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舆论导向 提高刊物质量——本刊编委会现已正式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田[1](2020)在《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着名报人,在长期的报刊实践和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新闻思想,其中最为鲜明且极具价值的是他的大众新闻思想。在前人丰富的研究基础上,可以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运用已出版的影印报刊、传记作品、文集、回忆性文章等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相关的新闻理论知识,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进行探究。从分析我国大众新闻思想的产生入手,探讨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阐述其大众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总结其大众新闻思想的现代启示,力求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大众新闻思想是在报纸自身的发展成熟及战争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刺激下产生的,以瞿秋白提出的“脸向着群众”的大众新闻思想的出现为标志,我国大众新闻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并不断发展成熟。从邹韬奋的成长路径和社会交往来看,其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理论渊源比较广泛,除学生时代来自所受教育的“立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外,还有黄远生的大众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鲁迅的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不同时期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个人的成长和经历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成的。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点,在群众运动的影响和锻炼中,他的大众新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并以1936年《生活日报》的创办为成熟标志。结合邹韬奋的报刊及出版事业活动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其大众新闻思想的五点主要内容:一、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的内涵首先是立于大众立场、以民众利益为核心的,他一生创办六刊一报,均坚持大众立场,为大众谋福利,从未动摇;二、在这种基础之上,邹韬奋坚持言论的独立自由,不做一党一派的传声筒,他认为一个好的报刊必须要有报格,做到对民众负责,成为民众喉舌。三、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服务精神,不仅从服务读者扩充到广大人民群众,且要肩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在为民众、为社会充分发挥服务精神的同时,邹韬奋以推广大众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为职责,这是他致力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五、在危急关头要以国家民族立场为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一个新闻人一个新闻事业文化事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并借鉴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有利于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在当今社会应当将“韬奋精神”延续下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具有时代性,是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星,它为后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任航[2](2020)在《《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庚子事变后,北京的各项新学迅速勃兴,民间兴起了办学、办报的热潮,北京的画报业也在此时发展起来。自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开始,画报便作为一种通俗的传播形式,受到民众的喜爱。此后,北京画报的办刊数量平稳增长,至1928-1937年形成了北平“画报热”。其中,《世界画报》得益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渐显现代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并因其专业的编排理念、精准的经营策略在北平的画报业中脱颖而出,发行长达十二年,出刊共计607期,成为华北地区销量第一的画报,也是北方摄影画刊中出版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个刊物。作为一份恪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画报,《世界画报》以图像为主的记录方式构筑了一部北平的社会图像志,其中既有技术力量、思想观念以及物质景观的不断发展,也有大众群体与都市的成长。它不仅记录了北平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也持续关注着北平都市文化的发展。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北京画报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了1902年至1949年间所有现存可考的北京画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画报研究“南热北冷”现象的研究缺陷。在基本掌握北京画报历史的前提下,重点探求了1928‐1937年“画报热”中北平画报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采用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画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将《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世界画报》所展示出的都市“侧影”。自1928年6月20日,北京丧失了数百年来未曾中断的首都身份,经历了长达21年的非国都时代。在这21年中,1928-1937年的“北平十年”是北平由政治中心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呈现了独特的城市表现,也最能呈现出北平的都市文化特色。在这十年间,《世界画报》一直保持着对北平都市文化的关注,记载了北平都市文化转型与变迁的大量历史信息。因此,从北平都市文化语境中感受《世界画报》的文化张力,从《世界画报》中见证北平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在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的话语框架下,探究《世界画报》的城市叙事方式,及《世界画报》与北平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思维平台与研究立场,也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具体而言,《世界画报》作为北平的都市文化样本,给予了北平更加多元化的叙事与解读方式。它凭借视觉媒体的再现,将各阶层市民原本彼此疏离的各式生活样貌拼剪于一体,其中既有新旧权贵、豪门巨贾、文人学者、青年学子的都市体验,也有普通市民、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市民阶层构成了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不论是戏园、庙会等传统娱乐场所,还是电影院、公园等新式游乐项目,都在这座新旧并重、中西交融的北平城各放光彩。《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生产媒介,以摄影、绘画、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自由穿行在各个文化维度中,不论是西方艺术的西风东渐,还是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改良,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艺术的视角,构造出既蕴含高雅又不吝世俗的都市空间。此外,《世界画报》极为关注女性议题,以图文并茂的传播样式充分展示了当时都市女性生活,把女性推向具有高密度话语的平台,塑造了美丽、时尚、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通过画报详尽的叙事重构,我们看到它对于许多对立的事物都能包容与接纳,“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多种元素在其中融于一体,又相对独立。本文通过深度挖掘《世界画报》在参与市民日常生活、都市休闲娱乐、都市艺术以及对现代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探究画报对北平都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建构功能,以及都市文化与画报内容之间表现出的双向作用,以媒体视角探讨北平城市发展与转变的主轴,多维度地建构了20世纪20、30年代北平的都市文化。可以说,《世界画报》为都市群体叩启了一扇探索现代生活的大门,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现代性的“软性入口”,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推进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也正从一个侧面透射出北平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本文在对《世界画报》解读的过程中,试图刻画出一个不同于上海的“现代性”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想像、构建与呈现一个交织于媒介记忆与历史现实之间的拟态化的“北平十年”。
王仰旭[3](2019)在《《纺织周刊》研究》文中认为《纺织周刊》既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由私人创办发行的纺织行业期刊。中国纺织业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轻工业之一,关乎社会的衣被民生事业,纺织期刊刊载大量行业讯息和技术介绍,其对纺织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纺织周刊》创始人——钱贯一是热爱纺织事业人士,早年在华商纱厂联合会担任编辑一职,积累丰富的办刊经验。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出版发行始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在钱贯一个人努力和30年代办刊热潮的双重作用下,《纺织周刊》应运而生。作为20世纪3、40年代我国纺织人士沟通纺织消息的“桥梁”和供给研究资料的“平台”,《纺织周刊》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为纺织业各界人士了解纺织技术、学习纺织知识经营纺织企业提供宝贵的理论和经验,而且为研究纺织史和经济史的国内外学者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一手资料。本文以《纺织周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从刊物的创办背景、出版者与发行过程、基本概况、刊物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及报道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简要阐述《纺织周刊》的创办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期刊热”和中国纺织学会的成立,从时代背景和组织机构两个方面论证《纺织周刊》的创办。其次,《纺织周刊》由钱贯一离开华商纱厂联合会后创办,最初为了给中国纺织学会提供舆论平台,刊载技术文章,弥补《纺织时报》不足,其受众面主要是纺织技术群体。后来因为钱贯一个人独力难支、经费不足以及战争环境等原因,《纺织周刊》曾中途停刊十余年,但在纺织周刊社和中国纺织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于1946年重新复刊,并持续发行至1949年。《纺织周刊》的发行时间见证了20世纪3、40年代中国纺织业的生存和发展。再次,从发刊缘起与宗旨、经费来源、版面与栏目、稿件来源、发行量与受众等方面论述《纺织周刊》的基本概况,认为《纺织周刊》是中国纺织学会会员相互联络的媒介,以及纺织技术界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价值诉求的舆论工具。第四,从《纺织周刊》的文字内容及排版栏目分析其报道风格,该刊具有经济性、技术性等报道特点,继而与同时期同行业的纺织刊物——《纺织时报》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报道风格、侧重点与代表群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作比较,探讨《纺织周刊》的独特性。最后,通过《纺织周刊》对1933年中美棉麦大借款、1946年接收与复工日遗纱厂的历史事件及1947年‘纺建’式大牵伸发明的技术的报道,反映其行业立场,探析其对当下史学研究的文献价值。《纺织周刊》作为近代重要的行业刊物,对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纺织业人士的行业信息流通,既为国内纺织生产提供大量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又为国内纺织界技术人员提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纺织周刊》的发展历程亦与中国纺织业的兴衰密切相关,符合中国近代工业成长的历史规律。此外,作为中国纺织学会的喉舌,《纺织周刊》在报道中体现的舆论导向,彰显中纺学会对纺织时政与纺织行业的观论,代表的是纺织技术团体的价值诉求。
本刊编辑部[4](2019)在《廿载笔耕路 一片内审情 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文中认为与时代同行与新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同行与全国近30万内部审计人员同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8月1日在京隆重召开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座谈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誉会长李金华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中国内部审计》总编鲍国明作主题发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杂志副总编沈立强主持座谈会。
褚金红,秦海明,姚兴存,刘晓春[5](2019)在《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主办单位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机遇。文章在回顾主办单位淮海工学院调整办学方向、凝练海洋特色、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基础上,从加强编辑队伍及刊社文化建设、发挥平台优势支持教研活动、提高编校质量追求良好效益、办好特色栏目助力大学创建、共建海洋出版社江苏分社、拓展业务渠道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淮海工学院学报抓住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影响力的发展思路,指出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主办单位的母体效应,借助其科研实力、学科优势进行发展。
李水[6](2019)在《《新湘评论》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湘评论》作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是地方党刊的重要代表,是湖南期刊的名片,几经更名改版,其内容影响力和期刊美誉度不断提升,深得受众喜爱。《新湘评论》秉承“坚持党的主张,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倡导科学精神”的办刊宗旨,在历史积淀与现实传承之间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刊定位准确,办刊成就辉煌。《新湘评论》坚持“内容为王”,通过贴心的政策解读、创新的栏目设计、开放的文本风格等方式,贴近时代和社会,肩负党刊使命;既扎根湖湘沃土,又放眼全国读者,努力打造期刊品牌形象;坚守立场、观点鲜明,政治上坚持高站位,在思想理论上追求深度,评论板块鲜活有力,从而形成了党刊独有的内容特色。《新湘评论》被多次评为“中国最美期刊”,其封面设计极具特点,遒劲飘逸的封面文字、美观大气的封面图片、搭配自如的各种元素,汇集、成就其个性鲜明的整体风格。同时,通过目录设置、字体选择、版面编排、双色印刷、纸张安排等版面叙事以展现人文情怀,构建期刊的统一美、内涵美、布局美。追溯《新湘评论》成功的原因,与编辑主体的大胆探索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在把握党刊属性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在专题策划中彰显内在传播力;在文本风格中拓展读者阅读;在探寻办刊规律中彰显编辑主体意识;在综合创新中形成品牌效应。而在当前的媒介语境与办刊环境下,《新湘评论》面临着读者需求变化、阅读方式更新、传播渠道多元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亟待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思考新的发展对策。《新湘评论》必须不断挖掘出版资源将内容做大做强,在栏目专题设计中彰显时代特色,紧跟读者需求形成传播共振,适应媒介新变打造全媒体平台。尤其需要激活编辑主体动能,追求期刊的创新之境。
姚婷[7](2017)在《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山侨乡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侨乡,台山侨刊《新宁杂志》被认为是中国侨刊的滥觞。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台山侨刊的数量和种类在同级行政区域中都是最多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术界一般关注台山侨刊的史料价值,以侨刊所登载的内容为资料去研究侨乡社会,这便使得1949年前的台山侨刊受到学术界重视,而1950年后的侨刊则经常被学术界忽略,甚至被认为无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台山侨刊进行研究,不仅将侨刊看作史料,更将其当作一个可供解构的文本,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从侨刊相关者的视角动态地分析侨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构了什么样的侨乡社会和为何如此建构侨乡社会,以及由此而致的侨刊功能的实现或缺失。本文将台山侨刊的变迁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1950-1966年,1978年至今。而1966年后的十年“文革”期间,所有侨刊被迫停刊。1949年前,侨刊无“侨刊”之名,有“侨刊”之实;1950年之后,“侨刊”一词出现,并被广泛应用,而这也意味着它们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加剧。侨刊的相关者包括传播者、受众和政府。在不同的时代,传播者的年龄结构、知识体系和生命历程有较大差异。侨刊以“侨”属群体为主要受众。受众的分布形态和由此而成的“侨”“乡”网络形成侨刊传播的基本路径。政府对侨刊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形成严格的界线与明确的体系。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侨刊所建构的侨乡社会由立体化转而平面化,由“弊端丛生”转而“进步美好”。这其中既因侨乡本身的变化,也因为在政府控制和传播者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传播者对相关的传播信息进行了把关和筛选。侨刊最根本的功能是沟通“侨”“乡”。但侨刊并不总能实现这一显功能,不在其控制把握之下的潜功能,乃至负功能都有可能出现。而侨刊社则有效延展了当代台山侨刊的功能。本文所指称的“侨刊”的基本要点包括,侨乡民间(或由与侨乡相关群体)主办的出版物,受众主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和侨眷,传播内容主要是受众所对应的群体在侨乡内部发生的事件,办刊经费部分或主要来自以海外为主的群体成员的捐助的民间出版物。侨刊本身是连接“侨”“乡”两端的通道之一,同时又参与其他“侨”“乡”之间通道的构建。随着侨乡社会、海外华人社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变,侨刊“通道”的形态也在发展变化,逐渐由“侨乡—海外移民”式转变为“国内宗亲—侨乡—海外移民”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张红延[8](2016)在《风雨兼程修书事——《河南教育》(职成教)十年工作回顾》文中指出《河南教育》(职成教)在省教育厅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河南职成教同人的热心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河南省职成教宣传战线上一本重要的工作指导性刊物,如今,即将走过第十个年头。编辑部以创刊十周年为契机,对办刊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河南教育》(职成教)的前身是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于1995年创办的内部资料《农友》,发放对象为农村成人教育专干;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为了适应
刘密[9](2015)在《《了望》新闻周刊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由单元向多元发展,信息需求也从“大众化”向“分众化”趋势演进。与此同时,新兴社会阶层和新型媒介形态应运而生。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运作成熟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飞速发展的传播环境下,新闻周刊凭借其独特的传播特质和优质的传播内容迅速成长,并在解读新闻和引导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了望》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新闻周刊,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树立了我国新闻周刊的典型范例,形成了权威、深刻、全面、前瞻的传播特色,已发展为我国新闻期刊“第一品牌”。以办刊理念而言:《了望》作为主流新闻周刊,承担着充当党和人民“新闻喉舌”和争取中国媒体世界话语权的重要责任,刊物以“高精尖”社会群体为目标受众,致力于打造成影响决策人群的重要参考工具,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中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办刊理念指明了其主流新闻周刊的发展方向,坚定了其前进的步伐。就内容特色来说,《了望》在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新闻解读的深刻性两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华社强大的媒体背景,《了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国家高层一手资讯和新华社独家专稿,刊物十分注重新闻的原创性和深刻性,并凭借“专题报道”、“社会调查”两大重要武器,奠定了其“新闻权威”的地位。此外,《了望》坚持正面报道的新闻视角,积极构建和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发挥主流新闻周刊的社会影响力。从经营模式来看,《了望》新闻周刊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型,实现了传统经营与市场经营的完美结合。刊物在保持公费订阅和邮政发行两大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多元的受众群体,创办子刊《了望东方周刊》,形成了一个主攻以公务员群体为主要读者的公费订阅市场,一个主攻以新兴阶层为主的个人消费市场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与传播技术进步带来的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受众细分对读者市场的划分、数字出版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市场化带来的媒介竞争加剧等都给我国新闻周刊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新时期《了望》应大胆突破传统体制制约,摒弃驾轻就熟的路径依赖,加大刊物革新力度,持续发挥内容与资源优势,组建更高层次、更广层面的期刊集团,将新闻周刊的品牌影响力拓展至全球。
刘杨[10](2013)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的今天,国际间“硬实力”的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软实力”竞争所替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际未来的基本战略格局。而“软实力”的组成要素正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传播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2004年1月,我国提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相继—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体现了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软实力”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与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基本同步,国家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了出版业“走出去”极大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去”,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恰恰是为优秀的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载体。所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及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同步发展并不是巧合,而是中国实施文化输出、主动介入全球化之争的必然要求。在科学研究成果传播途径选择上,学术期刊可以说是最有效的传播载体,中国社会科学能否真正“走出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至关重要。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及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社科学术期刊的“走出去”一直是双方共同关注的重点。鉴于此,论文采用文献查阅法、考察调研法、专家咨询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探讨分析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其次在量化统计的基础上,对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分析总结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具体策略;然后细致分析了影响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主、客观原因;最后从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战略层面及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微观实践战略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发展战略。政治大国形象塑造、文化学术对外传播、学术出版经济运营、出版技术进步升级从政治、文化、经济、技术四个层面要求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必须“走出去”,并构成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基本动力。同时,不论从国家宏观规划层面还是期刊出版单位具体政策制定及实践层面,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推动着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在全球文化格局建构及“软实力”竞争中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通过考察分析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期刊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走出去”,但并没有真正进入国际社科学术研究领域并发挥足够的国际影响力。主要“走出去”的学科集中在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文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性期刊普遍较综合性期刊“走出去”程度高,由此可见专业化办刊模式更适应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环境和要求。以英文出版是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市场的有力媒介,但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数量较少,专业细分程度不高,刊物质量亟待提升,对于世界学术界较感兴趣的、具有中国特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关注度不够。中外合作出版增强了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为其“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强大的动力。对“走出去”程度较高的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个案研究表明,国家及编辑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是期刊“走出去”的重要保障力量;立足本土的研究内容是“走出去”的前提条件;学术质量是“走出去”的根本;语言多样化是“走出去”的特色;中外合作出版是“走出去”的有效渠道,但是要注意趋利避害;综合性刊物的专业化转型是“走出去”的必然要求。制约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原因可归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较弱;中国期刊出版管理体制制约;语言障碍。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办刊理念滞后;期刊质量有待提高;编辑出版规范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滞后;科研评价导向偏离。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从宏观规划层面及期刊出版单位从具体实践层面共同推动。分析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宏观战略包括:深化改革战略;重点培育战略:资源整合战略;平台搭建战略。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实践战略包括:期刊定位战略,具体包括扎根本土的国际性定位战略和区域代表性定位战略;多元化语言出版基础上的加强英文学术期刊建设战略;期刊质量保障战略,具体包括专业化队伍建设战略、多元化组稿战略、专业化审稿战略、规范化体例建设战略、快速出版战略、数字技术应用战略;期刊经营战略,具体包括集团化发展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强国际合作战略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提升战略。
二、把握舆论导向 提高刊物质量——本刊编委会现已正式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舆论导向 提高刊物质量——本刊编委会现已正式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大众新闻思想的出现及定义 |
2.1 大众新闻思想的成因 |
2.1.1 报纸的发展壮大 |
2.1.2 战争背景的推动 |
2.1.3 普罗文艺运动的刺激和启蒙 |
2.2 大众新闻思想的萌芽 |
2.3 大众新闻思想的定义 |
第三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3.1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 |
3.1.1 “立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
3.1.2 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影响 |
3.1.3 梁启超报刊思想的影响 |
3.1.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
3.1.5 鲁迅新闻思想的影响 |
3.1.6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
3.2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发展 |
第四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内涵及实践 |
4.1 为大众的办报立场以民众利益为核心 |
4.2 坚持言论独立自由做民众的喉舌 |
4.3 关心民众和社会努力发扬服务精神 |
4.3.1 服务民众 |
4.3.2 服务社会 |
4.4 推广大众文化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
4.5 危急关头以民族国家立场为重 |
第五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当代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北平画报的独特文化意义 |
0.1.2 北平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
0.2 相关学术史回顾 |
0.2.1 中国近现代画报相关研究 |
0.2.2 中国大众媒体与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
0.2.3 民国北京/北平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
0.3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
0.3.1 研究对象 |
0.3.2 研究内容 |
0.3.3 研究视角 |
0.4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
0.4.1 研究思路 |
0.4.2 创新点 |
0.4.3 研究框架 |
第1章 北平画报业的成长与《世界画报》 |
1.1 从“京城”“国都”到“故都”:1928‐1937 年的北平 |
1.1.1 政治地位的起落浮沉 |
1.1.2 时局演变下的商业形势 |
1.1.3 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 |
1.1.4 城市消费新主力及其表现 |
1.1.5 兼容并蓄的“文化古城” |
1.2 从北京到北平:画报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 |
1.2.1 北京画报的早期发展 |
1.2.2 1928 -1937 北平阶段的“画报热” |
1.2.3 补说:1938-1949 北平画报基本走向 |
1.3 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世界画报》 |
1.3.1 《世界画报》的发展阶段 |
1.3.2 《世界画报》的主编及创作群体 |
1.3.3 《世界画报》的出版困境与生存策略 |
1.3.4 《世界画报》的经营策略 |
第2章 都市生活:《世界画报》中的市民休闲生活与游乐想像 |
2.1 《世界画报》中的市民日常生活叙事 |
2.1.1 形色生活:中上层阶级的都市人生 |
2.1.2 校内校外:青年学子的新式生活 |
2.1.3 “另一个都市”:下层贫苦市民的都市体验 |
2.2 西风东渐下的休闲娱乐空间 |
2.2.1 异彩纷呈的新式游乐 |
2.2.2 备受追捧的传统娱乐 |
2.2.3 作为平民游乐场的天桥地带 |
2.3 岁时节日与习俗的变迁 |
2.3.1 传统节日与习俗变迁 |
2.3.2 新式城市民俗与现代节令习俗新貌 |
2.3.3 婚丧嫁娶中的新风尚 |
第3章 :都市艺术:《世界画报》中的中西文化记忆 |
3.1 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西风东渐 |
3.1.1 摄影文化:艺术与写实并存 |
3.1.2 漫画艺术:都市空间的多棱镜 |
3.2 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文化改良 |
3.2.1 北平画坛:欧美风雨下的吐故纳新 |
3.2.2 戏曲艺术:“中西对话”中的竞相争荣 |
第4章 都市女性:《世界画报》中的现代女性形象 |
4.1 对女性身份与身体的展现 |
4.1.1 女性身份的类别 |
4.1.2 以艺术之名:女性身体的公开 |
4.1.3 女性身体“健康美”观念的表达 |
4.1.4 舞蹈艺术与舞动的女性身体 |
4.2 追求自立与自新的新时代女性 |
4.2.1 独立:知识化的职业都市女性 |
4.2.2 时尚:走在消费潮流之上的女性 |
4.2.3 美丽:自信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 |
4.3 图说女性:焦虑中的两性关系与都市想像 |
结论 想像与构建:《世界画报》中的北平都市叙事 |
一、画报是城市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
二、《世界画报》中的现代性想像 |
三、《世界画报》对社会矛盾冲突的“逃避”与“面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纺织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
(一)《纺织周刊》在已有论着成果的引用情况 |
(二)关于《纺织周刊》创办者钱贯一的研究 |
(三)关于纺织周刊社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纺织学会的研究 |
(五)中国近代纺织刊物的整体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史料与基本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史料构成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局限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之处 |
第二章 《纺织周刊》出版者研究 |
第一节 创刊人:钱贯一 |
第二节 继办方:纺织周刊社 |
第三节 支配者:中国纺织学会 |
小结 |
第三章 《纺织周刊》概况 |
第一节 近代纺织刊物发展历程与《纺织周刊》创办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纺织周刊》发展概述 |
第三节 《纺织周刊》的创办 |
小结 |
第四章 《纺织周刊》的报道风格 |
第一节 《纺织周刊》的报道特点 |
第二节 《纺织周刊》的舆论导向性 |
小结 |
第五章 《纺织周刊》与纺织行业 |
第一节 《纺织周刊》关于1933年中美棉麦大借款的报道 |
第二节 《纺织周刊》关于1945年战后国民政府对日遗纺织企业的接收与复工的报道 |
第三节 《纺织周刊》关于“纺建”式大牵伸技术的报道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廿载笔耕路 一片内审情 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单元 |
艰难诞生风雨成人 |
第一单元 |
会徽的故事 |
第一单元 |
杂志是宣传队、播种机 |
第一单元 |
发挥宣传作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
第一单元 |
定位清晰编辑敬业 |
第一单元 |
坚守责任传承编辑部的精彩故事 |
第二单元 |
从实践中提炼学术价值成果以理论研究反哺内部审计实践 |
第二单元 |
20年,与杂志结缘、与杂志相伴 |
第二单元 |
助力发挥“内审战线特种兵”作用 |
第二单元 |
我眼中的《中国内部审计》杂志 |
第二单元 |
我想对《中国内部审计》说 |
第二单元 |
弱冠之年明天更美好 |
第二单元 |
何以对《中国内部审计》情有独钟 |
第二单元 |
让杂志成为推动内审工作的得力助手 |
第二单元 |
做好杂志发行工作根本在心、关键在人 |
第三单元 |
巩固提高引领推进为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续铸辉煌 |
一、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工作,为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凝聚强大舆论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二、有效发挥理念引领、职业代言、实践推动、智力支撑作用,助力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 |
三、百尺竿头更进步,扬帆远航谱新篇 |
第三单元 |
如何把握媒体的宣传方向 |
第三单元 |
三个坚持一个注重——办好《审计研究》的几点体会 |
第三单元 |
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
第三单元 |
坚守初心栉风沐雨 |
第三单元 |
媒体融合对办好杂志的意义 |
场外嘉宾 |
成长与发展的相互见证 |
我眼中的《中国内部审计》杂志 |
《中国内部审计》对我的帮助 |
(5)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情况 |
二、抓住主办单位发展机遇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升 |
(一) 加强编辑队伍及刊社文化建设, 保障期刊发展 |
(二) 发挥平台优势, 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 |
(三) 提高编校质量, 追求良好效益 |
(四) 办好特色栏目, 助力大学创建 |
(五) 共建“海洋出版社江苏分社”, 拓展业务渠道 |
三、新形势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
四、结语 |
(6)《新湘评论》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基本构思与创新点 |
一、基本构思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湘评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新湘评论》的创办与发展 |
一、《新湘评论》的创办 |
二、改名、停刊与复刊 |
三、更名改版的新《新湘评论》 |
第二节 《新湘评论》的办刊理念与定位 |
一、办刊理念 |
二、期刊定位 |
三、整体风格 |
第三节 《新湘评论》的历史积淀和办刊传承 |
一、历史积淀 |
二、办刊传承 |
三、在历史与现实间不断提升 |
第二章 《新湘评论》的内容特色 |
第一节 贴近时代和社会肩负党刊使命 |
一、贴心的政策解读 |
二、创新的栏目设计 |
三、开放的文本风格 |
第二节 立足地域和省情打造省刊品牌 |
一、扎根湖湘沃土 |
二、具有全国视野 |
第三节 善于评判和论理追求思想深度 |
一、坚守立场为民发声 |
二、善用评论凸显个性 |
三、观点鲜明务实深入 |
第三章 《新湘评论》的形式特色 |
第一节 封面设计体现红色记忆 |
一、封面文字遒劲飘逸 |
二、封面图片美观大气 |
三、其他元素搭配自如 |
第二节 版面叙事展现人文情怀 |
一、目录的设置 |
二、字体的选择 |
三、版面的编排 |
第三节 整体风格追求美的创造 |
一、艺术、情感以表达期刊的人文美 |
二、真实、创新以夯实期刊的内涵美 |
三、和谐、有序以体现期刊的布局美 |
第四章 《新湘评论》的成功经验 |
第一节 在把握党刊属性的基础上大胆改革 |
一、追求外在表征改革造就中国最美期刊 |
二、探索全媒体平台提升期刊影响力 |
第二节 在专题策划中彰显内在传播力 |
一、以敏锐的眼光紧扣时代脉搏 |
二、以内容为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在文本风格中拓展读者阅读 |
一、纵向深入说好故事在阅读中思考 |
二、横向拓宽全民阅读增加覆盖面 |
第四节 在探寻办刊规律中彰显编辑主体意识 |
一、摸索规律坚守理念 |
二、适应新时代满足新要求 |
第五节 在综合创新中形成品牌效应 |
一、内容综合创新打造期刊品牌 |
二、形式综合创新树立品牌形象 |
第六节 比较视域下的办刊优势 |
一、专题策划深入人心 |
二、媒介融合初具成效 |
三、湖湘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
第五章 《新湘评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新湘评论》面临的挑战 |
一、媒介环境的挑战 |
二、读者变化的挑战 |
三、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挑战 |
第二节 挖掘出版资源将内容做大做强 |
一、从全国与湖南看选题策划 |
二、从作者群体看党刊定位 |
三、从高层声音到党的基层 |
第三节 紧跟读者需求形成传播共振 |
一、适应读者与满足读者 |
二、提升读者与境界追寻 |
三、市场取向与渠道设计 |
第四节 让栏目专题设计彰显时代特色 |
一、抓住问题实质精准设计时代特点栏目 |
二、发挥党刊引领充分显示湖南文化内涵 |
三、坚持稳中求变在转变理念上谋篇布局 |
第五节 适应媒介新变化打造全媒体平台 |
一、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摸索新媒体语言 |
二、跟上时代节奏启用和培养全媒体人才 |
三、创新交互使新老平台互联互通 |
第六节 激活编辑主体动能追求创新之境 |
一、确立价值决策目标 |
二、外化主体意识打造品牌 |
三、培养主体创新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问题和内容框架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对“侨刊”的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本文对相关术语和注释方式的说明 |
第一章 百年变迁中的台山侨刊 |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 |
一、刊物宗旨——改良社会与联络侨情 |
二、与宗旨相应的栏目设置 |
三、多管齐下的经费筹集方式 |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 |
一、刊物宗旨——宣传“新社会”与联络乡侨 |
二、稳中有变的栏目设置 |
三、《新宁杂志》与其他侨刊间二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 |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 |
一、刊物宗旨——沟通侨情与激发华侨爱国爱乡之情 |
二、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栏目设置 |
三、以获取捐赠为主的经费筹集方式 |
小结 |
第二章 台山侨刊相关者 |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
一、侨刊传播者——正当壮年、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侨刊受众——期盼落叶归根的移居者 |
三、对侨刊实行控制的政府——管而不严 |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
一、侨刊传播者——延续前一阶段且经过重组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侨刊受众——被侨乡所“争取”的海外移居者 |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着手控制 |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
一、侨刊传播者——以老年为主,经历政治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侨刊受众——已然落地生根的移居者 |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严格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台山侨刊的内容侨刊对侨乡社会的建构 |
第一节 1949年前台山侨刊的内容 |
一、“恶”与“善”并存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二、“小事”与“大事”同在的台山侨乡社会 |
第二节 1950-1966年台山侨刊的内容 |
一、消除旧弊端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二、农工文教全面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
第三节 1978年后台山侨刊的内容 |
一、落实任务政策,重建“侨”“乡”关系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二、宗亲往来频繁、乡情亲谊浓郁的台山侨乡社会 |
三、盛赞华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的台山侨乡社会 |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五、追根溯源、建构集体记忆的台山侨乡社会 |
小结 |
第四章 台山侨刊的功能——沟通“侨”“乡” |
第一节 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一、1949前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二、1950-1966年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三、1978年至今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第二节 侨刊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
一、侨刊相关者与非相关者对侨刊的认知 |
二、侨刊社——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结点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风雨兼程修书事——《河南教育》(职成教)十年工作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时代主旋律 |
(二) 加强学习, 提升编辑队伍素质 |
(三) 内提质量, 外树形象, 打造品牌 |
(四) 拓宽传播渠道,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
(9)《了望》新闻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了望》新闻周刊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了望》初创期:一枝独秀展风采(1981-1983) |
第二节 《了望》发展期:顺势而上谋发展(1984-2003) |
第三节 《了望》变革期:顺应潮流辟新程(2003至今) |
第二章 《了望》新闻周刊核心的办刊理念 |
第一节 主流媒体担当主流责任 |
一、勇当党和人民的“新闻喉舌” |
二、争取中国媒体“世界话语权” |
第二节 高端定位影响高端读者 |
一、主攻“高精尖”社会群体 |
二、决策人群的政经参考工具 |
第三章 《了望》新闻周刊主要的内容特色 |
第一节 信息来源权威,打造独家新闻 |
一、权威发布国家高层一手资讯 |
二、重点刊发新华社独家专稿 |
第二节 新闻解读深刻,把握时代脉搏 |
一、“专题报道”洞察重大时事内情 |
二、“社会调查”反映宏观世事舆情 |
第三节 正面报道为主,引导社会舆论 |
一、媒介议程引领公众话题 |
二、正能量报道构建舆论导向 |
第四章 《了望》新闻周刊独特的经营模式 |
第一节 传统经营保持生存优势 |
一、公费订阅稳定发行数量 |
二、邮政发行确保覆盖范围 |
第二节 市场经营拓展发展空间 |
一、《了望东方周刊》应市场而生 |
二、两种经营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
第五章 《了望》新闻周刊发展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改变刻板文风,增强刊物“地气” |
一、阅读价值与阅读趣味相统一 |
二、服务上层与贴近群众相统一 |
第二节 突破体制“瓶颈”,提高市场化程度 |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经营活动 |
二、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第三节 提升数字化对接力度,拓展全媒体格局 |
一、正确把握数字化发展态势 |
二、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格局 |
第四节 扩大新闻周刊集群,完善差异化发展模式 |
一、组建期刊集团,发挥品牌效应 |
二、以《了望》为主导,实现差异化发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竞争与国际话语权争夺 |
0.1.2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及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目标 |
0.4 研究内容 |
0.5 文献综述 |
0.5.1 国内研究综述 |
0.5.2 国外研究综述 |
0.6 概念界定 |
0.6.1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
0.6.2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
0.6.3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涵盖的学科范畴 |
0.7 研究方法 |
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必要性及相关政策分析 |
1.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必要性分析 |
1.1.1 政治因素 |
1.1.2 文化因素 |
1.1.3 经济因素 |
1.1.4 技术因素 |
1.2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相关政策分析 |
2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现状研究 |
2.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标准界定 |
2.2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被国外图书馆馆藏现状 |
2.2.1 馆藏总体概况 |
2.2.2 基于国外图书馆馆藏的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重点学科分析 |
2.2.3 基于国外图书馆馆藏的中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分析 |
2.3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被国际主要知名数据库收录现状 |
2.3.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被国际主要知名数据库收录概况 |
2.3.2 基于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走出去”的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 |
2.4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现状总结 |
3 案例分析 |
3.1 China&World Economy |
3.1.1 语言优势与刊物特色 |
3.1.2 强大的软硬件支持 |
3.1.3 数字化的编辑流程 |
3.1.4 坚持双盲同行评议制度 |
3.1.5 中外合作出版 |
3.2 《外国文学研究》 |
3.2.1 以中文作为主要出版语言 |
3.2.2 广泛组织和利用外部资源 |
3.2.3 多途径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
3.2.4 遵守国际体例规范 |
3.2.5 积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期刊影响力 |
3.3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3.3.1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
3.3.2 刊发对国外读者有吸引力的高学术质量文章 |
3.3.3 培育优秀的译者、编辑和外国专家队伍 |
3.3.4 中外合作出版 |
3.3.5 加强与海外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
3.4 个案研究小结 |
3.4.1 国家及编辑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 |
3.4.2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
3.4.3 质量为本 |
3.4.4 语言多样化 |
3.4.5 中外合作出版要趋利避害 |
3.4.6 综合性刊物的专业化转型 |
4 影响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原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 |
4.1.2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较弱 |
4.1.3 中国期刊出版管理体制制约 |
4.1.4 语言障碍 |
4.2 主观原因 |
4.2.1 办刊理念滞后 |
4.2.2 期刊质量有待提高 |
4.2.3 编辑出版规范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 |
4.2.4 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滞后 |
4.2.5 科研评价导向偏离 |
5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 |
5.1 政府管理部门宏观战略研究 |
5.1.1 深化改革战略 |
5.1.2 重点培育战略 |
5.1.3 资源整合战略 |
5.1.4 平台搭建战略 |
5.2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走出去”战略研究 |
5.2.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定位战略 |
5.2.2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语言战略 |
5.2.3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质量保障战略 |
5.2.4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经营战略 |
6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附表1: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被世界图书馆馆藏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把握舆论导向 提高刊物质量——本刊编委会现已正式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D]. 李雨田.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D]. 任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3]《纺织周刊》研究[D]. 王仰旭. 东华大学, 2019(01)
- [4]廿载笔耕路 一片内审情 纪念《中国内部审计》创刊20周年[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内部审计, 2019(08)
- [5]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 褚金红,秦海明,姚兴存,刘晓春.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6]《新湘评论》的办刊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 李水.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D]. 姚婷. 厦门大学, 2017(08)
- [8]风雨兼程修书事——《河南教育》(职成教)十年工作回顾[J]. 张红延.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 2016(12)
- [9]《了望》新闻周刊研究[D]. 刘密.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10]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研究[D]. 刘杨. 武汉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