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次分析(AHP)法在引进外资方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茜[1](2021)在《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因素较多,其中融资困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网络融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模式,网络融资模式具有成本低,办理周期短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融资模式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市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展形势较好,但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网络借贷平台、网上银行等网络平台还不够健全,金融机构风控管理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善,存在着一定信用风险。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着信用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量化难度大等挑战。目前主流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用来估计企业违约概率,在不确定环境下,很难有效判别出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和管控手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把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模式分为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特点、复杂程度、识别与度量难度有所不同,以致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所区别。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银行在线借贷、电商网络融资等;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为了解决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间评价仅限于实数域,较难客观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信用风险的直接关联矩阵难以客观获得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适合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针对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AHP—区间数DEMATEL法;②应用ANN方法对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各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利用GRA确定信用风险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矩阵;③针对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Borda序值、范数灰关联度、RS,并结合ITFN-DEMATEL方法构建信用风险测度模型。为了解决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非平稳、非线性,以及较难形象地描述专家判断过程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非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关于P2P网络融资模式下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利用F-AHP法与CRITIC法等组合赋权对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再利用软集合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验证;②关于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应用Rough方法对信用风险指标进行属性约简并删除冗余的信用风险指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改进直觉模糊法等组合赋权法得出信用风险权重;③通过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应用举例分析,不仅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也为贷款方提供了信贷策略。根据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结果构建适合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①提出了基于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健全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优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增加“信用时间轴”;②设计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免疫力提升模型,提高小微企业网络融资能力,降低其信用风险;③构建了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引导更多网络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小微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其信用风险防控的免疫力水平;④针对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构建了基于激励机制、监管力度、创新合作等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在区块链思维下提出基于信用风险管控的小微企业免疫力提升路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①创建适用于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GRA-DEMATEL、ITFN-DEMATEL等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较客观地描述了各信用风险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②构建适用于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主客观赋权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有效解决传统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指标间存在相互关联、相关影响等复杂关系而测度不够客观的问题;③利用区块链思维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整体提升小微企业免疫力水平,建立可行规则制度,发展新型金融业态;④构建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提出切实可行的信用风险管控策略,将实现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有效防控。
刘亚晶[2](2020)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优化区域互助和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然而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面临着“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的重大挑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间的发展关系,区域间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的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包含了多功能的地理环境与多层次的人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与双向生成;区域协调是指在既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各区域之间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总体上处于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相对协调状态,区内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同的有机整体。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东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然而广东省因其固有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区内发展差异较大,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迫切性和全局性。改革开放之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地级市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愈发紧密,整体上看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耦合度逐渐提高,但山区地区耦合度低于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是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拉大,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显着高于省域外围地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亦愈加突出。因此,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需要深入实践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省内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在优化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粤东西北支持力度,特别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政策调控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新格局,率先构建海陆一体、陆海协调的海岸带经济发展新空间。本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在梳理其人地关系区域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建立评价体系,测度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探求其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是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实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7个章节:第1章,绪论。从区域发展失衡、人地空间矛盾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明开展广东省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研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搭建整体结构安排,明晰研究技术路线。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人地关系、区域协调、调控机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研究对象,对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第3章,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研究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的缘由进行交代,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区域综合发展、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说明各项指标的具体意义并利用熵值法确定其影响权重的大小。第4章,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时间维度对广东省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进行梳理,从地级市和四大区域两个空间维度剖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及综合发展的状况,进一步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对广东省人地关系的空间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广东省人地关系的时空结构格局。第5章,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广东省不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构建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状况,并总结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第6章,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相关章节的研究基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广东省近年来发布和实施的区域调控规划政策及驱动力进行评估和解析,对现有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作用机制进行研判,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说明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①广东省区域综合发展状况区域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好且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粤北山区综合发展状况波动较大,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差;②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速度放缓,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业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③广东省各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均衡性较低,区域间协调发展矛盾仍然突出,需要衔接都市圈和大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控。
倪波[3](2020)在《基于AHP-DEA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进行融资是上市公司扩大市场规模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证券公司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通过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可以进行公开融资,从而促进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及其他相应政策的推出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完善,这也相应的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总体而言,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总体不高,这一方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的融资水平、融资决策、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进行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根据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一般特征建立评价模型,应用AHP-DEA模型构建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模型。从微观上的应用来说,本文选取了新能源行业的A公司为例,对其在同行业中的融资效率进行评价,从而对具体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构建的AHP-DEA模型是普遍意义上可以对多类型的上市公司进行评价的基础理论模型,而对于A公司的实证分析则是对本模型有用性的一种实际验证。本文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及相关背景,对融资效率相关的概念、理论进行介绍,对AHP法、DEA法两种模型构建方法进行介绍。随后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中筛选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核心指标,运用AHP法对不同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权重较高的指标构建了 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A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对该公司及新能源行业前20强企业进行融资效率评价与比较。本文希望相关模型的构建,能够为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提供一定有益的参考,同时希望从新能源行业角度对融资效率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对策的提出,能够为A公司及新能源行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胡续楠[4](2019)在《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材料产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国情背景特殊,区域产业竞争激烈,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发展效率低下、粗放型发展等问题。新材料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和构建了衡量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文基于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探索了产业集约化理论。产业集约化理论是从中观层面上研究一系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包括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产业集约化的关联要素和动力机制等,以丰富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尽管新材料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但是仍旧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仍然较小,缺乏大型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已经出现严重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采用SFA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研究发现,新材料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于50%,属于粗放型发展。产业整体和各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剧烈波动,并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技术进步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效率不显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低下都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低的主要因素。探索了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上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第三,构建了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选择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打分,通过统计处理方法对专家意见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专家意见的可信度较高。根据专家打分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TOPSIS法对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05—2017年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逐年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正向集约化发展转型升级;所建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第四,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政策、现状、机制与方式。研究发现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新材料领域的战略规划和科技创新,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不断提升对新材料高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第五,提出了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路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方面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加大关键技术的科研力度、推广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构建集约型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和打造绿色产业链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最终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第六,对我国如何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应该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战略、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张堂云[5](2019)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TO《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是WTO管辖的一项诸边贸易协议,由各缔约方自愿签署,旨在促进政府采购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入GPA是为了履行中国对WTO的承诺,自2007年年底向WTO提交加入GPA申请书以来,中国已提交了6份出价清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更是向世界宣告要“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GPA进程”。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用于保护国内经济。加入GPA将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提供入场券的同时,也意味着会面临政府采购信息泄密、政府采购市场被瓜分和政府采购功能削弱等安全威胁。伴随着加入GPA进程的加快,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国内外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研究略显单一,缺乏系统性,围绕加入GPA对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亟待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在深入阐释政府采购安全内涵以及政府采购安全维度、设计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剖析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尝试基于系统视角构建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保障机制。遵循“理论阐释——实证检验——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利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运行”的自行调研数据、全国层面、省层面及产业层面的宏观统计数据、WTO官方网站数据、OECD国民账户数据、中企联和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数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以及中国政府采购网站发布的资料等,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法律文本比较法、调研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和联立方程模型等方法,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界定了政府采购安全的内涵,阐释了政府采购安全构成及内在逻辑。在缕析安全和政府采购概念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政府采购安全界定为“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政府采购主体在实施政府采购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抵抗外来冲击,以确保政府采购功能目标能够不受侵害,并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客观状态”。政府采购安全的本质是对政府采购相关主体利益的维护,相关利益的多维诉求属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安全必须是一个涵盖多维目标的体系结构,在综合归纳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政府采购安全细分为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并对这种细分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对中国政府采购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全面考察中国政府采购的客观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全链条采购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市场层面,采购总规模持续增长,货物、服务和工程三类项目的采购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采购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建立了以招投标为主,包含竞争性谈判、询价等多元化的采购方式;在实践中,构建了反腐倡廉、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三,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程度进行了刻画,还分析了冲击形成的原因。政府采购安全评价在加入GPA前和加入GPA后是不一样的,加入GPA前是对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预测性评价,而加入GPA后是对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在加入GPA前,政府采购制度安全主要通过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与GPA规制在核心条款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进行刻画;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从名义开放程度、“本土偏好”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三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政府采购功能安全主要是通过GPA规制的政策空间与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排除来刻画。据此对加入GPA前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进行预测性评价发现,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在价值目标、基本原则、适应范围、采购方式和救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高、“本土偏好”程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GPA缔约方相差甚远。造成上述安全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存在差距、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受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中国的国货意识淡薄等。针对加入GPA后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国外供应商投诉率”等在内的13个三级指标,并根据专家评定基于AHP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第四,探索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梳理、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三种安全内在的逻辑关系,创新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囿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利用自行调研的微观数据,构建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对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机制及政府采购安全各维度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明晰的政府采购主体责任、健全的供应商约束机制和规范的政府采购流程,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度。(2)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情况的详细程度,对政府采购市场安全具有正向影响。(3)政府采购功能目标、实施细则、政策功能的责任部门设置及政策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均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产生明显正向影响。(4)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与制度安全、制度安全与功能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均存在双向联动关系,除了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外,其他均为正向影响。(5)三种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制度安全与政策功能安全存在双向正影响,但中部地区的影响要大于东西部地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市场安全对政策功能安全有正向影响,均不显着;西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正向影响,而东、中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5)针对是否列入GPA出价清单而言,列入GPA出价清单对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三者调节效应大于未列入GPA出价清单的地区。最后,构建集制度、市场和功能三位一体的政府采购安全保障体系。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加入GPA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结合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在借鉴GPA缔约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建议:在制度层面,需要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流程,争取参与国际采购规制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层面,需要调整出价策略,谨慎国有企业出价范围,积极参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积累国际采购经验,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政策功能层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整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恢复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政策功能。除此之外,政府采购安全保障还离不开国际化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杨静[6](2019)在《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文中认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是福州市税收收入的重点行业之一,在福州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受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税收经济政策变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行业税收管征难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税收风险问题突出。为强化该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实现对税收风险的高效、准确评估,本文通过建立以行业特征为基础的多维指标体系,将主观赋值法中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值法中的熵权法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基于AHP-熵权法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进行税收风险识别、衡量和评价,进而对评估产生的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应对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通过阐述研究背景、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重要内容,并就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涉及的“风险”、“税收风险”和“税收风险评估”等概念进行界定,并进一步阐述税收风险评估的理论来源及其应用。第三部分,概述评估总体思路并详细介绍基于AHP-熵权法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的理论构建,内容包括评估方法的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产生及综合评价值的合成。第四部分,运用税收风险评估模型,结合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样本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就评估结果对该行业税收管征工作的启示进行归纳。第五部分,从挖掘行业涉税特点、拓展涉税数据来源、推动涉税信息整合、强化评估模型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推进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工作的路径。
刘洋洋[7](2019)在《激光扫描技术支持下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公路安全领域长久以来的技术难题,现有技术方法很难全面有效的对山区公路边坡进行安全风险评价,而与此同时,山区公路边坡的灾害防治形势愈发严峻,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给群众安全和公路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边坡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路的长期稳定运营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目前需要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到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中,并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求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结果,从而为公路边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将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和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降到最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测绘工程、公路工程、边坡工程以及安全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先进知识体系,以测绘行业、交通部和应急管理部的相关规定标准为参考,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基于激光回波原理和Fisher判定法则的陡坡点云滤波算法、基于IGG稳健估计理论和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的改进ICP无控制匹配算法、NURBS高精度曲面模型重建技术、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以及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先进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和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以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以及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为骨架,搭建一个系统全面的、多方法结合应用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新体系。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所示:(1)构建一种基于熵权集对分析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将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进行了有机结合,先采用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对公路边坡进行整体的宏观评价,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深入的微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先通过宏观评价方法(熵权集对分析)确定研究区各个边坡的整体危险等级,并从中找出危险性较大的边坡;然后再通过微观评价方法(基于激光扫描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找出危险边坡中的具体危险区域(灾害隐患点),从而实现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立体式评价,并由此获得更完整更全面的评价结果,同时,这也为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开辟了一种新思路。(2)构建由边坡地形、岩土地质、气象水文和其他因素等4大因素共14项核心指标所组成的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联系度可拓展原理,对集对分析理论进行优化改进,并结合熵权法,构建一种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和其他传统评价方法的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体现出良好的准确性,说明将该模型应用到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中是可行的,同时,这也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3)边坡点云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边坡形变分析(危险性微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对边坡点云处理相关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构建一种基于激光回波原理和Fisher判定法则的陡坡点云滤波算法,该算法先利用激光回波原理对点云数据进行粗分类,再通过Fisher判定法则对粗分类后的剩余点云进行精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滤波算法,文中算法的滤波总误差率最小,体现出了良好的滤波精度。构建一种基于IGG稳健估计和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的改进ICP无控制匹配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利用IGG稳健估计理论加强ICP算法的抗差能力,还能通过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思想提高ICP算法的运算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ICP算法,文中改进ICP算法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强的抗差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点云匹配效率和匹配精度。将NURBS建模技术引入到山区公路边坡高精度模型重建中,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三角面片模型和DEM模型,NURBS曲面模型对山区公路边坡表面细节的表达更加完整和准确,对复杂地形边坡的拟合度也更好,其模型效果更能贴合山区公路边坡地形的真实起伏状态。(4)构建由社会经济、道路工程和公路防护等3大因素共8项核心指标所组成的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的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与专家现场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体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说明采用该方法对山区公路灾害进行易损性评价是合理且可行的,同时,这也为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参考。(5)基于文中构建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对修武县太行山区某公路边坡进行应用实验。实验结果如下:首先,通过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2号、3号边坡危险性较小,1号、4号和5号边坡危险性较大;其次,通过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找出了1号、4号和5号危险边坡中的具体危险区域;然后,通过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等级为Ⅳ级(极高);最后,针对危险性较大的边坡,提出了相应的灾害防治建议。
李创[8](2019)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扩宽,项目档次稳步提高,合作方式趋于多样,经营主体逐步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国际工程承包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近些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等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国际工程承包外界环境日益复杂,项目本身也变得庞大复杂、跨地域、各项工程技术要求高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我国“走出去”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控,增强中资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国际工程承包商的视角出发,首先介绍了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两者的结合,也对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承包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做了阐述。并以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为例,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对该项目在施工阶段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结合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了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张乐乐[9](2019)在《C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营状况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综合评价在本质上是对企业财务分析和成长性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通过全面、系统地把握影响企业当前经营和未来发展的各种因素,促使管理者重视投入产出分析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并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中间形式。在国家战略导向和政策扶持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免遇到各种问题和瓶颈,例如市场定位、营销方案、资金计划、基础管理、人才配置、种植安排、技术支持等方面。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对C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思路和流程,构建C园区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分别采用AHP法、FD法和Likert五级量表确定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权重;第二,根据C园区经营状况评价问题的特点,遵循适用性原则,以灰色综合评价法为核心构建C园区经营状况动态评价模型,分别基于不同评价标准对C园区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基于实际经营状况的动态评价和基于可行性评估的动态评价,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三,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C园区实施系统的战略分析和市场分析,包括通过PEST分析、企业能力分析和SWOT分析把握C园区内、外部战略环境及市场竞争能力,以及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和列联分析获取C园区在知名度、满意度、消费群体特性等方面的市场现状,并据此从技术、商业、财务、管理和社会五个方面对C园区经营状况提出改进策略。经过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C园区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具备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第二,实施战略性企业综合评价并进行改进策略研究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企业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以C园区为独立研究对象进行“多指标”动态评价,并结合战略分析和市场分析进行改进策略研究;第二,以法约尔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六项划分为主干思路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基于不同标准实施双重评价,把握C园区发展趋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综合评价的战略导向。
叶浩恒[10](2019)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2200m3,是全球十三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所以,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才是解决我国严重缺水问题的根本解决思路。而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1、污水处理厂的基建资金短缺;2、污水处理厂运营资金缺乏;3、设备维修和设备开发缺少本土人才;4、盲目引进国外的污水处理工艺,与本土情况不相适应;5、再生水体并未得到有价值利用;6、污泥处置不够科学,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方法等技术手段,构建了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因素包括工艺性能、经济性评价、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指标层因素涵盖了最具代表性的11项评价指标,然后将评估指标应用于某污水处理厂进行实证研究,依据工艺性能、环境保护、经济性评价等3个方面对该污水处理厂进行绩效评估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后可以得出该厂总体绩效评估情况为良好的结论。最后依据该厂的绩效评估情况,通过财务费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分析了A2/O+MBR工艺与A2/C+BAF工艺的适用性,并最终选定了A2/O+MBR作为该厂二期扩建工程的处理工艺。本文希望为某污水处理厂未来的二期扩建工程提出合理的处理工艺选择方案,并为该厂以及其他条件相似的污水处理厂提供一个较为创新、可行的绩效评估方法。
二、层次分析(AHP)法在引进外资方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层次分析(AHP)法在引进外资方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
2.2 网络融资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 区块链的相关研究 |
2.4 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
2.5 关于组织免疫理论的相关研究 |
2.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特点及渠道选择 |
3.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 |
3.1.1 小微企业的特征与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
3.1.2 网络融资模式流程及分类 |
3.2 网络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分析 |
3.2.1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分析 |
3.2.2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分析 |
3.2.3 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难点 |
3.3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渠道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1 基于改进AHP-DEMATEL法的银行在线借贷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1.1 基于改进的AHP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
4.1.2 基于改进区间数-DEMATEL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
4.1.3 区间数综合影响度计算 |
4.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2.1 基于ANN-GRA-DEMATEL法的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2.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4.2.3 基于ITFN-DEMATEL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 |
4.3 模型应用举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1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1.1 F-AHP法计算主观权重 |
5.1.2 CRITIC法计算客观权重 |
5.1.3 组合赋权的权重确定方法 |
5.1.4 基于软集合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验证 |
5.2 基于组合赋权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2.1 基于熵权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2.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2.3 基于改进直觉模糊法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
5.3 模型应用举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 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1 基于重复博弈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2 基于政府监管力度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3 基于收益共享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4 基于网络联保交易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1.5 基于免疫力提升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2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2.1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基于免疫理论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2.2 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1 基于ESS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3.3 基于动态循环免疫力提升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 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1 基于激励机制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2 基于监管力度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3 基于创新合作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4.4 基于免疫力水平提升路径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信用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2 影响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1 影响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2 影响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3 影响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4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5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第二轮调查问卷 |
附录2-6 影响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3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家访谈大纲——关键因素结果验证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荣誉情况 |
(2)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2.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 |
2.2.2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
2.2.3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
2.3 国内研究进展 |
2.3.1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
2.3.2 主体功能区与协调发展研究 |
2.3.3 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研究 |
2.3.4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3 选择的缘由 |
3.2 区域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3.2.1 区域发展水平测度 |
3.2.2 耦合度评价模型 |
3.2.3 协调度评价模型 |
3.2.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3.3 区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3.3.3 社会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3.3.4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3.5 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3.4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3 数据测算与预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 |
4.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 |
4.1.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 |
4.1.2 广东区域人地关系演进阶段划分 |
4.2 各地级市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
4.2.1 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 |
4.2.2 社会进步水平时空分异 |
4.2.3 环境保护质量时空分异 |
4.2.4 资源利用状况时空分异 |
4.2.5 区域综合发展时空分异 |
4.3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概况 |
4.3.1 珠三角地区 |
4.3.2 粤东地区 |
4.3.3 粤西地区 |
4.3.4 粤北地区 |
4.4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
4.4.1 经济发展空间 |
4.4.2 社会进步空间 |
4.4.3 环境保护空间 |
4.4.4 资源利用空间 |
4.5 本章小结 |
5 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 |
5.1 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时空测度 |
5.1.1 区域内部发展耦合度时空分布 |
5.1.2 区域内部发展协调度时空分布 |
5.2 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2.1 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
5.2.2 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2.3 经济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3 区域间社会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3.1 社会发展指数的构建 |
5.3.2 社会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3.3 社会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4 区域间环境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4.1 环境发展指数的构建 |
5.4.2 环境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4.3 环境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5 区域间资源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5.1 资源发展指数的构建 |
5.5.2 资源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5.3 资源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6 区域间综合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6.1 综合发展指数的构建 |
5.6.2 综合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6.3 综合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7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与问题 |
5.7.1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
5.7.2 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5.8 本章小结 |
6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 |
6.1 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
6.1.1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地理探测 |
6.2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分析 |
6.2.1 珠三角地区 |
6.2.2 粤东地区 |
6.2.3 粤西地区 |
6.2.4 粤北地区 |
6.3 都市圈与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
6.3.1 都市圈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
6.3.2 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
6.4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
6.4.1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压缩区域时空距离 |
6.4.2 探索区域产业共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6.4.3 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
6.4.4 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
6.4.5 统筹海陆功能衔接,打造一流湾区经济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AHP-DEA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融资 |
2.1.2 融资效率 |
2.1.3 融资方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MM理论 |
2.2.2 融资优序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融资效率评价方法 |
3.1 融资效率评价方法 |
3.1.1 熵值法 |
3.1.2 回归分析法 |
3.1.3 AHP层次分析法 |
3.1.4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 |
3.2 本文研究的方法选取 |
3.2.1 融资效率评价方法比较 |
3.2.2 AHP与DEA方法结合的可行性及优势 |
3.3 AHP与DEA法的应用步骤 |
3.3.1 AHP法应用的基本步骤 |
3.3.2 DEA分析基本原理 |
3.3.3 DEA模型应用步骤 |
4 基于AHP-DEA的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融资效率评价的主要因素识别 |
4.1.1 融资成本 |
4.1.2 融资规模 |
4.1.3 融资稳定性 |
4.1.4 融资风险 |
4.2 DEA模型投入及产出指标初步选取 |
4.2.1 DEA模型投入指标初步选取 |
4.2.2 DEA模型产出指标初步选取 |
4.3 基于AHP-DEA法的指标评价体系确立 |
4.3.1 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4.3.2 基于AHP-DEA的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指标确定 |
5 基于AHP-DEA的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以A公司为例 |
5.1 A公司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
5.1.1 A公司发展概况 |
5.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3 典型相关分析 |
5.2 A公司融资效率评价 |
5.2.1 DEA模型分析结果 |
5.2.2 A公司融资效率水平评价分析 |
5.2.3 A公司融资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4 A公司融资效率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 A公司融资效率与同行业比较 |
5.3.1 新能源行业20强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分析 |
5.3.2 A公司在融资效率方面面临的行业性问题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促进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
6.2.1 对A公司融资效率提升的建议 |
6.2.2 宏观层面的应对措施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新材料产业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发展效率的研究 |
1.2.3 关于产业集约化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产业集约化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
2.1.1 马克思的集约化经营理念 |
2.1.2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2.1.3 马克思的协作化理论 |
2.2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
2.2.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技术创新理论 |
2.3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及动力机制 |
2.3.1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 |
2.3.2 产业集约化与相关概念 |
2.3.3 产业集约化的动力机制 |
2.4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
2.4.1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行业特点与分类 |
2.4.2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特殊性 |
2.4.3 国际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态势 |
第3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1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
3.1.2 产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 |
3.1.3 产业发展效率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
3.2 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原因 |
3.2.1 微观层面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
3.2.2 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 |
3.2.3 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
第4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
4.1.1 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动力 |
4.1.2 要素有效利用是主要特征 |
4.1.3 产业经济效益是重要保证 |
4.1.4 产业组织优化是关键途径 |
4.1.5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条件 |
4.2 确立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4.3 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可靠性分析 |
4.3.1 指标体系的确立 |
4.3.2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 |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
4.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4.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应用TOPSIS法评价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 |
4.5.1 TOPSIS法的理论与方法 |
4.5.2 案例分析——以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为例 |
第5章 国外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 |
5.1.1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5.1.2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5.1.3 美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5.1.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5.2 日本 |
5.2.1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5.2.2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5.2.3 日本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5.2.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5.3 德国 |
5.3.1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5.3.2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5.3.3 德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5.3.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5.4 韩国 |
5.4.1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5.4.2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5.4.3 韩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5.4.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实现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 |
6.1.1 技术创新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作用 |
6.1.2 以提高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为核心的技术发展目标 |
6.1.3 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
6.2 构建集约型新材料产业组织结构 |
6.2.1 培育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 |
6.2.2 兼并重组新材料中小企业 |
6.2.3 构建新材料产业联盟 |
6.3 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优化 |
6.3.1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 |
6.3.2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思路 |
6.3.3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主要内容 |
6.4 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新材料绿色产业链 |
6.4.1 新材料产业链的构成 |
6.4.2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原则和思路 |
6.4.3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主要路径 |
第7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 |
7.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7.3 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 |
7.4 加强新材料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 |
7.5 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安全 |
二、GPA框架 |
三、政府采购 |
四、政府采购安全 |
第二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依据 |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理论 |
二、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理论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四、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
五、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
一、政府采购安全构成的理论阐释 |
二、政府采购安全的实现路径 |
三、政府采购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假说 |
一、政府采购制度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
二、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
三、政府采购功能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
四、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内在机理及假说 |
第二章 中国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与发展 |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演变历程 |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运行流程 |
三、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
四、全链条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 |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发展现状 |
一、政府采购市场规模 |
二、政府采购市场结构 |
三、政府采购的主要模式 |
四、政府采购的常用方式 |
五、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 |
第三节 中国政府采购功能现状及实践效果 |
一、政府采购资源配置功能效应 |
二、购买社会公平的政策功能效果 |
三、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功能实践 |
第三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制度安全冲击 |
一、政府采购目标价值的冲击 |
二、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的冲击 |
三、政府采购适应范围的冲击 |
四、政府采购方式的冲击 |
五、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冲击 |
第二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市场安全冲击 |
一、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 |
二、政府采购的“本土偏好”程度 |
三、中国与GPA缔约方国际竞争力比较 |
第三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政策功能安全冲击 |
一、GPA规制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界定 |
二、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安排 |
三、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维度与程度 |
四、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的典型案例 |
第四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原因 |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 |
二、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 |
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有限 |
四、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
五、政府采购国货意识谈薄 |
第四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开展问卷调查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
一、样本特征分析 |
二、问卷的统计性描述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一、基准模型设定 |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三、是否列入GPA清单的调节效应 |
四、联立方程实证检验 |
五、实证研究结论 |
第五章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
三、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 |
第二节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举措 |
一、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出价策略 |
二、以“国家安全”为由歧视其他国家产品 |
三、设置国际贸易隐形壁垒 |
四、GPA缔约方国政府采购市场实际开放程度 |
第三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践 |
一、GPA缔约方中央采购实体的作用分析 |
二、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
三、GPA缔约方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GPA缔约方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与制度体系 |
二、增强政府采购市场国际风险防范能力 |
三、注重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GPA规制的契合 |
第六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体系构建 |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目标定位 |
一、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 |
二、政府采购安全具体目标 |
第二节 构建开放式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
一、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 |
二、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
三、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
四、主动参与国际政府采购规制的制定 |
第三节 增强政府采购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
一、合理调整GPA出价清单策略 |
二、积极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
三、提升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
四、培育政府采购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现策略 |
一、以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行顶层设计 |
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施细则 |
三、设置“国货标准”等隐形贸易壁垒 |
四、恢复实施技术创新政策功能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
致谢 |
(6)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概念厘定与理论溯源 |
(一)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概念厘定 |
(二) 税收风险评估的理论来源及应用 |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的理论构建 |
(一) 总体思路和评估框架 |
(二) 基于AHP-熵权法的评估模型的构建 |
四、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实证检验 |
(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
(二) 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
(三) 税收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四) 对强化行业税收管征的启示 |
五、推进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工作的路径 |
(一) 通过挖掘行业涉税特点拓宽税收风险评估角度 |
(二) 通过拓展五方数据来源提升税收风险评估精度 |
(三) 通过推动涉税信息整合加快税收风险评估速度 |
(四) 通过强化评估模型建设提高税收风险评估准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样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 |
附录(二) 样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单项评价值 |
附录(三) 样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变动值 |
附录(四) 样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变动指标单项评价值 |
附录(五) 样本企业的税款入库率 |
附录(六) 实际缴纳税额与申报应纳税额比对指标单项评价值 |
附录(七) 调查问卷 |
附录(八) 样本企业的税收风险综合评价值 |
致谢 |
(7)激光扫描技术支持下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3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方法研究 |
2.1 熵权法与集对分析理论概况 |
2.1.1 熵权法的基本理念及主要特点 |
2.1.2 集对分析理论的数学原理及主要特点 |
2.1.3 集对分析理论引入到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基本思想 |
2.2 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的提出 |
2.2.1 现有边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
2.2.2 改进熵权集对分析模型的核心理念及主要优势 |
2.2.3 基于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2.2.4 基于改进集对分析理论确定单指标联系度 |
2.2.5 基于加权计算确定集对的综合联系度 |
2.3 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3.1 山区公路边坡主要特点及边坡灾害特征研究 |
2.3.2 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核心指标归纳分析 |
2.3.3 建立山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点云处理算法的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方法研究 |
3.1 基于激光回波原理和Fisher判定法则的陡坡点云滤波算法 |
3.1.1 点云滤波的主要作用及现有点云滤波算法的不足 |
3.1.2 激光回波原理 |
3.1.3 Fisher判定法则 |
3.1.4 陡坡点云滤波算法核心思想及实现流程 |
3.1.5 点云滤波算法对比及精度分析 |
3.2 基于IGG稳健估计和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的改进ICP算法 |
3.2.1 点云匹配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作用 |
3.2.2 现有点云匹配算法的局限和不足 |
3.2.3 IGG稳健估计理论 |
3.2.4 格网最近相邻点查询算法 |
3.2.5 改进ICP无控制匹配算法的核心理念及实现流程 |
3.2.6 点云匹配算法对比及精度验证 |
3.3 基于NURBS曲面建模的边坡高精度模型重建方法 |
3.3.1 NURBS曲面建模数学原理 |
3.3.2 NURBS曲面建模实现流程 |
3.3.3 边坡NURBS曲面建模及模型效果对比实验 |
3.4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方法研究 |
3.4.1 边坡形变位移分析的重要意义 |
3.4.2 现有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方法的不足和局限 |
3.4.3 基于多期NURBS曲面模型对比的边坡形变位移分析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模糊评价的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研究 |
4.1 AHP法与模糊评价法概况 |
4.1.1 AHP法的实现流程及主要特点 |
4.1.2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定义及主要特点 |
4.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核心思想及实现流程 |
4.2.2 AHP-模糊评价法应用于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中的主要优势 |
4.3 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现有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
4.3.2 山区公路边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完善 |
4.3.3 建立山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研究区公路边坡基本情况 |
5.1.2 研究区气象水文概况 |
5.1.3 研究区地质环境及地震活动情况 |
5.1.4 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
5.1.5 研究区灾害历史资料 |
5.2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 |
5.2.1 研究区公路边坡分段 |
5.2.2 构建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标准 |
5.2.3 确定各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 |
5.2.4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单指标联系度 |
5.2.5 确定综合联系度及危险性宏观评价结果 |
5.2.6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宏观评价结果精度验证 |
5.3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 |
5.3.1 获取危险边坡多期激光点云数据 |
5.3.2 危险边坡点云数据去燥及滤波处理 |
5.3.3 危险边坡多期点云数据无控制匹配 |
5.3.4 危险边坡NURBS高精度曲面模型构建 |
5.3.5 危险边坡形变位移分析及具体危险区域确定 |
5.3.6 研究区公路边坡危险性微观评价结果精度验证 |
5.4 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 |
5.4.1 构建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标准 |
5.4.2 构建易损性评价模糊集合 |
5.4.3 确定易损性评价指标权重 |
5.4.4 建立易损性评价隶属函数及模糊关系矩阵 |
5.4.5 确定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 |
5.4.6 研究区公路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精度分析 |
5.5 研究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归纳分析 |
5.6 研究区危险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1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2.1.2 项目风险管理内容 |
2.1.3 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
2.2 AHP法 |
2.2.1 AHP法的思想和原理 |
2.2.2 AHP法的模型和步骤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想和原理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和步骤 |
2.4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1 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 |
第3章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3.1 国际工程项目概述 |
3.1.1 国际工程项目的概念 |
3.1.2 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 |
3.1.3 国际工程项目主要承包模式 |
3.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特征和分类 |
3.2.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特征 |
3.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分类 |
3.3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和流程 |
3.3.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 |
3.3.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第4章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4.1 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概况 |
4.1.1 项目选址 |
4.1.2 项目建设内容 |
4.2 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要求 |
4.3 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
4.3.1 外部风险 |
4.3.2 内部风险 |
4.4 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估计与评价 |
4.4.1 AHP模型的建立 |
4.4.2 风险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
4.4.3 构建判断矩阵以及单层权重计算 |
4.4.4 一致性检验 |
4.4.5 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计算 |
4.4.6 确定因素集和评价标准集 |
4.4.7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4.8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4.9 评价结果分析 |
4.5 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应对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C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营状况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企业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企业综合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企业综合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3 企业综合评价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
2.1.2 经营 |
2.1.3 评价与综合评价 |
2.2 理论与方法综述 |
2.2.1 企业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2.2.2 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 |
2.2.3 市场分析与预测方法 |
3 指标体系设计及指标权重确定 |
3.1 指标体系设计 |
3.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及流程 |
3.1.3 C园区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4 C园区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指标说明 |
3.2 指标权重确定 |
3.2.1 AHP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
3.2.2 FD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
3.2.3 李克特五级量表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
4 评价方法选择及实证研究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C园区经营状况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实证研究结果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5 C园区经营状况改进策略研究 |
5.1 C园区战略环境分析 |
5.1.1 PEST分析 |
5.1.2 企业能力分析 |
5.1.3 SWOT分析 |
5.2 C园区市场需求分析与趋势预测 |
5.2.1 市场问卷调查 |
5.2.2 列联分析 |
5.2.3 市场趋势预测 |
5.3 C园区经营状况改进策略研究 |
5.3.1 技术方面改进策略 |
5.3.2 商业方面改进策略 |
5.3.3 财务方面改进策略 |
5.3.4 管理方面改进策略 |
5.3.5 社会方面改进策略 |
6 结论 |
6.1 形成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附录十一 |
(10)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1 政策环境分析 |
2.1.1 法律依据 |
2.1.2 行业管理 |
2.1.3 政策导向 |
2.1.4 政策趋势 |
2.1.5 国内经济增速降缓 |
2.1.6 淘汰落后产能 |
2.1.7 政府投资 |
2.2 污水处理行业经营状况分析 |
2.2.1 行业需求 |
2.2.2 发展契机 |
2.2.3 主要经营方式 |
2.2.4 污水处理企业财务情况分析 |
2.3 污水处理常用工艺分析 |
2.3.1 生物除磷脱氮工艺(A2/O) |
2.3.2 氧化沟脱氮除磷(A2/C) |
2.3.3 膜生物反应器(MBR) |
2.3.4 曝气生物滤池(BAF)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构建 |
3.1 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调查可靠性分析 |
3.3.1 专家选取 |
3.3.2 专家特征 |
3.3.3 专家积极性系数 |
3.3.4 专家权威系数 |
3.4 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 |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2 指标的设置及指标的含义 |
3.5 构建层次分析法结果决策体系 |
3.5.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3.5.2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 |
3.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应用 |
3.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3.6.2 评价步骤 |
3.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应用 |
4.1 某市基本情况介绍 |
4.1.1 某市环境质量指标 |
4.1.2 某市污水处理现状 |
4.1.3 某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
4.2 某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评价 |
4.2.1 基于财务分析法和费用效益分析法对某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某污水处理厂进行分析 |
4.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
4.2.4 综合评价 |
4.3 管理对策建议 |
4.3.1 工艺性能对策 |
4.3.2 环境保护对策 |
4.3.3 经济性评价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层次分析(AHP)法在引进外资方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D]. 周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刘亚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AHP-DEA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倪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胡续楠. 吉林大学, 2019(02)
- [5]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D]. 张堂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税收风险评估[D]. 杨静. 厦门大学, 2019(02)
- [7]激光扫描技术支持下的山区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 刘洋洋.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8]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纳米比亚欧曼德尔管道工程项目为例[D]. 李创. 南昌大学, 2019(02)
- [9]C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营状况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D]. 张乐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研究[D]. 叶浩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