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4.2.1.2.2 教学背景分析
        4.2.1.2.3 学生情况分析
        4.2.1.2.4 教学目标
        4.2.1.2.5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4.2.1.2.6 教学方法
        4.2.1.2.7 情境链教学流程图
        4.2.1.2.8 教学过程
        4.2.2 课中活动
        4.2.2.1 课堂实录
        4.2.3 课后活动
    4.3 实证研究测评阶段
        4.3.1 纸笔测验结果分析(后测)
        4.3.2 课后访谈结果分析
5.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及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情境链教学法的《氯气的实验制取》教学设计
    附录2 基于情境链教学法的《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
    附录3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
    附录4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
    附录5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预测原始数据
    附录6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附录7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测试卷
    附录8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测试卷原始分数
    附录9 课前与学生访谈题纲
    附录10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情测试卷
    附录11 课后与学生访谈题纲
    附录12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课后测试卷原始分数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标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求
        1.1.2 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现状的需求
    1.2 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ARCS动机模型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ARCS动机模型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ARCS动机模型的概念界定
        2.1.1 学习动机概念
        2.1.2 学习动机分类
        2.1.3 ARCS动机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混合式教学
        2.2.2 游戏教学
        2.2.3 数字化微格教学与微课
        2.2.4 PBL教学
        2.2.5 CBL教学
        2.2.6 思维导图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期望价值理论
        2.3.4 成就动机理论
第三章 动机教学前期分析与准备
    3.1 学业水平成绩的前测统计与分析
    3.2 学生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前测调查问卷编制与发放
        3.2.2 前测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3.3 教学课时安排
    3.4 教学微课设计及制作
        3.4.1 基于ARCS动机要素的化学微格教学技能整合
        3.4.2 微课的前期制作
    3.5 ARCS动机教学模型的建构
        3.5.1 教学模型的建构
        3.5.2 教学研究对象
        3.5.3 教学实施方案
第四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4.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苯”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情分析
        4.1.3 教学目标
        4.1.4 教学思路
        4.1.5 教学过程
        4.1.6 教学反思
    4.2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苯的同系物”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4.2.1 教材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思路
        4.2.5 教学过程
        4.2.6 教学反思
    4.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芳香烃”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4.3.1 教材分析
        4.3.2 学情分析
        4.3.3 教学目标
        4.3.4 教学思路
        4.3.5 教学过程
        4.3.6 教学反思
第五章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教学实施结果与分析
    5.1 课堂教学实践展示
        5.1.1 教学课堂展示
        5.1.2 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示
    5.2 学业水平后测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5.2.1 “苯及芳香烃”专项习题编制
        5.2.2 “苯及芳香烃”专项试卷编制
        5.2.3 “苯及芳香烃”专项试卷成绩统计与分析
    5.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5.3.1 后测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5.3.2 后测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特色学校数学“学案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新课程观
        1.1.2 新教学观
        1.1.3 新人才观
        1.1.4 新质量观
        1.1.5 新发展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3.3 学案导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2章 “学案导学”教学的研究过程
    2.1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2.2 理论把握
    2.3 实践研究
        2.3.1 数学学案的编写基本原则和方法
        2.3.2 教学过程的实施原则
        2.3.3 教学方式的“导学”实施策略
        2.3.4 教学模式的“导学”操作体系策略
        2.3.5 模式的常规应用方式
第3章 “学案导学”教学的研究分析
    3.1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有效性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2 音乐生与美术生不同年份成绩分析
    3.3 个案分析
第4章 “学案导学”教学的研究成果
    4.1 实践成果得到认可
    4.2 实践成果助力发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有效性调查问卷
附录B 周过关卷
附录C 教研组工作计划
附录D 教研组长研讨会上的培训发言(节选)

(10)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重难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分层教学
        2.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
    (五)研究特色与不足
        1.研究特色
        2.研究不足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4.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
        1.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2.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3.有利于突破“大一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4.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1.分层教学在其他学科的成功运用
        2.教学内容的设置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3.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实施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激励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
        1.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实施背景
        2.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要素分析
        3.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课堂实施
        4.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课后评价及优化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教育政策以创造分层教学实施的氛围
    (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以调动高中政治教师的积极性
    (三)联合家校双方以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领导的支持
        2.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3.学生家长的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地协调观视角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D]. 黄海芹.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D]. 韦奇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 张建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情境教学法研究与实践[D]. 宛长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普通物理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陈宇环.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中学化学课堂情境链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D]. 吴晨.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苯及芳香烃”为例[D]. 王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特色学校数学“学案导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刘灿辉. 湖南大学, 2019(02)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研究[D]. 马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