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瓜炭疽病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程勋辉[1](2020)在《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鉴定及有效药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瓜是我省重要的蔬菜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地域广阔,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甜瓜种植面积的增加也使得病害的发生变得更加严重。由于地域的不同,病害的发生情况也大不相同。本研究在2017年安徽淮南甜瓜种植区开展了田间病害调查,其中在白皮甜瓜果实表面发生了具有典型果实腐烂症状的疑似病害。该病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甜瓜的产量,导致瓜农经济受损。为了寻找引起甜瓜果实腐烂病的病原,本文开展了甜瓜果实腐烂病的病原鉴定、常规药剂的室内筛选以及病原菌对不同甜瓜品种致病力测定,从而为甜瓜果腐病的流行预测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从淮南甜瓜种植区采集代表性的田间发病果实,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方法从甜瓜果实病组织分离细菌,获得到了菌落形态特征相似的细菌菌落。选取3株代表性细菌进行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和gyrB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在甜瓜果实上的致病性测定,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2)从市场上选取常规的7种细菌性杀菌剂,对甜瓜果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最小抑制浓度测定。结果表明,琥胶肥酸酮、波尔多液和中生菌素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春雷霉素和氢氧化铜抑菌效果较差。农用硫酸链霉素和噻菌铜在含药浓度为240 mg/L时,不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这表明该病菌对这2种杀菌剂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琥胶肥酸酮对短小芽孢杆菌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4.7950 mg/L,最小抑菌浓度在6-10 mg/L范围内。(3)通过对不同甜瓜品种的苗期接种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28个甜瓜品种中,中抗(MR)材料有11个品种,中感(MS)材料有5个品种,感病(S)材料有3个品种,免疫(Ⅰ)材料有9个品种。研究结果可为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防治,以及抗果腐病甜瓜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翟颖妍[2](2020)在《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瓜炭疽病是由半知菌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在我国发病比较广泛,危害严重,造成大规模减产。农民只好多量多次喷施化学农药,不仅不利于病害可持续控制,而且会导致化学农药残留,也对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负担。为了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且符合绿色生防菌剂的研发趋势,本论文对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中的高效生防菌株进行了开发及研究。旨在寻找出对黄瓜炭疽病有良好生防效果的微生物防治材料、为其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和基础。从秦岭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黄瓜炭疽病有良好抑制活性的菌株ZH-9。先随机采样20份,通过单孢分离纯化得到143株细菌,然后用平板对峙法和无菌滤液法定向筛选出对黄瓜炭疽病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ZH-9。结果显示ZH-9无菌发酵液对黄瓜炭疽病的抑菌率达74.28%。且ZH-9对5种不同的病原菌的抑菌带宽均>7.50mm,因此ZH-9也有优异的广谱生物活性。对ZH-9进行了鉴定。结合形态学、理化特征分析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ZH-9鉴定。结果表明ZH-9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特性与芽孢杆菌模式菌株基本一致,再结合16S r DNA序列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菌株ZH-9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为了提高ZH-9的生物活性,本研究结合单因素变量分析和多因素变量正交试验的方法得到了ZH-9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和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发现,最佳培养基各组分(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及配比分别为1.5%可溶性淀粉,1%酵母浸粉,0.2%K2HPO4,0.15%Mg Cl2。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p H为7,温度32℃,转速200r/min,培养时间为36h。优化后的ZH-9发酵液的OD600为1.54,活菌量为3.0×109cfu/m L。而未进行优化的ZH-9菌株发酵液OD600值为0.83,活菌量为5×108cfu/m L。表明优化效果显着。因此经过对ZH-9发酵条件优化,提高了ZH-9菌株的活菌量以及对黄瓜炭疽病的拮抗活性。测定了经发酵优化后的ZH-9发酵液在温室条件和大田条件下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再次证明ZH-9对黄瓜炭疽病有抑制效果。温室盆栽结果表明:ZH-9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2.69%和65.94%,保护效果大于治疗效果,在施用时间方面,ZH-9适宜于发病前施用,ZH-9发酵液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预防能力。大田试验下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ZH-9的大田试验防效达到了60.34%,证明其在大田条件下对黄瓜炭疽病同样具有拮抗活性,能够控制病情蔓延。因此ZH-9能够作为黄瓜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材料,ZH-9菌株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从采集秦岭森林土样开始,经过分离纯化、拮抗菌株筛选及鉴定、再经过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并测定ZH-9发酵液对黄瓜炭疽病的实际防治效果。得到了对黄瓜炭疽病有良好防效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对该病害的绿色防治有着现实意义。
孙蕾[3](2019)在《吉林省葫芦科作物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葫芦科(Cucurbitaceae)作物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其中包括黄瓜(Cucumis sativus)、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冬瓜(Benincasa hispida)、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甜瓜(Cucumis melo)、西葫芦(Cucurbita pepo)、西瓜(Citrullusvulgaris)、丝瓜(Luffa cylindrica)等。随着棚栽葫芦科作物面积的不断扩大,炭疽病逐渐成为葫芦科作物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并常与蔓枯病同时发生,造成植株枯死,损失严重。本试验对吉林省葫芦科作物炭疽病进行病害标本的采集及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危害吉林省葫芦科作物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进行药剂筛选研究,为生产上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采集了11种葫芦科作物炭疽病标本,分别为西瓜(Citrullusvulgaris)、甜瓜(Cucumis melo)、黄瓜(Cucumis sativus)、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打瓜、长颈葫芦、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天鹅葫芦、丝瓜(Luffa cylindrica)、冬瓜(Benincasa hispida)炭疽病。2、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结合培养学性状、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甜瓜、黄瓜、葫芦、打瓜、瓠瓜、天鹅葫芦、丝瓜、冬瓜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明确吉林省西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两种,分别为C.orbiculare和C.incanum;苦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lini。其中C.incanum引起西瓜炭疽病及C.lini引起苦瓜炭疽病在国内外未见报道。3、对11种葫芦科作物的病原菌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药剂筛选。3.1西瓜炭疽病、甜瓜炭疽病、黄瓜炭疽病、葫芦炭疽病、打瓜炭疽病、瓠瓜炭疽病、天鹅葫芦炭疽病、丝瓜炭疽病、冬瓜炭疽病、长颈葫芦炭疽病的病原菌C.orbiculare菌丝和苦瓜炭疽病的病原菌C.lini菌丝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唑醚代森联、唑醚·氟环唑、代森联、咪鲜胺、噻呋·苯醚甲均表现为敏感。3.2西瓜炭疽病、甜瓜炭疽病、黄瓜炭疽病、葫芦炭疽病、打瓜炭疽病、瓠瓜炭疽病、天鹅葫芦炭疽病、丝瓜炭疽病、冬瓜炭疽病、长颈葫芦炭疽病的病原菌C.orbiculare孢子对苯甲·氟酰胺、唑醚代森联、嘧菌·百菌清、克菌丹均表现为敏感。4通过对C.incanum和C.lini两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incanum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CMA,最适菌丝生长的pH为7,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硝酸钾,最适病菌丝生长的碳源为L-阿拉伯糖。C.lini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CMA,最适菌丝生长的pH为5,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丙氨酸,最适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的碳源为木糖。
褚逸轩[4](2019)在《微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及贝莱斯芽孢杆菌NT35发酵罐发酵条件研究》文中提出土传病害作为植物病害中的一类,主要危害植物的根部和茎部,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随着作物类型单一化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该类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众所周知,土传病害难于防治,尤其是一些复种指数高或多年生的经济作物,例如大豆、棉花、烟草、人参、西洋参及蔬菜等,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防治效果不稳定,而且产生药物残留问题,国家在引导生物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中国土地的确需要微生物产品。本研究开展了8种微生物杀菌剂对人参苗期病害和成株期根腐类病害的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及其田间药效试验,4种微生物菌剂对烟草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在田间防治效果的基础上,为提高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NT35的发酵液活菌浓度,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该生防菌株的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微生物杀菌剂对烟草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人参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和人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 robusta)的EC50分别为0.34280.520 mg/L、0.20271.788 mg/L和0.18761.083 mg/L,其中10亿/克FG14 WP对烟草根腐病菌和人参根腐病菌的EC50值最小,对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0亿/克NT35 WP对人参锈腐病菌的EC50值最小,对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田间试验采用灌根方法,测定了4种微生物杀菌剂对烟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烟草农艺性状指标。第二次调查结果表示,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为42.93%82.94%,其中不同用量的10亿/克NT35 WP防治效果为63.60%70.19%,并且对烟草有明显的促生作用,烟草鲜叶的重量提高14.11%65.77%。3.田间试验采用种子处理(拌种)种栽处理(蘸栽)、土壤处理(拌土)以及拌种蘸栽+拌土3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11种杀菌剂对人参苗期和成株期根腐类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仅对人参种子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为29.74%67.34%,62.5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 300 mL/100 kg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供试药剂仅对土壤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为47.25%77.95%,10亿/克NJ13 WP 6 g/m2防治效果为74.35%;供试药剂对种子与土壤共同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为48.78%80.07%,62.5 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300 mL/100 kg种子+50亿/克多黏芽孢杆菌6 g/m2防治效果最佳。供试药剂仅对人参种栽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为29.41%66.94%,62.5 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 300 mL/100 kg防治效果最好;供试药剂仅对土壤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1.1%71.72%,10亿/克NT35 WP6 g/m2防治效果最好;供试药剂对种栽与土壤共同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为40.84%80.32%,62.5 g/L精甲霜灵·咯菌腈FS 300 mL/100 kg种栽+50亿/克多黏芽孢杆菌6 g/m2防治效果最好。通过试验证明化学药剂拌种蘸栽+微生物杀菌剂拌土处理,防治效果高于单独进行的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4.通过摇瓶发酵,确定生防菌株NT35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温度34℃,转速180 rpm,初始为pH=7.0。采用5L和30L发酵罐逐级放大方式,探索生防菌株NT35发酵罐发酵条件。30 L发酵罐放罐时间点为20h时,活菌数达到6.32×109 CFU/mL,与摇瓶发酵水平提高15.8倍,对人参锈腐菌的抑菌圈为21.17 mm,活菌量比摇瓶发酵水平提高15.8倍,抑菌活性有所增加。
顾美玲[5](2019)在《西甜瓜枯萎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西瓜和甜瓜作为能够高效实现瓜农经济增收的园艺作物,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西甜瓜枯萎病对西瓜和甜瓜的危害日益增加。本试验筛选出对西甜瓜枯萎病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及混配比例,同时筛选出一株拮抗菌,鉴定并优化其发酵条件,为西甜瓜枯萎病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取得的相关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对4个西瓜枯萎病菌株HDXG-0;CLXG-1;DHXG-2;NAXG-3和4个甜瓜枯萎病菌株SYTG-4;NATG-5;KQTG-6;DHTG-7进行药剂筛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药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45%咪鲜胺微乳剂和25%腈菌唑乳油对西甜瓜枯萎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25%啶菌恶唑乳油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西甜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上述4种药剂采用按比例混合法进行配方筛选,Wadley方法计算不同配比的增效系数。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质量比为4:1,25%啶菌恶唑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质量比为3:2混配对西甜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均为增效和加和作用,此外,25%啶菌恶唑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质量比为2:3、1:1、4:1这三个配比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增效。将对西瓜枯萎病抑制效果为增效和加和作用的5种混配药剂和对甜瓜枯萎病抑制效果为增效和加和作用的2种混配药剂进行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混配药剂处理防效显着高于单剂处理防效。在每株浇灌10 mL浓度为1.5 g/L的混配药液处理下,防效均达80%以上。2、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出1株对西甜瓜枯萎病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细菌JK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采用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对菌株JK9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最佳营养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0%,蛋白胨+酵母浸粉+硝酸钠(2:2:1)0.50%,KCl 0.18%和牛肉膏3.00%。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接种量为5%,装液量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2℃,转速200 r/min,摇瓶时间30 h。
张蕊,程东美[6](2019)在《40%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微乳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质量分数40%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微乳剂,采用C18色谱柱,DAD紫外检测器,流动相为甲醇和水(体积比85∶1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220 nm,对试样中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保留时间分别为6.320和4.700 min,当进样质量浓度为10~100 mg/L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和0.999 9;标准偏差分别为0.027 0和0.023 9;变异系数分别为0.077 0%和0.479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0%和99.11%.通过该方法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分离较好,适用于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赵娟秀,田雨,杨加艳,王官民,包媛媛,林奇[7](2018)在《氟硅唑在三七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皂苷含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化了三七和土壤中氟硅唑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方法,研究了氟硅唑在三七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皂苷含量的变化。[方法]三七样品经丙酮提取,SPE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再由BEH-C18色谱柱分离,以体积比为70∶30的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利用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进行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在大棚内喷施40%氟硅唑乳油,当施药剂量为67~3367 g a.i./hm2时,氟硅唑在三七根、茎、叶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91~9.99 d。在1个生长季节施用1次,当施药剂量分别为67、667 g a.i./hm2时,30 d氟硅唑在三七根、茎、叶和土壤中残留量分别为0.0015~0.005、0.0155~0.17 mg/kg;60 d氟硅唑在三七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低于检出限和0.0052~0.034 mg/kg,此时风险商值为2.71×10-6(远小于1),风险较低,处于安全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三七块根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七皂苷成分的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三七根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含量不断增加。[结论]建议我国氟硅唑在三七中的最大残留量可暂定为0.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30 d。
肖敏,曾向萍,严婉荣,何舒,王会芳,赵志祥[8](2017)在《八种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文中研究表明以节瓜品种"粤农"为试材,以节瓜炭疽病菌为防治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及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研究了8种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以期为海南节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代表菌株J-56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rain JX-1(HQ645079.1),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solate C16(KC010547.1)的ITS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达99%,属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室内毒力测定中,50%咪鲜胺锰盐WP和250g·L-1嘧菌酯SC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000 9、0.012 7μg·mL-1,其次为43%戊唑醇SC、40%多·福·溴菌腈WP、80%代森锰锌WP、70%甲基托布津WP和10%苯醚甲环唑WG,20%嘧霉胺WP的毒力最低,EC50为60.511 9μg·mL-1。大田试验中,43%戊唑醇SC和50%咪鲜胺锰盐WP 2个处理防效较高,为80.64%和78.16%,但与10%苯醚甲环唑WG、40%多·福·溴菌腈WP和250g·L-1嘧菌酯SC 5个处理间防效相当,差异不显着;20%嘧霉胺WP处理的防效最低。结合室内毒力和大田试验,生产上可使用43%戊唑醇SC、50%咪鲜胺盐锰WP、10%苯醚甲环唑WG、40%多·福·溴菌腈WP和250g·L-1嘧菌酯SC 5种药剂防治节瓜炭疽病。
魏环宇[9](2016)在《大酱中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从大酱中筛选出对植物病原菌具有高效广谱抑菌性的芽孢杆菌,从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四个省份收集的69种大酱中分离出228株菌株,以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为植物生物防治技术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初筛后57株菌株对部分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经菌株抑菌率复筛,其中26株菌株表现出对高山红景天根腐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甜瓜炭疽病、白菜菌核病和辣椒炭疽病具有广谱抑菌作用。通过菌株发酵液抑菌率复筛,11株菌株对这6种病原菌都具有高效拮抗作用,并且其菌株最小抑菌率达到60%以上,菌株发酵液最小抑菌率都在35%以上。其中,菌株SP-5对水稻恶苗病、菌株SP-13对水稻纹枯病、菌株SP-6对甜瓜炭疽病、菌株SP-13对白菜菌核病、菌株SP-44对辣椒炭疽病、菌株SP-163对高山红景天根腐病的最高抑菌率分别为79%、88%、82%、88%、89%和77%。SP-6菌株发酵液对高山红景天根腐病、水稻纹枯病,SP-130菌株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SP-5菌株发酵液对甜瓜炭疽病、SP-16菌株发酵液对辣椒炭疽病、白菜菌核病的最大抑菌率分别为65.38%、61.91%、64.70%、65.26%、66.90%、42.59%。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病原菌菌丝体在经对峙后会出现如菌丝扭曲、细胞原生质浓缩、细胞颜色加深、部分细胞膨大、消解,芽管枝节颜色加深、加粗等畸形现象。根据氧化发酵试验.IMViC实验、底物利用试验以及酶试验结合细胞形态特征观察,初步确定11株菌株为芽孢杆菌属或类芽孢杆菌属。结合16S rDNA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将菌株SP-6,SP-13,SP-14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SP-6,SP-13,SP-14的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发酵温度为32℃,最适接种量为5%,最适装液量为100 mL(每250 mL),菌株SP-13的最适初始pH值为7,菌株SP-6,SP-14的最适pH值为6。结论:大酱中存在大量对植物病原菌具有高效抑菌性的芽孢杆菌,这对于促进植物生防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孟树明,张红杰,田再民,彭丹,左明贵[10](2014)在《25%咪鲜胺乳油防治西瓜炭疽病药效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25%咪鲜胺乳油防治西瓜炭疽病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按300g/hm2、225g/hm2、150g/hm2用药量,第3次施药后10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6.71%、84.22%、81.97%,而对照药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的防效为76.56%。试验表明,25%咪鲜胺乳油能有效控制西瓜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
二、甜瓜炭疽病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瓜炭疽病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鉴定及有效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喊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培养基 |
2.1.2 供试品种 |
2.1.3 供试药剂 |
2.1.4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样采集及病菌的分离 |
2.2.2 烟草过敏性坏死反应 |
2.2.3 致病性测定 |
2.2.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2.4.1 16S rRNA的PCR扩增和测序 |
2.2.4.2 gyrB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
2.2.5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2.2.6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
2.2.7 室内药剂筛选 |
2.2.7.1 药剂的毒力测定 |
2.2.7.2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2.2.8 致病力测定 |
2.2.8.1 调查方法及标准 |
2.2.8.2 计算公式及标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分离与鉴定 |
3.1.1 甜瓜果实危害症状 |
3.1.2 致病性测定结果 |
3.1.3 病原菌分子鉴定 |
3.1.4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果 |
3.2 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室内药剂筛选 |
3.2.1 7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3.2.2 7种药剂的最小抑制浓度 |
3.3 甜瓜苗期的抗性鉴定 |
4 讨论 |
4.1 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分离与鉴定 |
4.2 室内有效药剂的筛选 |
4.3 不同甜瓜品种对细菌性果腐病菌的抗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炭疽病研究现状 |
1.1.1 黄瓜炭疽病的危害及症状 |
1.1.2 黄瓜炭疽病侵染、发展与传播 |
1.1.3 黄瓜炭疽病的防治现状 |
1.2 微生物防治材料及研究进展 |
1.2.1 生防细菌及研究进展 |
1.2.2 生防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作用机理 |
1.2.3 其他微生物防治材料 |
1.3 炭疽病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炭疽病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1.1 土样来源 |
2.1.2 供试病原菌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拮抗菌株的分离 |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
2.2.3 拮抗菌ZH-9的广谱生物活性测定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
2.3.2 ZH-9的广谱生物活性测定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ZH-9的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试验培养基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ZH-9的形态学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 |
3.2.2 ZH-9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ZH-9的形态学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结果 |
3.3.2 ZH-9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ZH-9的发酵条件优化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培养基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种子液的制备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4.2.2 最佳组分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的单因素筛选 |
4.2.3 ZH-9液体发酵条件各组分的正交试验优化 |
4.2.4 ZH-9最适培养条件优化 |
4.2.5 发酵优化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ZH-9的生长曲线 |
4.3.2 ZH-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ZH-9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供试药剂 |
5.1.3 供试植物 |
5.1.4 试验仪器及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温室盆栽条件下ZH-9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测定 |
5.2.2 大田条件下ZH-9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温室盆栽条件下ZH-9的保护实验结果 |
5.3.2 温室盆栽条件下ZH-9的治疗实验结果 |
5.3.3 大田条件下ZH-9的防效测定结果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吉林省葫芦科作物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炭疽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
1.2 葫芦科作物炭疽病的病害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11种葫芦科作物炭疽病的病原学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11种葫芦科作物炭疽病菌的室内药剂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C.incanum and C.lin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微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及贝莱斯芽孢杆菌NT35发酵罐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土传病害 |
1.2 植物土传病害防治 |
1.2.1 物理防治 |
1.2.2 耕作模式防治 |
1.2.3 培育抗病品种 |
1.2.4 化学防治 |
1.2.5 微生物菌剂防治 |
1.3 生防细菌研究进展 |
1.3.1 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
1.3.2 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
1.3.3 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
1.4 微生物发酵工艺 |
1.4.1 发酵培养基优化 |
1.4.2 发酵条件优化 |
1.4.3 发酵工艺放大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微生物杀菌剂室内抑菌测定及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2 烟草根部病害防治试验设计与药剂剂量 |
2.2.3 烟草根部病害调查方法和防治效果计算 |
2.2.4 烟草农艺性状测定 |
2.2.5 人参根部病害防治试验设计与药剂剂量 |
2.2.6 人参病害调查方法和防治效果计算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杀菌剂对根部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
2.3.3 人参根部病害田间防治效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NT35 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NT35 种子液的制备 |
3.2.2 抑菌活性测定 |
3.2.3 发酵液中活菌浓度的测定 |
3.2.4 还原糖的测定 |
3.2.5 培养条件的摸索 |
3.2.6 消泡剂考察试验 |
3.2.7 发酵罐发酵工艺优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培养条件摸索 |
3.3.2 消泡剂的筛选 |
3.3.3 5L罐发酵培养 |
3.3.4 30L罐发酵培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西甜瓜枯萎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 |
1.2 西甜瓜真菌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
1.3 西甜瓜枯萎病简介 |
1.4 西甜瓜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
1.5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简介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药剂配方筛选及盆栽防效测定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拮抗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40%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微乳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色谱条件 |
1.3 测定步骤 |
1.3.1 标准溶液配制 |
1.3.2 试样溶液配制 |
1.3.3 测定 |
1.3.4 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 流动相比例的选择 |
2.3 方法线性相关性测定 |
2.4 方法精密度测定 |
2.5 准确度试验 |
3 结论 |
(7)氟硅唑在三七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皂苷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田间试验设计 |
1.2.2 样品前处理 |
1.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
1.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1.2.5 残留量计算 |
1.2.6 添加回收率试验 |
1.2.7 风险评估 |
1.2.8 样品中皂苷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线性范围及最低检出限 |
2.2 残留动态试验 |
2.3 最终残留试验 |
2.4 添加回收率试验 |
2.5 氟硅唑在三七中的风险评估 |
2.6 三七中部分皂苷含量的测定结果 |
3 小结 |
(8)八种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供试药剂对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1.2.2 供试药剂田间药效试验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8种供试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2.2 8种供试药剂对节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
3 结论与讨论 |
(9)大酱中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防治概况 |
1.2 芽孢杆菌概况 |
1.3 病原菌概况 |
1.3.1 高山红景天根腐病 |
1.3.2 水稻恶苗病 |
1.3.3 水稻纹枯病 |
1.3.4 甜瓜炭疽病 |
1.3.5 辣椒炭疽病 |
1.3.6 白菜菌核病 |
1.4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芽孢杆菌 |
2.1.2 病原菌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酱中的分离纯化 |
2.3.2 分离后芽孢杆菌的筛选 |
2.3.3 芽孢杆菌对病原菌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2.3.4 芽孢杆菌培养特征的观察 |
2.3.5 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2.3.6 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树 |
2.3.7 发酵条件对芽孢杆菌发酵的影响 |
2.3.8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酱中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 |
3.2 分离后芽孢杆菌的初筛 |
3.3 芽孢杆菌的复筛 |
3.3.1 芽孢杆菌菌株的抑菌率 |
3.3.2 芽孢杆菌发酵液的抑菌率 |
3.4 芽孢杆菌对病原菌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4.1 芽孢杆菌对高山红景天根腐病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4.2 芽孢杆菌对水稻恶苗病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4.3 芽孢杆菌对水稻纹枯病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4.4 芽孢杆菌对甜瓜炭疽病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4.5 芽孢杆菌对辣椒炭疽病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4.6 芽孢杆菌对白菜菌核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3.5 芽孢杆菌培养特征的观察 |
3.6 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3.7 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树 |
3.7.1 芽孢杆菌的鉴定结果 |
3.7.2 芽孢杆菌的系统发育树 |
3.8 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
3.8.1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 |
3.8.2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
3.8.3 无机盐对发酵的影响 |
3.8.4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3.8.5 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 |
3.8.6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3.8.7 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
3.8.8 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四章 讨论 |
4.1 芽孢杆菌的抑菌率 |
4.2 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4.3 芽孢杆菌对病原菌抑菌作用的显微观察 |
4.4 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5%咪鲜胺乳油防治西瓜炭疽病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施药方法 |
1.4.1 施药时间 |
1.4.2 施药方法 |
1.5 药效调查 |
1.5.1 调查时间和方法 |
1.5.2 药效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比较 |
2.2 安全性分析 |
3 结论 |
四、甜瓜炭疽病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鉴定及有效药剂筛选[D]. 程勋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ZH-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 翟颖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吉林省葫芦科作物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D]. 孙蕾.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微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及贝莱斯芽孢杆菌NT35发酵罐发酵条件研究[D]. 褚逸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西甜瓜枯萎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D]. 顾美玲.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40%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微乳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J]. 张蕊,程东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01)
- [7]氟硅唑在三七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皂苷含量的变化[J]. 赵娟秀,田雨,杨加艳,王官民,包媛媛,林奇. 农药, 2018(06)
- [8]八种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J]. 肖敏,曾向萍,严婉荣,何舒,王会芳,赵志祥. 北方园艺, 2017(23)
- [9]大酱中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D]. 魏环宇. 延边大学, 2016(02)
- [10]25%咪鲜胺乳油防治西瓜炭疽病药效试验[J]. 孟树明,张红杰,田再民,彭丹,左明贵.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4)