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

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

一、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董荣静[1](2020)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免疫状况动态监测及固有免疫细胞抗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arneffei)感染引起的致死性深部真菌病。T.marneffei主要感染HIV/AIDS患者,普通人群罕见感染。当艾滋病患者适应性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时,固有免疫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及其来源的炎性因子)如何抵御T.marneffei感染研究甚少,尤其是不同感染及治疗阶段机体免疫学变化仍未知。本研究从临床着手,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并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探究并阐明当适应性免疫功能缺陷时,固有免疫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T.marneffei的抗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状况动态研究[目 的]揭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抗真菌治疗前后机体免疫指标动态变化及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 法]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进行动态随访,检测不同治疗阶段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谱,并收集抗真菌治疗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等资料。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前后免疫细胞/免疫炎性因子动态变化及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 果]1.41例病例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皮损、体重下降、贫血。主要体征包括肝、脾及多发淋巴结(肺门、颈部、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腔/胸腔积液等。入组患者CD4+T细胞数(14[9,28]cells/μ L)和CD8+T细胞数(169[103,33 1]cells/μL)显着低于单纯HIV感染者的CD4+T细胞数(351±46 cells/μL)和 CD8+T 细胞数(899,[703,1522 cells/μL]。随着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患者CD4+T和CD8+T细胞数逐渐升高,而活化的CD4+T和CD8+T细胞占总CD4+T和CD8+T细胞数的比例逐渐下降。2.病例组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和单纯HIV感染组(p<0.00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HIV感染组,且在抗真菌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单核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HIV感染组,且在治疗后第3天进一步下降,随后在治疗后第15天回升至正常水平。3.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HIV感染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IL-12、IL-17A、TNF-α、IFN-γ、IL-18、IL-1β)、抗炎细胞因子(IL-10)及趋化因子(IP-10)水平在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IL-6、IL-8、TNF-α、IL-17A、IL-7、IP-10、IL-1β、SDF-1α和IP-10水平在抗真菌治疗后第3天进一步升高并达到峰值水平,治疗第7天后逐渐下降并恢复到正常水平。IL-18水平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显着升高,而治疗后第15天急剧下降至正常水平。同时,血浆IL-12和IFN-γ水平在治疗前达到峰值,并在治疗后开始逐渐降低,于第7天恢复到正常水平。4.死亡组患者TNF-α、IL-6、IL-8、IL-1β和IP-10水平高于治疗好转患者(p<0.05)及单纯HIV感染组(p<0.05)。[结 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适应性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联合ART可改善患者预后;患者适应性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时,固有免疫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其来源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抵御T.marneffei感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由于T淋巴细胞严重缺失,免疫反应失衡,导致过度激活和渗出的炎性因子(“炎性因子风暴”)可能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第二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上调NLRP3/Caspase-1/gasderminD通路诱导巨噬细胞焦亡机制研究[目 的]构建免疫功能低下小鼠T.marneffei侵袭性感染模型及巨噬细胞系感染模型,阐明巨噬细胞抵御 T.marneffei感染的分子机制并初步探索抗真菌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影响。[方 法]通过构建免疫功能低下BALB/c小鼠T.marneffei侵袭性感染模型,及体外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系模型,研究T.marneffei诱导巨噬细胞焦亡途径。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等方法检测不同感染及治疗阶段小鼠脾脏以及体外与T.marneffei共培养的巨噬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炎性小体、细胞因子等(Cleaved caspase-1、gasdermin D-NT、NLRP3、ASC、IL-18、IL-1β、TNF-α)的表达。并在小鼠模型上行抗真菌同时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以期改善疾病预后。[结 果]1.T.marneffei可诱导由THP-1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内Cleaved caspase-1、NLRP3、ASC、TNF-α相对表达量增高(p<0.05),且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18、IL-1β、TNF-α水平升高(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巨噬细胞炎性小体及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更显着;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在T.marneffei作为焦亡触发物时可进一步促进巨噬细胞焦亡,且促进胞内TNF-α合成但抑制胞外TNF-α分泌(p<0.05)。2.采用免疫功能低下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相T.marneffei构建全身性侵袭性感染模型成功。3.T.marneffei可诱导免疫功能低下BALB/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焦亡,且随着病程进展细胞焦亡逐渐增强,表现为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及炎性小体(gasdermin D-NT、NLRP3、ASC、TNF-α)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感染后死亡小鼠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及炎性小体相对表达量最高。4.单用沙利度胺治疗T.marneffei感染无效,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可减轻小鼠脏器炎性反应,小鼠体重有增加趋势,但不能提高小鼠的总体生存率。[结论]T.marneffei可能通过NLRP3/Caspase-1/gasdermin D通路诱导巨噬细胞焦亡,沙利度胺在T.marneffei作为焦亡触发物时可进一步促进巨噬细胞焦亡;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焦亡增强抗菌效应,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可改善小鼠脏器炎性反应,但并不能提高小鼠总体生存率。第三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诱导中性粒细胞分泌囊泡抗菌的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组学分析[目 的]我们发现中性粒细胞可以趋向T.marneffei并形成分泌囊泡后耗竭死亡,故采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在蛋白质及磷酸化修饰水平探索中性粒细胞抵御双相T.marneffei的抗菌机制以及发挥抗菌效应后的细胞本身死亡方式。[方 法]提取中性粒细胞系与T.marneffei共培养24 h及未与T.marneffei共培养的细胞总蛋白。采用高通量4D-Lable free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修饰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marneffei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差异磷酸化修饰位点对应蛋白质参与的抗菌相关机制。[结 果]1.体外细胞实验发现T.marneffei可诱导原始中性粒细胞分化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内颗粒增多并不断分泌囊泡。当中性粒细胞细胞分泌耗竭后与T.marneffei一同死亡。2.蛋白质组学分析,以2倍差异表达变化为阈值,共鉴定到165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0个蛋白表达发生上调,95个蛋白表达发生下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基质和线粒体。T.marneffei感染组核糖体代谢及氧化磷酸化代谢活跃,NAD(P)H氧化酶系上调,并鉴定到一系列与分泌囊泡相关蛋白及抗菌相关蛋白。进一步功能分析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囊泡分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及细胞铁死亡通路上。3.进一步进行磷酸化修饰组学分析,以2倍差异表达变化为阈值,一共鉴定到248个差异磷酸化位点对应蛋白,其中111个差异磷酸化位点对应蛋白表达上调,137个差异磷酸化位点对应蛋白表达下调。差异磷酸化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质膜和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功能分析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磷酸化位点对应蛋白主要富集在囊泡分泌功能和细胞铁死亡通路上。[结 论]T.marneffei可诱导中性粒细胞颗粒物质合成增多并形成分泌囊泡,胞内囊泡和颗粒富含杀菌蛋白;与T.marneffei共培养的中性粒细胞核糖体代谢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代谢活跃;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NAD(P)H氧化酶依赖产生活性氧类物质抗T.marneffei;但过度释放活性氧类物质亦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自身发生细胞铁死亡。

杨丹,孙兴成,黄正霞,张燕,秦琴,张伟[2](2019)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骨髓培养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1例骨髓检查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的临床诊疗思路,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骨髓病原学培养在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骨髓培养明确诊断的累及多器官的播散型TM感染病例,并通过检索1990年至2018年国内外相关病例报告对TM感染进行文献复习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23岁,以"反复咳嗽,伴发热"起病,全身多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胸部CT未见异常,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后出现进行性腹痛,全身散在分布多部位丘疹,意识减退,血三系进行性下降,于我院行骨髓穿刺术,术后30 min患者出现循环及呼吸功能衰竭,行心肺复苏术成功后,家属即要求转回当地治疗。后HIV初筛结果回报阳性,因骨髓细胞涂片及病原学培养均提示TM而确诊。文献复习共检索TM感染病例2 855例,其中通过血液及骨髓病原学培养确诊的病例占多数,且骨髓培养阳性率显着高于血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2.4%及66.8%(P=0.007)。骨髓细胞涂片镜检与骨髓培养相比,误诊及漏诊率可达27.6%。通过骨髓相关检查确诊TM感染的患者HIV阳性率最高(95.7%)。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病原学培养对TM感染的诊断临床意义重大,对可疑HIV阳性的患者,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血象异常时需进行TM感染的鉴别。

谭鹆昕[3](2019)在《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对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人早期分子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探讨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提供用药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住院病人的血液标本,用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判断病人感染的真菌种类,并与临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住院病人的临床标本(血液、骨髓、胸腹水、痰液等),转种沙保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并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 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得到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马尔尼菲篮状菌5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MIC值。[结果]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7例住院病人中,男性占71.03%;女性占28.97%,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范围为10~81岁,平均年龄45.87岁,以青壮年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 cells/μl,其中<200 cells/μl的例数居多。107例样本中检测到霉菌48例(44.86%),酵母样真菌35例(32.71%),其它真菌24例(22.43%)。霉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桔青霉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外瓶霉属、枝孢菌属和曲霉属,其中以桔青霉菌居多,占56.25%(27/48);酵母样真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马拉色菌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酵母菌和链格孢菌,其中以酵母菌居多,占34.29%(12/35);其它真菌中检测出10种真菌,分别为裂褶菌、子囊菌、白色侧齿霉菌、白腐真菌、轮枝孢菌、天冬枯丝菌、鞘孢霉、丝核菌、淡黄色产丝齿菌和变异薄孔菌,其中以裂褶菌和子囊菌居多,分别占20.83%(5/24)和16.67%(4/24)。107例病人,临床培养样本中无菌样本共22例,有4例与PCR扩增结果一致;其它样本共85例,与PCR扩增结果有差异。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PCR与临床培养结果符合程度在无菌样本和其它样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119例病人中,男性病人人数是女性病人人数的2.61倍。平均年龄为37.08岁,年龄范围为3~70岁,以青壮年为主。病人感染HIV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人数居多,共105人,占总人数的88.24%。检出最多标本类型的是血液和骨髓,共占总样本数的88.24%。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3 cells/μl,大多数病人处于AIDS晚期。本论文测定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MIC值分别是:5-氟胞嘧啶的MIC值范围是<4-16 mg/L、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是<0.5-0.5 mg/L、伊曲康唑MIC值均为<0.125mg/L、氟康唑MIC范围为<1-16 mg/L和伏立康唑的MIC值范围为<0.06-0.125 mg/L。[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 cells/μl的HIV/AIDS病人更容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的方法灵敏度较高,优化方法后,可以与传统检验方法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这三种药物治疗HIV/AIDS病人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临床MIC值较低,治疗效果优于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可优先选择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

郑涌智,郑浩,李健,胡建达[4](2017)在《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HIV阴性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HIV阴性儿童DPSM并发HPS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结果患儿男,2岁7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面色苍白、肝脾肿大,辅助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转氨酶升高,铁蛋白升高,EBV-DNA载量升高,HIV抗体阴性,血液及骨髓培养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骨髓涂片可见噬血现象及吞噬孢子,肺部CT提示多发结节、空洞,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及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标准;治疗上予HLH-2004方案,同时给予伊曲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及支持等综合处理,病情一度好转,但反复,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HIV阴性儿童DPSM并发HPS,临床上少见且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叶萍[5](2016)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为PSM患者共160例,其中免疫健全者33例,免疫缺损者127例。免疫缺损组发病年龄较免疫健全组大(尸<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92.1%)、贫血貌(89.3%)、消瘦(88.1%)、乏力(86.2%)、咳嗽(80.0%)、咳痰(76.3%)、皮肤损害(64.3%)、浅表淋巴结肿大(61.2% )、肝肿大(21.9%)、胸痛(16.2%)、骨关节痛(15.6%)、脾肿大(12.5%)、呼吸困难(11.2%),免疫健全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较免疫缺损组常见(尸<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免疫缺损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免疫健全组(P<0.05),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着低于免疫健全组(P<0.05)。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组生存率高于氟康唑联合伊曲康唑组(P<0.05),免疫健全组预后较免疫缺损组好(P<0.05)。结论:①PM为深部条件致病菌,具有起病隐匿、致病力强等特点,除免疫缺损患者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外,免疫健全宿主也可患病。②PSM季节发病率以春、夏季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无业居多。③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确诊主要依赖病原学检查。两组比较,免疫正常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更常见,免疫缺损组全身炎症反应、CD4+T细胞计数减少更明显。④PSM胸部影像学病变类型常表现为结节/团块影、斑片渗出影,分布区域以中、下肺为主,病灶数目常多发出现。⑤PSM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经比较,免疫健全组较免疫缺损组预后好,提示该病临床转归与患者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等相关治疗。

覃江龙[6](2016)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临床及肺部影像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中合并肺结核、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肺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探讨AIDS机会性感染相关因素,为持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二病区住院治疗艾滋病患者972例,筛选HIV/TB、 HIV/PSM、HIV/TB/PSM分别为112例、59例、93例,总计264例,总结比较分析不同人群临床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结果(1)264例HIV/TB、PSM患者年龄11岁到78岁,平均年龄48.95±14.36岁,发病以中壮年为主(30-59岁,占68.80%),青少年及老年散在发病。其中男性共204例(77.27%),女性60例(22.73%)。(2)HIV/TB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分别占54.46%、66.96%、63.39%、27.68%及27.68%。HIV/PSM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消瘦、皮肤损害,分别占57.63%、47.46%、42.37%、38.98%。HIV/TB/PSM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消瘦、皮肤损害,分别占60.22%、62.37%、55.91%、32.26%、34.41%。HIV/PSM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少于HIV/TB及HIV/TB/PSM患者;HIV/TB患者皮肤损害、肝脾肿大明显少于HIV/PSM及HIV/TB/PSM患者。(3) HIV/TB患者以Ⅲ工型肺结核为主,占85.71%,其次为Ⅱ型肺结核(8.92%),Ⅳ型肺结核(5.35%)。HIV/TB/PSM患者以Ⅲ型肺结核为主,占(86.02%),其次为Ⅱ型肺结核(3.32%),Ⅳ型肺结核10.75%,两组患者结核分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IV/TB及HIV/TB/PSM患者常合并肺外结核,肺外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5.29%、29.03%。(4) HIV/PSM与HIV/TB/PSM两组中全部为播散型马尔尼菲青病。(5)CD4+T细胞在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HIV/TB组[101.0(166.0)个/mm3]高于HIV/PSM组[24.0(46.00)个/mm3]和HIV/TB/PSM组[20.5(46.25)个/mm3](P<0.05),HIV/PSM组与HIV/TB/PSM组相比无明显差别。(6) HIV/TB患者肺部CT主要病变特点为斑片状、条索状、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磨玻璃样,分别占56.2%、39.2%、21.4%.17.8%、16.1%; HIV/PSM患者肺部CT主要病变特点为斑片状、条索状、磨玻璃样、结节性、心包积液,分别占55.3%、20.3%、15.3%、15.2%、11.9%; HIV/TB/PSM患者肺部CT主要病变特点为斑片状、结节性、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分别占44.1%、18.3%、16.1%、13.9%;空洞、钙化少见,占5.4%。结论由于HIV/AIDS感染,可致CD4+T细胞的损伤,引起患者机体的严重免疫抑制,促使AIDS患者合并TB、PSM、TB/PSM等机会性感染。本课题研究表明:1).在不同HIV/TB、HIV/PSM、HIV/TB/PSM感染组中发现CD4+T细胞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多重感染。2).临床主要以发热、咳嗽、乏力、气促、消瘦为表现,其中部分PSM患者表现为中央脐凹样坏死特征性皮肤损害。3).影像学表现呈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斑片状、条索状,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因此,加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临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为持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打下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沈银忠,卢洪洲[7](2015)在《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文中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尽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在临床广泛应用,IFI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死亡原因。艾滋病患者中常见的IFI有口腔及食管假丝酵母(又称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脑膜炎和马尔尼菲青霉病等。艾滋病合并IFI的诊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上需结合患者免疫状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真菌学检测结果来综合分析,不能将用于一般患者的诊断思维简单地应用于艾滋病患者,一些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须在艾滋病患者中重新评价。艾滋病合并IFI的治疗包括抗真菌和抗病毒治疗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但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IFI治愈或完成治疗疗程后,应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维持抗真菌治疗以减少IFI复发。对于免疫功能极低的艾滋病患者,须根据病情预防性抗真菌治疗以预防某些IFI发生。艾滋病合并IFI的早期诊断技术与优化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袁文晗[8](2015)在《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积累关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通过对1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此病少见皮疹的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57岁,广西来宾人,以反复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面颈部疼痛性丘疹、结节、丘脓疱疹,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HIV(-),血常规白细胞24.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多次血细菌真菌培养阴性,皮肤病理早期表现为真皮浅层致密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后期出现感染性肉芽肿改变。初诊为Sweet综合征,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8月后经皮损活检组织及脓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抗真菌治疗后皮疹大部分消退,体温下降,继续抗真菌治疗一年后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在马尔尼菲青霉病流行地区,HIV(-)病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Sweet综合征样皮疹患者,要考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可能,多种组织取材送检进行真菌学培养,有助于早期诊断。

杨宁,李妍,王晗,李沛然,苑文雯,郭桐生[9](2014)在《骨髓涂片镜检初步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1988年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被报道,到现在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马尔尼菲青霉菌在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受到重视[1-3]。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除了脐窝样皮疹为典型特征外,临床缺乏特异性特征,而脐窝样皮疹病例很少见。虽然微生物培养是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金标准,但是从培养到鉴定需要1到2个星期,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马尔尼菲青霉菌具有特异的形态学特征,可以

张坚生,洪文昕,李凌华,何溪,唐小平,陈谐捷[10](2014)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27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入院后病原诊断时间47(4.9±1.4)d;主要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25例(92.6%),感染性休克22例(81.5%);主要合并感染:肺孢子菌肺炎12例(44.4%),结核7例(25.9%)。主要死亡原因:感染性休克15例(55.6%),呼吸衰竭5例(18.5%)。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病原诊断和特效抗真菌治疗时间相对较晚,多数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常死于感染性休克。因此,使用更敏感快速的病原诊断方法,尽早给予敏感抗真菌治疗,及时诊治并发症,可能对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免疫状况动态监测及固有免疫细胞抗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状况动态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马尔尼菲篮状菌上调NLRP3/Caspase-1/gasdermin D通路诱导巨噬细胞焦亡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马尔尼菲篮状菌诱导中性粒细胞分泌囊泡抗菌的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组学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艾滋病流行情况
    2 侵袭性真菌机会性感染流行与危害
        2.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害
        2.2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种类
第一部分 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检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引物设计
        2.4 PCR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DNA提取
        3.2 巢式PCR扩增
        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4 目的片段产物的纯化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同源进化树分析
        2.1 主要霉菌真菌
        2.2 主要酵母样真菌
        2.3 其它真菌
        3 与临床培养结果比较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药敏试验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主要仪器
        3 入组标准
        4 实验方法
        4.1 真菌取材及培养
        4.2 马尔尼菲篮状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2.1 样本类型
        2.2 CD4+T淋巴细胞计数
        3 药敏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艾滋病合并肺结核、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临床及肺部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艾滋病合并IFI的流行病学
2艾滋病合并IFI的诊断
3艾滋病合并IFI的治疗
4艾滋病患者常见IFI的诊治
    4.1PCP的诊治
    4.2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
    4.3消化道念珠菌病的诊治
    4.4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治
    4.5其他IFI的诊治
5结语

(8)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病例资料
    1.1 病史
    1.2 体格检查
    1.3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5 真菌药敏试验
    1.6 诊断
    1.7 治疗及随访
2 病例分析
3 鉴别诊断
    3.1 皮瘆、发热相关症状鉴别
    3.2 淋巴结肿大、肿瘤等方面鉴别
    3.3 与其它病原菌感染鉴别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骨髓涂片镜检初步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情况和方法
2 讨论

(10)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27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及入选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征
    2.3 CD4+淋巴细胞计数
    2.4 病原学检查及治疗
    2.5 并发症
    2.6 合并感染
    2.7 主要死亡原因
3 讨论

四、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免疫状况动态监测及固有免疫细胞抗菌机制研究[D]. 董荣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骨髓培养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J]. 杨丹,孙兴成,黄正霞,张燕,秦琴,张伟.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9(03)
  • [3]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D]. 谭鹆昕.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J]. 郑涌智,郑浩,李健,胡建达.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7(02)
  • [5]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D]. 叶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3)
  • [6]艾滋病合并肺结核、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临床及肺部影像学分析[D]. 覃江龙.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7]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J]. 沈银忠,卢洪洲. 微生物与感染, 2015(05)
  • [8]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D]. 袁文晗.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 [9]骨髓涂片镜检初步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及文献复习[J]. 杨宁,李妍,王晗,李沛然,苑文雯,郭桐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08)
  • [10]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27例回顾性分析[J]. 张坚生,洪文昕,李凌华,何溪,唐小平,陈谐捷. 实用医学杂志, 2014(13)

标签:;  ;  ;  ;  ;  

骨髓涂片镜检在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