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酚羟基改性聚苯乙烯作为吸附剂从水溶液中吸附酚类化合物

水溶性酚羟基改性聚苯乙烯作为吸附剂从水溶液中吸附酚类化合物

一、A WATER-COMPATIBLE PHENOLIC HYDROXYL MODIFIED POLYSTYRENE AS AN ADSORBENT FOR ADSORBING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S(论文文献综述)

李发达[1](2021)在《超交联和极性修饰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秋月[2](2021)在《酚胺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快速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酚胺树脂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由含有邻苯二酚基的材料与含有胺基的材料制备而成,由于该材料含有大量的酚基、胺基基团表现出良好的吸附、粘附等功能特性。利用低成本、天然材料中的单宁酸与多胺合成聚(单宁酸—多胺)吸附材料处理含有Cr(Ⅵ)的废水。除此之外,通过酚胺树脂对分子筛的改性合成了分子筛@聚酚胺复合材料用于染料废水中刚果红的去除。采用环境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来表征材料的表面形貌,用傅里叶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仪(TG)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表征材料内的组成和热稳定性。并且探究了多种因素对去除速率的影响。通过颗粒内扩散、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究了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机理。在本论文中,主要分为三份工作:(1)用单宁酸与丁二胺聚合通过简单的一步法合成聚(单宁酸—丁二胺)(PTBA)用于处理含铬废水。发现不同比例的酚胺聚合物热稳定性相似,并且按照1:10比例合成的吸附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吸附性能。处理100 mg/L以下的Cr(Ⅵ)浓度,在30 min内均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去除率达到99%以上,且此时吸附量可达到260 mg/g。PTBA在p H=2.5溶液中达到最大Qe。在溶液中加入大量NO3-对铬的去除效果无显着影响,但是在溶液中SO42-含量较高时会使Qe下降。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缪尔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出的Qe(317 mg/g)均与实验数据(310 mg/g)相接近,说明PTBA进行的是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TBA的去除机理可能是-OH的还原作用将Cr(Ⅵ)还原为Cr(III),以及-NH3+、-NH2对溶液中的Cr(Ⅵ)、Cr(III)分别表现出的静电吸附。(2)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扩大材料研究,将单宁酸分别与1,4-丁二胺、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合成的聚合物命名为聚(单宁酸-丁二胺)(PTBA)、聚(单宁酸-二乙烯三胺)(PDTA)和聚(单宁酸-四乙烯五胺)(PTPA),三种吸附材料的热稳定性相似,发现PTPA具有最好的去除性能,进一步证明了-NH2含量增加有利于对Cr(Ⅵ)的去除。XPS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还原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Cr(Ⅵ)的高效去除。处理120 mg/L的Cr(Ⅵ)溶液,在达到相同去除率的条件下,PTPA将原来所需的5 h(PTBA)缩短到30 min,明显快速提高了去除速率,表明增加氨基数量有利于提高了去除速率。(3)通过酚胺对分子筛(MSU-H)进行表面修饰,利用MSU-H大的比表面,合成一种聚酚胺@MSU-H的新型复合吸附材料(C20#)用于刚果红的去除。C20#的比表面积由1.77 m2/g(单纯聚酚胺)提高到2.4 m2/g。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刚果红处理30 min时C20#的去除率提高到94%比单纯的聚酚胺(45%)提高了一倍多。去除速率的提高得益于增大的比表面,促进了活性位点对吸附质的捕捉。研究发现溶液p H在3-7范围内变化对复合材料的Qe影响很小,而且一些常见无机盐的加入对去除性能会没有明显影响。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简单的乙醇解吸的方法将CR从附剂中剥离出来,提高吸附剂的循环利用性。综上所述,由植物多酚和多胺制备的聚酚胺材料对Cr(Ⅵ)、CR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性能,并且增加吸附材料中的胺基含量或与比表面积大的分子筛进行复合提高比表面积,可以实现快速提高去除速率。

罗通[3](2021)在《基于低共熔溶剂(DES)体系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木质素作为林木生物质原料的三大组分之一,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既是第二大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又是储量最为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芳香族化合物,可用于生产芳香类功能材料等,应用潜力巨大。然而,工业木质素具有物理化学特性复杂、水溶性、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与聚合物的复合与应用,仍以低值化利用为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当代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利用纳米技术将木质素转化为木质素功能化纳米颗粒,为木质素基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方向。本论文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以低共熔溶剂(DES)为木质素的溶解体系,采用溶剂置换自组装法制备了木质素纳米颗粒(LNPs),进一步将LNPs与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等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复合材料,以期为木质素基功能材料的多样化设计和应用提供启发和借鉴,提高木质素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溶解于DES中,经简单的自组装溶剂交换过程(包括透析和滴入沉淀法)制备了LNPs。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和二维核磁(2D-HSQC)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探讨了DES类型、木质素-DES溶液初始浓度和反应体系p H值对所得LNPs的形貌、尺寸和化学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反应参数,LNPs粒径可控在10~200 nm之间,仍保留着木质素基本结构单元的芳香环结构。以水作为分散剂,均可长期稳定储存30天左右。此外,通过滴入沉淀法得到的LNPs具有较高的收率(90.3%),而透析法制备的LNPs更接近于规则均一的球形形貌。(2)进一步将优化制备的LNPs与聚乙烯醇(PVA)共混,通过流延法制备了纳米木质素基复合膜材料,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质构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接触角测量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复合薄膜分析表征。FTIR结果表明LNPs掺入可生物降解的PVA基质中可形成氢键连接,SEM观察到LNPs均匀分布在复合膜表面。与纯PVA复合膜相比,纳米复合薄膜显示出了良好的机械性能(最佳抗张强度为82.5 MPa,断裂应变为103.3%)、紫外线阻隔性能(可完全屏蔽紫外线光谱区域)、疏水性能(静态接触角达到117.0°)及热稳定性能(最大热失重温度提高了40°C)。这不仅促进了工业木质素纳米技术的发展,而且该新型的LNPs/PVA复合薄膜材料性能良好,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将LNPs与海藻酸钠(SA)复合,滴入氯化钙溶液获得形貌规则的交联凝胶珠,并利用SEM、红外、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观形貌、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表征。结果表明,LNPs和海藻酸钠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成功组装,凝胶珠表面粗糙,LNPs分布均匀。且复合凝胶珠的热稳定性随着LNPs含量增大而提高。吸附实验表明,复合凝胶珠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100 mg·L-1,凝胶珠加入量为2.0 g·L-1,吸附温度为25℃的条件下,吸附120 min可达平衡,饱和去除率达到97.3%,较初始工业木质素复合凝胶珠的饱和去除率提高了14.2%,较纯海藻酸钠凝胶珠提高了19.7%,且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可达到258.5 mg·g-1。基于本研究,所制备的木质素基复合凝胶珠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亚甲基蓝吸附性,有望将其作为一种无机材料替代品的生物基吸附材料而用于废水处理领域。

陈雪[4](2020)在《速生生物质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分转化为化学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的发展,木质纤维原料全组分高值分级利用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针对速生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伴生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副产物的高值转化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副产物转化为低聚木糖、酚类单体等化学品或木质素基材料的方式,实现预处理过程中伴生副产物的高值转化。预水解液作为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含有聚糖、低聚糖以及单糖等各种半纤维素降解产物,可通过进一步酸解或酶解将其降解为单糖或低聚木糖等益生元化学品来实现半纤维素的高值利用。除半纤维素外,木质素作为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伴生的副产物,其β-O-4骨架结构在处理过程中发生不可逆转的“断键-缩合”反应,形成缩合严重和反应活性低的工业木质素。将工业木质素转化为离子交换树脂,或者基于木质素优先策略,将生物质原料中的木质素优先催化转化为酚类单体化学品,不仅实现木质素的高值转化,而且符合生物质精炼理念。对生物质原料进行水热预处理得到预水解液,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和时间实现预水解液中产物以低聚木糖为主。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180℃下反应0.5 h,预水解液中低聚木糖产率最高达61.69 g/kg。对反应后的固体残渣通过碱乙醇处理提取木质素,对木质素结构进行表征,发现木质素的β-O-4连接键随着水热温度的增加而减少,酚羟基含量显着增加。对提取木质素结构进行系统的解析,有助于后续木质素副产物的化学改性和高值利用。基于上述研究,以溶解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预水解液为原料制备低聚木糖和单糖。成分分析显示预水解液中含有47.80 g/L的糖类和14.10 g/L的木质素,是制备低聚木糖和单糖的理想原料。首先,通过水热酸水解法实现预水解液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离,当硫酸用量为2.0%,在120℃下反应1.0 h时,预水解液中木糖产率达34.82 g/L,同时木质素以沉淀物的形式分离。此外,通过酸解和酶解法降解预水解液制备低聚木糖。结果显示,酸用量为0.3%,在120℃下酸解2.0 h,低聚木糖得率最高为11.63 g/L;60 IU/L预水解液的酶用量,在50℃下酶解6.0 h,低聚木糖得率最高达15.65 g/L,其中木二糖和木三糖占低聚木糖总量的72.91%。基于木质素优先降解策略,利用Pd/C催化剂、甲醇以及H2催化反应体系优先降解生物质原料中的木质素为酚类单体,实现木质素的高值转化。结果表明,当氢气压力为30 atm时,在240℃下反应4 h,木质素酚类单体得率可达49.8 wt%。原料中木质素催化降解后残留的碳水化合物仍保留较好的完整性,通过进一步催化转化为化学品。以工业碱木质素为原料,通过酚化和磺化对其进行改性,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探讨木质素的改性机理。在此基础上,使用一锅法制备木质素基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发现,磺化试剂用量越大,树脂的溶胀能力和S含量越高。树脂的离子交换量最高可达2.26 mmol/g,对Pb(Ⅱ)的吸附能力达到167.2 mg/g。

冉娇茹[5](2020)在《双季铵功能纤维对硝基酚的选择性去除及对CO2的绿色转化》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大量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空气污染,不仅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也给人类建康带来危害。开发新型材料,实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去除及温室气体的回收利用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腈纶纤维为载体,设计合成双季铵功能纤维,用于水体中硝基酚的选择性去除及二氧化碳的绿色催化转化。论文首先将N,N-二甲基丙-1,3-二胺固载到腈纶纤维上制备了叔胺功能化纤维PANPF,在此基础上制备了2种单季铵功能纤维及4种不同碳链长度的双季铵功能纤维。通过FTIR、EA、XRD、XPS、SEM、TGA以及机械强度等表征手段,证明了功能化纤维的成功制备。论文以4-硝基苯酚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6种功能化纤维的吸附性能,确定C3链长的双季铵功能纤维PANBQAS-3F吸附性能最佳,系统研究PANBQAS-3F对不同化合物的选择吸附性能,并通过调节溶液p H值调控功能纤维的吸附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吸附机理。而后以吸附性能最佳的2,4-二硝基苯酚为模型化合物,探究增重、用量、p H、时间、温度及浓度对PANBQAS-3F纤维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等温学及热力学进行系统研究。此外,论文考察了功能纤维PANBQAS-3F的流动化学及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功能纤维在重复使用十次后仍保持大于99%的去除效率。论文将具有最佳吸附性能的双季铵功能纤维PANBQAS-3F用于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化反应。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0.5 mol%的PANBQAS-3F纤维催化剂用量,80 oC反应温度,常压反应18 h,该反应收率即可高达99%。最后,论文提出双季铵功能纤维PANBQAS-3F通过六元环过渡态稳定开环中间体的催化反应机理。

韩玉[6](2020)在《超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的水相溴代反应及溴代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制备超高交联聚苯乙烯吸附树脂和超高交联酚醛树脂的基础上,在水相对两种超高交联树脂进行溴代反应,制得了两种溴代超高交联吸附树脂。以水为溶剂进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溴代反应,可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减少废液的处理。溴代后的树脂疏水性增加,骨架密度增加,更有利于对溶液中吸附质的吸附与分离。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悬浮聚合法由工业二乙烯基苯(简称DVB,含量63%)制备大孔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简称PD),进而通过悬挂双键与苯环的Friedel-Crafts后交联反应,制得超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简称PCPD)。在水中加入液溴直接对PCPD树脂进行溴代反应,经消去非苯环取代的溴后得到溴代树脂(简称PCPD-B),PCPD-B树脂的含溴量为30%。PCPD树脂在水中进行溴代反应的活性较高,在10 min内树脂含溴量可达21%,并可通过加入过氧化氢将副产物氢溴酸氧化成溴单质循环使用。2.测定了PCPD树脂及PCPD-B树脂对水溶液中2-氨基噻唑和色氨酸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在水溶液中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及π-π作用进行吸附,且PCPD-B树脂对2-氨基噻唑和色氨酸的吸附性能优于PCPD树脂。将PCPD-B树脂与商业SP207树脂对2-氨基噻唑进行吸附对比,结果表明:PCPD-B树脂对于2-氨基噻唑的吸附性能优于商业SP207树脂,这可能是由于PCPD-B树脂表面有更多的溴代苯环,使得树脂的表面更为疏水,从而更有利于吸附。3.通过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与苯酚的Friedel-Crafts反应,得到键联了苯酚基团的聚苯乙烯树脂(简称PS-P),再用甲缩醛进行后交联制备超高交联酚醛树脂(简称HCPS-PF),并对其进行水相溴代反应,经消去非苯环取代的溴后得到超高交联溴代酚醛树脂(简称HCPS-PF-B),用弗尔哈得法测得树脂含溴量为30%。4.测定了HCPS-PF树脂及HCPS-PF-B树脂对水溶液中2-氨基噻唑、色氨酸、缬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CPS-PF-B树脂在水溶液中对2-氨基噻唑、色氨酸、缬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的吸附性能优于HCPS-PF树脂。

陈凯[7](2020)在《木质素基高内相乳液的构建及在药物负载和稳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内相乳液(HIPEs)因其超高的内相体积(≥74%)以及可调的流变特性和油相可直接转化为固体脂肪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然而,由于乳化剂分子中缺乏防紫外和抗氧化结构,造成负载的高价值药物易被氧化,药效降低,甚至变质。来源于植物的木质素储量丰富,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一定的两亲特性,可用于稳定高内相乳液。同时,作为植物中唯一的芳香聚合物,木质素具有优异的紫外吸收、抗氧化和耐热性能,能赋予药物天然的防护性能。因此,将木质素开发成具有天然防紫外和抗氧化功能的高内相乳液分散材料,不但绿色、经济、环保,而且可以拓展木质素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首先,选取六种常见工业木质素(非水溶性酶解木质素(EHL)、碱木质素(AL)、有机溶剂木质(OL)、磺化碱木质素(SAL)、木质素磺酸钠(Na LS)和木质素磺酸钙(Ca LS))作为主乳化剂,辅以少量烷基糖苷(APG),制备木质素基HIPEs。考察木质素的两亲性、官能团含量和分子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SAL、Na LS和Ca LS因亲水性强而不能与APG协同稳定HIPEs。OL因团聚严重而不能与APG协同稳定HIPEs。EHL和AL因具有合适的两亲性,可与APG在碱性条件下协同稳定HIPEs。此外,当木质素浓度≤5 wt%,小分子量AL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量较高,形成致密阻隔膜,使其稳定的HIPEs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当木质素浓度≥8 wt%,大分子量EHL在水相中易缠绕,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使其稳定的HIPEs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流变测试显示,HIPEs液滴粒径越小,其屈服应变和界面粘弹性越高,稳定性越好。防护性能测试显示,分别经72 h紫外照射、7天热辐射和30天常温储存处理后,EHL稳定HIPEs体系中的β-胡萝卜素最高保留率分别比纯油体系高70%、61%和54%,分别比AL稳定HIPEs体系高16%、15%和14%。模拟消化实验显示,游离脂肪酸释放量顺序是AL稳定HIPEs(80%)>EHL稳定HIPEs(40%)>纯油体系(17%)。β-胡萝卜素生物可利用度顺序为AL稳定HIPEs(60%)>EHL稳定HIPEs(31%)>纯油体系(8.9%)。其次,针对上述EHL在强碱条件下稳定HIPEs而出现生物相容性低的问题,采用亲核取代和曼尼希改性合成一系列羧甲基化木质素(EHL-CM-x)和磺甲基化木质素(EHL-SM-x),探究了该系列聚合物的接枝率和浓度以及APG掺量和油水比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以5 wt%EHL-CM-x和3 wt%APG为共乳化剂,可在中性条件下稳定HIPEs。其内相体积高达87%,是迄今为止所有已知食品级乳液中的最高值。然而,EHL-SM-x因亲水性强不能在相同条件下稳定HIPEs。温度扫描测试显示,EHLCM-x稳定HIPEs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防护性能测试显示,分别经72 h紫外照射、7天热辐射和30天常温储存处理,EHL-CM-x稳定HIPEs体系中的姜黄素最高保留率分别比纯油体系高64%、50%和57%。抗菌实验显示,负载姜黄素的HIPE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3 mg/m L和12.5 mg/m L。随后,针对小分子乳化剂溶血率高而引起上述HIPEs生物相容性差的问题,采用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一系列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改性酶解木质素(EHL-MPEG),用以替代小分子乳化剂,制备纯木质素基HIPEs。结果表明,当EHL-MPEG的接触角为39°,且接枝的MPEG分子量在4000 Da时,EHL-MPEG可单独稳定HIPEs。溶血试验显示,EHL-MPEG稳定HIPEs体系的溶血率比小分子乳化剂稳定的HIPEs体系低5倍。防护性能测试显示,分别经7天紫外照射、14天热辐射和30天常温储存处理后,EHL-MPEG稳定HIPEs体系中多烯紫杉醇(DTX)和生育酚(TOC)的保留率比纯油体系高70%。体外释药实验显示,在模拟肿瘤环境中,HIPEs体系中TOC和DXT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96%和98%,而在模拟血液环境中,TOC和DXT的累积释放量几乎为0,展现出良好的p H控释性能。抗癌活性实验显示,共载DTX/TOC的HIPEs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是单载TOC或DTX HIPEs体系的3.6倍和1.8倍,显示出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最后,针对上述HIPEs中共载药物因提前共混造成长期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失效或毒副作用的问题,设计了两种药物分隔共负载体系。首先,选取带负电荷的EHL和正电荷的壳寡糖(COS),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制备负载亲水药物阿糖胞苷(Ara-C)的复合生物质颗粒(EHL/COS-x)。随后,以接触角为78°的EHL/COS-x为乳化剂,含疏水药物姜黄素(Cur)的大豆油为油相,成功制备亲/疏水药物分隔共负载的Pickering HIPEs(HIPPEs)。防护性能测试显示,分别经72 h紫外照射、7天热辐射和30天常温储存处理后,HIPPEs体系中Cur和Ara-C的最高保留率分别比纯油体系高50%、23%和40%。体外释药实验显示,在模拟肿瘤环境中,HIPPEs体系展现了一定的p H控释性能。溶血性实验显示,纯HIPPEs溶血率仅为41%,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癌活性实验显示,共载Cur/Ara-C的HIPPEs体系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活性是单载Cur或Ara-C的HIPPEs体系的2倍,展现了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

雍学勇[8](2020)在《生物基小分子构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是指以天然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制备的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高分子领域对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因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备受人们关注。目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是指由加工、改性天然高分子如纤维素、木质素等获得的高分子材料;而合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则是指通过生物质小分子单体的聚合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储量丰富,但性能受来源影响较大,且结构复杂,不利于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与天然高分子相比,生物质小分子单体来源广泛,品种多样,性能稳定,可设计性强,可作为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的天然替代品。本文从生物基小分子出发,通过沉淀聚合、模板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形貌与功能的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聚合物微球、聚合物空心粒子和多孔块体材料。特殊形貌的构筑实现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形貌功能化,可以提升材料应用潜力,拓宽材料应用范围;特殊功能则赋予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实现绿色与经济的双赢。本文工作不仅丰富了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还为其新应用领域的开发提供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β-甲基苯乙烯类生物基单体茴香烯为原料,通过沉淀聚合制备生物基耐高温共聚物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对微球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改变良溶剂/不良溶剂比例、引发剂浓度、共聚单体比例等实验条件系统的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通过对成球过程中共聚物分子量和微球形貌的跟踪表征,提出可能的成球机理,为后续相关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利用红外、核磁等表征手段验证组成微球的聚合物的化学组份和比例,证明该聚合物为交替共聚物。利用DSC与TGA验证共聚物微球的热稳定性,证明该微球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2、利用上一章建立的β-甲基苯乙烯类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以β-甲基苯乙烯类生物基单体异丁香酚甲醚为原料,通过沉淀聚合制备异丁香酚甲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产物微观形貌,并通过改变良溶剂/不良溶剂比例、引发剂浓度、共聚单体比例和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系统的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异丁香酚甲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交联剂二乙烯基苯,成功制备交联微球。随后对交联微球中的酸酐基团进行水解,获得富含羧酸基团的水解微球。以Cu(Ⅱ)作为重金属离子代表,考察了水解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水解微球对Cu(Ⅱ)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最大吸附量可达300 mg/g,表明其作为绿色吸附剂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3、以生物基单体阿魏酸为原料制备生物基交联剂4VGMA,并将其与马来酸酐共聚,通过硬模板法制备生物基聚合物空心粒子BHPs。随后将该空心粒子依次与乙二胺和盐酸反应,实现对空心粒子的化学改性,成功制备同时具有羧酸基团和铵离子基团的空心粒子BHP-NH3+。通过扫描电镜表征粒子形貌;通过透射电镜表征空心结构;通过BET表征多孔结构;通过红外、XPS和元素分析对空心粒子的改性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表征。根据计算结果,BHP-NH3+中铵离子含量可达3.1 mmol/g。随后以甲基橙作为阴离子染料代表,亚甲蓝为阳离子染料代表,验证BHP-NH3+对离子型有机染料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及机理,结果证明BHP-NH3+可以选择性吸附阴离子染料甲基橙,实验最大吸附量为952 mg/g,选择性吸附机理为静电作用。解吸附实验表明可以仅通过调节解吸液pH实现被吸附染料的完全解吸附;循环使用实验表明该粒子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4、以由生物基单体茴香烯和马来酸酐组成的聚合物空心粒子HPPs为模板,利用酸酐基团的高反应活性,将空心粒子与炔丙胺反应,成功制备了同时含有羧酸基团和可聚合炔基的空心粒子M-HPPs。随后将具有可聚合炔基的空心粒子与手性取代炔单体共聚,制备表面接枝螺旋取代聚炔的空心粒子。圆二色谱和紫外光谱证明接枝后的空性粒子具有显着的光学活性。光学活性空心粒子对喹啉类手性药物的吸附过程具有选择性,该选择性由光学活性空心粒子与手性药物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立构选择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提供。5、利用丙烯酸羟乙酯引发生物基单体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含有可聚双键的手性螺旋聚乳酸,并将其作为大分子单体与其它烯类单体共聚,通过高内相乳液(HIPE)聚合法制备聚乳酸基手性多孔块体材料。通过圆二色谱和紫外光谱表征多孔块体材料的光学活性;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法定性、定量表征多孔块体材料孔结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聚乳酸手性会对细胞生长产生影响。手性药物释放实验表明仅有由左旋聚乳酸(PLLA)构筑的手性多孔材料对手性药物具有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能力。

周昊[9](2020)在《漆酚基异羟肟酸型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纳米胶束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生漆是我国特色经济林树种漆树的分泌物,生漆中主要成分漆酚是一种具有邻苯二酚结构的烷基酚类化合物,不饱和漆酚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但是由于不同饱和度漆酚单体分离困难、漆酚结构不稳定、容易氧化聚合,限制了不饱和漆酚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与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公认的治疗癌症的重要靶点,HDAC抑制剂发现及合成已成为国内外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肿瘤靶点的不饱和漆酚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本文通过Ag+配位树脂分离纯化纯度为90%以上三烯烷基漆酚单体,根据FDA批准使用的异羟肟酸类HDAC抑制剂SAHA结构设计系列的新型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通过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虚拟筛选出对HDAC2/HDAC8结合效果好的一些化合物,并进行化学合成,获得系列漆酚基HDAC靶向抑制剂类似物;通过体外评价其对HDAC2/HDAC8的抑制活性及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初步阐明构效关系;并通过检测其对肿瘤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达、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阐明抗肿瘤作用机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化合物的ADMET性质进行预测,推测其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其成药潜力。通过合成两亲嵌段共聚物m PEG-PBAE,制备负载漆酚衍生物的p H响应性两亲共聚物胶束,获得低毒高效的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制剂。为生漆中不饱和漆酚作为新型HDAC抑制剂及抗肿瘤靶向药的开发提供理论与应用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Ag+配位树脂分离纯化不饱和漆酚中三烯烷基漆酚以732型离子交换树脂负载银离子制备Ag+配位树脂,考察硝酸银浓度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绘制三烯烷基漆酚在Ag+配位树脂上的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研究不同饱和度漆酚与银离子形成π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异,优化Ag+配位树脂分离纯化三烯烷基漆酚的最佳吸附和洗脱条件。结果表明,采用1 mol/L硝酸银溶液处理过的树脂在甲醇中对三烯烷基漆酚有较好吸附;三烯烷基漆酚在Ag+配位树脂上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方程为q-1=0.1999C-1+0.0154;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Lagergren速率方程,拟合方程为ln51.04/(51.04-qt)=0.0165t。通过测定不同饱和度漆酚银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表明三烯烷基漆酚银离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明显高于单烯和双烯烷基漆酚银离子配合物;动态吸附过程中Ag+配位树脂对三烯烷基漆酚的最大饱和吸附量约为12 mg/g的干树脂,在上样浓度为10 mg/m L,10%的乙酸乙酯甲醇溶液为洗脱剂,洗脱流速为1.5 BV/h的条件下,分离得到的三烯烷基漆酚的纯度可由61.24%提高到90.58%,回收率达到85.03%。(2)漆酚衍生物作为HDAC2/HDAC8抑制剂的设计、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以在漆酚烷基侧链尾部引入异羟肟酸基团,在脂肪链和苯环引入不同电子或位阻性的功能基团为设计思路,设计3个系列的30种新型漆酚衍生物作为潜在的HDAC抑制剂。并研究了所设计的漆酚衍生物对HDAC2/HDAC8的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情况。通过Glide对接打分筛选所设计的30个化合物对HDAC2/HDAC8的结合亲和力,其中10种化合物对HDAC2显示良好的Glide分数为-7.65至-8.47,10种化合物对HDAC8获得较好的对接分数为-8.18至-10.23。通过分子对接研究化合物与HDAC2/HDAC8作用力和结合方式,显示Zn2+螯合、氢键作用和疏水性相互作用对这些化合物与HDAC2/HDAC8的高结合亲和力起贡献作用。另外从轨迹稳定性、氢键动力学、HDAC2/HDAC8构象柔性、锌离子配位、结合自由能和能量组成等方面对化合物与HDAC2/HDAC8形成的复合物体系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复合物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具有低RMSD值、氨基酸残基具有低RMSF值、稳定的氢键和Zn2+螯合作用、低的结合自由能值,结合自由能量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范德华能和静电自由能为这些复合物体系的稳定性提供了主要贡献。(3)漆酚基异羟肟酸系列衍生物的化学合成选择与HDAC2/HDAC8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效果好且稳定结合的漆酚衍生物11种,研究其化学合成方法。以三烯烷基漆酚为原料,通过对其邻二酚羟基进行醚化反应,阻断漆酚氧化聚合,获得亚甲基醚漆酚,通过Diels-Alder、水解和缩合等反应,在三烯烷基漆酚侧链尾部引入异羟肟酸基团,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Schiemann(席曼)、氧化、还原等反应在漆酚烷基链引入羟基或羰基,在苯环中引入F、Cl、氨基、磺胺基、三氮唑、苯甲酰胺基、羟基或硝基等功能基团,成功合成11种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所有合成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ESI-MS、IR进行了确证。(4)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体外活性评价采用试剂盒检测11种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对HDAC2和HDAC8的抑制活性,化合物对HDAC8的抑制活性要优于HDAC2;其中6种化合物显示HDAC2抑制IC50(半数抑制浓度)值为82.84~145.07 n M,6种化合物显示HDAC8抑制IC50值为16.22~24.62n M,均优于阳性药SAHA。采用计算机软件对11种化合物的ADMET性质进行预测,表明其均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具有很好的成药特性。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对Hela和HCT-116细胞抑制效果较好,对A549细胞抑制效果最差;其中6种化合物显示Hela细胞抑制IC50值为2.47-24.27μM,6种化合物显示HCT-116细胞抑制IC50值为12.24-25.91μM,7种化合物显示MCF-7抑制IC50值为5.22-13.58μM,均优于阳性药SAHA。抗肿瘤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当苯环中引入Cl、F、硝基、羟基或甲磺酰胺基,烷基链引入羟基或羰基都可显着增加抗肿瘤广谱性、HDAC抑制和抗肿瘤生物活性;苯环或烷基链上取代基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Cl>F>羟基>羰基>甲磺酰胺基>硝基>氨基>三氮唑>苯甲酰胺基。采用west-blotting和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检测化合物对肿瘤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达及肿瘤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阐明漆酚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化合物可显着诱导组蛋白H3和Tubulin的乙酰化表达,细胞凋亡和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能明显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其主要使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1和S期。(5)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p H响应性两亲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性能采用一锅法,选用不同分子量的MPEG-NH2(Mn=2000或5000)和疏水胺单体(十二胺或十四胺),合成4种不同分子量的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m PEG-PBAE),分别为m PEG2000-PBAE-C12、m PEG2000-PBAE-C14、m PEG5000-PBAE-C12和m PEG5000-PBAE-C14;通过IR、1H-NMR、GPC对4种共聚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表征,4种共聚物分子量分别为7 666,8 920,10 666,11 920;考察了不同共聚物的CMC、粒径、zeta电位和载药量等性能,其中m PEG5000-PBAE-C12共聚物胶束的粒径大小合适,Zeta电位值最大,稳定性最好,载药量也最大。采用透析法制备负载漆酚衍生物的m PEG5000-PBAE-C12共聚物胶束,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负载漆酚衍生物共聚物胶束的处方进行优化,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载药共聚物胶束包封率EE%为80.68%,载药量DL%为23.45%,外观具有规则的球形结构,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60.1nm,Zeta电位值为33.4 m V,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考察了载药胶束的p H响应性和体外释药性,载药胶束在p H值为5.0的缓冲溶液中粒径增大和释药率明显高于p H值为6.5和7.4的缓冲溶液,p H值为5.0条件下72 h内累计释药率为98.7%,具有明显的p H响应性释药,采用MTT法体外评价载药胶束对HCT-116和A549肿瘤细胞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4.80和12.91μM,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游离漆酚衍生物。

杨玉[10](2020)在《基于贻贝化学构筑贵金属负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金属纳米粒子(NPs)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催化、电化学、光学、化学传感器和生物检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纳米颗粒的聚集和不稳定性等问题阻碍了其催化效率。因此,如何防止它们的聚集对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大量研究将金属纳米粒子负载到不同的有机、无机固体载体上。这不但有助于提高金属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而且复合催化剂的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此外,聚合物改性还可以改善催化剂载体表面的特性和分散性,进一步增强其催化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本论文中,我们成功实现了邻苯二酚-甲醛树脂(CFR)微球的可控合成,并利用邻苯二酚的贻贝化学功能将CFR微球和聚合物与磁性纳米材料、碳点和二维的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材料结合构筑了不同结构的纳米杂化材料,并以此为载体负载贵金属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纳米杂化催化剂材料,重点研究了它们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邻苯二酚和甲醛,通过溶剂热法在碱性条件下成功制备了邻苯二酚-甲醛树脂(CFR)微球。我们系统研究了邻苯二酚与甲醛的配比、乙醇与水的配比、氨水浓度、温度等不同反应参数对合成的CFR微球尺寸和形貌的影响,最终得到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将CFR微球的尺寸控制在50-800 nm之间,并且在不同条件下,CFR微球的形貌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以合成的CFR微球为载体,利用其表面邻苯二酚的还原性和强配位能力,通过原位还原法构筑了CFR稳定Ag纳米颗粒的杂化材料(CFR@Ag)。研究还发现:经碱溶液处理的TCFR微球可以将银纳米粒子沉积在CFR微球的表面或内部。所制备的CFR@Ag和TCFR@Ag纳米杂化材料不仅可以作为还原染料和4-硝基苯酚的高效纳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而且还可作为很好的抗菌剂,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生长有长期抑制作用,抑制时间长达68 h。(2)通过水热法制备了Fe3O4@CFR核壳磁性纳米微球,并利用其贻贝化学功能成功将巯基封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热响应性聚合物刷接枝到Fe3O4@CFR的CFR外壳表面得到了Fe3O4@CFR-S-PNIPAM杂化材料。接着,利用所合成的氨基吡啶衍生的具有配位功能的碳点(CDs)为还原剂和稳定剂,以Fe3O4@CFR-S-PNIPAM为载体,通过原位还原法构筑了钯纳米粒子均匀负载的Fe3O4@CFR-S-PNIPAM@Pd/CDs纳米杂化催化剂材料。我们系统研究了PNIPAM刷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接枝密度以及CDs的用量等对所制备的纳米杂化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由于聚合物刷在催化剂上的特殊作用以及Pd NPs与CDs之间的电子协同效应,我们发现制备的纳米杂化催化剂对有机染料(MB的TOF值:962.9 min-1)和对硝基苯酚(TOF值:128.6 min-1)具有高的催化还原活性,且接枝的PNIPAM链较长时催化效率更好。同时,所设计的磁性纳米杂化催化剂对Knoevenagel缩合反应和Suzuki交叉偶联反应也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效率。此外,PNIPAM功能化的纳米催化剂在催化还原过程中还表现出有趣的温度响应行为。(3)利用贻贝化学方法构筑了聚合物改性的二维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纳米片稳定的钯金属纳米杂化催化剂。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了MgAl-LDH二维片层材料。然后,在碱性条件下,通过贻贝化学的方法将聚多巴胺沉积在LDH表面,并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将巯基封端的PNIPAM接枝在LDH@PDA杂化材料上。最后,利用CDs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将金属Pd原位负载在PNIPAM修饰的LDH@PDA上制备了LDH@PDA@PNIPAM@Pd/CDs杂化纳米催化剂材料。此外,还利用NaBH4为还原剂合成了LDH@PDA@PNIPAM@Pd对照催化剂材料。与LDH@PDA@PNIPAM@Pd催化剂相比,由于所设计的纳米杂化催化剂LDH@PDA@PNIPAM@Pd/CDs具有较好的水分散稳定性及CDs与Pd NPs的协同催化作用,其对不同染料,包括亚甲基蓝(MB)、甲基橙(MO)、罗丹明B、刚果红(CR)和罗丹明6G(R6G)以及硝基苯酚都具有更高的催化还原活性。同时也具有温度响应的催化行为。此外,所制备的纳米催化剂对Knoevenagel缩合反应也具有优异的催化效果。

二、A WATER-COMPATIBLE PHENOLIC HYDROXYL MODIFIED POLYSTYRENE AS AN ADSORBENT FOR ADSORBING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WATER-COMPATIBLE PHENOLIC HYDROXYL MODIFIED POLYSTYRENE AS AN ADSORBENT FOR ADSORBING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S(论文提纲范文)

(2)酚胺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快速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染料污染来源及危害
    1.2 染料污染来源及危害
    1.3 常见处理污染物的方法
    1.4 吸附法的优点
        1.4.1 物理作用吸附
        1.4.2 化学作用吸附
    1.5 常见吸附剂的种类
        1.5.1 天然吸附剂
        1.5.2 合成吸附剂
        1.5.3 复合型吸附剂
    1.6 研究背景
        1.6.1 多巴胺启发的聚酚胺的制备研究
        1.6.2 MSU分子筛负载的吸附剂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聚(单宁酸-丁二胺)对酸性水溶液中的Cr(Ⅵ)的快速去除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材料表征仪器
        2.2.3 吸附剂制备
        2.2.4 Cr(VI)离子标准曲线的测定
        2.2.5 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单宁酸-丁二胺)(PTBA)的合成过程
        2.3.2 材料表征
        2.3.3 不同单宁酸与丁二胺比例制备的聚合物吸附性能比较
        2.3.4 接触时间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及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
        2.3.5 溶液中Cr(VI)的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2.3.6 溶液p H对 Cr(VI)吸附量的影响
        2.3.7 吸附剂用量对Cr(VI)吸附量的影响
        2.3.8 吸附动力学研究
        2.3.9 吸附等温线研究
        2.3.10 竞争离子对Cr(VI)吸附量的影响
        2.3.11 吸附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宁酸与不同胺类合成的聚酚胺吸附材料对Cr(Ⅵ)的吸附性能比较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吸附剂制备
        3.2.3 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材料制备过程
        3.3.2 材料表征
        3.3.3 不同氨基聚合物吸附性能比较
        3.3.4 接触时间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
        3.3.5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6 溶液p H对 Cr(VI)吸附量的影响
        3.3.7 吸附剂用量对Cr(VI)吸附量的影响
        3.3.8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9 吸附等温线研究
        3.3.10 吸附机理研究
        3.3.11 PTPA与其他吸附材料的去除能力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酚胺@MSU-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溶液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材料表征
        4.2.3 吸附剂制备
        4.2.4 刚果红标准曲线的测定
        4.2.5 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形貌和结构表征分析
        4.3.2 吸附机理研究
        4.3.3 不同吸附材料对Cr(VI)吸附性能研究
        4.3.4 接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及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
        4.3.5 初始溶液浓度及接触时间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
        4.3.6 吸附剂用量和溶液p H对对材料吸附量的影响
        4.3.7 外加离子对Cr(VI)吸附量的影响
        4.3.8 温度对Cr(VI)吸附量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分析
        4.3.9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10 吸附等温线研究
        4.3.11 解吸再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低共熔溶剂(DES)体系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
        1.2.1 木质素的结构特性
        1.2.2 木质素的活化改性研究
    1.3 低共熔溶剂在生物质中的应用
        1.3.1 低共熔溶剂对木质素的溶解
        1.3.2 低共熔溶剂对木质素的改性与应用
    1.4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研究
        1.4.1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
        1.4.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5 木质素纳米颗粒在高分子材料中应用
        1.5.1 紫外防护、抗菌和抗氧化材料
        1.5.2 吸附材料
        1.5.3 生物医学材料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低共熔溶剂体系(DES)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2.1.2 低共熔溶剂的配制
        2.1.3 工业木质素在低共熔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2.1.4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
        2.1.5 木质素及木质素纳米颗粒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工业木质素在低共熔溶剂中的溶解度
        2.2.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产率和稳定性
        2.2.3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
        2.2.4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1.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
        3.1.3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
        3.1.4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木质素纳米颗粒/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2.2 LNPs与PVA基质之间的作用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4.1.2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4.1.3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制备
        4.1.4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表征
        4.1.5 吸附实验
        4.1.6 吸附动力学模型
        4.1.7 吸附等温曲线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制备与表征
        4.2.2 木质素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凝胶珠的吸附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实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申请专利
    三、其它科研成果

(4)速生生物质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分转化为化学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概述
    1.3 工业木质素分离
        1.3.1 硫酸盐木质素
        1.3.2 木质素磺酸盐
        1.3.3 碱木质素
        1.3.4 有机溶剂木质素
        1.3.5 其它木质素分离法
    1.4 木质素改性及其应用
        1.4.1 木质素改性
        1.4.2 木质素基吸附材料
    1.5 木质素的催化降解
        1.5.1 木质纤维原料中木质素的催化降解
        1.5.2 木质纤维素全组分的催化降解
    1.6 预水解液组分分离及其应用
        1.6.1 预水解液组分分离
        1.6.2 预水解液应用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水热耦合碱乙醇处理小麦秸秆中半纤维素转化及木质素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2.1 原料
        2.2.2 水热预处理和木质素的分离
        2.2.3 水热液体中产物测定
        2.2.4 固体残渣的测定
        2.2.5 分离木质素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热液体中产物分析
        2.3.2 水热-碱乙醇协同处理对纤维素酶解效率的影响
        2.3.3 分离木质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杨木预水解液酸解和酶解法分离及制备低聚木糖和单糖
    3.1 水热酸水解法用于预水解液中木质素和木糖的分离
        3.1.1 引言
        3.1.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酸解和酶解法用于预水解液制备低聚木糖和单糖
        3.2.1 引言
        3.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4 Pd/C和 FeCl_3分级催化桉木各组分分离及转化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催化降解过程
        4.2.3 木质素降解产物分析以及表征
        4.2.4 碳水化合物组分分析以及表征
        4.2.5 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乙酰丙酸、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
        4.2.6 乙酰丙酸、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木质素催化转化为酚类单体
        4.3.2 碳水化合物催化转化为乙酰丙酸、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
        4.3.3 物料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玉米芯碱木质素基阳离子交换树脂对Pb(II)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木质素的酚化和磺化
        5.2.3 木质素基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5.2.4 分析方法
        5.2.5 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一锅法制备木质素基离子交换树脂
        5.3.2 木质素的酚化和磺化
        5.3.3 木质素基离子交换树脂的元素分析
        5.3.4 木质素基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双季铵功能纤维对硝基酚的选择性去除及对CO2的绿色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环境污染背景简介
        1.1.2 酚类有机污染物简介
    1.2 废水中硝基酚类的处理技术
        1.2.1 光催化降解技术
        1.2.2 生物降解技术
        1.2.3 电化学降解技术
        1.2.4 吸附法
    1.3 常见的载体材料
        1.3.1 无机载体
        1.3.2 有机载体
        1.3.3 复合载体
    1.4 腈纶纤维简介
        1.4.1 腈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质
        1.4.2 腈纶纤维的改性与应用
        1.4.3 本课题组研究基础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功能化腈纶纤维的设计制备
    2.1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季铵盐小分子的合成
        2.3.2 N,N-二甲基丙-1,3-二胺功能化纤维的制备
        2.3.3 单季铵功能化纤维的制备
        2.3.4 双季铵功能化纤维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季铵盐小分子的合成
        2.4.2 功能化纤维的合成
        2.4.3 功能化纤维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季铵功能化纤维对硝基酚的选择性去除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功能化纤维对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比较
        3.3.3 PAN_(BQAS-3)F吸附选择性能研究
        3.3.4 调节溶液p H实现选择性调控
        3.3.5 溶液pH对 PAN_(BQAS-3)F吸附性能影响
        3.3.6 吸附动力学实验步骤
        3.3.7 吸附热力学实验步骤
        3.3.8 吸附等温学实验步骤
        3.3.9 流动吸附实验
        3.3.10 纤维PAN_(BQAS-3)F循环使用能力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功能化纤维的选择
        3.4.2 PAN_(BQAS-3)F的吸附选择性
        3.4.3 PAN_(BQAS-3)F吸附选择性调控
        3.4.4 吸附机理的提出
        3.4.5 PAN_(BQAS-3)F对2,4-二硝基苯酚吸附的影响因素
        3.4.6 流动化学测试
        3.4.7 解析和循环性能研究
        3.4.8 各种固载型吸附材料对2,4-二硝基苯酚去除性能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季铵功能化纤维催化 CO_2绿色转化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3 纤维催化CO_2环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比较
        4.4.2 反应条件优化
    4.5 催化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超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的水相溴代反应及溴代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见商业含溴树脂及其应用
        1.1.1 商业SP207树脂
        1.1.2 商业SP206树脂
        1.1.3 CHP07/C04及CHP07/C10 树脂
    1.2 卤代聚苯乙烯系树脂合成方法
        1.2.1 大孔吸附树脂合成方法
        1.2.2 卤代吸附树脂合成方法
        1.2.3 卤代离子交换树脂合成方法
    1.3 树脂吸附性能研究
        1.3.1 树脂吸附作用
        1.3.2 吸附等温方程式
        1.3.3 吸附动力学
        1.3.4 树脂的再生
    1.4 选题目的及内容
        1.4.1 选题目的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CPD-B树脂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步骤
        2.2.1 药品与实验设备
        2.2.2 溴代大孔吸附树脂合成
        2.2.3 PCPD树脂及PCPD-B树脂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树脂的红外谱图分析
        2.3.2 树脂的XPS谱图分析
        2.3.3 树脂的比表面、孔容、孔径分析
        2.3.4 树脂溴代反应动力学
        2.3.5 树脂水相溴代反应机理猜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PD-B树脂吸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绘制吸附质溶液标准曲线
        3.2.3 树脂对水溶液中吸附质的静态吸附
        3.2.4 树脂对水溶液中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
        3.2.5 溴代树脂的再生性能测试
        3.2.6 PCPD-B树脂对色氨酸的动态吸附及脱附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质水溶液的标准曲线
        3.3.2 PCPD-B树脂和PCPD树脂的静态吸附对比图
        3.3.3 PCPD-B树脂和PCPD树脂的动力学吸附对比
        3.3.4 反应条件对吸附产生的影响
        3.3.5 商业 SP207 树脂与 PCPD-B 树脂对 2-氨基噻唑的吸附对比
        3.3.6 PCPD-B树脂吸附2-氨基噻唑的重复使用性
        3.3.7 PCPD-B树脂对色氨酸的动态吸附脱附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CPS-PF-B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实验设备
        4.2.2 溴代酚醛树脂的合成
        4.2.3 HCPS-PF树脂及HCPS-PF-B树脂的结构表征
        4.2.4 吸附质溶液浓度测量方法
        4.2.5 绘制吸附质溶液标准曲线
        4.2.6 HCPS-PF树脂、HCPS-PF-B树脂的静态吸附
        4.2.7 HCPS-PF-B树脂的再生性能测试
        4.2.8 HCPS-PF-B树脂对色氨酸的动态吸附及脱附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树脂红外谱图分析
        4.3.2 树脂的比表面、孔容、孔径分析
        4.3.3 吸附质水溶液的标准曲线
        4.3.4 HCPS-PF和 HCPS-PF-B树脂的静态吸附
        4.3.5 HCPS-PF-B树脂吸附2-氨基噻唑的重复使用性
        4.3.6 HCPS-PF-B树脂对色氨酸的动态吸附及脱附
    4.4 本章小结
论文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7)木质素基高内相乳液的构建及在药物负载和稳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概述
    1.2 木质素种类和制备工艺
    1.3 木质素的结构和性质
    1.4 木质素基乳化剂
        1.4.1 木质素基分子型乳化剂
        1.4.2 木质素基颗粒型乳化剂
    1.5 高内相乳液
        1.5.1 高内相乳液概述
        1.5.2 高内相乳液在食品医药中的应用
        1.5.3 高内相乳液模板法制备多孔材料
        1.5.4 木质素基高内相乳液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2.2 工业木质素的提纯和表征
        2.2.1 酶解木质素、碱木质素和有机溶剂木质素的提纯
        2.2.2 磺化碱木质素、木质素磺酸钠和木质素磺酸钙的提纯
        2.2.3 工业木质素中糖含量测试
        2.2.4 工业木质素中甲氧基含量测试
        2.2.5 工业木质素中酚羟基和羧酸基含量测试
        2.2.6 工业木质素中磺酸基含量测试
        2.2.7 工业木质素结构单元含量测试
        2.2.8 工业木质素分子量测试
        2.2.9 工业木质素表面性质测试
    2.3 酶解木质素化学接枝改性
        2.3.1 羧甲基化木质素的制备
        2.3.2 磺甲基化木质素的制备
        2.3.3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酶解木质素聚合物的合成
        2.3.4 木质素衍生物的表征
    2.4 木质素/壳寡糖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4.1 木质素/壳寡糖复合颗粒的制备
        2.4.2 木质素/壳寡糖复合颗粒的表征
    2.5 高内相乳液的制备和表征
        2.5.1 高内相乳液的制备
        2.5.2 高内相乳液的表征
    2.6 高内相乳液紫外、氧化和热防护性能以及控释性能测试
        2.6.1 载药高内相乳液的制备
        2.6.2 高内相乳液对药物的紫外防护性能
        2.6.3 高内相乳液对药物的热防护性能
        2.6.4 高内相乳液对药物的氧化防护性能
        2.6.5 高内相乳液的控释性能
    2.7 高内相乳液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测试
        2.7.1 高内相乳液体外消化实验
        2.7.2 高内相乳液体外抗菌实验
        2.7.3 高内相乳液体外溶血实验
        2.7.4 高内相乳液体外抗癌活性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木质素分子结构特性对高内相乳液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木质素基HIPEs的制备
    3.3 HIPEs稳定性研究
        3.3.1 木质素种类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3.3.2 木质素浓度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3.3.3 烷基糖苷(APG)的掺量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3.3.4 油水比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3.4 HIPEs流变性研究
        3.4.1 流动性试验
        3.4.2 振幅扫描试验
        3.4.3 频率扫描试验
        3.4.4 木质素基HIPEs的形成机制
    3.5 HIPEs在营养保健品载体中的应用研究
        3.5.1 紫外、氧化和热防护性能评价
        3.5.2 体外模拟消化性能评价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溶性木质素基乳化剂的构建及在高内相乳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羧甲基化和磺甲基化木质素的合成与表征
    4.3 HIPEs的制备
    4.4 HIPEs稳定性研究
        4.4.1 木质素的羧甲基化和磺甲基化程度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4.4.2 EHL-CM-x浓度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4.4.3 油水比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4.4.4 APG掺量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4.4.5 HIPEs储存稳定性
    4.5 HIPEs流变性研究
        4.5.1 流动性测试
        4.5.2 振幅扫描试验
        4.5.3 频率扫描测试
        4.5.4 动态温度扫描测试
    4.6 HIPEs在天然抗菌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
        4.6.1 紫外、氧化和热防护性能评价
        4.6.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长链型木质素基乳化剂的构建及在高内相乳液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酶解木质素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3 油相的筛选
    5.4 HIPEs的制备
    5.5 HIPEs稳定性研究
        5.5.1 油相种类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5.5.2 EHL-MPEG接枝率和链长度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稳定机制
        5.5.3 油水比和聚合物浓度对HIPEs稳定性的影响
    5.6 HIPEs流变性研究
        5.6.1 流动性和振幅扫描测试
        5.6.2 频率扫描和动态温度扫描测试
    5.7 HIPEs在抗癌药物载体中的应用性能
        5.7.1 紫外、氧化和热防护性能评价
        5.7.2 药物pH控释性能评价
        5.7.3 生物相容性和抗癌活性评价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颗粒型木质素基乳化剂的构建及在高内相乳液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EHL/COS-x载药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6.2.1 EHL/COS-x载药颗粒的制备
        6.2.2 EHL/COS-x载药颗粒的表征
    6.3 EHL/COS-x载药颗粒乳化性能预测
    6.4 EHL/COS-x稳定HIPPEs的制备
    6.5 EHL/COS-x稳定HIPPEs稳定性研究
        6.5.1 EHL/COS-x颗粒两亲性对HIPPEs稳定性能的影响
        6.5.2 EHL-COS-1.5 载药颗粒浓度和油水比对HIPPEs稳定性的影响
        6.5.3 HIPPEs储存稳定性能
    6.6 HIPPEs流变性研究
    6.7 HIPPEs在抗癌药物载体中的应用性能
        6.7.1 紫外、氧化和热防护性能评价
        6.7.2 药物pH控释性能评价
        6.7.3 生物相容性和抗癌活性评价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生物基小分子构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合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1.1.1 引言
        1.1.2 β-甲基苯乙烯类高分子材料
        1.1.3 木质素衍生小分子类高分子材料
        1.1.4 聚乳酸
    1.2 聚合物微纳粒子研究进展
        1.2.1 引言
        1.2.2 聚合物微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3 聚合物微纳粒子的应用
    1.3 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1.3.1 引言
        1.3.2 对映体选择性相互作用策略
        1.3.3 分子印迹策略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沉淀聚合法制备生物质茴香烯基耐高温共聚物微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仪器
        2.2.2 茴香烯基耐高温共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对聚合物微球的影响
        2.3.2 共聚物微球的红外表征
        2.3.3 引发剂浓度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2.3.4 共聚单体比例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2.3.5 共聚物微球的生长过程和机理
        2.3.6 共聚物微球的热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沉淀聚合构筑生物质异丁香酚甲醚基共聚物微球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poly(MeIE-co-MAH)微球的制备
        3.2.3 水解微球的制备
        3.2.4 水解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对poly(MeIE-co-MAH)微球的影响
        3.3.2 引发剂浓度对poly(MeIE-co-MAH)微球的影响
        3.3.3 共聚单体比例对poly(MeIE-co-MAH)微球的影响
        3.3.4 poly(MeIE-co-MAH)微球的生长过程
        3.3.5 poly(MeIE-co-MAH)微球热性能表征
        3.3.6 交联与水解poly(MeIE-co-MAH)微球的制备
        3.3.7 水解poly(MeIE-co-MAH)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物质阿魏酸基聚合物空心粒子的制备及阴离子染料选择性吸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4-乙烯基愈创木酚(4VG)的合成
        4.2.3 甲基丙烯酸乙烯基愈创木酚酯(4VGMA)的合成
        4.2.4 PMV模板的制备
        4.2.5 核壳粒子的合成
        4.2.6 生物基聚合物空心粒子(BHPs)的制备
        4.2.7 BHP-NH_3~+的制备
        4.2.8 BHP-NH_3~+对染料的吸附实验
        4.2.9 染料的解吸附实验及BHP-NH_3~+的循环使用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4VG及4VGMA的合成
        4.3.2 生物基空心粒子的制备、改性及表征
        4.3.3 BHP-NH_3~+的吸附选择性
        4.3.4 BHP-NH_3~+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其拟合
        4.3.5 BHP-NH_3~+对甲基橙的等温吸附曲线及其拟合
        4.3.6 pH的影响
        4.3.7 BHP-NH_3~+的循环使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接枝有螺旋取代聚炔的生物基聚合物空心粒子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仪器
        5.2.2 M-HPPs的制备
        5.2.3 HPPs/Poly1的制备
        5.2.4 喹啉类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PPs/Poly1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5.3.2 HPPs/Poly1的结构表征
        5.3.3 HPPs/Poly1的光学活性表征
        5.3.4 喹啉类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吸附表征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乳酸基手性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及仪器
        6.2.2 大分子单体聚乳酸(M-PLAs)的制备
        6.2.3 聚乳酸基多孔材料(PLAs-based polyHIPE)的制备
        6.2.4 聚乳酸基多孔材料(PLAs-based polyHIPE)毒性检测
        6.2.5 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大分子单体聚乳酸(M-PLAs)的表征
        6.3.2 聚乳酸基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3.3 多孔材料的细胞毒性
        6.3.4 多孔材料的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能力
        6.3.5 多孔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漆酚基异羟肟酸型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纳米胶束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漆中漆酚的化学组成
        1.2.2 生漆中漆酚的氧化聚合性
        1.2.3 生漆中漆酚的精制
        1.2.4 漆酚的应用
        1.2.5 生漆中漆酚单体的分离
        1.2.6 漆酚的化学结构修饰
        1.2.7 漆酚的生物活性
        1.2.8 HDAC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漆酚与HDAC抑制剂结构比较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Ag~+配位树脂络合吸附分离不饱和漆酚中三烯烷基漆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硝酸银浓度对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2.3.2 三烯烷基漆酚在Ag~+配位树脂上的等温吸附
        2.3.3 三烯烷基漆酚在Ag~+配位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2.3.4 不同饱和度漆酚银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2.3.5 Ag~+配位树脂对三烯烷基漆酚的吸附机制
        2.3.6 Ag~+配位树脂吸附三烯烷基漆酚的穿透曲线
        2.3.7 最佳洗脱溶剂的选择
        2.3.8 最佳洗脱剂流速
        2.3.9 最佳上样漆酚溶液浓度
        2.3.10 Ag~+配位树脂分离纯化三烯烷基漆酚的效果
    2.4 本章小结
3 漆酚衍生物作为HDAC抑制剂的设计、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新型漆酚衍生物的设计
        3.2.2 漆酚衍生物与HDAC2和HDAC8的分子对接
        3.2.3 漆酚衍生物与HDAC2和HDAC8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2.4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漆酚衍生物的设计原理
        3.3.2 虚拟筛选
        3.3.3 分子对接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5 结合自由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化学合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合成
        4.3.2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4.4 本章小结
5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体外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目标化合物的HDAC2/8 抑制活性评价
        5.2.4 化合物的ADMET性质预测
        5.2.5 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5.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5.2.7 体外细胞凋亡试验
        5.2.8 体外细胞周期试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合物的HDAC2/8 抑制活性评价结果
        5.3.2 ADMET性质预测结果
        5.3.3 系列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评价结果
        5.3.4 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
        5.3.5 肿瘤细胞凋亡和周期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pH响应性两亲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性能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2.3 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mPEG-PBAE)的合成
        6.2.4 两亲嵌段共聚物mPEG-PBAE的表征
        6.2.5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制备
        6.2.6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配方优化
        6.2.7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表征
        6.2.8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pH响应性
        6.2.9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体外释药性
        6.2.10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两亲共聚物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mPEG-PBAE)的合成与表征
        6.3.2 mPEG–PBAE共聚物胶束的CMC测定
        6.3.3 四种共聚物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和载药量测定
        6.3.4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 两亲共聚物胶束的配方
        6.3.5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表征
        6.3.6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两亲共聚物胶束的pH响应性
        6.3.7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 两亲共聚物胶束的体外释药性
        6.3.8 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 两亲共聚物胶束的体外抗肿瘤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对照表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基于贻贝化学构筑贵金属负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基于贵金属的纳米杂化材料
        1.1.1 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特性
        1.1.2 贵金属纳米粒子及其杂化材料的制备
    1.2 贵金属纳米杂化载体材料的制备和结构调控
        1.2.1 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载体的选择
        1.2.2 以碳材料为载体的贵金属纳米杂化催化剂
        1.2.3 以磁性四氧化三铁(Fe_3O_4)为载体的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
        1.2.4 以双金属氢氧化物为载体的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
        1.2.5 以有机聚合物为载体的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
    1.3 基于贻贝化学构筑纳米杂化材料及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3.1 聚多巴胺的聚合机理
        1.3.2 聚多巴胺的性质
        1.3.3 基于贻贝化学构筑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1.4 酚醛树脂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4.1 苯酚-甲醛树脂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4.2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4.3 氨基苯酚-甲醛树脂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4.4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5 邻苯二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应用
    1.6 本论文设计思想
第二章 贻贝启发的邻苯二酚-甲醛树脂微球及其银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表征方法及主要实验药品
        2.2.2 邻苯二酚-甲醛树脂微球的合成
        2.2.3 CFR@Ag纳米杂化微球的制备
        2.2.4 TCFR@Ag纳米杂化微球的制备
        2.2.5 染料的催化还原反应
        2.2.6 4-硝基苯酚(4-NP)的催化还原反应
        2.2.7 CFR@Ag-3和TCFR@Ag-3 纳米杂化材料的抗菌活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FR纳米微球的可控制备及表征
        2.3.2 CFR@Ag和 TCFR@Ag纳米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2.3.3 CFR@Ag和 TCFR@Ag纳米微球对染料的催化活性
        2.3.4 CFR@Ag和 TCFR@Ag纳米微球对4-NP的催化活性
        2.3.5 CFR@Ag和 TCFR@Ag纳米微球的抗菌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刷修饰的Fe_3O_4@CFR核壳微球稳定的CDs/PdNPs纳米杂化材料的构筑及其催化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表征方法及主要实验药品
        3.2.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3.2.3 Fe_3O_4@CFR核壳纳米微球的合成
        3.2.4 碳点(CDs)的合成
        3.2.5 PNIPAM的合成
        3.2.6 巯基封端的PNIPAM(PNIPAM-SH)的合成
        3.2.7 Fe_3O_4@CFR-S-PNIPAM纳米微球的制备
        3.2.8 Fe_3O_4@CFR-S-PNIPAM@Pd/CDs纳米杂化微球的制备
        3.2.9 染料的催化还原
        3.2.10 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4-NP)
        3.2.11 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性能评价
        3.2.12 Suzuki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_3O_4@CFR-S-PNIPAM@Pd/CDs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2 纳米催化剂对染料的催化活性
        3.3.3 纳米催化剂对4-NP的催化活性
        3.3.4 纳米催化剂对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性能
        3.3.5 纳米催化剂对Suzuki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贻贝化学构筑热响应聚合物修饰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稳定的碳点/Pd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表征方法及主要实验药品
        4.2.2 MgAl-LDH的合成
        4.2.3 碳点(CDs)的合成
        4.2.4 LDH@PDA的合成
        4.2.5 LDH@PDA@PNIPAM的合成
        4.2.6 LDH@PDA@PNIPAM@Pd/CDs的合成
        4.2.7 染料的催化还原
        4.2.8 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4-NP)
        4.2.9 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DH@PDA@PNIPAM@Pd/CDs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2 LDH@PDA@PNIPAM@Pd/CDs催化剂对染料的催化活性
        4.3.3 LDH@PDA@PNIPAM@Pd/CDs催化剂对4-NP的催化活性
        4.3.4 LDH@PDA@PNIPAM@Pd/CDs对 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A WATER-COMPATIBLE PHENOLIC HYDROXYL MODIFIED POLYSTYRENE AS AN ADSORBENT FOR ADSORBING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交联和极性修饰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D]. 李发达.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酚胺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快速吸附性能研究[D]. 张秋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低共熔溶剂(DES)体系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罗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4]速生生物质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分转化为化学品研究[D]. 陈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双季铵功能纤维对硝基酚的选择性去除及对CO2的绿色转化[D]. 冉娇茹. 天津大学, 2020(02)
  • [6]超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的水相溴代反应及溴代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D]. 韩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木质素基高内相乳液的构建及在药物负载和稳定中的应用[D]. 陈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生物基小分子构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D]. 雍学勇.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9]漆酚基异羟肟酸型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纳米胶束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周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10]基于贻贝化学构筑贵金属负载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应用研究[D]. 杨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水溶性酚羟基改性聚苯乙烯作为吸附剂从水溶液中吸附酚类化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